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55600000016

第16章 佛法三根本要义(5)

没有渗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进器一样,能把世人送进超世的运行轨道。正文第二部分共三偈十二句:

出世之心若不与正发心相结合,

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

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

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心。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

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

身陷我执的坚固铁览,

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

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

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

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第一偈是说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其余二偈是说明如何发菩提心。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共因和不共因两种因素。

共因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因素,如植物生长的共同因素是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不共因就是每一种事物的特殊因素,像各种植物的不同种子,如麦种、豆种。

不共因是形成个体事物的因素,如麦类、豆类的不同种子生出不同的植物,即麦生麦,豆生豆,绝不会是麦中生豆,豆中生麦。

成佛也有共因和不共因。

见性智慧是共因,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觉悟都离不开见性智慧。所以,把智慧称作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子之“生母”。

菩萨和佛陀的不共因是菩提心。

有菩提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称作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至多只能达到小乘罗汉的境界,与佛菩萨无缘。

所以把菩提心称作菩萨种、佛种,种就是“基因”的意思。

因此,寂天大师称菩提心是使肉体变成佛体的“点金术”。

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

把菩提心比作“点金术”具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就是说如果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能产生极大功利,可以减轻和免除过去的各种罪业,避免继续造恶业。

菩提心可以使人的思想品德变得高尚纯洁,超尘脱俗。只要有这菩提宝心,就会得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的加持保护,邪恶不能近身。

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登地也可称作菩萨,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因此宗师教导说:

出世心若不与正发心相结合,

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

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

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心。

这就是说:出世心只是个解脱的因素,不会成为成佛的因素。

圆满幸福指的就是彻底脱离烦恼及其影响,证得德能慧髙度圆满的佛地的自在乐趣。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无论修显修密,只要目的是成佛,就不能没有菩提心。

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作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

佛经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众菩提发心和见性现观智慧比作飞向佛地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

菩提心是“体”,而见性智慧是“用”。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背理的邪说,智者须细审明察。

这段经文后两偈是教导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为普度众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阶段分愿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愿望,后者是行为举动——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

从性质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种菩提心。

“事心”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理心”指见道以上的智慧正见。

按菩提发心的特点和次序可分其为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发心在《现观庄严论》中是以比喻表示的:

1?如大地;

2.如黄金;

3.如新月;

4.如火;

5.如宝藏;

6.如宝石矿;

7?如大海!

8.如金刚;

9.如大山;

10.如妙药;

11.如良师;

12.如如意宝;

13.如阳光;

14.如音乐;

15.如帝王;

16.如宝库

17.如阳光大道;

18.如车船;

19.如喷泉;

20.如奏乐;

21.如江河;

22.如云。

二十二种比喻的意义如下:

与向往相应的发心是诸善生长之源,因而比作“大地%

与意志相应的发心,永不蜕变,故喻为“黄金%

与增上心相应的发心比作“新月”,表示逐步圆满。

以上三种发心属于资粮道。

与加行相应的发心比作“火”,寓意为能烧毁见性障蔽,此发心属于加行道。与施舍度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需求,故比作“宝藏与戒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宝贵的功德,故比作“宝石矿%

与忍度相应的发心,能抑止烦躁,变得宽宏大量,故比作“大海”;

与精进度相应的发心,能坚忍不拔地进取向上,故比作“金刚”;

与定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心住一境,不受散乱之风的动摇,故比作“大山”;与智度相应的发心能医治烦恼、知识障蔽症,故比作“妙药”;

与方便度相应的发心能产生应机利众的方便法,故比作“良师”;

与愿度相应的发心能使利众之愿如愿以偿,故比作“如意宝”;

与力度相应的发心,能使救度对象受益成熟,故比作照射万物成长的“阳光”;

与慧度相应的发心能使慧心圆满,以美妙动人的法音启迪众生的心扉,故比作“音乐”以上十种发心属于一至十地。

与神通相应的发心能发挥更大的利众作用,故比作掌握大权的“帝王”;与福慧圆满相应的发心具备无量功德,故比作“宝库”;

