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72000000011

第11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1)

为了让自己的理想国能得以实现,柏拉图不断游说。公元前367年,狄俄尼索一世病故,他的儿子狄俄尼索二世继位,并由他的舅舅狄昂辅佐朝政,管理国家。但狄昂的心思并不在于诚心诚意帮助狄俄尼索二世,而是想着自己怎样才能当上最高统治者。狄昂早就知道柏拉图的学识,他把柏拉图邀请到叙拉古来,让他当狄俄尼索二世的老师。柏拉图便想通过狄俄尼索二世实现自己对“理想国”的梦想。

狄俄尼索二世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对柏拉图所传授的知识产生了厌烦。而此时的狄昂正假借狄俄尼索二世的名义在外没收富裕公民的土地,增加税收,从而激起了人民的不满。狄俄尼索二世得知后,便以卖国罪处罚了狄昂。柏拉图的美好理想变成了泡沫,他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不得不逃走。在这之后,柏拉图又连着受到几次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理想是如此不切实际,根本无法成功。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市,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

在柏拉图81岁生日,他去参加了一个学生的婚礼。在婚礼上,他只是笑眯眯地注视着这对新人。当大家向柏拉图举杯的时候,才发现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已经与世长辞。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他的弟子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柏拉图的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人对其哲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他的著作都能装满一个图书馆。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提出的“知识就是回忆”的先验论主张,永远给人以启发。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出自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亚里士多德治学严谨,坚持真理,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据说他每逢夜读时就拿一个小铜球,下面放一个铜制的容器,打盹时球落入容器中,发出叮咚响声,以此严格策励自己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的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亚里士多德终于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不是靠什么观念产生的。是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状的东西,然后在人们头脑中才有三角形的观念。代数和几何的定律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他还认为,生命和世界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空间和物质。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法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还是要把老师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搬出来帮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种观点中摇来摆去。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王太子亚历山大当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在阿波罗圣吕客翁体育场设坛办学,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学生亚历山大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商、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60磅)的经费。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学园里开展生物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是复杂。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非常渊博。教课之余,他还写了大量的著作:《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生理学、美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众多的方面,并且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的逻辑学,在两千年前的欧洲思想界就已形成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还处于胚胎时期,亚里士多德孕育了这一胎儿并使它降生。希腊人之前的文化都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神秘变化的,到处都是神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勇气把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条不紊的庞大机体。

但是,亚里士多德是拥护奴隶制度的。他认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做奴隶,一部分做主人,是“当然而合理”的事,这又说明他思想中的阶级局限。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助护送着他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第二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他死后留下的弟子们组成了“逍遥学派”,继续传播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影响甚广。

几何学的奠基人欧几里得

两三千年前,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两岸,生产力很发达,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开发。但是,人类无法与大自然抗争,当时的人们对洪水束手无策。每年,当夏秋季节尼罗河泛滥时期,河两岸的田地就有不少被洪水淹没或因河床改道,好端端的一块农田就会被吞没一块。每到这时,就会有几个聪明的埃及人拿着木棍和绳子又比又量,准确地计算法老租给人们土地面积的变化。渐渐地,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计算面积的公式。如:矩形:A=ab(其中A是面积,a是长,b是宽。);三角形:A=ah/2(其中a是边长,h是高。);另外,还能计算出梯形面积。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把这些公式命名为几何学。

到了公元前320年,有一位叫作欧德谟的学者,根据埃及人的经验,写了一本《几何学的发展史》。这部书只有残篇传到了现在。又过了大约20年,古希腊出了一位叫欧几里得的人,他根据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的计算推理,写出了一本共13篇的《原本》(又称《几何原本》)。这是人类第一次出现的“几何”概念。

欧几里得在《原本》这本书里,首先给出的是定义和公理。比如,他的点、线、面的概念:点是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线是只有长度没有宽度的;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

欧几里得同学生在研究几何

《原本》中还有关于圆的性质的讨论。如弦、切线、割线、圆心角等等。讨论了圆的内接和外接图形。其中,有一个命题是在一个圆内作正15边形。据说,当时的天文学一直认为地球赤道面与地球绕日公转面的交角是24°,即是圆周的1/15.于是,欧几里得运用自己的智慧,作出了正15边形,这在当时是一个难度十分大的命题。

欧几里得大约生于公元前330年,死于公元前275年。他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把亚里士多德的公理法则用到几何学中,推演出几何学的五条公理。这五条公理对几何学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在看来,五条公理都非常简单,但在当时很了不起。比如说,两点之间可以连接一条线;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所交出的同旁内角和小于180°,那么两条直线延长,总会在同旁内角一侧相交。

五条公理最后一条就是平行公理。在当时,平行公理引起过怀疑。它的文字多,读起来又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以后历经两千年,一些数学家均未证实。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高斯、俄国的罗巴切斯基、匈牙利的亚·鲍耶三位数学家重新提出平行公理的不可证性,作出了正确解答,才消除了人们对平行公理的怀疑。三位伟大的数学家在证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几何学——非欧几何学,对近代物理学、天文学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几里得涉及的学科不只是数学,除《原本》外,我们知道的还有《数据》、《光学》、《曲面——轨迹》、《现象》等。但《原本》尤其引人注目。《原本》是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效的教材。

《原本》13篇中共有467个命题。这些命题和推理所建立起来的几何学体系是相当严谨和完整的,以至于连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这样说:一个人当他最初接触欧几里得几何学时,如果不曾为它的明晰性和可靠性所感动,那么他是不会成为科学家的。

从《原本》的出现到现在,这部书出版达一千次以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数学家都是读着《原本》成长起来的。两千多年来,《原本》就像一尊坚固的宝塔,其坚固程度没有人能撼动它。因此,后人,尤其是科学界都把《原本》看作是一部经典奇书。

伊索的寓言

提起伊索,也许熟悉的人不多,但提起《农夫和蛇》、《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等,大家就不陌生了。

《农夫和蛇》的故事家喻户晓:农夫在路上碰到一条冻僵的蛇,他可怜蛇,就把它拣起来放在怀里。蛇温暖过来后,竟忘恩负义地咬死了救命恩人。农夫临终时悔恨地说:“我可怜了恶人,死有应得。”这则故事说明人们对待恶人决不能心怀怜悯,心慈手软。

《龟兔赛跑》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一则寓言故事:乌龟与兔子比赛谁跑得快。兔子自恃“武艺高强”,认为十拿九稳能赢,竟狂妄地在半路上躺在一棵大树上睡起觉来,结果睡过了头,输给了乌龟。乌龟虽然爬得慢,但能持之以恒地向前跑,最终获得胜利。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骄兵必败”、“勤可补拙”等道理。

这是《伊索寓言》中的两个小故事。在这部寓言故事集中,像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三四百个。

伊索本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那个时代,奴隶主为非做歹,奴隶和下层平民备受欺凌。奴隶和下层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专制并不是逆来顺受的。他们把寓言当作武器,向奴隶主做斗争。在众多的奴隶出身的寓言作家中,伊索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他的才智受到主人的赏识,并获得了人身自由,被允许可以四处游历。广博的见识加上丰富的才学使伊索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精彩而又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后来被人改编整理,编纂成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

其实,今天所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是长期以来古希腊人民的集体创作,个别篇章还可能来源于亚洲和非洲。

《伊索寓言》里的小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同恶人进行斗争。寓言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如《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揭露了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就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狼与小羊》揭示了统治者为了压迫人民是不愁没有借口的。《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狐狸与葡萄》、《乌鸦与狐狸》等等。

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中把奴隶主比为狮子、毒蛇,揭露了他们的残暴,同时又鼓励人民团结起来,向奴隶主作斗争。因此,奴隶主对伊索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杀害他。公元前560年的一天,伊索被奴隶主押到爱琴海边的一块高耸的岩石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伊索从容不屈。终于伊索被推下了山岩。

伊索在世时,他的寓言就在人民中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广为流传,但当时并未编成书。后来经过多次汇集和改写,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伊索寓言》共360篇。《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赋予各种动植物及无生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语言,让它们像人一样思考、运动和交谈,从而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它那浅显易懂的道理不仅是向孩子们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也是成年人爱不释手的言行准则。我国语言大师钱钟书先生曾说它“虽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

作为一本生活的教科书,《伊索寓言》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它为后来的欧洲寓言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世纪法国人拉·封丹和19世纪初俄国人克雷洛夫的寓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希波战争结束后,在下半叶又爆发了波及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除了暂短的间歇外,前后延续了二十七年之久。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城邦体制危机所造成的,特别是雅典和斯巴达积极对外扩张争霸的结果。两大城邦虽在希波战争中一同抗击敌人,这样的时候并不多,相互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希波战争后期,部分希腊人为了反对波斯的势力,以雅典为中心组成了海上同盟——提洛同盟,但是,雅典人很快利用同盟的力量进行对外扩张,并称霸爱琴海和小亚沿岸。雅典势力的扩张必然威胁斯巴达。所以,希波战争结束后,两者的矛盾也就激化了。

雅典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它在黑海方面的势力,而且力图向意大利、西西里扩张,以便控制富饶的粮食产地。但是,当时西西里的贸易已掌握在伯罗奔尼撒同盟手中,特别是科林斯工商业城邦手中。因此,在东西地中海贸易上,雅典的扩张必然导致双方矛盾的尖锐化。

雅典是民主共和制,斯巴达是贵族寡头共和国了。雅典为了扩大政治势力,到处扶持民主派,反对斯巴达;斯巴达则积极支持各邦的贵族寡头分子,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同盟者。结果,两方势同水火,终于引起了长达27年的大战。

公元前431年3月,斯巴达盟邦底比斯夜袭雅典盟邦普拉提亚,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各邦之间的一场内战。斯巴达凭借陆上优势,开始向雅典进攻。5月,斯巴达王率领伯罗奔尼撒大军侵入阿提卡。斯巴达的战略方针是大肆蹂躏雅典城的近郊和农村,挑动雅典人出战。雅典的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则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垣”的方针,把被破坏地区的居民移到城内,并发挥海军的优势,沿伯罗奔尼撒半岛破坏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沿海城市。

这年冬天,伯里克利在死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了流传千古的墓前演说:“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延续到现在,凭借着自身的勇敢,把一个自由的国家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中。为民主政治而战,虽死犹荣。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

伯里克利的讲演豪气冲天,打动了每一个与会者的心。会后,烈属领取了抚恤金。国家将把烈士的子女抚养到18岁为止。

公元前430年夏天,在斯巴达的围困下,雅典难民遍布于露天剧场、寺庙等地。外面输入的粮食不能按时供应,食宿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瘟疫的蔓延更为可怕。由于饥饿和瘟疫,有的全家都死光了,广场上和街道上堆满了尸体。由于鼠疫的蔓延,居民死亡人数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因到处奔忙,也染上了瘟疫。转眼到了秋天,伯里克利仰卧在病榻上,国难当头,他忧心如焚。几天后,他去世了,但两眼一直没有闭上。这年,他已经66岁了。为了雅典,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公元前421年,斯巴达和雅典的战争已经进行了10年,都无力再战,缔结了为期50年的《尼西阿斯和约》。

从此,雅典失去了杰出的引路人,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和平刚刚维持几年,雅典主战派领袖西比德,希望通过远征西西里来补充日益短缺的奴隶市场,树立海军霸主地位。伯罗奔尼撒后期战争展开了。

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军就要出发了。就在军队即将出发的前一天夜里,雅典城内所有十字路口的赫尔墨斯神像全被人砸碎了。这可是个不祥的预兆,迷信的雅典人对此十分震惊。统帅亚西比德分外恼火,他打算彻底清查雅典城,严惩破坏者。但大军马上就要出发,不容拖延,他只好悻悻地带领军队离开了雅典城。

远征西西里是雅典前所未有的军事行动,耗资巨大,所派军队最多。计有各类战舰136艘,重装步兵5万多名,轻装步兵1万多名。仅划桨手就有26000人。每一个雅典士兵都满怀着胜利的信心。

庞大的舰队从爱琴海出发,往西横跨亚得里亚海,不久就到了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岛。亚西比德踌躇满志,对即将来临的恶战毫不在意,但他却未料到,国内的政敌比他的异国敌人更加恶毒。就在他率军离开雅典不久,有人就开始罗织他的罪名,在公民大会上宣布他有罪,要将他召回受审。

雅典的舰队刚刚靠岸,一个雅典传令官走下船来,直奔统帅大营,向亚西比德宣布了召他回国的命令,亚西比德惊异不止,不得已将兵权交给了副统帅尼西亚。乘上自己的军舰,在一仗未打的情况下,垂头丧气地回国了。途中,他自思回国后没有好结果,于是调转船头,向远离雅典的方向划去。他要投奔雅典的敌人斯巴达。

亚西比德投敌的消息传到雅典后举国哗然,人们纷纷谴责他的变节行为。公民大会宣布判他死刑,并没收他的全部财产。亚西比德知道后十分恼火,他向斯巴达人献策说:“要战胜雅典,你们要大力援助叙拉古,并抢占狄西里亚,以瓦解雅典人的提洛同盟。”斯巴达人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向西西里岛派出了大批援军,并以重兵攻占了狄西里亚。

雅典军队的新统帅尼西亚不但是一个主和派人物,而且还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平庸之辈。他硬着头皮当了统帅,却不知道该将这支庞大的舰队领到何方。他恨不得马上撤兵求和,但已经来到前线,又不能一仗不打。于是,他下令在叙拉古城外筑了一道城墙,试图以此包围叙拉古城,迫使敌人屈服或求和。谁知雅典人刚刚筑起城墙不久,增援来的斯巴达人又在雅典人的后面筑起了一道城墙,形成了一道反包围圈,雅典人立刻陷入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士兵的给养也发生了严重危机。尼西亚连忙派出使者回国请求增兵,并要求辞去统帅的职务。

