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13000000048

第48章 脾胃病症诊治精要(7)

加减:胃脘灼痛呈嘈杂泛酸者加左金丸;肝火伤阴者可加生地,或用一贯煎;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者可用泻心汤。

【嗳气食疗方】

1.山楂枳壳粥

组成:山楂20g,枳壳10g,粳米60g,白糖10g。

制法:将枳壳用水洗净,晒干或烘干,研为细粉备用。山楂洗净后去核,切片,与淘洗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加入药粉,改用中火煨30分钟,煮成稀粥,加白糖,和匀即成。

服法:吃粥,嚼食山楂,随意服用。

功效:消积化滞、开胃健脾。主治食滞内停型嗳气。

2.二皮蜜饮

组成:青皮、橘皮各10g,橘核15g,枳壳、郁金各6g,蜂蜜30g。

制法:将以上五味洗净,人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叶,待药汁转温后调入蜂蜜即成。

服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主治肝气犯胃型嗳气。

3.党参豆壳茶

组成:党参10g,鲜蚕豆内壳15g。

制法:将党参洗净,晒干。蚕豆内壳洗净,晒干或烘干,放入锅内,用小火炒黄,微焦。将党参、豆壳研为粗末,放入大茶杯中,用滚开水冲泡,闷15分钟即成。

服法:频频当茶饮,一般可连续冲泡3~5次。

功效:益气健脾,行气止痛。主治脾胃虚弱型嗳气。

【典型病案】

李某,女,50岁,2003年9月23日初诊。嗳气脘痞四月余,曾服用柴胡疏肝汤,旋复代赭汤,半夏泻心汤无效。一周来嗳气频作,心烦口苦,食少腹胀,夜寐不佳,大便不畅,舌中有裂纹,苔黄,脉浮弦而数。

辨证:胃阴不足,郁热上冲。

治法:开降肺气,宣泄郁热。

方药:益胃汤加减。

北沙参15g,玉竹10g,杏仁10g,淡豆豉10g,栀子10g,枇杷叶12g,桑叶6g,紫苏梗10g,共6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嗳气脘痞大减,夜寐仍不佳,原方去紫苏梗加麦冬10g,紫苏子10g,续服3剂后嗳气偶作,食欲、睡眠好转,大便通畅,继续上方调理半月诸症消失。

按:本例患者舌红中裂是胃阴亏虚,苔黄,脉弦而数乃胃燥肝急而生郁热。郁热内蕴,胃气上冲故嗳气不止,今开降肺气,宣泄郁热,使肺气行而胃气和,胃阴复,胃得和降,嗳气可止。

§§§第八节吞酸

吞酸是指酸水自胃中上泛,随即咽下的证候,如不咽下而吐出者称为吐酸。一般轻者为吞(泛)酸,重者为吐酸。

【文献述要】

吞酸,最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嗌醋候》,称吞酸为“嗌醋”,“嗌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嗌而吞酸,气息醋臭。”巢氏从上焦停痰和中焦宿冷论吞酸。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将吞酸称为咽酸。明·方隅《医林绳墨·吞酸·吐酸》中则曰:“吞酸者,胃口酸水攻击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此处心指胃脘),有若吞酸之状也。”

对其病因病机,明·张景岳《杂证谟》云:“吐酸、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景岳全书·吞酸》:“凡肌表暴受风寒,则多有吞酸者,此其由息而入,则脏气通于鼻,由经而入,则脏俞系于背,故风寒气一入,则胃中阳和之气,被抑不舒;所以滞浊随见,而即刻见酸,此明显系寒邪犯胃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吞酸》:“人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热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后世医家清·高鼓峰在《医学心法·吞酸》中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论述:“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窒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吞酸者,郁滞日久,伏于脾胃间,不能自出,又咽不下。倘肌表复遇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本证可因外感、内伤或肝气所致,主要与脾胃有关,日久可致胃痛、呕吐、噎膈等证。

【病因病机】

(1)寒湿内阻:过食生冷,外受湿邪,湿阻中焦,寒从内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而致吞酸。

(2)饮食积滞:饮食不节,积食停聚,胃腑受累,纳化失常,升降不利,胃气上逆而致吞酸。

(3)肝郁胃滞:恼怒伤肝,失于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和降失宜,挟气冲上而致吞酸。

【诊断要点】

(1)时有酸水自胃中上泛,伴有胸脘灼痛,吞咽不利。进食时胸骨后或心窝部有不适,胀闷感或针刺样疼痛。

(2)日久可发生进行性吞咽困难,起初为固体食物吞咽困难,后期对半流质食物、甚至水也咽下困难。

(3)严重者胸骨后疼痛加重,声音嘶哑,体重减轻。

【辨证论治】

一、寒湿内阻

主症:吞酸时作,呕恶纳少,遇冷更甚,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濡滑

兼症:胸闷脘痞,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病机:寒湿内阻,浊邪作酸。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和胃。

