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14600000017

第17章 庐隐:敢爱敢恨,旷世才女(1)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人,民国女作家,曾与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1903年父亲去世,从福建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从此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开始文学创作,创作风格直爽坦率,哀婉缠绵。早期与冰心齐名,她们是五四时期文坛上人所瞩目的明亮的双星座。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郭梦良)、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28年,她为亡夫写下祭文《雷峰塔下》,这篇文章后来受到茅盾的高度评价。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鸥情书集》。

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代表作品主要有:《海滨故人》、《曼丽》、《归雁》、《象牙戒指》、《灵海潮汐》、《云鸥情书集》、《庐隐短篇小说选》、《玫瑰的刺》、《女人的心》、《庐隐自传》、《东京小品》、《火焰》等。

庐隐的父亲是晚清的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庐隐出生前,家中已经有3个男孩,在当时那个标准的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父母却盼望再生一个女儿。1898年5月4日,她在福建省闽侯县城内降生的那天,外祖母去世了。仅仅因为这样,母亲就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于是庐隐在初到人世那天就从未享受过正常的母爱,全家人都讨厌她。庐隐2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3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但心地善良的奶妈把她带到山清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当她的父亲被任命为湖南长沙的知县时,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可是她却终日闷闷不乐,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和乡下的生活。

父亲乘船赴任,在去长沙的途中,幼小的庐隐根本未意识到这是要随父亲去享受荣华富贵,整天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好心的差役搭救,才免了一死。6岁时,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儿寡母马上陷入愁海之中,舅舅得到消息,立刻打电报要接他们到北京。母亲把父亲历年积存的一万多两银子和一些东西变卖了,折成两万块现款,然后到北京外祖父家生活。

庐隐的舅舅是清朝农工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家里房子多,还有大花园,家中人丁兴旺,光是庐隐的表姐妹就有20多个。到北京的第二年,庐隐到了上学的年纪,但是母亲讨厌她,不准她入学,但她在家中拜了没有进过学校的姨妈为师,才算开始启蒙教育。但是,读书对于她是真正的惩罚。每天早晨,姨妈教她一课《三字经》后,便把那间小房子反锁上,让她独自去读。待到中午,再叫她背,背不下来,便用竹板或鞭子抽打,有时还不给饭吃。在那间房子里,除了书桌和椅子再无其他什物,使她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荒凉,在这种环境下,她对于读书没有一点兴趣。每天除了在那间比牢狱还可恶的书房里关半天外,她不愿见任何人,总是一个人溜到花园里,同鸟儿、虫儿、花儿默默相望。

庐隐和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舅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害怕她的出现给他们丢脸;而她的哥哥妹妹们都打扮得像小天使,在人群中飞翔……面对这种不公正的非人待遇,庐隐麻木了,常年的虐待摧毁了幼小心灵里的爱和希望,她只有怨恨,恨家里所有的人,于是心里产生了对生命的厌恶,她模模糊糊地觉得:“假使死了,也许比活着快活……”庐隐在家读书的成绩极差,于是在她9岁那年,被送到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慕贞学院去读小学。美国女校长在她入校时对姨妈说:“信道理(宗教),守规则……每年只暑假回家,平常是不许出学校的……还有她将来的婚姻问题,也由我们替她主张。”这些话使她顿时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恐怖、凄苦的监牢。

这所教会学校的学生有两种生活:一是穷人家的孩子,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一是有钱人的子女,进小厨房。庐隐家里虽然有钱,但她却和这个学校的穷孩子一起,吃那种最低劣的饭。上学期间,由于条件艰苦,她的脚长了疮,这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又曾肺管破裂,吐血不止。

病好了,她同大伙去做礼拜,但她心里并没有给上帝留一个位置,所以她东张西望,很不专心。这时美国人朱太太在她身边跪下,用颤抖的声音劝她:“亲爱的孩子,上帝来祝福你!”“我不信上帝,我没有看见上帝在哪里!”她说。

“哦!亲爱的孩子,上帝正在你的左右,你不能用眼睛看见,但是他是时刻都不离开你的……主呵!你用绝大的力量,使这个可怜的孩子皈依你吧……她是你所迷失的一只小羊,主呵!你领导她……”朱太太虔诚地祈祷着,并哭起来。