这时,斯巴达人已经占领了距离雅典城仅20多公里的狄西里亚,雅典城受到威胁,自身难保。当局没有同意尼西亚的辞职要求,但仍然为他派出70艘战舰和8000名士兵。

西西里岛上,双方展开了激战。最初几仗,骁勇善战的斯巴达重装步兵把雅典人打得落花流水,尼西亚见此情景吓得急忙收兵,退回城里不敢再战了。最后,他征得国内同意,不得不下令撤军。就在他准备撤军的当晚,即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天空出现了月蚀。迷信的尼西亚急忙向随军的预言家咨询,预言家正色警告说:“现在撤兵必有灾难,只有等过了三九二十七天才能撤兵。”尼西亚听后言听计从,于是传令坚守27天后撤军。27天的时间给叙拉古重整海军、补充军资的好机会。待到雅典军撤退时,叙拉古的海军已将海面封锁,再一次把雅典军打得大败。

海路走不通,尼西亚指挥军队从陆路撤走。但是4万大军全无斗志,行动起来十分艰难。沿途不断受到叙拉古人的袭击,伤亡惨重,到第5天时,粮食又全部断绝了,一天军队才行走1公里。

经过几次重大的袭击,最后,雅典军只剩下7000人了。走投无路之际,尼西亚不得已向叙拉古人投降,希望能借此保存自己和7000士兵的生命。叙拉古人接受了尼西亚的投降。但受降之后,叙拉古人马上把尼西亚斩首示众,并将7000余战俘全部卖为奴隶。

庞大的雅典远征军在西西里战中全军覆没,这在雅典战争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由此,雅典主力军队消耗殆尽。

公元前405年,在赫勒斯海峡北岸的羊海,雅典和斯巴达的海军再一次展开激战,结果雅典军又遭惨败,3000人被沦为俘虏。从此,雅典海军在地中海上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第二年,雅典人不得不接受伯罗奔尼撒同盟各国的苛刻条件。从而,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宣告结束。

雅典的民主政治被推翻了,代之以斯巴达的寡头政治,所谓寡头政治就是政权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雅典加入了伯罗奔尼撒同盟,接受了斯巴达的领导。

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人的最终失败而结束,为欧洲带来了新的格局。结果,使马其顿人染指昔日雅典的殖民地,力量渐渐强大起来,崛起了一个马其顿强大帝国。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原是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在腓力二世执政期间,马其顿很快由弱变强。可以说,腓力二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马其顿地处希腊半岛的东北边缘地带,分上下两个地区。上马其顿山岭纵横,森林密布,适于牧业,是马其顿人的主要居住地。下马其顿依山临海,地势平缓,适于农业。整个马其顿穷困落后,在希腊没有政治地位。马其顿人民风粗犷,尚武善战,喜欢豪饮,被当时的希腊人视为异族蛮人。

马其顿立国较迟,公元前六世纪才形成国王统治的国家。希波战争时迫于形势,依附波斯,派兵加入波斯入侵军。但身在波斯,心在希腊,不时向希腊人提供情报。战后,马其顿在希腊大国之间仍不受重视。

进入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王室发生权力之争,国王派迪卡尔遗下的幼小的儿子继位。国家三面受敌,北有派奥尼人威胁,东有色雷斯军队进逼,西面的伊利里亚人也要大举进攻,马其顿危在旦夕。马其顿国王的叔叔腓力受命于危难之际,成为摄政王。

腓力当时不过二十四岁,却显出了雄才大略。他早年经历坎坷,曾因国弱而有过受辱的经历。十七岁那年,他被当作人质留在底比斯名将埃帕米侬达家中。他在民主政体的底比斯耳濡目染,学了不少军事和政治经验。由于受不了当地人对人质的鄙视,他逃回马其顿,立志要振兴国家。

腓力做了摄政王后,为了安定国家,他先花钱让色雷斯人退兵。当时,马其顿是个穷国,王室也不富裕。周围的人见腓力把本国本来就缺少的黄金送给敌人,都有些不满。腓力立刻召开公民大会讲清道理。人们听他言之有理,又见敌人果真退兵了,也就不再说三道四了。

马其顿方阵不久,马其顿的王位觊觎者阿尔盖乌斯在雅典获得支持,企图借外部势力夺取王位。雅典人为保护自己的粮道和造船、建筑材料来源,也对靠近色雷斯的马其顿颇为关注,便派出一支舰队和三千名重装步兵护送阿尔盖乌斯回国登基。腓力心知立足未稳,部队又欠训练,不是雅典的对手,便以屈求伸,让出自己占领的色雷斯沿海要塞安菲波里,作为雅典抛弃阿尔盖乌斯的交换条件。雅典前方将领果然上钩,在阿尔盖乌斯和安菲波里之间选择了后者。腓力轻而易举了击败了阿尔盖乌斯。

随后,腓力又打退派奥尼人和伊利里亚人,消除了外部袭来的危险。腓力不仅树立起个人的威望,而且培养起一支听命于他的军队,可谓名利双收。

腓力当初任摄政王时,的确有辅佐幼主的打算。但当他名声大振,权势炙手可热时,野心便澎涨来。他整饬内政,把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变成听命于他的工具,然后废黜幼主,自立为王,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腓力军事改革”。腓力深知军队既要有铁的纪律,又要有严格的训练。所以他的士兵被禁止使用车辆运载辎重,出征作战时要自驮30天的粮食。与希腊各邦不同之处在于同是重装步兵,马其顿的比其他邦的在战术上要灵活些,装备上也十分独特。马其顿方阵的基本单位中“斯佩拉”,由256人组成,近似现代一个营的兵力,其队形可依战场敌方阵式而改变,或纵深32排、16排、8排。阵内每一士兵手持一根名副其实的长矛,矛身长六米三,临战时战士左手在前,握在矛身一米八处,右手在后,握在长矛尾部。圆盾则用皮革套在左臂和脖子上。士兵在方阵中,前后排间隔90公分。战斗开始时,前5排横端长矛,依次贴着前边士兵的右侧伸向前方。5排后的士兵因尚未进入战斗,将长矛竖起,视前排战况依次将长矛放下端平。这种超长的武器能在远距离先行打击敌人。为避免长矛折断后敌人前来近战,每一士兵还佩有半米长的短剑。步兵的作用在于顶住敌人的攻击,必要时冲垮敌阵。

战斗的结局一般仰赖优势骑兵对敌阵两翼的冲击。腓力是希腊中第一个赋予骑兵重要意义的人。经过几年卧薪尝胆般的努力,腓力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无坚不摧的军队,一投入战场就显出了它的实力。

公元前333年,腓力拿下北希腊平原,次年夏天进逼中希腊的咽喉要冲温泉关,吓得雅典急遣一彪兵马抢先占据关口,这才化险为夷。

事后,中希腊的政治家们都出了一身冷汗,这才知道北方兴起了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强敌。他们刚要联合,腓力却仿佛知道他们的心思似的,很快退回马其顿。以后几年,他专门收拾近邻国家,把雅典的盟友和不肯归顺的地方部落一个个臣服了。

面对马其顿的威胁,雅典公民分成了主张姑息和斗争的两派。反马其顿派以著名政治演说家德摩斯提尼为代表,认为唇亡齿寒,号召支援盟友。姑息马其顿派以埃斯奇来斯、恩布鲁斯为首,反对雅典介入不必要的国外战争,在公民大会上鼓噪只有温泉关与赫伦斯滂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才是雅典的生命线。正当雅典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时,腓力已经扫清了周边国家,只给雅典留下了色雷斯的军事基地凯尔索奈斯。雅典无奈,只好采取和谈政策,于公元前346年与腓力签订了一项和约,双方保证维持现有控制区。雅典的和平使团带着腓力对条约的保证兴高采烈地返回雅典,全城陶醉在和平成功的喜悦中。哪里想到腓力这位枭雄,根本不按常规办事。条约墨迹未干,他就着手入侵中希腊了。中希腊的小邦弗西斯的部队此时正把守温泉关,该邦正缺钱花。腓力摸准守将是个见钱眼开的小人,便用重金买下关隘。大军兵不血刃便进了关,轻取弗西斯,建起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

雅典人这才如梦方醒,于是八方串连,组成反马其顿同盟,使腓力进一步南下的阴谋暂时受挫。

腓力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勇。他见南下困难,便转而避实就虚,矛头一转,折向赫伦斯滂海峡,围打扼黑海与地中海交通咽喉的派林图斯与拜占廷两邦。

雅典闻讯,带头出兵,与友邦组成联合舰队,大败马其顿海军,解了拜占廷等城之围。腓力失利,退回马其顿。

雅典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德摩斯提尼倡议下,公民大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把公民的福利之一观剧津贴转用于军事开支,并令一千二百名最富有的公民分成若干捐献组,负责提供造舰的款项。雅典如同希波战争时一样,成为希腊人反马其顿入侵的中坚。

腓力马上派外交团赴底比斯,陈述了马其顿想要结好的愿望,一再保证腓力绝无征服希腊的野心。但底比斯的公民早有预见,坚决与雅典结盟了。

底雅双方旋即集结军队,拨出一部分兵力堵住自弗西斯进入彼奥提亚的道路,另一部分扼守科林斯湾附近的通道,防止腓力进入海湾。公元前338年夏天,腓力的军队击败由雅典将军卡莱斯率领的阻击部队,夺取科林斯湾附近的安菲萨,威胁着联军的后方。

联军撤至喀罗尼亚平原,想要袭击进犯底比斯的敌军。一场决战即将开始。雅典和底比斯联军得到科林斯、墨加拉等邦的增援,总计约3万。马其顿步兵3万,骑兵二千,兵力稍多于对方。会战在8月的一天早晨开始。经过一番激战,雅典军队大败,只有底比斯的军队寸步不让,同马其顿骑兵直战至最后一人,赢得了不朽的荣誉。随着喀罗尼亚会战的结束,反马其顿联盟也就破产了。

底比斯的精锐损失殆尽,只好屈服于腓力的长矛之下,民主政体被废除,允许马其顿军队驻扎城内。中希腊各邦纷纷倒戈,只有雅典像希波战争时一样,实行总动员,准备坚决抵抗。但腓力并未对雅典过分进逼,而是以诱人的条件呼吁和平。双方讨价还价,雅典不仅保住了独立,并保住了大部分海外领地。

解决了中希腊问题之后,腓力没有丝毫懈怠,于同年秋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将斯巴达大片土地分割给科林斯、美塞尼亚、铁该亚等国,确立了自己对整个希腊的霸权。

亚历山大东征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他是古代最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人,由他重组的马其顿军队,为亚历山大继位后的东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在他12岁的时候,父王得到一匹未经驯练的烈马。在驯马时,几名驯马好手都被烈马摔得狼狈不堪。亚历山大见了却偏不服劲,走上前去使劲扯过马缰绳,飞身上了马背。烈马顿时暴跳如雷,但掀了几掀没有把亚历山大掀下马来,最后只得服服贴贴接受了这个新骑手。在场的人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无不为小皇子的勇敢而折服。

13岁时,腓力二世为儿子请了当时希腊最有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当老师。亚历山大向这位学者学习了三年的历史、哲学和数学知识,使这位王子学识大长。之后,腓力二世又让他熟悉和掌握“马其顿方阵”的战法。

马其顿方阵是腓力二世征服希腊各城邦时创立的军队队形,纵深达16-20排重骑兵和重步兵。亚历山大以他的聪颖和勇敢很快地掌握了这种战法。18岁时,老国王就任命他当了马其顿军队的副统帅。

当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刚刚继位之时,希腊各城邦蠢蠢欲动起来,企图借此摆脱马其顿的控制。亚历山大把军队悄悄开到雅典的底比斯城,当底比斯人刚一起义之时,亚历山大的大军一下子攻入城内,使这座古城变成了一堆瓦砾,全城的居民都沦为奴隶。至此,希腊各城邦才知道亚历山大的智勇远远超过其父。一个月后,希腊各城邦在科林斯召开大会,亚历山大宣布自己是希腊——马其顿联军的最高统帅。

从此,亚历山大雄心勃勃。公元前334年春,他率领35000军队和160艘战舰远征波斯。行前,他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他人,一位将军不解地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了,给自己留下什么呢?”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无穷的财富!”

将士们被亚历山大的雄心激励了,他们决心随他到东方去掠夺更多的财富。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在伊索城附近大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成了他的俘虏。次年,他切断波斯陆军与海军的联系,长驱直入埃及,埃及人向他俯首称臣。于是,他在尼罗河三角洲亲自选地,亲自规划,建起了一座亚历山大里亚城,用以宣扬他的卓越战绩。此城至托勒密王朝时人口达到70万,成为古代世界名城。公元前331年9月,亚历山大高加米拉与波斯军决战,波斯军号称百万,但终因缺乏战斗力和指挥不当而失败。大流士三世逃跑至大夏被杀,亚历山大一举攻下波斯都城巴比伦,从此波斯降服。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离开中亚,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此时亚历山大的士兵已厌倦了长期的紧张战争,再加上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他们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纷纷举行集会,发生哗变,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击。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元前325年,将大部队撤出印度。

亚历山大的部队分两路撤回。一路在海军将领涅河霍斯的率领下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首都。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

在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希腊民族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民族,只有这个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的民族。随着东征,亚历山大逐渐认识到波斯人和希腊人一样具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也应该受到尊敬。因而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各民族应该是公平平等和睦相处。他因此产生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为了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东方人的融合,亚历山大和大夏贵族罗克珊娜结婚,并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在苏萨城,亚历山大举行了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他亲自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结婚。同一天举行婚礼的马其顿将士有1万对之多。在婚礼上,亚历山大宣布: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给新婚夫妇馈赠了许多礼物。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还整编一只庞大的军队,将3万波斯青年编入马其顿部队。并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不幸的是公元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仅10天时间。他匆匆离开了世界,年仅33岁。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他的母亲、妻子与儿女都被反对党杀死。将领们纷纷拥兵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若干个希腊化的国家。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罗马和母狼

孪生子与母狼继希腊之后称霸地中海的是古罗马,罗马的首都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罗马城,关于罗马建城,流传着一只母狼喂养两个婴儿的美丽神话。

公元前1184年,古希腊城邦联军用10年时间最终用“木马计”攻下小亚城市特洛伊。城中一些特洛伊人逃了出来,其首领是伊尼亚。传说这些特洛伊英雄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奇遇,来到意大利中部拉丁姆海岸,在神的启示下定居下来。当地一位首领热情地接待了伊尼亚,并将自己的女儿拉维妮亚嫁给他为妻。后来,伊尼亚和拉维妮亚的儿子阿斯卡尼建立了阿尔巴龙伽城。

经历数代之后,到努米特统治拉丁区的阿尔巴龙伽城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不择手段,终于取而代之。阿穆利乌斯将努米特赶下王位,杀死努米特的儿子,并把努米特的女儿西尔维亚送去做贞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以免有后代与他争夺王位。传说西尔维亚奇迹般地怀孕,生下一对双生子,战神马尔斯是他们的父亲。阿穆利乌斯便以此为借口,下令处死西尔维亚,并把两个婴孩放入篮子,抛到台伯河中。不料河水却把婴儿篮子冲上岸边,搁浅在一棵无花果树旁。这时恰好有一只母狼到河边饮水,寻着婴儿的哭声而来。这只母狼通人性,慈爱地低下头,用长长的舌头舔干了孩子的身体,又用自己的奶喂饱了他们。

后来,国王的一个牧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俩带回去交给妻子抚养,并给他们取名,一个叫罗慕洛斯,一个叫勒莫斯。兄弟俩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从牧人那里知道了自己的不平凡身世,决心杀死篡位的阿穆利乌斯。事成之后,两兄弟决定在牧人发现他们的地方建立一座新城。

不幸的是兄弟俩为确定新城市的名字和新城市的统治者争吵起来,哥哥杀死了弟弟,自己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件事据说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的纪念日。

罗马城终于建立起来了,但城市的人口很少。因为这是座新的城市,有正当工作的居民都不愿迁居到这座新城,所以罗马接纳的多是逃亡者,流浪汉、甚至流氓、盗贼。他们多为男子,崇尚武力,凶狠好斗,他们的恶名声使得周围的部落都不愿把姑娘们嫁到这儿来。男人们都娶不到媳妇,罗马城的人口怎么能增加呢?

