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4600000031

第31章 村野崛起儿科专家,医名传扬甬江两岸

儿科,历史上称为少小、小方脉、幼科等。医者认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有困难;小儿不能言语,有言语也难以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可以使病情复杂化。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为唐末宋初的《颅囟经》,主要是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诊治。

历史上,鄞地境内的儿科疾病,除了麻疹、天花、惊风、疳积“麻痘惊疳”四大证之外,常见的还有疮、伤风、咳嗽、吐泻、虫癖、腮腺炎等等。民间习惯于把痘、疹、瘄等疾病归入儿科就诊范围,或将痘科、痘瘄科、痘疹科等视同儿科。

鄞地从事儿科专业的医生不少,负盛名者也多。远的不说,明清以来,入志存史或有医著传世的儿科名医有应诗洽、陈氏、仇廷权、赵贞观、蔡继周、应统枚、胡绍全、卢铣、邵诚基、范洪宿、金竹亭、董丙辉、陈季桐、李莼舫、李镜清、陈奕山、沈望桥、李张冬英、吴晓山等几十人之多。应诗洽著有《幼科易简集》,被人誉为“明代钱仲阳”(钱仲阳,宋代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世称儿科之圣);陈氏擅长小儿按摩术,并撰《小儿按摩经》《针灸大成》;赵贞观有《痘疹论》刊行与世……

更有世代在鄞地从事儿科专业,子承父业、不离不弃,理论上独树一帜,临证有自家绝活的。源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6)的金氏儿科,至道光(1821~1850)末的金竹亭,已历4代,其子金文英、金瑞棠也传其业;李氏小儿针科,至清末民国初从业的李张冬英,已经是第7代……两个世纪过去,至今依然代代传承,依然出类拔萃的当数董氏儿科。

董氏儿科的发祥地在鄞县南乡,与奉化白杜毗邻的董家跳(今属鄞州区姜山镇)。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虽然,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但在奉化白杜成为鄞县治的秦(公元前221)至隋开皇九年(589),约800年间,其地始终是旷野中的小村。其后800年,依然名不见经传,直至元末明初。

该地三面临江(奉化江支流),江的对面阡陌纵横,尽头是天台山余脉如屏风一般连绵起伏,西北面为广袤大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董氏先祖自陕西陇山迁入,因其地可远眺几十里外孤峰插云、状似天鹅展翅的金峨山,故而起名“董家眺”。

不过,民间另有一说。说早在董氏迁入之前,此地就由范、戴、周三姓人氏居住,董氏男“跳”入范家为女婿之后发了家,其中有被誉为“董百万”的,还曾做过官,遂改“眺”为“跳”。

《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说,改“眺”为“跳”是因为村落迁移,时间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

更有人质疑,范、戴、周三姓人氏居住时,也应该有村名,应该不会叫董家跳吧……

众说纷纭。

清嘉庆三年(1798),董氏儿科的创始人董云岩出生在这块土地上。自然,这是毫无异议的。

据董幼祺、董继业所著的《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介绍:“云岩系出名宗,代传望族,为人刚方,秉性孝友,治田尽职,兼以酿酒,并能治病,惠及乡里。”

光绪二年(1876),董云岩去世,享年78岁。

董云岩之子名丙辉,生卒年月无确考。《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介绍:“董丙辉……家谱记载,品重儒林,名誉乡里,早能勤学,壮年兼医,得范公之要术,长桑授灵异之方,扁鹊妙药,因之不但善治内妇,更专儿科,在当地及周边颇有名望,每日求诊者络绎不断,为董氏儿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董丙辉这一代,儿科特色已经显现。

经推测,董丙辉的壮年当在咸丰与同治年间(1851~1875)。那时候,以董氏为大姓,经数百年繁衍生息的董家跳,已经居住了数百户人家,千余名男女老少,与散落在村子周围田野上的几十户一簇、百来户一堆的小村相比,俨然大镇。一条沿河小街,南北延伸,约百余米光景。街的两旁有布店、米店、药店、酒店、百货店、杂货店、水果店、南北货店、鲜咸货店等等,还开设有客栈、学校、私人医寓、牙科诊所、庙宇祠堂等等,若逢集市贸易的日子,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

