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93600000015

第15章 建国

“皇帝”的诞生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了灭亡六国的战争。先后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七年灭齐。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秦王嬴政就结束了这个乱世。

如今的他,不仅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庞大帝国。

即将出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秦帝国。

时间退回到一年前,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在得知齐王不战而降的决定后,秦王嬴政异常高兴,因为从这一刻起,中国理论上已经统一了,而交接齐国的各种手续,已经不是事儿了。

为了庆祝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胜利。此时的咸阳城,到处张灯结彩,钟鼓齐名,处处呈现出一片节日的盛况。面对这种景象,这位年纪还不到40岁的秦王嬴政,怎么能不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地准备干一番空前的伟业呢?

这一天,他一早就来处理朝政,只见他头戴12珠的冕旒,身穿一身黑色衮龙袍,挺着自己魁梧的身材,端坐在庄严地咸阳宝殿正中。细看过去,秦王嬴政峰鼻长目,方面阔口,除了下颏那一缕黑须外,上唇和两嘴角上还有一抹卷须。向上看去,秦王嬴政的眉宇之间,隐含着一种刚毅、自信的神情,就连小眼睛上那细细的鱼尾纹中,也透露着一种说一不二、生杀予夺的霸气。

虽然正在举行最大规模的庆功宴,但此时的这位秦王嬴政却眉头紧锁,沉默寡言,甚是不悦。他没有因为统一六国而高兴,反而还异常地生气,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他的这点儿心思,怎么能够瞒得过这些“鸡贼”的大臣。群臣早就看出来了,咱们的这位“秦王”,是对自己的“称谓”不满意呀!

那是当然的了,自周天子以来,最高的统治者称“王”。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昔日唯我独尊的称号,已经被几百个国君用滥了。如今面对这个史无前例的国家,面对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业,一个被人滥用的“王”字,怎么能够彰显秦王的尊贵、威严、独领风骚的气度与气魄呢?自从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的内心就极其膨胀。他急切地需要一个新的称谓,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称谓。

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秦王嬴政终于忍不住了,他一脸严肃地说道:“诸位爱卿,我秦国自出兵以来,已有十年,期间攻城略地,斩关夺隘,终于消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天下已定,寡人的称号也应该改一下了。否则,依然称自己为王,这与原先六国君主有何区别,如何彰显我的威严?如何流传百世?望诸位爱卿商量一下,看改个什么样的称号好?”

命令一出,原本还很热闹的朝堂,顿时鸦雀无声也,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半会儿都没有主意。当然了,在座的各位大臣,那都是极其聪明的主儿。他们知道,如果随口说一个名字,秦王满意还好,要是万一说错了话,就要被秦王拉出去喂狗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下朝后慢慢研究吧!

散朝之后,秦国当时的宰相王绾立刻和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几个大臣,紧急召集了一帮博士(有专门学历,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些人引古论今、苦思冥想,在绞尽了所有脑汁、整整商议了一天一夜后,才找到一个最美好、最崇高的称号,用来代表这位统一天下的一代明主。第二天一大早,在秦王嬴政刚开始上朝的时候,丞相王绾就代表群臣上前奏道:

启奏大王,臣等就更改称号之事连夜研究。大家皆以为,当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好几种说法,这是《史记·五帝本纪》的版本)管辖的土地,最强盛时期不过几百里,人口不过数十万。如今大王统一天下,疆域之宽阔,人口之众多,五帝实在无法与大王相比,且古代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所以大王应尊“皇”号,以最尊贵的“泰皇”自居,改称为“泰皇”。

王绾启奏完毕,群臣随即屏住呼吸,单等秦王一个“可”字,他们好舞蹈欢庆,争先歌颂。大家没有料到的是,听完这番话,秦王嬴政依旧端坐在宝座上一句话也不说,还不断地摇头,看来对这个称谓不太满意。

过了一会儿,秦王嬴政回答道:“泰皇虽然尊贵,但是依旧有人使用,自己既然功德无量,理应远超三皇五帝,就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你们给我再议”。

想了一个晚上的东西,愣是没有通过,群臣彻底没有辙了,这个尊贵的称号,还是大王亲自来选吧。

最后,秦王嬴政突发奇想,兴奋地说道:我德兼三皇的品德、也有超过五帝的功劳,就从“三皇五帝”中选两个字吧,去掉“泰”字,取“皇”字,在加上“帝”这个字,合起来称为“皇帝”。

从这一刻起,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词汇,一个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就此诞生。

对于“皇帝”这个词汇,我才疏学浅,不予评价。但是我希望借助一位作家的话,来表示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它的阴暗,他的丑恶,也要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

不管您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皇帝”这个词汇都要以独特的形式存在2100多年,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为止,并且还将继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直到历史的尽头。

在确定“皇帝”这个专用词汇后,秦王嬴政继续下令,从即日起,皇帝的女人叫“皇后”,皇帝的老妈叫“皇太后”,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儿子叫“皇子”等。这些称号,大家耳濡目染,我就不多说了。

除此之外,皇帝发布的政令,叫做“制书”或“诏书”。而皇帝自己,将自称为“朕”。

在皇帝以前,也就是“大王”时期,最高统治者称自己为“孤家”或者“寡人”,合称“孤家寡人”。

孤家,意思为“孤独之人”,表示要做天下独一无二的人,天下只有我一个这样的人的意思。

寡人,意思为“寡德之人”。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君主的谦称,为了表示自己“谦虚”。明明什么都有,却要讲什么都没有,缺少功绩,等等。君主这么说,无非是笼络人心,为了江山稳固在装孙子罢了。

顺便说一句,寡人的女人,可不叫“寡妇”。“此妇非彼妇”,这些寡妇,可跟大王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寡妇”这个词汇,意思为丈夫死了,自己只能“守寡、寡居”的女人,所以才叫做“寡妇”。

秦朝时期的寡妇,真不是特别的多。根据大秦律法,为了国家的发展,大秦鼓励生育,只要不是特别的人,都可以再嫁。直到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形成,贞节观念才被严格起来。在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影响下,女子才被禁锢思想,导致绝不再嫁,甚至不惜以死殉节,也要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不能再嫁的女子,只有那些皇亲国戚、烈士之妇、皇帝的女人,等等。除此之外,其他的女子,都是可以再嫁人的。

这里说一句,只有老皇帝死了,新皇登基后,升级为皇太后的寡妇,才能称自己为“哀家”,意思为“悲哀先帝”的人。

除了皇太后以外,其他人都不能这么叫。现在的各种连续剧(以《格格》为例),男人没死的“皇后”,她就动不动称自己为“哀家”,还要传“哀家懿旨”。这都疯了,除非她想谋朝篡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咒皇帝死,她还想不想活了。

所以拜托各位电视剧导演,要拍,咱也拍得靠谱点儿,别贻笑大方,甚至让人笑掉门牙。

身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王嬴政对于“寡人、孤家”这种称号,也是深恶痛绝的,他也希望拥有一个自己的称号。但是一个“皇帝”,就想了这么久,还是用现有的词汇吧,所以他称自己为“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后, 天子自称曰朕。”

