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66700000091

第91章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庄子哲学的话,那就是相对主义。而庄子哲学的相对主义又典型地表现在他的认识论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哲学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就是他的认识论思想。关于庄子的认识论,我们大致地把它概括为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万物齐一

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在他否认客观事物性质的差异性,否认不同的认识对象之间所存在的质的区别。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虽然有各不相同的表现形态,但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为天地万物,说到底都是由“气”构成的,即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外表各异的具体事物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离合的不同状态。因此,宇宙万物分分合合,变动不居,无非都是“气”的变化、流行而已,是物质表现形态的不断转化。庄子认为,用这样的心胸来审视世界,也就是站在“道”的高度来看待世界。从道体的高度来看世界,则宇宙万物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和大小精粗之分了。他举例说:”莛与楹,厉与西施,沃恑愲怪,道通为一”,意思是说细小的草茎与高大的房柱,传说中的丑人厉与吴王的美姬西施,宽大,狡诈、奇怪和妖异,所有这种种不同和差别,如果从“道”的高度来看,都可通而为一。

再譬如说,彭祖活了800岁,是人间最长寿的了,但是,另外有一种小虫叫寒蝉,它春生而夏死,夏生而秋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四季。另外有一种小虫叫“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个月”。可是,在楚国南方的海上有一只巨大的灵龟,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春季,五百年对它只是一个秋季。更让人叫绝的是,上古时代有一种椿树,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秋季。朝菌、寒蝉不知何为“月”、何为“年”,彭祖活了800岁,灵龟、椿树以数百、数千年为春秋,这些不同的物种,生命的长短相去甚远,究竟谁算是长寿者呢?有一种神鸟叫大鹏,它的背像泰山一样大,它的翅膀像垂天之云,它展翅一飞能达九万里之遥。但另有一种小鸟叫斥鷃,它整日飞翔于乱蓬丛草之间,腾跃而上,不过数尺。大鹏与斥鷃,体之大小迥异,飞翔高度也相去甚远,但这两者谁更完满、盛美呢?从“道”的角度来看,事物只要能尽其自然的本性,各得其所,就都是完满的、盛美的,而不必去区分什么大小寿夭。在这一意义上,庄子认为灵龟、椿树与朝菌、寒蝉同寿,大鹏与斥鷃等大。

庄子认为,如果做到了“以道观物”,那么,任何事物的性质和存在就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譬如说,泰山壮观宏伟,秋毫渺小细微。但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宏观宇宙来看,泰山也只是茫茫世界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小石子;而相对于一个更细微的微观宇宙来说,秋毫也就显得很大了。

再譬如说,夭折的未成年人,一般人都说他寿短,但相对于朝菌而言,他却是长寿的;而彭祖相对于灵龟和椿树来说,又属于夭折短寿的人。所以,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这都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本性来看待大小、寿夭。所以,庄子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意思是说,从事物各不相同的特性来看,肝是肝,胆是胆,就如同楚是楚、越是越一样,截然不同;但如果从相同的方面(”道”)来看,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了。

由此可见,庄子认为事物的性质和差别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是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认识。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纷繁复杂、无限多样,不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差别,而是由于认识者的态度和看法存在着差异。所以,他在《秋水》

篇中,详细列举了认识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所得出不同结论。他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你若从大的角度看它,它就大;若从小的角度看它,它就小;若从“有”的角度看它,它就是“有”;若从“无”的角度看它,它就是“无”,若从“是”的角度看它,它就是“是”;若从”非”的角度看它,它就是“非”。

总之,庄子从“以道观物”的思想原则出发,认为事物的一切差异、性质和矛盾不过是一些不断变易的幻影,并因此得出了万物齐一的结论。

他的这种否定认识对象的差异性的思想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提出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哲学思维的前进和发展。

二、知无是非

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不仅表现在上面所谈的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否定认识的客观标准上。

