登陆注册
7758300000006

第6章 英帝国与英联邦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大帝国,诸如罗马帝国、汉帝国、唐帝国、查理大帝国、奥斯曼帝国、拿破仑帝国……但是,就其领域之广大和影响之深远而言,莫过于大英帝国了。它一度横行三大洋,蹂躏四大洲,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不可一世。但是,曾几何时,它也寿终正寝。留下的,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英联邦。下面,我们就英帝国和英联邦的历史作一简要介绍。

一、早期殖民扩张

英帝国像其他殖民帝国一样也以海外探险为起点。哥伦布在1492年西航前亦曾到英国游说英王,请求亨利七世解囊相助,以实现其探险方案。英王虽未慷慨解囊,但却对海外探险发生了兴趣。1496年,亨利七世得知哥伦布西航成功,便决意派人去探险,聘请威尼斯航海家约翰·卡波特为远航探险船船长。第二年,卡波特率18名水手,从布里斯托尔出发,沿北纬50°线西航,约一个半月到达北美拉布拉多,或纽芬兰。他自以为发现了“大汉的土地”,即中国。1498年,卡波特同其子再度西航北美。从此英国开始了自己的海外探险活动。

16世纪初,英国人继续进行海外远航活动,曾到过西非、南美,但均属小规模的探险。那时的英国人对向海外寻找新市场不那么迫切,它的产品羊毛、布匹、锡在欧洲大陆邻近国家就能找到市场,并且从那里也能买回所需要的商品。但是16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英国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贸易。1543~1549年,英国同法国和西班牙发生了战争,紧接着西班牙和尼德兰逮捕了英国在这些国家的商人,英国同法、西、荷三国关系极度恶化,从而丧失了它在欧洲的最好的市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也激怒了西、法、葡这些天主教国家,宗教上的斗争必然影响到双边的经济关系。始于西班牙的价格革命浪潮强烈地袭击了英国,引起了英国长达30年的经济萧条。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英国商品滞销和工人失业,再加上因圈地运动而被驱赶的农民流离失所,人口呈现过剩,犯罪率急剧上升,社会动荡。为了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英国统治阶级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伦敦的商人首先行动起来。他们于1551年建立了摩洛哥公司,以便开展同摩洛哥(时称巴巴利)的贸易。是年,英国政府派遣海军军官托马斯·温德姆率探险船队去摩洛哥西海岸,从事探险和贸易。当地摩尔人很喜欢购买英国产的柔软色艳的布匹以及日用金属产品。英国商人将当地产品贩回销售。

此后,温德姆沿非洲大西洋沿岸继续南航,在领航员潘特阿多(原系葡萄牙领航员,后受雇于英国人)引导下于1553年到达了被葡萄牙保密达一个世纪之久的黄金海岸(即今加纳)。英国人在这里贩运金沙、象牙、香料,大赚其钱。葡萄牙人虽多次向英国抗议,但英国人置若罔闻。英国对非洲探险与贸易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它向外扩张的决心。

在英王爱德华六世(1547~1553在位)的支持下,英国枢密院邀请久居西班牙的著名探险家塞巴斯蒂安·卡波特回英国主持制定对外贸易与探险的方案。1553年,在卡波特筹划下建立了欧洲大陆贸易公司,并决定派遣探险船队去探寻新航路。

那时已辟出的东西方新航路有西班牙航路和葡萄牙航路之分。所谓西班牙航路,就是从欧洲西航,穿越大西洋至北美洲,然后沿北美大西洋海岸南航,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并穿过它,到达中国与印度。葡萄牙航路是从西欧启航,沿非洲西海岸一直南航到非洲南端,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直奔亚洲。塞·卡波特主张开辟出英国人自己的商业航道,他认为可能有一条从西欧通向东方的东北航道,建议派探险船前去探查。

1553年,卡波特派出了3艘船组成的探险船队,远航探险。船队由休·威洛比和理查德·钱塞勒率领。他们离开英国后北航,试图绕过挪威东航。遗憾的是,他们在挪威海域遇上暴风雨,船队被冲散了。威洛比率领的两艘船在绕过挪威北角后进入无名水域,继续东航,到达新地岛。这时已是冬季,气候极度寒冷。他们深信会找到去中国的航路,因此决定先找一个海湾暂住下来,待来年春季再向前航行。但不幸的是,极地的严寒把船上的人员全部冻死了。

钱塞勒指挥的那艘船在绕过北角后向东航行,过诺尔辰角偏南航行,进入白海后南航,直达大陆南岸。登陆后,他们看到了俄国渔村,决定前往莫斯科。钱塞勒一行在莫斯科受到了沙皇伊凡四世的接见。这些英国人给这位残暴的俄国君主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因此沙皇赐予他们以贸易特权。其后,英国著名的俄国贸易公司(亦称莫斯科公司)便建立起来,英俄两国的直接贸易从此开始了。

正当英国决心向海外扩张时,伊丽莎白女王在1558年继位。她不仅大力支持海外扩张,而且还支持英国商人从事奴隶贸易与海盗活动。

西葡两国贩运黑奴获利甚巨,英国商人对此极度眼红。在女王支持下,他们从1562年起也开始从事这种罪恶的贸易。这是英国在海外扩张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大步。1562年,英国商人约翰·霍金斯在南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结识了一些西班牙朋友,后来又结识了西属加勒比海殖民地的一些种植园主,这样他就开始从事奴隶贸易了。不久,霍金斯在南美和北美开辟了新的黑奴市场,因而他成了英国著名的黑奴贩子和百万富翁。

由于奴隶贸易利润甚丰,从事这种贸易的人日益增多。1662年,英国建立了捕获和贩运黑奴的非洲公司,并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设立专门经营奴隶贸易的商站。这一灭绝人性的贸易活动的大本营是利物浦。利物浦原系一小渔村,由于经营黑奴贸易,到18世纪它已发展成英国第二大港口。奴隶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仅利物浦一地在1783~1793年10年间赚取纯利高达1 500万镑。据统计,1686~1780年,英国向美洲贩运的黑奴达230万人之多。贩运黑奴赚取的肮脏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奴隶贸易问题上,英国同西班牙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为英国抢占了西班牙传统的奴隶市场。西班牙采取种种措施打击英国奴隶贩子,甚至用处死刑相威胁。为了报复,英国人对西班牙进行大规模的海盗袭击,抢劫它的白银舰队。16世纪70年代,在加勒比海和南美沿海水域皆有英国的海盗船游弋。绰号“海豹”的弗兰西斯·德雷克(1540?~1596)是英国最著名的海盗首领和将军。此外还有一些大名鼎鼎的海盗头子,如吉尔伯特·霍塞利、安德鲁·巴克、约翰·奥克斯纳姆等。

那时英国人也相信在南半球有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的传说,并认为在这块大陆上有多种气候和盛产多种产品。此种传说对英国人向海外扩张很有影响。1577年,德雷克被派往南大洋探险就是基于这一传说。英国人甚至认为,这次远航探险有可能导致建立一个像西班牙那样的富有的庞大帝国,江洋大盗德雷克欣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他之所以接受派遣,并不是为了去寻找传说中的大陆,而是借机去西属秘鲁和智利沿岸抢劫金银。

1577年,德雷克启航后直奔南美南端,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再转舵北航,在智利和秘鲁沿岸进行抢劫,最后劫得一艘满装金银的西班牙巨型运输船。他机智地躲过西班牙海军的追捕,逃往北美加利福尼亚,在那里避风月余,然后越过太平洋到达葡属马六甲群岛。他同岛上苏丹签订了贸易条约,然后横越印度洋,环航地球一周,于1580年返回英国。

德雷克回到英国时受到热烈欢迎,伊丽莎白女王亲自授予他“骑士”称号,封他为海军大将。西班牙国王对英国行径异常愤怒,声言要“从地球上抹掉英国”,为此大力发展海军,迅速建立起“无敌舰队”。1588年,英西两国发生了战争,英国海军摧毁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英国国威大震,而西班牙国势日衰。

在德雷克之后,一大批航海家相继远航探险,重点区域是北美。伦敦商人米歇尔·洛克认为可能存在一条由北美直达东方的西北航路,为此他建立了“中国贸易公司”,并以该公司的名义资助航海家马丁·弗罗比舍去探查。1576~1578年间,弗罗比舍3次扬帆北美,但始终未找到到达太平洋的航路,唯一的成就是发现了北美的巴芬岛。洛克因倾囊相助而破产,并因无法还债而入狱,中国贸易公司亦垮台。英国著名航海家与探险家吉尔伯特也相信有这条航路,并于1583年去北美探险,宣布占领纽芬兰岛,想以此作为寻找西北航路的基地,但他还未来得及向这里移民便在归途中身遭横祸,溺水而死。之后,戴维斯在1585~1587年间3次去北美探寻西北航路,发现后来命名戴维斯的海峡是其唯一成果。

伊丽莎白女王宠臣沃尔特·罗利在1584年派遣阿马达斯和巴洛两位船长去勘察今美国北卡罗来纳以北的沿岸地区。罗利根据勘察结果决定在那里建立殖民地,并命名为弗吉尼亚,以歌颂伊丽莎白女王。他提出在这里建立殖民地的三条理由:第一,印第安人会大批购买英国布匹;第二,可为英国过剩人口建立新家园;第三,将作为探寻去亚洲航路的基地。为此,他在1585年派遣理查德·格伦维尔率一批移民去弗吉尼亚,从此英国开始了海外移民。但是,移民们初到异国他乡,不适应新环境,加之缺乏食物,印第安人又经常来骚扰,前景很为不妙。1586年,德雷克由西印度群岛航途中来弗吉尼亚,见此情景便劝说移民回国。英国首次建立的殖民地就这样夭折了。

1587年,罗利又做了第二次努力,他请英王任命约翰·怀特为弗吉尼亚总督,又令他率150名移民前去。怀特安置好移民后返回运粮。恰在这时,英西战争爆发(1588年),故直到1590年他才得以再抵弗吉尼亚,到后发现150名移民踪影不见,英国这次建立殖民地的行为又告失败。

虽然如此,但不久出现了有利于英国向海外扩张的一些条件:英西战争后,英国国力大增,而劲敌西班牙被削弱;对北美的多次探险和德雷克环航世界,使英国人弄清楚了世界航路状况;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实践活动为今后建立殖民地提供了经验教训。这些条件推动着英国人沿着西、葡航路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人一直回避走葡萄牙经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认为此路沿途十分酷热,难于航行,故只沿着西班牙航路航行,并且可去寻找新的西北航路和东北航路。探寻新航路多次碰壁后,英国人只好承认葡萄牙航路不失为一条去东方的较好航道。不过促使他们走上葡萄牙航路的直接原因,是1592年英国海盗在亚速尔群岛海域拦截了一艘葡萄牙贸易船。这是一艘专门从事东方贸易的商船。海盗从船上抢劫了大量财富。由此,英国人知道了东方贸易是有大利可图的。从此,他们决心沿着葡萄牙航路去东方进行贸易活动。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斯图亚特王朝取代了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完全继承了前朝的海外殖民扩张政策,并把这种政策推向全球。

