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75000000005

第5章 魏蜀吴 是怎么分治天下的

五、魏、蜀、吴、是怎样分治天下的

我们已经说过天下已经形成了长期的难以统一的三国格局,不仅意味着吴、蜀两个小国至少在四、五十年内谁也吃不掉魏国,就是偌大的魏国至少在三、四十年内也吃不掉蜀或吴,因为蜀有山川之险,蜀道之难,吴有三江之阻,水战之强,魏有秦岭之隔,陈仓之固,可谓天然的屏障,天然的国界,如果有一国非要统一天下,其余两国还有联合的可能。势必把战争的时间拉得老长,人民还得在战争中煎熬,这就是三国鼎立后的国情,也是当时天下有识之士的共识。

既然国家没能统一,既然三国鼎立,既然已经形成了难以统一的三国格局,那么魏、蜀、吴就应该各守疆界,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各自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给人民以修养生息之机。自黄巾起义起至三国鼎立的形成,战争已持续了二十五六年之久,天下人民多么渴望停止内战,多么渴修养生息,多么渴望安居乐安啊!那么国家还要不要统一了呢?当然要,而且历史的总趋势依然是统一,不过统一的条件不成熟,就得暂时放一放,待几十年后统一的条件成熟时,再完成国家统一,所说“条件成熟”,就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伤亡、最低的代价统一天下。总之和平与发展生产力是三国时代的两大主题。我们就来看一看魏、蜀、吴三国都是怎样做的。

(一)司马懿的文治武功

曹丕称帝后,企图统一天下,先后两次亲自率军伐吴,但仗没有打起来,结果无功而返,这是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曹丕鉴于东汉宦官****,外戚参政,朝臣党争等弊端,拟定了限制宦官权力,限制后党与外戚参政,限制党争等朝规。鉴于董承、伏后事件,提出了“妇人不得干政,外戚不得辅政,违者共讨之”的口号,因而曹魏政权始终没有出现过宦官****,后党外戚****。曹丕还派大员到各地巡查,加强吏制,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所有这些,保证了朝政的清明,社会的稳定,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曹丕只当了六年的皇帝,司马懿就在他身边,曹丕视司马懿为老师,虽未重用他,最终还是看出了司马懿的忠心和价值。公元226元,曹丕病重,召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入寝宫,言曹睿年幼,“卿等三人可善辅之,勿负联心。”嘱托完毕,离开了人世,曹睿继承了皇位。

曹睿登基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成了国家的决策人物。他的“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的理念,正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曹睿的认可,据险自守成为北魏的大政方针。司马懿还向魏主进言,要加强阵仓防务,把德才兼备的郝昭调到陈仓,让他担任陈仓守将,可万无一失。曹睿准奏。事实证明,陈仓只要有郝昭在,诸葛亮的北伐始终没有越过陈仓一步。

司马懿虽然是辅政大臣,但对于曹魏来说,他还是个局外人,他给曹氏打工,总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持已见,为了顾全大局,他能忍辱负重。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可以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

登基后的曹睿很热衷于大兴土木,大搞兴建宫殿,又不断扩大规模,预算也在大幅度提高。这皇上还亲自拿着铁锨在建筑工地上和工人一起挖土施工,朝中大臣们无人劝阻,三位辅政大臣中只有司马懿赶到建筑工地上,对皇上说:如今正处于诸葛亮频频北伐之陈,为了自卫反击,大河以北的百姓贫困,内有劳役和军役,不可能并行不悖,希望皇上停止国内施工,节省人力物力,以支授前线打仗。曹睿听了很不高兴,冷冷地看了司马懿一眼,把铁锨扔到地上,虽然放弃了大兴土木,但对司马懿从此有了戒惕之心。

正处在险境中的司马懿,一个消息改变了他的处境,就是远在辽东,有东北亚军事强者之称的公孙渊,公然反判朝廷,自立为燕王,设置文武百官和朝廷,妄图从魏国分裂出去,建立三国之外第四独立王国。曹睿大怒,决定铲除这一军事集团。在魏主看来,领兵挂帅消灭公孙渊的人选,是非司马懿莫属。于是给了司马懿四万人马,命他讨伐公孙渊,而且要暂草除根,不留隐患。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一方面公孙渊早已和孙权沟通,得到孙权的支持,如果失败,很可能跑到吴国去,这岂不是留下隐患?一方面,公孙渊早已构筑了让朝廷军队插翅也难飞越的铜墙铁壁式的辽隧防线。司马懿为了斩草除根,为了减少伤亡,决定智取。令公孙渊没有想到的是遇上了这么个对手,竟落个城陷身亡的结果。司马懿以最少的伤亡,最低的代价,巧妙而又圆满地完成彻底消灭公孙渊的任务,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司马懿班师回朝,一路上接到曹睿的五封“加急电报”,就是召司马懿赶紧回朝,免去一切礼节和手续直接进宫面君,司马懿加快行军速度,赶回京城,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曹睿临危托孤。曹睿使出最后的力量对司马懿说:“联为了后事相托,连死都忍了下来,等你相见,见到你了,也就没有遗憾了。托你好好地和曹爽一起,好好辅政。”缓了缓,又吃力地指着床榻下跪着的曹芳说:“这孩子就是太子,你好好看看,别认错了。”又对曹芳说:“快抱抱老太尉。”曹芳听了,走到司马懿面前,伸出双手楼着司马懿的脖子,曹睿又说:“太慰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六十一岁的司马懿,泣不成声地表白自己的忠心,忠心还未表完,曹睿就驾崩了,司马懿与曹爽扶八岁的曹芳坐上了皇位。

司马懿和曹睿的合作时间很长,诸葛亮即将北伐时,深知唯有司马懿堪称他的对手,使了个反间计,使曹睿中计,杀掉司马懿。曹睿果然中计,不过司马懿捡了条命,被逐到宛城,成了普通的老百姓。然则司马懿既被投蜀,也没有奔吴,当他听说魏军数败于诸葛亮时,不住地长叹。当曹睿省悟后,请司马懿出山领兵退敌时,司马懿欣然从命。他当机立断,捉了反将孟达,击退了诸葛亮的北伐,蜀军伤亡惨重。司马懿班师回朝,曹睿很受感动,大喜地对司马懿说:“联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负。”赐司马懿金钺斧一对,并说:“后遇机密重事,便宜行事。”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都是司出懿率兵去击退的。但是他没有凭着此魏雄厚的经络实力和军队实力,急于统一吴、蜀。而是采取一贯的据险自守的战略方针。为此他能忍辱负重,宁可穿女人的衣服,宁可顶着“畏蜀如虎”的臭名,仍不主张伐蜀,只是粉碎其进攻而已。司马懿的以逸待劳,凭险固守与诸葛亮的千里运粮攻坚夺险所付出的代价是大不相同的,司马懿长期固守的大政方针,对于保持综合国力,减少伤亡,减轻人民负担无疑都是正确的,曹睿在位期间,只有一次伐蜀行动,是曹真提出来的,也是经曹睿批准的,由曹真率军伐蜀,结果大败而回。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看还有大兴土木,工程繁多,百姓不堪其苦的现象,便为民请命。罢除了现役民工数以万计,从此工程建筑在北魏销声灭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曹芳在位期间,首辅大臣曹爽曾入奏魏主说:司马懿功高德重,不宜掌兵权,可以为太傅,曹芳从之。从此兵权皆归于曹爽。曹爽专权,命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功将军,曹彦为散骑常待,各引三千御林军,任其出入禁宫,又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谥为尚书,毕轨为司录校尉,李胜为何南伊。此五人日夜与曹爽议事,密谋其在朝扩大势力范围。司马懿被架空,有职无权,又一次处于险境。