在庄子看来,世界根本就没有真是真非可言,从一个角度看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非”,即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因而,无是无非。譬如说,当时的儒、墨两家就各自都用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观点(对方往往以为是错误的)去批评对方的错误观点(对方往往以为是正确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远也搞不清楚谁是谁非。再譬如说,人喜欢吃牛羊肉,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乌鸦喜欢吃老鼠。毛嫱、丽姬,人人说她们美,但鱼看见了她们就下沉,鸟看见了她们就高飞,麋鹿看见了她们就奔逃。那么,人和这些动物到底谁的认识和感觉是正确的呢?或者说,如何来确定哪是“正味”?哪是“正色”呢?这就是说,色、味的“正”与“邪”是依认识主体的感觉经验如何而确定,但感觉经验又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而,”正”与“邪”并无客观标准。

所以,庄子又说:”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就是说,是与非,善和恶,它们千头万绪、混乱不堪,人是无法找出它们之间的确切的界限的。从此出发,庄子主张“是非莫辩”,认为谁是谁非根本就没有明辨的必要。而事实上,争辩的双方可能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分歧。庄子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养猴人对猴子说:早晨给你们三升橡子吃,晚上给你们吃四升,好吗?众猴听了都发怒。于是养猴人又说:那么早上给四升,晚上给三升,怎么样?猴子听后皆大欢喜。事实上,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养猴人分给猴子食物的数量并没有变化,但结果却是一喜一怒。猴子如此,人并不比猴子高明多少,人们费心劳神地去计较谁是谁非,而看不到是与非之间的相同点,这不也和猴子相似吗?

在庄子看来,是与非的争辩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若我和你意见有分歧,发生了争论,这在我和你之间是无法辨明谁是谁非的;那么,能不能找一个第三者来作出公正的判断呢?也不能。他说:

“假使我和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辩不赢你,难道你果真就对,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辩不赢我,难道我果真就对,你果真就错了吗?那么,究竟是我对呢?还是你对呢?还是我们两个人都对了或者都错了呢?对此,我们两个是无法判定的。那么,请谁来判定呢?假使让一个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判定,他既然和你意见相同,又怎能判定呢?假使让一个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来判定,他既然和我意见相同,又怎么能判定呢?

假使让一个人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来判定,他既然和你我意见都不同,又怎能判定呢?假使让一个与你我意见都相同的人来判定,他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相同,又怎能判定呢?那么,我与你与第三者都无法判定谁对谁不对,还能再等谁来决定是非呢?”因此。按照庄子的逻辑,决定是非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世间原本就没有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是非标准。

那么,人世间为什么竟然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为什么会产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现象?庄子说,这是由“成心”造成的。所谓”成心”,也就是成见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主观主义。庄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是用自己的“成心”来认识和评价事物,于是,便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惠子说他今天动身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到达越国了(“今日适越而昔至”),就是在他的“成心”支配下作出的判断。

但是,人的“成心”或者说主观主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庄子回答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说,井蛙由于受到它所处的空间范围(虚”)的限制,因而,“无法与它谈论大海;夏虫由于受到它所处的时间范围的限制,因而,无法与它谈冰。人的认识也是一样,由于受到时空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往往是“蔽于一曲”,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成心”)。

庄子认为,要认识“大道”,把握全面的真理,就必须去掉“成心”,克服“一曲之蔽”。他认为,当时的诸子百家便是受“成心”影响的“一曲之士”。因为诸子百家都是“得一察焉以自好”,只观察、认识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便沾沾自喜自以为发现了“不可加”的终极真理,所以,他们都是“道之一隅”。但是,庄子同时又肯定,诸子百家的学说就如同人身上的五官一样,”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所以,不能采取独断的态度,把它们一笔抹煞,甚至一律禁绝。真正的“大道”,就是“全”,它包含和容纳了所有的“偏”和“曲”。庄子在《秋水》中用一个寓言,阐发了自己的这一主张。他说:河伯(河神)看到百川灌河、洪水涛涛,就“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当它顺流东行,到了北海,面东而望,见海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时,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觉得过去的自满自大真是“见笑于大方之家”,因此,感叹不已。北海若(海神)便说:”你是从两崖间的大河中来的,现在又看到了大海,并且也知道了你自己的鄙陋,而今可以和你谈论大道了。”