尽管罗利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一再失败,但英国人对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仍未死心。1606年,詹姆士一世下令建立“弗吉尼亚皇家委员会”,以指导和筹划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建立殖民地事宜。这个皇家委员会下设立了普利茅斯公司和伦敦公司。同年,伦敦公司决定派遣退役军人克里斯弗·纽波特率移民去弗吉尼亚。第二年,他率百余名移民抵达北美,把移民安置在詹姆士河两岸,修筑了詹姆士城堡。他以城堡为基地去寻找黄金和探查去太平洋的航道,均劳而无获。后来,他又从母国迁来大批移民,并由移民中选举了一位总督。

皇家委员会不久便解散了,投资者建立了弗吉尼亚公司。1609年,詹姆士一世颁布殖民地章程。同年,乔治·萨默斯根据章程率移民去弗吉尼亚,殖民地人数上升到500人。

随着移民的增多,粮食越发短缺,处于原始社会的印第安人不可能给他们提供较多食品。当时移民中发生瘟疫,大批人死亡,到1610年只剩下60人。移民决定回国。恰在他们离开城堡时看见了大洋中远远驶来的船队。这是弗吉尼亚公司派来送给养的船队,同船来的还有一位名叫洛德·德拉威的新总督。北美殖民地得救了。不久发生了两件对弗吉尼亚以至后来对整个英属北美殖民地都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其一是,1613年,移民罗尔夫率一艘满载烟草的船回英国,赚了大钱,并且发现英国市场对烟草需求量很大;其二是,1616年弗吉尼亚公司决定把土地分配给移民自由耕种。这两件事导致了北美殖民地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逐步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殖民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619年,弗吉尼亚殖民区制定了法律,产生了民选议会。载有102人的“五月花号”船于1620年9月从英国出发,船上的清教徒制定了《五月花号公约》。殖民地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吸引来大批移民,移民人数日益增多,1624年为1 200人,1635年为5 000人,到1670年高达4万余人。弗吉尼亚殖民地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他们掀起了向北美移民的热潮。到1733年相继又建立了12块殖民地,这时共有13块殖民地。这样,在大西洋和阿巴拉契亚山之间便形成一个英国移民区。

北美13块殖民地建立的过程,也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劫掠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除北美大陆外,英国还在大西洋水域的一些荒岛上进行殖民与开拓。上文提到,乔治·萨默斯曾在1609年率移民船去弗吉尼亚,他在途中遇上暴风雨,所乘的那艘船被狂风吹到大西洋中的一个荒岛上,此即百慕大岛。他们靠猎取野猪为食,度过了可怕的冬季。翌年春,这些英国人乘修好的船去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殖民当局得知此岛,便立即向这里移民,广种烟草。1684年,百慕大脱离弗吉尼亚而成为单独皇家殖民地。

纽芬兰是英国殖民者早期开辟的另一个殖民地。它是卡波特在15世纪末发现的。1583年,吉尔伯特以伊丽莎白女王的名义占领此地,直到1610年才向这里移民,先后建立了6个移民点。移民来这里主要是捕捉鳕鱼。每年春季成千的渔民从英国西海岸来,在沿海捕鱼,秋季满载而归,没有永久性的移民。最盛时,那里渔船达500艘以上,渔民上万人。同时,法国渔民也纷纷来纽芬兰从事渔业活动。英法在北美的矛盾由此发生。

这时英国还向西印度群岛扩张。这是向北美扩张的延伸。1623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托马斯·万纳航至加勒比海上的小安第列斯群岛时,发现了圣克里斯托夫岛。经勘察,认为该岛气候和土壤宜于种植烟草,因而将这里开辟为英国在西印度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1628年,英国人占据了邻近的尼维斯岛,1632年连续占了蒙特塞拉特岛和安提瓜岛。这三岛和圣克里斯托夫岛一起,合称“背风群岛”。每个岛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总督和行政委员会,但四岛统一由托马斯·万纳来管理。

1624年末,英国探险家鲍威尔在从巴西率船队回国途中,路经巴巴多斯岛,便命令船员登陆猎取野猪,以解决鲜肉问题,从而发现这里的水土和气候也适宜种植烟草,且又为一无人荒岛,遂宣布占领此岛,并在一棵树上钉了一块木板,上写着:“本岛属于英王詹姆士。”回英国后,他将此事报告雇主柯廷。柯廷令鲍威尔率移民再去巴巴多斯,该岛遂成为英国殖民地。移民不断涌来,巴巴多斯便开发出来。1640年后,殖民主义者又驱赶黑奴在这里种植甘蔗,制糖业迅速兴起。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权的资产阶级完全继承了斯图亚王朝的殖民政策。1654年,克伦威尔派遣海军将领佩恩和维纳布尔率远征军去西印度群岛,1655年攻占了西属殖民地牙买加。这是一个物产丰富而又美丽如画的岛屿。岛上有一群群的野牛,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烟草和甘蔗,其面积相当于25个巴巴多斯大。攻占之后便向这里大批移民,并运去黑奴,大规模地种植甘蔗和烟草。牙买加成了英国在加勒比海上的最重要的殖民地,从此英国在西印度站稳了脚跟。

英国早期海外殖民的成功为英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力克群雄

德雷克环球航行之后,英国开始注意东方贸易,极力向东方扩张。1581年建立土耳其公司,1592年将该公司改组为利凡特公司,专门经营土耳其、近东和波斯的贸易。该公司贸易兴隆达两个世纪之久。利凡特公司的一些股东希望派出自己的船队去远东进行香料贸易。上文提到英国海盗劫获了葡萄牙远东贸易船,得知经营香料贸易获利甚巨,故他们决定建立专门经营东方香料贸易的公司。当时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表示给予支持,并于1600年12月31日颁布了允许建立的特许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那时,东印度公司只是打算同马六甲群岛做香料生意,根本没有考虑到同印度进行贸易。香料贸易最初是由葡萄牙人垄断,后来荷兰人插手进来,现在英国人又插了一手,这必然导致英国同葡、荷两国发生冲突。

1601年,东印度公司派出了著名的航海家兰加斯特率领船队去东方,他们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从那里运回100万磅胡椒,获利颇巨。接着又派出了第二个贸易船队,运回更多的香料,其中还有更贵重的丁香和肉豆蔻,又赚了巨额利润。此后,东印度公司便频繁地派船队去东方做香料生意。

17世纪上半叶的荷兰是海上强国,不能容忍英国的竞争,决定惩罚它。荷兰动用相当于英国4倍的商船进行香料贸易,在香料群岛(指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及其附近诸岛屿)建造堡垒,加强防御。从1611年起又开始用武力袭击英国商船队,残杀英国商人。那时英国同荷兰相比还算弱国,不敢与荷兰抗争,只好屈辱谈判。经过长达9年的谈判,双方在1619年签订了香料贸易条约。根据条约,英国被允许进行相当于荷兰贸易量1/3的香料贸易。但到1623年,荷兰蓄意破坏条约,采取更严厉的打击英国商人的措施。面对这种情况,东印度公司被迫中断了同香料群岛的贸易,转向印度。

那时在印度做生意的欧洲人主要是葡萄牙人和法国人。葡萄牙的势力主要在印度西部,以果阿和孟买为大本营;法国的势力在印度东南地区,以本地治理为其大本营。英国要立足于印度必然要和葡、法进行较量。

1615年,英国人通过莫卧儿帝国皇帝取得了在印度西部进行贸易的权利,条件是要向帝国纳税。莫卧儿帝国之所以轻易地答应英国,目的是想利用英国人来遏制葡萄牙人。这当然引起葡萄牙人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1615年葡、英在苏拉特海域附近(即今印度西部坎贝湾)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英军打败葡军,从此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西部立足。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还同波斯拉关系,在那里建立了商站,这样又把自己的势力扩及到波斯湾。

从1611年起,英国在印度逐步建立起贸易关系,大本营为马德拉斯,并在这里建筑堡垒,派驻武装。为了扩大贸易,东印度公司还派人去印度东北地区进行活动,到1650年,在那里已建立了许多商站,以加尔各答为大本营。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即位后不久便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结婚。葡王以葡属孟买作为公主的嫁妆赠给英王,从此不仅英葡在印度的矛盾解决了,而且英国在印度西部完全站稳了脚跟。

到17世纪50年代,英国已不再是一个弱国了,而是一个拥有一支强大海军的军事强国了,仅克伦威尔在执政头两年就把海军力量扩大了一倍多。扩大海军是和海外扩张紧密相联的。当英国成为海军大国时,必然不会再对荷兰和法国采取退让政策。因此,从17世纪50年代起,英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就是用战争来打击荷兰和法国,夺得世界霸权,进一步向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在17世纪下半叶,主要是打击荷兰;18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打击法国。

17世纪40~50年代,英、荷在殖民扩张上的矛盾达到了极度尖锐的程度。在北美,荷兰人利用其新尼德兰(即今美国纽约州)殖民地夹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中间这一优越地理位置大搞走私贸易。在西印度群岛,他们向英属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向英国殖民者提供资金和制糖设备,包销其产品,从而垄断了这里的制糖业。在西非,荷兰人利用自己的黑奴贸易优势打击英国奴隶贸易商,并把黑奴贩运到英属殖民地巴巴多斯、圣克里斯托夫等岛屿出售,甚至运到弗吉尼业出售。加之,在英国共和国时期,与荷兰关系特别密切的马里兰、弗吉尼亚、巴巴多斯、安提瓜等殖民地公然发动叛乱反对克伦威尔的共和国。英国革命者认定,这是荷兰人背后捣鬼所致。总之,英荷积怨过深,战争势难避免。

1650年10月,英国果真采取了报复措施,宣布禁止叛乱的殖民地同外国进行贸易。这是开始打击荷兰的一个信号。第二年,克伦威尔颁布了旨在打击荷兰的《航海法》。《航海法》主要有两项内容:凡运往英国的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货物,只能用英国船运输;凡运往英国的欧洲的货物,只能用英国船或生产货物国家的船运输。其矛头显然是针对荷兰的,因为17世纪,荷兰是海洋运输大国,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为监督实施《航海法》,英国在同年夏派出一支海军舰队赴美洲,英荷关系进一步紧张起来。这支舰队先从巴巴多斯开刀,在该岛水域大肆捕捉荷兰走私船,共捕到14艘。不仅如此,英海军以此为口实封锁巴巴多斯岛达3个月之久。同时,在北美其他地区,荷兰走私活动也受到英海军的严厉打击。英国海军的行动极大地震动了荷兰。

身为海洋大国的荷兰决意以武力反击英国,1652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这次战争打到1654年,荷兰战败,在承认《航海法》的条件下,与英国签订了和约。英国乘战胜荷兰的余威,在1654年逼迫葡萄牙和丹麦分别与之签订类似条约。

