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60100000026

第26章 先民遗址未解之谜(4)

半坡人的房屋,从平面分,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从立面分,有半地穴式和地血式两种。地面房屋的建筑有较为固定的方法,首先是在地面上挖方形或圆形的墙基槽,使建筑的房屋更加坚固;然后是在基槽中栽埋木柱,这些柱子是房屋墙体的骨架,柱子洞里早期只是把挖出的土回填,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处理。房屋墙体用草木、植物纤维和细泥土混合贴在木柱两侧成形。房顶由室内栽埋的较粗大的明柱支撑,并且根据房屋平面形状,分别做成方形或圆形的顶棚。顶棚用树木枝干为骨架,琪上用植物茎叶覆盖,表面涂抹了一层细泥土作为保护层,以增加房屋的重量,减轻大风和暴雨对房顶的破坏。房屋建成后,平整地面,然后用调制好的泥浆粉刷墙体,用火烧烤地面,以增加地面的干爽、坚距今六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祖先们已经普遍地发明了原始农业,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在世界上最早培养出了粟,长江则是稻作农业的摇篮。半坡人发展了多种经济生产方式,他们年复一年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粟,成为维持生活的主要粮食来源。

半坡人的文化艺术以彩陶为代表,线条单调,图形质朴,以红地黑花为主,也有黄地红花或加白衣饰黑红两色花的。图案纹样种类丰富,造型奇特,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彩纹的构图有四种形式:一是对称组合,二是不对称组合,三是同一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四是不同母题的花纹连续组成一组花纹,其中有主饰也有附饰。花纹及所饰部位与器物造型配合相宜,构成较完美的艺术整体。例如,宽幅的纹饰多在直口圜底体的口沿和卷唇折腹盆的肩部,横长形的花纹饰于低矮的器物上,人面纹在卷唇圆底盆的器内近底部,网纹和斜方格纹饰于近口沿的内外壁,均达到了最佳的装饰效果。这些图案大体上可分成几何!形和肖形两类。几何形纹样以三角形和折线纹作为基本的创作母体,利用虚实、正反和粗细的线条变化进行组图,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变化万千的抽象世界。

古人类学家猜测,在半坡人的眼中,这些动物的纹样或许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他们用彩笔反复地再现鱼、蛙一类繁殖能力极强的动物,也许正是祈求冥冥中的神灵给予佑福,渴望多子多孙,万世永续。鱼儿所具有的多产能力使这种动物在半坡人的心目中成了通灵的神物,于是鱼和人结合在一起,美丽的人面鱼纹盆向人们诉说的正是与氏族中巫师共同出现的这种人格化的鱼。晚期的鱼纹走向抽象化,极其夸张而且变形,用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几何图形说明,此时的鱼已经不再是具体的生物了,它变成了一种概念化的标志物。

半坡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确立了仰韶文化的一个新类型——半坡类型,为关中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确市了时代标尺。半坡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它的发现与发掘,为正确探讨原始社会氏族制度与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河姆渡遗址之谜

在姚江之畔现今浙江省余姚市文亭区罗江乡,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小村落叫河姆渡,它的西、南两面紧临姚江,过江不远处就是绵延起伏的四明山脉,东面、北面则是风光明媚的平原,村落在丘陵向平原缓慢倾斜的过渡地带。河姆渡遗址以其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内涵、鲜明的特征、丰富的实物、罕见的珍?品闻名于世,它被人们誉为“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