朕这个词,根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这个词,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它不分尊卑贵贱,也没有等级之分,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老称自己为“朕”。但是,从秦王嬴政开始,“朕”这个词,就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词汇,谁要是再敢用“朕”,“朕”就直接“震”死你。

当这些专用名词整理完后、大臣们以为朝会结束时,嬴政又继续说道:“前任君主下世后,我们都要追加一个谥号,这是对于前代君主的一个总结。但是在我眼里,这就是以下犯上,所以从我开始废除谥号,我是开始的皇帝,下面是秦二世,秦三世,以此类推,直至千世万世,传至无尽也。”

从这一刻起,秦王嬴政这个名字,将彻底地从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所有的称号都整明白了,群臣终于可以欢呼了。在群臣山呼海啸的“皇帝万岁、始皇帝万岁”声中,嬴政才露出了自己久违的欢笑。

如今,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彻底解决称号的问题。而这个庞大的帝国,又有多少要办的事情、待办的事情、急办的事情等着我呢?想到这些,我们这位全新的“秦始皇”,立刻重新抖擞精神,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而奋斗。

秦始皇下一个奋斗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全新的“郡县”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

在说一个国家制度之前,咱们先聊聊如何治理国家。

首先,在以“家天下”为主导思想的皇帝那里,当然希望自己亲自管理这个国家,始终大权独揽。如果皇帝把权力分给别人,自己的权力就会减少,甚至有被制约的危险。所以,皇帝是打死也不愿意分权的。但是,问题来了,一个国家太大了,哪怕是一个小县城,一天逛个两三趟,皇帝也就只能回家睡觉了,何况还是全国这么大的地方。

由于全国的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始终有限。所以,皇权的无限扩张就和皇帝的有限精力形成了矛盾,越发地不可调节。因此,不管皇帝高兴与否,他都必须分出去一部分权力。

既然要分权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分?分给谁?怎么分?这些问题,就是秦始皇即将面对的问题。

公元前221年,在一个早朝的时候,宰相王绾等大臣上奏道:“启奏皇上,如今六国刚刚被灭,燕国、齐国、楚国等国地处偏远,如果不封王镇守,恐很难统治,所以请皇帝分封诸子,让他们镇守偏远之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宰相王绾的建议,实际上就是让秦始皇“分封诸子为王”。从西周开始,这就是皇帝管理国家的基本办法,让自己的儿子们去管理地方,帮助自己治理整个国家。正所谓“血浓于水”,儿子们再不是,也不可能造反。

对于这个看似“唯一可行”的建议,秦始皇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他只是把这个建议交给了“廷议”。所谓廷议,就是大臣们一起商量,如果这条建议好,大家相安无事,如果这是一个蹩脚的馊主意,你们一个也别想逃。这场廷议的结果,大家对宰相王绾“分封诸子为王”的建议,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唯有廷尉李斯全力反对。

李斯认为,周朝“分封诸子为王”的管理制度,弊大于利。当年的兄弟、亲戚倒是没事,过了几代以后呢?亲戚关系疏远了,血缘关系也淡薄了,还不是视同仇人、照样打起来?天下为什么会大乱?还不是这帮亲戚给闹的。如今天下初定,如果再分封诸侯,无疑是倒行逆施,天下早晚还得动乱,所以“分封诸子为王”的制度万万不可,望皇帝三思。

李斯的这些话,句句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儿里,他迫不及待地问道:“卿之所言甚是,汝有何良策?”

李斯不紧不慢地说道:“为今之计,只有一种: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合称为郡县。”

从这一刻起,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制度——郡县制度,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郡县制度”,详细地说,应该是“中央—郡—县”,这是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此系统由皇帝直接管理,对实现集权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朝以前,国家的核心为丞相制度,国家由丞相一个人说了算。他不仅可以选拔官吏,还有弹劾诛杀之能,甚至可以自行调兵遣将,真正做到了“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地步。总而言之,除了废除皇帝、改朝换代外,没有丞相不敢做的事。

对于这么一个人,秦始皇是深恶痛绝的。为了避免再出现一个吕不韦,秦始皇下令推行“郡县制度”,首先从中央下手,建立一套完善的“三公九卿”制度。

所谓“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依旧还是战国时候的官职,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同时负责管理文武百官。

虽然此时丞相的职责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但是他的权力,却要小得多。这个原因很简单,有人分了他的权。

“太尉”:国家最高的军事长官,负责管理全国的兵马,但是却没有兵权。只有在战争期间,才能够从皇帝那里获得兵权,而且必须要有调拨的符咒(虎符、兵符)才行。平时的时候,就是一个军事顾问。

“御史大夫”:掌管全国的奏折,负责监察、考核、弹劾所有的官员。这个御史大夫权力极大,而且他还有一个优点,只听从皇帝的直接命令,其他人无权管他,就是丞相也不行。有的时候,御史大夫还会制约丞相,甚至帮助皇帝对抗丞相。

除了无权无实的太尉,皇帝、丞相、御史大夫这三个人的关系,那真是非常微妙。

我们可以把国家比作一个公司,因为一个人管不过来,为了解决企业问题,企业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招聘人才,并聘请这些精英当总经理,协助自己管理国家。

这些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总经理”,就是丞相。

一个王朝初代的老板,都是太祖、太宗这类的人物,这些老板有胆识,有魄力,而且极其生猛。总经理碰上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干活,要不就会被炒鱿鱼,说不定要用命去抵违约金。但是,到了后面,老板换成了只会虚张声势的高干子弟,下面的总经理就会蠢蠢欲动了,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代理问题”。

眼看局势就要被打乱,总经理就要取代董事长的位子,公司的董事长怎么办呢?好办,找一个听话的人,分一部分权力,让他去牵制公司的总经理,这样就行了。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秘书。

而在大秦政治制度中,这些充当秘书的人,听从皇帝直接指挥的人,就是御史大夫。

从那以后,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就构成了一个神奇的权力铁三角。有的时候,皇帝用丞相去打压御史大夫,也有的时候,皇帝用御史大夫去打压丞相。而下面永远在斗争,上面就可以安枕无忧了,这就是“三公制度”的真正目的。

最后说一句,“秘书”这个职位,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它不要求太高的学历(能听懂皇帝话就行),不要求太高的本领(不能高过皇帝),只要听话、好使,这就够了。然而,这些御史大夫们,他们恰恰不满足这些条件,甚至根本就不好使!