1660年与1663年,英国国会又连续两次通过法案,以补充《航海法》,规定:从英国殖民地输出或输入的商品要用英国自己造的船只运输,且船上3/4的水手必须是英国人;盐、松脂、苎麻、五谷、无花果、橄榄油、糖、钾碱、酒等外国产品必须先运到英国港口才能运往英属殖民地;英属殖民地产的烟草、棉花、靛青、染料、生姜等产品只能卖给英国;欧洲制造或出产的产品必须先运到英国港口,由英国税吏征税,再改用英国船从英国港口转运到英属殖民地销售;从英属殖民地向欧洲运输商品也必须在英国港口停泊。

这两个补充法案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打败荷兰并使英国商人完全垄断英属殖民地的贸易,这必然激起荷兰人更为强烈的仇视与反抗。他们以新阿姆斯特丹(系荷属北美殖民地新尼德兰之首府)为基地,对英属北美殖民地进行规模更大的走私贸易。因而新阿姆斯特丹便成了英国人的眼中钉。1664年8月,海军上校理查德·尼科尔斯奉约克大公(即后来的英王詹姆士二世,当时任海军大臣)之命,率海军攻占了新阿姆斯特丹,从而拔掉了这个眼中钉。约克大公把它改名为“新的约克”,即今“纽约”。

新阿姆斯特丹的易手导致了英荷战争再起。新的英荷战争有两次,即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英国通过这两次新的英荷战争基本上摧毁了荷兰海军,夺取了荷兰在美洲的全部殖民地,从此荷兰丧失海洋大国地位,而英国上升为世界大国。新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

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而登上英王宝座的威廉三世,为了加强《航海法》的贯彻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在美洲各殖民地设立海事法庭,派出帝国法官审理案件,惩治玩忽职守的总督,等等。与此同时,英国本身的实力亦因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正式合并而增强,合并后的英国改称为“不列颠联合王国”。

荷兰惨败后,能与英国抗衡的只有法国了。法国自17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大国,在印度、东非和美洲相继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商站和殖民据点。为了保护和扩大海外贸易,它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法国的海外扩张必然要和英国的海外扩张相冲突。当英国还是弱国时,在英法冲突中,自然是英国处处退让,不敢与之争雄。但当它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尤其打败荷兰之后,便改变了对法国的退让政策。英国也深知,只有在摧毁法国之后才有可能取得世界霸权,才能维护并扩大英国的利益。而法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英国的存在。因此,到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便出现了英法两霸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主的局面。

英法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但热点是北美和印度。英法大的较量共有4次,历时近1个世纪之久。英法第一次较量是通过所谓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而进行的。英站在以荷兰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一边来反对法国,这是英国作为一个大国插手欧洲事务的开端。法国在战争中失利,英国却通过这次战争使自己的势力渗入到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区。从此,英法矛盾加剧。

第二次较量是通过1701~1713年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进行的。英国借机支持奥国反对法国,遂于1701年发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仍然站在法国的对立面支持奥地利。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再次失利,签订了有利于英国而不利于法国的《乌德勒支和约》。根据和约,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上的梅诺卡岛,从法国手中夺得了北美的阿卡的亚(即今加拿大之新斯科舍)、纽芬兰和哈得孙湾,还取得了在西属美洲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的权利,法国撤回驻洛林的军队,等等。

1740年发生了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英法借机卷入。在这次战争中,就英法而言未分胜负,实际上是两霸决战的前奏。最后缔结了亚琛和约,宣告战争结束。

第四次就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英法参与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这次战争,无论从战争的范围或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远超过了前三次,而且是英法直接对战。“七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北美、印度和欧洲。

“七年战争”的结果,法国惨败。在海上,法国海军主力几乎完全被英国海军摧毁;在大陆,法军也一败涂地。从此,法国降为二流国家。英国夺得了世界霸权,战争结束时,双方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取得了下列战果:在北美,英国夺得了整个新法兰西殖民地(即今加拿大魁北克省)、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左岸、佛罗里达,从此法国丧失了北美的主要殖民地;在西印度群岛,英国夺得了圣文森特岛和多米尼加,并取得了对小安第列斯群岛的宗主权;英国人把法国人从印度赶走,法国人只保留了沿海的几个贸易点,但不能保有军队,从而英国确立了在印度的统治;法国确认英国对塞内加尔的宗主权。

这样,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在欧、美、亚、非四大洲拥有大批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和对外贸易获得了巨大发展。一言以蔽之,这时的英国已是一个军事上和经济上强大的殖民帝国了,史称“第一帝国”。

三、侵占美澳

英帝国是个殖民帝国,这个殖民帝国到20世纪初拥有的殖民地达3 300万平方公里,比它本国大130倍,其中主要靠移民建立的殖民地,至少有2 000万平方公里,占其殖民地总面积的60%以上。移民殖民地主要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从地理分布看,英国移民殖民地主要在北美和澳洲。

英国在推行《航海法》和进行争霸战争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与己不利的因素,而最严重的不利因素是激化了与北美13块殖民地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而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给欧洲列强,尤其是给法国和西班牙以报复的机会。在欧洲列强的坚决支持下,1783年13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不列颠帝国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次打击在英国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大有帝国要垮台之势。但不久,英国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它的重大转折。

在国内,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经济大国和“世界工厂”,当时没有任何一国能与之匹敌;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在国外,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了欧洲封建势力为抵抗拿破仑进攻而联合英国的格局,这就给了英国报复法国的良机。英国利用反法战争(1799~1815年)之机夺取了一大批殖民地,如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特立尼达、马耳他、圣鲁西亚、多巴哥、毛里求斯、英属圭亚纳和好望角,从而部分地弥补了它在北美的损失。

上述种种因素使英国由一个重商主义帝国转变为一个自由贸易的工业帝国。工业帝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粮食,需要销售更多工业品的广大市场和容纳更多投资的投资场所,需要向海外大规模地移民。这样光靠原有的殖民地就不够了,需要建立广大的移民殖民地。英国向美澳移民、广占殖民地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沿着葡萄牙的航路去东方贸易,由于路长而酷热,途中经常有大批人员丧生。如1615年,东印度公司共派出来往英印贸易人员3 000人,竟有2 000人死于途中。于是,东印度公司决定派人去再探寻西北航路,并于1610年建立了“寻找西北航路促进会”。同年,该促进会派亨利·哈得孙(?~1611)率探险船前去北美。他到达一巨大海湾,误认为此海湾是太平洋向东延伸的一个海湾,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哈得孙湾。在这次探险中,他因部下哗变而惨遭杀害。1612年,托马斯·巴顿也来北美探险,进入哈得孙湾,向西航行,被哈得孙湾的西岸所阻,从而证明了哈得孙的推断是不正确的。1615年,威廉·巴芬亦进入哈得孙湾,折回后继续北航,穿过戴维斯海峡便发现了今巴芬湾,一直到达北纬78度处被巨冰所阻,只好返航。这一航行北纬纪录保持了约200年。之后仍有许多探险家探寻西北航路,均以失败告终。

1668年,英国路柏王子派出探险队去加拿大东北部勘察。探险队带回大批贵重毛皮,从而引起英国毛皮商的注意,遂于1670年建立了专门从事毛皮商业活动的公司,命名为“哈得孙湾公司”。哈得孙湾公司开始向哈得孙湾移民,垄断了那里的贸易,从此英国开始了对加拿大的殖民扩张。

在17世纪时,英国海外扩张的重点区域是北美13块殖民地和西印度群岛,而加拿大则是当时法国扩张的重点区域。16世纪,法国人首先进入加拿大,到17世纪初便建立了魁北克和蒙特利尔两殖民区,以作为同印第安人做毛皮生意并向西部探查的基地。法国通常把两殖民区称作“新法兰西殖民地”或“加拿大”。法国探险家踏查的地区十分辽阔,向北到达哈得孙湾公司的领地,向南到达墨西哥湾。他们还在地图上标出了五湖区和一些重要河流。但是,法国殖民地的发展和英国的相比,十分缓慢,18世纪初,法国在加拿大的移民不过7万,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仅1万人,而此时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移民已逾百万。那时,新斯科舍、纽芬兰和爱德华太子岛均系单独殖民地,其居民系英国移民,新布伦瑞克殖民地尚未建立。

根据1763年《凡尔赛条约》,加拿大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在魁北克派有总督。北美独立战争也使加拿大发生了变化。忠于英王的保皇党人逃离美国去加拿大。一部分定居在新斯科舍,一部分定居于新斯科舍以西(即今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新殖民地,取名为“新布伦瑞克”。还有一部分保皇党人进入了“上加拿大”,即安大略湖和伊利湖以北广大地区。经过8年的开发,这里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人口达2.5万人。上加拿大的移民向母国政府提出建省的要求。1791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加拿大宪政法案》,规定加拿大分为上、下两个加拿大(上加拿大,系英裔移民区;下加拿大,系法裔移民区),各由英王任命的副总督、行政委员会和由民选的议会执掌政权,名义上均属居于魁北克的总督管辖,实际上由英国殖民大臣管辖。1814年以后,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加拿大,从而导致了那里人口数量的猛增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英国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法国移民的数量。

进入19世纪后,加拿大社会出现了两种亟待解决的矛盾:一种是民族矛盾,主要发生在法裔移民区;另一种是新旧移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主要发生在英裔移民区。前一种矛盾的激化导致了1837年的武装起义事件,后一种矛盾虽未酿成重大事件,但也日趋尖锐,潜伏着危机。为了解决民族矛盾,英国首相墨尔本和殖民大臣罗素联名邀请殖民问题专家杜拉姆伯爵前往加拿大调查。1838年,杜拉姆带两名助手米勒和威克菲尔德前去加拿大。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杜拉姆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殖民地的事务要由殖民地自己来处理,为此应在殖民地建立责任政府,即殖民地政府对本殖民地议会负责,而不是对英王的代表总督负责。罗素根据这个报告起草了《加拿大法案》,英国国会于1840年通过了这个法案。该法案于1841年生效。

《加拿大法案》规定,把整个加拿大分为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全加拿大设立一个议会,议员数目两省相等;建立立法议会,议员由英王指定,内阁成员由总督遴选。这样以来,英法两民族在政治上居于平等地位,从而解决了民族矛盾,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也缓和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

1847年,罗素首相任命杜拉姆的女婿埃尔金为加拿大总督。埃尔金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加拿大任职期间政绩显著,解决了多年来未解决的土地问题。他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使教会领地由自由移民自由垦殖;废除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亦任自由移民自由垦殖。土地问题的解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英国对加拿大政策的调整又吸引来大批移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提高了加拿大在帝国的地位。到60年代,《加拿大法案》已不适应加拿大经济日益繁荣的形势。在殖民地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英国被迫于1867年颁布了《英属北美法案》。法案规定加拿大为自治领。所谓自治领就是白人移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不受宗主国的法律所制约。自治领设中央政府,各省设省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加拿大成为自治领,对英属殖民地,尤其对移民殖民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英属殖民地开始进入自治运动的新阶段。

最初,加拿大自治领由魁北克、安大略、新斯科舍(后来,新斯科舍又单独建省。)和新布伦瑞克四省组成。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作为一个省加入自治领。1873年,爱德华太子岛亦作为一个省加入自治领。