这个古老的鱼米之乡是这样被发现的。1973年,余姚县罗江公社为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决定在河姆渡村北隅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六月,建造翻水站的工程正式动工,当挖到地下三米多深的地方时,发现了一批夹炭黑陶片、建筑木构件,并伴随有大量的古动物骨骼。面对这些世所罕见的陶片和兽骨。听到当地人们的汇报,文物主管部门即刻派出专人前往察看调査,确认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并迅速组织力量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试掘。首次试掘开挖五乘五米的探方两个,五乘二米的探沟一条,发现文化堆积十分深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获得了一批石器、骨器、陶器、木构件和动物骨骼等。这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向人们透露出令人振奋的信息:这是浙江境内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为弄清遗址的分布范围,考古工作者不辞辛苦,连续作战,对遗址做了全面探查。结果发现在河姆渡村及其周围地面上和水稻田下,都有文化堆积层或零星陶片出土。特别是在姚江岸边靠小山包一带,有被姚江水冲塌而暴露出的文化堆积。可见遗址面积比现在还大。经测算分布范围达到四万平方米,这在浙江历史上还是首例。河姆渡的士先民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要解开这个谜,就要深入研究出土的遗物。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发现的大量稻谷、稻秆叶和许多植物茎叶、果实,很多出土时颜色鲜明,保存良好。这是因为遗址地下水位常年较高、文化层深埋地下、文化遗物长期浸泡水中,处于一种相对稳定饱和的隔离状态,而文化层土壤中所夹杂着的腐殖质,使地下水含有弱酸性成分,对它们起到了良好的防腐效果。这样,才使大量的文化遗物和动植物得以保存良好,为我们研究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社会组织结构、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农业史、科技史、建筑史、艺术史和环境变迁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让人激动万分的是通过遗址第四文化层采集的九个标本的科学测定,最古老的是约七千年,最年轻的为六千六百年,总平均值为距今六千七百七十年左右。因此可以认定第四文化层的上限已达七千年之久,这是当时发现的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往往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从事采集、狩猎等采食经济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社会由此跨人了产食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稻作农业相当发达,表明原始农业在本地区的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

在河姆渡遗址两期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中,第四文化层都有大量的水稻遗存出土,尤以上部堆积最为丰富。在首次发掘的四百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一层乃至多层以芦苇类茎叶、稻草、秕谷、谷壳、木屑碎渣及禾本科植物与少量动物遗骸交互混杂的棕褐色堆积层,厚度从十至四十厘米不等,最厚处达八十厘米。出土时稻秆、稻叶、稻谷与秕谷色泽如新,外形完整,有的连稻谷颖壳上的隆脉、稃毛都清晰可辨。有学者曾推断稻谷总量当在一百二十吨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堪称全国第一,世界罕见。

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都已炭化,然而大多还保留有完整的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更远远超过了野生稻。经过农学家鉴定,认为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中晚稻型的水稻,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亚洲最古老的稻作遗存。

河姆渡遗址发达的稻作农业是和先进的耜耕形态相适应的。出土的农具主要有骨耜、木耜、木锄、长方形双孔石刀等。

骨耜是最为典型且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工具,两次发掘共出土二百件左右。它多取材于大型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为胯骨,长二十厘米左右。平面略呈梯形,上端(肩臼部)为柄,厚且窄;下端作刃,薄而宽。肩白宽厚处多横凿长方形扁孔,轻薄处多修磨成半月形,正面中部多凿有两个长方孔。这种骨耜往往装有直向木柄,其末端紧贴骨板浅槽,正面方孔和横方孔可穿缠藤条绑紧柄末,顶端做成提手,操作既方便灵活又节省体力,非常适合于河姆渡附近平原沼泽地带使用。河姆渡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稆耕农业。

农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必然导致相关的家畜饲养业达到一定的规模。猪狗两种家畜遗骨在遗址中到处发现。据统计,猪骨标本百分之五十四是一两岁的幼小个体,百分之三十六是两三岁的成年个体,老年个体仅占百分之十,由此可知猪在幼年和成年时便被宰杀,与自然死亡有别,应该属于家猪之列。另还出土有一件陶塑小猪和两件猪纹陶器。陶猪四肢粗短,腹部明显下垂,身体肥胖作挪动状,与现代家猪相近。狗是人类驯化最早的动物,是人类捕猎活动的得力助手,遗址中狗标本与狼明显不同,居住区内还发现了十几块可能是狗的粪便块。水牛的骨骼数量也较多,河姆渡遗址的水牛可初步认为是我国目前所知驯养最早的水牛。

