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99900000002

第2章 拨开迷雾话国学(1)

第一课 雾里看花: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内涵

徐卫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学教育呈现出“复兴”态势:开国学院、办读经班、建孔子学院、搞国学讲座、营造校园“国学味”等等,搞得不亦乐乎。但是,据我观察,在很多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民间机构,国学教育是在不亦乐乎又不知所云的随心所欲之中前行。因为你若问那些热衷者何谓国学,何谓国学教育,能清楚地说出个一二三来的,却是寥寥。这貌似简单的问题,同样让我纠结。因为对于国学和国学教育,就像是雾里看花,其朦胧之美仿佛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尽管学者、专家阐述者众多,但是学术界至今并未达成共识。那么,你们眼里的国学又是什么呢?

学员1:我查过《辞海》,里面有两条解释。一条说国学就是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还有一条说,在古代是指什么学校之类。呵呵,有点记不清了。

徐卫东:嗯,古代的“国学”,早期主要指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专供上层贵族子弟读书;后世的国学为京城官学的统称,尤指太学和国子监。据《大戴礼记》以及《周礼》记载,西周国学是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成的,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岁升入大学。可见,当时虽同为贵族子弟,却是子随父贵,尊卑有别,在入学的年龄上,也是等级森严。

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作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璧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以示其诎于天子。教育内容上,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

至于第一条解释“国学,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尽管简要,但本人认为恰是说到了点子上的。我们等会再一起讨论。还有别的定义吗?

学员2:“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就是说,国学,即一个国家全部的学术。

徐卫东:哈,刚从手机上百度的吧。

(学员笑)

确实,近现代所谓的“国学”,产生于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为了有别于所谓“新学”“西学”的欧美学术,人们就称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20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将国学认同于国故。所谓国故,即本国古代文献之意。它只能代表研究对象,而不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所以有人改称其为国故学。胡适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词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

邓实说“一国所有之学”为国学。这个概念很广泛,对此,汤志钧作过进一步阐释:“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爱国就要爱一国之学的国学。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史记》记录了自黄帝以来的历史。此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国学之大成。这种传统思想文化,也就是所谓“国学”。

学员3:我比较赞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国学”的新界定。纪宝成在其《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中说:“我们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纪宝成还进一步加以阐释,“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

学员4:因为学校要搞国学特色,最近我也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对国学的定义很乱。除了刚才大家提到的以外,又如,因为“国学”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学”或“汉学”,于是,有人把“国学”定义为汉代人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或以儒家哲学为主流的汉民族之学;因为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所以,有人将“国学”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文化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宜确定,因此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余秋雨先生在回答北大学生的相关提问时,也明确表示:“我不敢说‘国学’,是发现有一些逻辑上的麻烦,一时解决不了。”例如,“国学”是不是也应该包括契丹文化、突厥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文化、南诏文化?影响中国民众两千年的佛教算不算“国学”?徐老师,为什么国学的概念会这么乱呢?

徐卫东:现在,你们是不是也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了?所以,我一开始就说自己很纠结,现在被你们一问,我还感到有点囧。由于国学在不同人眼里的内涵不尽相同,所以对它的界定也就百花齐放了。凭我的学识、能力和影响,是根本无法下一个定义来终结这种乱象的。但是,我还是有这么几点看法,供你们思考:

1.“国学”乃中国之学,非汉族、汉代或儒家之学。西方人所谓的“汉学”,并非狭义地指汉代或汉民族,而是西方人对中国称呼的指代。尽管儒学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重要根基,但断不可只将国学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

2.“国学”乃中华传统思想文化,非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几门学科知识;也不宜涵盖现当代新有的学术思想文化,不然,概念太泛,那真是云里雾里的,混沌不堪了。

3.国学乃“国粹”和“国渣”并存,非经过提纯和重释的精髓。如果将国学的核心内涵或核心价值观替代了国学概念,那么,在国学教育中,就会误导大众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而不辨精华与糟粕。

4.国学是本土的,但又是多元和开放的。它不仅融合了蒙、满、藏、回、苗等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吸取了佛教等外来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的诸学成为了国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这么理解,所谓“国学”,简言之,就是中国固有的有着中国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多元学术文化。它以中国一切传统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涵,以优良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和民族礼仪为重要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继承、弘扬的。