加拿大很重视对西部地区进行开发。19世纪上半叶,加拿大与美国边界问题得以解决。此外,两国还签订了通商条约。边界问题的解决和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美加关系稳定下来。所有这些都为加拿大西进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早在17世纪上半叶,法国商人为经营毛皮生意就曾进入西部地区。17世纪末,英国哈得孙湾公司接管了西部地区,从而西部加拿大成为英属殖民地。仍去那里做毛皮生意的法国商人,为了同英裔商人竞争,便建立了“西北毛皮公司”。1789年,该公司派雇员亚历山大·马更些溯马更些河上行,以探查西部地区,直达北冰洋。1793年,他又取道陆路穿过一望无垠的西部地区,到达太平洋。哈得孙湾公司为了阻挡蒙特利尔法裔商人的西进,在1811年建立了马托尼巴殖民区,后来为了合力开发西部地区,哈得孙湾公司与法裔商人的西北毛皮公司在1821年正式合并。

1778年,著名探险家库克到达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此后,捕鲸者、商人、捕海豹者接踵而来。为数不多的英国人在黑卡特海峡沿岸建立移民区。不久,英国海军上尉温哥华勘察了西部海岸,发现了温哥华岛。1858年,英国在落基山和太平洋间建立皇家殖民地,命名为“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1866年它同温哥华岛合并,并建立了代议制政府。

由安大略省向西至落基山一段加美边界是以北纬49°线为界。哈得孙湾公司控制的地区位于北纬49度以北,这是一个肥美而又辽阔的大草原。该公司从不主张向这里移民,因此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空白之地。边界线以南,美国区域的人口因大规模的“西进运动”而迅猛增长。不少美国人越界涌入加拿大大草原,如继续下去,大有得克萨斯事件重演之势。加拿大政府为阻止美国人的北上,于1869年同哈得孙湾公司谈判,并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西部地区移交给政府接管。政府接管后立即筹划修建从魁北克至太平洋沿岸的太平洋大铁路,1886年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大干线竣工。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随着铁路干线的向西延伸,移民也大规模地西进,从而逐步地开发了这一肥沃的大草原,形成了加拿大巨大的农牧业基地。与此同时陆续建立了几个省。1870年建立马尼托巴省;1905年建立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到1912年,这几个省向北扩展到哈得孙湾、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加拿大经济日益发达,人口猛烈增长。到1911年,加拿大已是一个拥有744万人口的富强之国了,是英帝国一个巨大的移民殖民地。

上文提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是和加拿大同类型的殖民地。欧洲自古以来就有所谓“未知的南方大陆”的传说。但直到16世纪才有人去寻找。这是与东西方航路已通且欧洲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关。首先去寻找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荷兰人也来“南大洋”(指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因其在南半球,故名)寻找想象中的南方大陆。荷兰人进入南大洋先是走葡萄牙人的航路。后来,他们有一个新发现,过南非南端后不再沿非洲东海岸北航,而是沿南纬35°~40°线间一直东航,到达东经110°~120°间转舵北航。这条新航线有两大优点:其一,温度适中,不冷不热,船员不易患病;其二,有季候风可借,航速大大提高,航期可缩短1/2多。这样,荷兰航海家到17世纪40年代便发现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原系希腊语(Australis),意即“南方大陆”)的西部、北部和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荷兰大探险家塔斯曼。但是荷兰人因那里荒漠未向那里移民,只把它们发现的地区,命名为“新荷兰”、“范迪门”(即今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而已。

17世纪80~90年代,英国人尾随荷兰人也来南大洋寻觅“未知的南方大陆”。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的英国人是海盗丹皮尔。18世纪60年代,英国借去南太平洋观察天象机会派大探险家詹姆士·库克(1728~1779)率船队前去南大洋寻找南方大陆。他在1770年环航了新西兰,发现并勘察了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宣布东部地区为英国领土,取名为新南威尔士。以后,英国逐步吞并整个澳大利亚。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英国多把重罪犯人流放到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后便丧失了这样的流放地,而国内监狱又容纳不了日益增多的犯人,犯人问题便成了重大问题。曾随库克探险船进行科学考察的英国植物学家约·班克斯以国会议员身份向政府提出把新南威尔士辟为流放地的建议,被皮特政府采纳了。经过一段时间筹划,第一批犯人在总督菲利普上校率领下于1788年到达东澳大利亚,从此,澳大利亚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

澳大利亚殖民化过程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犯人流放地,这时的移民主要是犯人,自由移民为数极少。第二阶段为公民殖民地,来澳的移民主要是自由公民,只有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还一度有犯人移入。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殖民是伴随着大规模地屠杀澳洲土人而进行的。1788年时,全澳洲大陆土著居民约有30万,塔斯马尼亚岛上土著居民4 000~7 000人。经过多年屠杀,到1876年,塔斯马尼亚岛上居民被虐杀殆尽,而大陆上的土著居民到1947年仅余4.7万人,即85%以上的人被虐杀了。英国殖民者残杀土人的方式是极为残暴的,驱赶、追杀、奸后杀之、下毒药,无所不用其极。这是英国近现代史上永远无法抹掉的历史污点。

1851年,澳大利亚出现了淘金热,这是世界史上的第二次大淘金热。在淘金热的推动下,澳大利亚的政治与经济获得了空前大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到1880年达223.2万人。英国在吞并整个澳洲大陆后建立了一系列殖民行政区:新南威尔士(1788年)、西澳大利亚(1829年)、塔斯马尼亚(1803年)、南澳大利亚(1836年)、维多利亚(1851年)、昆士兰(1859年)、澳北区(1863年)、首都直辖区(1911年)。在这个基础上,1901年正式建立澳大利亚联邦,从而澳大利亚成为像加拿大那样的自治领。

新西兰也是英国的重要移民殖民地。最早到这里的英国人是库克。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陆续来的欧洲人是捕鲸者和商人。澳大利亚沦为殖民地后又有一些犯人从澳大利亚逃到这里。19世纪初,不少传教士为了发展“上帝的信徒”也漂洋过海来这里传教,到沦为殖民地前夕,在新西兰的白人近2 000人。当地土人是属波利尼西亚族的毛利人。

1839年,“系统殖民化”理论家威克菲尔德及其同党将新西兰协会改组为“新西兰公司”,目的是向新西兰大规模移民,开发这个南半球的毛利人的岛国。英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司。该公司于1840年派遣一批经过严格挑选的自由移民来新西兰,从而开始了新西兰殖民化的过程。同年,英国政府任命海军上校霍布森为新西兰的首任总督。

相传,毛利人在1350年前后乘独木舟由社会群岛来新西兰定居,1840年时他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霍布森到后,在新西兰一个叫威坦哲的地方以总督名义召开了毛利族部落酋长会议,并达成了一项协议,史称《威坦哲条约》。根据条约,新西兰为英国领土,英王是毛利人的君主;英王承认毛利人的土地所有权;如移民要取得土地,须经过殖民当局之手转购。

1840年后,英国通过各种方式向这里大规模移民,毛利族大量土地被殖民者夺走,毛利族和移民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毛利人认为他们受了英国人的欺骗。因而,1843年北岛的毛利人发动了反对白人的战争,英国殖民者借机屠杀了大批土人。

英国政府为了缓和矛盾,委派格雷任新西兰总督。他在任职期间坚持了两项基本原则:毛利人必须承认新西兰是英国领土;对毛利人的土地所有权必须尊重。他找到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把移民安置在南岛,因为这里毛利人很少。这些政策暂时地缓和了矛盾,战争平息了下来。但在北岛定居的移民同毛利人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并未解决,时有斗争发生。

新西兰公司在1851年结束了自己的活动。威克菲尔德没有返回英国,于1862年在这里死去。新西兰公司在40年代建立的惠灵顿城,到1865年发展成为新西兰的首府。

1853~1854年间,新西兰建立了代议制政府。1856年,又建立了对议会负责的责任政府,但国防、外交大权仍操在英国之手。在政治上,毛利人处于无权地位,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白人与毛利人的矛盾。

大批移民的涌入和白人抢占的土地面积日益扩大,更加激化了英国人和毛利人之间的矛盾。这样便在1854年再次爆发了毛利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战争,史称“毛利人战争”。战争一直持续了18年,到1872年结束。在长期战争中,毛利人再次遭到大屠杀。战后,英国以更大的规模向新西兰移民,到1911年,新西兰人口已达100余万人,并在1907年成为自治领。

四、角逐非洲

非洲也是英帝国海外侵略的目标之一。到19世纪末,英国在非洲侵占殖民地的面积达880万平方公里,占其殖民地总面积的26%以上。

上文提到,在非洲,英国殖民者最早侵入的国家是摩洛哥、黄金海岸和冈比亚。后来,它又侵入南非。早在15世纪末,葡萄牙人绕道好望角时经常在今开普敦弄淡水,但在这里未设永久性殖民据点。在今开普敦设永久性殖民地的是荷兰人。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给它过往这里的商船提供淡水、蔬菜和鲜肉便建立了移民点,并设置了机构。由于贸易的发展和过往船只的增多,来自荷兰的移民也日益增多,开普敦便繁荣起来了。一部分荷兰移民离开开普敦城去外地务农,甚至有的流入内地搞农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远离开普敦的荷兰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布尔人”,这在荷兰语中为农民之意。

在法国大革命中,荷兰沦为法国的附庸国,因此南非也成了英国的敌国。1795年,英军攻占了开普敦。1802年,根据《亚眠和约》,英国又将此地归还荷兰。1806年,在反对拿破仑战争中,开普敦再次被英国占领。后来在1814~1815年间,英国付给荷兰一笔钱作补偿,正式将开普敦变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之所以如此重视开普敦殖民地是因为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前,它是东西方航路的必经之地,且还拥有良好的海港。英国占领后开始向这里移民。

南非的真正主人是土著黑人。他们那时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有许多不同的部落,主要有布须曼人、霍屯督人、卡菲尔人、科萨人,均属班图语系。

1820年以后,英国大规模向南非移民。英国移民的涌入给布尔人造成极大的威胁。加之,布尔人还和土人矛盾重重,只好采取“走为上”的政策。1886年,布尔人被迫离开故乡,迁往他地,史称“布尔人大迁徙”。一部分布尔人向北迁徙,越过奥兰治河,在奥兰治河和瓦尔河间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另一部分布尔人向东迁徙,翻越德拉肯斯堡山脉,在美丽如画的纳塔尔(即今南非纳塔尔省)地区定居下来。

1843年,英国宣布纳塔尔为英移民区,并向这里移民。布尔人虽数年反抗,但无济于事,只好再次大迁徙。1848年,大部分布尔人在其领袖普莱托亚斯率领下移向奥兰治自由邦。英驻开普敦总督哈利·斯密认为,这是打击布尔人的良机,因而下令进攻。英军打败了普莱托亚斯领导的布尔人。被战败的布尔人被迫进行第三次大迁徙,越过瓦尔河,进入德兰士瓦,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德兰士瓦自由邦。