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能使人直达佛地,故比作“阳光大道%

与悲智相应的发心能使人不堕世俗和寂灭二边,顺达佛地,故比作“车船”;与记忆力和辩才殊胜相应的发心能使人广记善法,辩说无碍,故比作“喷泉”。

以上五种发心属于十地的殊胜道。

与说法盛会相应的发心能使众生享用法乐,故比作“奏乐”;

得一行道,以无为悲智力行利众诸事,如滚滚不息的河流,故比作“江河”;与法身相应的发心能使其身居三界之外,居髙临下,化现无数应身,与世长存,度众不息,因此比作“云”。

最后的这三种发心属于佛地。当然佛地发心是无意识的无为发心,是学道阶段的愿力和菩提心行的惯性作用。

佛,贯通全部过程的一条主线,绝不能把它看做可有可无。

菩提心的“菩提”是“通晓”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发心,是追求彻底觉悟和发挥觉悟的作用。

那么觉悟需要通晓什么呢?要通过闻思修,通晓世间和超世间的事(俗谛)和理(真谛),更具体地说就是通晓苦、集、灭、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在通晓这些事理的基础上,促使产生真知灼见,发自内心地觉悟,觉悟到为什么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脱苦得乐的办法和途径是什么。有了这种觉悟就可以脱苦得乐。

对中士道的声闻、缘觉来讲达到这一步就满足了,但对具有大慈大悲的菩萨来讲,这种只求自脱的境界太低、太自私;不但要自脱,而且要一切众生解脱,因此不但要自悟,而且要一切众生觉悟。

基于这种原因,菩萨发心就有了三种类型:

一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自己先争取觉悟,自己有了度众的智慧德能后就像国王治理民众似的施恩于大众;

二是“船夫式”的发心,就是争取自己和众生同舟共济,自己掌舵,自己和众生同时渡过苦海;

三是“牧人式”的发心,就是像牧人赶羊出圈似的,先让众生走出苦难牢笼,自己最后走。

无论哪种类型的发心都把自己的成佛理想和众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把利众作为最终目的,自已成佛仅仅是一种利众的手段。

请大家想一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高的思想境界吗?

这种利众之心产生于大悲心。仁慈和悲悯是一心的两种取向。

仁慈的主要表现是使爱的对象得到幸福快乐;

悲悯的主要表现是不忍所爱对象受苦,希望所爱对象脱离苦难。

一般的仁爱和同情心是凡人和声闻、缘觉共有的,但菩萨的仁爱和同情心,在无私的程度和深沉广阔的程度上,是一般的爱心、悲心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称为“大慈”、“大悲”。

佛经中有时候大慈、大悲分开说,有时只提大悲心,因为大慈心就包含在大悲心中。

悲智双运的“悲”,指的就是仁爱和怜悯融为一体。

菩萨特有的大悲心、无二见智慧、菩提心是佛子菩萨的三种生成因素。大悲心是种子,是滋养的水分,是成熟后享用无穷的果实。没有这种大悲心,就不会产生利众的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从发大悲心做起。

那么怎样才能生起大悲心呢?

发大悲心就要从认识和体会众生的苦难处境及了解自己和众生的关系做起。那么众生的处境如何呢?

正如宗师所说的那样: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

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

身陷我执的坚固牢笼,

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

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

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这就是轮回众生命运和处境的真实写照。

下面解释这些话的意思。

“四条滚滚激流”指的是生老病死苦。

有人也许会说衰老、得病和灵肉分离的死都会使肉体和心灵感受痛苦,但生有什么苦呢?

实际上生命一投胎,就有苦。胎儿在胎中感觉器官形成后就有感觉。佛经中说,腹中胎儿如坐黑牢,身体四肢如被捆绑,不能活动,母亲饮食的酸甜苦辣,会刺激胎体,母亲的身体活动也会使胎儿不舒服,出生之时胎体受挤压,欲粉身碎骨,出生之初有空气和衣物引起的不适等等,想一想有没有苦呢?婴儿出生时那“哇……”的哭声,既是胎中苦感的发泄,也是进入新的苦境的第一次感受的表达。

再从更深的意义上说,生本身就意味着死,意味着受苦。无生哪有衰老病死苦?哪有生活中种种使人心烦的事?