要知道,在朝廷当官的这些人,全都是踩着无数人的脑袋,经历过无数次尔虞我诈的斗争,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他们全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是最聪明、最狡猾、最优秀、最有手段的人,且绝不是什么善类。反观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跟这帮老油条们打交道,以他的智商水平,只能重在参与了。

所以到了最后,皇帝玩儿不过这些御史大夫们,他就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了。没费多长时间,皇帝就找到了更加听话的人,更好的替代品,用他们来取代这些讨厌的御史大夫们。

这些直接听命于自己,并且绝无二心、简单好用的人,就是太监。

就这样,好好的一个“三公制度”,就这样让太监们钻了空子。那个在历史上说一不二、指鹿为马、敢自立皇帝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权监”,就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个好好的制度,却出现了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这是李斯,也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当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

当然了,不管怎样,这“三公”的地位之高,那真是极其显赫、位极人臣也。所以这些万众瞩目的职位,也就成为了每一个梦想着“出将入相”的人首选。

如果不幸在“三公”竞争中落选了,那也不用气馁。在“三公”下面,还有九个地位依旧显赫的职位,我们称之为“九卿”。

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他们负责各自的宫廷事务,并且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

1.奉常:负责各自宗庙礼仪,如祭拜天地、制定各种典礼等,它的地位属九卿之首(因为老天爷最牛)。

2.郎中令:负责各种宫殿的警卫,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保镖,也有掌管宫廷事务的职能,直接负责皇帝的起居安全。

3.卫尉:负责各种宫门的警卫,相当于现在故宫看门的,除了保卫皇城,卫尉不许有其他的任务(皇帝的命最重要)。

4.太仆:负责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而且还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并全权调动皇帝出行的马车。由于太仆职位的重要性,他几乎不离开皇帝左右,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司机。

5.廷尉:负责各种司法审判,为全国最高的司法长官,同时审理皇帝交代的各种要案。

6.典客:负责各种外交和民族事务,掌管各种少数民族的接待、朝贡、行礼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

7.宗正:负责皇族、宗室的各种事务,管理皇帝的家族(女人、孩子数目)、赏赐褒奖等各种事务,清朝时这个部门叫做“内务府”。

8.治粟内史:负责国家的经济,掌管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除了征收各种赋税外,治粟内史还负责拨款,比如行政经费、接待经费、教育经费、战争军费、求仙问药经费,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职位。

9.少府:也是掌管国家经济的机构,但是与治粟内史相比,少府的职能要小得多,他只为一个人服务,即管理皇室的财政开支。通俗点儿说,少府就是皇帝个人的理财顾问。

这九个职位,虽然都是“爱卿”,但是根据他们职位的不同,他们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重则权倾朝野,轻则宛如鸿毛。当然了,也得根据皇帝的爱好来定。

比如说“奉常”这个职位,由于掌管着“求仙长生”的本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这个部门风光无限,位列“九卿之首”。结果到了秦二世时期,人家根本就不好这口,这帮人也就被废了武功,连个屁都不敢放了。

但是,不管世道如何变化,这九个“爱卿”中。依旧有两个始终吃香,一直处于不败的境地。这两个异常吃香的“爱卿”就是“郎中令、太仆”。

“郎中令”,咱们说过,他们是皇帝的私人保镖,直接负责皇帝的起居安全。对于这些人,皇帝是必须打好关系的。要不然,不敢说关键时刻替我挡刀,也不能在背后给我一下呀。

鉴于这些原因,因为这些郎中令,他们长期居住在宫廷禁地,自始至终在皇帝左右,所以他们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判断。

但是,这些“郎中令”们,即使风光无限,也比不过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太仆”。

“太仆”这个官职,您可能会问了,不就是一个皇帝的司机吗?他有什么牛的,难道还能牛过皇帝的秘书。

你要是这种想,那就完了。在职场中有一句名言:“宁可得罪老板的秘书,也不能得罪他的司机。”诚然,秘书是领导的跟班,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老板的想法,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老板的心情。所以,如果想要在职场混好,一定要和领导的秘书打好关系。跟这些秘书相比,司机显然没有那么风光,他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但是,现在职场告诉我们:对于老板来说,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些司机比秘书要重要得多。要知道,有些事情,老板可以瞒着秘书,但绝对瞒不了司机,特别是下班后的那些“特殊活动”,如果瞒了司机,谁带他去呀?所以,太仆这个官职至关重要,除了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否则不能担当。

综上所述,“郎中令”和“太仆”这两个职位如此重要,所以成了无数人争夺的焦点,如果能够混上这个职位,则要好好地感谢自己的八辈儿祖宗了。运气这么好,自己的祖坟岂止是冒青烟,简直就是在喷火。

但是在秦国短暂而辉煌的历史上,有那么一个人,他不仅获得了秦始皇的青睐,而且居然同时获得了这两个职位,成为了秦始皇身边最红的红人。

这个人是谁呢?您应该猜出来了。

这个人,就是赵高。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权监,赵高的成功,绝非偶然。在我接下来的叙述中,您会惊讶地发现,那个您认为无比熟悉的赵高,实际上非常地陌生;而您曾坚信的他的那些事情,其实也十分虚伪;除了一件事——不管历史如何掩盖,大秦的万代江山,就是毁在了这个阉人手里。

郡县制

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后,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为自己服务。秦始皇又为他们找了一堆帮手,这些人的官职为中尉、将作少府、典属国、主爵中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侍中,等等。而这些人,虽然听命于“三公九卿”,但是皇帝拥有他们的最终使用权以及最终的赦免权。换句话说,即使这些人多么的风光无限,他们也要记住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皇帝服务,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在这套行政体制中,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他拥有对国家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这一整套庞大的中央政府,都是为皇帝一个人负责和服务的,从这一刻起,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正式诞生。

除此之外,咱们也能看出来,这套中央政府机构严谨而细腻,它不仅要处理国家的大事,更要处理皇帝的私事,它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思想:“家天下,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所以,这套系统也成为了皇权御用的机构,并且持续了整整2000多年,一直到封建统治完结为止。不可否认,在完全没有历史借鉴的前提下。秦始皇和李斯居然创建了这么好的一套系统,真是不服也不行。

中央建设完了,秦始皇立刻开始了地方的建设。而对于地方,秦始皇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废除分封制,全力实施郡县制。中国最早的郡县出现在晋国,这在《战国策·楚策》中被详细地记载了下来。而且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也都设立了郡县,比如吴起,他就曾担任过西河郡太守。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也设立了一些郡县。综上所述,郡县制度并不是秦始皇首创。但是,秦始皇却是第一个把这个制度推向全国,并且发扬光大的人。

在他的全力执行下,秦始皇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秦朝将全国划分为36郡(史记中有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人们惊讶地发现,秦朝的郡县不止36个,至少是40郡,甚至是46郡。

不管有多少个郡吧,这些郡的人员配比可都是一样的。

每一个郡,都要设立一位太守、一位郡尉和一位监察史(也叫监察御史)。

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为一个郡的最高长官。这个郡的政治、经济、军事、赋税、风俗、民情、建设等,皆在其管理范围中。

这么说来,作为一个郡的最高指挥官,太守平常应该是威风八面、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吧?但事实呢,正好相反。

作为一个郡的太守,他的官职极大,但是实际权力却极小。太守的每一次抉择,不仅大事小事都要向皇帝汇报,而且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还要和下面这位商量。要是关系好的,事情还好办,要是关系处理得不好,那就热闹了。

这位能与太守唱反调,敢把国家的地方大员不放在眼里的,就是监察御史。

作为被皇帝陛下放到地方的国家官员,监察御史的唯一职责,就是监督太守的一切行动,不时向朝廷汇报本郡的相关情况。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皇帝才能对郡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么说来,连太守都不放在眼里的监察御史,他平常应该是威风八面、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吧?但事实呢,也正好相反。