这时,弱小的、心灵空虚的,没有母爱、被兄妹抛弃、又经病魔折磨的庐隐,因为朱太太的话,竟感动得一同哭了起来:“我信了,我真的信了!”庐隐就是这样皈依了宗教,她后来说:“宗教的信仰,解除我不少心灵上的痛苦,我每次遇到难过或惧怕的时候,我便虔诚的祷告,这种心理作用,我受惠不少……现在虽觉得是一件可笑的事,但也多谢家教,不然我那童年的残破的心,必更加残破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冷血的家族竟抛下庐隐和她的两个表妹而躲到天津租界去了,直到清王朝被推翻以后才回到北京。这时的庐隐开始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练习作短文,由于她拼命用功,出乎家人意料地考上了高小。这时母亲和亲戚的脸上有了喜色,从此以后,曾经的丑小鸭居然时常被称赞“聪明”了。后来庐隐更加勤奋,不久后考进了师范预科,这使家里人更加惊奇不已。

庐隐13岁考进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她的少女时代。她是班上最小的一个:年龄最小、个子也最小,因而处处都受到了同学们的关照,庐隐生平第一次发现人间似乎还有友情。但学校里的规矩太严,管制太多,在那个牢狱般的环境里,动辄就会受到处分,所以每逢星期六回家,她都像被囚禁的鸟儿飞回树林一样高兴。可是到了星期日,一吃过午饭,心情就重新开始紧张起来,因为下午4点前,她必须回到学校。当时,她总希望自己生病,以便能暂时脱离恐怖的学校生活。尽管如此,她和同学们还是努力在苦中作乐。她和5位好友结成了全校有名的“六君子”,她们调皮的主要形式很简单,那就是“笑”,只要见到哪个同学的举动、面孔、衣着上有所异样,便开始放声大笑,一声接一声,直到那人被笑得哭起来方才罢休。中学一二年级,就在这看似无休止的玩笑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独立

到了中学三年级,庐隐16岁了。母亲开始关心起她的婚事,而她,对于结婚却莫名惶恐,觉得那是一件很神秘的事。就在这时候,她回忆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那些多情善感的小说尤其适合她的口味,从此她的兴趣一天天转向文学,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

在这期间,她在舅舅家里认识了一位表亲,名叫林鸿俊。这位少年读书不多,人却聪明漂亮,其家境贫穷,无依无靠。庐隐从他手里借了徐枕亚的《玉梨魂》,那是一本描写一个多情而薄命的女郎的遭遇的小说,情节凄切哀婉。林鸿俊由此发现庐隐是一个多情的人,于是便给她写了一封述说自己平生不幸的信,庐隐看后十分同情,为他流了眼泪,这样渐渐地,两人开始亲密起来。不久林鸿俊向庐隐提出了结婚的请求,但是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林鸿俊没什么大出息,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当时庐隐正莫名其妙地憎恶和恐惧结婚,并想过一生独身的生活。但母亲和哥哥的行为激起了她的反抗情绪,她觉得自己有必要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和哥哥,于是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只好答应了她,却又提出了一个条件:大学毕业后才能举行婚礼。

1916年,18岁的庐隐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没有专门的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这意味着庐隐暂时不能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找工作,以帮助分担家庭的压力。不久,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庐隐竟被北京公立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事园艺教员。她虽然耍棍棒、操哑铃球杆还是可以的,但是家事园艺于她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校长、训育主任都是爱慕虚荣之人,教学上她努力去做,并精心组织了一次颇令校长满意、又为学校出风头的运动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甚至比她还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短暂的教学生活。