明晰国学内涵,把握国学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有效推进国学教育。对于国学教育,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学员5:国学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研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学员6:我以为国学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通过诵读和感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把自己修炼成道德品行高尚的君子。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员7:国学教育概念比较大,如果单就学校的国学教育来说,主要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按计划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知识,开展国学实践,培养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徐卫东: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国学教育的概念,尤其是最后一位学员对学校国学教育作了比较全面、清晰的概括。基于我们前面对国学内涵的探讨和刚才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主要内容和载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良民族精神,提升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优秀民族品质,养成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良好民族礼仪。当今的国学教育,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由于对国学、国学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所以,眼下国学教育存在本末倒置、孤芳自赏的倾向。现如今,国学教育从国外到国内,从官方到民间,从高校到幼儿园,可谓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孟母堂”“童学馆”等私塾、国学培训班在各地纷纷成立,部分大中小学校也推出了自己的国学课程,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成果不容置疑,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有的学校进行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单调刻板地反复诵读、记忆《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学生不知就里,不明其义。有的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见面行作揖礼,甚至有人扮成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老师模样,只重形式上的复古,忽视对国学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更为普遍的是,国学教育缺乏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中华文化等同为中华传统文化,把国学当成做人明理的唯一理论,陷入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误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国学教育无须单独成为一个教育体系,它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范畴,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校来讲,国学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国学教育不能重形式轻内容搞花架子,国学教育的宗旨必须是普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培养国人的爱国、自强、文明的民族精神和品质。第三,国学教育不仅仅是人格教育,还应该是包括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军事、科技等在内的一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至此,我们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内涵应该已有所明晰,那么,国学的特性又是什么呢?或者换言之,如果基督教文化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是“鬼学”,那么中华传统文化讲的又是什么?下一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史旭东:徐老师睿智,幽默,又博学。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学员们开开心心听一堂课,认认真真学一堂课,完完整整接受一堂课,达到极好的效果。

郑方方:说实话,在鼠标点击到这个培训班的时候,内心挺迷茫,就连“国学”它是什么东西都迷迷糊糊的。但是徐老师的第一课,让我有一丝拨开云雾的悸动。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徐老师的辛勤付出,他的渊博、幽默、多才多艺,让我们开始认识国学,感悟国学,欣赏国学,赞美国学,寄情国学……

杨瑶芬:说来可笑,当时为了凑足学分,无意中点了国学培训班,想不到一节课下来,就被徐卫东老师的妙语连珠和深厚底蕴深深吸引,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第二课 兰竹与玫瑰:国学的特性

徐卫东:国学的特性是什么?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八性”:

一是永恒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可以跨越时空界线。国学文化,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特有的纽带,也是鼓励无数炎黄子孙振兴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直至今日,国学文化在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

二是变异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是永恒的,具体到某种学说思想,它又是不断发展、变异的。比如,老子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承认客观存在,里面有很多唯物的、辩证的思想。而到了庄周、淮南子之后,慢慢把这种辩证变成诡辩了,搞成不可知论了。再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社会的动荡、政治的腐败,空谈玄理更盛行了,片面理解和强调“无”,以致后来道家更发展到神仙家一派。

三是包容性。我们中华民族是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自己没有的,就拿过来为我所用,比如扬琴、二胡、琵琶等很多乐器都是从西域等地传来的,但现在有谁会说这不是我们的民族器乐呢?或是拿来之后,打上我们民族文化的烙印,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如佛学传到我国中原地区之后,跟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一结合,便成了有中华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

四是交融性。国学当中,专门的哲学书籍很少,但它是散落在我们的医学、史学、兵法和文学的散文诗话、画论、词评等当中。中国传统的书画,往往是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像苏东坡、董其昌、郑板桥等书画大家,都是以画法入书,以书法入画。

五是主观性。比如西方的油画,通过色块、光影和透视,告诉观众这是什么。而中国的国画呢?它通过线条和感情的宣泄,创作一个意境出来,让你看是什么就是什么,主观色彩非常浓。包括我们的传统戏曲,也是用具象的动作来进行抽象的表达,让你主观地感悟它。还有我们的中医、诗词、书画、音乐,都是这样的。它的优点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再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缺点是不稳定性、不确实性,没有数据可寻。

六是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潮流。从文学上来看,从先秦的散文到汉代的赋体,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和高峰。我们现在谈国学,也要注意它的时代性,不能再回到国学的故纸堆里去。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东西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色彩,我们现代的理念,也跟传统儒、道的思想相吻合,传统的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等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德,这是一脉相传的。

此外,还有思想性、历史性等,在此略过。

以上这些都不是我们这堂课要展开讲的。我们重点要探讨的特性是,国学究竟在讲些什么。它是和基督教文化一样在讲“天学”?还是和佛教一样在讲“鬼学”?还是和它们讲的都不一样呢?

众学员:都不一样。

徐卫东:那国学讲的是什么?

