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8700000005

第5章 认识论总论(4)

“法”包括因缘所生、有生有灭的“有为法”和无生灭、永恒不变的虚空、涅等“无为法”两种。有为法的实有现象各不相同,与无为法等也没有相同之处,因此,实有不能作为万法的共性。而且,有为法的共同特点是变易无常。“变易”就是指生灭变易。每一种存在,在瞬间的变易中,既是“有”,又是“无”,既是“他”,又不是“他”,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连续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的流。

这漂浮不定的存在,就意味着没有实质性的存在,一切有为法从无到有,从有归无,“无”是“有”的来源,也是归宿;“有”本身又是一个变易性的无性“空”。来源、归宿,本身全是空虚的东西,哪有实在意义上的共性?正如黑格尔说的:“我们说到‘有’的概念,我们所谓‘有’,也只能指‘变易’,不能指‘有’,因为‘有’只是空虚的‘无’;也不能指‘无’,因为‘无’只是空虚的‘有’。”(《小逻辑》)有为法的这种变易无常的空虚性,正好与无为法的真空形成了相似的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成了万物的共性,故称“万法性空”。

也只有在“无性”和“性空”这一点上,才能找到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而这个万物的相似性、共同点,本质虽然是绝对的空虚,但它作为万物的统一法性,也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真实”情况,所以佛法称法性为“真实”、“真谛”、终极“实相”等等。从概念的性质上讲,法性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有为存在、有限存在的范围,与无限、永恒成了同一概念。所谓“法性恒常不变之义”,也要从概念的无限超越的内涵意义去理解。

第六节 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

一、分别与直觉

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分别性特点,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分别”和“分别心”。“分别”就是用智慧分辨鉴别、认识事物。人们的主观意识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可采取的方法和可行性途径只有直觉和分别思维两种。

直觉共有五官识直觉、心识直觉、自见分直觉、瑜伽心直觉四种。五官识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识直觉是指,眼见色相、耳声音等五官识对现实境物直接感受、觉知的无分别智。

心识直觉是五官直觉引起的无分别活动的觉知,如梦境和他心通之类。自见分直觉是面对他见分意识的内向直觉经验。瑜伽心直觉是通过修禅定产生的直觉,如佛菩萨的直觉智慧。

直觉也称“现量”,“量”指度量——认识。因明学称客观事物为“所量境”,称主观认识为“能量识”。认识就像测量器和计量器,认识过程就像测量、度量事物,获取所量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指数。

量有现量和比量两种。“现量”是指适应于现量境的认识。“现量境”指感官对象现实存在、具体事物。就感官直觉而言,其感知对象必须在现场,必须显现而非隐蔽,必须是具体存在而非抽象事物,直觉的特点是纯客观反应如镜显影,不借助思维分别认证活动。因此,纯直觉没有辨别认定的作用。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时,视觉作用只是感知人的外表形象,借所见外表形象标志,进行辨别认定是男还是女,是熟人还是生人,这是思维分别作用。但人的五官直觉,除无意识状态,一般都是和知觉意识相伴的,很少有纯直觉状态。心识的明感知觉和思维,具有确定的指向性,所以佛经中说:“二心不能同时生。”即一心不能二用之意。如一心关注眼前的美景时,听不清旁边的人说话;专心听音乐时,无法读书之类。

二、语言与分别

境物显现在视觉之中而不能识别,为七种心识中的显而不明识。显而不明了,其原因不外乎或神经不正常,或感觉有毛病,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在正常状态下,不会产生这种不明了情况。有人讲佛经时,将“视而不见”、“见而不明了”的不正识,解释为佛陀的“无分别心”,那是对佛陀智慧的极大歪曲和贬低,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连眼前坐的男女老少都分不清楚,或者神经不正常,或者是感官有毛病,或者根本心不在焉,对这种人说法,恐怕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假若说法的法师,分不清男女老少,意识活动若是停止了的话,肯定也讲不了经,因为讲经是说话,说话离不开分别思维,没有分别思维,不说话也能讲经的话,那应该说是极大的“奇迹”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思想和语言的本质就是分别意识,离开分别意识就没有思想和语言。这也是因明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分别”之意从语言方面讲更容易理解,这里先就以语言为例说说分别。