在这沿河的小街上,有董丙辉的医寓。有时,董云岩也过去坐一坐堂,为人切脉诊病,开处方治病。

晚清时期的董家跳,读书人不多,成为医生的更少。然而,人们生病的不少,治病防病能力也远不能与现今相比。但是,由于不良传统习俗的影响,因病及时就医的远不如因病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的多。而且,当时的董家跳,除了董丙辉这一家,还有其他人的诊所、药店的坐堂医和每逢集市贸易日子出现的外来“赶市医生”。所以仅仅在医寓里坐堂等候病人上门,是难以养家糊口的,而且行医的范围、接触的病种也显得狭窄,有碍于临证技术的提高。因而,董丙辉也同其他的医生那样——去“赶市”。那时候的鄞地医生,绝大多数有“赶市”的经历。

“赶市”也就是“赶集”,是鄞地民间的习惯性用语,因为鄞人通行将举办集市贸易的日子称为“市日”。旧时,鄞地的一些较大的人群集居地都有“市日”,大多间隔一至四天举办一次,或早晨或傍晚,持续时间为半天或一两个小时不等,且有“大市”与“小市”的区别。“大市”的“市日”持续期相对长,有时能延续至午后。还有被称为“露水市”的,即持续时间特别短,在天刚刚亮太阳还未露脸,刚好看得清称杆上的称花时,“市日”就开始了,太阳一露脸,“市日”也就结束了,“赶市”的各自散去。

鄞地医生“赶市”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步行的、骑马的,也有雇用脚划船的;内容却基本相似,不是去约定的药店坐堂,就是进受聘的当地诊所、医寓主诊,替人切脉诊病开处方,很少好似“打街拳”那样,在街头设摊卖药兼治病的。通过“赶市”,医术高超的,很快医名远扬,不管在自己的医寓、诊所临证,还是去别人的药店、诊所坐堂主诊,总会有人上门就诊、慕名求医,自然而然地,或有人邀请,或自行拓展,一步一步远离家乡,直至在宁波三江口(城里)悬壶挂牌。再迈出一步,也就是跨入了上海大码头。医术逊人一筹,病人信任度低的,通过这样的“赶市”,养家糊口也就不成问题了。当然,医术高超但没有去宁波三江口行医的也有,城里的医生来农村“赶市”的也有。

董丙辉“赶市”起先是步行,后来家里养了一匹马。他常去“赶市”的地方为奉化的白杜、西坞、方桥等处,由于那时候甬上农村,没有一个地方是天天举办集市贸易的,因而也就是今天去白杜,明天去西坞或方桥,有时也去周边的胡家坟、蔡郎桥、走马塘或者姜山、甲村、横溪等地。

董丙辉的孙子董廷瑶在《我的一生》中说:“先祖丙辉公是中医,业务不振,家境穷困。”

不过,据传说,因为董丙辉慷慨,不吝啬,且乐善好施,为人有口皆碑。平时,与街坊邻居相处,总是温和恭顺,绝不斤斤计较;对待病人,总是和颜悦色,知晓是贫病者,给予义务诊视,有时还助以药资。

“医者有仁心,才能有仁术……”

这是董丙辉传授医术时,告诫儿子的话。

董丙辉的儿子董水樵,字乾增,号质仙,清咸丰七年(1857)出生,为董氏儿科第三代传人。堂名“四勿轩”,户名“隆盛房”。

《董氏儿科·家学渊源》也说道:“董水樵……家谱记述:志在岐轩,功深灵素,橘井之深,杏林之精,芳名远播。”

董水樵的医术,最初来自于父亲董丙辉。其后,曾离开董家跳,去本县儿科前辈石霖汝处深造,因能勤学苦研,深得石霖汝喜爱而竭尽传授。“三年业就,悬壶家乡,中年以后,医名渐噪,收入因此较丰,积资宽裕,购置田地,已成小康之家了”。

董水樵学有渊源,凡经典医籍与各名家的临床经验无不精度熟思,尤其对叶天士衷心折服。他认为,叶天士的学说不但弥补了前人之不足,而且用药清灵,临证每多师法。时人评说,董水樵的儿科诊疗水平已到出神入化程度,只要察看一下小儿食指关节纹即能知道该小儿所得之病。

董水樵精儿科,也精内妇方脉,行医30余年,屡屡治愈其他医生所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被誉为当代儿科泰斗的董廷瑶,在他的《董氏儿科经验简介》中,对其父的评价是“处方用药,崇古而不泥古;应温则温,应凉则凉,不惑于一家之见而墨守成规”。

在当时,董水樵是甬地城乡皆知的儿科医生,奉化不消说,即使宁波城区、慈城、嵊县等地也常有人慕名来求医。特别是中年之后,村中的河道、村前的奉化江支流上随处可见求诊者的船只,董家跳这个村名,也因董水樵而渐见响亮。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第294页说:“董水樵,以儿科名其学,受其父丙辉而加精研,察食指关纹即能知所受病,方宗叶天士。”