生老病死四苦就像四条滚滚激流,一刻也不停地冲击着生命的沙丘,使你逐渐消耗尽生命,不留痕迹。

人的一生的苦乐命运都是前世和无数前世的善恶二业形成的,这种无形业力就像镣铸和绳索,紧紧捆绑着身体手脚,一点也动不了,思想意识禁锢在坚硬的铁的牢笼中,无力冲破,深受其害。

为什么把我执比作禁锢的精神铁笼呢?因为虚妄的我执是生命受苦和堕落的最终根源,如果没有我执,就没有因我而产生的爱憎、得失、利害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种种造业行为。而在这种长期习染成性的无知虚妄的见识面前,一切事物都变得真假颠倒,变得面貌不清、真相不明。

由于无知和虚妄,把禁锢自己的牢笼都看做幸福乐园,因而不想冲破,也无力冲破这种虚妄我执的牢笼。因此,把这种虚妄的我执比作“坚不可摧”的铁笼是十分恰当的。

“无明”是愚昧无知的意思。这种无明就像漆黑的夜色,笼罩天空,看不清道路,看不见四伏的危机,就这样一生接着一生,连续不断地遭受苦难的折磨。

“三苦”前面讲过,不再重复。

“怜悯沧落此境的慈母众生”一句说明了应该怜悯和为什么要怜悯。要知道应该怜悯,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要怜悯。要懂得为什么怜悯,就要懂得“慈母众生”的意思。“慈母众生”的意思是说,这些受苦的众生不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

为什么说众生是慈母呢?这就要从生命轮回的关系说起。

生命的轮回就个体和群体而言都是无始无终的,一个人在三界六道投生转世的次数不知要比全体生命的总数要多多少倍。

无论是胎生或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亲,全体生命轮流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何止一两次?

由于知识障的原因,只是隔世的母子互相不认识而已,现在自己周围的人甚至仇敌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父母亲的可能性。

父母对子女的恩爱,是任何一种恩爱都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母亲对子女的恩爱,就其深厚、真诚、无私、永久不变程度来讲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种母爱不但人类,就连动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了解一下动物世界就会发现这种本能的母爱。

怀孕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一怀孕生育就如害重病,变得苍老憔悴,生育时的痛苦更不待说,有的甚至把生命断送在血泊中。但由于伟大的母爱,她把生死痛苦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换取子女的生命。孩子一生下来“哇”的一声叫唤,给母亲能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在这刹那之间,她会把自己生育过程中的痛苦忘得干干净净。

夫妻之间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比较深厚的,但是当一个母亲在子女和丈夫只能选一的情况下,只会选择子女,其情之深可见。

母亲用全身的营养滋养腹中的胎儿,出生后用乳汁喂养,不嫌脏、不怕累,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子女身上,自己宁肯挨饿受冻也不让子女挨饿受冻,疼爱子女,抚养子女,保护子女,教育子女,为子女求生路,谋幸福,直到老死爱心不变。有良心、有人性的人绝不会忘记自己母亲的这种恩情。

大乘佛法要求人们要从今生今世的慈母恩情想到万世、万万世慈母的恩情。

当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曾经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因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能忍心看着她们吃苦受累吗?俗话说:“儿不嫌娘丑。”当我们认识到众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还能斤斤计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丑陋行为而疏远和憎恨他们吗?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恩人慈母惨遭各种不幸时,难道不应痛哭流泪吗?

当你细细思考,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爆发良知,产生对众生的爱和同情心。这种良知和爱心、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闪光。

真正成佛普度众生的菩提宝心就是在怜悯众生的大悲心基础上产生的。宗师说:“怜悯沧落此境的慈母众生,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正文第三部分共有六偈。

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

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

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

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

要认识到世间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果而丝毫不差之理,

同时,观念中的执着之物一个个消失,

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妄,

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义若在观念中彼此对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见的本义。

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

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

能悟出当体即空,执着无物,

对正见的思辨才算圆满。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

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

悟出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

就不会堕入执空有二边的深渊。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

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

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这一部分说明寻求智慧正见的重要性,阐述缘起性空正见的义理,勉励修持。

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

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

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民,

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

这一偈说明寻求智慧正见时出世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绝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得不到明见真理的智慧,虽然有了出世心和菩提心也无力解脱充满苦烦的生死轮回之束缚,要想求解脱就要寻求解脱之道。

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但解脱之道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智慧正见。因此,寻求解脱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求智慧正见。

为什么说只有缘起正见能斩断生死轮回的祸根?那么,生死轮回的真正祸根又是什么?