罗慕路斯为城市人口的增加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终于他想出一个聪明的计谋了。他向周围的部落发出邀请:罗马城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节庆日,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节庆的日子终于到了,周围的部落陆陆续续有人来了,其中萨宾人的部落来的人最多,他们带着妻子儿女,整个罗马城陷入一片欢腾中。他们又吃又喝,又玩奇妙的游戏,开心极了。突然,罗慕路斯发出暗号,罗马的男人顿时全体出动,冲进玩乐的人群中,每人抓住他们早已看中的萨宾姑娘,带回自己家里成亲。萨宾人觉得受了极大的侮辱,他们怒气冲冲地退出罗马城,发誓要报仇雪恨。

一年以后,尚武的萨宾人终于准备停当,向罗马进攻了。双方军队在罗马城旁的一个峡谷中,摆开阵势。一场残酷的血战眼看就要爆发了,空气中充满不祥的恐怖气氛。

正在危急时刻,从山岗上冲下一群被罗马人抢走的萨宾妇女。她们泪洗满面,怀抱刚吃奶的孩子,哭叫着来到两军阵前,她们跪在地上,苦苦衰求双方不要互相残杀。因为不管哪一方得胜,她们都是受害者,或者是失去父亲兄弟,或者是失去孩子的父亲,成为寡妇。她们的哀求和哭诉深深感动了双方战士,他们扔下手中的刀和箭,彼此和解了,并且订下和约:两个部落合二为一,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罗马城,互相关心,互相保护……

这是关于罗马城的传说故事,表达了罗马人民对自己历史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罗马先民们创业的艰辛。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很特别的青铜像:一只母狼圆睁双眼,露着尖厉的牙齿,正警觉地注视着前方,在它的腹下,有两个可爱的男婴,正抬头吮吸着母狼的奶头。据说这尊铜像已保存400多年了,它生动了表现了罗马人民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对母狼的感激之情。许多现代学者认为,罗马建城的传说不足为信。但是,在神话传说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历史的真实。阿尔巴龙迦城是真正存在过的,这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神话里说,罗慕洛斯把罗马城建于台伯河畔的帕拉丁山冈上,这里恰好是第一批移民出现的地方。

法西斯笞棒

一提起法西斯,人们就会联想到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的种种暴行。其实,法西斯这个古老的名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后半叶。

公元前六世纪后半叶,罗马的统治者是塞维·图里乌。他按照财产的多少,把罗马人划为五个等级;同时设立一个所谓百人团会议,来处理国家的重大事务。在这个会议中,多数是第一等级即最富有的人。罗马的政体,也就逐步过渡到了奴隶制国家。

塞维有个女儿,生性贪婪残暴。他的女婿塔克文,同样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夫妻俩经过一番密谋,准备夺取老塞维的王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塔克文认为时机成熟,就穿着当时只有国王才能穿的高筒红靴子和宽大的红斗篷,率领着一批武装队伍,冲到罗马城的中心广场,大摇大摆在走进元老院,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老塞维见塔克文这么无礼,非常气愤,径直走上台阶,要把塔克文拖下宝座。

塔克文丧心病狂地抓住老塞维的衣领,猛然把他摔下台阶。塞维刚想站起身来,塔克文的打手们一拥而上,当场把他打死,并把尸体抛在大街上。

第一个来祝贺塔克文成功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在她乘车回家的途中,车夫突然惊骇地勒住了马,原来老塞维的尸体就横在马车前。塔克文的妻子毫无人性地命令车夫驱马从她父亲的尸体上辗过去。

塔克文成了国王以后,非常专制独裁,一个人主宰一切。然而,他非常害怕别人也会用同样的阴谋手段来对付他,因此变得猜疑多端,动不动就残酷地处死他所不喜欢的人。他崇尚武功,到处作战,并且大兴土木,装潢自己的城市。连年的战争、沉重的劳役和血腥的杀戮,引起了们普遍不满。

塔克文曾经处死了罗马最富有的一个贵族及其长子,只留下了他年幼的小儿子鲁齐。鲁齐渐渐知道塔克文是杀害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凶手。为了伺机报仇,他把自己伪装成傻子。塔克文也深信不疑,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次,塔克文的儿子依仗父势,当众严重地侮辱了罗马一位最显贵的妇女,引起了大家的公愤。人们早就痛恨塔克文一家的专横、残暴,就纷纷拿起武器反抗塔克文。鲁齐也不再装傻了。他在人民大会上发表演说,历数塔克文杀害丈人,他妻子驱车辗压父亲尸体,以及加给人民的各种痛苦等种种罪行。大家推举鲁齐为起义的首领。人民大会决定剥夺塔克文的权力,并把他全家从罗马驱逐出去。当时,塔克文正在城外的一个军营里,听到城内发生事变,立刻赶来。鲁齐带了一队志愿兵勇猛地冲了过来,塔克文只好赶紧逃跑。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10年。

罗马人在驱逐了塔克文以后,决定不再产生新的国王。并且郑重宣布,个人专制要处以死刑。他们选出两个首脑来代替国王,开始称为军政长官,后来称为执政官。这种职位没有薪俸,但享有很高的荣誉,罗马人甚至用他们的名字来做每年的纪年。

执政官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肩上荷着一束打人用的笞(chī)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象征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这种笞棒称为“法西斯”。执政官平时是罗马的统治者和法官,战时是罗马军队的统帅。不过他们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两名执政官权力均等,其中的一名随时可以撤消另一名的命令;执政期只有一年,到期就变成普通的公民;如果人们对执政官的命令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人民大会上提出。与此同时,元老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其中的300名元老,由退职的执政官和氏族中的长老组成。元老院管理国家财政、外交和占领区的事务,批准所有法律,选举公职人员。执政官和元老院的成员,都是从贵族中选出来的。这样,罗马就变成了一个贵族专政的共和国。共和国第一任的执政官之一,就是为推翻塔克文作出重大贡献的鲁齐。

塔克文被逐出罗马后,一直企图夺回自己已经丧失的权力。他军事上力量不足,便阴谋煽动罗马一些贵族青年反对共和国。这些贵族青年答应在塔克文率领武装部队来到的时候,给他打开罗马城门,来个里应外合。但是塔克文的阴谋没有得逞,富有警惕性的公民帮助共和国揭露了这个阴谋。参加叛乱的贵族青年被抓了起来。

在这批贵族青年中,竟有鲁齐的两个儿子和另一位执政官的两个外甥。罗马人都严肃地注视着,这两位执政官将如何处理他们亲人中的叛国贼。

两位执政官把全城人民召集到中心广场,由他们亲自当众审判叛国贼。

先由鲁齐审问自己两个儿子的叛国罪行。两个儿子供认了自己参加阴谋的活动,他们含着眼泪请求父亲宽恕自己的罪过。人们紧张地等待鲁齐的判决。

“这两个人犯了反对共和国的严重罪行,”鲁齐声若洪钟地宣判说,“应该用‘法西斯’对他们处以死刑!”说罢,他向站在一旁的侍卫官坚决地挥了一下手。

侍卫官们立即从肩下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着面前的两个罪人,直到把他们抽得皮开肉绽,然后又拉他们跪在地上,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了他们的头颅。当这一切在进行的时候,鲁齐安然坐在椅子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连头都不转动一下。

现在轮到另一位执政官审问和判决他的两个外甥了。那位执政官缺乏像鲁齐那样坚强的意志和大义灭亲的勇气,提议把他两个外甥放逐出罗马,以代替他俩应获的死罪。

“不,”鲁齐坚决地说,“这两个叛徒也应当先用‘法西斯’抽打一顿,然后砍下他们的头颅!”

人们坚决拥护鲁齐的宣判,侍卫官们立即执行了这个判决。至于那个徇私护亲的执政官,则根据鲁齐的提议,被放逐出罗马。

法西斯笞棒做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确实有它震慑枉法者的作用,在罗马人的心目中,法西斯笞棒不是什么刑具,它象征着公正的裁决。

白鹅的功勋

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已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罗马征服了意大利的中部,它周围的许多部落都臣服它。但西北部的高卢人却不承认罗马的统治,而且不断南侵,准备进攻罗马。

高卢人是个勇敢的部落,他们个头矮小,颈带金项圈,但体格健壮,英勇善战,他们受伤后,只要还有一口气都不离开队伍。这次,他们向克鲁城进攻了。克鲁新城离罗马仅有200公里,守城的将士见高卢人气势汹汹、锐不可挡的样子,急忙向罗马元老院求援。

罗马元老院得悉后,经过紧急会议决定派3个使节去见高卢人的首领高林,劝他立即退兵。不料高林傲慢无礼,对使节扬言:“别为别人操心了,再有100天,我们就攻进你们的罗马城了。快滚吧,罗马人!”

三个外交使节觉得受了极大的羞辱,他们违反外交惯例,立即赶往克鲁新城,帮那里的将士出谋献策。其中的一位使节是弓箭手,他的箭法超人,居然一箭射死了一个来探听消息的高卢人的酋长。

高林得知消息后,肺都气炸了。他立即挑选几个身体壮实的高卢人做使节,去罗马向元老院抗议,要求把罗马派出的3个使节交给他们惩治。罗马元老院当即拒绝,而且把那3位使节选为罗马军事保民官。这是一种人身不受侵犯的特殊官职,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否决元老院的决议。

高林听到这一消息后,咆哮如雷,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他亲自率领7万大军,直接向罗马发动进攻。

高卢人全部光着头,他们猛烈冲锋,至死不离开部队,他们挥着长矛、板斧,残酷地挥舞着,居然砍下罗马士兵的胳膊,津津有味地啃着。罗马军队从未见过高卢人的作战方式,他们很快就被高卢人逼到河里,很多人被激流吞没了。一部分罗马士兵狼狈逃回城里,慌乱中,连城门也忘了关闭。罗马军队是个骄傲的军队,在此之前从未遇过这样的惨败。这一天是公元前390年7月18日。后来罗马把这一天定为罗马的国耻日。

罗马军队溃退到城内。执政官曼里把一部分居民从别的城门撤离到城外去,一部分军队和年轻的元老决定撤到城后的卡庇托林山岗上,等待援兵。卡庇托林山岗是罗马城内最高的山,陡峭险峻,悬崖绝壁,易守难攻。

大约有100多位年长的元老,他们不愿到山上避难,他们身穿华丽的节日盛装,来到罗马的中心广场。准备和罗马城共存亡。

罗马的城门未关,高卢人以为是罗马人设下的圈套,第一天不敢轻举妄动。探子侦察后报告高林说城里城外毫无动静。高林终于纵身上马,冲进罗马。

罗马城空旷无人,家家关门闭户,只有几只鸽子在街上啄食。高林大队人马冲到中心广场。只见在宽阔的广场上,上百位衣着华丽的老人手持圣杖,在象牙圈椅子上岿然不动,像一尊尊雕像。高林走到他们面前,他们毫无动静,既不站起来,也不改变脸色。高卢人以为他们是雕塑。一个高卢人小心翼翼地拉了拉一位元老的花白胡子,这位老元愤怒地用圣杖打了他的头。这时,高卢人才相信他们是活的,于是用乱剑将长老们杀死。顿时,血流遍地,广场被染得通红。高卢人开始抢劫放火,在短短的几天里,罗马城成了一片废墟。高卢人寻找罗马的军队和百姓,但是连影子都看不见。一个探子告诉高林,他们在卡庇托林山岗。高林率领军队如狂风一般扑向山岗。高卢人的多次进攻都失败了。高林决定改变策略,实行长期围困,用饥饿、缺水来逼罗马人投降。

执政官曼里住在山顶的指挥所里,他几天几夜都没合眼。他在想怎样和城外的援兵联系,派谁去合适呢?一名叫波恩的勇敢年轻人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在夜色的掩护下,在悬岩峭壁中冒着生命危险拽着蔓藤往下爬。但不幸的是,他的脚刚落地,就被高卢人的利剑夺走了生命。

高林为此高兴异常。因为他从波恩下山的路线中发现一条上山的通道。当晚,高林挑选几十个最敏捷、最勇敢的高卢人,准备爬上悬岩,一举攻下山岗。

深夜,寂静无声,高卢人悄悄地往上攀登。山岗上静极了,不仅士兵,连山上的狗都没有发现高卢人的阴谋。高中人眼看就要上山顶了,突然,“嘎、嘎——”的鹅叫声刺破万籁俱寂的夜空。