部分学员(小心翼翼地):“人学”?

徐卫东:我们的答案和季羡林先生的想法一样——“人学”。国学的重点在人的修养和人伦关系上,解决怎样修身、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倡导尊老爱幼、礼让宽容等,这些都是国学中最具特性的内容。

因此,国学的精髓在做人之道。国学是与道德教化紧密结合的,具有道德优先、重“道”轻“器”的倾向。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不器。”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切实用的、物质的层面都不在学术首先考虑的范围之列。《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中国传统学术一直强调“做学问”与“做人”的统一,甚至将“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以为“做学问”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完美的人格。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在请说说,对你影响较深的传统道德都有哪些呢?有一说一,不必拘谨哦。

学员1:修身。只有先把自身修炼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员2:孝悌。要尊老爱幼。

学员3:人要有骨气。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徐卫东:国学还承载着更多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感。诸如尊师、好学、崇尚节俭、爱护自然、遵循规律、重视实践、任人唯贤、珍惜友情、乐观开朗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宝贵的精神遗产。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对于今天国人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对于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伦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今天依然是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文天祥“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的浩然正气;岳飞、史可法的同仇敌忾,抗御外侮;荆轲等下层士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勇于蹈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光耀千秋。

我们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兼任着书法课。大家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国魂级的书法大师,却不一定知道,面对安史之乱,第一个举起讨伐大旗、跃上马背、奔赴沙场的英雄就是颜真卿。在几乎全家喋血的情况下,颜真卿仍坚持抗击叛军。他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帖》,余秋雨先生评价为“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最后,74岁高龄的颜真卿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又毅然赴狼窝,阻止李希列谋反,劝诫近两年后被缢死。对于颜真卿的壮烈事迹,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爱国主义既是我们成长的人格基石,又是我们人格凝聚的核心,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二是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优秀民族品质。“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们应该具备自然界那样的刚毅坚卓、永不停息的优秀品质,发愤图强,永不气馁。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虽身受宫刑,但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记》。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蒲松龄落第不落志,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自勉联,终成《聊斋志异》。再如勾践卧薪尝胆,汉宣帝励精图治,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这些话和事例都是先人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优秀品质的典型反映。千百年来,正是这种精神品质激励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向前,中华民族才能在饱经沧桑、历经曲折之后,仍然自强自立,生息繁衍,不断强大。今天我们每个国人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品质,因为,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三是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良好民族礼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在阐述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社会理想的核心,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正是国学思想中对这种至诚至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人格修养的不懈追求,才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品德高尚的贤人君子,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学员4:老师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想起曾经看到一位外国学者说,孔子从反面提出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正面则是提倡“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是这样的吗?

徐卫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应该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对这句话,大家很熟悉,也不难理解,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似乎不容易。我们有些老师,看到学生上课睡觉、讲空话就辱骂,而自己在开会或听报告时却打瞌睡、聊天、玩手机;看到学生作业抄袭、考试偷看就严厉处罚,而自己在继续教育学习时却抄作业、作弊不亦乐乎;看到别人教学认真、业绩突出,自己不仅不虚心学习,反而冷嘲热讽,甚至诽谤打击……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能牢记孔子的这条基本原则,多由己及人地为别人着想,就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与人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至于“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话孔子肯定没讲过,那么,是否可以倡导这样做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庄子》的这个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大家都能看明白吧,儵和忽出于报恩,将“己之所欲”的“七窍”,施之于没有七窍的浑沌,结果七窍凿成而浑沌被害死。为什么?因为浑沌的本性就是没有七窍,一片模糊,而儵和忽违背其本性,强行改变之,结果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这个寓言故事,原是用来宣扬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却也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一味地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是会害死人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可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反思一下,如果你没有做过“己所不欲,施之于人”的事情,那你在与人交往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是不是犯过“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错误呢?我估计是不少的。

呵呵,话题有点沉重了。我们回到轻松的气氛中来。现在请大家来思考,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美学思想是不是不太一样?形象点说,我们中国人是更喜欢兰竹呢,还是喜欢玫瑰?为什么?