作为一个郡的监察御史,权力极大,但是实际的官职却极小,几乎小得可怜。这些监察御史,除了参与郡的各种会议,给皇帝打小报告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决策权,只有否定权。所以,他们根本无法指挥太守,更无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建设郡县。

太守官职大,权力小;监察御史官职小,权力大;这样他们谁也压不死谁。在这个完美的“分权制衡理论”下,秦始皇应该可以踏实了。

还不行,政治的权力没事了,另一个重要的军事权还需要交代呀。为了继续瓦解郡的权力,秦始皇把军事权又交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郡尉”。

郡尉主要是武官,掌管着一省的军事,并且有维护治安的职能。当然了,咱们前面说过,身为武官,郡尉是没有一兵一卒的,只有在奉命率军出征的时候,才能从太尉那里拿到兵权,而太尉的兵权,则是皇帝赐予的。换句话说,在这套完善的郡县制度下,国家所有的士兵,都归皇帝所有。

好好的一个郡县,非要让三个人来统治。要知道,大家平时都在一个办公大楼,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关系处理得好,办起事情还算容易;要是关系处理不好,那就热闹了。一件事情下来,非要争个头破血流不可,事情都过去了,大家还在争持谁是老大。

这种不齐心的局面,正是秦始皇想看到的。这些人要是齐心了,他的皇帝宝座不就危险了吗?所以必须要维持现状,始终维持这种“三人共同治理”的理念。

这套理念,如果按照名词解释,叫做“黄金”,用最完美的比例,来限制权力的扩张。反之,这套治国理论按照通俗的解释,也可以叫做“三个和尚没水喝”。连水都喝不上,我看你们怎么造反!

除了分权以外,这套理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并没有自己的赋税系统,俸禄全由国库领取。

“你们都是我直接任命的,且没有继承制,如果用得好了,咱们没事,如果不好用,大不了换一个重来。”这些话,才是秦始皇的心声。

成功建立了这么一套完整的集权制度,秦始皇的治国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

根据“中央—郡—县”的形式划分,郡的下面,就是县了。

跟郡一样,也是三权分开制度,主要有县令、县尉、县丞、县司马等。所不同的是,这些官职,可以是皇帝亲自委派,也可以是郡守自行推荐。毕竟官职太小了,就不要耽误皇帝的宝贵时间了。

县下面,则是最基本的政权组织乡、里、聚(村落)了。

在这些基层居民组织中,乡还是三权分开制度,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税收,游徼掌管治安。而村落这种单位太小了,皇帝就不管了。一个小小的村长,除了县令委派外,更多的是村民们自己选举,也算是一种民主吧。

在大秦的郡县制度中,还有一个游走于县、乡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单位,我们称之为“亭”,而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叫做“亭长”。

“亭”是一个很奇怪的单位,多设立于交通要道或者重要市县中。而它的作用除了缉拿逃犯,维持地方安全外还有邮递各种信件,转移各种包裹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要接待过往的官员以及普通百姓的住宿。

如果按照现在的理解,“亭”这个部门,就是一个“警察局+邮局+招待所”。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部门。

在大秦的版图中,到底有多少个亭,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秦国泗水郡沛丰邑中阳里,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亭长。

这个亭长,叫做刘邦。

刘邦的故事以后再说,接着说郡县制度。

在这套完整的“中央—郡—县”的官僚体制下,如果秦始皇想管理国家,从中央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从村再到每一个秦国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从这一刻起,中国第一个集权皇帝诞生了。从今以后,天下只有一个政权,只有一个皇帝,秦始皇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了。

雍正那句著名的话:“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在秦始皇身上,终于得到了最完美的应验。

如果您还没有明白郡县制的好处,那么让我从另一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这个制度的优越性。

普天之下,有两种制度:一个是分封制,另一个是郡县制。这两种制度到底孰重孰轻呢?咱们看看秦朝以后,那些后世王朝的选择吧。

秦朝郡县制,无王无藩,是真正意义的封建制度。刘邦建立汉朝后,倒行逆施,先是大封异姓诸王,后又改封同姓诸王。结果呢,刘邦的下半辈子就没有一天消停过。直到临死前,他才消灭了这些异姓诸王。那些同姓诸王呢?仅仅过了50年,他们就因为不满汉景帝削藩,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大力削藩,建立郡县,这才回到了秦国的治理理念上。此后两汉四百年历史中,虽有外戚、宦官之乱,但再无藩镇之祸。

三国后,晋又开始封藩,导致“八王之乱”,最后西晋灭亡。历史到了唐朝后,唐朝不吸取前人教训,继续大肆封藩,在各州设立节度使,号称“藩镇”。在这些藩镇的“帮助”下,唐朝终于爆发“安史之乱”,随后唐朝由盛转衰,终死于藩镇之手。

到了两宋期间,宋太宗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且解除藩镇兵权,国家兵马全由皇帝一人指挥,故两宋虽然一直挨打,给人的感觉很怂,但始终没有藩镇之祸。

时间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倒行逆施,设藩王赐封地,终于导致燕王“靖难之役”。清朝更是毫无经验,皇太极、顺治大封藩王,终于导致“三藩之乱”。最后,康熙平定叛乱后,再也不设立藩王,故清一代,虽有女权摄政,外敌入侵,但再无藩镇之祸。

所以,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代宣统退位为止,中国有两百多位皇帝,但真正懂得治理国家的,懂得大权独揽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清世祖四人而已。

可见,建立郡县制度,是一项多么伟大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各种光荣与荣耀,完全属于这位堪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神化”的四部曲

创建了郡县制,有了为自己的“正名”的尊号后,秦始皇就该满足了吧!

不能!

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对老百姓的统治至关重要。但是,光有“正名”是远远不够的。

此时此刻,秦始皇的那些“正名”,无非就是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叫“皇帝”,我有一个独占的“朕”字,但是我还是一个普通人,跟你们一样,所以你们只要奋斗,最后也能成为像我这样的人。

这就完了,这不是鼓励人造反吗?

所以在法家思想里,除了“名正言顺”外,更重要的是“势”。就是要不断地夸大君主的绝对权威,给人一种必须承认和绝对服从的感觉,达到那种“大势所趋、天命所归”的境界,要人民彻底臣服于君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君王就必须“神化”自己。

为什么要当神呢?

《易·系辞下》里记载:“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对于被统治的人民而言,他们更需要一个“神”。唯有在“神”的统治下,他们才能繁荣富强。

为了完成对自己的神化,统治者会用尽所有的办法,想尽一切的手段,比如让人民贴照片、喊口号、天天累得嗷嗷叫。一旦形成这种局面,人民完全效忠自己,统治者还不长治久安吗?