执政官曼里在睡梦中惊醒,他马上意识到什么,立即操剑冲向悬崖,用盾牌将第一个上山的黑影推向悬崖,又挥剑刺中第二个高卢人的胸膛。倒下去的高卢人坠落时又砸倒几个人。这样赢得了时间,罗马士兵纷纷赶来,他们一鼓作气,用石块、长矛、投枪,把高卢人打下悬岩。山岗得救了,罗马人得救了。

山岗上的白鹅是哪来的?原来,这是罗马人奉献给山上女神庙的。山岗上虽然食物稀少,但大家还是你省一口我省一口地用口粮喂它们,但也不能喂饱它们。这些饥饿的白鹅很不安静,特别容易受惊。它们最早听到高卢人上山的动静,因此就惊叫起来。它们的叫声拯救了山岗和罗马人。黎明时,曼里将战斗们召集起来,向大家叙说白鹅的功勋。大家纷纷把粮食拿出来奖赏白鹅。

高卢人对卡庇托林山岗的围困持续长达7个月,但坚强的罗马人顶住缺水缺粮的折磨,誓死不投降,坚守阵地。高卢人最后自己打了退堂鼓,他们要求和罗马人谈判。高卢人得到1000斤黄金的赎金,撤离了罗马。罗马人和高卢人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白鹅拯救了罗马”成为罗马人的谚语。为了庆祝白鹅的功勋,每年的一定时间,罗马人给白鹅颈上戴上装饰华丽的项圈,身上披挂上彩带,抬着它游行,街上的人们见到白鹅,热情地向它欢呼,并且称它为“圣鹅”,以示敬意。

布匿战争中的汉尼拔

古代罗马史是一部连绵不断的对外扩张史。公元前4世纪初,罗马只是拉丁诸族中较大的一个城邦而已。经过长期的战争,罗马不但扩大了势力范围,而且到公元前3世纪初,已经完全把意大利统一起来。自此,罗马跻身于地中海强国之列。下一步,罗马的目标将是征服整个地中海地区。

迦太基位于非洲北部突尼斯沿岸一带,是地中海的一大商业枢纽。前814年由腓尼基城邦推罗的移民所建,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发展成为西地中海的强国,首都迦太基城。

公元前3世纪中期至2世纪中期,迦太基和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进行了长达119年的战争。因为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史称布匿战争。布匿战争的焦点,是争夺地中海西部诸岛屿,尤其是西西里岛。这里有迦太基大部分殖民市场,同时又有罗马统治下的大希腊利益。战争的导火线,是希腊在西西里东部两个殖民地邦城叙拉古和麦山那之间的冲突,麦山那的两派雇佣军同时向迦太基和罗马求救,布匿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人的军事统帅。

公元前264年,地中海两强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西西里岛,发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败军的统帅正是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

巴卡将儿子带到柏尔摩洛克神殿的祭坛前让他庄严宣誓:竭其一生,血战到底,击败罗马,为国为父报仇雪恨。

汉尼拔从9岁起就随父兄出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知识渊博,通晓几国语言,体魄健壮,机智顽汉尼拔强,深负重望。

公元前221年,25岁的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在迦太基国势衰微的形势下,积极展开外交斗争,同敌视罗马的部族建立同盟,自己腾出手来在比利牛斯半岛(今西班牙)建立基地,训练出一支精锐的陆军。在作好战争准备后,他先攻打罗马的盟友,迫使罗马于公元前218年向迦太基宣战,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罗马依仗其海上的优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意大利南部,准备直接攻打迦太基城。汉尼拔布置好守城事宜后,率领6万大军大胆地越过阿尔卑斯山,在损失大批兵员、战象情况下,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仇恨罗马统治者的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大军直捣罗马的腹地,把战争引到敌国的领土。罗马执政官见势不妙,只好回军尾追,却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米诺湖畔遭到迦太基军队的仗击。罗马四个军团3万人在三面环山,背后临湖的峡谷中被迦太基军队打得乱作一团,几乎全军覆灭,统帅弗拉米尼阵亡。获胜后,汉尼拔把罗马和拉丁同盟的移民地洗劫一空,但对其他意大利人的财产则予以保全,俘虏中的罗马人都带枷锁,而将无罗马公民权的其他意大利人一律释放,以此削弱和孤立罗马。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攻占了罗马重要的粮仓——亚得里亚海的坎尼(一译康奈)。8月2日,罗马执政官瓦罗和鲍路斯率领步兵8万、骑兵6千,到奥方托河以北的平原与汉尼拔决战。汉尼拔当时只有步兵4万,骑兵1.4万,从数量上看罗马占优势。但是汉尼拔懂得天文学,能预测到一些天气、风向的变化。他观测到坎尼这一带中午时分有猛烈的东风,于是在罗马大军来到之前,便抢先占据了东边的高地。有的将领提出疑问:“高地在海边,背后便是大海,这不是自决后路了吗?”汉尼拔说:“你管它背后干什么,只要脸能看到敌人就行了。”将领们看到统帅一付稳操胜券的神情也就放心了。

罗马军队一见迦太基军队全列在海边,就发起进攻,妄图一举把他们赶到大海里葬身鱼腹。汉尼拔指挥兵士沉着应战。仗打到中午时分,突然东风大作,越刮越猛,刮得昏天黑地飞沙走石,迎着海风的罗马士兵被尘沙迷住了眼睛,无法看到对面的敌人,而迦太基士兵顺风作战有如神助,毫不费力涌上阵前,标枪、石块的杀伤力大增,砍杀敌人手起刀落,杀得敌人片甲不留,罗马大军渐渐退到山谷。汉尼拔早已设置好的伏兵乘机掩杀过来,两翼精锐的骑兵包抄敌军后路,打得罗马大军毫无还手之力。

经过12小时的鏖战,罗马大军5.4万人被歼灭,1.8万人被俘虏,执政官鲍路斯及军团将校全部阵亡,只有执政官瓦罗率残部得以逃脱。迦太基方面则伤亡6000余人。相传迦太基军队打扫战场时,光从战败的罗马士兵身上取得的金戒指就有3筐。坎尼战役表现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世界古代军事史上一个少有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坎尼”也成了包围并全歼敌军大会战的军事术语。

汉尼拔在无后方作战情况下,驰骋在敌国疆土征战15年之久,先后占领了敌国400多个城镇。曾经兵临罗马城下,成为罗马人心目中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

战功赫赫威震四方的汉尼拔在取得了亚平宁半岛上最繁荣的城市加普亚后,沉湎于奢侈腐化的享乐之中,疏于治军;又因连年战争,军力耗竭,遂大失昔日雄风。在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役扎马战争中,汉尼拔的军队被罗马人击溃。战胜他的罗马军事统帅小西庇阿,因而获得“阿非利加的西庇阿”的光荣称号。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这些改革却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并准备用汉尼拔换取罗马人的欢心。无奈之下,汉尼拔逃往叙利亚等地,终于未能东山再起。当他确信自己没有可能再为迦太基复仇时,便于公元前183年,在小亚细亚的俾拉尼亚服毒自杀,以恪守自己与罗马血战至死的誓言。汉尼拔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政治家、谋略家,他对战争全局的筹划有较高的谋略思想,国外军事史家称之为“战略之父”。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已经登上西部地中海霸主的地位,迦太基则沦为它的属国。罗马人借口迦太基人破坏合约,大肆蹂躏迦太基国土,发动了侵略性质的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将幸存的5万居民全部卖为奴隶,并将迦太基划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灭亡以后,罗马便成为地中海世界的唯一霸主。

战象功过

在古代战争史上,有过一种受过训练的战象,在战争中发挥着现代部队中坦克的作用,破城门、折武器、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杀伤力。希腊人使用战象是在远征印度过程中学会的。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流古再次远征印度,同孔雀王签订了和约,换得战象500头。这些战象在后来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北部皮洛士用战象作战的战役。

公元前282年的一天,由10艘战舰组成的一支罗马舰队,沿着亚得里亚海缓缓航行。当舰队驶入意大利南部的他林敦港湾时,突然遭到了攻击。希腊城市他林敦派出大批大战舰,包围了罗马舰队,并夺取了其中的五艘战舰,一部分船员被杀,一部分被卖为奴隶,罗马舰队司令在战斗中阵亡。

当时,罗马已经征服了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正想把势力渗入南部意大利。他林敦的挑畔,使罗马有了借口。第二年,罗马就向他林敦宣战。

自从高卢入侵,罗马险遭覆灭以来,罗马在军事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过去,服兵役的人要自备武器和口粮,军队也根据士兵财产多寡来配置阵势:有钱的、武器较好的排在第一列,贫穷的、武器差的排在后面。现在武器、口粮均由国家供给。配置阵势则根据年龄和受训练的程度:第一列是年轻的投枪兵,第二列是较有经验的主力兵,第三列是最有经验的老兵。战斗开始时,先由第一列士兵把投枪投向敌人。这种投枪长约两公尺,装有尖利的铁头,足以刺穿敌人的盾牌和铠甲。如果遇到敌人顽抗,第二列主力兵就进入前线,形成坚强的战阵,用双刃短剑、短刀进行白刃战。要是还不能取胜,便投入第三列的老兵。军队不论驻扎在哪里,即使只住一宿,也必须挖壕筑墙,防备敌人突袭。军中有严格的纪律,不执行命令的处死。假如全队临阵脱逃,就命令全队排列,依次处死。不论将士兵卒,立功者有赏。统帅获得重大胜利,返回罗马时要举行凯旋式。在战斗力很强的罗马军队的打击下,他林敦军队节节败退,不得不求助于希腊的伊庇鲁斯的国王皮洛士。

皮洛士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以亚历山大的功业继承人自居,醉心于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国,因此答应了他林敦的请求。公元前280年的早春,皮洛士率军抵达南意大利。他的军队包括2万名重武装步兵、2000名射手和3000名骑兵,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意大利土地上的20只战象。这种战象都是经过训练的。作战时由一个徒步的驯象人驾驭,象背上站着四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

在他林敦西南的赫拉克利亚城下,罗马军团同皮洛士的部队进行了第一次会战,战斗极其激烈。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罗马士兵,经受住了组织严密、武器精良的皮洛士枪兵的强大冲击。经过七次交战,双方胜负未定。于是皮洛士指挥骑兵冲阵,并把他的战象投入战斗。罗马人过去只从商人和旅行者嘴里听到过大象,这次一看到庞大的战象,一下子就吓呆了。惊马四处逃窜,士兵纷纷后退。在大象、骑兵和步兵的轮番冲锋下,罗马军团迅速溃散。这次会战,罗马士兵死伤7000,被俘2000.

但是罗马人并没有惊惶失措。当皮洛士的军队进展到离罗马城数十公里地方的时候,罗马元老院任命了“狄克推多”,即独裁官。这是一种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经元老院提名、由执政官任命的职位。他的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但在任期内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在狄克推多的指挥下,罗马士兵英勇地抵抗着入侵者。皮洛士发觉自己孤军深入,没有胜利的把握,只得回师他林敦过冬。

第二年四月,皮洛士再度率军进攻罗马。在他林敦西北的奥斯库伦城附近,两军进行了第二次大会战。

罗马人在那里集中了7万人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战车,车上装有炭火、长矛和同大象作战的设备。因为他们知道,动物都是害怕火的。士兵们挥舞长矛,矛尖上缚着浸透树脂、熊熊燃烧着的火把。罗马人选择的阵地也是很有利的:那里是一片森林的起伏地带。第一天作战罗马人获胜,因为皮洛士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枪兵方阵、骑兵和大象。但是第二天,皮洛士巧妙地迫使罗马人走出森林,来到一块平原上。这样他就有可能展开密集的步兵方阵,并且充分运用骑兵和战象。结果罗马人又被打败。

这一仗,罗马方面失去了6000人,其中还有他们的执政官。皮洛士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损失了3500人,本人受了轻伤。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意大利补充这些损失。因此在战斗结束大家向他祝捷的时候,皮洛士叹息道:“如果再来这样一次胜利,谁也不能跟我回国!”

打这时起,“皮洛士式的胜利”这句话,就用来表示实际上接近失败的那种胜利。

公元前275年,皮洛士和罗马人在贝尼温敦城的附近进行了最后一次大会战。皮洛士力图攻占较好的阵地,命令士兵夜间行军,但不幸迷了路。罗马人侥幸有机会布置好自己的兵力。这一次,大象却使皮洛士一败涂地。罗马射手向大象射出密集的带火的箭,大象疯狂地转身向后逃奔,践踏着自己的军队。罗马人乘势追击,一举攻占了皮洛士的营地,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和四只大象。皮洛士在骑兵护卫下逃走了。这一年的秋天,他率领自己的残军渡海去希腊。三年后,他在一次巷战中战死。

就在皮洛士死去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南意大利。又过几年,整个意大利都归附于罗马了。

大象在古代战争史上,确实发挥过坦克般的威力,但它的功劳过失参半,因为它毕竟是有生命的动物,不能完全受人操纵。它既能给主人带来辉煌的胜利,也给主人带来了不幸的惨败。

阿基米德的智慧

公元前215年,罗马将领马塞拉斯率领大军,乘坐战舰来到了历史名城叙拉古城下,马塞拉斯以为小小的叙拉古城会不攻自破,听到罗马大军的显赫名声,城里的人还不开城投降?

然而,回答罗马军队的是一阵阵密集可怕的镖箭和石头。罗马人的小盾牌抵挡不住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被打得丧魂落魄,争相逃命。

突然,从城墙上伸出了无数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晃去,最后甩在海边的岩石上,或是把船重重地摔在海里。船毁人亡。马塞拉斯侥幸没有受伤,但惊恐万分,完全失去了刚来时的骄傲和狂妄,变得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下令撤退,把船开到安全地带。

罗马军队死伤无数,被叙拉古人打得晕头转向。可是,敌人在哪里呢?他们连影子也找不到。

马塞拉斯最后感慨万千地对身边的士兵说:“怎么样?在这位几何学‘百手巨人’面前,我们只得放弃作战。他拿我们的战船当游戏扔着玩。在一刹那间,他向我们投射了这么多镖、箭和石块,他难道不比神话里的百手巨人还厉害吗?”马塞拉斯说的“百手巨人”是谁呢?