如同其父董丙辉,董水樵为人也有口皆碑。对待病人如同亲人,尤其是对董家跳本村病人,无论亲疏,免费诊治,遇到贫病患者,就慷慨解囊馈赠药资。

与其父相比较,董水樵的医术更全面,小儿科特色更鲜明,对“痘疹惊疳”小儿病四大要证,诊疗如神。

痘,指天花,鄞地民间称“麻皮”,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旧时常有发病,现今已被消灭。天花之所以称“痘”,与发病时体征似豆有关。东汉时称虏疮,隋称宛豆疮,唐称天行发斑疮,宋称豆疮,明清及之后称天痘、天行痘、痘疮、痘疹、豌豆疮、登痘疮、百岁疮、痧痘等等。之所以改称天花,据说源自陈黯,宋陶岳的《五代史补》说“陈黯,东瓯人。才思敏速。时年十三,袖卷谒本郡牧,时面上有斑疮新愈,其痕炳然,牧戏之曰:‘藻才而花貌,何不咏歌?’黯应声曰:‘玳瑁宁堪比,班犀讵可加。天嫌未端正,敷面与装花。’”这样的诗,郡牧自然赞叹不已。其事成为美谈,广泛颂扬,以致将痘、麻皮等改称为“天花”。

对于天花的诊治,董水樵有独到之处。

董水樵认为“痘之将发,类似伤寒,壮热惜寒,身痛头疼,唇红脸赤,呵欠惊惕,卧则不安。若耳后起红筋,中指、鼻尖、耳、尻骨冷,颈项有核起者,名曰‘痘彩’,此皆出痘之先兆”。董水樵不但熟悉痘症与身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而且深谙痘症之顺逆。譬如顺者,一日如麻,二日如粟,三日如豆,四日要出齐,五日要圆浑,六日要起浆,七日要浆足,八日要老浆,九日要回头,十一二日要渐渐收落痂。如果出现“壮热目赤,神倦烦躁,昏狂谵语,不思饮食,衄血便血,喉痛舌黑,惊惕呕恶,鼻燥唇裂,音哑痰呜,喜饮吐蛔,蚊迹蚤斑,面色焦枯”等症状,则为危逆。

察看舌苔,是董水樵的诊痘绝活:舌红活尖薄为佳,白腻苔毒重,黄腻苔亦重,黑苔极重,焦裂危急。

“先辨虚实,审寒热,识预后,因人因证而施治”,这是董水樵的治痘之法。如有一叶姓小儿,5岁,痘见3日就诊,见“痘点繁红,身发壮热,腮红脸赤,舌绛苔黄,毛焦色枯,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泄赤满涩”,董水樵认为“此血分热盛也”,应用“凉血解毒汤主之”,遂给予“归尾二钱、大生地四钱、杜叙花钱半、丹皮三钱、赤芍二钱、桔梗八分、木通钱半、大腹皮三钱、连翘三钱、川芎八分、荆芥一钱”,遂愈。

“凉血解毒汤”为董氏儿科的家方,治血热痘疹非常有效。主要是凉血行血,被同道推崇为痘科之神方。

疹,指麻疹,鄞地民间称“瘄子”,是旧时小儿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旧时甬上民间,视麻疹发病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生未得麻疹反被引为奇事。

对于麻疹的诊断,董水樵认为“早”是关键。早,能为及时治疗与护理赢得时间,若“面红腮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溟汪汪,呵欠喜睡,或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视其牙龈之色,较平常为红,其上间见白色细小乳头状点”,则可以作为依据,诊断为麻疹。

对于麻疹的处理,董水樵首重透发。常用药为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紫草等,“一方面为毒邪打开出路,另一方面帮助解毒发挥更大的作用,且凉血活血、通瘀行滞而不碍于气分”,对于疹淡不明或色暗形紫,或素体不足,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运有阻而疹发不透的,董水樵在透剂中常参用上述的药物二三味,屡获显效。

麻疹治疗上的注意点是“透发时机,必须掌握”,董水樵认为,“从见点起三天内应当及时作出合理的透发……如果该透不透,或透不得法,或不该透而继续用透,反会发生相反的后果……疹宜通泄,故大便通畅者为顺,即泄泻几次亦属无妨。惟二便不利者,斯诚凶候。故大忌滥用止泻药物……初期鼻血,亦属佳兆,犹如伤寒之红汗,乃邪气散越之征也……须分三焦处治,在上焦者宜轻,辛凉淡渗以泄气分;中焦宜平,苦寒以润燥,甘寒以生津;下焦宜重,咸苦为主;若热毒下注而成痢者,取苦寒坚阴燥湿可也。以痧为经腑之病,切忌温燥补涩”。