所以,秦始皇现在要干的,就是要神化自己,让自己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树立一套绝对的权威。

为了这个目的,秦始皇将分四步来对自己进行重新包装。

秦始皇神化的第一步:绝不当人。

皇帝不是人吗?这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对于皇帝而言,他们都是“真龙”天子,人家是“龙”,当然不是“人”。但是与后世“黄色的龙”相比,秦朝时期的真龙太子们都是“黑色的龙”。

据说,在五百年前秦文公(秦襄公之子)时期,秦文公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抓住过一条黑龙。在这条黑龙的庇佑下,秦朝才能够走到今天,所以秦国的祥瑞就变成了这条黑龙。

这个故事在我眼里,就是有点儿扯。五百年前的故事了,与今天何干?但是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呀。他希望借助祖先的意志来为自己找到一条合法的依据,从而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大秦的所有皇帝,都是这条黑龙的转世,这就是“天命”。

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他们都遵从秦始皇的意愿,全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只是把这条龙换了一个颜色。

汉朝《白虎通义·号篇》中记载:“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的,代表中央。因此汉朝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称自己为“黄龙”,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明,直到封建统治的完结。

对自己的神化搞定了,该轮到国家了。

秦始皇神化的第二步:奉天承运求正统。

对于秦始皇来说,他建立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始终面临一件非常尴尬的事——它是否合法?

要知道,从理论上讲,秦朝的历任国君全是周朝的臣子。如今秦王朝取代了周王朝,就是以臣弑君,臣子杀死了君主,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犯上作乱。

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了,大家都学秦王朝,都犯上作乱,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秦始皇在苦思冥想数天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学说,来证明自己的王朝是符合天命的,是绝对“合法的”。

这个很好的学说,就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学说”。

邹衍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物质,是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不仅组成了这个社会,而且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现在咱们再看这个阴阳五行学说,可能认为它就是一种迷信,是一种毫无任何科学依据的“风水学说”。

殊不知,古人所说的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论,这与现在哲学的以矛盾立论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理念不谋而合。如果没有这个阴阳五行学说,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会是一盘散沙。

可见,阴阳五行学说理论是多么的重要。

在邹衍的理论中,“木、火、土、金、水”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土”。

天若无土,就不能覆盖大地,天就飘走了;地若无土,就不能承受地上万物,五谷粮食也无处生长;人若无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都不可无土。

木若无土,就失栽培之力;火若无土,不能照耀四方;金若无土,难施锋锐之气;水若无土,不能流溢四方。因此“木、火、金、水”不可无土。

反之:土若无水无木,就不能生养万物;土若无火无金,就不能繁衍生息。所以五行缺一不可,但“土”依旧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尊土为老大。在邹衍的描述中,这个老大在历史上叫“黄帝”。

既然黄帝当上了老大,老大就得表示表示。所以老大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后,这个老大选出了自己最得意的四个家臣,让他们去管理四方。

管理东方的,叫做“太昊”,也叫“伏羲”。

这位太昊神驾雷电来到东方,负责掌管春季。他统治的地方,风和气清,万物蓬勃生长。因此在五行中,东方就属“木”。

管理西方的,叫做“少昊”。此人据说是黄帝之子,也是五帝之一。

少昊驾云雾而行,他负责掌管秋天。他所统治的西方,处处弥漫着清冷肃杀之气,犹如无数兵器在乱舞,所以万物也随之凋零。因此在五行中,西方就属“金”。

管理南方的,叫做“神农”,就是尝百草的那个人。

神农驾风火而行,负责掌握夏季。所以他统治的南方,骄阳似火、酷热无比,万物在这里酷热难耐、无处避暑。因此在五行中,南方就属“火”。

管理北方的,叫做“颛帝”,此人为黄帝之孙,一生能征善战,被后世称为“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一代帝王。

颛帝驾雨雪而行,负责掌握冬季。所以他统治的北方,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万物在这里都要潜藏起来躲避严寒。因此在五行中,北方就属“水”。

这样,中国的五行分布就完成了,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

不要小看这个“五行分布图”,经过了一代一代的口碑相传。直到今天,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融入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度,而且还将继续潜移默化下去。

比如说,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叫:“串门送东西”。为什么要送“东西”?而不叫送“南北”?或者送别的呢?

在五行中,东属木,西属金,所以送“东西”就是送“木金”。各种金银首饰,紫檀木,黄花梨,全是奢侈品,高级货,这才叫送礼。

五行当中北属水,南属火,所以送“南北”就是送“水火”,全是便宜货,或者是“水货”,甚至根本不要钱,送这些不被骂才怪。

这就是民间俗语“送东西”的由来。

还有,为什么我们管男孩叫“少东家”,管女孩叫“千金小姐”?

中国古代讲究三纲四德,家教甚严,每个人吃饭,睡觉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男孩一定要住在东边的房间里。东面在《黄帝内经》中代表着“生”,男孩住这里代表着出生的太阳,拥有无限的希望,所以男孩叫“少东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女孩一定要住西面。西面在《黄帝内经》中代表着“收”,女孩住在这里,代表着早晚有一天要嫁出去,到时候就可以“收”聘礼,而且五行中西面属“金”,因此女孩都要叫“千金小姐”。

可见,这么一套异常流行、深得民心的五行理论,正是秦始皇需要的。

在齐国人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里,他把国家分为五个王朝,即木德王朝、火德王朝、土德王朝、金德王朝、水德王朝;这五个王朝就跟五行一样,是可以相互承接,相互替换的。

中国最古老的王朝,是黄帝时期建立的部落。因为黄帝掌管天下的土地,所以黄帝的王朝属于土德王朝。以此类推,夏朝属于木德王朝,商朝属于金德王朝,周朝属于火德王朝。这些王朝的相互交替,也正好符合五行相克理论,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如果周朝属于“火德王朝”,那么代替周王朝的秦王朝,理应就是“水德王朝”。

正好,秦文公正好获得了一条黑龙,黑龙是水中的吉祥物,它的意义不言而明。而咱们大秦地处北面,气候异常寒冷,人民还崇尚黑色,这些都是水德王朝的象征呀!根据“五德终始学说”的说法,属火的王朝必定要被属水的王朝所替代,所以周王朝被秦王朝所替代,那是名正言顺,天命所归也。

这么一说,秦始皇还真为自己谋朝篡位、改朝换代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借口。

因为“五德终始学说”,秦王朝取代周王朝,那是名正言顺、众望所归,秦始皇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五德终始学说”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承认新王朝合法性的同时,又为下一个王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可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都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也是他无法解决的。而他留下的这些问题,直到百年后,西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里,才彻底将这个矛盾迎刃而解。

秦始皇没有长寿到去见董仲舒,而董仲舒也不可能穿越回秦朝。所以这个“五德终始学说”留下的问题,还得秦始皇自己解决。

而秦始皇的解决手段,也是非常地高。

既然无法阻止下一个王朝的崛起,那就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传个千世、万世再说。

秦朝既然是“水德王朝”,那么水是寒冷的,也是严寒的,所以要想让秦王朝长治久安,必须学习水的寒冷一面,用最高压的、最残忍的、最严酷的刑罚去管理这个国家。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一刻起,为了让这个“水德王朝”长命百岁、千秋万代,秦王朝那匪夷所思的“苛政”制度,正式开始。