生死轮回的祸根是一种特殊的“无明”。

“无明”是“智慧”的对立面,是愚昧无知,看不清事物真相,笼罩在心灵上看不见光明的一种黑暗覆盖物,是一切生命失去自由,变得不幸,遭受种种苦厄的根源。

所以宗师说:“无明是万恶之源。”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热门推荐
  • 零界祈愿阁传说

    零界祈愿阁传说

    “欢迎来到祈愿阁,有何心愿需要帮助?”“我想世界和平!”“呃,这个愿望太困难了,要不你换一个吧!”“那,我要变成世界上最帅的人!”“算了,你把地图拿来,我再研究研究”……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店铺,这是一个万界众生都在找寻的神秘之地
  • 极品相师

    极品相师

    身怀顶级卜卦之术的赵亮被赶下山,以玄学为本,改风水、解天煞,力挽狂澜救灾星美女;破诅咒、测命理,更成为商界军区巨头眼里的大神。卦推天地,震古烁今,赵亮用他的卜卦之术,在都市掀起了滔天巨浪……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系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系

    本书讲解了太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太阳对人与自然的作用及人类对它的探索与发现等。
  • 残名

    残名

    每个成为龙傲天的少年都要经过江湖的一番毒打。不过你能确定被毒打过的还能成为你想象中的模样吗。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花花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他为中心展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续焚书

    续焚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凡道纪

    凡道纪

    创始者,灭世也!救世主,凡道兮!天地不仁,又何斥万物无仁;乾坤动荡,岂能怪苍穹葬魂;凡道坎坷,且看我神笔舞挥;逆乱时空,不留淡淡一地坟。........凡道纪官方交流群:428422660欢迎进群交流
  • 塞维尼夫人书信

    塞维尼夫人书信

    本书是法国散文家塞维尼夫人的书信集,这些书信绝大部分是写给她女儿的,小部分是写给她儿子和其他亲友的。塞维尼夫人给女儿的书信,详细叙述巴黎人情风物,描绘宫廷与贵族之家的豪华生活以及异闻轶事、田园风光,也评述巴黎文坛动态。文笔委婉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史资料意义。它曾得到法国悲剧作家高乃依、哲学家兼散文作家帕斯卡尔等的赞赏。
  • 神皇令

    神皇令

    千年浩劫,尸族横行,神州萧条,生灵涂炭,人皇出世,携诸强,平天下,退尸潮,开创两百年太平盛世。天堑山上,妙手山庄,医圣宅邸,盛名天下。一夜间,血流成河,一转眼,灰飞烟灭,独留弱少白无尘,身负血海深仇,独步闯天涯,拜师剑山,从而开启了一个逆天强者的崛起征程。
  • 歌词手稿

    歌词手稿

    歌词手稿,仅用于写歌词的手稿,没有配调。
  • 惊世冥婚,王妃难招架

    惊世冥婚,王妃难招架

    她,皇室第一公主,奉行“人若犯我,必定铲草除根”,唯独对他例外。他,萧国的战神景王,骁勇善战,威震天下,唯独对她痴心不悔。当她成为景王妃,当他不顾世俗与她举行惊世冥婚,就已注定他们这辈子纠缠不清。乱世浮沉,为了不让她颠沛流离,行走万里无阻,他争江山,统天下,让世人不敢再打她的注意!一日,她拿着写好的休书拍在桌面上“从今日起,男婚女嫁,各不相干。”“我看哪个男人敢娶你?”此时的他,狠戾,无情,决绝,昔日的温柔不见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原来,你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