原来,当时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叙拉古城里住着一位人间奇才阿基米德。年过古稀的阿基米德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在保卫叙拉古城时,他动用了杠杆、滑轮、曲柄、螺杆和齿轮。他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射镖箭和石弹的机器,而且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利用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等。难怪马塞拉斯不费劲地就找到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当天晚上,马塞拉斯连夜逼近城墙。他以为阿基米德的机器无法发挥作用了。不料,阿基米德早准备好了投石机之类的短距离器械,再次逼退了罗马军队的进攻。罗马人被惊吓得谈虎色变,一看到城墙上出现木梁或绳子,就抱头鼠窜,惊叫着跑开:“阿基米德来了。”

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基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长大后飘洋过海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求学。他向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最后通古博今,掌握了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回到叙拉古后,阿基米德坚持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保持联系,交流科学研究成果。他继承了欧几里得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宽了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他把数学研究和力学、机械学紧紧地联在一起,用数学研究力学和其它实际问题。保护叙拉古战役中的机械巨手和投石机等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在亚历山大里亚求学期间,他经常到尼罗河畔散步,在久旱不雨的季节,他看到农人吃力地一桶一桶地把水从尼罗河提上来浇地,他便创造了一种螺旋提水器,通过螺杆的旋转把水从河里取上来,省了农人很大力气。它不仅沿用到今天,而且也是当代用于水中和空中的一切螺旋推进器的原始雏形。阿基米德在他的著作《论杠杆》(可惜失传)中详细地论述了杠杆的原理。

有一次叙拉古国王对杠杆的威力表示怀疑,他要求阿基米德移动载满重物和乘客的一艘新三桅船。阿基米德叫100多人在大船前面,抓住一根绳子,他让国王牵动一根绳子,大船居然慢慢地滑到海中。群众欢呼雀跃,国王也高兴异常,当众宣布:“从现在起,我要求大家,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有了国王的支持,阿基米德更加忘我地进行科学研究。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小块放杠杆的支点,我就能将地球挪动。假如阿基米德有个站脚的地方,他真能挪动地球吗?也许能。不过,据科学家计算,如果真有相应的条件,阿基米德使用的杠杆必须要有88×1021英里长才行!当然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

最引人入胜,也使阿基米德为人称道的是阿基米德从智破金冠案中发现了一个科学基本原理。

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新的纯金王冠。但他怀疑金匠在金冠中掺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无论从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问题。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日思夜想。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坐进澡堂时,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突然大叫一声:“我知道了!”竟然一丝不挂地跑回家中。原来他想出办法了。

阿基米德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出来了。他取了王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出来。他把两次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的水多于第二次。于是他断定金冠中掺了银子。经过一翻试验,他算出银子的重量。当他宣布他的发现时,金匠目瞪口呆。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一条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量。这条原理后人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测定船舶载重量等。

公元前213年,阿基米德还曾利用凹面镜的聚光作用,把集中的阳光照射到入侵叙拉古的罗马船上,让它们自己燃烧起来,罗马的许多船只都被烧毁了,但罗马人却找不到失火的原因。900多年后,有位科学家按史书介绍的阿基米德的方法制造了一面凹面镜,成功地点燃了距离镜子45米远的木头,而且烧化了距离镜子42米远的铝。所以,许多科技史家通常都把阿基米德看成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始祖。

马塞拉斯进攻叙拉古时屡受袭击,在万般无奈下,他带着舰队,远远离开了叙拉古附近的海面。他们采取了围而不攻的办法,断绝城内和外界的联系。3年以后,他们利用叙拉古城市居民的大意,终于在公元前212年占领了叙拉古城。

马塞拉斯十分敬佩阿基米德的聪明智慧,下令不许伤害他,还派一名士兵去请他。此时阿基米德不知城门已破,还在凝视着木板上的几何图形沉思呢。当士兵的利剑指向他时,他却用身子护住木板,大叫:“不要动我的图形!”他要求把原理证明完再走,但激怒了那个鲁莽无知的士兵,他竟用利剑刺死了75岁的老科学家。马塞拉斯勃然大怒,他处死了那个士兵,抚慰阿基米德的亲属,为他举行了葬礼并建了陵墓。阿基米德被后世的数学家尊称为“数学之神”,在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三位数学家中,阿基米德占首位,另两位是牛顿和高斯。

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134年年初的一天,一位不满30岁的罗马青年,在罗马城中心广场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在意大利生存的野兽,个个都有洞窟和巢穴可以栖身,而为意大利奋战不惜牺牲的人们,除了阳光和空气之外,却一无所有。他们无家无室,携妻带子,到处流浪。将军们欺骗士兵为保卫祖宗坟庙而战斗,但全是谎话,因为没有一个士兵有自己的祭坛,有自己的祖坟,他们只是在为别人的荣华富贵去出生入死。虽然他们被称作世界的主人,自己却没有一小块土地,这难道公平吗?”

会场上立刻有人激动地高呼:“不!太不公平了!”

这位演讲的中年男子叫提比略·格拉古。他的演说表达了他对广大平民的同情态度。这时的罗马已今非昔比了。经过三个多世纪的扩张战争,到了迦太基灭亡前后,罗马已经称霸整个地中海地区,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帝国了。除中意大利外,罗马直接控制的行省就多达十个。从西班牙到北非,从马其顿到小亚,到处都有罗马军团的旗帜在飘扬。地中海简直成了罗马的内湖。血腥的战争、残酷的掠夺使罗马社会经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格拉古兄弟

罗马人开始疯狂地追逐财富,尤其是元老贵族和战争中的暴发户——金融高利贷贵族,也就是罗马人称为骑士的。他们借连年战争和兵役负担对小农的打击,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他们借助权势大量侵吞被占领国的土地;他们在位于中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土地上建起大批奴隶制庄园,成为古代世界奴隶最多的奴隶主阶级;他们利用担任国家和军队高级官职之便贫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他们放高利贷,承包国家的税收、矿坑、公共工程和公有土地,大发横财,其中包税一项简直是一本万利。

富有的罗民奴隶主阶级有了钱,有了地,有了奴隶劳动力,开始奢侈起来。富人们围着帕拉丁山修建豪华住宅。这些住宅仿效希腊的样式,有柱廊、花园、浴室等等。上层元老、骑士贪污受贿,兼并土地,放高利贷,搜刮地方钱财,越演越烈。平民眼巴巴看着眼前的一切,渴望能有一个有影响的人站出来为他们说句公道话。在这种形势下,大胆坚强的人终于应运而生,这就是深孚众望的提比略·格拉古。

提比略出身豪门,父亲当过罗马监察官、两任执政官,举行过两次凯旋式,是罗马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但老格拉古从不居功自傲,不借势夺权,一生谨言慎行,淡泊自守,注意道德修养,因而在罗马人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提比略的母亲克尔涅莉娅是打败汉尼拔的老斯奇庇奥的女儿。她美丽娴雅,清高脱俗,一心教育子女,服侍丈夫。

老格拉古与克尔涅莉娅共生子女十二个,只活下来二子一女,即长子提比略·格拉古、次子盖约·格拉古以及后来嫁给小斯奇庇奥的女儿姗普罗尼娅。老格拉古死后,克尔涅莉娅静心守寡,连埃及托勒密国王向她求婚都毫不动心,一心抚养自己的子女,把他们调教得勇敢自制,高尚正派,嫉恶如仇。这些美德正是格拉古兄弟后来参与改革的主观原因。

格拉古兄弟与传统的从政途径一样,先从最低的神职开始,服过兵役,参加过与迦太基的战争。他们在战争中冲锋在前,深受士兵们的拥戴。在途经意大利农村时,看到奴隶主庄园和奴隶在从事劳动,他们第一次萌生出改革现状、挽救小农经济的念头。

公元前133年度保民官选举期间,一向富有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提比略挺身而出,参加竞选,顺利地当选为保民官。上任后,他立刻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元老贵族共同拟定了一份温和的土地法案,内容是限田和分配土地。法案规定每户公民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一千犹格,超过部分由国家偿付地价后收归国有,然后分成每份三十犹格的小块土地分配给贫苦公民。法案建议分配土地工作由每年选举产生的三人委员会负责。然而,这样温和的土改法案却遭到元老、贵族、大地产主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想方设法争取平民,收买选票,阻挠法案通过。

在讨论法案大会上,提比略发表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段讲演。会场上的气氛与提比略在讲演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使反对派没有勇气站出来辩驳。功夫不负有心人,公民大会终于以多数票通过了提比略的土地法案,并选出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执行,收地、分地工作随即开始了。

在收地时,大地产主们想方设法隐瞒地产,千方百计阻挠收地工作的进行。他们把多出限额的土地转移到亲戚、朋友和门客的名下,把公有地说成是自己固有的私有地,利用元老院把持财权的便利,拒不拨给分地委员会办公场所和办公费用,给土地改革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核查土地和分地工作仍然艰难地进行着,一部分土地被没收并在平民中进行了分配。

正当土地改革举步维艰、缓慢开展之际,罗马盟友帕加玛国王阿塔洛斯三世病逝,遗嘱将整个王国赠给罗马人民。提比略认为,鉴于已分到土地的农民缺乏农具、种子等生产条件,应该把帕加玛国王的钱财分配给他们。在老元院会议上,他提出此事应交公民大会处理,不应交元老院负责处置。元老们本来就因提比略在经济上整了他们而恨之入骨,如今又见提比略要扩大公民大会的权限,剥夺老元院的政治权利,便群起而攻之。

提比略不甘示弱,据理力争,并决定竞选下一年度的执政官,以便继续自己的改革事业。在选举前,他提出一系列新法案争取民众:打击元老院,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选举那天,位于卡托利亚山下的罗马广场万头攒动,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现象。人们明白此次选举关系土改的深入或夭折,提比略能否当选为执政官直接影响罗马公民的利益。因此,人们都十分关心这次选举。不少远在埃特鲁里亚、中意大利等地的农民都星夜赶到城里,以先睹选举结果为快。

提比略入场时,受到支持者的热烈欢迎,场内的气氛明显对提比略有利。会议开始,三十五个行政区的公民即将依次投票,提比略胜券在握。元老贵族们心急如焚,他们威胁执政官,执政官却不予理睬。领头的元老纳西卡歇斯底里地向执政官叫嚷着:“提比略想借这次选举成为暴君。法律明文规定保民官之类高级官职不可由一人连任,必须间隔一段时间。他却要非法连任,这还不是想个人独裁吗?他任保民官以来,妖言惑众,打击元老院,抢劫公民的合法财产,真是罪大恶极,早该处死。”

其实,纳西卡此时是在制造舆论。他们事先已商定在大会上大打出手,除掉提比略。他们的仆人和支持者身上都藏有暗器,或手持棍棒,混在人群中,埋伏在会场周围。提比略的朋友——元老弗拉克斯发现了这一迹象,立刻告诉提比略,让他躲一躲。提比略却说:“我这时离开将是我的极大耻辱,人民将会失望的,而我的敌人也会恶意地取笑我。”说完,他嘱咐周围的人准备自卫。

大会刚开一会儿,会场开始混乱起来。这时,纳西卡等人从仆人手里接过棍棒径直向提比略冲去。支持提比略的人聚集在他的身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混战。平民事先无准备,三百余人倒在血泊中。提比略边招架边向后退去,不慎被死者的尸体绊倒,还没等站起来就被政敌用一条板凳击倒,跟着就是第二下、第三下,一位正直无私的改革家就这样惨死在政敌的阴谋之中了。提比略死后,尸体被扔进第伯河。

提比略的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农民要求分配土地的斗争并未停止。10年后,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又高涨起来,提比略的弟弟盖约当选为保民官。他完全恢复了提比略的土地法,提倡授公民权给意大利人,受到了广大平民的拥护。

公元前122年,元老院派遣军队围攻盖约。盖约组织武装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失败了。临死前,他让他的奴隶杀死了他,然后奴隶也自杀了。支持他的三千人同时遇难。盖约等人的尸体也被抛进了第伯河。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打击了贵族元老,提高了平民的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格拉古兄弟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恢复和保存小土地所有制,缓和因土地问题引起的自由内部矛盾,借以扩大罗马军队的兵源,打击元老统治。在奴隶制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小农的分化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马略和苏拉之争

马略出身低微,父母是贫苦农民,他少年时代在乡村度过,缺少良好的教育,他善于接近士兵,并且以其纯朴、果断和突出的才干在士兵中获得了威信。由于战功,他屡次提升,最终转入罗马政界,先后任保民官、市政官和西班牙总督。

苏拉出身于破落贵族,从小醉心于文学艺术,但他生性凶残而狡猾,人们说他“一半像狮子,一半像狐狸”,是罗马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的政治冒险家。

马略和苏拉的第一次合作是在朱古达战争时期。公元前111年,北非罗马的被保护国努米底亚的国王朱古达宣战。战争持续了数年,却毫无进展。

公元前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时,苏拉被任命为财务官,随马略一起征讨朱古达。马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苏拉却以巧妙的手段活捉了朱古达,并且赢得了最后结束战争的特殊荣誉。这使马略和苏拉之间开始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同盟战争的烽烟还未完全散尽,罗马平民派与贵族派的较量重又展开了。这时,双方的实力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平民派一方有大名鼎鼎的军队首领马略,元老贵族一方则推出在同盟战争中战功赫赫的苏拉。

公元前88年,黑海沿岸的本都王国国王米特拉达第与罗马为敌,发动战争,进兵希腊行省。元老院授权苏拉领兵远征,公民大会却推选马略担任统帅。双方争执不下,马略派的保民官卢福斯的门客干脆动起武来,杀了许多苏拉的支持者,包括苏拉的女婿。元老们惊恐不安,苏拉见势不利,便以屈求伸,逃到马略家,跑到马略面前,跪下说道:“将军,大人不见小人怪,只念当年我还做过您的部下,今日放过我,我情愿将一切权力交给您。”

马略点了点头,苏拉站起身,飞也似地逃出了罗马。

苏拉逃出罗马后,便径直赶往自己军队的驻地,带着六个军团奔袭罗马。罗马军团进攻罗马军团,这是罗马史上破天荒的事,也是过去公民们难以想象的事。但时代不同了,罗马的社会分裂使统治集团也发生了纷争,军人们都有各自的集团利益。苏拉的士兵怕马略用自己的军团远征,不给他们发战争财的机会,因此经苏拉一煽动,便赶走了马略派来接管指挥权的军官,杀气腾腾地开向罗马,打的旗号是“拯救祖国,使它不受暴君统治”。

马略与卢福斯一时没有准备,只好仓促应战。苏拉先占领了罗马的两座城门,然后带队从东门埃斯癸林门开进罗马。城里平民占据街道两旁的屋顶投射石块、瓦片和箭矢,阻止苏拉前进。苏拉用盾牌左右遮掩,同时大叫道:“你们再打,我就下令烧掉你们的房子!”