东吴孙权已摸清了北魏朝廷的具体情况,认为魏主年幼,曹爽专权,司马懿********,正是伐魏的大好时机。耿孙权派出四员名将,分四路入侵北魏,全宗侵略淮南的芍陂,朱然攻樊成,诸葛恪攻六安,诸葛瑾兵出相中。声势浩大。

芍陂是修建在淮河流域的一项引水灌溉工程,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曹操曾经两次重修过这一工程,对粮食增产,造福百姓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宗就把目标投向了这一巨大工程,作出了破坏这项工程,让曹魏人民没有粮食吃的决定。他带领大军,拿着镐头等破坏工具,狠狠地砸毁芍陂,把里面的蓄水放出来淹没农田庄稼和广大村庄。朝廷当然也接到了紧急求救信,司马懿知道后,立即主动请缨,朝廷也无选择,虽然司马懿已六十多岁了,然而能杀退四路来犯劲敌,还非他莫属。

司马懿奉朝廷之命,亲自统领大军南下退敌。四路名将哪里知道司马懿又重掌兵权,又哪里是司马老英雄的对手?他们扔下了所有战船和数以万计的尸体,狼狈而逃。司马懿大获全胜班师回朝,但他没忘记芍陂水利工程遭到破坏之事,向朝廷请示,芍陂已被吴贼破坏,修复它已是刻不容缓。让我主管此事,兴修水利,朝廷也同意司马懿的奏请。

司马懿兴修水利的才能,不亚于他的军事才能,他修复好芍陂水利工程后,又到淮南开渠,灌溉农田,灌溉面积多达一万多公倾。他又同邓艾搞军屯,在他们的努力下,粮食米库在淮南遍地开花,在从前线归来的路上,还到处设有典农的官员和屯田的将士,一直到洛阳。

司马懿回到洛阳,还得低调做人,因为他又处于被曹爽排挤碾压的险境中。

曹爽没有放弃排挤司马懿的行动,他召集属下那个流氓集团研究对策,如何能在军事上压倒司马懿。李胜等提出:西蜀那个能征惯战的诸葛亮已经过世,这正是代蜀大好时机。若能灭掉蜀国,到那时,朝廷哪还有他司马懿立足之地,掌握国家命运的主动大权就一定落到我们手里。曹爽反复盘算后,便作出了伐蜀的决定。任命夏侯玄为伐蜀大军总指挥,任命李胜为参谋长,准备就绪。司马懿知道曹爽派将伐蜀后,极力反对曹爽伐蜀计划,苦口婆心地向他讲述蜀不可伐的道理:入蜀的道路险隘无比,气侯变幻无常,粮草搬运艰难,一旦到了进退不得的困境,就难以自拨,到那时岂不坑害我军?但曹爽根本不听,因为他是首辅大臣,有决策权,根本用不着司马懿同意。

曹爽执意伐蜀,可曹爽夏候玄哪里是西蜀名将王平的对手,坠落山崖而死的牛、马、驴、骡,不计其数,搬运粮草就成了大问题,曹爽和夏侯玄才感到形势不妙,商量退军,就在退军的途中,遭到了蜀军的截击,伤亡很大,损失惨重。

曹爽回朝后,把宫廷和洛阳所有的武装力量,都控制在自己手里,一切人事任免权也都集中他的手上,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党羽,他的一切安排,都构成了对司马懿的最大威胁。司马懿不但处于逆境,而且已有生命之忧。于是司马懿退职在家,朝中的老臣也学着退休回家。

曹爽自此更加肆无忌惮,欲所欲为,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他的饮食衣用和皇上一模一样,还****宫女以及曹睿的一些爱妾。当年董卓就随急****宫女、皇妃,曹爽简直要步董卓的后尘。曹爽又经常带领三个弟弟到落阳城游玩打猎,已经满域皆知。

曹爽听说在家的司马懿病倒了,就派李胜到司马府探病,李胜回来告诉曹爽的是,司马懿果然病重,危在旦夕,曹爽听后,觉得自己野心的实现已是为期不远。

一筹莫展的司马懿还是得到了曹爽请天子一同到城外拜谒曹睿墓地的准确消息,日子定在正月初三,现在正是年底,临正月初三是屈指可数。七十一岁的司马懿决定在正月初三这天发动政变,并做了安排。

过了春节到了正月初三上午,曹爽陪皇上以及大小官僚在城外高平陵拜谒祭奠先帝,典礼非常隆重,拜谒完毕,就去畋猪。正飞鹰走龙之际,忽然有人来报,司马懿持表来到城外,有人将表呈到曹爽面前,曹爽见表中所列举他的犯罪事实,大吃一惊,几乎落马。曹爽和他的弟弟们只好来到司马懿面前,双膝跪倒,老老实实地束手就缚。

司马懿回城立即主持成立了专案组,对曹爽一伙进行隔离审查,何晏、张当等都异口同声供出了曹爽于本年三月起事篡位的事实,还供出曹爽称帝后,他们能位列三公之上的事实。司马懿向朝野公布了曹爽集团谋反的铁的罪状,并把他们斩首示众。

其实,司马懿与曹爽的较量,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弄不好可是夷三族的死罪。在曹爽看来,退休养病在家的,日薄西山的司马懿已不再构成对自己的威胁,所以,此时司马懿父子已是安危无恙的,司马懿的两个聪明儿子完全可以在朝廷都会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司马懿如果不是为了国家的大局着想,是犯不着与曹爽一伙玩惊天赌局而孤注一掷。