总之,庄子“知无是非”的相对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要受到时间、空间、环境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庄子自觉地、反复地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对于人们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仅就这一点来说,庄子对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有促进的意义,至少他从认识的主观能力、是非标准方面深刻地提出了问题,而且其深刻程度超过了他以前以及与他同时代的所有哲学家。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庄子“知无是非”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当然,他对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

三、无知而后知

在认识方法上,庄子主张“无知于物而后知‘道’”。在他看来,具体的客观事物无是无非,但全体的大道却有是有非。因此,人们没有必要认识客观事物,而应当直接去体认神秘的“道”。

如何认识大道呢?庄子认为语言不能把握大道。因为“道”是“大全”,是世界的整体,是无限的,而语言都是具体的、有限的,具体有限的名称是无法把握整体、无限的义蕴的。庄子在《天道》篇中用一个“轮扁削轮”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有一天齐桓公在殿上读书,很入神。这时,有个叫轮扁的工匠在大殿附近削车轮,他见齐桓公读得聚精会神,就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齐桓公身旁,问齐桓公:”请问,你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正读到兴头上,头也不抬地说:”是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么,这位圣人还在吗?”齐桓公有些不高兴了,便说:”圣人已经死了。”轮扁又接着说:”既然圣人已经死了,那你读的书就是糟粕了。”齐桓公勃然大怒,对轮扁斥责道:”我读圣人的书,你怎么随便可以议论呢?你要是能说得出理由还可以,要是说不出理由,我就要处死你。”

这时,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我现在用我削车轮的事来说说这个道理。每次我削车轮,削慢了,车轮就松滑而不坚固,削快了,又太紧固了而不能转动,只有不紧不慢恰到好处,才能削出上乘的车轮,这其中肯定是有一定奥妙的,可是我又说不出来,我没有办法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摸不透奥妙,也做不好这份事情,我已经70多岁了,还是一个人削车轮,我的绝技没法传授。这样看来,古时候的人说不明白的道理随着他们都灰飞烟灭了。你现在读圣人写的书,还怎么会是圣人的思想精髓呢?只能是糟粕。”

轮扁的一番话使齐桓公恍然大悟,既然古人思想中的精髓是无法表述的,那么耳闻目睹的只能是古人思想中的糟粕了。庄子后来说:”可以用语言议论的,乃是一些粗浅的事物;可以用心意传达的,才是事物的精华。要是语言没法说得清楚的,心意又不能表达的,则是事物的精华中的精髓,那就是关于道的真知。”

不但语言不能认识和把握大道,人的感觉和经验也不能认识和把握大道。所以,庄子总是说“五色乱目”,”五色乱耳”,”五味浊口”,”五臭(气)熏鼻”,极力主张人的认识应当同外物隔绝,要求人们“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他曾感慨地说:”塞上你的聪耳,闭上你的明目吧!认识的越多,对于道就越是一种毁败。”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闭目塞听,与世隔绝,那意识又如何活动,如何作用呢?庄子说:”让你的耳目向内用力吧,不要使用你的心智了!”庄子这样讲的,并不是要人真正的停止意识活动,不去认识了,而是把“心无所知”作为真正的意识活动,以知“道”为意识活动的最终目标。他曾说过“以无知知”(用你的无知去认识道)的话。”无知”是说“闭目塞听”,于物无知;”知”,是知“道”。以“无知”为手段,以知“道”为目的。所以,”以无知知”,也就是“无知于物而后知‘道’”。他还讲过“无知而后知”的话,意思也是指“无知于物而后知‘道’”。

不过,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于物“无知”,又怎么能知“道”呢?庄子把关于“道”的知识叫做“真知”。所谓“真知”,庄子认为有三方面内涵。首先,”真知”是对道的认识和把握,是从道的立场看待万物的变化,把宇宙当成混沌无形的整体把握;其次,”真知”能够从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中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也能更好地遵从道的规律;再次,”真知”也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即通过自我体验才能获得。但是,人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知”,洞悉大”道”呢?庄子认为,要想得道成真,首先就应当做真人,”有真人然后才有真知”。但什么是真人呢?庄子认为,掌握了大道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庄子便在“真人”和“真知”两者之间循环定义。但是,我们关心的是,究竟怎样才能成为“真人”。这个问题解决了,如何认识“道”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庄子终于告诉我们说,通过“坐忘”,和“心斋”就可以成为“真人”,达于大道。

