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54200000017

第17章 激荡向前(1)

做节目,总会很贪心。正如“超访”那令人崩溃的第一期试验品,什么味道都加进去了,反而让人吃不出个酸甜苦辣咸。其实无须太急,保持自己的态度,自然就能熬出最好的故事,最浓的情绪。

每次别人说我是“商界木兰”,我的心就一颤一颤的。花木兰成天穿的是铠甲,我可是穿裙子的!那天杨澜跟我说,静,你知道么,我们就是为公司打工,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懂,我时刻准备着!这个孩子,我一点一点“拉扯大”,如今到了这一步,再做出任何的牺牲都无所谓。现在董事会一要我做报告,我就说你们放心,只要对这家公司好,对我有没有好处不重要。我是说真的。也许这种想法有点感情用事,但我就是用感情在做这件事。千万别说我是女强人,我只是要用女人的方式做一个强人。

--李静

谁没迷茫过呢?临近三十岁的那个我也曾每天“混吃等死”,怀疑一切,断定人生走到尽头。永远忘不了的画面是:我独守空屋,手机终日不响,以为是信号问题,于是把手机放到窗台,还是不响。最后我用家里座机打过去,它响了。其实我知道手机没坏,是我的心情坏透了。后来我得到机会成了主持人,陆续开了好几个节目,又参演影视剧,还自己写专栏。这样拼命地工作,只为追回那丢失的五年,生怕不用尽全力生活,哪天又要把这好时光还回去。然而一场大病让我醒悟--比起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没那么重要。我选择放慢自己。为了生活而忙碌,却忙得没有了生活,现在的戴军是绝对做不到了。

--戴军

异术家

潮水总有涨落。这是日月天地间的规律,也是历史叙事的周期。2005年,在中国电视综艺初露声色的15年后,第4波娱乐化浪潮终于奔涌而来。这一次,“综艺”与“秀”成为了娱乐的语境,所有的综艺节目都被卷裹进这个来势汹汹的大娱乐时代,没有谁愿意被淹没,也没有谁愿意成为海浪挤压下的泡沫。一个新的电视传奇正在被讲述,每个观众都期待着听精彩的故事,正如每个节目都渴望着营造美妙的情节。

当李静还未将自己与电视的关系彻底揣度清楚的时候,她便看到了浪潮的袭来。这对于《超级访问》来说,多少有些急促,但毫无疑问,李静和所有人一样,必须要在这一轮的涨落中立身,必须要讲述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但她并不那么着急。首先,这不是她与“超访”第一次应对潮流的急转与翻卷。2000年《超级访问》创立之初正好处于第3次浪潮之中--互动益智类综艺让中国电视不知疲倦地“知识并游戏着”。但“超访”依然证明了明星访谈节目的魅力,甚至成为了那个年代娱乐多元的珍贵证据。其次,对于学习电影编剧的李静,她很清楚无论是如何的娱乐浪潮,无论是如何的全新叙事,都逃不开“梦想”的母题。这是“超访”的生命,在任何语态的轮转中,它始终依循着这条不变的暗线,来实现自己在不同周期中与大众情感的契合。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所有伟大的讲故事好手从人类历史之初──古希腊时代,到莎士比亚时代,直到今天──都在讲述着人类处于愿望和现实之间的根本冲突。”抓住这一冲突,便可以从容地讲好故事,这是“超访”的对策,也是它一直在做的事情,不曾改变,不动声色。当然这也是李静对电视的布局,她用电影编剧的思维徐徐地讲述着属于电视的故事。但是她承认,任何伟大的故事都不止于布局,任何的注定都是从偶然开始。

1992年,22岁的李静放弃张家口电视台给予的优厚条件,一个人乘火车来到北京,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考试。这个选择背后的动机充满了原始的理想主义情怀--她在谢添导演的《哀乐江湖》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整个过程她只是迷迷糊糊地说完了自己的几句台词,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干吗。但拍完戏,谢导跟她说了一句话:“孩子,你不属于这个地方。”她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后来,谢导寄了一份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简章给她,她报了名,然后不顾一切地来到了北京。

