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60400000008

第8章 大爱无疆(1)

22年前,“村里的娃娃正缺人教”,老师的一句话让他毅然放弃名校回到故乡,从此变成了啼血杜鹃。他与青山为伴,以爱心为帆,默默传递圣火20余载,在笔墨芬芳中为山区孩子奏出世上最美妙的乐章。

22年来,他过着清贫的日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孩子,构成他生命中年复一年的唯一。他情系百结,苦而无悔,靠微薄的薪水让求学路上的农家儿女梦想成真,耗尽青丝将莘莘学子的童年风筝升向蓝天……

蕲春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供给不足。调到四中以后,汪金权连续几年的月工资,由黄高的65元降到50多元钱,后来随着教师工资调整水涨船高,每月涨到2000多元。然而,他和家人的生活却没有多大的改观。打从儿子回乡以后,母亲陈细花再也没有见到汪金权像模像样地给家里拿过一笔钱了。这时的汪金权,他的工资不仅仅属于他和家人,因为这钱还要维系班里那些读不下去的学生。

汪老师救助的第一个学生叫汪青。那是1987年,汪老师参加工作不久,还在黄冈中学。汪青家住郝子堡村四组,娘死得早,跟着父亲过日子。母亲的病逝,给父亲的打击无法想象。不久父亲也病倒了,汪青便辍学在家。汪金权得知汪青无钱上学,便把准备添置家具的七十块钱主动“借”给了汪青。那时汪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65元。这一出手,就等于“借”出了一个多月的工资。这些钱,汪青后来是分几次还的。最后一次还钱时,调回四中的汪老师头发已经花白……

汪老师这一生,最不忍见的是穷人落泪。四中有个贫困学生叫汪洪奎,因为家里的极度贫困和他重病母亲的哭泣,竟让汪老师资助10年。

汪洪奎认识汪老师是在1997年秋。当时,家中的状况已很难再供他上学:姐姐和母亲都身患重病,全家的劳力只有父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的汪洪奎,准备外出打工。但是,登门家访的汪老师力劝他继续上学。“我们山区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初中毕业出外打工,很难改变你们家的现状,反而会误了你的前途。”汪老师细心开导汪洪奎。在汪老师的劝说下,汪家咬紧牙关供孩子上了高中。2000年,汪洪奎第一次高考失败,又在汪老师的劝说下复读。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汪老师开始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汪洪奎。

2001年高考,汪洪奎考上了海南琼州大学数学系,学费4000元。因为家里无钱,汪洪奎只带一点生活费到校报到。学校考虑到他家庭困难又路途遥远,答应学费缓交。在大学里,汪洪奎做家教,决心一边读书一边筹款还学费。然而,家教的收入毕竟很微薄。大二下学期,四中组织老师去海南旅游,汪老师特意去看汪洪奎,见学生面黄肌瘦,日子过得很苦,一问才知小汪的学费还欠着。汪老师知道贫困对学生精神的压抑,便对汪洪奎说:“洪奎,你不要自卑,钱由我来想办法,你就安心读书吧!”回来后,他找熟人货款4000元,给汪洪奎寄去,还每月给小汪寄生活费,少的时候每月两三百元,多的时候每月四五百元。

汪洪奎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2003年,他通过了“专升本”考试。2005年,又考上了辽宁师大研究生。到今年,连带学费和生活费,汪老师已资助7万多元给他。“这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他说他想做个学者,我就让他不要再在外面做兼职,沉下心来读书,以免分散精力。”汪老师谈起这个学生时,一改谈自己时的低调,顿时眉飞色舞,眼睛发亮。

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汪老师为了不让上进心强的汪洪奎学习分心,甚至连小汪的家人也一并资助了。他曾两次带着病重的汪母田利兵到武汉同济医院看病,还垫付了医疗费。正因为10年来的持续资助,汪洪奎成为汪老师所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受助学生。

被四中同时录取的特困生程万里、程月梅兄妹,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无法承担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面对有学难上的困境,兄妹俩在校外徘徊流泪。汪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与程父商量,将程万里安排在自己家中食宿,程家则集中财力供养程月梅。1999年,在汪老师家中吃住两年的程万里,与妹妹一起同时被大学录取。

几年前,程万里参加“专升本”考试,800人参考只有25个名额,小程有幸入选。然而“升本费”要8000元。万般无奈之际,只好再次写信向汪老师求助。

面对昔日学生的求助,汪金权义无反顾地予以帮助。他安排好课程,搭公共汽车赶到武汉,带着程万里拜会自己大学时的程翔章老师,帮助小程借到现金3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就在汪老师为学生的事到处奔走的时候,妻子的病又一次严重发作。返回后,泪流满面的汪老师,把妻子送到黄冈市精神病康复医院,一住3个月,花去医药费9000多元……