庄子认为,要想做到“坐忘”,首先应该做到“无心”,要“心如死灰”,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即所谓“无思无虑”。《应帝王》中有个寓言,说“中央之帝为混沌”,没有耳目七窍。南海、北海二帝去混沌家做客,混沌“待之甚善”。二帝为报“混沌之德”,帮助混沌“日凿一窍”,结果“七日而混沌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最好像混沌之帝那样一窍也没有,不同任何外物接触,那就修养到家了,那就是“真人”。不过,人们可以问问庄子,你是否打算挖掉你的眼睛,塞住你的耳朵?你一天哇哩哇啦,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看来你的心并未死灭吧!你讲的那个“混沌”,既然对南海、北海二帝“甚善”,恐怕也是一个有心之人吧!

为了进一步说明“无心”,说明“无思无虑始知道”,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又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人名叫“知”的人,向一个名叫“无为谓”的人去请教“何思何虑则知道”。结果,”知”问了三遍,”无为谓”却不回答。”知”又去问一个名叫“狂屈”的人。”狂屈”说他知道,但他说他刚要回答,又突然忘掉了自己要说什么。”知”又去问“黄帝”,“黄帝”说:”无思无虑始知道。”这样看来,黄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无心”、“无思无虑”?在庄子看来,不但没有,而且还差得很远。为什么?因为黄帝既然知道“无思无虑始知道”,而且又给别人讲出来,说明他这未死,意识还未达到无思无虑的混沌状态,因而,他“坐忘”的功夫并未修炼到家。庄子认为,真正修炼到家,达到“坐忘”境界的,应当是那个三问而不答的“无为谓”。”狂屈”不过接近罢了。不过,人们还可以再问庄子,你整天讲什么是“道”呀,如何“坐忘”呀,如何得“道”呀,那你不正是黄帝那样的人吗?你自己不是也和“无为谓”差得很远吗?

混沌的故事,是说不要耳目感觉,从而达于“无心”。《知北游》所讲的寓言,是说不要心智思虑,也不要语言。这些内容加在一起,就是庄子所讲的“坐忘”。至此,关于庄子的“坐忘”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所谓“坐忘”,就是通过静坐无心而达到的一种混忘一切的意识状态。混忘一切,即忘己忘物,忘是忘非,忘古忘今,忘寿忘夭,忘生忘死。这也就是郭象在给《庄子》一书作注时讲的那种“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庄子甚至讲,毁掉你的肢体吧,弄掉你的耳目吧,离开你的肉体形骸、去掉你的思虑吧,这样你的意识就可以与”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记”)达于“坐忘”境地的人,就是“真人”。

庄子认为,要想达于大道,成为“真人”,还需要另一种功夫,即所谓“心斋”。其实,庄子讲的“心斋”,同“坐忘”是一回事。”心斋”并不是现在人讲的不饮酒、不吃荤的斋戒,而是人的心灵、精神的一种斋戒。这种精神上的斋戒,指的是不要用耳去听,用目去视,用心去想。不用耳听目视,即不同客观事物接触;不用心想,即“无思无虑”。总之,要让人的心始终处在一种斋戒、空虚的状态,像空气那样空虚,空虚到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这样,就修炼成了大彻大悟的得道“真人”。

庄子曾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来阐明“心斋”的实现途径。颜回开始以为“心斋”如同斋戒,许诺能经常做到。孔子告诉他:”祭祀时的斋戒和心斋是两回事,根本不同。你要心志专一,先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以后再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外物,耳的作用仅是聆听外界声响,心的作用也只是为了感应一种现象,只有气才会以它的空虚明静容纳外物。你只要达到空明的心境,自然之道便能与你相应合,心斋就是这种虚静澄明的心灵状态。”“心斋”体现为一种心境,摈除了任何欲念和成心,能完完全全地反映出道的本质,体现出“真知”的意义。

