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85700000010

第10章 茶的制造(2)

从上引的宋明两代的史料可以看出,随着采制技术的发展,对茶叶采摘的手法、釆摘的标准以及采摘后芽叶的摊放、拣剔,已提出了《茶经》中所未述及的新的要求。

茶叶的采摘方法,关涉到产量、质量与茶树生长三者关系的统一,也关涉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所以,采摘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制造好茶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和经营茶叶的经济效益。陆羽在《三之造》中以较多的文字叙述采摘问题,十分重视茶叶采摘,从这一点来说,对今后的采茶制茶,不仅有启发作用,并且是有现实意义的。

就我国茶区辽阔、茶类齐全和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的现状而言,茶叶采摘必须正确处理好采摘与留养的相互关系,因地、因树、因茶制宜地合理采摘,实行及时标准釆、分批多次采、不同类型茶树采取不同采摘的原则,并运用对茶树生物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做到采养结合,产量质量并举,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四、唐代饼茶的制造法

在《二之具》中,通过制茶工具,已可看到唐代饼茶制造的梗概。在《三之造》中,对饼茶的制造法,只有这样一段话: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关于茶叶采摘,在本节一中已有述评,总的可归纳为三点:

采摘期:农历二至四月,即春采。

采摘时间:晴天,凌露采。

采摘标准:长四、五寸而粗壮的嫩梢。

关于饼茶的制造过程大体上可以图解表述如下:

蒸茶解块捣茶装模

拍压出模列茶(晾干)

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以上有的是主要工序。在穿孔与烘焙之间,尚有“解茶”(使茶饼分开,便于运送)和“贯茶”(用贯把茶串起来)的手续,成穿前则须下烘。这些工序是比较清楚的。但对“封茶”则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封就是计数,因为封可解释为封缄物的件数,如杜甫《述怀》诗“自寄一封信,今已十月后”;一种认为封就是用某种材料加以包装,并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的“白绢斜封三道印”为证;另一种认为封就是封藏,在封藏的时候,遇到梅雨季节,还须放在“育”内复烘。由于《茶经注》已明确指出,“育者,以其藏养为名”,因此,本书采用最后一种说法。

另一问题是“拍茶”。“拍”是拍击的意思。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有“举手拍马鞍”之句。拍的力量很小,不能与“榨”、“压”相比。把蒸捣后的茶坯放在模子里拍,饼茶就不会压得很实。《三之造》的最后一段,提到“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这说明了两点:首先,拍就是压,拍不是用手拍实,而是用手压实;其次,压的力量并不大,因为“纵之”就“坳垤”。在饼茶八等中,除了“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泄之”以外,都是不平正的。所以,“拍之”的“拍”,应解作拍压。

此外,关于蒸与焙的时间和温度、列茶的时间,以及各个工序的掌握方法,《茶经》都未作说明,虽然在以后的茶书中偶有述及,但多语焉不详,这在第二章中已大致谈到了。

五、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

唐代饼茶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唐以前的茶叶,如唐·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序》中所说:

“自周以降,及于国朝(唐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陆羽字)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以汤煮物)蔬而啜者无异也。”

制茶工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唐以前的很长时期中,进程缓慢,约在秦汉以后,才有如三国魏时张揖《广雅》中所说的制茶方法: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笔(笔,音mào,原意是用菜杂肉为羹,这里是说用葱、姜、桔子杂茶为羹)之。”

这里所说的制法,正是饼茶制造工艺的萌芽阶段。茶叶由原先的用鲜叶煮作羹饮发展到制成茶饼,并在饮用时加以烤炙捣碎,以沸水冲泡。这时,虽然还没有蒸、捣、拍、焙等工序,但在煮饮以前,必然有一个干燥的过程,这个干燥过程是阴干还是晒干,以及后来如何从这种加上米糊的茶饼发展成为经过蒸压的饼茶,则尚无史料可查。

到了唐代,“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见《六之饮》)但这四种茶,只有原料老嫩、外形整碎和松紧的差别,其制造方法基本相同,都属于经过蒸青的“不发酵”的茶叶。《茶经》中所介绍的饼茶制法,从《茶经》成书的时间和地点看,可能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贡茶”,即宜兴阳羡茶和长兴顾渚紫笋茶的制造方法。这种蒸青制法,在唐代就已传到了日本,现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一带的侗寨里仍可看到它的遗迹。

蒸青法的发明,是制茶技术史上一大进展。除蒸青法外,唐时还有另一种制法,即炒青法。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白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之句,这里说的是“炒”。宋·朱翌《猗觉寮杂记》(约十二世纪)说“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说的又是“炒”。可见唐代除蒸青饼茶的制法外,已有炒青制法的萌芽,不过炒青方法。并未在唐宋两代广为流行。又朱翌说唐时制茶旋摘旋炒,可能是指现采现制、当场饮用的特殊情况,而不是唐时的普遍情况。