尽管河姆渡人已有了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但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植物果实和野生动物骨骼说明,采集、渔猎、捕捞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部门。河姆渡人采集的果实有橡子、菱角、酸枣、桃子、芡实、薏仁米、戎芦、菌类、藻类等。野生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软体类的四十多个种属也成了他们渔猎的对象。其中,鹿科动物数量占绝大多数,足见温顺的鹿类是人们偏好也是容易猎获的目标。湖沼地带生活的鸟、鱼、龟、鳖及滨海河口的鲻鱼又经常成为他们口中的美味,现已不见于浙江境内和毗邻地区的亚洲象、犀牛、四不像、红面猴更成了河姆渡人难得的佳肴。

河姆渡先民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生活,是与他们所在的优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湿热温润,雨量充沛,气温比现在要高,与我国现在华南一带接近。河姆渡村落离大海不远,有一条源于四明山脉完岭山下的溪流由南向北绕村而去。河姆渡人正好在丘陵山地和平原湖沼的交接地段,附近的平坦地带有他们辛勤垦殖的良田阡陌,远方四明山麓的密林深处,高大凶猛的犀牛、老虎、亚洲象、黑熊出没无常,成群结队的梅花鹿、水鹿、麂在山地林间灌木丛中随处游荡,水牛和青羊在房屋周围悠闲地啃着青草,芦苇茂密的湖沼旁的水鸟、游鱼、龟、鳖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水上乐园图。这一切都给河姆渡人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河姆渡遗址两次大规模发掘中,第二、三、四层都发现有木构建筑遗迹,尤以第四文化层保存最为完好,最为丰富多彩。建筑构件诸如柱础、圆柱、方柱、排桩、板桩、地龙骨、横梁、木板之类,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数不胜数。许多木构件上都留下了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精巧灵活、科学受力的榫头和卯孔。双层榫头、燕尾榫、企口板、垂直双卯孔转角柱的发明、梢钉的出现,都说明河姆渡人的木作工艺技术达到了相当髙的水平。特别是首次发掘第四文化层发现的排列有序的十三排桩木构成的一组建筑,代表了他们的杰出成就。

这组建筑遗迹正好有意识地选择在陵阜与沼泽的过渡地带。十三排木桩基本走向是西北——东南,纵轴沿等高线排列,分析估计原来至少有三栋以上的长屋,长度在二十三米以上,其中一栋长屋的进深约七米左右,临水一侧有宽一点三米的外廊。由于建筑坐落于湖沼边缘,必然需要抬高居住面,而建筑遗址内未见居住面,却在室内部位发现了大量植物、动物遗骨、残破陶器组成的生活垃圾,堆积厚度也不同。所发现的建筑遗迹,主要为排列成行、打人泥土中的桩木和桩头上同榫卯衔接的地梁,及散乱的梁、柱、厚板,而没有地面建筑所见的草盘泥和红烧土之类。由此说明,这是一种以桩木架空居住面基座,上面立柱安梁构屋架的干栏式建筑。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由于它既可防蛇虫猛兽,又可避潮湿水害,下面还可豢养家禽家畜,因此历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仍可见到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

木构水井的发明是河姆渡人高超的木构建筑技术的又一体现。遗址第二层、发现的这口水井,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构水井遗迹。

它由二百余根桩木、长圆木等组成,分内外两部分。里面井口方形,边长约两米,每边竖靠坑壁打下几十根排桩。排桩内支顶一个由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以防排桩倾倒。排桩上平卧十六根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外围有一圈呈圆形分布的二十八根栅栏桩,井内见有辐射状的小长圆木构件和苇席残片。据此说明水井上当盖有简单的井亭。水井的开凿和利用,扩大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改善了水质,方便了定居生活,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贝。