司马懿粉碎了曹爽乱国集团,朝中众臣拍手称快。朝廷封司马懿为丞相,可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几个月后,朝廷又加司马懿两项特殊的荣誉,一是朝令不拜,一是加九锡,可谓人臣之位极矣,可司马懿又是上书固辞,可见司马懿与曹爽的较量,不是为了名利地位,而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有人谈薄名利,有人野心勃勃。官居车骑将军之职的王凌,现任北魏东南战区的最高统帅,仍觉不足,和他的外甥令孤遇两人决定寻找机会发动政变,在许昌拥戴曹彪为帝,另立中央。王凌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在司马懿,之下,令孤遇又颇有才于,再加上自己身边的两个儿子勇武过人,如果以杨州和兖州同时举事足以成功,但令王凌没想到的是,令孤遇的心腹将王凌一伙的阴谋密报给司马懿,司马懿闻报吃惊不小。他深知王凌的军事才能觉是朝中众文武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王凌较量,都未必是他的对手,这次还得亲自出马,七十三岁的司马老英雄,调兵遗将,乘坐战舰迅速南下。

司马懿想尽量不用打仗的方式的解决王凌,先托人给王凌去了一封信,信中谎称皇帝曹芳****王凌免去他的一切罪过,司马懿本人也凉解王凌,总之信写得入情入理,王凌尽管足智多谋,还是相信了司马懿。放弃了抵抗,接着就得到了司马懿水陆两军已抵达本地的消息。王凌如此被动,觉得已另无选择,只好跪在司马懿面前,束后就缚。司马懿令人给他松绑,带他回朝面君,回朝后,经立案侦察,王凌集团已经全部伏法,同时还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曹彪谋反事实,曹彪也只好认罪伏法。

如果不是司马懿出其不急而又及时地解决了王凌,待王凌发动政变时北魏内部很可能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而司马懿没损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凌集团,使北魏又一次转危为安。由于司马懿功德无量,懿主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但司马懿坚持辞去了相国和安平公的职位,就在这一年,德高望重的司马懿与世长辞了。他的去世,不能不让我们看到他辅政的艰辛,也不能不让我们看到小皇帝坐天下的弊端。

按照司马懿生前的遗嘱,葬在洛阳东北首阳山,下葬时,司马懿的遗体穿着平常的衣服,不用任何器皿陪葬。

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成为北魏的辅佐大臣,转年被曹芳封为大将军,又晋升为丞相,在司马师辅政期间,举贤任才,反对买官卖官,还奉行他父亲据险自守的大政方针。但你不打人家,人家还是来打你。公元253年,东吴辅政大臣诸葛恪,即诸葛瑾的儿子,兴重兵大举攻打北魏,司马师指挥毋丘检、文钦率军击败了诸葛恪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新城之战”,司马师任辅政丞相只有四年,就病故了。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又成为北魏的辅政大臣,也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公元257年,北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造反,并联合东吴,吴国派出四员大将率军三万援助诸葛诞。司马昭和小皇帝曹髦一起率军平叛,历经七个月的战争,终于平了这次叛乱。

公元258元,司马昭和皇上一起班师回朝。司马昭被封为晋公,进位相国,加九锡。两年后,小皇帝曹髦办了一件懊事,在五月的一个夜晚亲自率左右攻打司马昭府,被司马府的护军成济杀死。事后。司马昭把成济斩首,并夷三族。立曹奂为帝。司马昭依然是相国、晋公、加九锡。

司马懿父子长时期地经营着魏国。一方面给老曹家打工,事事都得小心谨慎,一方面还得握国家的大局,一方面得设法击退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吴国大军的数次入侵;一方面还得平定国内的叛乱,一方面得推广屯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一方面还得制止皇上的大兴土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司马懿父子既不伐吴也不伐蜀,几十年坚持自守的方针,使北魏得以长期稳定,生产力得以长期地发展,人民得以长期的安居乐业,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为国家最后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63年,司马昭看到伐蜀的条件成熟了才决定伐蜀,以席卷之势灭掉了蜀国,又过十年,司马炎看到伐吴条件成熟了,才决定伐吴,以破竹之势,灭了吴国,终于统一了天下。

司马懿父子为了把握国家的大方向,为了国家的最后统一,创造条件,为了人民的利益,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他们的文治武功,实在令人敬佩。

(二)灾难深重的蜀国人民

刘备从刘璋那里夺了益州,又从曹操那里夺了汉中,三分天下,鼎足西蜀,可谓如愿以偿了。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但他没有关上门来安分守已地过日子,让蜀国人民得以修养生息。而是立即派使者到荆州关羽处,命关羽率兵攻打朝廷的襄阳、樊城。这场战争规模不小,朝廷方面伤亡惨重,关羽呢?丢了荆州不算,自己的八九万军队全都报销,关羽这位光杆司令也死于孙权之手。

老子讲过,“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关羽率军攻打襄樊。又返回头率军企图从吕蒙那里夺回荆州,无疑问,这场战争使荆州之民与襄樊之民横罹战祸!这场战争的主要责任是在刘备身上,他不该授权关羽发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

那么这场战争是刘备授权关羽的吗?当然是,《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备授权关羽的,这是其一。其二,关羽督都荆州,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授权,并叮属再三,所以关羽自知责任重大,如果没有刘备的命令,怎敢离开岗位攻打襄樊?其三,如果是关羽自己主张的,为什么不在曹操率军帮助夏侯渊时攻打襄樊,而偏偏选择在曹操放弃汉中,班师回朝后才去攻打襄樊?

那么刘备授权关羽去攻打襄樊是为了要大展鸿图,一举拿下许都吗?当然不是,如果是,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派出一路兵马配合关羽,也应该时刻注视着战争的形势。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刘备派费诗为使秘密授权关羽的。目的是让关羽只拿下襄樊就可以,也知道关羽拿下襄樊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授权关羽呢?还是从刘备自立汉中王说起,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魏延为汉中太守,关羽可是没被排上号的,诸葛亮提醒刘备,说关羽会闹情绪的。刘备说他自有办法。于是刘备派费诗为使到荆州去做关羽的思想工作。自古以来,主人派出去的使者,是最懂主人心的,费诗一席话,就使关羽欣然领命去攻打襄樊,关羽所以能欣然领命,是因为费诗向他暗示:刘备在你拿下襄樊后就可以破格再加封你关羽的职位。因此刘备授权关羽攻打襄樊之事。CD文武包括诸葛亮在内是都不知道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曹操为救樊城之急,孙权为偷袭荆州,他们竟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关羽,使关羽丢了性命。刘备痛心疾首,顿足捶胸:是我自己害了二弟啊!曾几何时,桃园结义,有了不可告人的盟约,后来兄弟失散,二弟在曹操那里倍受曹操礼遇,最终还是寻机回到大哥身边,二弟不负盟,大哥岂能负盟?现在大哥当了一国之君,没有把二弟摆在显赫的职位上,反而还坑了二弟,二弟死在孙权之手,这弥天大仇岂能不报?