英帝国为巩固开普敦和纳塔尔两殖民区和稳住布尔人,便采取了缓和的政策。1852年,英国政府与普莱托亚斯通过谈判签订了《闪德河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承认德兰士瓦是一个独立的自由邦。两年后又同奥兰治的布尔人签订了《布隆方丹条约》,承认奥兰治自由邦的独立。因而在19世纪50年代,南非出现了两个英属殖民区和两个布尔人自由邦的局面。英布在南非的角逐暂告一段落。1853年,英属殖民区均建立了代议制政府和民选立法议会。

50年代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列强都相继开始或完成了工业革命,因而改变了对非洲的旧殖民政策,采取了瓜分领土的新殖民政策。为此,它们成立了各种内陆考查团、探险队,深入内陆勘察河流、湖泊、山脉、地形,绘制地图,搜集气象、水文、土壤、资源、人口、种族等有关资料。在这方面,英国人一马当先,在1814~1823年间,英国考查队先后进入尼日尔河、贝努埃河、乍得湖与刚果河下游地区。英国探险家还深入到东非地区,到19世纪50年代,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坦噶尼喀湖和维多利亚湖北岸。

除英国外,法国、德国及其他列强的探险队也在非洲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利(英国探险家,作为比利时国利奥波德顾问曾去非洲探险)对赤道非洲的报道。他在1874~1877年间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探险,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报道性文章,对赤道非洲的美丽富饶作了精彩的描绘,令欧洲人大为惊奇,刚果问题因之被突出出来。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从而揭开了在非洲更大角逐的序幕。使列强角逐的另外的因素是棉花、可可、剑麻、花生、咖啡、甘蔗等经济作物在非洲试种成功和在新几内亚沿岸国家和南非发现金矿、钻石矿。

为了协调列强间的利害关系,1878年在柏林召开了瓜分非洲的会议。由于大国矛盾重重,会议不欢而散。后起的德国决心在瓜分非洲上大干一番,因此由其“铁血”宰相俾斯麦出面召开了第二次柏林会议(1884~1885)。会议经过104天的讨价还价,最后解决了两个问题:瓜分刚果问题,由比利时占领大部分,法国占领小部分,从此出现了两个刚果;确定了瓜分的“有效占领原则”,即在实际占领后通知其他国家的原则。会议一结束立即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国积极参加了这一罪恶活动,建立了专门从事瓜分活动的贸易公司,如“不列颠非洲公司”、“不列颠东非公司”、“皇家尼日利亚公司”,等等。

在瓜分狂潮期间,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尤其英法矛盾和英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它们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英法角逐主要在北非和东北非。在北非,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埃及和突尼斯。英法争夺埃及的斗争在18世纪末就已开始。埃及原是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当土耳其帝国因衰落而失去对埃及的控制时,法国人乘虚而入。1854年,法国工程师雷塞普从埃及总督赛义德手中取得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权。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法国又因拥有大量股票而控制了运河。在那时,控制运河就等于控制了埃及和东西交通。这必然危及到英国在东方的利益,尤其危及到英国在印度的利益。英国下决心从法国手中夺得埃及。

自总督伊斯梅尔1863年任职以来,埃及外债累累,到1873年负外债达3 200万英镑,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政局不稳。1874年,他被迫低价出卖苏伊士运河股票。股票原值4亿法郎,卖价仅1亿法郎。英国首相迪斯累里见是打入埃及和控制运河的大好机会,未来得及通过国会便购买了埃及的全部股票(占苏伊士运河股票总数的45%,一说占50%),从而控制了对帝国来说是生命线的苏伊士运河。英国来往于东方的船舶再也用不着南下好望角了,航期可节省40天,航程缩短数千英里,并使东方广大殖民地同英国本土联系更加紧密。

英法在北非的角逐因英国取得运河控制权而越发尖锐。1881年,双方都作了让步:英国不干涉法国占领突尼斯,法国也不干涉英国侵略埃及和占领塞浦路斯。因此,1881年法国出兵占领突尼斯;1882年,英国借镇压祖国党领导的革命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埃及,从而实现了多年来占领埃及的梦想。至于塞浦路斯,英国早在1878年就占领了。总之,英国在非洲的角逐中又赢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

19世纪90年代,英法又在东北非对抗起来。这是由于法国占领了索马里沿岸的一些地方,接着又把自己的势力向西渗入到埃塞俄比亚和尼罗河上游的苏丹而引起的。因为这危及到英国在埃及的利益。英国对此立即作出了强烈的反应,要求法军立即撤退,否则以兵戎相见。法国被迫与英国谈判。1898年,双方签订了协定,规定法国取得西部苏丹,英国取得东部苏丹与整个尼罗河流域。这个协定结束了英法长达200余年的对抗,从此两国日益接近,共同对付满脸杀气的德国。

英德角逐主要在东非和南非。1885年2月柏林会议一结束,德国立即在东非大动手脚,建立了“东非公司”,占领了从肯尼亚的塔纳河至莫桑鼻克的德尔多角这一长达1 000余公里的沿海地带。同时,英国以“东非公司”的名义也在东非广占领土。两国所占领土犬牙交错,局势十分紧张。法国也不甘示弱,亦在东非活动。经过激烈的斗争,1886年,三方达成协议:坦噶尼喀归德国;肯尼亚归英国;给法国以在马达加斯加岛“自由行动”的权利。

此后,三国继续在东非抢占领土,彼此矛盾重重,经常剑拔弩张。1890年,英德与英法分别签订瓜分协定:英国取得今赞比亚、桑给巴尔、乌干达、肯尼亚;德国取得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卢旺达与布隆迪;法国取得马达加斯加。

英德在东非的矛盾解决了,但在南部非洲又展开更为激烈的角逐。早在1884年,德国就占领了西南非洲(纳米比亚),接着便向东渗透,迅速到达布尔人的两个自由邦的边界地带。德国人清楚地知道,在南非角逐中,其劲敌是英国人而不是布尔人,且英布间有着很深的裂痕,因此便极力拉拢布尔人。布尔人也企图利用德国的力量来抗击英国。德国人与布尔人结成联盟是英国最害怕的事,因此英国采取措施来对抗德国的东进。1885年,英国宣布贝专纳兰(即今之博茨瓦纳)为其保护国,这样就阻断了西南非洲同两个布尔人自由邦的联结。德国亦采取手段对付英国。首先,向德兰士瓦进行经济渗透,1886年输入到德兰士瓦的商品价值达30万英镑,10年后每年输往的商品价值达1 200万镑,扩大了39倍;其次,德国帮助德兰士瓦建造一条由比勒陀利亚向东通往莫桑比克沿海城市马普托的铁路。恰在这时,德兰士瓦黄金产量大幅度上升,仅1895年一年产黄金就达62.7吨。面对这种情况,眼红了的英国人决心解决两个布尔人自由邦的问题。

老奸巨猾的英国首先采取同德国和解的方针,因为这既可以孤立布尔人,又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他们。就如何瓜分南部非洲问题,英德进行谈判,并于1898年9月达成协议,规定德国人占领莫桑比克北部和安哥拉南部,英国占领莫桑比克南部与安哥拉东部。英德矛盾缓和了,德国立即撤回对布尔人的支持,布尔人被彻底孤立了。

同德国和解后,英国立即动员全部力量打击布尔人,于1899年10月发动了反对布尔人的战争,攻占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自由邦。战争进行到1902年,以布尔人失败告终,同年签订和约。这就是世界近代史上的著名的“英布战争”。

根据和约,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自由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派米尔纳为首任驻两殖民地总督。这样,于20世纪初在南非出现了4个英属殖民地:开普敦、纳塔尔、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903年,4个殖民地举行会议讨论共同的关税问题。1907年,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也按开普敦和纳塔尔两殖民地的样子建立了责任政府和民选议会。从此,4个殖民地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1908~1909年,它们共同制定了统一的宪法,1909年末,英国国会批准了这部宪法。

根据宪法,1910年南非联邦宣告成立,并获得了自治领地位。英帝国的最后一个移民殖民地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它是英帝国最重要的黄金与钻石的产地和工业品的市场。

五、日不落帝国

英帝国在海外扩张中始终重视向南亚和太平洋扩张。

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殖民区,每个殖民区都派有总督。东印度公司以这3个殖民区为基地向外发展,到18世纪中叶已建立商站150个。1757年,英国发动了普拉西(位于加尔各答以北83公里)战役,通过这次战争完全征服了孟加拉。征服孟加拉是英国征服全印度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在征服后,英国采取了强化孟加拉殖民地地位的措施。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管理法》,规定把孟加拉总督升格为管辖全印度殖民区的总督,并设立由4人组成的委员会来协助总督工作。华伦·黑斯廷斯(1732~1818)为首任驻印总督。

1767~1799年间,英国通过四次英迈战争征服了迈素尔,通过英马战争征服了马拉特,从而英国占领了印度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并把这些领土划归孟买和马德拉斯两殖民区管辖。1836年又建立了西北省。到19世纪40年代,印度保持独立的邦只有信德和旁遮普了。两邦处于边境,进攻不便,背后还有阿富汗人支持,因此英国人采取了等待时机的方针。

不久良机到来。信德有3个公国,即海得拉巴、凯浦尔和米尔,它们彼此纷争不已。英国人乘机插手,挑拨离间,然后采用各个击破惯技,迅速征服了全信德。

旁遮普系锡克教徒邦国。1839年该邦国君驾崩,因争权而发生内讧,各政治集团间相互倾轧、残杀,国力大衰。英国人见是良机,便于1845年12月派兵进攻,翌年2月,在索布拉翁决战中英军获胜。1849年3月遂宣布兼并旁遮普。从1757年普拉西战争起,历时近1个世纪,英国完全征服了印度。

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方式和政策也多次调整,其用意是削弱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逐步把印度变成整个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地。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法》,规定总督由英王任命,从此,总督再也不是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而是国王的代表了。国会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在1793~1833年的40年中对东印度公司的章程进行了三次大修改。1813年修改的章程规定,印度对英国所有臣民开放,只保留公司对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的章程规定停止东印度公司的一切贸易活动。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改变了它在印度以原始积累为目的的强盗式的掠夺政策,开始推行正规的新的土地制度和田赋制,即所谓“柴明达尔制”、“莱特瓦尔制”。这些制度的推行产生了下列结果:英国殖民者加强了对印度农民的剥削,增加了税收,如1800~1801年度,土地税收为420万英镑,到1857~1858年度则上升为1 530万英镑;培植了一个新的地主阶级作为英国统治印度的社会支柱。

1857~1859年的反英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国被迫改变了对印度的统治方式,1858年宣布解散东印度公司,印度由英王直接统治。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兼任印度皇帝。同时也改变了对印度的殖民主义政策:大规模地向印度投资,兴办工商企业,建立银行,修建铁路,到1900年印度拥有4万多公里的铁路。

在征服印度后,英国以它作为基地,加紧侵略亚洲其他国家。通过历时达60年(1824~1885)之久的三次侵缅战争,英国征服了缅甸,并把它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1838~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阿富汗战争,但由于遭到阿富汗人民的坚决反抗而未能成功。1840~1860年,它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中国香港,掠取大批赔款。1839年占领了亚丁(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并把它变为通向东方的战略要地。1890年侵占中国九龙,1898年以“租借”名义又侵占中国的威海卫。