伴随着发达的稻作农业和长期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的手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分工细致,门类众多。在遗址包含的多种器物群中,特征鲜明的陶质器皿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面貌。四个文化层中除分别有数量不等的泥质陶外,均有一种夹炭黑陶,胎含大量炭晶粒,系用植物茎叶碎末、谷壳等有机质为羼和料,在火候低和缺氧的还原焰中烧成,胎质疏松、硬度较低。从第四层到第一层夹炭黑陶逐渐减少,夹砂陶则逐渐增加,并占据了绝对优势。陶器类早期比较简单,主要有釜、罐、鉢、盘、支座,晚期器类多样,新出现囊式蚕等。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最主要的炊器,不但数量多,而利用动物的各种骨骼和角为原料,加工制成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是河姆渡文化的又一显着特征。第一期考古发掘出土的八百二十九件生产工具中,骨角制的达六百二十一件,占百分之七十五。第二期发掘出土文物总数四千七百多件,仅骨器就占二千二百七十件,的位置,而河姆渡村落周围生活的各类动物,则为骨角器的加工制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动物的四肢骨、肩胛骨、肋骨、脊椎骨、还是鹿角、兽牙,都可作为他们的原料。当时农耕用的骨耜和渔猎用的骨镞数量最多,此外有骨(角)质的锥和凿、骨匕、骨哨、骨梭、骨铲、骨鱼镖、骨笄、骨珠、角柄和鹿角靴形器,真是用途广泛,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此外,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文化层中普遍发现有苇席残片,总数达上百件之多,还见几段粗细不等的绳索,可见编织业已出现并具一定的熟练程度。纺织品虽未发现,但出土文物中屡有编织纹装饰图案和珍贵的纺织工具,说明纺织业已经存在。而漆碗的确认,把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提早到了七千年前,从而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涂料“漆”的国家。

同类推荐
  • 我的老师是怪物

    我的老师是怪物

    美女老师的脸转眼成了米老鼠的脸,再一转眼,嘿,她带全班登上了太阳。神灯巨人张嘴吃光超市的食品,伸手把坦克炮管拧成麻花;大人们气疯了,判它流放太空。该救它吗?科幻作家和“粉丝”网上聊天室,没想到“粉丝”竟扬言要把地球炸成九亿亿亿多块碎片。荣获二十多项国家级大奖的童话王子杨鹏,美国面向全球的《轨迹》杂志向全世界幻想迷推荐的科幻奇才杨鹏,将带给你超级的想像力,超级的阅读享受,超级的情商、智商提升!
  • 动物植物

    动物植物

    有用鼻子行走的动物吗?蜘蛛为什么不会被自己织的网粘住?鳄鱼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吗?植物有记忆吗?地下能长出森林吗?树也会下蛋吗?……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少秘密?意想不到的答案通通都在书里!不信就翻翻看吧!
  • 心灵茶座丛书:著名中篇小说选3

    心灵茶座丛书:著名中篇小说选3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 寻找中国龙

    寻找中国龙

    科幻文学能够让少年儿童从阅读中感受到科学的波澜壮阔和宇宙的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想,以及对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使他们拓展视域、拓展思维、拓展想象力,以更宽阔的维度看世界。文丛收录名家少儿科幻长篇小说,以名家分册形式单独出版,将为当前少儿科幻文学打造一套高品质的少儿科幻小说文丛。《寻找中国龙》为王晋康的少儿科幻小说,故事讲述的是某个地区发现了龙,基因科技使得龙重新出现,而且仿照我们神话传说中的龙。
  • 大发明家爱迪生

    大发明家爱迪生

    一个只上过3个月小学,被老师断定终生不可能有太大出息的孩子;一个做事奇怪,满脑袋“为什么”的孩子;一个对所有的事情都有着无穷好奇心的孩子;从童年到少年,除了他的母亲几乎没人对他的未来抱有期望。凭着超乎平常孩子的决心和毅力,凭着自己天才的创造,从平凡的开端,跻身世界伟大人物之列,他就是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发明家之一。小朋友,你可能也贪玩好动,你可能也不时被长辈责骂,那么,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吧!它会告诉我们一个顽皮的孩子是怎么样成长为著名的发明家的。爱迪生能够,相信你一定也行!
热门推荐
  • 西游新说魔神篇