刘备怒不可遇,欲发倾国之兵大举伐吴,为二弟报仇,刘备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众文武的强烈反对,但没能改变他东征的主意,赵子龙将军苦谏,都不奏效,而诸葛亮却一言不发,反而带领众文武紧锣密鼓地扶刘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诸葛亮投刘备以桃,刘备报诸葛亮以李,封诸葛亮为丞相。那么诸葛亮就如愿以偿了吗?没有。他和刘备一样,也一直做着皇帝梦,他想当皇帝,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谋取相位,第二步谋取皇位。现在刘备要东征,怎能阻止他呢?诸葛亮如意算盘打的是:刘备你伐吴走了,我就是CD之主,你吞了东吴成为大国之帝,我就是大国之相。你死在沙场,我就是西蜀之王,你大败而回,我就唉声叹气地说:“法孝直若在,可以制止主上东行矣”,你得胜而归,那大家都反对你东行唯我不反对你东行。看来刘备满腹奸诈,还是玩还过诸葛亮的。

小说上说刘备动用七十五万大兵伐吴,可谓规模之大,可有人说刘备伐吴的总兵力只有四万人。这种说法恐怕不妥,首先,罗贯中极尽为刘备涂脂抹粉之能事,那他为何让刘备败得那么惨?七十五万大兵有去无回,这岂不加大刘备的罪过吗?其次,可以试想刘备每攻下一座城市,每处战略要地,都要留下部队镇守,而刘备的目标是一举拿下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区区四万兵好够干什么?诸葛亮南征孟获,还要起兵五十万呢?再者说刘备发倾国之兵伐吴,四万人岂能说是倾国之兵?四万人越战越少,势必半途而废。其实,刘备除了动用久经沙场的正规军外,仅新增的兵勇就是二十五万(新增兵勇二十五万,粮一百五十万石)。

有人说,刘备的伐吴不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你看关羽已经死去一年多了,刘备才伐吴,一年多是不能证明刘备不是为关羽报仇的。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况一年多?其实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够短的了,试想之,首先朝中诸臣不同意伐吴,有的大臣因反对伐吴而坐牢,有的大臣因为反对伐吴被外死,刘备怎么也得等意见统一后,才能动兵吧?其次还得征兵、征粮、征钱,就征粮而言,庄稼还没到收获期怎么征得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三丁抽一,四六征税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吗?二十五万新增的兵更勇总得经过一番训练吧?第三,诸葛亮又在张罗着刘备的称帝事宜,不但得走程序,还得为刘备面南背北之时选个良辰吉日,登上帝位后,还得选个出兵的好日子。这一年多应该是紧锣密鼓的一年多。普通百姓家的女儿结婚,婚前还得有几个月准备,何况大军远征?第四,刘备不也是口口声声为关羽报仇嘛,如若不然为何三军常孝,战船带孝?总之,刘备的大举伐吴是不是为关羽报仇,都是非正义的,想为刘备开脱罪责,是很难办到的。

刘备伐吴的结果,给了他一个大大地惩罪,几十万将干儿郎被葬送在三江口“死尸重叠,塞江而下”,“一应粮草器械,尺寸不存。”《三国志》讲,刘备只身一人逃到白帝城,《三国演义》讲,刘备只带百条人逃往白帝城。刘备为了个人的恩怨,发动了这场不该发动的战争,使亡于三江口的七十多万将士的亲人痛不欲生,给蜀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刘备自觉负罪非轻,悔恨交加,无颜回CD面对群臣,势单力孤地住进了白帝城,把白帝城改成永安宫,即永远安定的意思,这位打了一辈子仗的好战分子,不想再打仗了。在白帝城度过了一个凄凉的春节。春节前六个月,春节后六个月,刘备正好在永安宫里熬过了一年!令人费解的是,刘备战败的消息已经很快地传到了CD,可诸葛亮为什么不到白帝成看望与自己有鱼水之情的刘备呢?为什么不好好安慰和劝解一番,把刘备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跟随自己回CD去欢度春节呢?刘备如能回CD皇宫里欢度春节,岂能病倒在床?难道刘备就不想回CD?普通百姓在外打工,春节时还想回家过个年,因而造成春节后客流高峰。刘备就不想回CD和群臣一起过个年?诸葛亮不去接,也不委托一位重臣去接,刘备又无颜回,这真是有家难奔,有国难回!看来,诸葛亮诚心要把刘备耗死在白帝城!其实刘备还就是在春节前后病倒的,李严也是刘备在春节前后提拔的,封李严为尚书令,看来此时,刘备恐怕就有了把刘禅托付给李严念头。

刘备在外,刘禅年幼,诸葛亮实际上就是CD之主,西蜀之王。这位西蜀老大怎么能愿意把刘备接回CD呢?刘备的病又怎么会好转?病情却是一天天加重,在生命重危时,把诸葛亮和李严召到永安宫,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定大事,若老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想此话一出,诸葛亮一定会吓出一身冷汗,这就看诸葛亮怎么说了,如果说出遵命、照办之类的话来,刘备就有可能免去诸葛亮的一切职务,把刘禅托孤给李严一个人就可以了。可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赶紧痛哭流涕地表忠心,叩头流血地发誓言,表示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忠贞不二的报效国家,直到献出生命。诸葛亮知道一般的表态是糊弄不了刘备的,刘备观察着诸葛亮的反映,打消了对诸葛亮的怀疑。觉得可以闭上眼睛到那边去了。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除了观察诸葛亮的反映外,还有一层目的,就是使诸葛亮对自己产生感激之情,好不负重托。一心一意地辅佐后主。接下来刘备还跟诸葛亮套近乎,把刘永和刘理叫到诸葛亮面前,叫他俩和在CD的刘禅一起以相父事诸葛亮。这就像后来曹睿把曹芳托孤于司马懿时一样,叫曹芳双手抱住司马懿的脖子不放,曹睿还对司马懿说:“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刘备把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并作出了“亮正严副,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辅政安排,刘备的永安托孤,可谓用心良苦。

托孤刚刚完毕,打了一辈子内战的刘备驾崩了,享年六十三岁,后来事实证明,刘备托孤失败,如果说刘禅还算个皇帝的话,那么诸葛亮就见西蜀的太上皇。

刘备的东征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可仇没报成,反倒败得很惨,真是新仇旧恨都在身,那么这两仇还报不报了呢?刘备托孤时怎么没谈此事?也就是说,刘备真的没和诸葛亮、李严讨论今后的大政方针是什么吗?回答是不可能!我想刘备不但要说出今后的大政方针,而且还说出了今后的大政方针是以防御为主的,这方面陈寿没写不等于没有,同时写出来,对诸葛亮是不利的。

刘备一到白帝城就懊悔不已,痛定思痛,仇不想再报了。据说在白帝城时接受了东吴使者重归于好的建议,握手言和了。能两仇不报与东吴言和,看来也不打算对魏用兵了。刘备想让诸葛亮辅佐后主,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亮正严副,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是分工明确的。诸葛亮是最高行政长官,职责是把刘禅扶上皇位,并辅佐后主处理好政务。李严是算是国防部长,看家护院的。李严不是好战分子,必能老成谋图,表面上看是“亮正严副”,实际上刘备把军权交给了李严,有防止诸葛亮北伐的意图,也就是说,诸葛亮要维护这一辅政格局,就不会北伐。就是想要北伐也得征得李严的同意,就是可以北伐,调兵遣将也应由李严负责。那么这一辅政格局到底能维持多久呢?