“分别”就是分辨、鉴别、分离、排斥等意。当我们说“人”时,把“人”这种生物从其他一切事物中分离了出来,“人”这个概念具有排斥他物,只指“人”的排他性。说“人”时,听的人能分辨出说的不是山,不是石头,不是兽类,不是面包,不是非人的任何东西。说“手”时,就排除了人身上的其他部位,把手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别了开来,分割了下来,除了“手”,不指任何东西。甚至这个“手”若抛开语言环境,是人的手,还是塑像的手?也无从得知。

去动物园游览,我们从外表形象可以分辨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像天鹅,飞禽不同于走兽,金丝猴不像大猩猩等等。虽然不知其名,但可以分辨出各自不同,这事物各自的不同特征是事物本具的排他自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靠的就是分别辨认各种事物的排他自性和同类共性。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种东西时,只见其物,不知其名。但我们辨别出,大象不同于长颈鹿,孔雀不同于天鹅,这种分辨作用就是感觉加心识的分别作用。经过解说员的介绍,便认识到一个个动物的名称:这是大象,这是长颈鹿,这是孔雀,这是天鹅……等于给每种动物贴上了名称的标签,一个个从名称上分别开来,这便是语言分别。

先看到一个个不知名的动物,在思想上形成一个个动物的形象的印象,但这时还没有形成名称的语词概念。只有单纯意象,经过别人介绍,先前形成的意象和相应的一个个名称对号,意象和名称产生重合现象,从此以后,意象和语词概念浑然成为一体,难分难辨。意象是内容,语词是符号形式,合为一体,便成了分别概念。

概念是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符号——数码。以概念为单位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向别人传达时,离不开语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不借助语言也没有别的办法。人们在相互沟通和交流思想时,不但离不开语言,就是自己考虑问题时,也离不开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无声的“内心语言”,即无声的自言自语。

人们的无形的思想意境,借助语言的彩笔才能勾画成形,而且每个人借以思考问题的内部语种和语法结构,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语种和词汇语法结构。使用哪一种语文进行写作和表达思想,内心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必须符合那一种语种的词汇语法结构,因此,语言文字的翻译,并不是单纯寻找对应的词汇,进行机械的拼凑。翻译首先要转换内心语言的语法结构即思维结构,这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根据转换过的思维语法结构,翻译成有声语言,或文字符号,那是第二步的工作。

语言分别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词的抽象性。语言词汇名称本身的特点就是它的概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比如,人、树、牛、马这些词汇,自从给一个单一特殊对象命名时起,就超越了被命名的单一特殊对象,变成了该种类的通称。如“人”指人类,“树”指树类,牛指牛类,马指马类,而不单指某一个人和某一棵树。

三、分别的特点

客观实际存在都是一个具有时空、个性特点的具体存在,不是没有种类和共性的抽象存在。如“人”只有一个个具有人种特征、男女特征、年龄特征、体形特征、性格特征、智商特征的具体的人,没有无人种差别、无男女差别、无年龄差别、无体形差别、无性格差别、无智商差别的总体的“人”、共性的“人”。这种无个性差别的“总体人”、“共性人”只是一个观念中的抽象存在,语词名称代表的就是共性抽象存在。

又如“有”、“无”、“法”、“存在”,这类名称,只有不同对象之间的区别作用,没有指出具体对象的作用。如“有”指非“无”之存在,“无”指非有,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是一片模糊的空虚,仅仅在“有”“无”相区别时才有用。

像“无”所代表的本来就是“空虚无物”。“存在”这个名称的对象,既然有“实有”的存在,也有“虚无”的存在,那么存在的反面仍然是一种“存在”。因此“存在”和“法”这样的名称,除了在对立的抽象观念之间起到分别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具体作用呢?语词概念的这种同类概括性、普遍性就意味着排除异类,排除具体事物的个性。语言的这种“排他自立”就是语言的分别特点。

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分别性,人只要有思想就不能没有分别,离不开分别心。人也是靠这种智慧的分别心,才从动物中分化了出来。只因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人类的语言,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的集体活动,才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类的物质文明。

四、佛教与分别

作为佛教,从佛陀思考世间轮回之苦开始,放弃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的幸福快乐,出离修行,抉择辨别世间禅和出世禅优劣,放弃世间禅和邪见,选择出世禅和正见,用智慧抉择破除二障,证得色法二身,又用语言创教说法,宣说八万四千法,度化众生,将教化众生、趋于善道的三乘教义,用文字的形式,结集成经典,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代代相传。佛门的弟子从佛陀开始至今,也都是依靠语文的手段听经受教、认识善恶、辨别正邪、依法依教、修行证道,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分别智”,也无法离开分别心。

