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1400000014

第14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中(6)

公案怎么成为禅病呢?过去有甲乙两个寺院,寺院的师父每天早晨都会派一个沙弥到市场去买菜。甲寺院的沙弥比较灵巧,乙寺院的沙弥比较笨拙。有一天,两个沙弥在路上相遇,乙寺院的沙弥就问甲寺院的沙弥:“喂!你今天要到哪里?”

甲寺院的沙弥回答:“我的腿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乙寺院的沙弥一听,不知道如何再继续问,回去就把事情告诉师父,师父一听,说:“你好笨喔!当他说‘腿走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你可以再问他一句:‘假如腿不走了,你要到哪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弥说:“喔!原来这样子!”第二天,遇到甲寺院的沙弥,他满有信心地问道:“你今天要到哪里去?”

甲寺院的沙弥口气改变了,回答说:“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

回答的话一变,乙寺院的沙弥不知道怎样回答,回去又把这件事情报告师父,师父听了以后,又说:“你好笨喔!当他回答‘风吹到哪里,就到哪里’,你可以再问他:‘假如风不吹了,你要到哪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弥说:“喔!原来是这样!”

第三天,在路上又遇上甲寺院的沙弥,他又再问:“喂!你今天要到哪里去?”

甲寺院的沙弥回答说:“我要上市场买菜。”乙寺院的沙弥又不知道怎么回答。

话,从侧面来讲,你不能体悟了解,从正面上来说,你也不能直下承当。所以,光从口头上来论禅,不从心里上去觉悟,像这种公案禅是不能悟道的。

公案禅是一种禅病,口头禅也是禅病。口头禅是禅学,是禅的学问,不是禅宗,不是禅行。口头禅只是学了一些禅门的术语、禅门的掌故,搬来弄去,是没有用的。

还有一种禅病,就是鹦鹉禅。看到过去的师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依样画葫芦,鹦鹉学话,不知其义,那也是一种禅病。如临济禅师即将圆寂时说:“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弟子三圣出来说:“怎敢灭和尚正法眼藏。”临济:“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三圣便喝!临济禅师:“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即端然示寂。

禅,也不能用分别心去参。唐朝圭峰宗密禅师将禅分为五味禅:外道禅、凡夫禅、小乘惮、大乘禅、最上乘禅。其实,禅本来是不应该有分别、有次第的,学禅最好是学一味禅,所谓“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江、河、溪水流到大海,都是同一咸味。世间上无论什么东西,在禅里面是不可说,不可分别的。

有人问闲闻和尚:“禅有禅病,究竟什么是禅病呢?”

闲闻和尚有一个很精辟的见解,他回答说:“衲子因禅致病的很多。”意思是说,有的弹师没有经过禅学的专家指导,参禅就容易出毛病。病在哪里呢?有的病在耳目,他以为禅是耳朵听,眼睛看,所谓“扬眉瞬目都是禅”。其实,有时候扬眉瞬目也会成为病,因为,禅不是猜谜语,不能似是而非的猜想。有的人病在口舌,以为胡言乱语,随便乱说,大声吼吼就是禅,这是错的,禅不是随便乱说的。有的人病在手足,以为进退、指东画西都是禅,其实都不是。所以,过去曾经有弟子问云门禅师:“假如有一个人,他眼睛瞎了,耳朵聋了,口又哑了,可以参禅吗?”

云门禅师即刻呵斥:“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你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尘,“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哑巴嘛!”

其实,就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聋子、瞎子、哑巴,只要有心,禅在心里,禅不是用眼、口、耳来学的。

但是,也有参禅的人病在心;心里有了分别、计较,就是病。真实的禅,所谓“穷寻究妙,超离于一切境界”,这才是禅。所以,禅非坐卧、非言说、非文字;禅,穷诸内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个时候,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滞目成病的了。

禅,就好像是哑巴吃蜜,甜味点滴在心头,你只有体会,而不能言传。所以憨山德清禅师这样说过:“一身独坐似枯禅,扑尽寒灰何不燃?忽听楼顶钟鼓响,一声清韵满霜天。”禅,不能变成枯木禅,枯木要让它能遇到春风,能生发,也就是不要让禅停滞,成为枯木死灰。

禅,更不能成为野狐禅。有的人以为禅没有什么形式,没有什么规则,可以信口开河,可以随手拈来,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有名的禅宗公案“野狐禅”,就是叙述过去有一个人间一位禅师:“大修行者,落不落因果?”