辞职后,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请,庐隐决定离开那个令她窒息的家和带给她太多不愉快记忆的北京城,到外地执教。回忆起赴安庆任教时的心情,庐隐这样写道:“……到火车站,我匆匆的买好车票,心雄万夫似的跳上车子,当车轮蠕蠕而动,我和表哥告别时,在我心头没有离愁,没有别绪,只有一股洒然的情绪,充塞着我的灵宫。我觉得这十余年如笼中鸟般的生活,我实在厌倦了,时时我希望着离家,去过漂流的生活,因为不如此,似乎无以发泄我平生的抱负,——我虽是一个女孩儿,但在这时节,我的心肠没有温柔的情感,我羡慕飞剑侠,有时也希望作高人隐士,所以这一次离家,我是充满了骄傲,好像一只羽毛已经长成的鸟儿,从此天涯海角任我飞翔。”在安庆这所小学里,她担任体操、国文、习字和史地等课程的教学,在工作中她极其敬业,得到许多学生心悦诚服的赞叹。这时她与同在那所小学兼课的苏雪林相识。在安庆的一年里,虽然得到了肯定,但她觉得生活无趣,于是半年后便回到了北京。这时,恰巧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聘请教员,在母校校长的推荐下,她到了开封。但那里环境腐败,流弊积年,守旧的教员视言论激烈的庐隐为名教反叛的危险人物,在怕被挤掉饭碗的其他教员的怂恿下,一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同她作对,故意给她难堪。庐隐当然不会受这样的气,熬到了暑假,她就像逃出了牢笼一样,返回北京。到了家里,母亲骂她没长性,她的表姐妹们则送给她一个新的雅号——“一学期先生”。

在漂流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庐隐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就在这时,“五四”前夕的新思潮在各个角落暗流涌动,仿佛在孕育着一场暴风骤雨,庐隐觉得自己必须进步,应该学习,不能再教书了。可是为了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只好再到安庆教半年书,积攒学费和保证金。当她再次回到北京时,女高师的考期已过,但最终还是在母校老师的通融下,庐隐于1919年秋考进了该校国文部,做旁听生,经过学期考试后,再升为正班生。

蜕变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希望,进入女高师。但旁听生的身份却让她有了自卑的情绪,在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学生面前,她自惭形秽,觉得处处不如人。

第一次在大学里作文,老师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题目,庐隐不懂,却不敢问人,怕被取笑,只好独自钻进图书馆,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才总算是明白了一些,然后用了一天的工夫写出了一千多字的文章,惴惴不安地交了卷。但没想到的是,这篇作文竟被选入学校的刊物《文艺观摩录》,老师给出的批语是:“立意用语别具心裁,非好学深思者不办。”从此,那些从前态度傲慢的学生也对她另眼看待了。年假大考以后,她和旧相识,此时同样在做旁听生的苏雪林的成绩最为突出,于是她们由旁听生升入正班生。这时期她的学习顺利,但心情却并未因此变好。母亲不仅经济上不帮忙,还时常责备她,使她“等是有家归未得”,经常独坐在走廊的栏杆上,暗自流泪。这时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兴起之际,许多新的学说激荡着她,许多闪光的思想照耀着她,她痛恨封建礼教,向往光明自由,她的灵魂里浸透了叛逆精神。当一位同学在讲演会上大讲恋爱自由,多数人向她吐舌头、翻白眼、冷嘲热讽时,庐隐却大胆地独自支持她,鼓励她勇敢前进,从此庐隐也被视为“新人物”了。

“五四”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冲淡了庐隐心里的悲哀,她精神焕发、时常处于亢奋的状态之中,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她被选为学生会的干事,积极从事社会工作。她被女师大选为福建同乡会代表,到北大、师大开会,后来又被选为几次大会的副主席和一个刊物的编辑。就在这个时候,她开始觉得同她订婚的表亲林鸿俊思想平庸,同她的想法不一样,走的道路亦不相同,她所需要的人,不是仅仅脾气好就可以满足的,她说:“我羡慕英雄,我服膺思想家。”她想到他们的志愿不同,婚后的平凡生活将毁了她的一生,于是便主动提出要求,解除了婚约。

爱看书和研究社会问题是当时许多追求光明的青年人的特点,庐隐就是其中的一个。起初,她同几个年龄相仿、志趣不凡、都爱嬉笑的朋友自称为“战国四公子”,她被封为孟尝君;后来又和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社会改良派”,每星期活动一次。这时,她时常收到别人寄给她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书,并常常同她通信和讨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她的思想有了真正的飞跃,认识到“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负的责任是那么大”,从此她“下决心做一个社会的人”。