不但是佛教,一切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分别性语言和分别性思维。动物没有分别思维,失去知觉的人没有分别思维,死人没有分别思维,这类“无分别”能起什么作用?当然三禅天以上的正禅境、初地以上定境中,分别思维转化为无意识直觉,但那是相当高的定中境界,出定后面对世俗事务,仍然离不开分别心。

所谓佛地没有“分别心”,只是指没有以虚当实、颠倒错乱的分别执著,并不是没有抉择性妙观察智慧,并不是分别不清男女老少,正邪善恶的无明痴呆。佛如果是那种无分别状态,佛的一切相智、如量智都要彻底否定。如果否定佛的一切相智和如量智,就等于否定佛的遍智性,如果否定佛的遍智性,就等于否定佛的智慧法身。如果否定佛的智慧法身,还有什么“无上觉”可言呢?

“分别”,分正分别和邪分别——即正思维和邪思维两种。“正分别”就是正确的思维、符合实际的思维,邪分别就是错误的思维、虚假的思维分别。如认为“色”是由极微物质形成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法”,“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类的分别是正分别、正确思维;如认为“诸法有我”,“无善恶因果”,“有造物主”,“世界是神造的”和“心造的”之类,是虚假的、错误的邪分别。在修法的过程中需要破除的是邪分别、邪思维,并不是破除一切分别思维。若破除一切分别思维,就等于破除分别抉择智慧;若无分别抉择智慧,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

不知道佛教认识规律,不懂佛教哲理的无知的说法者,把佛菩萨的无分别心,解释成“分不清男女,分不清是非”的愚昧无知状态,真是荒谬至极!处于这样知识层次的法师,只适合于念阿弥陀佛,不适合于讲经说法,因为不知佛法、乱解释佛法,就是歪曲佛法,歪曲佛法将造成怎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五、思维的分别特点

上面谈了语言的分别性,我们再看看思维本身的分别特点:

在思维中,共相概念是通过排他自返形成的。什么叫“排他自返”呢?“排他自返”就是在排除异类和同类事物中形成认识对象的独特的自返体。

如松树的概念,是首先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形成树的共相概念,然后再排除非松树类的其他树类,形成松树的排他自返体。所谓“排他”,就是排除自体的一切异类和同类事物,“自返体”就是从非自体的事物中分离返转为自体事物。

自返体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事物,一种是事物的共相。前者如实物性的具体的松树,后者如观念中的松树。松树的截然不同于非树类,不同于一般树类的特征,在认识中形成松树的具体存在,这具体存在的松树,既是松树,也是松树的自返体。但在思想观念中的松树的共相、表象是思维共相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是从对其他事物的排斥和否定中形成的。如“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树类的一切事物概念共相,松树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非松树类的一切树的概念共相,“长青松”的共相概念是否定和排除一切落叶松等非长青松的共相概念。这样层层否定和排除其他事物,层层缩小概念的外延,逐步接近外延最小的概念。但外延最小的概念如“长青松”,仍然包括“长青松”类。如“太阳”这样的只有一个实物对象的单一概念,仍然是个不固定在一个特定对象上的排他性抽象概念,可以任意地代表其他事物,如“心中的太阳”、“红太阳”之类。

概念共相所代表的事物,有具体的和抽象两类。具体的如“山、河、云、树”之类。抽象的如“法”,“存在”,“力”,“度”,几何的“点”、“线”之类。要认识、理解语词概念时,必须凭借实际经验过的事物和相对应的已知名称的记忆。如对一个从来未曾见、未曾尝过芒果的人,说“芒果”这个词,形不成芒果的表象,甚至加上色香味形状的说明,仍然是个抽象叙述,仍然产生不了实际经验的感受。文字的叙述在直观性上远不如照片,而抽象的事物从来不是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没有任何经验的参照系数,全凭高度的抽象思维去把握,因此在认识上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佛经中所说的“离言境”“不可思议”等,都说的是直觉经验对象,并非什么神秘之物。因明学主张正确认识的标准是现量实证经验,而不是比量抽象观念。从感官直觉到抽象思维,最后又变成更高层次上的现观直觉,这就是佛家的认识规律。分别性抽象思维在认识清晰度和直观经验方面,永远比不上感官直觉。但感官直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在时间性上感觉的对象必须是现在时的,对过去时和未来时的事物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的认识对象不受时间限制。在空间性上,感知的对象必须在现场,不在现场的、远距离的、隐蔽物和有障之物体(如隔墙、隔山之物体)无法感知。但抽象思维,不受空间限制。在物性上,如无形的思想观念和感情情绪,超出视觉、听觉等感官范围的色声等细微物质之类,以及事物的性质规律、因果关系等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无法感知,但抽象分别思维,不受这些限制,能补充感官感觉的缺陷,能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单一的个别性的认识,提高到普遍性、共性规律的认识上,从现象的认识提高到本质自性的认识上。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的入世智慧,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禅在心中心中有禅,处处即禅心不妄动,超脱化外原本无物,何染尘埃等六部分内容。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热门推荐
  • 前妻的谎言