殊不知,秦始皇在崇尚自己为“水德王朝”的同时,也为自己挖了一个坟墓。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诗人雪莱。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寒冬里,从秦国这个“苛政国策”诞生的时刻起,它就注定将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传国玉玺

此时的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苛政国策”带来的后果,自信的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国家的未来。在证明了自己、国家的合法性后,秦始皇依旧“神化”着自己的政权,他要为那个能留传千世、万世的秦帝国而努力。

秦始皇神化的第三步:创建传国玉玺。

身为中国人,咱们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如今受各种影视作品的熏陶,宣读的太监刚刚拿出圣旨,咱们就能猜出这八个字。但是,您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

“皇帝诏曰”:就是皇帝要告诉你事,这四个字就不解释了。咱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奉天承运”。这里的“天”指的是天命,“运”指的是德运。

“天命”好理解,但是“德运”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呢?从字面解释,就是我获得了“好运气”,最终创建了这个王朝。但是,这所谓的“好运气”,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代表德运的东西,就是“传国玉玺”,也可以称之为“传国印玺”,就是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印章。

为什么要用印章呢?这个很好理解。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你写得再多,如果不给你盖章,那也是没辙的。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盖章呢?

不盖章不行呀!根据战国时代的光荣传统,光靠口头的协议和君主的签字,不认账的事情数不胜数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让对方安心,所以必须要盖章。

按照字面的解释,“印”这个字,它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就是咱们的手。它的右半部是个“节”字,代表符节,也就是凭证。所以“印”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忠贞不二。

不管有用没有,至少盖上了章,心理上也能过得去,虽然盖章后不认账的也不少。比如秦昭襄王骗和氏璧,张仪骗楚怀王等。

印章如此重要,它的历史更是玄妙。直到今天,我们也没人说的清楚印章这个东西产生于何时、何地,到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根据汉代的《春秋运斗枢》中记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可见,在太古没有文献记载的黄帝时期,黄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信,都开始使用印玺了。

现在推测,黄帝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印章的历史,最少也有4500多年了。

但是,根据考古人员的不断挖掘,我们惊讶地发现,印章的历史,可要比黄帝时期早得多,也要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

在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最古老的制印工具,还有几个疑似印章的工具。如果这些东西真是印章,那么在语言还没有诞生的时代,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我们的猿人祖先就知道使用印章了。

可见,古人对于诚信的承诺,要比现在的人严格得多。

印章如此重要,所以对于秦始皇来说,他一定要创建一枚最好的传国玉玺。为此,他抛弃了那些庸俗的金、银、铜、玛瑙、牛角等材料,而唯独选择“玉”作为自己的首选。

中国人对于“玉”的偏爱,几乎到了无可自拔的地步,关于这种宝石的质地、价值、产地如何如何的好,我就不班门弄斧、自作聪明了。咱们从字面解释,就知道“玉”的重要性。

什么叫“玉”,就是王加一个点,代表着:“只有大王腰上,才能佩戴的东西。”“玉”怎么读,就是“域”,代表着“疆域”。对于帝王而言,从这两个方面讲,玉就代表着自己的这个帝国。

对于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的秦始皇,能够配得上他的传国玉玺,当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玉。

这块最好的玉,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而关于这块和氏璧的故事,它本身更是一个传奇。

据说,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无意间在山中捡到了一块玉璞(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卞和是一个识货的人(注意这点),他异常地兴奋,就赶快把这块玉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看着这块石头,干瞪眼却不识货,就让手下的珠宝专家来鉴定。谁承想,这些珠宝家也不识货。他们鉴定完毕后,一致认为这是一块大石头。

知道这个结果后,楚厉王大怒,他就以欺君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并且把他轰了出去。没过几年,楚厉王病逝,楚武王即位。面对这位新任国君,卞和拄着拐棍。又来进献这块玉璞。

楚武王看着这块石头,他也不识货,也只能让手下的珠宝专家来鉴定。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珠宝家们还是不识货。他们鉴定的结果与之前的一模一样——认为这就是一块大石头。

卞和你是闲着没事吗?盛怒之下的楚武王自然也不会轻饶了卞和。他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并且再次把他轰了出去。这之后,楚武王病逝,楚文王即位。

面对这位新任国君,已经残废的卞和来不了了,他抱着这块玉璞,在荆山脚下号啕大哭,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眼睛都肿了,眼泪都干了,最后愣是哭出了血来。

当听说这件事情后,楚文王甚是奇怪,他就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脚的人多了,也没有见过你这么痛哭的,你为什么这么痛哭呀?”

卞和回答道:“我不是为自己被砍掉双脚而痛哭,我是为这块宝玉痛哭,它明明是一块宝玉,你们却说它是一块石头,这是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呀!”说完,卞和继续号啕大哭。

楚文王的使者听完这番话后,大发感慨。在短暂的安抚后,他立刻如实地向楚文王报告。于是,楚文王立刻派人来加工这块玉。事实胜于雄辩,这块稀松平常的玉璞,的确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从此这块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了。

和氏璧诞生的故事,就是这么神奇,而它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更加神奇。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楚威王时期,此时的这块和氏璧,就到了楚国太子熊槐的手中。

有一次,熊槐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来招待那些各路豪强、达官显宦以及其他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们。宴会期间,熊槐见大家玩得很嗨,为了继续尽兴,就拿出了这块和氏璧,让大家传递欣赏、共同把玩。

看见这么一块无价之宝的美玉,这些宾客们立刻蜂拥而上,大家无不交口称赞,互相传递把玩。你传一下,我传一下,最后,传没了……

在自己的地盘,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有人居然敢偷东西!楚国太子熊槐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认定:这场宴会中,身份最低微卑贱的人,就是偷他玉璧的凶手。为此,熊槐将这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

如果您记性不错,您应该知道,这个被揍的人,就是张仪。

丢了最宝贵的和氏璧,还导致张仪背楚入秦,最后成为了楚国的死敌。楚国太子熊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事实证明,这块和氏璧,真不是张仪偷的了。

在这个风声过后,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最后出现在了赵国,并且成为了赵国皇室把玩的宝物。

秦昭襄王知道和氏璧的故事后立刻动了心,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意欲骗取这块和氏璧。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面对赵国“护玉使者”蔺相如,秦昭襄王毫无办法,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和氏璧,反而还成就了一段“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

这之后,这块和氏璧一直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才落入秦始皇手中。

在秦始皇的授权下,秦国的能工巧匠们立刻连夜加工。很快,一块方圆四寸,螭虎纽,上交五龙的传国玉玺就诞生了。玉玺完成后,秦始皇命令李斯在它正面,用大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自己“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从秦始皇之后,据史书记载:“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在所有的皇帝眼中,这块传国玉玺,那就是权力的最高象征。

得之,则象征自己“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自己“气数已尽”。所以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都被称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被别人耻笑。

秦始皇打造这块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是希望自己皇权如同玉玺一样,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流传下去,却不料只传了两代,最后竟然被天下诸侯所抢夺。不知道他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呢?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面对无法挽回的局面,秦王朝最后一位国君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这之后,刘邦没有把这块玉玺交给项羽,而是自己细心呵护了起来,作为自己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并让它永住自己的长乐宫。