众学员:喜欢兰竹。因为兰竹象征人的气质、品位、人格……

徐卫东:嗯。对此,日本学者岩山三郎也看出来了。他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确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中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对于今天国人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对于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伦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国学的特性既明,国学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下堂课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王立飞:感叹主讲老师的学识渊博,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叹现代年轻人的精神荒芜。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功利化,因此人们失去的是快乐,增加的是压力。这时,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读读圣贤书,对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会有极大的帮助。

周红飞:本以为国学知识性的内容会很枯燥,但是徐老师生动风趣的讲解,让我们学来意犹未尽、妙趣横生。希望以后能再组织这种后续更深入的培训。

华慧春:国学,它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国学,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国学,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宣传国学,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国学,古为今用,借鉴中华文明汲取中华智慧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国学非学不可,非学好不可。

第三课 传统与传承:国学教育的意义

徐卫东: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今天,还要不要国学教育?支持者认为,国学教育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反对者认为,让今天的孩子再去读经诵经,是在毒害青少年的心灵;折中者对国学教育采取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认为想学国学的便去学,不想学的别强求,一切任其自由。之所以认识各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内涵和特性不甚清晰。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对今天是否还需要国学教育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再有异议了吧?那好,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国学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在呢?

学员1:老师提倡将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融合。我的理解是,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是可以引领国学教育走出孤芳自赏的误区,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学员2:我的担心是,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融合到一起吗?

徐卫东:我们先来重温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当前,各地都在进行价值观大讨论。那么,什么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对此,学界也是各抒己见。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有的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能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也有人通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比较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综合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居统治地位和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爱国、敬业、改革、创新、和谐、诚信、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这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国学中有着丰富的体现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道德荣辱、民族礼仪等思想文化的内容,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读本的古诗文均是文质兼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承载着爱国主义、天人和谐、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关注生命、乐观开拓、厚德载物、以人为本、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节俭朴素、居安思危、诚实守信、努力践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与爱国、敬业、和谐、公正、仁爱、共享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相契合的。因而,将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融合是可行的,而且不仅能纠正国学教育的乱象,还能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同感和实效性。

学员3:说实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往往让我们有大而空的感觉,对中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容易搞成形式主义,走过场。而国学中的孝顺、诚信、礼仪、廉耻、忠义等故事性强,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徐卫东: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指导性、概括性。这种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理论呈现与青少年的感性化、具体化、现实化特点形成鲜明反差。受到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心理条件、道德水平、认知能力的制约,不管是对其理论阐释、逻辑论证还是思想引导、行为示范,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育中青少年往往会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空、高,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接受粗浅、表面,流于形式。另外,如果经常采用单调、乏味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青少年一定的逆反心理,也影响教育的成效。如果能在国学教育这种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就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易接受,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青少年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浓郁的人文环境中经受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具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总之,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以国学教育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健康、持续地进行。

学员4:国学中蕴涵着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想,因此,国学教育对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忠、义、理、德、孝、让、自强、勤劳等思想都容易激发起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感。国学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对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态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徐卫东:国学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在讨论国学特性的时候也阐述过。通过国学学习,培养学生忠诚奉献、克己为公的爱国精神,孜孜以求、永不言败的优秀品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交际之道,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民族礼仪。因此,国学教育,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员5:国学教育,可以引导国人阅读传统经典,厚实文化底蕴。现在快餐文化泛滥,优秀的中华传统经典被许多人遗忘甚至抛弃,感觉人变得越来越功利、浮躁和迷茫。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空虚了。如果一个人经常诵读经典,他的心灵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从小培养他们读圣贤书,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丰富的营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徐卫东:说到国学经典的阅读现状我也很有同感。我觉得在阅读行为上目前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没兴趣阅读。在很多人眼中,经典“魅力”不敌麻将扑克、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现在很多大学生除了上课,基本上就是上网打游戏、聊天,甚至上课也手机上网。不要说《论语》这类诸子散文没读过,就是《红楼梦》等小说也不愿意读。每年上“大学语文”时,我让读过四大古典名著的大学生举手,结果,举手者不会超过5%。

二是阅读行为平面化。卡通漫画、娱乐休闲类“轻阅读”读物“打赢”经典。图文并茂、轻松时尚的口袋书备受学生追捧,阅读活动出现轻读文重读图的倾向。一味重图轻文会妨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另外,网络玄幻小说“打赢”经典。这类网络书籍往往情节离奇、惊险、刺激、冗长,吸引了不少学生。但这些书一般都是胡编乱想,时空穿越,人物混乱,一些“斗士”“英雄”等形象,出现在通篇混乱打斗、打情骂俏等情节之中,玷污了孩子的纯净心灵。把课外仅有的一点时间“奉献”给了这些很肤浅但又可以让他们所谓“快乐”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忧虑的问题。现在出版商也过度迎合浅阅读,书店里大量的是多娱乐性、少思考性的快餐式图书,导致整个编书、出版和阅读环节都出现不利于经典阅读氛围培养的问题。

三是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学生中,多数人只根据爱好阅读,有的专读卡通、童话类,有的只读武侠类,有的非言情类不读;不少女生对当红主持人写的自传类书籍很着迷。