如今,得到过汪老师无私扶助的程万里、程月梅兄妹俩,一个成为大学教师,一个也顺利地步入白领阶层。每逢节假日,兄妹俩都要向汪老师问好。

2009年11月,高一(10)班王启同学要买学习资料,可是家里又拿不出钱来。没有学习资料,课业受到影响,王启非常着急。好心的同学告诉他说,汪老师经常资助学生,你去找找,说不准他会借钱给你。王启眼前一亮,但很快又犹豫了。因为,他不是汪老师班上的学生,甚至汪老师都没教过他,他怎么好意思开口借钱呢?况且,全校学生这么多,汪老师根本不会认识他,就是开口借,汪老师能答应他这个陌生的学生吗?这样想来想去,王启内心苦闷极了。但是他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除了汪老师,他还真没有可以借钱的人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个内向的男生还是决定试试。他趁汪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默默站在汪老师的身边,几次想开口,却不知从何说起。汪老师抬起头,见王启欲言又止的样子,便和蔼可亲地问王启有什么事。王启紧张得心里直跳,低着头说:“汪老师,我要买资料,家里没钱……”汪老师“哦”了一声,心就明白了,便说:“知道了。”当即从口袋里掏出100块钱,笑着递给王启说:“拿去买资料吧,好好学习!”王启接了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尤其让他感动和意外的是,汪老师没问他的名字,就把钱给了他。在这之后很长时间,汪老师从未提起。他竟把这事忘了个一干二净。

更多的时候,是汪金权知道贫困生的情况后,主动找到学生给予资助。2009年10月,汪老师在批改高二(6)班的作文时,得知鲁红艳同学的妈妈摔伤了腿,家里很困难,便找到鲁红艳,给了200元,说:“拿回去给妈妈看病吧。”2010年2月,鲁红艳家里的猪死了,买了猪仔后,父母又没钱给女儿做生活费了。汪金权知道后,又给了红艳150元。今年3月,高二(6)班的吴晶晶家春耕时种子不发芽,买了新种子后,没钱给她做生活费,一天中午吃饭时,她坐在教室里不出去。汪老师看到后,过来问她为什么不去吃饭,知道她没钱后,掏出100元给她……

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听了汪老师的一节课便转学到四中的汪征,毕业后在镇信用社工作。2005年秋天的时候,六溪村农民汪义元还不上贷款。汪老师跑来找汪征,说要退掉自己在信用社的1000元股金,帮汪义元还贷款。汪征觉得奇怪,就问:“他也不是您亲戚,您凭什么给他还贷?”汪老师说:“他孩子是我班的学生。我不帮他把贷款还上,他儿子就读不成了。”后来股金没退,汪金权到处找人凑钱帮忙把贷款还了。汪征因此对汪老师更加敬重。在汪老师班里读书时,因为没钱吃饭,他曾鼓足勇气向汪老师借过100元钱,直到毕业离开学校很久才还。他告诉记者:“其实汪老师生活非常清苦,我总忘不了他家的一个小炉子,一把柴刀。他煮点好吃的,总会喊上几个同学去吃。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1996年从汪老师班上毕业的田文中,家离四中有20多公里,两个星期回去拿一次菜。有时因为天气热,带来的菜到第二个星期就变质了。每到这时候,汪老师就会多做些菜,把他叫到家里一同用饭。如今已在东莞立业的他,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就很感动。他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四中来看望汪老师。

汪老师的大义救助,往往演绎成了“爱心接力”。家住檀林镇石牛村的贫困学生田育,在四中读了四年,其间休学一年。他父亲因公致残,废了一条腿,丧失劳动能力。读高二时,母亲也病倒了,便辍学去山西临汾打工。次年秋季开学,他从山西赶回,想用打工钱返校读书。破屋偏逢连夜雨。他回家不久,身患癌症的母亲突然病危,被紧急送往医院,他一年的打工钱都花在母亲身上,却未留住母亲的生命。田育经此打击,别说读书,连生活下去的信心都没有了。

田育不是汪老师班上的学生,但是汪老师对他却格外关注。田育母亲重病时,汪老师就借钱给田育家里为其母亲治病,最后连他医疗卡上的钱都用完了。这年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到四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汪老师牵线搭桥,让田育成了“圣兵爱心社”的资助对象,得到1000多元的资助。田母住院后,他又借了二千多块送给田育为母亲治病。

田母逝世后,汪老师找到辍学在家的田育,劝他到校复读。田育尚未从母亲逝世的阴影里走出来。汪老师回校后,向同事们讲了田育同学的不幸遭遇,几位老师都很同情,大家凑了几本旧书,免了田育的书费。田育到校后,汪老师又找管后勤的领导,为田育在学校食堂里找了一份勤杂工,解决了田育无钱吃饭的问题。田育意志坚强,寒暑假还是去外面打工。高三这年,按学校规定,田育不能再在学校食堂打杂,这份差事要让给其它困难的学生,田育每到假日就到当地砖瓦厂打短工,打一次领一次钱。田育的家离学校有很远的路,从家里带来的菜不几天就变质了,汪老师常常把他叫到家里吃饭。高三期末考试,田育因为误课太多未被大学录取,汪老师又找同窗好友叶甲友帮忙,将田育送到黄石七中,七中免了复读费,并每月发给一百元生活费。次年高考,在黄石七中受助一年的田育一举中榜,考上了山西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叶校长见他家贫如洗,无钱上大学,便多方联系,替他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田育上大学的费用得以解决……