方药:桂附理中汤加减。

党参12g,干姜9g,白术12g,桂枝9g,附片6g,吴茱萸9g,海螵蛸12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胸膈满闷者加薤白、枳壳、甘松;湿浊内盛者加苍术、草果。

二、饮食积滞

主症:吞酸频发,嗳腐食臭,食后加重,吐后症减,舌苔厚腻,脉象滑。

兼症:恶心呕吐,胃脘胀满。

病机:饮食积滞,腐化作酸。

治则:消食导滞,制酸和胃。

方药:曲麦枳术丸加减。

炒神曲10g,炒麦芽12g,莱菔子12g,厚朴12g,枳实9g,黄连12g,半夏9g,煅瓦楞15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脘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呕吐加半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瓜蒌。

三、肝胃不和

主症:吞吐酸水,嘈杂嗳气,脘胁胀满,随情绪变化,舌质淡、苔薄黄,脉象弦。

兼症:烦躁易怒,抑郁不乐。

病机:肝胃不和,胃失纳运。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制酸,

方药:柴平饮加减。

柴胡12g,黄芩12g,白术12g,厚朴9g,陈皮9g,川贝母9g,吴茱萸9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嗳气明显者加半夏、干竹茹;脘腹胀闷者加枳壳、木香;泛酸加瓦楞子、海螵蛸;口苦加黄连、丹皮。

【吞吐酸食疗方】

1.川连蛋壳粉

组成:川黄连30g,鸡蛋壳120g。

制法:将黄连晒干或烘干后研成细粉。鸡蛋壳洗净外壳,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将黄连粉、蛋壳粉混和调匀即成。

服法:每日2次,每次6g,温开水送服。

功效:清热和胃制酸。主治肝郁化热型吐酸。

2.苏打面条

组成:苏打6g,面粉500g,盐3g,酱油10g,味精3g,胡椒粉时蔬50g,鸡油30g。

制法:将面粉放在面板上,撒入苏打、盐,加水,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切成面条。将铝锅加入清水置大火上烧沸,下人面条,熟时下人时蔬。将酱油、味精、盐、胡椒粉、鸡油放入碗内,首先将煮熟的时蔬捞人盛调料的碗内,再捞起面条即成。

服法:每日1次,每次吃面条50—100g。

功效:消食积,温脾胃,止酸水。主治饮食停滞型吐酸。苏打有快速的中和胃酸作用;面条为偏于碱性的食物,亦有较好的制酸功效,加蔬菜、胡椒粉等辅料制成苏打面条,可有效地减少胃酸分泌而改善胃病症状。

3.砂仁羊肉粥

组成:砂仁5g,生姜15g,羊肉200g,粳米100g,葱、姜、精盐适量。

制法:将砂仁用水洗净,晒干或烘干,研为细粉备用。葱姜洗净,姜切成薄片,葱切成粗末。羊肉洗去血水,去筋膜,切成薄片,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去除膻味,然后与生姜片、洗净的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并加适量葱、精盐,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煨,煮至肉酥烂,粥粘稠;起锅前将砂仁末倒入,搅匀,再煮3—5分钟即成。

服法:早晚分服,吃肉喝粥。

功效:温中散寒止呕,健脾畅中和胃。主治脾胃虚寒型泛吐清涎酸水。

【典型病案】

陈某,男,32岁,2005年5月8日初诊。吞酸时作,受寒必发,即使炎夏酷暑也以棉肚兜护脘,病有数载。今早春受寒,吞酸又作。日轻夜重,夜不能寐。胃镜检查诊为活动性浅表性胃炎,服庆大霉素、吗丁啉等药不效。证见时作吞酸,呕吐清稀水液,倦怠乏力,四肢欠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迟。

辨证:脾胃素虚,寒邪犯胃,阳气被遏,胃失和降。

治法:温阳散寒,和中制酸。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炒党参15g,焦白术10g,吴萸6g,砂仁5g,熟附片6g,广木香5g,广陈皮10g,姜半夏10g,乌贼骨15g,干姜6g,炙甘草6g。水煎服。服3剂后,吞酸明显减轻,夜寐安宁,体力有增,连服半月痊愈。

按语:寒型吞酸责之于脾胃虚寒,中运失常。《景岳全书》云:“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由。”故脾胃虚弱,中运失常,或复因风寒,或过食生冷,致中阳受损,胃失和降可致吞酸。临床症见吐吞酸,或兼脘腹隐痛,胀闷,或嘈杂,或吐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治拟温中散寒,和胃制酸。在治法上主张温补脾胃,以理中汤主之,切不可用清凉消耗之药。本例即脾阳素虚,复感寒邪,胃阳更伤,诱发本病。附子、吴萸、干姜大温大热,温中祛寒。寒去阳复,脾升胃降则吞酸自愈。