四是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大量的阅读并不能给学生的升学带来多少看得见的好处,重点学校录取只会看学生是否拿过各种赛事的奖项,根本不会问这个学生读过哪些名著。因此,作文不好,就多买几本作文辅导用书;数学不好,就多买几本数学辅导教材……在我们的周围,“缺啥补啥”的功利性阅读成了家长、学校对孩子阅读的要求。由于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包括许多教师,常把学科性学习之外的书籍斥之为“闲书”,并认为阅读“闲书”就会干扰对课内“正书”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于是,教师在学校不倡导读课外书,家长在家里不允许读课外书,学生也无闲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活动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你们都是老师,很多又是家长,觉得情况是不是像我说的这样?

学员6:是的。其实我们也很矛盾、很无奈。我们知道让学生多读点书肯定是件好事,这有利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心灵成长。但是应试教育和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又让我们心有余悸。

徐卫东:嗯,我也做过中小学老师,对你们的难处深表理解和同情啊。其实,开展国学教育,倡导诵读国学经典,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必要。其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1】领导干部是如此,教师、学生是如此,我们每一位国人都是如此。

国学教育还有助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提出“兼爱”。华夏祖先在上古就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可以说,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和”乃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中国古代哲学以“天人合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为最高境界。要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中国人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树立人与文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

温家宝同志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开展国学教育,就是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王微微:这次培训,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感觉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还有,此次培训为我打开了国学大门,今后我将慢慢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胡雪雁:老师精彩的讲座令我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国学之光启迪了我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懂得了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林建耀: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特别是幽默风趣的语言、满腹经纶的才华,深深折服了我。我想,以后有机会还要到宁波教育学院来培训学习。

第四课 明理与塑形:学习国学的途径和方法

徐卫东:我们今天该如何学习国学?让我们先听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建议。如果你们有什么疑问,可及时提出。

第一,要辨别书籍的真伪。

学习、研究国学,你得确定自己手上读的这本书是真的。如果不能辨别其真伪就学习、研究,那就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经、史、子、集四部,除了集部很少有假的外,经、史、子部都包含着很多伪书,其中子部更多。

学员1:经、史、子、集四部具体是指哪些书籍呀?

徐卫东:古代国学的分类法很多,到《隋书·经籍志》开始表明经、史、子、集四部,此后多以此分类。清代《四库全书》所收的书就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称之为十三经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等。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其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全唐诗》,《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

章太炎指出子部中伪书很多,像《吴子》《文子》《列子》虽有价值,但不可全信;而《关尹子》《孔丛子》《黄石公三略》则是后人所造,全不足信。

此外,真书中也有被后人改窜过的,虽不是伪书,但我以为也需小心考证,不宜盲从。当然也不能因此怀疑全部,否则就可能无书可读了。清代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很有用。

第二,要通小学。

所谓通小学,就是识字。小学在古代原不过是小学生识字的书,但到了现代,虽研究到六七十岁,还有不能全部掌握的。为什么会古时这样容易现在这么难呢?因为古今语言变迁很大嘛。像《尚书》中的文章,在当时不过是一些实用文,但是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就像是天书,因为我们不懂当时的土话。所以,章太炎说,通小学就要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

学员2:徐老师,什么是通音韵、明训诂、辨形体?

徐卫东:简单说,古人用字,经常同音相通,就和现在我们写别字一样。凡写别字都是同音的,不过古人写惯了的别字,现在不叫他写别字罢了。但古时同音的字,现在很多都不相同了,所以更难明白。通音韵,就是要知道某字是某字的转讹,明白古代的音韵学。汉字古时的意义比较狭、少,后人引申的意义则比较广、多,我们如果不懂,误用后人的引申义去附会古义,就要弄错了,所以要学点训诂学。近体字中相像的,在篆文中未必相像,所以我们要明白古书某字的本形,以求其准确的含义。

学员2:我的妈呀,我不是学中文专业的,这些音韵、训诂之类的都不懂,那就没办法学国学了。

学员3:我虽然是学中文的,但是一说到这些也头大,怎么办哦。

徐卫东:呵呵,其实我也头大的。但我们是学国学,不是搞古汉语研究,所以只要略通大概即可。更多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历来讲形体的书是《说文解字》,讲训诂的是《尔雅》,讲音韵的是《音韵学》。如果你读《尚书》遇到难解的字,看了《尔雅》就可明白,因为《尔雅》是诠释当时土话的书。