面试那天,她发现报考导演进修班的几乎都是拍过电影的副导演,只有她是一个“门外汉”。想不了那么多了,她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与不多的经验坐在椅子上,一边比画一边回答那些陌生的问题。第二天放榜,李静终究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她悻悻地走出电影学院的大门,坐在公交车站的石凳上,等待着375路公交车把她拉到北京站,坐5点的火车回张家口。眼前的车过了一辆又一辆,李静却觉得自己被黏在了石凳上,不能离开。“如果现在回去,回到电视台,回到买个烧饼喝点茶水的生活,我是否还能踏进这个好玩的世界?”她对自己说,“不然再回去看看吧,最后再试试。”鬼使神差般,她又转身走进电影学院的大门,在一幢一幢教学楼间游窜。在文学系的教学楼上,忘了已经走到第几层,她看见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于是探头进去,打算若被人质问就转身离开,却没想到迎接她的是一张和蔼的笑脸。“你找谁?”“我考导演系落榜了。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机会。”这句话是问对人了。眼前和蔼的女老师正是文学系主管招生的郑亚玲,她告诉李静如果有兴趣可以参加后天编剧班的考试。一听这话,李静就像是揪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火速填完了报名表,心想终于不用去坐375路公交车了。如果不是遇到文学系进修班第一年招生,如果不是坐在车站石凳上心有不甘,如果不是怀着曾经作为语文课代表的遥远自信,李静就不会得到这个机会。她还记得,两天之后的考试题目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她花了两个小时完成了这个剧本,之后她便在榜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直到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一名正式学生,她才了解到这是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专业”。而她则在这个老专业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新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学系,让她听到了周传基、戴锦华、谢飞、汪流等一批大师的课程,让她与一帮“奇奇怪怪”的文艺青年混成了朋友,也让她懂得了如何冲破经验,重塑观念。这段求学的时光是重要的,她学会表达,自由表达,用视听组合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来自由表达--这份得来不易的信念在她日后对电视的讲述中从未消散。

所以观众会发现,《超级访问》从来都不是靠语言来做支撑的节目,它是一个混合的叙事,从诞生之日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是如此。首先,“透过明星的朋友和家人来解读明星”制造出了“超访”式的冲突与悬念。然后是符号,一张老照片,一件旧毛衣,一位班主任,一封被遗忘的信--当嘉宾居于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些物件便足以强行将其带入记忆的深潭。而当一个人面对过去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不期然的情绪流露出来。

还有一点,李静在遇到戴军以后就一直在尝试,那就是把整个“故事”打碎。原因很简单,观众在看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必定是需要“情绪点”的。几乎每隔两分钟,他们就会用一次“砸挂”来接近一个“笑点”,维持观众的愉悦。但是,当“感动点”临近,他们又会把节奏放缓,好让明星嘉宾把重要的情节讲出来。

这些玩法,说真的,李静不太愿意冠以“技巧”的名义教授给编导们,她问大家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说这个,还有什么可能?”当然,这也是她常常问自己的问题。“超访”很喜欢开会,这是另一个不曾消散的信念,李静用“会议”来布局,也用“会议”来接近不期而遇的灵感。编导们经常自嘲是“千百惠(会)”:周一上午是节目讨论会,下午是主管例会;周三是制作部分享会,周五跟活动部开会讨论地面活动,每个月录影前还要和李静、戴军开编前会。必须说,2005年以后的“工作室”已经全然不再是“小西天革命根据地”了,包括新开的节目,以及与一些电视台合作的节目,上上下下好几十口子人,开起会来人丁兴旺,人气十足。

所谓编前会,俗称“对台本”,就是用来让李静和戴军“挑三拣四”的一个会。“这个不能这样,那个最好那样,开场要说什么,结尾又可以怎么处理……”编导往往需要根据俩人大大小小的意见来修改手上的台本,以呈现主持人最鲜活的语言状态。这个会,无论李静和戴军多忙,也是省不掉的。

我们的生活如此忙碌,简单的用餐时间都是我们寻觅快乐的珍贵时刻。

节目讨论会是最重要的,因为要“大家一起讲故事”。“超访”的每个选题,为了保证其内容的独一性,都要经过整个团队的“挑三拣四”。当期编导是最紧张的参与者,因为任何视角的失焦和态度的侥幸都逃不过大家的监督,毕竟上一个周也曾在别人的选题上“指手画脚”过。

以李静的性格,应该是“逢会必到”的。她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她喜欢开会这件事。但苦于她太过忙碌,在2006年之后便基本上将“会议室”留给了编导们去头脑风暴。这是个“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乐便当堆成堆”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访”的节目风格就是在会议室里孕育的。

一天,讨论会结束已是下午,“超访”的编导们一起在会议室里吃盒饭。

作为主编的艳艳突然想到,超访其实还有一个会,叫“边吃饭边开会”,于是她便组织大家聊起了天。

“昨天录影,新来的摄像被静姐骂了。”艳艳说。“为什么呀?”新来的编导助理小马问。“估计刚来还没见识到静姐的厉害。”胡博说。这话有两层含义,首先每次录影都是李静最严肃的时间,她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挑刺儿;其次,她是个专业制片人,所有细节包括灯光的柔和度、道具的摆放,以及摄像的机位都没人能糊弄得了她。

“静姐是个天马行空的人,经常能蹦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们去实验。”白琳说。她想到了李静早期带着他们奔建材市场时的情景,虽然现在她不再去了,但还是会冷不丁来一句:“你们玩的那些手机游戏,怎么不放到节目中试一试啊?”