惊,指小儿惊风,有急、慢惊之分。

对于急惊,董水樵觉得,自古以来名目最为繁多、众说纷纭,唯有明喻嘉言(1585~1664,《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作者)的叙述较为详细,清陈飞霞(1736~1795,《幼幼集成》作者)阐述最为明晰,其病机之初即小儿伤寒化温、化热之三阳症。“以小儿体脆神怯,不耐外感,一有高热,多致惊搐;虽有四征八候之殊,要皆外淫所侵而起;设或不先祛邪,遂投金石重镇,脑麝开窍,是舍本逐末,引寇入室,贻患非浅。治惊之法,不必拘于惊之名目,当求其致病之由,而权其制胜之策”。治疗上,针对不同病因,以钱氏泻青丸、葛根芩连汤、承气汤、白虎汤和紫雪丹等为常用之剂。如有一杨姓女,13岁,因高热不退,神志昏乱,狂妄燥热,手足抽搐,诊得两脉数实,舌苔黄腻,便结5天,而矢气频传,有汗而泄长……就诊于董水樵,3次见效,经调理病愈。

对于慢惊,董水樵说:“治此症宜注意于未成之先,使惊不自成;至其既成,定须温法,惟治之较难矣。昔钱氏谓‘慢惊为无阳之证,因脾土虚甚,而阳不能以胜阴,是为阴盛阳虚之候也’。是以既无风可逐,又无痰可驱,但以温补脾胃,斯为得耳。”是为董水樵治慢惊的宝贵经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疳,指疳积,是旧时5岁以下小儿的常见病证。

“疳积之症,起于脾胃之失调。盖谷入于胃,赖脾运化,使水谷之精微,变为气血,灌溉诸藏,营养一身,因而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等提法……”这是董水樵的说法。董水樵认为,在小儿断乳之后,小儿见食即爱,不择粗细,不知满足,导致脾气郁而不舒,而作为父母的还以为胃口好,给予鼓励或增加,因而脾气更郁,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湿停而脾胃俱病,因之中焦不能取汁化赤而为血,血虚湿聚,致腹满肢瘦疳症成焉”;“疳必由积而成,但积必由脾胃虚弱所致,故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也”。

依据上述理论,自从董水樵这一代起,董氏儿科的治疳之法,不离于脾胃,消补兼施。

对于小儿杂病的诊治,董水樵也有高深造诣。

婴儿口舌病,多见于初生婴儿,绝大多数父母不了解此病,即使是医生大多数也不在意。其主要症状为多啼多哭,日夜不安,不能吮乳。作为母亲,往往越哭越给以哺乳,结果又导致消化不良造成积聚泄泻等病症。

如果有这一类病儿就医,董水樵必察口舌。如果确实属于本症,必然手到病除。对于本病的诊断与治疗,董水樵自撰有几则口诀,用以教诲弟子门人。譬如“口有马牙板牙症,更兼鹅口与七星,重舌木舌同板舌,刺渣出血即安宁”,每一句口诀都有简明扼要的解释。

口有马牙板牙症:牙床坚硬,色白如脆骨者,是板牙。其上有白点如粟米者,名曰马牙。板牙刺出血,马牙挑出白点,用清液丹(元明粉三钱、冰片五分、青黛一钱,为末,少许,搽患处)涂之即安。

更兼鹅口与七星:满口白屑,如鹅之口,名曰鹅口,用软棉裹指蘸薄荷汤拭去。口颚上有七星如米粞一带者,用针挑出白点,涂清液丹即安。

重舌木舌同板舌:舌下有小舌,名曰重舌;满口渐大,名曰木舌;板舌老,如板不能旋动,名曰同板舌。以上三症,俱在舌下刺出恶血,涂以清液丹即愈。

刺渣出血即安宁:牙症刺出白点,舌症刺出恶血,服降火汤(木通八分、黄连五分、生甘草五分、荆芥八分、枳壳八分、陈皮八分)。

……

董水樵有子女八人,两个儿子,六个女儿。长子,因患急性痢疾,11岁夭折,唯幼子承业,即董廷瑶。其弟子为张芝光、陈宗炎、董德标,均有医名。

同类推荐
  • 遇见,海明威:“迷惘一代”的永恒绝唱

    遇见,海明威:“迷惘一代”的永恒绝唱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最富盛名的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写作之前,海明威已是战场上归来的英雄。战争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237块弹片,更多的是战后的思考。1961年,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诗人弗罗斯特这样说道:“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而毁灭了自己.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庆龄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宋庆龄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女性;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因此,她赢得了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 世说人语