第三,要明地理。

由于河流的演变、都城的兴衰、地名的相同或更改、古书记载的错误,等等,如果在研究国学时不明白地理,就会犯臆测、纠缠不清和意会的谬误,影响对历史的了解。

第四,要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从古到今,社会更迭,其制度、民情、风俗等也随之变化。例如,古代“家”的概念,并不只包含父子夫妻兄弟这等人,它是个大家族,差不多和小国一样。所以,如果你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万不要以为能管理好你的三口之家就有能力当国家主席了哈。

(学员笑)

不明白这变迁的道理,以今释古,就又会产生谬误。

第五,要辨文学应用。

文学派别很多,古今文学也有变化,所以要学好国学,也要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关于诗、文、戏曲、小说,我们后面再具体讨论。

学员4:国学大师的要求太高了,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比较难。一是我们底子薄,二是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去研究。

徐卫东:那我就请大家记住阅读国学经典的“十二字经”: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中国现代哲学家、大学者冯友兰先生87岁时写过一篇《我的读书经验》。他在文章中说,他7岁上学读书,一直读了80年,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何谓“精其选”?我的理解是:一要选真去伪,二要选优去劣,三要选定阅读的类型。国学书和现代人解读国学的书那是浩如烟海,但也鱼龙混杂,应注意辨别和选择。对有价值的书,我们没时间也没必要都去认真阅读,所以可以把书分为精读、泛读和翻阅这三类。精读就是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读,研究性地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浏览,知其概要;翻阅是随手翻翻,看看大标题,有所了解。

何谓“解其言”?就是要“通小学”,读懂书的文字,知道作者在说什么。

何谓“知其意”?“意”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知其意”就是不仅要知道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弄明白“弦外音,味外味”,体会其精神实质。

如果你不想在“解其言”和“知其意”上花费太多时间,就请慎选值得信赖的解读专著。

那么又何谓“明其理”呢?“理”是客观的道理,作者主观的“意”并不一定能和“理”完全相合,甚至国学经典中也有糟粕,只“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思考、辨析,达到“明其理”,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被作者的“意”所误,能够把死书读活,这才是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例如,我们选定了一个可信的《道德经》本子,读到了这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解其言:当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怎么样才算是美,这时已经丑了。

知其意:当我们试图去定义“美”的标准时,其实就已经偏离了真正的“美”。

明其理呢?

学员5:老子这话启示我,不要刻意地去给“美”下定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可能你以胖为美,他以瘦为美;你以秀发为美,他以光头为美;你以五官精致为美,他以气质优雅为美。如果把美定格了,标准化了,实际上也就是让美肤浅了,庸俗化了,美也就不美了。

学员6:过度追求美必定招来丑。经常看到报道,有女孩子为了要符合所谓美女的标准,去过度整容,滥用护肤品,结果被毁容,成了丑女。

徐卫东:一个悟出美是相对的,一个悟出物极会必反的。每个人因自己体会不同而可能理解各异,这很正常,也很棒。来,掌声鼓励一下。

(鼓掌)

冯友兰先生的这“十二字经”,道出了读书的方法,更道出了读书的功用和目的。我们读国学经典,不是为读而读,也不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而是为了求知,为了传承和弘扬,为了摆脱愚昧,免于让无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浮躁与不安,从而让我们依靠智慧的光耀活得明朗而淡定。

以上谈的主要是我们阅读国学经典的方法,那么学校的国学教育又有什么好的途径和方法呢?你们是怎么教学生学国学的?

学员7:主要是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国学经典,老师会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作些文字解释之类的。

学员8:除了诵背,我们还通过讲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来学习忠、孝、义、礼的道理。我们对小学低段学生一般不讲解文字,而是引导他们慢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义。

学员9: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应该有选择地逐步去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才会记得牢。

徐卫东:有所小学要求每个学生6年能背诵3万字的国学经典。对于国学教育而言,读和背是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非常有意义。相反,一开始就给小学生讲国学含义,过多地向学生讲解文意,代学生去感悟人生真谛,都不是好方法。学国学是人生修养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在诵背等学习过程中自己慢慢去体悟。当然,这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换个法子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国学教育不仅要学而知,更要学而行。这方面,宁波市镇安小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1年9月镇安小学挂出了颇具古韵的“甬城国学堂”大匾额,正式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系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规划。本人也有幸成为甬城国学堂的特聘教授。他们的国学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隐性教材,学校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构建文化特色,寓传统文化于环境之中,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传承国学经典和养正毓德的教科书。