宋代北苑贡茶的制法,基本上并没有超越唐代制造饼茶的范围,但较唐代精巧细致,特别是茶面的纹饰在要求精美的同时,益趋向于浮华。赵汝砺《北苑别录》对当时的制茶方法有较具体的论述。他说:

蒸茶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有草木之气,唯在得中之为当也。

榨茶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以高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研茶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海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犹贵于强而有力者也……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銙音kuǎ,即模具),随笪(笪,音dá,粗竹席)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故随纲唐宋以后,大量货物,分批起运,每批编立字号,分为若千组(一组称一纲),系之于贡茶云。

过黄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滥(滥,音lǎn,烤炙的意思)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焉。然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数之多寡,皆视其铸之厚薄。跨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銙之薄者,八火至于六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此处抄录了大部分原文,主要便于与《茶经》的制茶法作一对照。可以看出,《北苑别录》所述宋代北苑茶的制造法,与《茶经》所说唐代饼茶的制造法,有几处显著的差别:一是蒸茶前“茶芽再四洗涤”;二是捣茶改为榨茶,榨前须“淋洗数过”,榨后还须研茶;三是改焙茶为过黄,即烘焙中须经沸水浸三次。北苑茶的制法与唐代饼茶之所以有此差别,其原因主要是北苑茶要出膏(把汁液榨出)而饼茶则“畏流其膏”,但现在认为,榨去茶汁,则滋味淡薄,反而降低了品质。

元代王桢在《农书》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说得很具体。他说:

“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翡复之,以收火气。茶性畏湿。故宜蒻收藏者,必以翡笼剪蒻杂贮之,则久而不浥(音yi,湿润的意思)。宜置顿高处,令常近火为佳。”(见卷十《百谷谱》)唐、宋时代的制茶方法,以蒸压为主体,以蒸杀青,以压成型。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前已述及,当时有些地方的制造方法,已有用炒杀青的,也有不成型的,这是由于饼茶制造工序的简化或省略而形成的。自北宋后期到元代,制茶技术才有所发展。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为保持茶叶的固有香味,改蒸青团茶为蒸青叶茶(也称蒸青散茶)。宣和庚子(1120)所制作的“银线水芽”,则是当时叶茶中的极品。到了元代,蒸青团茶已逐渐淘汰,而蒸青叶茶大为发展,又以鲜叶的老嫩不同,分为芽茶(如探春、紫笋、拣芽)、叶茶(如雨前等)。

从唐、宋到元代,绿茶制造,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蒸青工艺技术,其产品的演变是,从大饼茶到小龙团,由团茶到叶茶。到了明代,已有较多的史料记述炒青制法,这种制法,进一步发挥了茶叶的香味,是我国制茶技术上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明代发展炒青制法以后,相继出现了晒青、烘青,再发展到全炒。制茶技术既发展较快,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这就为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打下了基础。

明代茶叶古籍中较重要的,有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和罗廪的《茶解》,他们都是对茶叶生产情况比较了解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所以对制茶情况都叙述得较为具体。如张源在《茶录》“造茶”、“辨茶”两节中说:

“新釆,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那,通挪,以下两那字都通挪)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干,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许次纾的《茶疏》在“炒茶”一节中说得更详细: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预取一铛,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钞,俗作抄,摩挱的挱,也省作抄,所以,钞是摩挱的意思)。(下同)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罗廪的《茶解》在“制”一节中说: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拥冷,略加揉挼,再略抄,入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茶叶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不于铛中焙燥,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茶炒熟后,必须揉馁,揉挼则脂膏溶液,少许入汤,味无不全。铛不嫌熟,磨擦光净,反觉滑脱,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锈蚀之铛,即加蹉磨,亦不堪用。炒茶用手,不惟匀适,亦足验铛之冷热。茶叶不大苦涩,惟梗苦涩而黄,且带草气,去其梗,则味自清澈,此松萝、天池法也。余谓及时急釆、急焙,即连梗亦不甚为害,大都头茶可连梗,入夏便须择去。”

上述的记载表明,明代的制茶工艺,已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运用高温杀青的炒青制法,大大地增进了绿茶的色、香、味。这些史料中所记载的关于炒青火候的掌握,炒茶的手法,投叶的数量,特别是防焦、防沾染异味、防吸收水分等方面,都还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在上列史料中,还对唐宋间贡茶的制法,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很有启发性。罗廪在《茶解》中说:

“即茶之一节,唐末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苎《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

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说:

“古人制茶,尚龙团凤饼,杂以香药,蔡君谟诸公,皆精于茶理,居恒斗茶,亦仅取上方珍品碾之,未闻新制。若漕司所进第一纲,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水芽所造,一跨之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然水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