庄子把“心斋”和“坐忘”看成是真人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通过这种“虚”和“静”的功夫,将人所固有的各种是非之心和情绪欲望逐一化解掉,保持心灵的绝对纯净,实现心与道的相互冥合。这就是古人智慧的最高层次,也就是把握了关于宇宙的整体性知识—“道”。

四、神形相离

庄子认识论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关于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庄子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庄子非常看重人的精神,他所讲的为达于“真人”、获得大道而进行的“心斋”和“坐忘”的修养,主要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庄子著《养生主》,其基本思想就是要养护“生之主”。这个“生之主”不是人的形体,而是“真君”或“真宰”,即人的精神。因此,养生不在于形体,不在于饮食,不在于长寿,而在于“离形”,即去掉形体的束缚,颐养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严格地说,关于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神形关系)这一问题,属于庄子认识论中的认识方法的内容,也就是上一节我们所谈到的如何知“道”的问题。由于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精”与“神”联在一起从而明确提出“精神”概念的人,因此,我们把庄子的形神关系单独作为一节,专列出来。

《庄子》一书中,”精神”概念出现很多,如,他说:”精神生于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夫圣人……挥斥八极,精神不变”,”精神四流并达,无所不及”,等等。庄子所考察的精神本来是属于人的意识范畴的主观精神,但他却故意把精神说得非常玄妙。他认为,”精神”可以离开人的身躯形骸,”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四流并达”,”挥斥八极”。他还给“精神”起了个名字叫“同帝”,意思是说“精神”同上帝一样。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明精神可以离开肉体。他说,有两个去吊唁死者的人,到了死者家中,”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于是,人们便说这两个人太不懂礼了。但庄子却借孔子之口说:”假于异物,托于同体。”意思是说形骸不过是精神借以寄托的“异物”,寄托于哪个身体还不一样!死者的精神已游荡于天地之间,而吊唁他的人为什么还要拘守世俗之礼呢?同一篇中,还有这样的话,孟孙氏”有形骸的解体,但没有精神的损伤。人的形体像宅舍一样日新月异,但人的精神却不会真的死去”(“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这还是讲精神可以离开肉体。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答焉”,注家都释为躯体“解体之状”。”耦”,本亦作“偶”,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肉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住在南郭的子綦靠在凳子上,仰望着长天在叹息,他的身体好像散了架一样,他的精神好像是离开了他的肉体。有人问他:”先生为什么会这般模样呢?”子綦回答说:”吾丧我。”“吾”、“我”二字古义有别,据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刘文英先生考证,”吾”指精神之我,”我”指形骸之我。

“吾丧我”,也就是说精神之我离开了自己的肉体形骸。原来,南郭子綦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是因为他的精神跑出去了。

庄子在《养生主》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来论证他的“神形相离”思想。这个命题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这个命题中,”指”代表有形的身躯肉体,因为人常用手指物,所以,各种有形之物就都可叫做“指”。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指也”,也是这个意思。”薪”指草木,这里借喻肉体,”火”借喻精神。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说,人的肉体就像柴木一样总有烧尽的时候,但精神不同,精神就像火一样,它不随柴木的烧尽而完结。因为前薪已尽,后薪又燃,火可以借助于薪(柴木)无限传递下去,所以,人的精神也就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穷尽之时。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关于形神关系的“薪火之喻”。

庄子的薪火之喻,乍一看颇有道理,但实际上是在运用异类相推进行逻辑诡辩。前薪可以传火于后薪,但人的肉体死了却根本不可能把它的灵魂和精神传给别人。甲之精神不可能在其肉体死后传于乙体,乙之精神也不可能在其肉体死后传于丙体。尽管如此,我们切莫要以为庄子仅仅是胡说八道。在他以前,还从未有人如此深刻地提出形神问题。庄子的观点,尽管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推动人们思考。唯物主义如果要向前发展,就不能回避庄子所提出的问题。