一是搞好环境布置,打造高雅书香校园。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韵味,让学生眼所观、行所致、手所及皆为国学所感染,从而自觉地融入国学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古色古香的校舍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文化的精髓,孔子的立像告诫师生教与学的根本所在;校门口的对联“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道出了学校教育追求;立柱上的古训告诫师生为人处世的真谛;随楼梯而上的匾额、操场边的诸子百家文化砖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楼外墙的经典名段润泽着孩子的心灵世界;大门右侧的文化长廊,既是社会了解学校国学教育的窗口,也是体现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智慧的缩影;大屏幕上每周一句经典国学语句及注解,不断充盈着每一位师生的国学素养;诚信书吧、文化长廊、义工栏、毓德堂等精心设计的活动平台,都精彩地演绎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是建设精神文化,丰厚校园国学底蕴。学校同时还建立了一套独有的校园精神文化,如校训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校风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风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风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个校园文化皆体现了国学的特质,丰厚了学校的国学文化底蕴。

三是建设专题网站,营造浓厚国学氛围。充分发挥网站宣传、交流、互动作用,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网站页面,体现国学韵味。一进入学校网站,就感觉一股古朴、典雅的国学风味扑面而来。同时增设板块,加大国学宣传力度。学校网站专门开辟了“国学苑”栏目,“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网站,突出了学校国学教育的亮点,充分发挥网站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强宣传与互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使学校文化建设特色成效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最后,各班级利用班级博客,开设国学专栏,向学生推荐经典美文,让学生发表读经感言。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互动,让家长也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

第二,国学教育与课程体系建构相结合。

学校开设了“修身养性”国艺课程,如“中国印”篆刻社团、书法社团、京剧兴趣班、民乐社团、武术兴趣小组等课外组织。这些社团组织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自由组团,学生自主参与。通过组建国学社团,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并主动学习国学技艺,传承国学文化。校园网上设置了“群星展厅”栏目,展示社团成果,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都可以在校园网“群星展厅”展示、宣传才艺。群星展厅展出的既有孩子们的书法、国画、篆刻作品,也有孩子们演唱京剧、演奏民乐、表演武术等精彩掠影。“群星展厅”不但让孩子们所学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激发了更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家长们更关注孩子国学技艺的习得,对学校的“修身养性”国艺课程的开设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学校开设了“养正毓德”国学德育课程。编撰出版了一套国学校本教材——《养正毓德》。确定了“爱国”“诚信”“孝敬”“为学”等12个主题,各个体系围绕一句国学经典名句展开教材编写。所选内容的主题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文明价值体系相吻合。《养正毓德》读本的课程安排在班队课和思品课进行,由班主任老师和思品老师执教,每月安排1~2次授课活动。

学校还开设了“启智博雅”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精选经典,设计读本示例。遵循“广博性、趣味性、精简性、系统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学中《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篇章,编写了《小学国语读本》。读本每一单元的文本内容以主题贯穿,每一单元前增设了单元导读。在实践园的设计中,注入了更多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对联、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环节,使读本更吸引学生。“启智博雅”课程设置,每周安排了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承担《小学国语读本》的教学。《小学国语读本》融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时代性、孩子的发展性、学习的趣味性于一体。更突出经典的文化价值,用思想元典培育语文的思想之树。学习这些国文经典,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汲取的是智慧,涵泳的是精神,练就的是文化气质。

第三,国学教育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旨在于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例如:

经典润泽童年系列活动。学校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了“相伴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国庆经典诵读比赛、“诵国学经典,传民族文化”元旦文艺汇演。通过经典诵读、舞蹈、小品、相声、歌曲、情景剧、朗诵、国学体操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举行了“书画贺新年,翰墨迎学期”活动。各班开展了“诵读三字经”、“阅读伴我成长”征文展、“读经典明智慧”优秀手抄报展等活动,以读经典、写感受、动手做等形式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

传统文化节日系列教育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蕴含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校组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体现民族文化和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同类推荐
  • 中国历代兵法译注评(全集)

    中国历代兵法译注评(全集)

    本书遴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曹操兵法著作选编》《诸葛亮兵法著作选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节选)、《守城录》(节选)、《虎钤经》(节选)、《练兵实纪》(节选)、《百战奇略》《三十六计》、《曾文正公全集》(节选)等15部古代兵法著作进行翻译、注释和简评,以飨广大兵法爱好者。
  • 森林报——冬

    森林报——冬

    这部名著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 坐言起行录

    坐言起行录

    把严谨的学术、深刻的思想和灵动的表达熔为一炉,内容包括:对20世纪前半期诸多文人作品的体会;对语言、思想和社会的一般性思考;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的心得;日常生活的感悟。经由这些内容,一个当代的哲学教授和思想者的形象脱颖而出:从细节中触碰历史,于细微处显现气韵。以人文的姿态驻足或行走,回望或前瞻,沉思或行动,都表现出信心、希望、执着和努力。
  • 故乡的路

