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31800000006

第6章 争锋篇(1)

鬼鬼犯边

19世纪末,美、英、法、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相互勾结,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毫无抵抗能力,却又不依靠民众,一味屈膝求和。

有一次,清政府与八国代表议和。会议开始前,有个外使阴阳怪气地挑唆:“听说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称作对联,现在我出上联,看你们是否能对出下联?”霎时间,得到了几个联军代表的捧场。那家伙所出上联为: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琵琶琴瑟”四字上半部分分开即位八个王字,隐喻八国联军;“王王在上”是妄自提高他们的地位,目中无人!

面对挑衅,清政府的代表有的闭目叹息,有的尴尬地苦笑,有的虽忿然不平,却又无词以对。

正当联军代表得意忘形之际,清政府代表身后的一位秘书(相传是张之洞),蓦然起立,他怒目环视,义正辞严地宣告:“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一定能对出下联。”说罢,响亮地念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四字皆为鬼字旁,通常泛指妖魔鬼怪之类,借以反击,痛斥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扞卫祖国的尊严!形式臻于完美,内容针锋相对,联军挑衅者听后,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垂头耷耳,相顾无言。

人名巧对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他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觉某考生竟与他同姓同名,便找来质问是怎么回事。考生答道:“我名乃父母所取,不敢擅改也。”

李便出句命考生试对。上联曰: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此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考生思考片刻,对曰: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句绵里藏针,不卑不亢,且和上联一样,巧用历史人名,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程敏政妙对双关联

程敏政自幼多才,被称为“神童”。宰相李资爱其文才,把他召到京城相见,又将女儿许配给他。

一日,李资宴请程敏政,当着满堂宾客出了一上联,请程面对: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指着席上的果品,出口对道:

有杏不须梅。

有个客人不以为然,说这副下联太一般了。李资听了大笑:“傻,你难道看不出来吗?我们是言此而喻彼,别有一层意思呢!”

客人仍不解,向程敏政请教,程立即写道: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客人始而领悟,不禁佩服,连称妙联!

三姊妹联对征婚

旧时山东登州府有个宋家庄,宋家庄有位宋员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宋员外爱如掌上明珠。

三姊妹长大后,不仅长相出众,而且都能诗善文,尤其是擅长对联。女大当嫁,宋员外见女儿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张罗给她们成亲,可三个女儿都不要媒人介绍,她们告诉父亲,姐仨儿择婿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能对上她们出的上联,便以身相许。

于是,三姊妹各出了一个上联,张贴出去征婚,大姐的上联是:

天垂山边走进山边天还远;

二姐的上联是: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三妹的上联是: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宋氏三姊妹征婚联一出,百里方圆马上传开,凡肚子有点墨水的都跃跃欲试,但一个多月过去,三姊妹虽然收到了几十条下联,但仍未有一条中意的。

距宋家庄百里外有个周家庄,周家庄有位周塾师,年逾花甲,膝下有三个儿子,三位儿子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在周塾师调教下,个个出口成章,提笔能文,尤其是擅长对对联。

当听说宋氏三姊妹用对联征婚,哥仨便摩拳擦掌,下决心想出漂亮的下联前去争个高低。哥仨一宿未睡,并分工明确,大哥对大姐,二哥对二姐,三弟对三妹。

大哥对大姐的下联是:

月出水面拨开水面月又深。

二哥对二姐的下联是:

丈量土地土长丈短短量长。

三弟对三妹的下联是: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三姊妹一看周家三兄弟的下联,个个满意。于是,宋氏三姊妹同周家三兄弟便结成三对夫妻,花好月圆,传为美谈。

冰冻兵排兵敲冰

宋代着名大才子苏轼,才华出众,诗文盖世,他出任杭州知州时,一到任,就喜欢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公务外的余暇时间就交友游湖,饮酒吟诗。

这年秋天,苏轼好友大文豪黄山谷来杭州看望苏轼。一天,两人游玩了半天,有点累了,就到一个寺院坐下饮茶,黄山谷见寺内有和尚在吃西瓜,于是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黄山谷在联中嵌入“东”、“南”、“西”、“北”,要对此联并非易事,但这难不住苏轼,他朗声念出下联:

春水庵尼姑自夏至冬穿秋衣。

苏轼用“春”、“夏”、“秋”、“冬”四个“嵌”字,对上联的“东”、“西”、“南”、“北”。

随即,黄山谷又吟出一上联:

雪落媳房媳扫雪;