概括地说,庄子的认识论,对认识的对象、检验认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形神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他对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但是,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却启发了后来的哲学进行全方位的哲学思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前进和发展。

同类推荐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佛教常识

    佛教常识

    本书是一本启蒙、启智的佛教入门书,也是教育普通大众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一本有益书籍。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琉璃慧光

    琉璃慧光

    本书为易菁先生对《药师经》的讲记,逐句消文纳义,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有独到闻发,十二讲内容将全经妙义尽释无遗。
热门推荐
  • 那朵乌云下的雨

    那朵乌云下的雨

    2011年夏,一朵叫代四同的乌云闷黑了“我”16岁的整片天空。
  • 腹黑王子呆呆女

    腹黑王子呆呆女

    因为一场意外,普通的顾小米竟然被校草江子墨看上,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什么?觉得她走了狗屎运?拜托,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眼中的王子有多腹黑!他让她做尽苦力,还动不动吃她豆腐,她稍微反驳下,他就把她吻得说不出话来!她要反守为攻,抢先将腹黑王子扑倒才行!
  • 软萌王妃会喷火

    软萌王妃会喷火

    [本文1v1,甜宠。]身为一个异世界的佛系少女,凤沁瑶表示,穿越就穿越了嘛。既来之,则安之。可一过来,好嘛,一道圣旨把她嫁出去了。嫁就嫁吧,对方人长得帅,有钱有势,还一起约定好了,互不打扰。但是……现在这样缠着她,是要闹哪样啊?Σ(°△°|||)︴(作者友情提示:咳咳,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有时霸道,有时软萌,有时二哈的女孩子,和一个超级宠她的王爷谈恋爱的故事。)
  • 万物之本源

    万物之本源

    这是万物的起点,亦是万物的终点,万物的根本都会从这里开始。
  • 娇小萝莉要成神

    娇小萝莉要成神

    萝莉主在一个充满奇异能力的世界突然醒来。超能力?仙术?神力?看她是如何凭借着娇小的身躯存活下去,重新立于世界顶端的!ps:最近有点忙,暂时更新不稳定。晚上发章节。ps2:请各位读者想象一下一只萝莉扛着大剑面对千军万马还永不退缩的场景,是不是很燃?是不是?(笑)ps3:整本剧情构思已基本完成,请放心收藏。。
  • 豪门御姐

    豪门御姐

    谈场恋爱,原来这么苦逼!她好死不死赖上豪门腹黑男,被他整得体无完肤不说,还天天受“虐待”!胜者为王,败者,她让着他还不行?神马,处处迁就还不够?姐怒了,本姑娘势必大翻身,萝莉变御姐来场华丽大逆袭!
  • 永恒战

    永恒战

    凌运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才发现神魔征战,人族破败,所以他开始创出自己独有的方式开启征战之途,而这个时候总有几个长得好看的妹子看不起他!
  • 大牌娇妻:薄少轻轻宠

    大牌娇妻:薄少轻轻宠

    “从现在开始,你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属于我,包括你的心。”为救破产的家族,她招惹上华国最矜贵最高不可攀的男人,签下了一纸婚约。婚后,男人却一改冷漠,化身宠妻狂魔。不仅天天送玫瑰玩浪漫,而且帮她打女配压绯闻投电影,把她捧上了天。还有个萌宝围在她身边,向男人汇报她的桃花。“爹地,今天有人给妈咪送玫瑰了。”“爹地,有人给妈咪表白了。”“爹地,妈咪今天在片场被一个帅气的小哥哥求婚了。”穆槿歌扶着酸软的腰,咬牙切齿地狠狠揉了一把萌宝的头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圈养修士系统

    圈养修士系统

    郝大宝得到圈养空间系统以后, 便走上了以打闷棍为主的强者之路。 为了抓修士进自己空间,胡同、旮旯、树后,甚至是秘境的洞口旁都有他的影子。不管是修士、妖兽、魔修等等, 只要抓到直接扔进空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做事非常干净利索。 他自称“捉仙小能手儿”! ————————————————————“你要跟我比什么?法器?丹药?符箻?”“来!咱们慢慢比!空间在手,神仙我有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