    西游新说魔神篇

    混沌宇宙初始,万无一物,创世神出。混沌初开,由内而外,呈水波状扩散,混沌壁内混沌空间,混沌尘演化星球,星球构成星系,混沌极南有一混沌尘在混沌中形成星球,世过二十万年,混沌壁终于扩散到此处,混沌终,后有盘古开天,得有三界,名为地球,地球在混沌存时最长,开化最晚,体系不全,实时混沌宇宙分为上位界、中位界、下位界。妖王孙悟空成佛屠帝,斩玉帝,灭魔君,为应对鸿钧老祖灭世之预言,而轮回转生,不料“三清”费尽心机在太极图集天地之能赋予孙悟空“先天道胎罡体”,却因转世后的孙悟空体质差异无法练气,先天道胎视为无用,仅剩先天罡体,大圣再修大道,以应灭世之灾。用一句话概括大圣的第二世:牵绊条条,罔顾苍生,自行我道,世人皆佛,我成魔,假佛真魔,不蹉跎。这世间恶人太多,报应又太慢,血债!必须血偿!天不应道,我!便是道!
  • 地球撞进修真界

    地球撞进修真界

    当地球被吸入修真界后……是空间的扭曲,还是时间的沦丧?
  • 渺小青涩

    渺小青涩

    苏燃,一个有发奋识的青少年!希冀于理想成为现实,为此高中三年想努力奋斗……
  • 属于我的孤儿院

    属于我的孤儿院

    从孤儿院的相识到长大后的相认,相处,相恋,经历的重重阻碍
  • 君之所向

    君之所向

    我,姓君,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说好的能有劫难挡前呢?各种金手指翻转,论你敢不敢上前送一个人头。
  • 青春备忘录

    青春备忘录

    农村少年郑晓龙,十八岁那年离家出走,决心要改变命运并有所作为。岂料初涉江湖的莽撞少年,第一站居然就被骗子盯上!人生“突围”的曲折道路由此拉开序幕!谨以此文:献给改革开放初期,七零后农村青年面临的诱惑,抉择,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为大时代所做出的不为人知的隐忍与牺牲,以及他们难逃命运安排的人生宿命与悲喜剧!谨以此文:追忆已经流逝、无法逆转的农村七零后青年的的青葱岁月。
  • 进击的巨人之生存

    进击的巨人之生存

    一个宅男在进击巨人的世界奋斗的故事、为了生存也为了心中的热血。
  • 小灰传说

    小灰传说

    故事开始于四圣兽中的白虎神魂消失之后,一切即是结束,也是开始,小灰是只兔子,小灰是个女孩,小灰是谁?
  • 炮灰女配重修仙

    炮灰女配重修仙

    (本文是小白文文笔一般,不讲究逻辑性,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包含。注意:女主在现代只是普通人所以一开始会有些弱,部分读者可能会不喜欢她开始的性格,毕竟她不是那些特工女主一开始就很强大,她需要一个成长空间。部分口味挑剔的读者,希望大家勿踩雷)走路玩个手机竟然也会穿成书中的人物!为什么别人是气运冲天的女主,自己却是个花瓶女配?一想到原主把上古空间当成破玉送给女主,成就其修仙的光辉大道;和女主争男人却落得被魔修吸干灵气而亡的下场,许清秋就立志要珍爱生命远离男女主。殊不知命运的齿轮早已经改变……本文1v1双洁男主是圣无极,出现的会比较晚。读者交流群:963278333
  • 爷有病,勿靠近

    爷有病,勿靠近

    孤笙萧无奈的看着身边穿着黑色汉服的精致邪魅张扬的男孩。“你这是什么毛病,你是古代人吗?时时刻刻都穿着古装。”法寂唯邪魅一笑,盯着她的眼睛,说,“某人小时候说过喜欢穿汉服的男生。”孤笙萧顿时红了脸。*在我以为他死了后,却又突然出现。也许是我上辈子做过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以至于让我们的路如此坎坷。我们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成长,我们的情感坚不可摧。我真的很期待与熟悉的你重逢,与陌生的你邂逅。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