这句上联“媳”、“雪”音近,又有两个“媳”字,想对上也是不易的。苏轼稍稍思索了一下,便吟出下联:

冰冻兵排兵敲冰。

两人相视而笑。

白吃和尚与对联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位叫知通的和尚,他饱读诗书,云游四海。一天,他来到苏州,看看日将西落,但身上银两已用尽,腹中饥肠辘辘,正愁没有吃饭的地方,忽见一酒馆门开着,里面坐着一书生模样打扮的人正在喝酒。

知通走上前去,在书生面前落座,然后吩咐店小二:“再来一副碗筷。”

一会儿,碗筷上来了,知通和尚向书生友好地点点头,然后又像老朋友一样举起酒杯:“来,喝!”

书生似乎并不介意,便和知通和尚对饮起来。酒过三杯,书生说:“我并不认识你,你为什么要跟我喝酒?”

知通和尚笑笑,吟出一上联:

四大皆空,喝几杯何分你我?

书生吟道:

两头是路,过片刻各自东西。

两人喝得高兴,便各自道出姓名,知通和尚这才晓得对坐英俊潇洒、一表人才的书生是名扬四海的大才子唐伯虎。

二人直喝到月上中天,然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当沐浴完毕,知通和尚钻进被窝时,唐伯虎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这“万花丛中”指的是指绣在锦被上的花,“葫芦”是指知通和尚的光头。知通和尚也不示弱,随即吟出下联: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双菡萏。

联中“青铜”、“半亩塘”均指“镜子”。可见知通和尚才思相当敏捷。

次日,二人又结伴游山。路上,见一老翁担柴而过,知通和尚便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唐伯虎顺口说道:

因火为烟夕夕多。

联语为拆字对,“此”与“木”和为“柴”,“山”与“山”合为“出”,“因”与“火”合为“烟”,“夕”与“夕”合为“多”。“山山”与“夕夕”又为叠词。

二人相视而笑,走进山里,见一泉清澈见底,有泉水汩汩流出,知通和尚便吟出上联:

白水作泉日日昌;

这亦是拆字联,“白”与“水”合为“泉”,“日”与“日”合为“昌”,“日日”为叠词。

唐伯虎对道:

女家即嫁可可哥。

“女”、“家”合为“嫁”,“可”、“可”合为“哥”,“可可”亦为叠词,堪称妙对。

傍晚时分,二人又回旅店,少不了下棋饮酒,唐伯虎又吟出上联:

围棋饮酒,一着一酌;

知通和尚对道:

听漏观书,五更五经。

这时,院中有鸡在叫,并有鸡从鸡罩中跑出,唐伯虎吟道: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知通和尚稍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走。

此后,二人便结为朋友,一时传为佳话。

句服才子

李调元调任广东学政,赴任途中,经过了洞庭湖,那里的抚台大人也十分有文采。抚台大人很欣赏李调元,便带领当地的文人,设宴款待李调元。

抚台大人对李调元十分恭敬,但在座却有几位才子不知天高地厚,想难倒李调元以显自己才华,提出对句,其中一人吟道: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滔滔,大宗师自何来?

吟完洋洋得意地说道:“大人,请!”

李调元知他自负,有心教训他,便道: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蒙蒙,本主考从天降!

下联一出,众人皆叫好。那秀才还想挽回面子,于是说:“大人可否再赐教一联?”也不待李调元答允,便吟道:

五百罗汉过湖,岸边波心千佛子;

李调元稍加思索,便道:

一个淑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众人听后,再一次叫好,李调元却忘形地说道:“我也有一联,请大家赐教。”说完吟道:

枣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上联一出,众才子哑然,无人能对得上。那抚台大人见李调元有些忘形,便想令他知道江山无限,能人辈出,接口吟道: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两间。

众人听罢,莫不叫好,李调元更是心中一凛,收起了目中无人之心。

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福建泉州有一位富商,在市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后有人给富商出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副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对治狂生

有一年,李调元带了个书童赴考。由于在路上浏览景色,出了川后他便急于赶路。傍晚来到了渡口,却有许多人在等候,李调元只好在苦等。

老艄公见他的模样,知是赶考的,便想帮他一把。便对他说:“你似是赶考之人,想必学问不差,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便先渡你,连船钱都可免了。”

李调元说道:“好啊,却不知其他人意下如何?”

