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3600000002

第2章 节日节气(2)

据古书记载,汉代便有了这一节日,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这个节日曾带有迷信色彩。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神,并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来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为下元。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就有了过上元节的习俗。

据说,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候,周勃、陈平等一起设计解除了“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

不过,元宵节开始盛行还是隋唐时期。隋文帝年间,每逢元宵节来临,京城长安和各州县,大街小巷人们熙攘往来,有的举着火炬,有的敲着鼓点,有的戴着动物面具,有的男人穿着女装,共庆元宵。

唐代,首都长安规定,为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家里。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百姓放三夜花灯。在当时的长安,“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在当时的洛阳,“月下多游骑,灯着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到了宋代开宝年间,甚至延长到十七、十八两个晚上,有所谓“五夜元宵”之称。

到了明朝,灯节还增设戏曲表演。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规定元宵从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续张灯十夜,成为我国最长的灯节。年年花灯烟火照耀通宵,鼓乐杂耍喧闹达旦。

清代灯市也盛行一时。北京灯市口、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设灯市,家家店铺都悬挂五色彩灯,观灯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江南苏杭等地元宵放灯、赛灯、观灯,至今尤盛,相沿成俗。

元宵节与元宵

不管中国的南方北方,到了中国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后来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

因为这种糯米丸子在锅中时沉时浮,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为“元宵”,古时人们又称“元宵”为汤团、圆子或者粉果,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其中“珍品”指的就是“元宵”。

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他做贼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之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中和节的起源

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年)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是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的习俗。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亦称“植枝节”、“踏青节”、“清明节”。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夏历则是三月上旬。

相传清明起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从人介子推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跟随晋公子重耳流离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一次,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一连好几天没有看到人烟,一行人饥渴难忍。重耳更是忍受不住,过度的饥饿使他病倒了。为了使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子推毅然地拿起尖刀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大块肉下来,煮成肉汤拿给重耳喝。这样,重耳终于振作起来,来到齐国。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历史上称为“晋文公”。

重耳当上国君后,大封当年追随自己的群臣,唯独没有封介子推。不过,介子推并不是一个热心名利的人,早就背着高龄的母亲在绵山隐居了起来。

后来,晋文公终于发觉自己的过失,他非常后悔。于是,他亲自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始终不露面。重耳没有办法,下令放火三面烧山,只留一面,想用大火逼介子推出来。哪知介子推仍不出山,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树烧死了。

晋文公见状,悲痛不已,下令将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下,改绵山为介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又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全国,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于是由此而来。大约在五代以后,民间逐渐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也就有了清明起源寒食之说。

其实,据《淮南子》记载,清明最早是修田畴的农事活动,后来才有扫墓、踏青、插柳、吃青团等俗。扫墓始于夏朝的“墓祭”,汉魏时流传开来。到了唐代已“章入礼典,永为常式”(《唐会要》),成为“国家规定”。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活脱脱地写出了扫墓者的心境。

清明扫墓习俗

从现有的文献典籍上查考,我国民间清明扫墓的习俗一直可上溯至西周。并且,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早在殷商时代,即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即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扫墓时,晚辈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锨到自己的祖坟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在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据说,这些都是表示在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是否会有狐兔在穿穴打洞,是否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一方面供上祭品,烧些纸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时节话折柳

我国民间有清明节折柳戴柳的习惯,相传这一习俗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都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指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烧死介子推后,非常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于是便称为寒食节。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端午节起源四说

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来表示敬祝。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人们熟悉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较为久远的,是认为这节日起源于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流放以后,秦国攻陷郢都,屈原忧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了汨罗江,以身报国,后人为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现在据学者考证,这是后世好心人附会所造成的。

第二种看法,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随着吴越地区的开发和南北文化交流的进行,端午这个节日的风俗才逐渐传遍全国。

第三种看法,认为端午起源于恶日。这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因此我们的祖先规定在端午这一天,要插菖蒲,烧艾叶、苍术、白芷,捣大蒜,洒雄黄水、饮雄黄酒等习俗,都是重在卫生防疫。

后来又有人提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节。因此端午的风俗,大多源自夏至的风俗,也曾有过如夏至祭祀等的活动。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开宗明义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在于此。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1.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2.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3.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4.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5.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6.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7.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龙舟竞渡

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所杀,投奔吴国,帮助吴王成就霸业。随后,他又举兵伐楚,攻破楚国郢都,鞭楚平王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

后来夫差继位,打败越国后,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夫差不听,反赐剑命令他自刎。伍氏为忠于君王而视死如归,深知吴国来日必将亡于越。所以吩咐属下说:“我死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都城的东门,让我看着越军入城灭吴。”

这事被夫差获悉,一怒之下,下令把他的尸首投入大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后来,果真吴国被越国所灭,应验了伍子胥的话。后人因感念伍氏的忠贞,便用龙舟竞渡来祭其忠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屈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有关赛龙舟的起因,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一种推测说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另一种认为早在春秋时期越族境内就盛行了。

清代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做法,组织队伍,进行竞赛活动。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到了汉代才形成的。《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粽。”《风土记》有“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的记载。粽,古称角黍。粽子要用菰叶、箬叶包裹,用水煮熟,吃起来才香。

而在民间,关于粽子的起源则有另一番说法,据说屈原投江以后,江边的人民把米和草叶包成的粽子,投进水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水里的鱼和蛟龙,希望它们吃粽子,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为何插艾挂蒲

每逢端午节,很多地方的人都要到野外去采艾和割蒲,然后整理好悬挂在门上。这天为什么要插艾挂蒲呢?

