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3600000072

第72章 体育艺术(1)

古代最早的足球——蹴鞠

足球是最具世界性的体育运动,而古代足球运动的发源地就在中国。一般认为,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足球游戏,不过那时的足球是石头的。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代,人们边踢球边跳舞以求神降雨。

真正意义上的足球,产生于战国时代,那时被称为“蹴鞠”。蹴即踢也,蹴鞠即意为用脚踢的球。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到齐国游说连横抗秦之事,看到齐都临淄十分繁荣,市民无不奏乐下棋,玩耍蹴鞠。

到了西汉,还出现了专供足球游戏的“鞠城”,足球运动成了训练军士的一种方法。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对匈奴作战间歇时,曾在塞外设球场并亲自带领将士参加足球竞赛。这个时期的足球还是以毛发充塞的。

到唐代时,开始出现充气的皮球,里面以动物的尿泡作球胆,吹满气后闭口,外面再用八片厚皮子缝起即可踢。

到宋代时,足球发展达到了高潮,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都爱踢足球。有一幅元代人钱选绘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赵匡胤兄弟与赵普、石守信等六人踢球的情景。宋徽宗还曾经作诗赞扬蹴鞠,可见宋代帝王对踢球运动痴迷的程度。不光是帝王将相喜欢,在宋代铜镜、陶器上都绘有男女踢球的图像,说明宋代的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蹴鞠活动。

东汉时足球举行对抗赛,于球场东西两边各设六个球门,以进球多少为胜负。唐代球门已近于现代足球的球门,是用两根大竹竿竖起一网,以踢进多者为胜。

古代的女子足球运动

我国不仅是足球的起源国,而且我国的女子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唐代大历诗人王建的《宫词》中有“寒食内人长白汀”一句,所谓“白汀”,就是一种不设球门的单人或数人的“蹴鞠”运动。由此可见,女子足球运动在唐朝就已经流行了。

在宋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陶枕上,也绘有女子踢球的图样,多为民间百姓的装束,形象生动逼真。在宋人朱胜非章的《绀珠集》里,更具体写道:“两人对踢,三人角踢,胜者有彩。”所指的就是女子足球规则。

在元明两朝,见于文献的还有不少女子足球高手。元末明初时,有位江湖卖艺的女子彭云秀,她有16套踢球绝招,还可以使球“绕身不坠”。

明末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也是一位足球好手,她经常在宫内开展赛事,用以慰解皇上。

击鞠是一种什么运动

击鞠是骑在马上或驴上打球的运动,现在称为马球运动。

据记载,我国东汉时已有马球活动,东汉末曹植《名都赋》中,写京洛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当是马球的最早记录。

击鞠在唐代极为盛行,既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宫廷贵族的娱乐活动。当时除男子参加击鞠外,也有女子击鞠竞赛。

唐代马球选质地坚硬而又有弹性的木料,先制成拳头大小的木球,把中间掏空,外涂朱红漆,就成了光滑坚硬的马球了,球杖则长数尺,杖头形如弯月。打球骑的马,往往也都是些西北名马。唐代宫城及禁苑里,多半筑有打球的场地,而且球场的建筑也很讲究,质量较高。比赛分两队进行,人数无严格规定。双方各树红旗若干面,进球者增一面红旗,失一球者拔一面红旗,得一分称得一筹,裁判员称唱筹。

与我国南宋同时代的金朝,出了一个马球状元完颜宗亨,他的球技“天下第一”,名声传播于南宋。

健身球漫谈

健身球,旧称铁球,在我国流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健身球只是作为玩物盛行于民间,据南宋《都城纪胜》一书记载,在当时京都临安,已经有民间杂耍艺人用铁球表演技艺,称为“弄球子”。明朝嘉靖年间,铁球逐渐引起朝廷的注意。从此,民间每年向朝廷进贡若干副,后来就有身怀绝技的工匠被召进宫里,专为皇帝精制铁球以供赏玩。