众人都无异议,老艄公说道:

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

李调元虽见上联对圣人有所不恭,但却也巧妙,便答道: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老艄公提手说道:“对得好,请。”

李调元过了渡口,便再急急赶路,但他仍然改不了脾性,专拣些风光秀丽的地方行。一天,走得晚了,方知错过了宿处。忽地见到一带瓦房大户,便前往借宿。

户主原是进士,做了几年知县后退隐,正在和一班文人才子喝酒。主人生性豁达,但座中文人却目中无人,见李调元也是文人打扮,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其中一位傲慢地说:

树木桠多,不宿无毛之鸟;

李调元心知对方有意嘲弄于他,便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李调元说完转身便走。那家主人见状,又听得李调元志气不凡,便追出邀请李调元留宿。那些才子再也不敢小看李调元,只好讪讪地问李调元的姓名,李调元说道: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说完反问那秀才姓名,那秀才却不知如何回答。那主人家笑道:“这位先生和阁下同姓,难以对答,老朽的姓名还可以勉强一对。”之后吟道:

斩白蛇,定汉室,高祖是刘。

农家小事有奇联

一次,唐伯虎同友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叫小叔子捆柴。他触景生得灵感,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完全是白描,但句中有两处地方运用了谐音手法。“嫂扫”两字谐音,“叔束”两字也谐音。因此,要对好有一定难度。友人正在低头沉思之时,又看见一个少妇挑一担水走来,不料这桶出了问题,突然裂开,水流一地。少妇便忙唤小姑子来把破桶箍紧。

这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映入眼帘,唐伯虎友人便大喊“有了”,对出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下联也是两处谐音:“姨”与“移”,“姑”与“箍”,与上联绝配。上下联写的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农家小事,但一经高手锤炼,便成千古妙对。

“递加法”趣联

有个私塾先生嗜酒,喝醉了就大撒酒风。一天上对课,先生出句,学生答句,轮流递加。首先先生出:

雨;

学生答:

风。

接着先生添成三字对:

催花雨;

学生答:

撒酒风。

先生又添成七字对:

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齐答:

席上常常撒酒风。

学生仿佛是在采用“诱敌深入”之法,最后击中先生的痛处,让先生下不了台。当然,这是对先生进行讽劝,也算难能可贵。

农妇索联

宋代书生贾仁赴京赶考,正是炎热夏天,途中向一村妇讨茶喝。村妇出了一个上联向他索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这个出句用四个名词——鸡、稻、童、筒,一个形容词——饥,两个动词——盗、打,极简略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活场面:饿慌了的鸡偷食谷子,一个小孩用竹筒追打。

而且,这七个字有三对谐音:“饥”与“鸡”,盗”与“稻”,“童”与“筒”。看来,这个出句很有难度,不易对上。

但贾仁怎甘示弱?就坐在茶亭里冥思苦想。忽然,他看见茶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有人咳嗽一声,老鼠便吓跑了。贾仁从中得到灵感,对句有了:

暑鼠凉梁客咳惊。

“惊梁”,(老鼠)在梁上纳凉,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对句有也三对谐音(“暑”与“鼠”,“凉”与“梁”,“客”与“咳”),足与上联匹配,共同构成一幅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

当代有一个叫易汝浩的人,认为贾仁的下联还不够好。他另想了一个对句:

暴豹擒禽丈杖驱。

这个对句也很工整,但好像不切实际。谁敢用一根拐杖去驱赶豹子呢?

死个和尚添一如来

相传,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一次出游,路经湖南浏阳南邦寺时,刚好碰上寺内有一个和尚圆寂。古寺长老早闻何绍基大名,便要请他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就写:

南邦寺死个和尚;

和尚们一看大哗,认为何大人有意戏弄他们。但何绍基不动声色,马上又续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最高佛祖。死个和尚,却成了佛祖。下联化平淡为神奇,有扭转乾坤之力。

拖出老袁还我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针对这一情况,有人出一上联求对:

或在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园”字去掉“袁”,加进“或”,就成为“国(国)”。作者运用析字双关,号召人们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此上联一出,许多文人纷纷应对,但最好的是一位船夫对的: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就成为“途”。船夫同样用了析字双关,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倒退行为,不由得令人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一担重泥让子路

从前,一群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农民挖土修建筑河堤,挡住去路。秀才请农民让路,农民不肯,说:“让路不难,须有一对,对得上,再挑一担泥土,便让。”于是出句曰:

一担重泥让子路;