“你别看静姐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她很注重细节的,而且总能提醒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艳艳想让小马多了解一下这位女领导。所谓“换个角度去思考”,有时真的会发展成为一种思维的多动。只要一聊到“创意”,李静可以冲着编导们讲上大半天。但是她并不专权,相反她珍惜每一个人的风格。她曾经跟艳艳说:“超访做大了,你可别给我搞成流水线。”艳艳心里明白,李静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份“手工感”。曾经有个编导在会上说:“我想一开场就让嘉宾的好朋友上来,但我觉得超访的风格不是这样的……”李静打断他:“错,超访现在不需要你考虑什么风格,觉得合适就做,出其不意的东西是最好的。”这个节目当然需要一个统一的调性,但在此基础上,每个编导都必须在其中投入自己的个性。

“我很好奇,各位的风格都是从哪来的啊?”小马和超访家族的很多前辈一样,都不是“科班出身”。

“胡博的风格是从吵架中得来的!”白琳说。她脑中浮现出了胡博为了“一个图标到底加还是不加”的问题跟她吵架的画面。胡博撇撇嘴,“我之前是学平面设计的,所以对画面布局比较较真。”他看小马一脸迷茫,继续说,“其实最开始真的什么都不懂,就主观觉得应该好玩、好看。我告诉你,剪片子的人能够取悦自己是特别困难的。如果我能让自己高兴,这事就靠谱了,如果我都看不过去,那这节目一定不及格。”

“那你们平时会看什么专业书籍呢?”小马问。“我不大看教材。”胡博说,“我喜欢把电影手段放进来玩。比如看电影,最开始也不懂所谓的镜头感。就知道这个不好看,不对劲,后来才知道人家专业说法是’跳轴了‘,’逆轴了‘。《两杆大烟枪》你看过吗?这片子当时用了一些很开先河的剪辑办法。我就问自己这个能用到节目里不?不行。电视节目不可能跳接,不可以有重影。但是,我可以用来剪预告片啊!包括一些漫画的手法,都能放到预告片里去玩。”

“技巧这东西,只要有兴趣就很快能上手的。”白琳接着说,“关键是故事本身。我爱看故事,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只要是好故事我就喜欢。故事看多了,自然就能抓到一条叙事的主线。”这时坐在旁边的胡博插了一句:“没错,她经常看个开头就把结尾给说出来了,特别烦人,大家都不愿跟她一起看电影。”白琳没反驳,若有所思了几秒后说:“想想真的是积累。我2002年进’超访‘当’发报员‘的时候,就开始听故事了,一路听着嘉宾的故事过来的。”

“是,有时候创意就是来自这些嘉宾的故事。”胡博说,“我剪片子的时候也会去对照,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处理,我遇到这个坎儿跨不跨得过去。这种感受不是刻意去学习到的,是天天看天天想,自然而然就有了,任何的表现力都是建立在这种真实的共同感受之上。这么说吧,超访的剪辑,你又要考虑到这个故事的逻辑和节奏,你还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改变人家嘉宾本来的意思,因为你不是拍电影,你是在做一档访谈节目。”

“电影手法是很好,要不要学,还是看你自己。”艳艳对小马说,“不要刻意去借鉴别人的优势,而忽略了自己的亮点。”艳艳记得李静对她的叮嘱:不要夸大了某个人的某种风格,而影响了其他人的想象空间。

“嗯,我很喜欢电影。”小马点点头,接着问,“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超访‘把嘉宾看成是一个电影的主角,然后让他活在我们设计的一个逻辑空间里,按照我们的安排去表达?”

“不是。”白琳摇摇头,这问题以前也被问过很多次。“如果非要比喻的话,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纪录片。我们会通过对他的了解,挑我们想要的东西,让他变成一部好看的纪录片。但我们没有在’编剧‘,故事一定是他的,我们不会帮他写任何一个故事。”

“那如何来挑我们想要的故事呢?”小马觉得这应该是每个新加入’超访‘的人最想要问的问题,“我看前辈们都在说’不一样‘,’不一样‘是最大的标准?”

