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14500000025

第25章 先秦诸子的传播思想(4)

说明孔子非常善于阐述道理,能针对不同人具体的学习目标把同一个道理具体化,使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孔子有这样的解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请教的是同一问题:听到一个好的意见,是否要马上去执行?孔子却对两个人做了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你家里有父兄在,先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立即加以肯定:应该马上去做。站在边上的公西华想不通了,就问这是为什么。孔子告诉他: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育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心理差异、背景知识和个体特点等。这一传播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

(四)“学”、“思”与“行”辩证的传播思想

孔子一贯认为多请教、多见识、多思考、多实践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他又不主张盲目实践,反对“不知而作”,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他强调耳听目见、博闻广识的同时,提倡重视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而不加思考,就会无所适从;而思考又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否则空想是危险的。所以他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关于“思”的问题,孔子提出平日为学,要处处用心思考,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眼睛看东西,用了心思才能看得明;耳朵听声音,用了心思才能听得清;待人接物,用了心思才能做到脸色温和、态度谦恭;说话用了心思,才能说得忠实;做事用了心思,才能敬慎;心有疑虑,通过思考才能发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想着患难;有所收益,应该想着道义。总之,凡事要学要想,要把学习、思考和行动结合才是。

关于言与行的传播效应问题,孔子认为言语和行为都是思想的表现,言语虽然是思想的直接表达,但它没有行为的表达更能体现思想,因此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行”。还以其学生宰予白天睡觉的事为教训,谈了自己的感受,指出言语有时是不可靠的,往往存在欺骗性,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还要看行为。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主张说话要慎重,行事要敏捷,并应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并不是说排斥言语的作用,他认为该说时要说,不该说时就不说,所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五)“有教无类”的传播理论

孔子说:“有教无类。”他认为人有善恶之分,但人的善恶不是天生的,是接受教育的结果。其实人心都是善良的,只因不同的教育分化成了好人和坏人。一个本有善心的人沾染了不好的气质就成恶类的人,如果受到良好教育,自然不致为恶,就是恶类的人也会转化为善类的人。所以孔子主张加强教育传播的广度和力度。首先他提出“仁”是鉴别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指出人不可能不犯过错,任何过错都与他的交往的人和社会环境有关,从仁爱之心出的过错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宽厚,所以“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只有犯了过错又坚决不改的,才是真正的过错,“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主张不管什么人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改正错误,都能进行教育;主张鼓励正直来矫正错误,提倡善良来教导才能欠缺的人,所谓“举直错诸枉”、“举善而教不能”。因此在孔子招收的学生中有各种不同社会地位、身份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有的家境贫困,有的出身豪门,有的来自市民,也有的没落贵族,他们经过孔子的教育,后来都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当时的杰出人才。

二、孔子的“正名”传播思想

据说公元前497年孔子摄行鲁国宰相职务不到7天时,就以言论传播混淆是非的“邪说”而杀了少正卯。所以要杀少正卯,因为孔子的传播思想认为:第一,在任何场合话是不允许乱说的,所谓“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第二,平民百姓是不允许随便对政治说长道短的,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正名”。

上古时期有一种注酒用的酒器叫“觚”,长身侈口,呈多角菱形,相传自尧舜时代就使用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延续到商周。可是到了春秋,觚不再是朝廷和贵族的专利,而且也改变了多棱角的形状,在孔子眼里这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因此大为感叹说:“觚不觚,觚哉!觚哉!”其实他也是借题发挥,朱熹注释说:“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觚”的传统形制都被改变了,还能叫“觚”吗!表示他对当时名不副实的体制的感叹。

孔子认为知识的传播和礼仪的传播等都必须名正言顺,一个国家的体制要符合名分,一个人的言行也要符合自己的名分。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要学种田种菜时,孔子很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学生不学礼、义、信,却去学奴隶干的活,太不符合名分。因此当樊迟一离开,他就说:“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鲁国国君很久不去太庙朝享,但每月还照常用牛羊祭太庙,当孔子的学生子贡批评鲁国国君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认为既然自己不去朝拜,何必浪费牛羊时,孔子则对子贡说:“尔爱牛羊,我爱其礼。”宁可牺牲牛羊,礼仪的名分是不可废弃的。

言行要讲名分,祭祀要讲名分,为政也一样。孔子对“政”字下定义说:“政者,正也。”传说他写《春秋》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名分。孔子目睹春秋的战乱和君王政权的削弱,他不仅为此形势的发展担忧,也为封建秩序的崩溃而哀叹。经过他的考察,他认为时势所以如此,就是由于当时做大夫的、做陪臣的或者做士君子的,都不了解为政的意义,只要掌握了政权就为所欲为,专横跋扈,各自为政,这还能叫“政”吗?子路向他问“政”,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段话至少包含了在言语和行为传播上与“正名”有关的几层意思:

(一)为政之先,必正名

孔子对“政”下过许多定义,他认为“政”是一种行政传播的措施,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加强管理部门的职能,宽容小的过错,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才。同时他也认为“政”是一种较长期的行政行为,故而“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推行政令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眼前的功利,要有远大的政治目标。鲁国季氏家族三分了鲁国公室,为了使自己的权力巩固,季康子主张对政敌采取镇压的手段,孔子就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不主张暴力统治,他给当时的执政者指出了挽救岌岌可危政局的为政道路,那就是统治者自身要“正”,要做善事,用自己的作风去影响自己的百姓。这里孔子把“政”与统治阶级成员个人的道德联系了起来。他把统治者的思想品德和传播行为比作“风”,把平民的思想品质比作“草”,风过草偃;这实际上就是孔子一贯提倡的“身正令行”传播思想的形象比喻。

孔子对统治阶级还确立一个自我修养的标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把个人的政治修养归为一个“敬”字,把“修己”的目的归为“安人”、“安百姓”。但他进一步指出,把自我的道德修养推到使百姓安定,要做这一点很难的,即使尧舜这样的圣贤也很难做到啊。孔子曾经对子产特别提到君子修养的四条准则:“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除“事上也敬”外,他还说“事思敬”、“祭思敬”,因为“敬”是“正”的前提,是为政的基础,所以孔子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处处提出“敬”,事事要求“敬”。

(二)名正言顺,事方成

孔子的“正名”说与墨子的“取实予名”说并不完全一致,从哲学概念上讲孔子的“正名”观点可能归结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从传播学原理看,孔子却提出了传播符号的定位问题。孔子认为“名”是“知”的定位,如果对客观事物无知,那么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命名,与其随意起名不如让它“阙如”,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的,总是从旧知到新知的,所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识的不断更新,是知识传授(为师)的基本要求。在孔子“正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个传播体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而后能“言”,“言”而后行事。

孔子又把“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如宇宙天地这样的事物,一类如鸟兽草木等事物。至于前者孔子认为一般人是无法认知它的,因此也无法给它命名,自古帝王中唯尧具有圣人的伟大德量,才能理解并与天确立准则。孔子赞叹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至于对一般的事物的认知,也必须先经过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诗经》,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了解自然界和认识社会,所以孔子又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经》三百篇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情操,可以了解社会政治,可以懂得处欢聚时和处难伤时的道理,还可以使人学习为子之道、事君之理,更能使人从中学习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名称。这样才能与人交流,才能投身社会。在孔子眼里,《诗经》不仅仅是一本“思无邪”、教育人修身养性的经书,而且是一本向人们传播百科知识的教科书,所以他郑重地宣布:“不学《诗》,无以言。”

言不顺理事不成章,所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最痛恨那些一辈子沽名钓誉的人。

(三)名之可言,言必行

凡是心中理解的事物都可以用言语表述出来,凡是用言语表述出来的内心思想都必须付诸行动。孔子的这一思想,实际就是内向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化的过程,“学—知—名”是内向传播过程,即接受视听信息,综合认知——进行传输、处理信息——加工分析、形成概念;“言——行”是人际传播过程,即自我表达——社会价值体现。孔子强调的基本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系统内的传播模式,但无论是内向传播还是人际传播的自我系统,都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有联系的。所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言”与“行”的关系作了这样的分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指出思想内容与言语表达之间的条件关系,有思想道德的人说的话一定顺理成章,但是能说会道的人未必是有思想道德的人;指出言行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凡人学问言易行难,所以有修养的人把言行不一看作是一种耻辱;指出社会环境对言行的制约关系,国家太平兴旺时可以说正直的言论、做正直的事,国家不稳定时可以做正直的事但说话要谨慎(以免招来祸害)。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传播思想。

孔子还认为虽然“言”和“行”是内向传播向人际传播的转化,但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必须采取慎重态度,不可轻信、盲从。子贡问他怎样才称得上合格的知识分子,他根据道德原则和对言行的态度把知识分子分为三等:行为能控制自己并躬行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辜负君主的使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同宗共族称赞他有孝行,一乡一党称赞他有悌道,是第二等知识分子;言论不管是非必定信实,做事不管可否必定果断,还振振有辞,“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最没有出息的知识分子!孔子多处提醒他的学生,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而不鲁莽。所以“言”不在于累赘,而在于“忠信”;“行”不在于果断,而在于“笃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孔子的学生子张把这段话记录在自己的袖管上,以志铭记。

孔子批评那些成日聚集在一起不传播正道,只是耍弄小聪明的人,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强调言行的一致性,强调内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统一,所以坚持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君子于言,无所苟