秀才急着赶路,一时不能对出,便绕行而去。试后归来又过此地,只见两个农夫抬泥,前边的还回头与后边的说笑。此情此情,触发了秀才灵感,便说,有了:

两抬夫子笑颜回。

农民说:“好句!好句!与前日所出,正是一对。”

农民的出句与秀才的对句,用的都是谐音双关法。“重泥”词面上指“沉重的泥土”,谐音“仲尼”(孔丘的字);“子路”词面上指“你的去路”,谐音指孔子的名叫“子路”的学生。

“夫子”,词面上指两位抬泥的农夫,另指“孔子”(人称“夫子”);“笑颜回”,词面上说“笑着回首”,另指孔的名叫“颜回”(即颜渊)的弟子。

尚书与学士

明代旧例,翰林学士只一人,多者三四人。弘治年间,宰相刘健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在《会典》修成后,一下子升了十个学士。同时,礼部尚书多达六名,又加一个道士。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尊二人为始祖,故用来代称道家、道士。礼部尚书崔志端怀疑此语出自翰林院,很不高兴地说,我来给你对下联:

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

白丁,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也指文盲。因为那十个翰林学士中,倪进贤等五人是被万安私下里照顾安置的。虽在翰林院,实际上读书不多,根本谈不上写文章。遇到非写不可时,则请别人代笔。所以称他们为“白丁”。

同类推荐
  • 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辑录了外星文明、地理、自然、生物、宝藏、人类、历史等领域中经典的未解之谜,将其分为人物传奇、神秘地带、文化迷踪、人体密码等部分。
  • 佛骨舍利

    佛骨舍利

    本书内容包括:“释迦牟尼的故事”、“佛祖涅槃”、“阿育王与八万四千塔”、“舍利随佛法东渐”、“法门寺地宫”、“七迎佛骨”等。
  •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这是一本以少数民族故事为主的书籍,作者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家乡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汇聚成书,在保持原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基础上加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之更为生动有趣,也更加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理解,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热门推荐
  • 超神学院之妖乱

    超神学院之妖乱

    妖,天地初生,万物诞灵,便称之为妖。修肉身,感天地法则悟长生。这是一个穿越超神学院修妖的故事。(更新比较慢可以养肥了在杀!!)
  • 坏老公

    坏老公

    开玩笑的吧?这种笑死人的事情居然就真的给她发生了?而且还是在她自己的身上?!拜托要真是条件好到让人哈的地步,何必花钱钱来找老婆嘛,可是呢该死的他还真的给她乱帅一把的,嗯,她就勉为其难的将就一下吧!喝!果然露出了狐狸尾巴!呜呜原来他好坏的说,骗人家!哼!既然你不仁,就不要怪偶不义了咩!她就给他来个带球跑的呢,嘿嘿!比狠?谁怕谁!
  • 天才琴师在都市

    天才琴师在都市

    哥就是喜欢音乐。拯救世界,那是哥无聊时才做的事情。
  •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本书通过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豪杰的人生轨迹,从人性的角度,揭晓东吴现象背后的奥秘。
  • 准圣归来

    准圣归来

    作为人教二弟子,圣人之下第一人,经历天地破碎,我只愿看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做一平凡快乐的小农民!
  •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人生关键问题的智慧点拨》将帮助你把握和衡量你的人生中将要发生的重大问题。本书择取了人生中普遍出现的100个问题,对其进行充满哲理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例子,借以和读者分享,并启发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挑战困局,争取成功与辉煌。
  • 重生之夺天女帝

    重生之夺天女帝

    幻隐门,人称暗夜冥府,门中皆是鬼才,医毒药学、阴阳八卦、天文地理他们皆涉足精研。她,幻月,幻隐门门主,集医毒、暗杀、伪装等各种奇门异学于一身的变态鬼才。然而,怀揣一身本事的她却重生到了一个修仙世界。在这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世界,她这一身的本事竟毫无用武之地。这让久居上位的她,如何受得了如此无能的自己。一次奇遇,解开尘封的血脉,且看杀伐果断、医术倾天的她,如何一路开挂羽化成仙,最终夺天换帝,俯看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推理名单

    推理名单

    这是一部沿袭古典推理笔锋的推理小说,以注重逻辑推理为主线,以本格、变格、现实派集全,以朴实的角度诠释推理的本质。
  • 诺拉领主

    诺拉领主

    筑长城,修运河,设锦衣卫,横扫六合。后世称之为“始皇帝。”李恩:“我定要让华夏的荣光重现在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