又据清朝大内档案记载,纪晓岚曾将铁球推荐给乾隆,供他作日常保健用品。传说乾隆皇帝活到86岁,纪晓岚也活到84龄,都得益于铁球。

后来,有人把实心球改为空心球,球内装有音板和子球,当子球碰击音板时,能发出悦耳的音响,按音调的高低不同又分为雌、雄球。标准的健身球有45、50、55毫米三种,均镀铬或镀金。

游泳史话

游泳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6世纪成书的《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可见,我国周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游泳的技能。

游泳的产生与古人的劳动及生活的需要有关。《庄子·秋水篇》说:“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宋人苏东坡认为,南方人之所以会游泳,是因为“日与水居”,“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最终掌握了游泳的规律,“得于水之道”(《日喻》)。同时,游泳还是一项军事技能。古代兵书《六韬》中就把“越深水、渡江河”列为“奇技”。

正因为游泳技能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不断地得到发展。汉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关于游泳姿势的记载:“游者以足蹶(蹬),以手柿(划)。”汉魏时已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习俗。

唐宋时,每年八月浙江一带都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观潮”一节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说明,当地群众已有较高的踩水本领了。

滑冰小史

很多人认为,滑冰是从外国传来的,事实上,早在八九百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运动,不过,那时不叫滑冰,而称之为“冰嬉”。“冰嬉”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以及冰上杂技等多种项目。

《宋史·礼志》记载:公元1230年,南宋皇帝“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到了元朝,冰上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描写了人们在封冻的江河上滑冰的情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已把滑冰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成立了“技勇冰鞋营”兵种。

清朝野史还介绍了当时使用的冰刀:“以铁条嵌于鞋底,作势一奔迅如飞羽。”清中、后期,还曾把滑冰改变为供观赏的娱乐活动,每到冬季还挑选能手1000余人作各种项目的滑冰表演。鸦片战争后,外国冰刀及滑冰方法才传入我国。

举重漫话

举重在我国也起源很早,在战国时代,举重就已经盛极一时了,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史记·秦本纪》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还有着名的商鞅“一言为重百金轻”的故事,说商鞅为了推行变法,在京城竖起重木征求力士,中者赏百金。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位“力能扛鼎”的大力士。

汉代时,还设有“鼎官”,负责扛鼎事宜,胜者封为“武力鼎士”。魏文帝时,铸了一个“万钧之鼎”,据说任城王能举起走动。

唐朝时,开设武举,举重被列为考试的正式科目。据说唐朝的博通,膂力过人,双手各举一床,床上放一些盛着酒的碗,他从石阶上走下来,停放时,碗中的酒纹丝不动。此后各朝都沿袭唐制,武举考试均设举重一项,仅是所举器物有所不同而已。

拔河小史

拔河,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拔河运动的最早形式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名叫“牵钩”的游戏。

《隋书·地理志下》说:“(楚)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可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书,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俗云以此庆胜,用至丰穰。”这种牵钩,根据描述的竞赛情景,很像后来的拔河。

在六朝时期,拔河被称为“施钩”,隋朝时则称之为“牵钩”,到了唐代才改称为“拔河”。拔河是隋唐时期春季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大绳中立大旗为界,震声叫噪,使相牵引,以隙者为胜,就者为输。”

神龙年间,唐中宗命其侍臣,在宫内梨园球场,举行过一次“御前拔河比赛”。其一方为七宰相二驸马组成,另一方由三宰相五将军组成,比赛之中,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由于年老扑倒在地,竟气喘吁吁半天不能直立于地,引得中宗大笑不已。

唐玄宗喜欢拔河,他曾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拔河比赛。“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为此,进士薛胜,曾写了一篇《拔河赋》,以描述热闹的拔河竞赛盛况,其词甚美,时人竟传之。