刘备的倾国之兵被葬送在三江口,当这一噩耗传到蜀中时,得牵动多少亲人啊,蜀国到外都是一片嚎啕之声。家中唯一有劳动能力的亲人永远不能回家种地了。何以糊口?何以度口?雪上加霜的是,“无日不设伐魏之策”的诸葛亮岂能不补充军队?战前三丁抽一,这回二丁抽一也不够用!有种田能力男女还得被迫补充到军营中去,钱粮、耕畜等物资还得被迫补充到军营中去,官逼民反,民怒沸腾。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南中地区拥有武装之量的孟获,也起兵造反,诸葛亮又率五十万大军征南。

诸葛亮的南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很大的伤亡。仅“五月渡沪”就不知死了多少人!诸葛亮使用“火攻”计,烧得三万藤甲军互相拥抱,皆死于盘蛇谷中,诸葛亮从山上往下看。只见蛮兵被烧得伸拳舒腿,大半被火炮打得头脸粉碎,皆死于火中,臭不可闻。诸葛亮感叹地说“我必损寿矣”,他身边的人见了也无不感叹!

这场战争又使西蜀的综合国力大大下降,也给南方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果没有刘备的东征失败,就没有孟获的造反;如果不是诸葛亮为了以后北伐时无有后顾之忧,也不会有对孟获七擒七纵;第一次捉得孟获时就把他杀了,就不会有那么多,那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亡,总之,这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刘备和诸葛亮都难辞其咎。

诸葛亮平定南方后班师回朝,回朝后他又要兴兵北伐曹魏。无有疑问,还得到百姓那里征兵征粮,能种田的男女还能有多少?能活命的粮食还能有多少?谁能为百姓着想着想呢?后主不同意北伐,谯周也苦谏诸葛亮莫要北伐,可诸葛亮哪里肯听?给后主了道出师表,随即起兵三十多万,大举伐魏。

出师表上。一再把“先帝”二字指出来,为自己的北伐辩护,表上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赋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要求北伐的话里很强烈的。也可以看出后主和谯周所讲的话也是很强烈的,后主和谯周的话绝不是小说里所讲的话,小说如把他俩的真话写出来,对诸葛亮是不利的。

孙权十八岁就亲政了。诸葛亮主张北伐时,刘禅已经十八九岁了,还是没有亲政,刘备死后,刘禅给了诸葛亮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为他设立丞相府,但刘禅如此恩待,没有换回诸葛亮让他亲政。一直到诸葛亮死时,二十八九岁的刘禅还是没有亲政,刘禅不能亲政,李严不能回朝参政,李严不能回朝留镇永安,那还把刘禅托孤于他干什么,留镇永安应该是暂时的,刘备遗体运回CD,留一名一般蜀将镇守白帝城就可以,怎么还留在哪里?这里不难看出,刘禅迟迟不能亲政,李严迟迟不能回朝,都与诸葛亮的北伐有关,否则刘禅系亲政,李严在朝,北伐就难以通过。

如果刘备在永安托孤时留下需要应该北伐的遗言,那么诸葛亮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北伐了。用不着上出师表,同时出师表里也会有刘备要求北伐的遗言。出师表就是北伐的宣言书,表里要求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不要亲小人过远贤臣,”这里的小人指的是反对北伐的人,贤臣指的是同意北伐的人。就是说,我诸葛亮走了你后主刘禅要和同意北伐的人站在一起,千万不要和反对北伐的人站在一起啊!

那么诸葛亮该不该北伐呢?无论如何也不该!,刘备自立汉中王以前就有了十年内战,后有夺取襄樊的战争,又有刘备在东征,又有诸葛亮的南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荒芜,人民灾难深重,出师表里也说,益州地区人力疲惫,经济残破,这真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蜀国要恢复元气,至少在五十年内不能对外用兵。这个道理后主,朝臣以及诸葛亮都非常清楚。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给人民修养生息的之机,偏要北伐呢?那就是诸葛亮有野心,为自己一个人利益着想。也就是说诸葛亮能拿下北魏,或者拿下中原,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登上皇帝的位。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诸葛亮的“三国鼎立图”即是给刘备看的,也是给自己画的,这位卧龙先生卧底于刘备身旁,时机一成熟,就要龙飞上天了。诸葛亮选择了比自己大整二十岁的刘备,用意深远,终于等来了能一手遮天的今天。刘备是玩不过诸葛亮的,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坚决让刘备杀掉刘封,不给刘备思考的机会,刘备杀了刘封就后悔了。诸葛亮所以借刘备之手杀掉刘封,是因为留下刘封对自己是不利的,在诸葛亮看来,北伐是刻不容缓的了,因为现在还有决定北伐权力,还有调兵遣将的权力,不能总让刘禅不得亲政,李严不得回朝吧。

李严似乎看出了诸葛亮的野心,为试探诸葛亮,就给诸葛亮写信,鼓动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为王”。诸葛亮的回信上写到:“待我灭了曹魏,就是十锡我也接受,何况九锡。”多么大言不惭!孙权在鼓动曹操称帝时,曹操说:“孙权和我讲天命,这是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后世竟有人说曹操有野心,是奸臣,而诸葛亮毫无遮掩地说出要当皇帝的心理话,竞被后世列为贤臣良相,真乃咄咄怪事!这都是在陈寿、蜀贯中等文人笔下被颠倒黑白的。

大约在诸葛亮第三次伐魏之后,我们才看李严的影子,他一出场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也就是李严被废之事。李严之事说法不一,书上讲的是前言不搭后语,又自相矛盾。据书中讲,李严负责运粮,正赶上天下大雨,连日不开,军粮无法运到,李严就派人到军前说明情况,请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也签应了,而李严又妄奏后主说自己已经备好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班师?后主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诸葛亮,问班师之故,诸葛亮听费伟一番话之后,令人访察,才知是李严因军粮不济,怕丞相见罪,故发书请诸葛亮班师回军,这就是李严犯罪的经过。这怎能令人相信,这就是真相?既然李严已派人向诸葛亮说明军粮没有运到的经过,诸葛亮也没有怪罪李严,答应班师撤军。那么李严就用不着遮掩已过,为啥还要妄奏后主,把事闹大,闹到被判死刑,全家问斩的地步?刘备能把马谡看透,而经过深思熟虑的挑选的辅政大臣李严,怎么能做出用纸包火,掩耳盗铃的傻事?据说诸葛亮为此事回朝找后主弹劾李严。诸葛亮火气很大,在后主面前声色俱厉,戟指痛诉李严误国,那嚣张气焰连后主都为之悚容。李严得了个被判死刑全家开斩的结局,诸葛亮回到丞相府后,却来了个华丽的大转身,又回到朝廷,重新做出处理李严的决定,这位太上皇又不判李严的死刑,当然也不株连他的家属,而是将李严贬为百姓,带着家眷到离CD三百里的梓潼居住,朝廷给李严奴仆宾客一百多人,诸葛亮又把李严的儿子李丰从江州调到朝中。安置在丞相府中,任中郎将,这个职位不比李严差多少。还让李丰照顾好父亲。诸葛亮还暗示李丰,北伐得胜后,再把李严调回朝中,并且重用他。