西汉末年,大臣王莽篡权他急切地需要这块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在王莽的逼宫下,汉孝元太后知道刘氏天下肯定保不住了,就将这块玉玺扔到了地上。这一下狠狠的撞击,导致传国玉玺被摔掉一个角。虽然事后王莽等人极力用黄金弥补,但是这块传国玉玺,还是留下了一个瑕痕。

王莽垮台时,西汉大乱,这块传国玉玺被绿林军与赤眉军抢来抢去。最后,它终于被刘秀抢到了手里;同时,它也见证了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东汉。

东汉末年,天下又大乱。这块传国玉玺先后在董卓、孙坚、袁术、袁绍、曹操那里传来传去,几经辗转反复后,它最后回到了正统汉献帝的手中。

当然了,您是正统,也得交出来。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这块传国玉玺,也自然成为了曹魏皇权的象征。在登基后,曹丕还画蛇添足,他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七个大字。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注定,曹丕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传国玉玺,随后三国被西晋所统一,它也就归了西晋。

西晋末年,中国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时代,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传国玉玺也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个时代,传国玉玺惊讶地发现,由于自己只有一个,而想称王称霸的人又太多,所有大家都开始山寨自己。一时间,各种私自创造的玉玺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我国遍地开了花。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被统统地销毁了。而真正的传国玉玺,也就成为了隋、唐两代王朝的象征。

唐朝末年,天下继续大乱,传国玉玺又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在经历了黄巢、朱温后,它传到了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

公元937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领契丹军攻进洛阳,在知道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自焚殉国。至此,这块由秦始皇创造的传国玉玺,折腾了1100多年后,终于彻底消停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踪迹。

关于它后面的故事,宋、元、名、清,甚至民国,都有无数的记载,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荒诞不经的故事,所以不值一谈。

如今那块真正的传国玉玺,早被历史的黄沙所掩埋,已经不知所踪。但是我坚信,由于它是特殊材料——和氏璧所铸,因此在理论上,这块玉玺可以流传万年而不朽。所以,也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块传国玉玺正在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有心人,来把它找出来。

泰山封禅

对于现在的秦始皇来说,为了“神化”自己,他已经不是人了,国家的合法性也解决了,传国玉玺也有了,他就剩下最后一件事情了:封禅。

秦始皇神化自己的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封禅。

封禅制度始于西周,这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大典。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感谢老天爷的庇护,就将“封禅”与“受命于天”联系了起来,使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为一种“奉天承运”的文化象征。

据《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段史料告诉我们,但凡称王称霸的“易姓”君主,一定要进行“必封山,禅梁父”的仪式,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既然封禅如此重要,那么要在哪里进行这种封禅仪式呢?

毫无置疑,当然是在山顶上进行。

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大都有着恋山的情结,这也是世界性的恋山情结。登山即“登天”,通过登山运动,我们能潜意识地完成“登天”的壮举,进而完成心灵的诉求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既然决定在山顶上进行封禅仪式,可中国的名山大川多了去了,要在哪座山上进行呢?

当然是在泰山。

在中国人的心中,山东的泰山,不仅是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不朽的传说。

据古代文献《述异记》中记载:“昔,盘古之死也,目为日月,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国的东岳泰山,是由人类的开山鼻祖“盘古大神”的头部幻化而成的。这么牛的人的“头部”的化身,必须是国家的一级景点。所以我国的山东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

可见,只有这座“天下第一山”,这座历代帝王所信奉的“神山”,才是完成封禅仪式的最佳选择。

但是问题来了,您要封禅可以,但要去离老天爷最近的山呀,泰山这座山一点儿也不高,为什么选这座“矮矬山”呢?

咱们都知道,泰山海拔高度并不高。在五岳中,它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要是把全中国的山都算进去,它就更不知道排第几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古人眼中,泰山才是中国最高的山峰呢?

原来,古代的人,没有卫星定位,没有测量仪,山峰的高度全凭目测。用眼睛这么一看,就能看出端倪来了。

我国古代的帝国,疆域版图辽阔,地理位置错综复杂。在偌大的华北平原上,只有一座泰山巍峨耸立着,它东临浩瀚无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奔流到海的黄河,南连汶、泗、淮三江之水,北卧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真正成为了茫茫原野上,居高临下,高耸入云的“擎天一柱”。

所以在古人眼里,泰山是中国“最高”的山,理应成为了“天下第一山”。

在泰山举行的仪式叫“封禅”,虽然“封禅”是一个词语,但是它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封”和“禅”。封,意思为“祭天”,仪式在泰山山顶筑坛进行。禅,意思为“祭地”,仪式在泰山底下单独进行。整个仪式,一前一后,先在山顶祭天,再在山脚下祭地,这才叫“封禅”。

封禅如此重要,所以那些自命为“天子”的帝王们,为了获得老天爷的认可,就要去泰山“封禅”,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

从秦始皇泰山封禅开始,历代帝王莫不竞相效仿。久而久之,泰山封禅这一“旷世大典”,竟然执著地演绎了数千年。最后还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禅祭祀文化,或曰“帝王文化”。

自秦始皇第一个登上泰山封禅后,到清朝的乾隆皇帝结束,中国的历史上,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泰山封禅如此地重要,为什么中国几百个皇帝中,只有区区72 个皇帝敢去泰山封禅呢,其他的皇帝都在干什么呢?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化中,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还是有所敬畏,知进退的。

封禅仪式如此重要,天地如此受到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着良心,代表着善的意志。“无其德而行其礼”,没有任何的功劳就去祭祀,那就是自欺欺人,甚至是欺天灭祖。

在这种“畏天命,畏大人之言”的作用下,历代君王都心存一种畏惧之心,所以大多数皇帝,根本就不敢去泰山。去泰山封禅的这72位皇帝,大部分都是毫无畏惧,且自命不凡、碌碌无为之辈,甚至还有一些昏君,亡国之主。

在史学家眼中,泰山封禅如此重要,除了“秦皇汉武”外,其他的皇帝都没有这个资格。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天下大乱,最后经过浴血奋战,汉光武帝刘秀才重新恢复汉家江山。对于这么一个伟大的功绩,群臣建议他去封禅泰山,而对于这个提议,汉光武帝刘秀却肯定地回答道:“朕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现在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去泰山不是挨骂吗?不去。当然,刘秀最后还是没有经受住泰山封禅的诱惑,于晚年在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

后来,中国经历了南北朝170多年的战乱,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春秋战国的一次大分裂。将这个局面重新统一的隋文帝,应该算是功德圆满了吧。结果,当群臣建议他去泰山封禅的时候,隋文帝却说道:“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这么一个伟大的君主,也没有胆量去泰山封禅。

由于隋文帝的名声太大,又是一个正面的典型,所以拜他所赐,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这些猛人们,只是用南郊之礼来代替,绝不敢举行泰山封禅之礼。就是到了明朝,那位一穷二白打天下,天不怕地不怕的朱元璋,也没有胆量去干这项工作。