同类推荐
  • 华盛顿

    华盛顿

    华盛顿,美国国父、将军、政治家、第一任总统。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华盛顿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开创了一个至今美国人依然遵守的先例,那就是和平移交政权。美国“建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超人般的毅力,他一生的作为带给美国人民永无休止的启示,两百多年来,这已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无穷动力。华盛顿不是一个像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他一些当代美国领袖那样有创意的、敏锐的思想家。然而,他却比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更为重要。对于华盛顿来说,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起了至关重要的领袖作用,如果没有他,任何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 亚历山大——伟大的征服者

    亚历山大——伟大的征服者

    《图说世界名人:亚历山大(伟大的征服者)》讲述了,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摧毁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他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他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 新编历史小丛书:王昭君

    新编历史小丛书: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出塞和亲,使得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本书就是写的王昭君的故事。
  • 老舍茅盾

    老舍茅盾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对名人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他对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热门推荐
  • 绝世佳人太嚣张之艳福天照

    绝世佳人太嚣张之艳福天照

    一世穿越,两世为人。清冷是她的伪装,古灵精怪是她的特点,绝情是她的潜在,聪慧敏捷是她的内敛,毒舌是她的天赋。无情公主幽紫,九公主北冥樱灵,江湖武林的盟主,天上人间的宫主和冥落轩的接班人……多重身份,多重性格,哪个才是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教育青少年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

    教育青少年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

    有些爱不计任何的得与失,不需要任何的回报;有些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涛骇浪,在平实中感动你我;有些爱如细流般隽永而无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本书选取了关于感恩的故事,它们或许会让你泪流满面,或许让你感受到丝丝温暖,或许让你开始有了珍惜这份爱的感悟,但不管它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动,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故事。
  • 穿越异世霸主

    穿越异世霸主

    这是一个修炼魂力和魔法的地方,在这里魂力修炼者掌控魂兽,魔法修炼者掌控金丶木丶水丶火丶土五行之力和风丶雷丶光丶暗四大元素。
  • 我的lol女友

    我的lol女友

    我们都爱玩英雄联盟…非常现实的英雄联盟生活,主角不是职业大神,只是白银段位的低端玩家…虐心流…请入……qq群:511165219!敲门砖:“安静”是我自己创的,欢迎大家来骚扰……
  • 快穿之恶毒女配打脸系统

    快穿之恶毒女配打脸系统

    天之骄女洛清歌发现自己居然是被操控的恶毒女配,一路脑残的作死。打破枷锁之后,绑定了恶毒女配打脸系统,开始穿梭于各个世界,开启打脸的征途。完成恶毒女配的愿望,赚属性分和能量的同时,无意间收获忠犬一枚。带着忠犬一起向幕后黑手主神挑战,揭开身世神秘的面纱。PS:主角不纯善,不喜勿喷!
  • 权臣娇宠

    权臣娇宠

    凌妙玉一朝重生,发现自己正在鞭打未来大奸官“五哥哥,求放过”重生前凌妙玉爱答不理,重生后凌妙玉高攀不起“五哥哥,介意抱个大腿吗”沈某人轻笑“妙妙,随你抱”这是个权谋的故事也是拿权谋换美人一笑的故事
  • 冷世夭族之夭族前传

    冷世夭族之夭族前传

    她是一代绝世家族的神秘BOSS,也是世界第二家族的千金,不同其他光环炫目的女主角,她既不高冷也不腹黑,有点机灵也有点傻气,有点蠢萌头脑却也清醒。她没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强大气场,却总能使人心服口服于她,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王者,却也没想过自己的存在是为了终结。一旦认定了事情很难回头的她为了他会经历什么?他们的结局又将如何?夭族系列第一部冷世夭族欢迎戳进√
  • 良婿谜情

    良婿谜情

    入赘何其不易?堂堂男儿,反嫁女方,受尽白眼,冷嘲热讽。天意还是命运?是福不是祸是福躲不过。天财说:欠债还钱,欠爱还情,将心比心,我欠你一生一世,就用今生今世来还。这是天财心里认定的做人准则的基本道理。这基本道理也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基本原则也是给他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带来了无数的迷情。
  • 鸣鸿刀之群魔乱舞

    鸣鸿刀之群魔乱舞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发。”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在这纷纷乱世,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一枝梨花压海棠、貌似潘安的黄本,该何去何从。、、、、、、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