说到这,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假象抛开,来还原真相。诸葛亮从永安宫回到CD,就大权独揽,李严的统内外军事的兵权也被揽在自己身上,李严在诸葛亮三出祁山后,觉得不能再沉默了,他要回朝,把属于自己的兵权夺回来,以制止诸葛亮的北伐,可诸葛亮执意北伐,哪能让出兵权,他不让权,李严要维权,两个人在后主面前,争论起来,最后诸葛亮来个自我调解,把李严贬到樟潼,给他100个奴仆宾客,任李严吃喝玩乐,把李丰调取朝中,任中郎将,中郎将的薪水足以照顾好他父亲,这样诸葛亮可继续北伐,待拿下中原后,就取而代之,登上皇位,到那时,如果李严支持他,就把他调回朝中;但取而代之,能不能得到李严的支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葛亮一出祁山,仗打得时间很长,北魏换了两个督都,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主又命司马懿为大督都统兵退敌,诸葛亮大败,由进攻转为防御,马谡与王平领兵去守街亭,以拒司马懿,然而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蜀兵少,见魏兵漫山遍野而来纷纷后退,马谡初次领兵,控制不住,大败而回,被诸葛亮砍了头。

那么马谡该不该杀呢?回答是不该杀,首先是蜀军少,魏军多,其次,马谡是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的,不论什么时候,主帅临战派将时,最愿意看到的是争先恐后,自告奋勇,最不愿看到的是沉默不语,面面相观。第三胜负乃兵家常事,刘备的败仗打的还少吗?曹操手下也多有人打败仗后,自缚去见曹操,要求曹操降罪之事,但曹操不但不罪他们,还说是他的错,是他指挥有误。曹操还有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的品德。第四,对于诸葛亮来说,马谡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长,总之马谡真就不该杀,有人会问,马谡不是立了军令状了吗?那么我们也要问,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谁能杀他?失了荆州,若活着回到CD,谁能杀他?

书上说斩马谡的主要理由是:“戳谡以谢众。”就是以平民愤,以息众怒。或迫于众怒而不得不杀,那么既然如此,马谡死时怎么还会有十万人痛哭?他们咋不拍手称快呢?

诸葛亮在出征前出师表上写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现在大败而归,为了逃脱责任,就想把责任加到马谡身上,没想到会有十万人痛哭,诸葛亮这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得想出个补救办法,在后主面前,来个自贬。承担了责任。可见杀马谡并不是为了谢众,自贬其职才是为了谢众。如若不然,后来几次北伐失败后,怎么不自贬其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回到汉中,大量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补充兵源,大张旗鼓地备战,准备北伐,消息传到了洛阳,魏主召司马懿,商议收川之策,司马懿说:蜀不可攻也,若吾军深入其地,彼守其险要,急切难下。臣已料定。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臣举一人往守陈仓,万无一失,魏主从之,封司马懿推荐的郝昭为镇西将军,往守陈仓。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又出师伐魏,出大散关,直扑陈仓城,蜀军于城下竖起云梯攻城,郝昭命军士以火箭射烧云梯,蜀兵攀云梯者死伤无数。诸葛亮使出各种攻城手段,都无济于事,攻城历时二十余天,陈仓域巍然不动,而陈仓城下,到处尸骨堆积如山,惨不忍睹。

诸葛亮以后的几次北伐都没有越过陈仓一步,而死于陈仓城下的蜀兵,就有几十万,每一次北伐,都败得非常惨重,不像书上败的那么漂亮,每次北伐,都出兵三十多万,哪怕剩几千人,诸葛亮也要再挣扎一番,因为北伐一次,谈何容易!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前,后主就说:“方今以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后主说得何等好啊!是啊,人家总不来打咱们,咱们为什么总去打人家,怎么就不让天下太平呢?刘禅学的观点和司马懿“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的观点有了共识。但是,西蜀这位太上皇岂能把后主的话当回事,依然要强行北伐。并发誓不拿下中原,誓不见陛下。诸葛亮就像屡赌屡输的赌徒一样,要孤注一掷,起兵三十四万,出师北伐。这是最后一次北伐。

最后一次北伐,依然败和很惨,最终虽搅尽脑汁,却一筹莫展。诸葛亮和刘备在白帝城一样,被困在五丈原,有家难奔,有国难回,一声长叹,呜呼哀哉!

关于诸葛亮的北伐,《三国志》是这样评论的“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尽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士苦其役调。”看来陈寿还说出了实在话。是啊,北伐没得寸土,怎么能开帝王之基?圆上皇帝梦?反使西蜀土地大片荒芜,人民负担太重,百姓苦不堪言。如果不去北伐,蜀国是重险之国,只要有四五万军队,自可闭关自守,君臣无事,国家安如盘石,人民安居乐业,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偏要北伐呢?还是因为他有野心嘛。益州是刘备和法正他们从刘璋那里夺来的,汉中是刘备带领众将从曹操那里抢来的,于是刘备有了称帝的基业。诸葛亮想取而代之,就得创新,就得扩大西蜀的版图,否则想当皇帝,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取而代之又岂能容易得手?

那么诸葛亮屡伐屡败,为什么还要屡败屡伐呢?难道他不知道小国力量难与大国力量抗衡吗?这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吧。他在隆中时曾说过:“曹操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在诸葛亮看来,两国交兵只取于人的谋略,而不需看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对比。再者说,诸葛亮的野心太大,就难免利令智昏。历史上,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拜吕尚(姜子牙)为相。吕尚助武王推行善政,施恩于民,使西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大起来。这时周武王就组织力量,准备伐纣,被吕尚制止,于是周武王安下心来,按照吕尚的部署,兴国强兵,经很多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这时吕尚看到伐纣的时机成熟了,才与武王商量伐纣。此时,商纣王的兵力还是超过武王,但是足智多谋的吕尚任前沿总指挥,通过智取,战胜了纣王,纣王怕当俘虏,便自杀身亡,商朝也至此灭亡了。

看来吕尚才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哪是什么政治家和军事家,只不过是不拿人民死活冷暖当回事的野心家、阴谋家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北伐为了“北定中原、攘除奸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么说,我们评价一个政治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就只看他的口号吗?伟大的******告诉我们,不能只看他的宣言,他的声明,他口头上说得如何好听,主要看他实际上的所作所为。是啊!屠杀人民不眨眼的******,口头上不是大讲三民主义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在中国大地上实行过“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口头上不也大讲“大东亚共荣”吗?