汪老师大爱情怀不仅让学生感动,也让学生家长感动不已。张榜镇六溪村农民余腊梅,因为夫妻俩没文化也没力气出外打工,家中很是贫穷,供不起儿子汪义华上学。2007年春,正读初二的儿子一度面临辍学。汪老师找到余腊梅劝说:“你让孩子去上学,生活费我来出。”汪老师资助这名学生两年。

同类推荐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一代圣贤——杜甫

    一代圣贤——杜甫

    本书对杜甫这样一位唐代伟大诗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真实记录了冯玉祥将军一九三零年以前的政治生活。全书从他降生写起,直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清废帝、参与北伐等,采用作者自述形式,绘声绘影、真切而感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叙述形式上,均有历史特色。
  • 唐景崧传

    唐景崧传

    本书从寒窗苦读中进士到热血请缨赴越南联络刘永福抗法,到任职台湾,后署理台湾巡抚领导乙未抗日,到自台湾仓皇内渡并被勒令休致回籍(桂林),到在桂林革新桂剧、发展广西教育,再到图谋复出却客逝广州,全面叙述了唐景崧的一生。书中对唐景崧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解读,对以往种种以讹传讹的陈年旧账均罗列史料加以澄清,充分肯定了唐景崧抗日保台的英勇壮举,还历史以真相,还人物以清白,重塑了唐景崧的历史形象。
  • 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中的名媛淑女其实不过是隔壁女孩,她们也都向往一份真爱,也都希望得到一个温暖的怀抱。但名人的光环并没有给她们带来超越常人的爱情和幸福,相反,她们的浪漫和感情却因此掺杂了更多的烦恼。民国,一个纷乱的时代,一个率真的年代,浪漫的爱恋已随着岁月的风烟远去了,只留下丝丝的情愁。
热门推荐
  • 我是寄生

    我是寄生

    末世十年,重生到灾难刚刚爆发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自己拥有寄生的能力……
  • 青苹果——守望

    青苹果——守望

    那应该是下午的时候,太阳西下,我一个人坐在一个高高的山岗上,手里抱着一堆青色的苹果,整个山岗上就我一个人,我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看着远处的汽车、行人、树木,还有各式各样的房屋,我揣摩那应该是一座城市,而我就那么孤零零的坐在那个高高的山岗上,周围再没有一个人。我脑子里会想像着我的旁边有着一个像我那么大的一个青苹果,相互依靠,两个人就那么静静的看着远方,看着山脚下的那座城市。一时间,我也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青苹果,所以,最后画面上就只剩下了两个青苹果,在阳光下彼此依靠。
  • 灿烈,快到碗里来

    灿烈,快到碗里来

    神经大条女青年在失业后到泰国旅游,偶遇大明星EXO,一切的巧合,让两个世界完全不沾边的人有了一丝火花.
  • 尊者杀伐:废材皇女要逆天

    尊者杀伐:废材皇女要逆天

    21世纪特工,一朝穿越成冷宫废弃的皇女,没娘爹不爱,任谁看了都想踩一脚。不受宠?她自己有万千仆从,个个都是顶尖儿的高手,她想宠谁就宠谁!地位不尊贵?整个大秦国的财富都掌握在她手中。什么皇帝皇兄皇姐皇弟皇妹?都给她滚一边儿去!特工准则:谁若惹了她,她就要谁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远古幻斗

    远古幻斗

    远古时代,人、神、妖、魔族占据整个世界,各族坚守着自己的一方。本来和平相处的世界,因为魔界和妖界的一次纷争,人族无辜死伤惨重,为确保人族的生存,人族不得已退居到边远地带,开始教化子孙自保的幻术,在确定有自保能力后,人族踏上为夺回自己的一方领土的征途......
  • WILD FLOWERS

    WILD FLOW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凝夕(下)

    夜凝夕(下)

    最惆怅处,不过是她含恨愁对眼前人,百般不忍不堪不愿不甘;最伤心处,不过是他空将身家性命全心交付,却换来两次利刃穿胸。当所有的真相浮出水面,所有的仇怨尘埃落定,所有的爱恨业已成灰,他们才真正明白——原来,爱和幸福没有关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祈祷者之末日降临

    祈祷者之末日降临

    灾难降临时,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王者归来之时,每一个人都不能逃脱。这是毁灭,也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