平民们见苏拉真要蛮干,也就纷纷住手。苏拉军团径直来到广场附近,遇上了马略与卢福斯匆忙集合起来的部队。这是罗马军团历史上第一次在首都互相厮杀,双方都打着正规军的旗号和军旗,以方阵的形式进行战斗。马略的士兵如潮水般涌上前去,苏拉的阵脚一度发生动摇。就在决定胜负的几分钟里,苏拉一面让传令官速调城外的四个军团前来增援,一面顺手夺过军旗,带头冲向敌阵。马略的军队在即将胜利的一刻没能坚持住,向后退去。马略见屋顶的平民只是旁观,不敢助战,感觉大势已去,便与卢福斯等人逃出城外。

苏拉用武力占领了罗马,立即召开元老院会议,规定今后未经元老院审查的法案不许在公民大会上提出,削减保民官权力,保持贵族在国家机器中的优势。平民和贵族长期斗争争取来的权利丧失大半。

苏拉对政敌穷追不舍,宣布马略及其主要支持者为“公敌”,罪名是煽动群众暴动,携带武器反对执政官等,任何公民都可杀死他们或送交政府,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卢福斯未能逃脱追捕,被处以极刑。马略孤身一人落荒而逃。他六次担任执政官,权倾罗马,如今已69岁高龄,却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投,几度辗转颠簸,逃到努米底亚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收罗旧部,静观时局变化。苏拉大权在握,恢复了元老院的统治之后,便率兵奔赴希腊战场,与米特拉达第周旋于巴尔干。苏拉被拖在东方前线,罗马城内风云突变。由于整个共和权力机构已经瘫痪,权力之争的解决动辄便要诉诸阴谋和武力。

公元前87年,执政官秦纳与元老院发生严重政策分歧。秦纳与意大利新公民结盟,要求把新公民纳入旧行政区内,免得新公民投票顺序在后而对政治无影响力。因为罗马共和制的投票顺序按行政区——部落进行,每部落在顺序中有固定位置。无论赞成与否决,一旦超过半数就投票中止,没投票的部落只好自认倒霉。所以顺序在后的部落常常成了陪衬。秦纳的提案自然引起了老公民即旧罗马人的不满,理由和起初不愿给意大利人公民权道理一样,无非是要保住既得利益罢了。元老院支持老公民的意见,投票日那天,新老公民发生械斗,老公民把新公民连同秦纳一起赶出城外,推选了一个新的执政官取而代之。

秦纳怎肯罢休,在意大利组织了一支大军,要与元老院一决高下。消息传到马略那里,他立即带一千人扬帆出海,在埃特鲁里亚登陆,同秦纳联手杀向罗马。元老院只有两名执政官,一时征不到军队,只好投降。马略率军入城,有意破衣烂衫,满头长发,控诉政敌对他的迫害,那架势中露出一股杀气。果然,马略、秦纳推翻了苏拉的各项立法,取消部分债务,分给马略老兵土地,同时对支持苏拉的元老、骑士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报复。反秦纳的执政官渥达维被斩首,头颅悬挂在广场讲坛前示众。这是罗马史上破天荒的事。从此,这一残酷手段被不同派别的罗马人反复延用。

苏拉的所有亲朋好友都受到牵连,财产充公,脑袋被砍,房屋被推倒,苏拉本人也被宣布为公敌。许多被秦纳、马略征入军队的奴隶扬眉吐气,发泄自己对原主人的仇恨,冲入原主人家中劫掠屠杀。这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共同利益,秦纳于是在一个夜晚将奴隶士兵统统消灭。在一片恐怖中,马略与秦纳双双成为公元前86年罗马执政官。马略担任第七届执政官后,不久便染病身亡了,终年71年。

公元前83年,苏拉率领庞大的军队和舰队,携带不计其数的财富回到意大利,将六千被迫投降的萨莫奈人赶进竞技场全部杀死。

公元前82年,罗马内战结束,苏拉被宣布为终身狄克维多——独裁官,总揽了全国军政、司法大权。他实行“公敌宣告”,对马略党人进行了血腥报复。列入“公敌宣告”名单的九十名元老、十五名高级长官和一千六百名骑士有的被杀,有的被放逐,而受株连遇害的人更多。苏拉命人将马略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抛进阿尼奥河中。部落会议被废除了,保民官完全失去了存在意义,而且规定凡担任过保民官的人,被剥夺当选其他任何官职的权利。将法庭从骑士手中夺回,归还给元老院。元老院扩大的六百元老,包括新补充的元老都是苏拉的支持者。粮食优待和分配土地制度都废除了。骑士阶层遭受严重打击。

这样,苏拉已经成为罗马事实上的国王,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而是以暴力维持他的权势。在白色恐怖中,苏拉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罗马广场上竖起了苏拉的金像。公元前78年,苏拉安静地死去。

马略与苏拉之争的实质是罗马统治阶级内部两个奴隶阶层——元老贵族和骑士之间争权的斗争。这场演变成流血内战的斗争,最后以元老贵族代表苏拉的胜利而告终。

斯巴达克起义

在公元1世纪时的罗马,奴隶主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观看角斗。经过训练的角斗士互相之间或者与猛兽进行搏斗。那些角斗士的境况十分悲惨,他们不是倒在同胞的刀下,就是成为野兽的食物。

在古罗马的这些角斗士中,有一名叫斯巴达克的色雷斯人,他在战争中为罗马所俘,被迫充当角斗士。斯巴达克有着强壮的身体,在许许多多的角斗中,他都取得过胜利,但为此他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身上那一道道伤痕似乎在控诉奴隶主们的惨无人道。终于有一天,斯巴达克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生活。公元前73年夏季的一天早上,斯巴达克率领着角斗士们举行暴动。共有七十多人从所在的卡普亚城的巴提亚角斗学校逃了出来。他们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直奔城南的维苏威火山。维苏威火山已有几个世纪没有爆发过了,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和野果,是起义者们极好的藏身之地。他们沿着一条小路,翻过几道连动物都难以上来的峭壁,才到达一个平坦的山冈。斯巴达克望着能容下很多人的山冈,长长地嘘了口气。他遥望山下,眼中溢出几颗热泪。和他一起逃出来的角斗士们看着斯巴达克,不知他为什么伤心。斯巴达克擦去眼角的泪水,对着天空喊道:“自由!自由!我们现在有了自由!自由来之不易!从今天开始,我要和大家一起向剥夺我们自由的奴隶主们宣战!”

安营扎寨之后,斯巴达克立即对山下的奴隶主进行打击。他的队伍神出鬼没,不时袭击附近奴隶主的庄园。但对于和他们一样命运的奴隶,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于是,斯巴达克受到了奴隶们的欢迎,甚至连一部分农民也来投奔他。起义队伍越来越大,维苏威火山在当时简直成了自由的代名词,奴隶们向往的天堂。

斯巴达克势力的壮大,再加上角斗士们的起义越来越频繁,引起了奴隶主们的恐慌。第二年春,元老院派遣行政长官克劳狄率三千人前往维苏威火山,去镇压斯巴达克的队伍。

斯巴达克早就知道元老院会派军前来镇压。他及时制定了计划,准备引诱克劳狄上山,再一网打尽。哪知克劳狄根本不上当,他只封山,不进攻。斯巴达克可真傻了眼,如果这样拖下去,一旦山上的粮食吃光,起义军就会不战而败。斯巴达克连着几夜都没有睡好。清晨,他又倒背着双手,皱着眉头,在山间的小路上走来走去。忽然他望见一个战士正在用牛皮、草藤修补盾牌。修好之后,那个战士还用一根长剑戳了戳盾牌。斯巴达克眼睛一亮,计上心头,他冲过去一把握住那个战士的手,连声说:“谢谢你给我出了这个好主意。”说完,斯巴达克就兴奋地跑回了大帐。

第三天深夜,夜色正浓,斯巴达克带领着众人从悬崖上下来了。原来,斯巴达克和大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用树藤编了一条条非常结实的绳子。他们把绳子的一头系在了悬崖边的大树上。然后,每个人就沿着绳子滑下来。如此一来,所有的战士就到了敌人后方。而敌人此时正蒙头大睡,一点都不知道。这一仗,斯巴达克大获全胜,一下子就把土气调动了起来。来投奔他的人更多了,不久队伍就达到了七万人。

罗马城的那些元老们听到这一消息,有的吓得直打抖,有的天天跑到议事的地方催促派兵。他们商量后,派出了最得力的部队。两个新上任的执政官兵分两路,前后堵截斯巴达克。斯巴达克的队伍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短暂的胜利后,有人就被喜悦冲昏了头脑。此时他们虽然已经占领了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但起义者的内部分歧却越来越大,有的要求北上,有的则要求去围攻罗马城。在争吵了一通之后,有三万人脱离了斯巴达克开始独立行动。罗马的军队对于起义者的内讧是求之不得的,他们盯上了那支单独行动的队伍,很快就将其消灭。

斯巴达克面对那些兄弟们的惨死,感到万分悲哀。他本来打算挥师北上,让曾经是奴隶的战士们回到家乡,不再受欺侮。可现在他看清楚了,就是回到家乡,自己的兄弟们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与其这样,不如与那些统治者拼个鱼死网破。斯巴达克的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南下了,直奔罗马。

统治者大为恐慌。元老院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任命大奴隶主克拉苏为独裁官。克拉苏募集大军,全力镇压起义军。克拉苏还宣布非常时期实行“什一法”,就是把在战斗中临阵脱逃的士兵拉出来,分成组,每组十人,再由他们抽签,抽到死签者,就当众被活活砸死。

斯巴达克虽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前方的抵抗太顽固,所以一直无法靠近罗马。于是他只好带着队伍来到意大利半岛南端,花重金请海盗们将队伍渡往西西里岛,以便与那里的奴隶们并肩作战。但是斯巴达克上了当,那伙海盗在骗取了定金后就跑得无影无踪。斯巴达克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决定率队伍北上。

公元前71年秋季的一天,斯巴达克和克拉苏的军队相遇,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罗马士兵排成密集的队形朝起义者冲击。起义者们谁也不害怕,他们奋力抵抗着,但终因各方面的原因,遭到了惨败,斯巴达克壮烈战死。克拉苏把活着的六千名起义者钉在通往罗马城的柱子上。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但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斯巴达克以他的勇敢坚强,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个人品质为后人称道。

恺撒大帝文韬武略

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在同迦太基人进行的第二次布匿战争获胜后,建立了庞大的罗马帝国。征战虽使不少罗马人变得富有,但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元老院已没有能力公正而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世界,加之政治上腐败猖獗,整个地中海地区处于管理的极度混乱之中。大约从公元前133年起,罗马的混战加剧,共和政体的保留已没有多少价值。恺撒的出现,及时地扭转了这种局面。恺撒最终成了历史上最具超凡魄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公元前101年,尤利乌斯·恺撒出生了,恺撒从小就受到上流社会的教育。青少年时就希望自己将来能登上罗马的政治舞台,有强烈的权力欲。据说在他20岁时,地中海上的强盗把他抓去,向他索要20塔伦的赎金。恺撒对强盗说:“我的身价要比20塔伦高得多,你们应该要50塔伦才对。”不久,恺撒家人根据他的信,以50塔伦把他赎出。恺撒随即带着船队把强盗追上。并把他们全部送上断头台。

当时正是罗马帝国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代。恺撒为了登上政治舞台,自小勤奋学习,并特别锻炼讲演,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当他获悉罗马总督有贪污丑行时,便挺身而出,控告这个总督的不法行为,于是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当时,罗马政局一直被贵族元老院所左右。这些人反对民主势力,处处推行落后保守的政策,问题全部集中在罗马的公民权上。原来,当时罗马的政策是,只有住在罗马城里的奴隶主和自由民有罗马公民权,而城区以外,意大利各地和海外行省的自由民却享受不到公民权,但却要担负着和罗马自由民一样的义务。恺撒非常反对这种做法,常和平民站在一起进行斗争。此外,罗马城中的另外两个要人庞培和克拉苏也和他一样,积极反对元老院,但是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有力量单独战胜贵族势力。于是,恺撒便约了庞培和克拉苏,共结秘密联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在民主外衣的掩盖下,实际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头政治”独裁。

三头同盟中,以庞培的威望最高。他曾先后平定过西班牙起义,消灭过地中海上的海盗,征服了小亚细亚。经过深思熟虑,恺撒决定把已经订婚的女儿许给了庞培。这一手果然灵验,不但三头同盟巩固了,而且也使恺撒当选为罗马的执政官。不久,又被任命为高卢总督。

古代的高卢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高卢属罗马,而北高卢人却是一些原始部族,他们住在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广大地区。公元前58年,恺撒担任高卢总督实际是在南高卢。为了扩张,为了征服强悍的北高卢人,凯撒采取分化瓦解、拉拢打击、步步蚕食的政策。他以四个兵团为后盾,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占领了800多个城堡,歼灭和俘获北高卢人200多万,把罗马的边界推到莱茵河岸边。之后,恺撒又带兵越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地区,势力远及今法国、比利时一带。不久,他又越过英吉利海峡,攻入不列颠(今英国)。