§§§第九节嘈杂

嘈杂是指自觉脘中饥嘈或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懊仲不安,莫可名状之证候。常与吞酸、胃痛伴随出现,亦可单独出现。

【文献述要】

祖国医学对于嘈杂有丰富的记载。《内经·至真要大论》云:“步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所说的“烦心”,实指“嘈杂”。“嘈杂”一证的正式提出首见于元代《丹溪心法·嘈杂》。朱丹溪在确立嘈杂之谓的同时初步阐发了其病因病机和治则。朱丹溪认为其病因病机与痰、食、郁有关,《丹溪心法》云:“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姜炒黄连,入痰药,……食郁有热,炒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嘈杂若是湿痰气郁,不喜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子”。

明·张景岳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嘈杂的临床表现:“嘈杂一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嘻,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清代《医学正传》云:“夫嘈杂之症也,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状者是也”。程钟龄《医学心悟》云:“嘈杂者,躁扰不宁之貌,得食暂已,少顷复嘈,其中有夹痰与火者,则口燥唇焦,脉滑数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之类;有脾虚夹痰者,则气促食少,脉小弱也,五味异功散主之”。吴澄《不居集》云:“嘈杂之症,多属痰火,而虚损嘈杂,多由中虚,脾气不和或克伐太过,伤损脾元,致有此症”。林佩琴《类证治裁》云:“若胃过燥,则嘈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或稍佐微酸;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嘈,治当以甘凉生胃液,或但调其饮食……”。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嘈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明确提出嘈杂的病位在胃脘部,可见祖国医学对嘈杂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丰满和完善的过程。

【病因病机】

嘈杂一症,病变部位在胃,又涉及肝、胆、脾诸脏腑。病机虽然复杂,不外乎寒、热、虚、实、痰、湿、气、血诸端。

(1)胃内蕴热:素体阳盛,过食辛辣,偏嗜酒醴,积滞中焦,渐化为热,燔灼胃腑而致嘈杂。

(2)寒滞胃腑:寒邪伤胃,脾阳素弱,过食生冷,聚胃生寒,纳化失常,气机不利而致嘈杂。

(3)肝胃郁热:邪热内生,热灼胃燥,胃络失养,或胆气不利,或肝郁化热,燥扰胃腑,胃阴受灼而发为嘈杂。

(4)痰热扰中:脾胃失运,痰饮内生,或从阳化热,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而致嘈杂。

【诊断要点】

(1)胃中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2)嘈杂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人的主诉,以嘈杂为主症的患者内镜下所见多为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病理切片观察多为黏膜慢性炎症侵润,部分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极少数为胃癌。

【辨证论治】

一、肝胃郁热

主症:嘈杂频频,或吞酸脘部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兼症: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烦躁易怒。

病机:邪热内生,热灼胃燥。

治则: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青皮12g,陈皮12g,山栀子12g,丹皮12g,泽泻12g,芍药12g,土贝母12g,黄连6g,吴茱萸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肝火内盛可加青黛、黄芩,胃热内盛可加蒲公英;肝胃不和加柴胡、陈皮,木香;肝胃郁热加川楝子、炒山栀;若胃痛明显加金铃子散,热象较盛可选用黄连、焦山栀、蒲公英;泛酸者加海贝散,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二、胃内蕴热

主症:嘈杂不适,胃脘灼热,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数。

兼症:口渴引饮,晨起泛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病机:胃内蕴热,燥扰不宁。

治则:清胃泄热,养阴生津。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半夏9g,陈皮9g,竹茹9g,黄芩9g,公英12g,石斛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热甚伤津,加玄参、生地、麦冬;吐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以收敛制酸;呕恶甚,加竹茹、代赭石。

三、寒滞胃腑

主症:胃脘疼痛,嘈杂似饥,遇冷加重,得热痛减,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

兼症:脘腹胀满,肢冷乏力。

病机:寒滞胃腑,胃腑拘急。

治则:温中散寒,理气和胃。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9g,党参12g,白术12g,砂仁12g,香附12g,陈皮12g,半夏12g,生姜12g,大枣3枚,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便溏者,加炒白术、煨葛根;若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加桂枝、细辛。

四、痰热扰中

主症:嘈杂时作,似饥非饥,痰多而粘,心烦口苦,苔腻而黄,脉滑或滑数。

兼症:纳呆脘胀,恶心眩晕。

病机:痰热内阻,中焦气滞。

治则:清热化痰,和胃畅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竹茹12g,枳实12g,陈皮12g,法半夏10g,茯苓12g,生姜9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热象明显可加焦山栀、蒲公英;痰浊盛可加胆南星;食滞可加莱菔子。