诸葛亮死后,丞相制度被后主废除,北伐中原被后主停止。这时,辅佐后主的重臣是蒋琬、董允、费伟。蒋琬死后,则由费祎和姜维共同辅政,姜维屡次要求北伐,都被费祎挡住,费祎告诫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基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慕侥幸而决成败之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费祎严格地控制着姜维的军事行动,主要兵权在费祎手里,姜维不得其便。后来不知何故,费祎遇刺身亡,姜维便频频对魏用兵,据说在十三年之内,九次伐魏,这就是有名的九伐中原。姜维的北伐不得人心。他的两个副手都是车骑将军,即张翼和廖化。他俩都不同意北伐,张翼对姜维说:“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保国之计也。”廖化也对姜维说:“兵不止,必****,智不超敌,力不过敌,频频出兵不止,将何以保存实力。”可姜维哪里听得进去?姜维把军队带出去,就不再回CD了,跳出了后主的约束圈,一意孤行,朝中以董厥为首的几位重臣都主张撤销姜维的职务,夺其兵权,后主曾召姜维回朝,他不但不回朝,还领兵躲在离CD很远的沓中屯扎,令后主与朝廷无可奈何。

姜维的北伐,使蜀国走向衰亡,把人民推向苦海,还依然北伐不止,那他究竟是想干什么?你能说他是为了国家?你能说他是为了人民?如果是为国为民,就应该像张翼说那样,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让人民得以修养生息。他究竟想干什么,看来也不排除有拿下中原称王于蜀的嫌疑!后来刘禅降魏时,命令姜维率军降魏,归顺统一,可姜维还是不听后主的,继续和钟会打下去,他就想打败钟会,就在蜀地称王,如若不然,后主与群臣都已归降了北魏,不再回蜀,那姜维还继续和钟会打下去,究竟想干什么,还不是招然若揭了吗?

历史上刘邦就是在蜀地起家创建帝业的,公孙述也在CD建号立国盘巨蜀地二十年之久,刘焉父子在蜀地统治了二十多年,刘焉在蜀统治的时候就有称帝的野心。自己的车驾服饰有模似帝王之尊,因此受过刘表的举报,还没等朝廷降罪,刘焉就一病身亡了。刘备在蜀称帝更使野心家们亲眼目睹,心动神往,钟会想在蜀地称王的野心也暴露无遗,后来晋代李特、李雄称王称帝于巴蜀四十多年。总之,想在蜀地称王称帝的大有人在,都知道蜀地是重险之国,有个四五万军队,就拿朝廷没办法。

不过刘璋没有称帝的野心,也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也许是父亲被举报的组缘故吧,刘璋还把益州治理得很好,有“民殷国富”,“足以养兵百万”的美称,那么既然蜀有山川之险,又民殷国富,怎么还被刘备拿下了呢?很简单,伟大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刘璋引狼入室,使刘备率兵入蜀,又有法正等为内应,才被刘备夺去的。

益州在刘璋手上民殷国富,那么到了刘备和诸葛亮手上倒是啥样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得清楚:“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不奇怪:前有刘备东征,后有诸葛亮南征,反复地“四六征税,三丁抽一”,大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岂能不疲弊?可诸葛亮不给蜀民喘息之机,又数出祁山,大举伐魏“空劳师旅,无岁不征,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士苦其役调。”使蜀国变成了重灾区。

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里是这样描写战争的,凡兴兵打仗的通常规律是:军队十万,就得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军费,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能耗资臣大。百姓的耗费、军费开支,每天都要花费万金,前方后方****不安,民夫疲惫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多达七十万家。这里指的是十万军队说的,诸葛亮每次北伐动用的军队都在三十多万,战争使有耕作能力的男女不断地离开土地,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无衣无食,为了北伐,每从百姓那里抢走一斗粮食,就不知会饿死多少人!《三国志》,《三国演义》却把这一严酷事实掩盖起来,分明是掩盖刘备、诸葛亮和姜维的罪行。但未能掩盖得十分彻底,还是露出蛛丝马迹:有出使西蜀的东吴使者,回去报告孙权说;蜀国到处是“士皆饥色,民皆菜色”,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入共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后来司马昭派兵伐蜀时,之所以仅用两个月就灭掉了蜀国,其源盖出于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备、诸葛亮和姜维他们与吴、魏打了几十年内战,给蜀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又使吴、魏两国人民遭受着巨大伤亡和损害,刘备和诸葛亮等野心家们实在是罪恶滔天!

(三)以防御为主的东吴

有人说,东吴自周瑜和鲁肃死后,孙权的大政方针就是永久性的防御战略了。一直到孙权去世。应该说是这样的。

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打算,也没有对抗朝廷的意图。也没有在江东称帝的野心,周瑜的野心最大,他要和孙权横行天下,鲁肃只是想鼎足天下,孙权最后还是接受了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的主张,做出了联合刘备和曹操鼎足天下的决定。孙刘联盟发动了赤壁之战,达到了破坏国家统一,鼎足天下的目的,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赤壁之战后,孙、刘展开了争夺战,直到周瑜死去。孙权还不是好战分子。他不想用武力去讨还借给刘备的荆州,而是努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曾三次派鲁肃与诸葛瑾为使,先后和刘备交涉,刘备和诸葛亮耍赖不还。孙权做到仁至义尽后,才使吕蒙智取荆州,荆州终于回到了东吴。孙权以极少的伤亡和最低代价夺回了荆州。

在刘备称帝后,大举伐吴时,孙权为了使刘备罢兵,做了很大努力,再次不惜代价派诸葛瑾与刘备讲和,还许以条件,劝刘备撤兵,重归于好。但刘备不肯罢兵,那么孙权是真的怕刘备吗?不是。孙权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不想打仗。孙权做到仁至义尽之后,拜陆逊为将,打得刘备全军覆没。

孙权曾在濡须与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对峙,打了几仗,互有胜负,虽双方损失都不大,然而长时间相持下去,难免有大仗硬仗,这样对双方都不利,孙权就给曹操写信,以商量的口气建议两下罢兵。孙权的主张得到了曹操的同意,大仗没有打起来,各自撤军。

孙权后来两次向北称臣,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战争的发生。

孙权所以总是躲避战争,却是为了吴国国力的巩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这是孙权一贯的治国理念。孙权称帝后,就下了一道命令:“自起兵以来,已经过去很长时间,民众脱离了土地,不能从事耕种,有的家庭的父子夫妻长期分离,不能让他们互相体恤;我很可怜他们。现在北面的敌人退缩逃窜,国境附近没有战争,要下令州郡想办法让民众宽心生息。”孙权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不是正符合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渴望修养生息的历史潮流吗?