    前妻的谎言

    一场联姻,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走在一起。沈雪沫因为凌墨的风流,不得不伪装自己,让自己变得丑陋,冷漠无情,而他却因为不爱她,成天出新闻,为的就是让她关心他,不过天意弄人,她的伪装让他失去信心,觉得特别地反感,便提出离婚……五年后,她成为世界著名珠宝设计师,也顺利进入S市最大的珠宝公司——天琪珠宝公司,成为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然而她曾经的丈夫凌墨便是这家公司的总裁,她与他相遇后,他未能认出她,终于在公司三周年庆上认出了她,两人的爱情也从这一刻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沙雕宇宙

    沙雕宇宙

    胡编乱造,出奇迹。我的故事好不好,就看大家的态度了。
  • 灵者为尊九歌离殇

    灵者为尊九歌离殇

    “记住,你是离九歌”她是……离九歌?一个失去过往的灵魂,在这片大陆成长九年。当过往层层展开,当阴谋慢慢败露,当戏剧逐渐落幕。是爱,是恨,是求不得,还是放下。是苦心经营,亦是爱而不得?真相面前,她该何去何从,蚀骨恨意,深沉爱意,她临渊羡鱼,他退而结网。步步为营,满盘皆输,还是了却心愿。咳,夸张了,小可爱们这是甜文。
  • 美女你又来挥霍了

    美女你又来挥霍了

    她死里逃生,他奋力营救,醒来后,她却把他当成敌人,一次特别行动,谁曾想是他设下的局,只为唤醒她的记忆
  • 太阳系帝国

    太阳系帝国

    公元3009年,殖民者们已经殖民到了海王星,几乎到达了整个太阳系行星系统的边际。太阳系中一片繁华,可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各地冲突不断,地球共和国对各个星球殖民地的控制力不断被削弱,一个大时代即将来临......张泽,一个土生土长的“海王星人”,作为一个航空中队的下级军官,在这样一个时代,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际遇?
  • 媚欢

    媚欢

    一粒媚药,他冷眼看着饥渴难耐的她朝他爬来。有趣的观赏着她欲火焚身的样子,听着她的低声哀求,薄冷的唇线掀起恶魔般的笑容,冷眸之中夹着报负的快意。三夜的索取之后,他霸道的宣布婚约无效,曾经风光一时嫁入夜府的林家堡大小姐一夜之间变成了弃妇,更在一时之间成为全城笑柄。十年前,全家被杀的邪恶势力在江湖除名,联合了三帮七派的实力,撤底除去了那股阴冷的邪派组织而在十年后,却渐渐听到各大帮派一夜挖解的惨剧...
  • 哪些我们遗忘的时光

    哪些我们遗忘的时光

    后来的许安然站在高处俯视万家灯火。有人问“李臻臻哪里好值得你多年后依旧恋恋不忘。”许安然没有回只是摸了摸手腕上黑色的发圈,那是她不小心遗忘的.......【背景强大执着少年X冷清少女】
  • 终极毁灭

    终极毁灭

    这是2500年后发生在地球上的恐怖故事。变色针索菲拉是蝎子星上的机器人。他来到小小的地球村进行捣乱,使人失踪,将人压缩,又将其克隆后投放各地,使地球人自相残杀,以达到毁灭地球的目的。
  • 老婆,咱家我做主

    老婆,咱家我做主

    肉多的女人才可爱,看着她肉肉的小脸,心都快化成一滩水,狠不得抓一把,看着她圆圆的脸蛋上,大眼睛里面故意装出来的可怜样,狠不得抱起来揉进骨子里,可惜老婆的个性跟她的长相不搭,总想当家做主,怎么办?调教?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