孔子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把认真办事、谨慎言语看作是一个人好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些人花言巧语、察言观色,却很少做正经事。《论语》中反复出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句话,就是反对花言巧语。那么怎样才算是君子之言呢?言语的核心内容“礼”,这是孔子传播论中的中心思想。孔子把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落实到言语交际的角色意识、信息沟通、礼仪情感的互动传播中,主张“非礼勿言”。言语的标准形式是“雅”,它是孔子传播论中的主体模式,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就是规范化,“雅言”就是先秦时期规范化的语言,即经过“正名”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但孔子提出的“雅言”的含义除了语言形式的规范外,还包括思想内容的规范和行为的规范。所以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明确指出了言语不仅仅服从于现实的交际需要,还有一个传之久远的追求。“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包含了两个侧面,一是内容,一是形式;即礼仪教化要靠规范的言语传播,言语传播更需要礼仪教化的效果。

一方面让“礼”的概念系统来规范人际传播,来统驭人们的日常传播行为;另一方面用“雅”的概念系统来规范言语传播,使信息成为信念,实现传播效果。这是孔子的大传播思想。

为了追求言语传之久远的效果,孔子强调说: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同类推荐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 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名著之旅——科技之旅

    本书主要讲了古代科技类名著。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著作,其价值由于已经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世界名著不仅仅包含文学名著,还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常用文书写作一本通》为领导干部以及各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事文书写作与文书处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让读者能轻松应付工作中的文书写作诸多难题,为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这是一部既有严格规范标准,又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一本在手,书写公文无忧!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那年,17岁

    那年,17岁

    那年,我17岁,一夕之间,传来父母离异的消息,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感受吗?这个消息造就了我17岁时,以前的快乐有多快乐,那么相同的,现在的痛苦就有多痛苦。于是,我一个初三生,渐渐地学会了伪装,将自己隐藏起来;学会与别人友谊交好,但却不显露半分疏离;学会怎样让成绩一直很好。他们说,这样的我很完美,不是吗?我曾以为一直这样就够了,但直到,18岁,他(它)的出现,一切的一切,都变了……#陪王佳雯度过的日子#这是属于王佳雯的青春日子,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快来说说你内心的故事吧!
  • 断月剑鸣之花好月圆

    断月剑鸣之花好月圆

    在这乱世之中,嗜血教势力不断壮大,各大家纷纷收敛各自的势力,将目光集中到可与嗜血教一教高下的武林之首断阁山山庄主温之鹤;然而此时的温之鹤早已被嗜血教算计,冰封在了寒冰洞之内,为了时态的稳定,少主温月白站出来主持大局,而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 符剑道

    符剑道

    听说你一剑可使仙人跪?我三千阴阳五行天地符教你做人。听说你体魄强如无漏金刚?我一道飞天无影化形符送你上天。陈沧天生爱画符,达到了难以自拔的地步。至于剑术,陈沧可不想废寝忘食,朝前夕惕的练剑,每天早晨小练几剑,悟悟剑意即可。你要大打出手,我有符箓在手。没事画画鬼符,种种灵田,逗逗身边的师妹们,岂不美哉!于是,他试图将符箓之术融入剑术,自成一体。这就是陈沧的符剑之路,以符剑之术,成通天之路!
  • 变身一把刀

    变身一把刀

    无故被雷劈,再睁眼居然穿越到异界。这样也就算了,抬头一看……事情并不简单。新人第一本书,哪里没写好可以提意见,请多多支持。
  • 天使之天使的爱

    天使之天使的爱

    这是讲述一个长相美丽而又家庭富裕的女子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
  • 潮声月影谁与归

    潮声月影谁与归

    一个现代普通大学生,一场酣畅淋漓的豪饮,一个长长的家国情怀的梦......
  • 在第六天

    在第六天

    他化自在天,又稱第六天,亦魔天。天內種種不修自身福報而竊他界福果,色界內獨樹一幟。有人至第六天,很大能之事,一試魔天之威!
  • 枕上替嫁新娘

    枕上替嫁新娘

    婚姻不过是复仇的工具!他是冷酷总裁,她是替嫁新娘,新婚之夜,他将她推给其他男人,把她当成复仇工具!暴虐如他,让她活着只是为了更好地折磨她!命苦如她,遭人绑架,丢到海里;被人救起,却又遭骚扰;替人出嫁,偏偏遇上这个为仇恨疯狂的男人!而当她想逃离时,他却说,“我要行使丈夫的权力!”
  • 创世医厨:裳心不悔

    创世医厨:裳心不悔

    小神厨被迫嫁给了冷酷王爷,跟着他在乱世中行医。可是身中奇毒的她身上却系着六国的惊天阴谋,在一步步揭开身世谜团之时,命运之手翻云覆雨,将危险笼罩在四周,那么她又该如何一一化解呢?
  • 我与诸葛大力的故事

    我与诸葛大力的故事

    沐雨穿越了,和大力过上了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