三国时代,孙权、刘禅、司马懿以及蜀将张翼等却有维护和平让人民修养生息的共识。

东吴和北魏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唯有蜀国人民有着长期地死于饥饿死于战祸的悲惨遭遇。

孙权晚年,他的朝政不再是政通人和了,据说他搞特务政治,但孙权的大政方针依然是以防御为主的。孙权死后,几个小皇帝陆续执政,又没有老成谋国,把准大局的贤臣辅佐,朝政日趋腐败混乱,发动过伐魏的战争,综合国力逐渐下降,尽管如此,在司马昭灭蜀后,东吴虽是孤立无援之国,却过十七年,司马炎才敢兴兵伐吴,这当然与东吴国力雄厚分不开的。当然也和孙权的长期的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同类推荐
  • 王爷,王妃很淘气

    王爷,王妃很淘气

    这篇文文是男女都强的,咱们的女主角是全能的哦,做饭、用毒、医术、武功、颜值什么的都是杠杠的!!!咱的男主角也不是盖的,颜值高、温柔、体贴、痴情(话说,男主角只对女主角体贴。)“王爷,王妃去青楼了,她说那里的人可美。”小厮战战兢兢的说。椅子上的邪魅美男笑了,笑的可渗人。“玖月晓,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宫陌风指着某女屁股后面的一群美男,撩人的眼睛危险的眯了起来,某女狗腿的笑笑,抱住宫陌风的胳膊,撒娇的摇了摇,然后撇清关系,“他们跟我没关系,真的!!!我保证!!!”“哼!”某男傲娇的转过了头。欢迎大家来看看,好看好看哦!!!!!
  • 大唐坑爹穿越系统

    大唐坑爹穿越系统

    附身李世民五儿子李祐,悲催的发现自己战斗在敌人心脏中,好在有个坑爹的穿越系统,不用再走上原本坑爹的道路。等到李祐发现系统bug,各个世界都变得非一般的精彩(‵▽′)ψ已有四本完本作品,《植掌大唐》,《大唐咸鱼》《放牧大唐》《石头牧场》,请放心食用~\(≧▽≦)/~
  • 征服者之占据东瀛当反贼

    征服者之占据东瀛当反贼

    ***********************************************************************奉命远征的日本刘淮,在神风过后,力挽狂澜,成功的占据了这个传说中的黄金之国,此时面对着起朔漠,吞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版图北逾日不落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至长江的元帝国,他不甘于沦为炮灰的命运,再次举起了长刀,灭元取而代之,横扫高丽,安南等地区,然后向西,沿着当年蒙古人西征的路线进军,一直打穿欧亚大陆,完成比蒙古帝国更伟大的征服。兵锋所向,倒下无数豪杰枭雄,以生命和热血,重建汉唐雄风,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 沧明录

    沧明录

    在一个群雄崛起的时代,各国有着各自的资本,但是每个国家都有隐患,是谁能够终结这一乱世。
  • 三国之万界争霸

    三国之万界争霸

    刘辉,职场小员工,在古玩街淘到一个古盘,意外来到三国,开启万界征服之路。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徒弟黑化了

    重生之徒弟黑化了

    苏慕白是一个归隐的桃花仙,由于一个意外,收养了一个小徒弟,而徒弟原本走的是正常路线,突然有一天徒弟崩了,徒弟这是怎么了?
  • 起凡群雄逐鹿之异世周瑜

    起凡群雄逐鹿之异世周瑜

    起凡,一款经典的游戏!虽然如今市场逐渐被LOL所取代,但是其中的经典依然是我们这些八零后念念不忘的回忆!就让鄙人带领着小伙伴们,一起去寻找那曾经美好的撕杀回忆吧!!(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谢谢!)
  • 甜宠一百分:恶魔专属小甜心

    甜宠一百分:恶魔专属小甜心

    那年夏天,刚好有你…【甜文】星辰高中#呆萌可爱少女vs傲娇高冷男神#她鼓起勇气站起来走向他面前,昂首挺胸的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总在下课找你问问题吗?”他站起来,望着她说:“那你,知道我为什么下课总在教室里不出去吗?”他望着她眼睛壁咚她,嘴角轻扬道:“因为,我在等你主动来找我。”【甜文】
  • 充满恶意的荆棘花园

    充满恶意的荆棘花园

    以多重视角讲述女主的故事,揭露人间的黑暗及谎言。女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双重人格,她与男主是共生体,也是枪虾和虾虎鱼的关系,以不同视角描写女主的黑暗心里,故事里一步步带你揭露谜题....
  • 快穿之直播小课堂

    快穿之直播小课堂

    虞乔一位来自21世纪的小小小博主,在某次意外触电时绑定一位007系统。007需要主播人气达到1000000,就可以满足宿主任何一个愿望。于是虞乔开始了她的直播之旅。校园【娇弱少年X少女】女主:虞乔男主:顾瑾
  • 朱弦愁

    朱弦愁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踏天称王

    踏天称王

    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每一片大陆都有属于自己的领袖,而每一个领袖都竞选这世界之主的称号,在玄荒世界,有这么一个人在慢慢崛起。
  • 腹黑鬼帝倾城妃

    腹黑鬼帝倾城妃

    曾经,他是天界至尊,却为了她,堕入冥府七万七千四百九十年。他是高高在上的神子,永远驻足于她的身后,默默守护。在万兽山脉中遇到的红衣少年,又会与她的前世今生有怎样的纠葛?高高在上的创世神,面临着生死爱恨的抉择……沧溟焚兮勿念兮,几忆君兮心殇兮,梦回缘兮尘归兮,天涯问兮天荒兮……我舍我,只为护你而活……在尘世中,谱写一首红尘虐恋之歌!
  • 那个他

    那个他

    一个是俏皮善良的乡村小姑娘,一个是冷俊孤傲的城市富家小子,从一次无意的相识,注定了两人一生的缘分,缘分牵扯诱使小姑娘走出乡村向那繁华却虚幻的大城市里寻找相识的他,当得知一切皆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支离破碎的心想得以平静,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走远。这莫名的缘分究竟是福还是祸,偏离了人生轨道的她是否还能找到那属于她自己的幸福。他在得知了她的爱,是否会在偏离人生轨道的路上找寻到迷失的她,她又是否还会在这之前早已踏入了新的人生轨道,或许这一切皆是梦幻,但那愿得一心人又从何说起。爱情如蝴蝶的锐变,让相爱的人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