民间的拔河活动则更为普遍。据记载,在襄汉一带,常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正式的拔河比赛。古时拔河所用器材都很简单。据《封氏闻见记》说最初用的是篾绳,后改为大麻绳。在唐代这种麻绳长四五十丈(1丈=3.3333米),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供拔河者手挽。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游戏活动中也有拔河。藏族的拔河就独树一帜,别有情趣。据传拔河活动大约是在公元2世纪西藏五赞王时,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比赛分单人拔河、双人拔河、男女混合拔河、夫妻拔河和三人拔河几种形式。双人拔河绳和三人拔河绳在比赛时,运动员把打结的环套在颈脖上,转身相背,使绳经过腹部从裆下通过,两手两膝着地,模拟大象的动作,利用颈部的力量和四肢的力量向前爬去。

跳绳的来由

跳绳,这种有益的运动游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被称为“跳白索”。

早在南北朝时期,跳绳就已开始作为“祛病延年”的娱乐活动而盛行。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在黄河流域的农村中,都要进行儿童跳绳比赛,胜者有奖,绊绳者要受罚。

明末清初,跳绳有了进一步发展,济南府《府志》中载:“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儿女以绳跳为戏。”《松风阁诗抄》中也有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

秋千小史

关于秋千的起源,古代有两种不同的传说。其一为《古今艺术图》记载的:“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赶者。”山戎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到齐桓公北伐山戎时,秋千才开始传入中国。其二是高无际《秋千赋》中写的:“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

从上述两种传说可知,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到了汉代进入宫廷之中。直到现在,荡秋千的活动仍很盛行。

南朝时宗檩着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这种游戏就叫打秋千。到唐时宫中每年寒食时节竞架秋千,嫔妃宫娥戏笑为乐,唐玄宗呼为“半仙戏”。

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围棋的历史

围棋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围棋在我国起源很早,先秦史官章的《世本》说:“尧造围棋”;晋张华《博物志》说:“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这类记载并不可靠。迄今发现的有关围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传》中以围棋来比喻卫国国政的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这说明当时围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围棋在古代颇为风行,不管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为尚。春秋战国出现了像“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可谓围棋的鼻祖。春秋时,围棋理论逐渐形成,对于围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国时,围棋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围棋高手。由于社会贤达的喜爱和注意,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着。魏末晋初,兴玄学,作为娱乐工具的围棋也风靡一时。南北朝时围棋在宫廷中受宠,刘宋时曾举行全国性的围棋比赛,选拔出278位围棋高手。宋明帝在位时还给棋家设置官署,授以俸禄,梁武帝萧衍就亲自撰写过《棋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着作是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北周时期的手抄本《棋经》,记载了当时的围棋规则和棋艺。

唐时,围棋有了空前发展,唐玄宗为棋手们设置了官阶九品的“棋待制”,使棋手成为国家的高级文职官员,从而促使围棋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南宋更是出现了有理论、有经验、有指导的系统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

明朝,围棋高手辈出,女棋手薛素素颇负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国围棋高手辈出的时代。黄龙士、徐星友、施襄夏、范西屏的棋艺至今仍为中外人士称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清朝政府的腐败,经济文化衰退,围棋的命运也日益艰难,这是围棋史上最衰退的时期。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恢复。

象棋的起源

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大约起源于商周时代,那时盛行着一种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棋子的名称,有枭、卢、雉、犊、塞。塞有两枚。枭为首,即主帅。

棋盘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汉界”。这个名称,可能是受到楚汉相争中韩信作象棋的传说的影响,由后人附加的。据传说:韩信带兵攻打赵、齐等国,一段时间打仗,一段时间休整,在休整时作象棋以教士兵。

唐代,象棋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些变革,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

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和“象”。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谱。据发现的宋代象棋实物,一副象棋正是32子,其中,将2枚,士4枚,象4枚,马4枚,车4枚,炮4枚,卒10枚,双方各16枚,棋正面刻上楷体汉字,背面刻有相应的图案。元代象棋已演变为今天的黑卒红兵制度。

到了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的“将”改为“帅”,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