同类推荐
  • 健康花草茶

    健康花草茶

    《美食天下(第2辑):健康花草茶》80种花草配方,喝出美丽健康。科学冲泡香草茶,汲取芳香花草中的营养精华,令肌肤滋润水嫩,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辅助治疗多种顽固疾病,延缓衰老进程,喝出神采与健康。
  • 凉拌菜谱(美食与保健)

    凉拌菜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邀请知名营养专家对每一种食材的保健功效都做了准确的定位,并对食材间的搭配、特殊人群的饮食宜忌以及各种常见病的饮食宜忌都做了简要介绍,能指导读者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食材,烹制健康美味的菜肴。
  • 冬季营养食谱

    冬季营养食谱

    《家庭美食坊丛书》根据四季的特点、不同的家常菜式、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精选了一千多道家常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又有保健功效,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家庭美食坊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还有相关的营养知识,是家庭食物调养的有益参考书。
  • 蔬香四溢

    蔬香四溢

    本书向读者推荐了近500款家庭实用菜例,图文并茂、讲解详实、南北兼顾、科学实用,将营养保健、科学膳食的理念融入其中,是现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采购指南、烹饪指南和健康指南。
热门推荐
  • 综漫之殿下很忙

    综漫之殿下很忙

    “作为棋子的代价,却是家破人亡吗……”站在王座顶端,苍寂勾着苦涩的弧度看着那神秘的少年。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与瞳汐坠入到这个世界以及他的失忆不过是一场被人精心策划的骗局……坠下王座,苍寂缓缓合眸看不见那少年惊慌的神色,“族人灭亡,家已经没有了,我又该去往哪里……”【高高在上的王座,只有孤独伴你一生】【力量与代价,相辅相成。如果你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必定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 《奇迹校园:不可思议男友》

    《奇迹校园:不可思议男友》

    “诶江尘,你能模仿一下啄木鸟吗?”“怎么模仿?”“哦很简单,把我的脸当树就好了。”“…………”“吧唧。”
  •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陈情想守护我的羡哥哥

    穿越陈情想守护我的羡哥哥

    从不追星的我,却突然爱上了剧里那个被众人唾骂的夷陵老祖,看着他从白衣少年到最后邪魅狂傲的他好心疼啊!已经记不清是第几遍追剧了,再次看到他为了救阿澄剖丹换丹,看着他的样子我心疼到无法呼吸,魏无羡,如果我在你身边我一定护你周全,不让你受那么苦痛,体验生死离别。~《陈情令》改编
  • 神上之门

    神上之门

    无穷宇宙万千星辰,万族争雄天道无数,但曾传闻在无数世界之上有一扇神上之门,繁衍天道,洒落生机,它是一切之始,也是一切生命与世界之终,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这扇门说起
  • 魂不附体爱你一万年之真还盗墓记

    魂不附体爱你一万年之真还盗墓记

    为什么倒斗的和军阀混在了一起,一次又一次的巧合进墓真的只是巧合吗,东窗事发,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幻世情缘尊主夫人可纯可腹黑

    幻世情缘尊主夫人可纯可腹黑

    她,一个性格多变的“小妖精”。对于家人,她是细心可爱;对于陌生人,她古灵精怪;对于敌人,她明面单纯,暗里邪魅腹黑。他呢,就是一个“腿瘸”的大少爷,兼任超级组织“焰梦笙”的尊主。冷漠嚣张,实力高强,却走“狗屎运”摊上了克星——她。一路上斗智斗勇,磕磕绊绊,无意间沦陷了两颗懵懂的心。
  • 龙游异界

    龙游异界

    笑傲异界踏诸神,一怒冲冠为红颜!历经沧桑成神路,证道成祖求归途!繁华璀璨,君在何处?
  • 出马仙:我当大仙的那几年

    出马仙:我当大仙的那几年

    南茅北马,自古以来以山海关为界,南方属茅山道术,北方则是出马仙马家,出马仙继承了上古萨满教的传承,信奉,胡,黄,长,蟒,这类野仙,胡三太爷,黄三太奶,常小跑,黄小花,蟒天龙,这些东北仙堂的名字,或许只是存在于传说当中。具有东北灵根的王莫枫,一个困扰几代人的诅咒,不想成为出马弟子可却偏偏与马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命运会如何,成为出马弟子后又会有着怎么的命运。一本《天荒道典》,一段曲折的身世,白驰所谓的南茅弟子,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
  • 被薄少扼住了命运的后脖颈

    被薄少扼住了命运的后脖颈

    震惊!A市大名鼎鼎的云家小姐云想想竟然嫁给了一个残疾男人,传闻奇丑无比?!婚前,云想想:“虽然你身体不行,但我会养你的!”薄奕寒:“咳咳..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