恺撒的显赫战绩和卓越的军事天才,赢得了罗马人的欢呼,使他的威信日益高涨。此时,三头同盟之一的克拉苏已经去世,另一个执政官庞培对恺撒的威望日高惴惴不安。为了扼止恺撒的权力膨胀,庞培联合元老院,颁布命令让恺撒迅速返回罗马,交出兵权,否则就以“公敌”论处。

恺撒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回罗马交兵权是自投罗网。于是他索性一不作二不休,当即带兵回攻罗马。公元前4年,恺撒的军队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罗马和整个意大利,庞培和大批贵族元老仓惶出逃希腊。

在希腊,庞培号令罗马各城邦,又集结了大批军队,准备与恺撒决一雌雄。公元前48年,恺撒率军进攻希腊,与庞培的军队在北希腊贴萨利亚境内的法萨罗展开激战。当时就两军的实力来说,庞培占有明显的优势。他拥有45000步兵和7000骑兵,而恺撒只有30000步兵和1000骑兵,但恺撒的军队士气高昂。5月12日双方交战时,由于庞培指挥失当,结果一败涂地。最后,庞培不得不狼狈地逃亡埃及。

恺撒乘胜带兵追入埃及,埃及国王害怕恺撒,只得将庞培的人头割下献给恺撒。至此,恺撒当年的女婿,被恺撒逼得身首异处,恺撒于是成了罗马共和国的“独裁者”。公元前45年,恺撒正式宣布自己为终生独裁官。此外,他又取得了监察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等头衔,还被人送给罗马的“祖国之父”称号。他集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恺撒的独裁统治,使罗马一跃成为欧洲大国,军事强国。他又进一步改革了政体,使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人们都把他看成是“无冕之王”。

然而,深受罗马共和制度熏陶的罗马公民不愿意把自己置于专制君主的统治之下,不少人开始对恺撒不满。于是,以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为首的共和派分子发展成一个60人的集团,他们决定谋杀恺撒。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恺撒去元老院参加一次大会。步入议事厅门口时,有人塞给他一块记事板,向他透露有人要谋杀他。但恺撒根本没有看这块记事板就把它装在口袋里,因为他太高傲了。就在恺撒坐下不久,阴谋分子以商量事情为由接近了他,于是群手齐下,向他连扎23刀,其中致命的三刀终于使这位无冕之王气绝。

恺撒死后留下了《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两部著作,是他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录。这两部书以文笔清新巧妙著称。《高卢战记》让人充分地领略了恺撒作为军事家的风采,对后人用兵指挥都有极大的启迪,该书堪称军事家的必读之作。

名将庞培

公元前80年代后期,马略和苏拉为争夺罗马最高权力展开了内战。一些豪门贵族纷纷投靠苏拉。皮凯努姆地区的贵族青年庞培意识到,只有在苏拉麾下才能飞黄腾达。他利用父亲的势力和影响,很短时间里招募组建起一个军团,赶赴苏拉军营。途中,庞培指挥部队多次冲破马略部下的阻拦,顺利通过许多城市,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和战马。

苏拉对年仅23岁、军事上初露锋芒的庞培非常赏识,把他看成了自己得力的助手。苏拉最终击败马略夺得罗马政权,实行独裁;庞培为了密切与苏拉的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苏拉的女儿结婚。

婚后不久,庞培奉苏拉之命夺取了马略部将驻守的西西里岛。随即又被派往非洲同努米底亚人多米提乌斯作战,在一个暴风骤雨的日子,与庞培对峙的多米提乌斯向后撤退,庞培命令部队迅速出击。面对突然而来的罗马大军,努米底亚士兵惊慌失措,溃不成军。这一胜利震惊了努米底亚,一些城市不战而降,仅40天时间,庞培占领努米底亚,征服了非洲。

非洲之功大大地提高了庞培在罗马的威望,也使苏拉感到了紧张。战后不久,苏拉便命令庞培解散军队,率领一个军队返回乌提卡等待接替者。庞培拒绝了这一命令,并且率领大军出现在罗马大门口。尽管他没有担任公职,却要求苏拉为他举行凯旋式。苏拉警告庞培不要违背法律。因为当时罗马法规定只给有巨大战功的执政官、行政长官举行凯旋式。然而庞培毫不退让,他嘲讽苏拉说:“崇拜初升太阳的人要多于崇拜落日的人。”苏拉迫不得己,破例为庞培举行了非洲之战的凯旋式,并授予他“伟大”的称号。

公元前70年,苏拉病死。罗马人对苏拉军事独裁不满的情绪如大火般爆发出来。军事才能受到元老院称赞的庞培,奉命进行讨伐。他镇压了废除苏拉宪法的执政官雷必达,又远征西班牙,平定另一民主领袖塞尔托里乌斯。这时罗马国内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得胜后的庞培,连忙撤军回国增援镇压起义军的克拉苏。庞培赶到时,克拉苏已经消灭了起义军主力,庞培拦住了突围出来的5000名奴隶战士,残忍地屠杀了这支起义军余部。

随着民主运动的发展,庞培看到苏拉派逐渐失势,民主派声势大增,便见风转舵,倒向民主派,讨好骑士和平民。庞培和克拉苏当选为当年的执政官,他们颁布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政策,还清洗了元老院中苏拉的50名党羽,因而换取了罗马人民的好感。

公元前66年初的一天,罗马举行公民大会,保民官马尼利乌斯提出了个提案:任命庞培担任同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斯六世作战的统帅,取代已取得重大战果的鲁库鲁斯,并接管其军队。

“这不是明显抢夺别人的功劳吗?”

“这次东方之行可是个有名有利的美差啊!”

尽管人们议论纷纷,大会最终通过了这一提案。

满心欢喜的庞培来到东方,他先同本都国王谈判,要求本都无条件投降,遭到拒绝,于是他指挥大军展开围攻,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击溃了米特里达提六世的军队。不久,侥幸逃脱的米特拉达特斯六世服毒身亡,庞培胜利结束了米特里达提战争,战后他把比提尼亚和本都合并为罗马行省,又把叙利亚变成罗马行省,还在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各处活动,进行干涉,在加拉太等地扶植了新国王,使东方一些国家处于罗马的奴役之下,庞培成为东方一些国家的“王中之王”,权力和威望达到了顶峰。

满载着东方的战利品,庞培返回罗马。由于元老院不满意他在东方擅自将行省包税权给予骑士,更害怕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实行独裁,元老院用了近一年时间才为庞培举行了凯旋式,庞培请求元老院批准他在东方实行的各项措施,并分配给他的老兵土地,遭到元老院的拒绝,庞培大为恼怒,开始同元老院对抗。公元前60年,他与凯撒、克拉苏秘密结成“三头同盟”。

这一天,罗马城中举行了一个规模盛大的特殊婚礼。年近50岁的庞培挽着一个14岁少女走向了神庙。

“是庞培的女儿出嫁吗?”

“不是。是老庞培结婚。那个小姑娘是他的新娘。”

“什么?他又把谁家的孩子抢到手了?”

“别胡说。那是凯撒的女儿。”

为了与凯撒更好地勾结和利用,庞培娶了恺撒的女儿尤里娅。

“三头同盟”是三人为了各自利益而组成的临时结合体。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宣告了“三头同盟”的结束。庞培和恺撒的关系也因尤里娅的死去而破裂。两人之间争夺独裁权力的内战势在必发。

罗马政局动荡不安,元老院急于要镇压日益增长的对抗情绪,平定骚乱。由于惧怕恺撒在骑士和平民中的巨大影响,元老院不得不与庞培暂时和解,言归于好。授权庞培为唯一的执政官,任期两个月,其权力几乎和“狄克维多”(独裁者)相似。

庞培上任后,迅速从各地调集军队镇压平民暴动。他又利用职权,把锋芒指向恺撒,阻止恺撒延长高卢部督的任期,限于公元前49年3月任满解职。庞培和恺撒终于公开决裂。公元前49年1月,新的内战帷幕拉开,元老院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宣布恺撒为人民公敌。庞培把凯撒的拥护者和两名保民官驱逐出城。恺撒以“保卫人民拥有权力”为名,渡过卢比孔河,迅速逼近罗马。尚未完成征兵工作的庞培,只得仓皇封闭国库,和一些元老逃亡巴尔干。

庞培联络起他的海上部队和隶属于罗马的东方各国国王、部落贵族,在希腊集合起了11个军团,7000名骑兵以及由6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企图发起反攻。

恺撒在巩固了政权,肃清了西班牙等地庞培的势力后,也组织起了大军,公元前48年,开始了与庞培争夺东方行省的战争。

起初,庞培军队占据优势,在著名的季拉基乌姆战役中,两次大败恺撒,打击了恺撒军队的士气。

公元前48年8月,庞培和恺撒在法萨卢进行了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决战。

隆隆的战鼓在原野上响起,庞培集中所有的骑兵冲击恺撒的骑兵。恺撒看到情况紧急,立即向早已埋伏的3000名步兵发出进攻信号。埋伏兵突然出击,举起长矛向庞培骑兵脸上猛刺,庞培的骑兵惊惶失措,阵形大乱,庞培左翼军溃败,其它的军团,看到左翼向后败退,也军心动摇。恺撒大军乘机全面进攻,庞培全军覆灭。

在侍卫的掩护下,庞培从乱军丛中逃出。他逃向埃及寻得一个藏身之所。公元前48年9月28日,就在庞培乘坐的小船靠岸时,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三世的侍从挥剑刺向他的脊背,结束了庞培的性命。为了讨好恺撒,埃及国王派人将他的头颅献给恺撒。

埃及艳后

恺撒和庞培对罗马共和国的解体都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两人间矛盾由来已久。公元前49年3月,庞培和恺撒终于公开决裂。公元前48年8月,恺撒亲率罗马大军追杀他的政敌庞培,一举攻入埃及。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在位)为了讨好恺撒,派人刺杀了逃到埃及避难的庞培,并把他的头颅献给恺撒。

恺撒大军屯驻埃及,埃及人畏其军威,都把恺撒视若神明。因此,上至国王,下至贵族大臣,都纷纷给恺撒送礼。

一天夜晚,恺撒突然听人报告,说是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要见他。按照当时埃及人的习俗,第一次见贵客要送上毛毯一条。不一时,就有两位埃及宫使抬入一捆毛毯。奇怪的是,这两位送毛毯的人把礼物送入恺撒的住处便告辞而去。

恺撒早就听说和托勒密十三共同执政的女王克娄巴特拉是一个十分美艳的女人,今天见她送来礼物,自然满心欢喜,急令人打开那捆毛毯。谁知手下人刚刚打开外面的包装布,就见毛毯自动打开,从里面钻出一个十分娇艳的美女来,恺撒一时惊得手足无措。那女人向恺撒飞来一个媚眼,悄声地请求他屏去左右人。恺撒镇定情绪后立即照办。之后,那女人开口说道:“本人便是克娄巴特拉女王。”

恺撒一听惊得张大了嘴巴,忙问她何故如此来见他。

克娄巴特拉说:“一言难尽,容我慢慢向你道来。”

于是,恺撒连忙请其入座,让人摆上香茶美酒,殷勤招待这位女子。女王也向他敞开了心扉,吐露了真言。

原来,克娄巴特拉本是埃及国王十二世的宝贝女儿,她从小天资聪颖,美貌出众,有绝代佳人的美誉。从幼年起,她就受到良好教育。成人后,学会了多种语言。每次来的外交使节,她都可以与之对答如流。加上她的迷人的外貌,使她的艳名大噪欧非各国。

克娄巴特拉还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性。老国王去世后,她受父皇遗诏,与同父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在二人共同执政期间,克娄巴特拉常常出风头独断专行,结果兄妹二人如同水火,反目成仇。但托勒密十三比她的势力强大,一时不好发作。此次恺撒到了埃及,克娄巴特拉有了主意,决定以自己的姿色,赢得恺撒的支持,废掉兄长,自己单独执政。

埃及娇艳女王主动投入怀抱,恺撒当然动情,哪有不支持之理。于是在恺撒的扶持下,托勒密十三世被废除了,克娄巴特拉总揽了埃及一切大权。从此,她与恺撒情感逐渐升温,后来居然生出了一个小“恺撒”来。

只是按照埃及的国情,女王不能单独执政。为了掩人耳目,克娄巴特拉无奈,又选了另一位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与其结婚,共同执政,实际上是找了一个傀儡。过了一段时间,克娄巴特拉又嫌托勒密十四碍手碍脚,就用毒药将其毒死,立自己年幼的儿子托勒密十五为国王。

克娄巴特拉专权期间,埃及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去世以后,政局更不稳定,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她又投靠了恺撒的部将安东尼,并在公元前37年下嫁给这位罗马执政官。安东尼在这位女王姿色的诱惑下,居然大发慈悲,把叙利亚东部地区、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塞浦路斯岛以及纳巴特王国等罗马占领地赏赐给了埃及。

安东尼的作法引起罗马人的大哗,人们纷纷谴责他的卖国行径。罗马元老院对此召开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

此时,统治罗马的执政官是恺撒的侄孙(后收为养子)屋大维,他是一位比恺撒更有作为的人。公元前31年,他亲率大军,在希腊的西海岸与安东尼和克特拉联军作战,大获全胜,安东尼自杀身亡,克特拉狼狈逃回埃及。

接着,屋大维大军直奔埃及,女王这时才慌了手脚,于是故伎重演,企图再以色相勾引屋大维。谁知屋大维不为所动,女王最后也引剑自刎。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占领埃及全境,至此,统治埃及200多年的托勒密王朝彻底灭亡,埃及领土全部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屋大维开创元首制

从恺撒开始独裁以来,罗马共和国逐渐消亡,一步一步走向元首独裁的帝国制。最终开创元首制的是年轻有为的屋大维。

公元前43年,也就是恺撒遇刺身亡的次年,年方二十的屋大维走上了政治舞台。

屋大维的外祖母是恺撒的姐姐。恺撒生前收屋大维为义子,并立他为继承人。恺撒死去之后,执政官安东尼根本不把小小年纪的屋大维放在眼里,趁此机会,抢走了本该屋大维继承的财产,而且反对屋大维当选保民官。其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屋大维回到罗马后,立即着手对付安东尼。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迅速募集了一支军队,打败了安东尼。他本以为打败了安东尼就能在罗马有一席之地,谁料他的军队一解散,元老院就对他采取轻视、敌对的态度。