向南部亚洲扩张的另一个重点地区是马来亚。英国同马来亚发生关系较早,但在17世纪初由于荷兰的排挤,英国商人被迫离开那里。17世纪80年代,英国强大起来,因而东印度公司派兵占领了马来亚的槟榔屿。19世纪初,英国人从柔佛苏丹手中取得了马来亚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并于1819年把它变成自由贸易港,对世界各国的商船开放,新加坡遂成为远东一大商品集散地。1824年,英荷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英国用它在苏门答腊的库伦殖民地与荷兰在马来亚的马六甲殖民地对换。这样,英国便建立了由新加坡和马六甲构成的海峡殖民地。从此,英国以海峡殖民地作为跳板开始侵占马来亚其他地区。这时,马来亚分裂为许多小邦国,它们相互争斗不已。英国人于1874年以一英人在霹雳被杀为借口发动了侵马战争,短期内就征服了全马来亚,各小邦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英国在南亚、澳洲和新西兰站稳脚跟后立即向太平洋诸岛扩张。太平洋上有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由大小1万多个岛屿构成,其中大部分岛屿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陆地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太平洋诸岛上主要有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此外还有亚洲人、欧洲人和美洲人。有一些岛屿是由西班牙和荷兰的探险家发现的,有一些是由法国探险家发现的,但大部分是由英国探险家发现的。

最初来太平洋诸岛的欧洲人除探险家外是一些寻找淡水和食物的捕鲸者,偶尔也有一些经营檀香木和海参的商人。19世纪中叶以前,来者主要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此后美国人和德国人也纷纷前来。因此,他们在太平洋展开了激烈争夺。

位于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是社会群岛中的主岛,它是由英国海军上校萨缪尔·华利士在1767年发现的。30年后,英国传教士来此地传教,与岛上酋长友好相处,颇得土人信任。后来,法国传教士也来传教,岛民拒不接待。老羞成怒的法国人于1838年竟然派军舰护传教士强行登陆。1842年,法国宣布塔希提岛和整个社会群岛为法国领土。不久又派兵占领了附近的土阿莫土群岛和马克萨斯群岛。

由库克命名的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与澳大利亚相距咫尺。1843年,法国传教士也来此处传播“上帝的福音”。澳大利亚人对法国人在该岛上的活动十分担忧,怕法国占领,因而多次向母国提出此事,但英国未采取任何行动。当时英国正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小岛难守易攻,且要守卫的岛屿甚多,海军无暇顾及。1853年,法国宣布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为其领土,澳大利亚对此十分恼怒。更使它不满的是,法国竟然将其变为犯人流放地。从这里逃出的犯人,多数逃到新南威尔士,而新南威尔士早已在40年代就停止流放英国犯人了。

新赫布里底群岛(即今之瓦努阿图)位于新喀里多尼亚群岛稍东一点。出于军事和商业的原因,澳大利亚亦非常怕法国占去,因此再次要求英国去占领它。当时英国忙于瓜分非洲,无暇顾及。1887年,英法达成协议,两国海军联合维持该岛秩序,谁也不去占领。1906年,英法签订共同管辖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协定。

斐济是太平洋诸岛中人口较多的岛屿,最早是由塔斯曼发现的。由于斐济周围水域异常险恶,妨碍了对它的勘察。19世纪中叶,大批英国传教士和冒险家来此岛。美国亦欲将其据为己有,因之与英国展开了斗争。1874年,英国采取果断行动,占领斐济岛。

位于北太平洋上的桑德维奇群岛(即今之夏威夷群岛)是库克在1778年发现的。美国接受了斐济岛落入英国之手的教训,乘美西战争之机断然派兵占领了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群岛。在战胜西班牙之后,它又占领了关岛和菲律宾群岛。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人也加入到争夺太平洋诸岛的斗争中来,首先建立了汉堡哥德弗洛伊公司,并在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及其他小岛建立分公司。1870年后,德国殖民者迫切要求占领上述岛屿和新几内亚东部,而新几内亚西部早为荷兰人占领,英美也在这些地区积极插手。对萨摩亚,英美为了对抗德国假意表示不愿占领,也不希望德国占领。1889年,英德双方对立严重,两国舰队都集结在萨摩亚群岛首府阿皮亚港,战争一触即发。恰在这时特大暴风雨袭来,损坏了两国的舰只,和平因而得以维护。后来,英美德三方达成协议,在欧洲人监督下,土人酋长再统治10年。1899年,美德瓜分了萨摩亚,美国得到东萨摩亚,德国得到西萨摩亚,英国则占领了汤加群岛。英国将汤加群岛委托给新西兰代管。

英德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问题上斗争亦十分激烈。澳大利亚亦被卷入进来。一条狭窄的托雷斯海峡把昆士兰(当时是一个单独的殖民地。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它加入联邦,并成为一个州)同新几内亚分隔开来。昆士兰一直要求占领这块炎热而又神秘的地方。这里以蕴藏有丰富的金矿而闻名。1874~1875年间,昆士兰殖民当局多次要求母国政府占领东新几内亚,但英国政府以“女王陛下已拥有的黑人臣民够多了”为由加以拒绝。当时澳大利亚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可能联合起来去占领它。昆士兰当局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单独派武装人员渡过海峡去占领,未经母国允许便在新几内亚悬挂起英国国旗。格莱斯顿首相闻讯立即下令令其撤回,并担保德国不会去占领。然而,第二年(1876年),德国却派兵占领了该地,英国大惊,从而同德国展开了争夺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斗争。在英国强大压力下,德国最后于1886年还是同英国签订了条约。条约规定:德国得到东新几内亚北半部分和所罗门群岛北部岛屿,其余为英国所得。

此外,英国在太平洋还夺得许多岛屿,主要有皮特凯恩岛、迪西岛、克马德克群岛、库克群岛等,它们全部在南太平洋上。在印度洋英国也寸土必争,夺得查戈斯群岛、圣诞岛、可可群岛等。到19世纪末,大英帝国基本上控制了南亚、大洋洲、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大部分岛屿,再加上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殖民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殖民大帝国。

六、从帝国到联邦

到20世纪初,英帝国处于全盛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这种趋势首先反映在经济上。20世纪初期,后起的美、德在经济上把它远远地抛在后面,如1913年,美产钢3 500万吨,德产1 700万吨,而英仅产770万吨。英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1870年为世界贸易总额的32%,1900年下降为18%,而同期,美国由23%上升为31%,德国由13%上升为16%。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美、德相比,在19世纪最后30年显著地减慢下来。以出口贸易增长率而言,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增长1倍,德国增长41%,而英国只增长8%。英国还失去了技术优势,其工业设备较美国和德国陈旧、落后。总之,英帝国丧失了对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对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和强大海军是“日不落”殖民大帝国赖以存在的两大支柱。贸易垄断地位的丧失表明大英帝国的衰落。

英帝国政治上的衰落表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和移民殖民地的自治运动的高涨。英国殖民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武力征服的国家或地区,诸如印度、埃及、苏丹等;另一种是移民殖民地,即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种类型的殖民地在漫长的殖民化过程中,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无产阶级随之形成,并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因而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产生了。在前一种殖民地里,民族独立运动则表现为反英的革命运动,在后一种殖民地里则表现为自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两种独立运动融合为联邦运动。

自治运动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它首先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后来相继在各移民殖民地发生。自治运动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责任政府和取得自治领地位。经过多年的斗争,到19世纪末,各移民殖民地相继建立了责任政府,到20世纪初也都取得了政党内阁制,从而大大地削弱了总督的权力,亦即削弱了英国政府对它们的控制能力。第二,实施保护关税。这个运动反映了它们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控制以取得经济上独立的愿望。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是一个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因此移民殖民地的关税保护运动是对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否定。在这一运动中加拿大起了带头作用。1859年,它率先采取关税保护政策,对母国货物征以关税,并且征收的税额与征收其他国家的相等。加拿大又单独同美国签订商约,自主决定自己的关税。此后,其他移民殖民地也依法炮制。第三,建立自己的国防力量。帝国国防向来由英国一手包办,从不允许殖民地插手。后来,各移民殖民地为捍卫自己的利益,积极筹划建立自己的军队。同时由于帝国的衰落,母国关于帝国防卫体制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英国花费巨款用于海外殖民地的驻军得不偿失;况且英军本不庞大,且把精锐部队派驻海外,留在国内者不仅少且多系老弱,一旦国内有变,则势必难于应付。国会支持这种观点,因而通过从移民殖民地撤回驻军的法案,各移民殖民地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英帝国的衰落趋势还表现在殖民地会议逐步演变为帝国会议,而帝国会议的出现是英帝国演变为英联邦的前奏和关键的一步。

第一次殖民地会议是1887年在伦敦举行的。是年,来自海外殖民地的许多著名人物集聚在伦敦,庆祝维多利亚女王即位50周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利用这个机会召集殖民地的主要领导人商讨帝国事务,其中议题之一就是帝国防卫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英国向殖民地要军费。会上,只有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的代表表示愿意对驻扎在澳大利亚的帝国海军承担一定数额的军费。应指出的是,殖民地会议的决定,对任何一方都是无约束力的,遵循所谓“只有自治而无强制”的原则。这个原则本身对殖民地和宗主国的隶属关系就是一种直接的否定。

1894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二次殖民地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各殖民地最感兴趣的贸易优惠制问题。所谓贸易优惠制是移民殖民地要求英国在放弃自由贸易的条件下给以贸易优惠权利。会上,各殖民地一致要求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要求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并表示如英国做到了这一点,则对它实行优惠关税,征收比其他国家低得多的关税。但是,执行自由贸易政策近半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对此不感兴趣,故会议未产生什么结果。从此,在关税问题上,宗主国与移民殖民地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不祥之兆。

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英国政府又借机在伦敦召开了第三届殖民地会议。会上讨论的问题仍是帝国关税优惠制和帝国防卫体制两个敏感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殖民地要求宗主国允许其采取关税保护政策,后一个问题是宗主国要求殖民地承担军费。但是,谁也没有按着对方的希望去做。帝国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深了,英国的威望受到了损伤。唯一的收获是南非在会上表示愿承担一部分军费,这是因为英布战争迫在眉睫,南非有求于宗主国的军力。1902年又召开了一次殖民地会议。会上虽然讨论了关税优惠制的问题,但仍由于英国从中作梗,问题未能解决。

1907年,英国和各移民殖民地召开会议。但由于各移民殖民地都变成了自治领,名义上是帝国内平等的、独立的成员国,故会议名称改变为“帝国会议”。这当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移民殖民地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的结果。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仍是帝国防卫体制这个老问题。会上,澳大利亚代表表示愿意建立自己的海军,新西兰代表表示愿承担一部分军费。