五、湿热中阻

主症:嘈杂频频,纳呆少食,烦热口干,舌苔黄腻,脉来濡数。

兼症:食后脘胀,不欲热饮。

病机:湿热内蕴,腐化作酸。

治则:清热燥湿,行气化浊,理气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加减。

厚朴12g,黄连12g,制半12g,淡豆豉9g,栀子9g,石菖蒲6g,芦根15g,藿香10g,佩兰10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泛酸佐少量吴茱萸与黄连;湿重加苍术,热盛可加蒲公英;便溏可加木香、煨葛根,或加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

六、痰饮浸胃

主症:脘腹嘈杂,似辣非辣,似酸非酸,泛恶清水痰涎或酸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细。

兼症:口粘口腻,食少无味,或眩晕心悸,呕恶。

病机:中阳不振,痰饮浸胃。

治则:温中化饮,散寒和胃。

方药: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吴茱萸10g,生姜6g,人参10g,半夏10g,茯苓10g,大枣6枚,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若痰饮较盛,胸胁支满,可加桂枝、白术加强温中健脾化饮之功;泛酸甚者加锻瓦楞制酸和胃。

七、胃阴亏虚

主症:脘嘈不宁,口咽燥涩,或胃痛隐隐,舌红少津,脉细数。

兼症:不欲饮食,或大便干结,或因病后每于夜分脘嘈如饥。

病机:胃阴亏虚,胃络失濡。

治则:养阴生津,健脾和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12g,麦冬10g,生地6g,玉竹10g,芍药10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同类推荐
  •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
  •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包括:绪论、细胞、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并附有相关的实验要点。
  •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

    本书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全书分三章,第一章为康复护理总论,第二章为常用康复护理技术,第三章为常见老年慢性病的康复。编写过程中为便于理解,努力做到多用图解而少用文字,全书附有300余幅图片。本书有四大特点:①所讲康复护理技术经临床验证科学有效,操作性强;②图解清晰,直观易懂;③讲解简明,方法具体;④内容系统,创新实用。书末还附有根据实际情况而编写的适合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健身操。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浙江省卫生厅相关课题的立项支持。
  • 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本书分“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话”、“传世密录”5个部分对中医名家张学文中医世家的学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
  • 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

    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将主人公以身试医、以身试药的切身体验和对中医理论及辨证用药的深刻体会深入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兼备,适于中医业者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欣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大陆异界修仙之旅

    王大陆异界修仙之旅

    华夏国基层干部王大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陌生的世界,附身到一个偏远山村9岁小孩的身上。还没等王大陆开启制霸村子当上村中儿童大王之路,一场天降横祸,让他转向了奇幻多彩的修仙路……
  • 三三来袭

    三三来袭

    这是四个需要洗底的人,这是两对貌合神离的夫妻,看似没有交集的四个将会在欲望中情迷意乱,深陷其中。繁华过后,他们才明白何谓殊途同归……爱情是毒药,是一杯将人引入黄泉的玉露琼浆。情缘起,他们曾万水千山;尘缘灭,只剩下沧海桑田。
  • 人之运

    人之运

    运之道,乃人心之道。人心齐,则气运不散,薪火长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混乱的时代

    混乱的时代

    公元3521年,地球迎来了大基地时代,所有的大国度都是将国土分割成了一个个面积庞大的基地,每个基地都有着独特的士兵以及政权。此刻,科技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水准,而之前一些被世人所否认的东西,例如魔法,也逐渐被世人所发现。许多大国为了统一世界,开始了去各个位面搜集各类的神器的旅途,而中国和美国,则是看中了圣器“梦之羽”,一场异界争夺战,在所难免……
  • 死神传记

    死神传记

    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也许存在着我们并不熟悉的世界
  • 野狗求生记

    野狗求生记

    人妖殊途,看重生为妖的叶恒怎样拥有明天。
  • 魔法小黑屋

    魔法小黑屋

    人生虽有尽,魔法却无涯。一个小魔法师成长为大魔师的非常生涯。
  • 民国红伶往事

    民国红伶往事

    说是风流往事,然而更多的,只是红颜已逝的悲悯感怀,与不再纯净的现世现实所给予我们对于民国那质朴爱情的憧憬。佳人的爱情,沉淀于乱世。乱戢,收藏着佳人的泪与心情。看她们过往曾经的故事,就像在听一首老歌,品一杯好洒。眼前不自觉的掠过旧上海的歌舞升平,老北京的朴素大气。那些穿着旗袍的女子画着精致的妆容,慢条斯理的走卜民国的舞台。浅浅一笑,便笑得民国惊了天地,满眼满心,都是温柔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