元老院的做法激起了屋大维的不满,他决定以牙还牙。他和安东尼、罗马的骑兵长官雷必达公开结成同盟,共同获得了统治国家五年的权力。接着屋大维等三人打起替恺撒复仇的口号。他们规定凡是杀死公敌的人都可以获得巨额赏金,奴隶可以获得自由。有三百名元老贵族和三千名骑士被处死和没收财产。最后,屋大维和安东尼在希腊的腓力比打败了反对自己的武装力量。刺杀恺撒的首谋布鲁图和喀西约在绝望中于巴尔干自杀。

“奥古斯都”屋大维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出征罗马东部行省总督,到了埃及。埃及女王是美貌与勇气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维的义父恺撒结婚,恺撒死后她自己独自治理她的王国。安东尼也迷上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们相爱了,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安东尼居然把东方行省的地区赠送给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安东尼这种破坏罗马领土完整的行为激起了罗马人强烈的不满。屋大维利用机会煽动这种不满情绪。最后,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大会宣布剥夺安东尼的权力,并且决定讨伐他和埃及女王。

公元前36年雷必达被屋大维剥夺了军权。三巨头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两巨头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31年9月,罗马讨伐军的舰队和安东尼、埃及女王的舰队在希腊西北部的海面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不分胜负。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领埃及舰队撤出战斗,逃往埃及。安东尼见女王乘船离开,他也弃军而逃。他的部队失去了主帅,很快被屋大维消灭了。

第二年夏天,屋大维进军埃及的都城。安东尼在败局已定的时候,他提出要同屋大维单独决斗,屋大维的回答是:“没有必要,你想死的话,办法多得很。”安东尼无可奈何,只好伏剑自杀。埃及女王在王宫里让毒蛇把自己咬死。

当屋大维回到罗马时,他已经成为同恺撒一样的伟大人物。他的帝国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一带),西起比利牛斯半岛,东到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半岛,形成了古代史上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屋大维决定把和平还给久经战乱的罗马人。从他开始,罗马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公元前27年1月,屋大维接受人民的请求,接受元老院赠予他的“奥古斯都”称号。“奥古斯都”在古罗马语中是“神圣”、“至尊”的意思,这是比皇帝更光荣的称号,它后来成为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屋大维还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帅的荣誉称号,独揽了罗马的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权。“元首”这个词,从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当时屋大维才36岁。

他统治时期是古罗马最富有的日子,为此被称为屋大维开创的元首政治,实际上是罗马帝制的开始。

罗马的和平

屋大维建立起独裁专制的元首制后,过去大权在握的元老院成了元首手里的驯服工具。开始时,有些元老不太习惯,在开会时还敢发发牢骚,提些政见。后来,元老们发现凡是喜欢聒噪、发表与元首不同政见的人,下次元老院改组时无一例外地被元首圈出元老名单之外,而阿谀奉承的元老却稳坐在元老院的交椅之上。于是,所有的元老都学聪明了:屋大维这位首席元老讲什么,大家就讲什么;屋大维不讲的,大家绝对不提。

这样一来,形成了元老们想屋大维所想,爱屋大维所爱,恨屋大维所恨的局面。在屋大维两次亲手筛选后,元老院的成员由一千人减到六百人。剩下的元老都成了屋大维的传声筒和应声虫,共和时期的决策职能丧失殆尽,甚至已经没有人敢直呼屋大维的名字了。人们只知道他的尊号——“奥古斯都”。

元老们失去了昔日呼风唤雨的权威,心情自然不太好受。屋大维是从权力角斗场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自然也摸透了元老们的复杂心理。他深知要使元老们听话,光靠高压不行,还应使他们有所得。于是,他一方面剥夺了元老院的权力,另一方面他又赏给元老们极大的政治实惠和很高的社会待遇。凡家产在一百万塞斯退斯(罗马的货币单位)以上的贵族公民,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还是后来取得公民权的意大利人、高卢人等,都属于元老之列。屋大维把元老变成了一个享有特权的最高社会等级,凡是国家高级官职如执政官、行省总督、军团长之类官职的主要候补人选,都出自这个等级。既然元老们能在元首制下得到荣华富贵,他们何必为那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好处的共和制去冒风险呢?于是,元老们不仅不再成为元首制的威胁,反而成了元首制的社会基础。

有了最高等级,当然就会有次高和第三次依次向下排列的社会成员。屋大维的社会秩序构想就是要让人们有尊卑贵贱之别。比元老人数要多的第二个等级是骑士。凡家产达四十万塞斯退斯的公民均可获骑士称号。骑士有权担任财政方面的要职和个别高级官职,如元首近卫军的长官、元首个人直接统治省份的总督。元老的后代要想进入元老院也需先在骑士名册上登记,然后有机会才可替补元老。骑士是元首政治的受益者,所以对奥古斯都感恩戴德,也是元首制的主要社会基础,和元老等级一样,是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成员。

在屋大维的社会新秩序中,第三个档次是城市和农村的平民大众。因为意大利以及高卢、西班牙、北非、小亚细亚都有公民,罗马公民大会已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根本无法正常召开了。随着公民大会的衰落,平民在政治上的作用也越发变得微乎其微了。

为了不让平民中的一些贫困者在城里闹事,屋大维经常施舍他们,如每月给二十万罗马平民无偿发放粮食,给贫困户发补助金、救济金。屋大维还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转移平民对政治的关注。罗马人戏谑地称屋大维的政策为“面包和马戏政策”。平民们吃上元首的大锅饭,还有文娱活动开心,对政治权利的丧失也就无动于衷了。

对奴隶(包括被释放的奴隶)这些非公民,奥古斯都也有一套章程。过去,由于罗马释放奴隶的手续简单,社会上被释放的奴隶日益增多,难于管理。奥古斯都制定了一个奴隶主释放奴隶的固定指标,凡超指标释放的部分不算数。后来,他见控制不住,又下了一道死命令:奴隶主生前不能释放自己喜爱的奴隶,死后释放才生效。但奥古斯都本人并不严格遵守他的规定。他的秘书大多数由被释奴充任,甚至有些高级军政职务也敢于交给被释奴。不过,罗马奴隶主法律中有一项规定特别突出:奴隶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凡奴隶杀害主人时,如果在家的奴隶闻声不去相救的话,一律要处以死刑。

奥古斯都就这样把每个社会成员分门别类地放到一定的社会等级之中,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保证,这一切都等于零。

奥古斯都的统治虽有元老、骑士和部分平民的支持,但根本的支柱还是他的军队和新建的元首行政班子。他对军队的控制很严,规定了一条铁的原则,只有元首才可以调动军队和决定军官的升迁。还规定非元首家族的人无权享受凯旋式的殊荣,凯旋式中也不再欢呼指挥者的名字,只呼奥古斯都。他直接掌握二十八个正规军团,分驻帝国各地。另外,在罗马和意大利还保持一支元首卫队——近卫军。近卫军分九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千人,全部由意大利人组成,专门负责元首的安全。近卫军总指挥设两人,类似两名执政官,互相制约。其身份只限于骑士,以免元老级别的人野心过大,危及元首。奥古斯都处处设防,谨慎小心。

罗马帝国幅员广大,政务繁杂,即使屋大维有日理万机的本事,也是忙不过来的。为此,他首创了一个唯其马首是瞻的执政委员会,选拔一批领取薪水的职业官员在其中任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远比共和制时一年改选一次的官员听使唤。这个执政委员会就是后来罗马皇帝庞大行政机构的前身。这是奥古斯都对国家机的重大改革。

屋大维一生手不释卷。每天晚饭过后,他总是独自坐在书房的躺椅上,借着油灯的光亮阅读到深夜。他神经衰弱,每当夜里难以入睡时,便叫人为他读书。

屋大维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有巧妙的实践手段,有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的习惯。因此,奥古斯都朝代政治稳定,经济复苏,文化昌盛,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才和作品,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奥古斯都是开创基业的无冕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不同凡响,有独到的见解,又肯下功夫。在位期间,他用那一只微跛的左腿拖着病歪歪的身子,忍着关节炎、胃病、尿道结石等疾病的折磨,奔走于帝国的山山水水之间。他把东至幼发拉底河,西临大西洋,北抵莱茵河,南达北非的大帝国整治得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开启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历史上称作“罗马的和平”。

四通八达的道路把罗马大帝国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同类推荐
  • 老子遭遇孔子

    老子遭遇孔子

    老子是谁?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 和书之帝国夙愿

    和书之帝国夙愿

    风云变动,天下大势一念之中,携夙愿之火,成燎原之势,于诸多选择中优胜劣汰,灿然铸权,浑不知天地为何物。但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被放弃了吧,家事国事天下事,皆系于人心之上,何不放下黎祚,以仁爱之心教化九州?正是因为是一张白纸,所以最容易被抹黑,为王者,不可以心慈手软,不是因为君主所以一直手持刀柄,也并不是因为臣子所以始终手握刀刃,世间万物,唯制衡不破。抬眼望,这旭日与夕阳,竟分不清是黎明还是黄昏。
  • 烽火连天最三国

    烽火连天最三国

    简介:2010年,一部新三国创下全国1.53%的收视率,居同期影视剧第一。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自成书之日起一直受欢迎至今。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坡,草船借箭,空城计,六出祁山...经典故事层出不穷,那么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与感叹: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看文献读历史原材料很枯燥,而且很多地方晦涩难懂。看历史不但很麻烦,而且也很不精彩。这本书不是枯燥无味的三国志白话文解说,也不是三国史考究。它以史实为基础,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东汉灵帝初平元年184~286年间发生的主要故事。在轻松愉快之中,让您了解真实的三国,了解那些没被小说触及到的三国人物。
  • 窦宝传奇

    窦宝传奇

    明崇祯十五年春,即公元1642年3月,当南京城里的百姓在春寒料峭中互相拱手相依,柔美的秦淮河夜夜笙歌四起的时候,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东北的松山被满清鞑子攻破,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旦夕之间,中流砥柱洪承畴、祖大寿落入敌手,更遑论死伤相藉、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西边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城略地,不断蚕食着大明的疆土,而位于北京紫禁城里的朱由检虽然意图重振朝纲,日夜勤于政事,却也因积重难返,回天乏术了。
  • 三国之求生之路

    三国之求生之路

    借借电视剧三国的流行风……看看主人翁回到三国是个什么情况……嘿嘿……俗话说的好: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古往今来真正的英雄尽在三国之中……
热门推荐
  • 废材逆天:狂妄大小姐

    废材逆天:狂妄大小姐

    是一部关于玄幻系列的小说,也是穿越文,希望大家可以支持一下。
  • 武沉

    武沉

    通往成功的道路,坎坷不平。而光阴存在的只是一瞬间,生命也会随之淡去。而武神是一种让人不可高攀的信念,而神这个字代表了信仰,又充满了神圣。之所以有这种信念,才有了源源不断的人去追求……
  • 萌宠大陆之樱花秘密

    萌宠大陆之樱花秘密

    少女燃星从地球通过一棵神秘的樱花树来到了萌宠大陆来寻找父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父母相认。可因为战乱,燃星不得不与月天星到光明圣殿避难。月天星喜欢上了燃星。可就在战乱刚刚平息后,燃星发现,是父母牺牲了自己,才使战乱平息。燃星和月天星发现了暗族的藏身之地——血影大陆。他们两个人在血影大陆上被抓到了。这时,好久不见的月源出现了…………
  • 秀才无双

    秀才无双

    穿越成了秀才,忽闻九州烽火起,万千铁骑破山河,陆尘笙抬眼看向蛮夷,懂得现代工业技术的他,要再延续汉族辉煌万万年!
  • 华年曲

    华年曲

    红衣漫天,倾世离殇,孤注一掷,家破人亡。妄谈空想,尽是悲妄,花开两朵,天各一方。我画尽了世间画不出你的模样,书完了百态写不出你眉宇间的薄凉,爱了被伤还不知悔改的爱上,伤了三次终究无法断了念想,青丝难斩,情债难偿。佛也只能叹息着,看你我跌跌撞撞。菩提树下,新墨一方,用泪记下,锦绣篇章。苍茫大地,便处悲歌,一歌未完,一曲又起。一弦一柱思华年。
  • 圣光大牧师

    圣光大牧师

    一个被天赋逼迫成为牧师的骑士,在机缘巧合之下和一个穷到放魔法都要精打细算的女神签订了神选契约。在一系列关于战争与信仰的诡秘事件中,夏凡能否看清,究竟,什么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 重生训狗师

    重生训狗师

    有必要灵魂换得这么狗血吗?莫漠她不在意家世但她在意清白啊。那变态的男人,看起来像个面团似的男人,还有那个类似社会精英的男人,你们……退散吧。莫漠只要最好的那一个。灵魂换了,曾经的执着会不会变?当然不变!莫漠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名犬繁殖者,横扫秀场,问鼎英女皇主办的犬展。
  • 墨小姐你马甲又掉了

    墨小姐你马甲又掉了

    【拆马甲,女主多重身份,1vs1】女主因为家庭原因,小时候就被送走。曾经被人瞧不起,后来马甲一个个暴露在外,你高攀不起!车神,侦探,黑客,调香师……
  • 月清风白

    月清风白

    老汪说过,高中是个小社会,离真正的社会不远了,这个年纪有感情,但是真是假难以辨认,不是对你好的人就是打心底的喜欢你;不是任何好人都可以信任。
  • 三门之地门天书

    三门之地门天书

    上下分三门。天门,地门,冥门。。。每一门之中都拥有自己的形态,独一无二。天门为仙,地门为人,冥门为魂。尤以地门之中繁杂之事颇多,根源就是人的念想。不论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宽宏大量,亦是魔家的嗜血成性,种种皆是念想。由此念想演化为无数故事,或悲剧,或喜乐。。。传说中天书能够解决一切,这就有了本书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叫做传说的人,他是怎样得到天书,又用天书来做了什么呢?这过程之中他又经历了什么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