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袍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齐语,桓公捐仇用管仲》
【要义】
庸,平庸。惠,恩惠。管夷吾,即管仲。袍(fu),鼓槌。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找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那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仁慈,安抚百姓,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失根本,我不及他;忠实诚信,取信于民,团结民众,我不及他;制定礼仪规范,使天下人效法我不及他;站在军门前击鼓指挥作战,有力地调动百姓的勇气,我不及他。
齐桓公即位后,想让鲍叔牙为宰。鲍叔牙有自知和知人之明,向桓公举荐了管仲。
鲍叔牙的这番话体现了他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权位、谦虚诚实、知人善举的优良品质。而桓公也能以国事为重,有容人之量,不计个人私仇,而重用了有才能的管仲。而后来管仲也确实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作为齐国的国相,协助齐桓公在内政、经济、军事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参其国而伍其鄙”和“作内政而寄军令”等一系列政策法令。数年之间,使齐国拨乱反正、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经济最为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而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相知相惜、相互扶助的情谊也被传为美谈。
【故事】
齐襄公统治时期,政令无常,鲍叔牙预见到齐国将要发生祸乱,于是就保护襄公之弟小白出奔莒国。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底,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亦陪同公子纠逃奔鲁国。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春,齐国人杀了公孙无知,小白和鲍叔牙由莒回齐。这时,鲁庄公也派出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并让管仲堵截小白归路。相遇时,管仲箭射小白,射中衣服的钩带,小白诈死。管仲中计,报告鲁国小白已死,鲁师放慢了行军速度,而小白却乘机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想任命鲍叔牙为宰。鲍叔牙辞让说:我是君王的一个才能平庸的臣子,君王赐予我恩惠,使我不挨冻受饿,就是君王莫大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让我治理国家,这就不是我能胜任的了。如果一定要找一位治理国家的人才,那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
宽厚仁慈,安抚百姓,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失根本,我不及他;忠实诚信,取信于民,团结民众,我不及他;制定礼仪规范,使天下人效法,我不及他;站在军门前击鼓指挥作战,有力地调动百姓的勇气,我不及他。”
桓公说:“这个管夷吾,曾经射中我的衣带钩,险些使我死于非命呀。”
鲍叔回答说:“那是他替他的主子效力啊!君王如果能够赦免他让他回到齐国,那么他也会像忠于公子纠那样忠于您的。”桓公说:“那好吧,怎样才能让他回来呢?”鲍叔回答说:“向鲁国请求,让他回来。”桓公说:
“鲁国有一位很出色的谋臣施伯,如果他知道我们将重用管夷吾,一定不会放还给我们的,这怎么办呢?”鲍叔回答说:“派使者到鲁国去,就说:
‘我们的国君有一个不遵守命令的罪臣在贵国,我们想把他押回去在群臣面前处死他,请求贵国把这个人交给我们。’这样鲁国就会把他交给我们了。”于是桓公派使者到鲁国请求交还管夷吾,完全照鲍叔说的提出要求。
鲁庄公问施伯如何看待这件事,施伯说:“我想这绝不是想杀掉管夷吾,而是想把他接回去后重用他。管夷吾是天下的大人才,他会帮助一个国家称霸于天下。如果我们让他回到齐国,而使齐国称霸,这无疑是我们鲁国长久的祸患啊!”鲁庄公问:“那应该怎么办呢?”施伯说:“他们不是说想让管夷吾死吗?那么就杀了他,把他的尸体交给齐国的使者带回去。”于是,庄公宣布要杀死管仲。齐国的使者知道后,觉得这样他们无法复命,就向鲁庄公求情说:“我们来要管仲的目的,是因为我们的国君想要亲手杀死他,以解射钩之恨。如果大王杀了他,我们不能将活的管仲带回去,在群臣面前对他施刑,以儆不忠之臣,这样就实现不了我们大王教育群臣的目的,贵国也就没有实现我国的请求。所以,大王还是将活的管仲交给我们,让我们带回去处理吧。”鲁庄公听后,觉得言之有理,既然要给齐国这个人情,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他叫人把管仲五花大绑地交给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带着管仲,迅速地离开了鲁国,完成了齐桓公交给的使命。
齐桓公听说管仲回到齐国,马上乘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两人见面后都非常激动,经过一番寒暄,一起坐车回城。自此,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齐国也由此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