为适应移民殖民地成为自治领这一形势,英国将内阁中的殖民部分成两个部:自治领部和殖民部。

到20世纪初,世界上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战争乌云在欧洲上空密集。在这种背景下,1909年召开了第二届帝国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海军政策问题,只有澳、新两国的代表表示愿为建立世界上第一流的帝国海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欧洲列强在北非和巴尔干问题上的斗争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日益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了统一帝国内部的口径,于1911年召开了第三次帝国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向会议作了国际形势的报告。这是英国外交大臣第一次参加帝国会议。由于这次会议讨论了外交问题,这就给自治领以外交发言权。外交、国防和关税的自主是衡量一个国家独立性的准绳。到一战前夕,自治领的独立程度大大地加强了。

正当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变时,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加速了它的衰落。在战争中,英国死亡近75万人,损失国家财富1/3,损失商船70%。英帝国由战前的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金融中心变成了债务国,国内债务比战前增长9倍。世界金融中心在战后由伦敦转到纽约去了。战后,英国还丧失了海上霸权。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英、美、日、意、法五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国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方面与英国相等。到这时,英帝国赖以存在的两大支柱全都丧失,英国称霸全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赢得”大战的胜利是依靠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全力支持。它们向帝国提供了大批的军队、物资和金钱,如加拿大提供50万士兵,澳大利亚提供40万士兵,就连新西兰也提供11.7万人,印度提供的部队那就更多了,仅送到战场上的军人就达100万人。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军人在战场上像其他独立国家的军人一样,同德奥敌军浴血奋战。大战中所有自治领和一些殖民地都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军,从而取得了本国的国防大权。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帝国防卫体制问题,通过这次大战一下子就彻底地解决了。

宗主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因忙于战争,故直到1917年才又召开帝国会议。会议的参加者除自治领外,印度亦派代表参加。是年,印度宣布成立自治政府,换言之,印度也取得了自治领地位。这次会议讨论了战争形势、自治领地位和贸易优惠制问题。会议最重要的决定是关于给自治领(包括印度在内)以外交上的充分发言权。会后,与会各国代表与英国内阁大臣一起组成战时帝国内阁。各自治领和印度拥有外交发言权以及它们的代表参加战时帝国内阁这两件事具有重大意义,这是英帝国向英联邦演变过程中的又一重大步骤。

在1918年11月召开的战时内阁会议上,各自治领代表提出自治领作为独立国家派代表参加和会的动议。英国同意了这个动议。会议最后决定,参加即将在凡尔赛举行的和会的代表要以不列颠帝国的名义派出。

各自治领代表和英国代表都以不列颠帝国的名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此外,国际联盟建立后,各自治领都作为独立国家加入了这一国际组织,从而它们的独立地位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同时它们还获得了托管权,如澳大利亚是新几内亚及其附近某些岛屿的托管国;新西兰是西萨摩亚的托管国。此后,各自治领代表都用本国名义在各种国际协定上签字,再不以“英帝国”的名义签字了。

与此同时,“英联邦”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国际交往中。最早提出这一词语的是英国政治家罗斯伯利,他在1884年访问澳大利亚的阿得雷德城时首次提到“英联邦”。进入20世纪后,这个提法逐步应用起来。不过那时“英联邦”尚无确定的含义,经常和“英帝国”一词通用,有时专指自治领和联合王国。虽然如此,“英联邦”一词的出现毕竟是现实的反映。

1921年,爱尔兰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在确定爱尔兰自治领地位的《英爱条约》中明确应用了“英联邦”字样。这是“英联邦”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件里。这样,自治领已增加到6个: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爱尔兰。爱尔兰原是英国最早的殖民地,早在12世纪初就遭到英格兰的侵略。1649年,克伦威尔曾率大军远征爱尔兰。1800年,英国强行与爱尔兰合并,使爱尔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因此爱尔兰取得自治领地位,对英联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从此在帝国内部出现了英联邦运动。英联邦运动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殖民地的自治运动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新的斗争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另一方面,它是英国在反殖民主义斗争中和自治运动高潮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一种妥协形式,它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同前殖民地保持着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联邦形式也是英国所需要的。

1923年举行了第五届帝国会议。爱尔兰作为自治领首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贸易优惠制的问题交给各自的国会去决定。同年,南罗德西亚即(今津巴布韦)成为自治领,从而结束了英国的南非公司对那里的统治。

1926年召开了第六次帝国会议。这是在加拿大、南非和爱尔兰强烈要求明确自治领的地位的压力下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拟定了一个报告,史称《鲍尔弗宣言》。情况是这样的,帝国会议确定建立了一个以鲍尔弗勋爵为首的调整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并让这个委员会就帝国内部成员的地位与英国和其他成员国的相互关系的原则提出一个报告。鲍尔弗及其委员会完成了这个报告,并在同年以委员会的名义予以公布。报告基本上明确了英联邦成员国相互平等的关系这一重大原则问题,指出:大不列颠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部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外交和内政事务方面都互不从属,但共同一致效忠英王,它们在英联邦中是自愿联合的成员国”。这就是说,自治领可取得与宗主国的平等地位,并拥有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外交和内政的权利。

1930年举行的第七届帝国会议接受了这个报告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了使《鲍尔弗宣言》中的原则法律化,1931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法案》,用法律的形式把英联邦成员国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确定下来。

20世纪20~30年代是英联邦逐步形成时期,恰在30年代末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英国在欧洲战场上和北非战场上都表现得软弱无力。在亚洲战场上,英军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除印度外,它在亚洲的殖民地丧失殆尽。军事上的软弱态势必然反映到帝国内部关系上来,帝国会议为英联邦总理会议所取代。

在战争中,英国元气大伤,仅耗用的军费就达250亿英镑,伤亡和失踪人员60万人。战争还造成40亿英镑的财产损失。战后,英国国债达214.7亿英镑,外债大得也令人吃惊,仅欠美国债务就达43.7亿美元,欠加拿大近12亿美元。英国遭此损失再无力恢复,处处依赖美国,而美国乘机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夺取它的传统市场。在军事上,美国通过建立北大西洋军事集团和太平洋军事集团把英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捆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其充做马前卒,从而完全取代了大英帝国的霸主地位,并使英国变成了它的小伙计。大英帝国完全没落了。

英帝国的没落又极大地促进了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发展。各殖民地人民在战后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绝大部分殖民地争得了独立,但其独立主要是以自治领的形式出现的,并加入了英联邦。以印度为例。1918~1919年,印度爆发了反英爱国运动,英国为缓和矛盾于1919年12月颁布了《印度政府组织法》。规定:立法权由总督和由两院(国务会议和立法议会)组成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务会议由60人组成,其中26人由总督指定,34人由选举产生;立法议会由145人组成,其中105人由选举产生,其余由总督指派;总督拥有否决权;各省建立省立法议会,省议员一部分由总督指派,一部分由选举产生。1935年8月,英国迫于1934年的新的反英运动高潮又修改了1919年的《印度政府组织法》。根据新的《印度政府组织法》,印度建立全印联邦,设立中央政府,政府阁员由总督决定;规定各省实行“自治”。如果说1919年的《印度政府组织法》是向大资产阶级让步,那么1935年的修正法案则是向封建势力让步。这两个法案的共同特点是国防、外交大权仍操在英国手中。

根据1935年法案,缅甸从英印分离出去。1937年4月,缅甸正式分出,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史称“印缅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运动更加高涨,印度人民更加对1935年法案不满。这时,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英国迫于形势,同时也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于1947年制定《印度独立法案》,并于同年以蒙巴顿总督的名义发表。法案主要内容是:印巴分治,均获得自治领地位;各省(区)投票表决加入哪个国家,或印度或巴基斯坦;各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如何任一国都不加入,则仍和英国保持关系,但无自治领地位。此方案一公布,当即遭到人民反对,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表示接受。7月,英国议会通过此《印度独立法案》。8月14日和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自治领,正式实行分治。1950年和1956年印巴又都分别宣布为共和国,但两国都加入了英联邦(巴基斯坦后来宣布退出英联邦)。

1947年11月,英国国会讨论了《锡兰独立法案》。该法案经过修改予以通过,并于1948年4月生效。法案规定锡兰成为自治领和英联邦成员国,而锡兰允许英国在其领土上拥有海陆空军事基地。

由于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的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因而在英帝国内部掀起了英联邦运动新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英属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绝大部分国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到1982年3月,英邦成员国有44个,即安提瓜—巴布达、巴巴多斯、加拿大、多米尼加联邦、巴哈马联邦、格林纳达、圭亚那、牙买加、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基里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汤加、西萨摩亚、图瓦卢、瑙鲁、孟加拉国、印度、锡兰、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新加坡、博茨瓦纳、冈比亚、加纳、肯尼亚、莱索托、马拉维、尼日利亚、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乌干达、毛里求斯、塞舌耳、英国、马耳他、伯利兹。

还有一些英属殖民地、保护国或托管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独立,但未加入英联邦,它们是埃及、苏丹、伊拉克、外约旦(今约旦王国的过去名称)、巴勒斯坦、英属索马里、南喀麦隆、马尔代夫群岛和亚丁。

这样,英联邦作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走上了世界历史大舞台,而大帝国从此寿终正寝。

七、联邦特点与机构

英联邦不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它既没有共同的中央政府、共同的宪法和共同的议会,也没有共同的司法机构和军队,而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的政府、国会、国防军和法律,它是一个松散的国家集合体。成员国的政体也极为不同,有君主国,也有共和国。英联邦对其成员国没有约束力,加入是自由的,退出也是自由的。原系英联邦成员国后又退出的,有爱尔兰、南非和巴基斯坦,其中以爱尔兰和南非的退出影响最大。

1948年9月,爱尔兰领袖科斯特洛访问加拿大时声称,他的政府打算废除英国强加在爱尔兰头上的《对外关系法案》,并争辩说,消除令人厌恶的英王权威将有助于改善英爱关系。同年10月,英联邦总理会议召开,爱尔兰未被邀请与会。同时,爱尔兰的内阁成员分别在伦敦和巴黎会见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内阁成员,并就爱尔兰退出英联邦一事进行会谈。不久都柏林颁布了《爱尔兰共和国法案》,宣布废除《对外关系法案》。1949年4月17日至18日之交的午夜,爱尔兰正式退出英联邦。英王乔治六世强作笑容,向爱尔兰共和国总统表示祝贺。爱尔兰退出英联邦在国际上和联邦内引起极大的震动,给英国猛击一掌,同时也鼓舞了正在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殖民地人民。

南非退出英联邦是迫不得已,这和爱尔兰主动退出恰好相反,因而也在英联邦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48年大选中,马兰博士领导的种族主义的国民党击败了由斯马茨元帅领导的南非联盟党,这表明南非种族主义得势。自二战以来,南非工业日益发展,因而有大批黑人流入城镇在工商企业劳动,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南非联盟党内,黑人党员逐渐增多,和白人党员之比为4:1.这两种变化导致黑人在政治上要求取得平等的权利,出现了黑人的政治斗争的新高潮。但是,白人种族主义者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便采取了“种族隔离政策”,以抵制黑人势力的增长。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和当时的英联邦多种族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格格不入,遭到很多英联邦成员国的强烈谴责。在1951年举行的英联邦会议上,南非抱怨不经同它协商就允许印、巴、锡这些有色人种国家参加联邦。随着英联邦非白人成员国的增多,对南非的谴责也越来越强烈,甚至一些白人成员国也反对南非的非人道的种族主义政策,并要求它立即抛弃这一政策。因而在南非面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要么抛弃“种族隔离政策”,要么退出英联邦,二者必择其一。