清朝是少数民族主宰的王朝,他们受中原文化熏陶较少。他们倒是不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曾经举行过泰山封禅大礼。但是乾隆王朝以后,大清开始江河日下,最后几位皇帝甚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他们连北京天坛的祈年殿都羞于进去,更不敢去泰山封禅了。

有幸来到这里的那些帝王们,无不感慨泰山之雄伟、气魄之伟大。为此,他们挥毫洒墨、吟诗作画,并且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这里。

秦始皇登泰山时,就命令李斯用小篆亲自撰写“泰山刻石”,好永留纪念。

这块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的刻石,也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石四尺五寸,西面雕刻石文。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时所刻。由此可见,这块刻石上面的文字,对于了解和考古秦朝的历史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更重要的是,撰写在这块“泰山刻石”上的文字,不仅是由我国“书法界鼻祖”李斯亲自撰写,而且他书写的文字,还是我国已经失传的“小篆”。在隶书完全取代小篆的古代,这些小篆堪称“孤品”。

是李斯亲自撰写,又是已经失传的文字,所以大家就说:“此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实属人间极品。”(泰山旅游局官方语言)

一生没有服过几个人的鲁迅先生,就高度评价过这块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可见,这些文章的优美程度。

面对这些文字,同样服气的还有汉武帝。

这位同样堪称“千古一帝”的刘彻看见这些文字的时候,自知无可超越,因此没有留下一句诗句,也没有留下一幅字画,只是留下了一连串感叹词:“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真不知道他是黔驴技穷了,还是被这些文字震撼住了,或者是被泰山本身震撼住了吧。

这座“天下第一山”,不仅吸引着无数帝王,还有那些民间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对泰山充满了各种景仰。

在这些人中,李白曾留下过“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的千古佳句;杜甫也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民间围绕泰山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名词、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什么“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压顶、泰山青松、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鸿毛、五岳独尊、东天一柱、中有岱岳、泰山石敢当”等等。

可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只有泰山,深深地印在了国人的心目中。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

庶民都如此向外,身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对泰山的渴望更是超乎常人。

秦始皇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20年),在统一天下刚刚一年后,秦始皇就开始了第一次出巡,目的地就是泰山。他要在那里举行大规模的封禅仪式。

但是,事与愿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次出巡,本来应该被永载史册的第一次出巡,最终居然草率收场,甚至不了了之,以惨淡而告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次出巡的路上,秦始皇惊讶地发现:自己统治的这个大秦帝国,虽然表面上国泰民安,但是它的内部结构,却是极其混乱的,甚至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这个大秦帝国,真的是我创建的国家吗?

同类推荐
  •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武则天为登基而造通天浮屠,然而在竣工前数日,朝廷发生一桩奇案:工部侍郎贾颐在未建成的通天浮屠里、在众目睽睽之下全身自燃,随后,负责侦查此案的大理寺正卿薛勇以同样方式毙命。武则天召回已被革职羁押长达八年的狄仁杰,并命其三天之内侦破这桩关乎朝廷安危的奇案。
  • 歌德

    歌德

    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 南宋初年名相研究

    南宋初年名相研究

    本书是在坐着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全书通过对南宋初年三位名相李纲、吕颐浩和赵鼎的探讨,主要介绍名宰相的为政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措施,论述了李纲、吕颐浩和赵鼎在南宋建国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可供南宋历史研究者参考。
  • 谋略始祖——姜尚

    谋略始祖——姜尚

    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缪尔·莫尔斯、威廉·汤姆孙、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威廉·亨利·柏琴、乔治·威斯汀豪斯、亚历山大·贝尔、托马斯·爱迪生、卡茂林·昂尼斯、鲁道夫·狄塞尔、亚·斯·波波夫等人物。
热门推荐
  • 迷之六界

    迷之六界

    莫教烛被风吹灭,六界轮回难怨天。如若给你选择,你愿意去哪一界?
  • 天塔奇闻

    天塔奇闻

    在一片神奇的大陆上,恐惧在空气中传播,毁灭在流水中低语。光影议会与虚空剧团展开了对于上古神器"金坷垃"的争夺。然而,获得力量,就必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 冷王的绝世王妃

    冷王的绝世王妃

    他,立于凡尘却风华绝代,她,一场背叛闯入了他的世界,看他们如何携手闯荡江湖,一生一世一双人。竹影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天涯。夜来留得情丝梦,全为乾声似荻花。弹指流年,歌尘散,消瘦了思念。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断?绕指的情愫,一生的眷恋,在琴弦和鸣中。情缘诉不尽笙箫,一世寂寞谁人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宸姝缘

    宸姝缘

    第一世,你是九重天宫的帝子,冷情霜面,而我只是帝子妃桌上的一枝梅,留恋你的每一抹气息至魂飞魄散;第二世,你是重门深锁的质子,运筹帷幄,而我只是夏国的和亲公主,贪恋你的每一次温柔至香消玉殒;第三世,你是无人能奏的血琴,颠沛流离,而我又做了什么,才能全了你三世未语的深情……我曾愿,做一支笔,亦或一枚棋,能被你温柔执于手心,你却说,愿做一滴雨,一粒尘,只求飘落在我的世界里。
  • 倾世妖妃:邪魅王爷请让道

    倾世妖妃:邪魅王爷请让道

    一昭穿越,她是痴傻丑嫡女,专搭俊男为任,吓得三王爷急急退婚。殊不知,再次回眸她却已经锋芒万丈。他是冥府三王爷,真正的身份却是来自地狱的冥王,无人见过他,民间传言冥王如神般的存在,练武天赋无人能比。而这样的他却遇见了她……
  • 虚妄超脱

    虚妄超脱

    当繁花落尽,当岁月蹉跎,从轮回中挣扎,从虚妄中超脱
  • 远古未来

    远古未来

    三十六位最顶尖的科学家为了一串外星信号聚在一堂,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宇宙中,没有外星人!
  • 娇妻萌娃养成记

    娇妻萌娃养成记

    腹黑Boss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因为一个神秘的借种计划,他的身边会从天而降三个宝贝,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想查明当年的真相,却毫无预兆的爱上了唯一一个敢耍他的女人。当初的落魄千金强势回归,随着往事的层层迷云被拨开,所谓真爱,又向何方?“我想和你做一场交易!”“我接受!”“我就是天理,除了我,你碰谁,都是犯罪!”直到最后,韩瑟才知道,曾经她以为的自我逆袭,原来都是在他的宠溺放纵下养成,他给的保护已经铺垫了她整个人生。
  • 面瘫公主

    面瘫公主

    她是天地间最强的全能言灵师,无一人能够与之抗衡。她会音律,武剑,古舞和武功……她本是女儿身,却被逼习男子所学内容,当然,这些也成了她的底牌和保命之艺。一个不小心,她被小师妹坑了,爆灵符将她炸的稀碎。他拼命将她救回,将魂导在一个五岁女孩身上。他:“既然你不爱我!那就让我来爱你吧!” 家人们:“给老子圆润的离开!” 【养成文】【妖艳面瘫公主vs禁欲白切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