“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先要了解一个人,然后再去挑故事。”白琳说,“无论你要呈现他的哪一面,你都要足够认识对方,这是最大的前提。”说到这白琳望了胡博一眼,胡博没抬头,只是在身边的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圆圈,说:

“我理解的足够认识对方,不是叫你去背嘉宾的履历表,而是去发现嘉宾的语言状态和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一个’核‘。有的人的’核‘是自由,所以他不安分,他的选择他的成败得失都是因为这个’核‘。反过来讲,人的每一个喜好或行为都是’核‘的衍生。他为什么喜欢吃甜食?她为什么喜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人生格言为什么是’怀疑一切‘?这些表象可能在背后都是与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单单就事论事,我们可能就会把握不到最本质的那个’核‘了。”

听了胡博的一番话,艳艳在心里点了点头。但她随即听到一个声音,“其实关于如何了解嘉宾,艳艳姐有一个绝招。”说话的是胡博,只见他已经把刚才画的圆圈涂成了一个爱心的形状。这个典故要从2004年说起,当年“超访”出版过一本同名图书,主要是李、戴二人与嘉宾的精彩对谈片段,还有一些编导手记。戴军在后记中把艳艳给“出卖”了。原话大致如下:

同类推荐
  • 数学战略家:谷超豪传

    数学战略家:谷超豪传

    数学之乡浙江温州诞生的数学才子谷超豪,少年时期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和抗议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斗争。在迎接解放的特殊战线上,他为新中国保留科技人才和保护设备器材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以他的专长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在数学路上屡建奇功。最难能可贵的是,每当他开出一条通往金矿的新路后,他会把金矿让给助手学生继续挖掘下去发表后续成果,而他则转而根据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去接受下一个挑战,并通过科技前沿的需求来引领数学研究的未来。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本书所撷选的名人均为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地节选,无论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诸领域,都广有涉及。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从不同的人生角度去体会名人,从不同的价值角度去看待名人。本书对名人的表述更为人性化。名人往往被神化,这便隔绝了名人与平凡人之间的共性。
  • 绝代风华:道不尽69位才子佳人

    绝代风华:道不尽69位才子佳人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才人、圣人、贤人等不计其数,但少有大成者。本书收录了从春秋到民国二千多年来69位集大成者,这69人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上编为“经天纬地之才,青云鸿鹄之志”,主要选了从先秦到民国集大成者的才子。下编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主要选了从汉代到民国集大成者的佳人。
  • 杨凤田传

    杨凤田传

    本书讲述了寒门学子杨凤田从小聪慧好学、积极进取,由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奋斗历程,以及他执着刚毅、爱岗敬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介绍了他始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理念为己任,先后参加、组织研制出歼8系列先进战斗机,填补了我国航空史上多项空白,大大增加了空、海军作战能力,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事迹。 本书可供航空科研战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学习。
热门推荐
  • 我在修仙世界凑人数的日子

    我在修仙世界凑人数的日子

    我以为我来到这个地方是来装逼的,结果被迫杀害同门,虽然他们很讨厌,但是我没办法。我想活下去。现在我的愿望是活下去。“那你为什么有这么多厉害的手下?”“啊?你说这个啊,他们只不过是一只鸟和一具尸体,和一个废物罢了,我只是听一个人话去帮了一下忙而已”
  • 老爹杂货屋

    老爹杂货屋

    利用杂货屋里发生的事,来揭开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真实一面
  • 一轮寒月寄明宫

    一轮寒月寄明宫

    婚姻失利,家族遇害,正值国破山河亡时,她抛弃家族的仇恨,肩负起了拯救万民的重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萌夫赖上大龄妻

    萌夫赖上大龄妻

    顾安安15岁起,就带着“拖油瓶”妹妹杨梓珍,光阴飞逝,当她再次踏回故土的时,参加的竟是昔日男友和杨梓珍的婚礼!转身离开,可为何满脸泪水,三年后仍孜然一身,还被下属笑话是“老处女”,奋起反抗,看着新招的男助理,瞬间做了一个决定,今晚,就是他了!
  • 你遇到的那个他

    你遇到的那个他

    女人的一生中都会碰到四种爱情,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只有合适的时间才能终成眷属。现代职场女性如何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爱而舍得爱而既得,或许对步入社会和爱情生活的女孩有些启示。
  • 爆头狙神

    爆头狙神

    敌人?能爆头绝不吵吵!美女?能推倒绝不墨迹!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干脆的人。---末世?丧尸?机甲?基情?萝莉?熟女?爽文不废话!-----
  • 我真的只是个随身老爷爷

    我真的只是个随身老爷爷

    何为命?宿命既定,因何而改?何为运?运在一时,由何而定?大道天定,然命运叵测,是以大道或可期,而命运不可得。且看苏北秉承“不以风骚惊天下,但求猥琐动世人”的宗旨,一步一步、超脱大道、逆命改运!
  • 被冷落的花开时节

    被冷落的花开时节

    故事发生在豫西地区的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小山村里。故事描述的是农村妇女李雨柔在遭遇老公突然离世的情况下,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 校园怨情

    校园怨情

    校园里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那些事,在追求命运的征途上,孰对孰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