在50和60年代,一些黑人国家相继加入英联邦,这使南非在联邦内的处境更为尴尬。1961年初,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南非国会上发表演说时明确指出,英国主张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因而南非不要指望英国会支持它的种族隔离政策。在种种压力下,顽固坚持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白人政权,在1861年的联邦会议上被迫宣布退出英联邦。这件事是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一次沉重的打击。从这里清楚地看出,世界进步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

虽然有一些成员国退出,但英联邦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英联邦坚持了自由、自治、平等和非种族主义的原则。

1947年,英国为适应英联邦成员国的日益增多,将自治领事务部改名为“英联邦关系部”。从外交政策上说,英联邦关系部同外交部的工作越来越相近。一般说来,英国委派相当于大使级的高级专员驻各成员国,同时各成员国亦委派高级专员驻英国或其他成员国。高级专员作为大使是由政府正式任命的,是国家元首在所派驻国家的正式代表,按着外交惯例,他可获得“阁下”的尊称。同时,设高级专员联络处,该处人员包括商务、金融、劳务、军务等参赞。

英联邦成员国一般都是联合国成员国,都是作为独立国家而参加联合国的,都派有代表驻联合国,并和非联邦国家自由交往,其中包括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英国可直接同英联邦成员国相互接触,反之,亦然。各英联邦成员国彼此间亦可直接自由往来。英联邦不像华沙条约集团、北大西洋条约集团和东南亚条约集团那样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而主要是一个经济集团。

英联邦总理会议是英联邦的最高级的会议,最早的一次会议是1944年召开的。总理会议一般秘密举行,没有固定的议程,会后不发表讨论细节的公报,只发表一个结论性的公报,也不作出什么决议,所讨论的问题是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英联邦内部问题。1965年,在伦敦设立了英联邦秘书处,设秘书长;秘书长的职责是促进英联邦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种会议。

此外,英联邦还设有一系列的常设业务机构。农业局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建立于1929年,专门从事英联邦成员国农业科学的研究。下设13个专门研究机构,分别研究昆虫、真菌、生物防治、动物饲养与遗传、动物卫生、动物营养、制酪工艺、森林、作物培植、牧草与田野作物、栽种遗传与土壤。该局总部设在英国。各成员国代表组成农业局执行委员会,作为农业科学各研究机构的行政领导机构,其经费由各成员国提供。科学局也是英联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常设机构,亦称英联邦科学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一般由成员国的全国科研机构的领导人担任。后又增设英联邦科学联络局(B。C。S。O),作为科学委员会负责同各成员国科研机构进行行政、业务联系与交往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常设的业务机构,主要有英联邦航空运输委员会、英联邦船运业委员会、英联邦经济委员会、英联邦国会协进会、英联邦新闻界联合会。

纯学术常设研究机构有:反蝗研究中心,热带产品研究所,英联邦皇家学会,英联邦研究委员会,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帝国森林学会,英联邦森林常设委员会,英联邦聋哑学会,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皇家印度、巴基斯坦和锡兰学会。此外,英联邦还设有海外移民局。所有这些机构的总部也都设在伦敦,并在各成员国设有分支机构。各种学术机构虽系统不同,但业务上有诸多联系和相互影响。

除加拿大参加美元区外,英联邦其他所有成员国都参加以英国为核心的英镑区。为协调彼此的经济关系,每年举行由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参加的英联邦经济会议,研讨有关英联邦内部的经济问题。如1961年的经济会议研讨了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1958年的经济会议决定成立英联邦经济协调委员会。

英国十分重视英联邦的作用,尤其重视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其他成员国,特别是向那些经济发展中的成员国进行经济、文化与科技渗透。除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其他所有英联邦成员国均系发展中国家。它们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经济、文化与科技都不发达,又缺乏建设的资金,这就给英国提供了进行渗透的大好机会。如在60~70年代,英联邦国家出口产品的1/4卖给英国,同时进口产品的1/4购自英国。

英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工业品,而从英联邦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农牧产品和矿产品。这就是说,英帝国虽然变成了英联邦,但是广大成员国仍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其经济上的这种格局和帝国时代相比有变化,但不大。

英国还利用它在英联邦内的经济优势大搞转口贸易,从中渔利。它以低价从英联邦成员国进口货物,再以高价将其出口到非英联邦国家。转口贸易以羊毛为大宗。香港和新加坡是英国搞转口贸易的最大的港口。

英镑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曾是英国用来向英联邦各国输出资本的工具。英联邦绝大部分成员国劳力和原料既便宜又丰富,但极需资金,因此英国向这里投资比向国内投资合算得多。它在二战后大规模向英联邦许多成员国输出资本。据统计,到60年代,它向海外投资达25.7亿英镑,其中3/4投资于英联邦成员国。

在船运业方面,英国在英联邦内居于绝对优势,拥有庞大的商船队,游弋于各大洋,为英联邦成员国运输大批货物,获利甚巨。

由此观之,英联邦一方面是英帝国退化的遗物,另一方面也是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产物。英联邦虽是被英国用来充作渗透的工具,但同时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占多数的国际组织,并且目前在国际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关于英联邦部分以《论英联邦》为题刊载于《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本文全文刊载于《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5期)

同类推荐
  • 刘备的故事

    刘备的故事

    天下,有治,必有乱。治与乱,相辅相成。在历经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后大汉王朝,已经是落日余晖,垂垂暮老。水灾,旱灾,蝗灾,各种天灾,接踵而至:“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曾经发挥重大作用的孝廉制度,正逐渐沦为笑柄。时势造就英雄!乱世,就是各路群雄竞争的时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阴谋阳谋层出不穷。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有像袁绍那样,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天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也有像刘焉,刘表那样的直系宗亲,亦或是孙坚,曹操之流,上层社会起点,反观刘备,他起点低,没实力。他仅仅靠这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打拼数十年,最终在成都称帝,平凡的刘备,走出了不平凡之路,这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草鞋小哥刘备,是如何成长成昭烈皇帝的吧!
  • 匡扶大汉

    匡扶大汉

    东汉末年,群雄争......不!有我匡扶大汉,谁也别来捣乱!
  • 华夏全明星

    华夏全明星

    简介一:秦始皇雄踞咸阳,刘秀占领洛阳,大唐割据长安,朱元璋在凤阳仰天长啸,更有女真突厥鞑靼东瀛虎视眈眈,谁才是天下共主。项羽、吕布、冉闵、李存孝、李元霸谁才是举世豪杰。姜子牙,诸葛亮、王猛、赵普、刘伯温谁才是天下智囊。人生薄凉,生死无常,且看小人物李无常一步步成长,与中华五千年精英们斗智斗勇。简介二:潘郎掷果,荀彧留香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杀胡令冉闵白袍将军陈庆之十三太保李存孝西楚霸王项羽火烧赤壁周公瑾兵仙兵圣兵神人屠?或者诗酒剑仙李太白广陵散嵇康一曲胡笳就孤城刘琨?或者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亦或者是姬发,纣王,姜子牙,妇好…………你到底喜欢哪位?这里应有尽有。
  • 大唐日不落帝国

    大唐日不落帝国

    穿越为唐玄宗少子,面对坑儿的爹,李璥生怕在长安被人玩死,挖空心思想要逃离长安,享受逍遥藩王的日子。然而,距离安史之乱只有十九年,这盛唐即将落幕。主角别无选择,为了大唐,为了自己,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历史。而这一改,整个世界彻底被颠覆了。
  • 李飞成长记

    李飞成长记

    李飞,小名富贵,原本轻松的日子都因一场起义而改变,他的人生会如他的小名一样富贵起来吗,一切都变得未知……
热门推荐
  • 热血红营

    热血红营

    消防员,一个普普通通的群体,却在灾难来临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百姓开辟一条生路.......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万界之改变系统

    万界之改变系统

    18岁少年穿越万界有系统傍身,怎样改变命运?(世界有斗破-斗罗-海贼王-约会大作战-西游……作者是学生,每天会尽量保持一更,星期天的话会多更一些。)
  • 笨笨女孩腹黑男

    笨笨女孩腹黑男

    不甘示弱的她,示弱仇敌的他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一起,一段搞笑的爱恋,一段感人的爱情就此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路边虽有诱人的野花,可这些都不会影响两人的激情……一段公主与王子的罗曼蒂克爱情史就此展开。笨女孩,腹黑男终成眷侣。爱情,有时候就是那么妙不可言。
  • 火影之宇智波鹫

    火影之宇智波鹫

    无意救人一命,却穿越在忍界战国之时,阅现实,揽沧桑,历经铁血终成人。集尾兽,创木叶,战柱间,平乱世,开盛年。一路回首萧瑟,创下万世基业,却终为零。你问他如何?他未曾回头只是看向前方。答,一战方休。
  • 顾客心理诱导术

    顾客心理诱导术

    销售不仅要靠一张利嘴,一双锐眼,还要“有心”。怎样才能摸清顾客心理?怎样才能让顾客被你“牵着鼻子走”?怎样才能让顾客愿意购买你的产品?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从“心”开始,以“诱导”为方,没有什么销售是不可能的,下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就是你!每一个销售精英至少都是半个心理学家,要打好销售这场心理战,不仅要认识顾客、知道顾客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顾客,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想。用“心”销售,谁都能成为销售专家!
  • 等候下个花季

    等候下个花季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十七岁,他遇到了自己想要相守一辈子的人,而为了给她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终有所成就。而此时,上帝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她被怪病缠身,生命垂危,为救她,他经历了七重的孤独,即便永世不得轮回,即便伤痕累累,他也在所不惜。八十年的时光匆匆而去,岁月在他的脸上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可此时的他已然不是从前的他。而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心……
  • 老衲要还俗

    老衲要还俗

    一次意外,让方泽成为青州市第一大家族族长的独子,在这个修真者为尊的世界,不能修行的方泽利用现代知识,将灵气作为新能源打造各种新奇工具,并引领潮流,开启一个全民修真的新时代!
  • 画转乾坤

    画转乾坤

    一支画笔能做什么?是绘画,还是写字?回答是,都可以。但,又不仅仅于此。不同的画笔,在不同的人手中可以发挥不同的效用,一支拥有灵力的画笔,可以成为一件厉害无比的法器,它可以描摹风雷,召击御敌;它可以以虚幻实,逆转乾坤。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无上荣耀。这,就是画气大陆,一个以画笔为武器的神奇大陆。
  • 两个女人的伟大前程

    两个女人的伟大前程

    两个来自内地县城的女生,分别从不同的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一个是记者,一个做了职业经理人。面对男人.孩子.金钱.权力,她们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