相传古人在这天插艾挂蒲是为了避邪除害。门上挂的艾被扎得像战马的形状,菖蒲的叶子又很像锋利的长剑。据说这样可以让英雄钟馗骑上战马、拿着长剑,勇敢地去捉拿害人的恶鬼。

但又有人说插艾挂蒲是和采草药防病、治病有关。古时,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农历五月,天气转热,瘟疫开始流行,蛇、蝎、蜈蚣等各种害虫也开始祸害人间。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积累中认识到,艾和蒲都是良好的草药。菖蒲有镇痛、健胃、祛风、利尿的疗效;艾可以针灸治病,煮水消毒,艾的香味和艾烟还有驱除蚊虫的功效。这样看来,端午节插艾挂蒲,实际上是民间夏令预防疾病的一种良好习惯。

七夕乞巧节的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织女是天上的仙女,本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却爱上了人间放牛的青年牛郎,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出一男一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把织女捉回天庭,当牛郎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

后来,王母娘娘只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夏秋之夜,晴空万里,繁星满天,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烁的星星,遥遥相对,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每年的七夕,各地的少女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为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做贺双星。焚香礼拜之后,把所供花粉分为两半,一半投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

七夕最重要的活动是乞巧,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姑娘们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也就是说,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

人们同情牛郎织女,关注鹊桥相会,还有许多感人的民间活动。比如有的地方,在七夕把全村的雄鸡杀掉,意思是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永不分离。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

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度”,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婚丧与喜庆

    老北京的婚丧与喜庆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吉祥对联2000副

    吉祥对联2000副

    本书收集吉祥对联2000副,包括福字联、吉字联、祥字联、红字联、喜字联;还包括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字联,一直到二十字联,还有横批,内容丰富,好记好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内容不仅涉及到回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说唱艺术等,而且还对回族民间文学形成与发展史以及理论架构作了比较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许多材料与观点较之以往的研究都有较大的充实与突破。
  •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

    神头电力城位于雁门关外,在梅河支流桑干河源头的山西省朔州市,是我国“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 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和中国人

    本书集合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3种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国的文明》、《中国札记》合辑而成,其内容不但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制度、法律、教育、宗教、哲学,也包括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方方面面:占卜、赌博、和尚、文字、迷信、礼节、娱乐、新年、鸦片、风水、打油诗、妇女的地位、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热门推荐
  • 保护我方输出

    保护我方输出

    “啊啊啊啊!陈睿泽!人头给我留下你先撤!”“辅助别上!保护我方CD!”“……”“陈睿泽,我想玩打野。”“不,你不想。”“……”【电竞战五渣少女】VS【游戏天才少年】且看看二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不喜勿喷,谢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的不是舔狗

    我真的不是舔狗

    “让我去当舔狗?当舔狗是不可能的,我就算从床上跳下去,滚到外边去也不会当舔狗。”这是直男癌晚期的于正意外获得一个系统,在系统的加持下进军陪玩行业的逗比日常故事。PS:背景为平行世界,不要代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打不死的高手

    打不死的高手

    当敌人打不死的时候,就是你绝望的梦魇!
  • 参见骨王大人

    参见骨王大人

    简介:我叫马洛斯,一个满级的亡灵大法师,他们叫我不死之王,亡灵之主,亡灵金字塔的领袖,而我知道这些称呼都是对于我这一身骷髅最大的诅咒。我是亡灵金字塔的主人,这里所有人都是我最忠实的信徒。我受够了这些无聊的日子,我只想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傀儡师,斯克利普斯:“伟大的马洛斯大人,求求你高调些吧,别再装了!”牧师,尤娜:“看女仆的时候别流口水啊喂!”神枪手,瑞伊:“马洛斯大人是我的!”忍者,离:“马洛斯大人,您答应教我嘴遁的呢?”马洛斯:“我太难了......”
  • 妖孽奶爸在花都

    妖孽奶爸在花都

    他归来地球,却遭遇天雷仙劫,肉身尽毁。凭借一丝元神,他附身到一年轻男子身上。于是,他接盘成了少妇老公,还成了萌娃奶爸……
  • 契之约!

    契之约!

    家世繁盛的欧冥师的第13代家主欧阳子轩,家世苦逼悲催的催梓晨,家世苦逼的催梓晨为了赚钱开这一家小小的维修店还忙着占卜还在打几份工,一天晚上,一只流浪狗它好似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又饿得可怜,就给它吃点东西送它回家,正回家的催梓晨被一辆大卡车给撞上了,司机没有负责任却逃之夭夭,醒过来的催梓晨他也死不过只是灵体罢了,发色苍白时不时嘴欠还是个面瘫【是催梓晨个人观点】,要做我的影魔么?催梓晨一脸蒙逼,故事展开【请外下看】
  • 混沌天帝诀

    混沌天帝诀

    身怀至尊天子之血,开启最强天子之眼!武技复制!嗜血狂暴!看破虚幻!记忆读取!焚世黑炎!分身瞬移!空间粉碎!无限视界!时间静止!……【混沌天帝】凌峰:“我凭这双眼,敢叫天地颤栗!”
  • 侍从军神

    侍从军神

    毛主席最为推崇的古代将军——陈庆之。毛主席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书写了历史神话般战迹的武候——侍从军神——陈庆之!(免责申明:本书一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