    世说人语

    本书精选了郑逸梅写民国人物风云往事的文章上百篇,撷英采华,所选皆为郑文精粹,其中有文人,有学者,有政客,有名伶,皆为一时之俊杰。可以合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卡夫卡致奥特拉及家人的信

    卡夫卡致奥特拉及家人的信

    《卡夫卡致奥特拉及家人的信》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前鲜为人知,死后震撼世界。他终身未婚,与父亲关系紧张,他的妹妹奥特拉·卡夫卡或许就是他最为亲近的人。
  • 名将名师

    名将名师

    本书以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再现了20世纪中叶一批老干部、老教师(“两老”)跟随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奋斗、激情、成功、坎坷的一生。作者以真诚细腻和满怀激情的笔触描写出了张述祖、刘恩兰、徐立行、卢庆骏、马明德、唐铎、任新民、谢有法、杨仲枢、李懋之、唐凯、曹鹤荪等33位哈军工先贤的人生历程,凸显了这些名将名师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高扬了以陈赓大将为校魂的哈军工精神,道出了哈军工创业与发展的峥嵘岁月和饱受挫折后浴火重生的历史命运。《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中国百年大历史。
热门推荐
  • 月光宝盒下的恋奴娇

    月光宝盒下的恋奴娇

    《月光下的恋奴娇》,是一部集网络邂逅言情的诉说,穿越前世今生的诗歌对决,和神话传奇故事的定格而成。
  • 那个一年半

    那个一年半

    写女孩蒋雨曦与男孩林言渏从认识到在一起从在一起到分手,然后蒋雨曦疯狂追求林言渏耽误学业,林言渏也对她不闻不问,她后来放弃追求,改过自新,遇见了真爱沈轩恒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炎战记的永恒传说

    幻炎战记的永恒传说

    当我失去一切时,就在我以为自己彻底死去时,却重生了,我不知道当我重生异界后,该如何活下去,唯有努力登上巅峰之路,才能拥有一切。
  • 江山不及卿诱人

    江山不及卿诱人

    唐赴月一觉醒来穿越到塑料姐妹花那本女尊世界的书里面了,还成了冤大头炮灰女配,她才不要死得那么凄凉咧,好歹自己也是最优秀的特警。看她如何完美替原主复仇,夺得江山和皇位。咦,咋一不小心就招惹了这么多桃花呢?
  • 紫月银狐

    紫月银狐

    神魔自古势不两立,却逃不开宿命的安排……妖界至尊银狐王vs女娲后人洛月,不该交错的两人被宿命牵扯,身世的颠覆、情仇的跌宕、介于女娲魔族间的左右为难。从踏出苗疆的第一刻起,她的宿命便开始悄然转变,亲情、友情、爱情,是否愿意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她而停驻?
  • 朱门娇

    朱门娇

    遇到她以前,他仿佛是一个人活着,冰冷的;遇到他以前,她仿佛是一个人活着,辛苦的。真好,他们相遇了,细水流长,只化为一句:“很荣幸遇着你。”如此罢了。不是重生,亦非穿越,不过是个普通的故事罢了。
  • 冷王毒妃

    冷王毒妃

    他,一个名满天下的王爷,爱的,是她的姐姐。而她的姐姐,却被送入红墙绿瓦的深宫之中。她,被父母当做赔罪礼物送给他。他深深地厌恶她的淡然,让她进入如同冷宫的莫园。而没有人知道,此时的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软弱的女子,而是跨越千年而来的灵魂。善毒能医,文采斐然,惊采绝艳,回眸倾城。他挪不开眼,却不肯理会这一切。而后悔时,是否来的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逆袭人生赢家

    穿越逆袭人生赢家

    一觉睡醒,重生回二零零零年,变成六年级的小学生,她表示自己很懵逼。没补完的作业,没转学的同桌的子,没普及的网文,没飙升的房价,没创业的大佬……重生二零零零年,写文买房撩男神!
  • 我叫黄大仙

    我叫黄大仙

    我是家族唯一的血脉,一个三魂残缺六魄不全的人,假死五十年后复活,从此开始一场惊险无比的寻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