现在,中国象棋已流传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

麻将溯源

麻将,是风行全国的“方城之戏”,又称麻雀牌、马将牌。据《辞海》所载:麻将牌是由明代的马吊牌演变而成;马吊牌又是由唐代的叶子戏发展而来的。

叶子戏是唐代中叶产生的一种娱乐品,分诗牌叶子和博戏叶子两途。到了宋代,诗牌叶子演变为一种新的牌戏——骨牌。一副骨牌为三十二张,每张牌面均由骰子的两个面组成,常见的玩法有“推牌九”和“打天九”两种。这种玩法现在还有。

诗牌叶子演化为骨牌后,其间不断融入种种“创造”,而致流变。到明代天启年间便演变为马吊牌。马吊牌盛行于明末清初,并且这类纸牌于14世纪前后作为纸的媒介、印刷技术的先导传入欧洲。

马吊牌在清代乾隆年间很流行,但这时它已受骨牌及碰和牌的影响,变为默和牌。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中,提到了一种斗牌就是默和牌。它有文钱、索子、万贯三门,每门皆一至九共二十七色,又有幺头三色,每色四张,共一百二十张牌。

默和牌又受一种称为花将牌的影响,加上了东、南、西、北四门风牌即形成了共一百三十六张的麻将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流入西方和日本。

武术的起源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具有与中华民族同样悠久的历史。

同类推荐
  •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中所写的关于勤俭、孝敬的这些人、这些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包括我们的革命前辈,也包括了你们的老师和家长。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伏羲文化论丛2003

    伏羲文化论丛2003

    伏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本书精选中国最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
热门推荐
  • 此去各自是星辰

    此去各自是星辰

    新世界下的未时代,群魔乱舞!拨开机械人偶、星球土著、活死人傀、人类战士的重重迷雾,呈现在阿兰面前的,是冰与火交织的战歌。醒来的,不止你一个人,还有这颗星球的记忆,和这个时代的悲欢。或许,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头顶的星辰之间,而是再也触碰不到的,你我指尖……——星辰群:638549975
  • 废物小姐难缠妖孽

    废物小姐难缠妖孽

    一朝穿越,却遇难缠妖孽。“娘子,今日我可让你满意?”某男贱贱的说“滚!沐毓夕一脸黑线的说,嘴角抽搐“娘子!你怎么可以嫌弃绝代风华,聪明绝顶……(此处省略400字)的我呢?”“谁说君逸墨冰山的!”沐毓夕嘟囔着。【嗯,这里微凉,第一次尝试此类文章,请大家多多关照,不喜勿喷。】
  • 孤筠酒

    孤筠酒

    生活在竹林的世外高人,因为一人复出江湖,她会创下怎样的传奇呢?敬请期待。
  • 丧病鬼域

    丧病鬼域

    无名的领域...诡异的幻境...你不需要了解因为...这里就是逆轮回噩梦!死亡只是开始!
  • 三木森

    三木森

    乱写的,每一章是一个故事。就当是个人娱乐吧,终于找到自己喜欢写的短文类型,因为细节描写功力不够,索性三步并作两步。可以说我基本功不扎实,我只是随便写写。自娱自乐。
  • 阳光升起的时候

    阳光升起的时候

    陈光明,一个残疾孩子,从大学校门走出,他身残志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难题。
  • 世界最具科学性的科幻小说(1)

    世界最具科学性的科幻小说(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谋动京城

    谋动京城

    镇国公府嫡女年幼失智,将近及笄仍无人求娶,沦为京城的笑话。某著名逻辑学家车祸昏迷,一朝醒来,却是不一样的世界。命运的指引,迫使她不得不将京城势力重新洗盘,步步为营,这一盘大棋到底会将谁推向权力的巅峰?人人皆棋子,到底谁才是那个下棋之人?
  • 幻游神国

    幻游神国

    作为一个现代穿越骚年,你居然让我去刷茅厕?刷茅厕就算了,你居然还要我给你洗内衣,天呐,我又不是你的保姆!!!
  • 风华秋月:校花女友

    风华秋月:校花女友

    那些年错过的恋情,回首那些青涩的恋爱,相信挫败只是一时的,随之而来的一定会有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