    故乡的路

    本书收录了胡定宋散文50余篇,主题为“过去的事情”,有作者生命中过去的人和事,以及最刻骨铭心的,对过去的怀念之情。本书同时收录了作者的游记、报道文学以及小说若干篇。
  • 到南方城市暂住

    到南方城市暂住

    在成都,最轻松的活儿就是把自己往报社里一塞,领着饭钱茶钱,没日没夜地混——所谓混,是一种很文化的说法——早年我在成都就是这样生活的。你要想看成都人打架真是比登天还难——空口可对骂一整天,第二天再接着对骂,就是不动手。不动手是一种比喻,不是说他们都是君子,而是说,只要条件许可,或暂时尚可,他们才懒得动手。
热门推荐
  • 我在都市晒太阳

    我在都市晒太阳

    当一方最强(懒)来到都市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欢迎各位书友入群讨论1002594048
  • 鬼谷无字天书

    鬼谷无字天书

    一本无字秘笈,引发江湖百年纷争。国仇家恨、儿女情长,谱写荡气回肠的江湖曲。
  • 心之枷锁

    心之枷锁

    一位少年的梦想,颠覆着两世的情缘,为了自己的梦想为自己而奋斗。。。。当12个脉门全都开启的时候
  • 上神不宠妻

    上神不宠妻

    自古天分六界,为首乃神界。神界有二人皆是幼时便名扬在外,一为美名,另一确是臭名。神界天尊之子,尚是年幼时便成功以一人之力阻退谋逆之徒,而其为谦谦君子,待人温和处事严谨,容貌迤逦,稳坐上位数千年,只钟情过一个女子却不曾娶妻。魔尊之女,尚是年幼时便怪病缠身久居病榻天生煞气更甚魔尊,而其病愈却如同傻子,成长后更是刁蛮任性,无人敢娶。当魔尊之女遇上天尊之子。上神,何以不宠妻?
  • 古典经济学原则与《国富论》

    古典经济学原则与《国富论》

    本书阐述了如何运用古典经济学原则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的方法。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善于把看似复杂的概念变成易于理解的语言。本书内容简练,既明白无误地阐述了使国家经济繁荣的经济原则,同时也说明了背弃这些原则的后果。格涅茨基博士在经济学研究和金融顾问领域的卓越履历使他成为撰写这部《古典经济学原则与〈国富论〉》著作最合适的人选,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再次重申那些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经济学公式。
  • 错了还好没错过

    错了还好没错过

    他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年经有为,一本正经。只有在她面前他却是一个幽默风趣,吊儿郎当的人。她是合作单位的职场新人,努力进取,外表坚强。只有在他面前她才是一个需要人爱怜的小女人。在职场中,两个拼搏的人,两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破除种种束缚,跨越种种障碍,最终远离故事开始的城市成就了一场平淡的爱情,这种故事也许每天都会发生在你我身边。
  • 冰山少爷遇上恶魔小姐

    冰山少爷遇上恶魔小姐

    他,一向冷酷,面无表情,杀死人来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是他一贯的作风她,娇生惯养的小公主,被捧在手心里长大,调皮捣蛋,胡作非为,因为总会有人收拾烂摊子,小恶魔是她的称号当命运开始交错,如此极端的两个人相遇,他们会发生怎样的际遇呢?
  • x战警

    x战警

    主角本是一世家公子哥,败完家产后赶上穿越。可喜可贺。我认为,不出意外主角一定能平安幸福的过完霸道的一生。可该死的作者非要添油加醋,他偏偏让主角进入正值二战的x战警世界。多么无情的人啊?试问哪个现代人能在那样残酷的战场生存?可作者非要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让主角遇见了不装逼就会死的金刚狼,,,,于是一场冷战与热武器战争共同展开。。。看林然如何混迹漫威世界,走上成神之路。(非日常文)注:主角不是神,他甚至比我们都要懦弱。所有的配角我都希望捏造出各自的性格,特点。主角不会开后宫,甚至也不会有女生无缘无顾爱上主角。我只希望尽量不要毁掉x战警这个题材。
  • 发现之旅-陨落的古城

    发现之旅-陨落的古城

    本书记录中外史上昔日辉煌今已不存的古城之谜。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列出依然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 绿野奇谭

    绿野奇谭

    绿野苍苍,大地茫茫,一个个个性迥异的人,仿佛散落在其中的漫天繁星,发散出灿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