禅师信口回答:“不落因果。”

不落因果,就是不会堕落到因果里面,就等于不受因果的制裁,这是不合乎佛法的。所以,他这一字之差,五百世堕落为野狐身,后来遇到百丈禅师,向禅师求一句转语,百丈禅师教以“不昧因果”,也就是无论什么好坏都不离因果,终于帮助他脱离野狐身。所以,禅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现在的人参禅,有时是为了保健,为了健康。禅,用来作为健康之道,当然无可厚非,可是身体总有老病死,身体在无限的时间里,总有它的岁月、年限。而禅是永恒的,不应该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当然,我们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够坐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不但能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还可以澄心静虑,让你有再奋发的精神。不过,禅的重要意义,还在明心见性,不能光用口头谈说,用公案叙述,用身体枯坐,这许多所谓话头禅、枯木禅、健身禅、鹦鹉禅,都是一种禅病。

此外,有了禅定,自然会有神通力,例如久远以前的事物,刹时近在眼前;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如在耳边等等。不过,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执著,有了执著,会成为魔境。所以,参禅的人,不但是“魔来魔斩”,还要“佛来佛斩”,不执著,如此坐禅、习定,才能会道。

禅是什么?禅不是随便的胡言乱语,我们不要以为禅师们讲话颠三倒四,在颠倒里面有他的顺序;我们也不要以为禅师们的话自相矛盾,在矛盾里面,有他的统一性。

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参禅并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参禅。历史上,如裴休宰相、庞蕴居士、王阳明、苏东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禅匠。参禅,也不一定要在寺庙、禅堂或佛殿里才可以参禅。虽然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百丈怀海禅师建立清规,为禅宗立下了千秋万代的规范;但是真正的禅者,不一定要在丛林里,也不拘于什么法定规章,只要在山林树下,就可以参禅,乃至河川水边,也可以参禅。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厅里、地板上、床铺上、沙发上,只要有一个位置能坐下来,就可以参禅。平时出门在外,利用搭机、行船、乘车时,也可以参禅。禅,不是从外在的坐相来看;禅,主要的是从心里来净化,来升华,来参透,来悟道。

人生有病、有苦,因为有了禅,就能随来随遣,所以禅是健康之道。禅尤其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但是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有的人参禅不得要领,往往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

1.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着魔。

2.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3.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

4.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

对于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

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

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着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动、不着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恶、有无的两边。

此外,一般学佛的障道因缘,也都是参禅的阻碍,应该去除,例如:

1.心门不开:我们的“心”好像一扇大门,门不开,外面的人进不来。如果“心门”不开,凡事排拒,则“真理”、“智慧”的法水就无法流进心中。所以心门不开是学佛的障道因缘,也是参禅的障碍。

2.心结不解:心里的结,往往来自猜疑、嫉妒以及对人我是非“执著”不舍,因此产生心结,成为障道因缘。

3.心担不放:心里的“负担”,如金钱名利、恩怨情仇、家庭事业等放不下,因此产生烦恼,自然成为障道因缘。

4.心妄不除:经云“妄念不起处处安”;相反的,妄想、杂念不除,不但无法心安自在,更是障碍佛道的因缘。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5.心忧不喜: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就是欢喜,一个人如果每天心里忧愁、烦闷,心里没有法喜,如何领略微妙的佛法,因此“心忧不喜”也是障道因缘。

6.心暗不明:一个没有般若智慧的人,无法点亮自己的心灯,每天生活在“黑暗”里,自然难以见道。

7.心狭不宽:心量狭小,不能包容、忍受别人的优缺点,也是障道因缘。例如“同行相嫉”、“见不得别人好”等,都是障道的因缘。

8.心恶不善:《七佛通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心里充满恶念的人,自然无法与佛道相应。

9.心邪不正:学佛首要皈依三宝、相信因果。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邪知邪见,例如“不信三宝”、“不信因果”,这也是障道的因缘。

10.心贪不舍:一个人如果天天贪图别人给我,自己完全不肯喜舍布施,这与佛教的六度、四无量心等教义是背道而驰的,自然无法契入佛道。

11.心迷不信:心里迷惑,不求觉悟,完全与真理“绝缘”,如何能够悟道?

12.心有不空:《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一个人如果自满、执著、成见不空,正如一个已装满茶水的杯子,再好的法水也流不进心里。因此,心要“空”,才能悟道,才能认识佛境界。

禅,是悟的,不是学的。知识可以学,禅无法学。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的,它必须从生活中去修行、体验。一个人有禅定的修养、禅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宁静,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起伏、动乱,不会轻易受到影响。所以,静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不能乱其神,不为外境左右,这就是静心的功夫。

六祖惠能大师得法后,辗转到了广州法性寺,时值印宗法师正在那里讲经,当时风正吹着旗幡,幡子随风飘动不停。有一僧说这是“风动”,另外一僧反驳说这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这则著名的公案就是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著于或风动、或幡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

另一段有趣的禅门公案,说到苏东坡有一次作出一首自认为震古铄今的诗偈,捋起长胡子,一副掩不住的自得之喜,急忙叫书童火速划艇送去给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心想印老一定会大赞特赞个不停。佛印禅师看到偈中题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看完后,佛印禅师一语不发,只批上“放屁”两字,就叫书童带回。接到回报的苏东坡瞪着“放屁”两个字,直气得七孔生烟,连忙叫书童备船。小船过了江,眼看佛印正站在岸边笑迎着,苏东坡更憋不住一肚子火,冲前就嚷:“禅师!刚才我派书童呈偈,何处不对?禅师何以开口就骂人呢?”佛印禅师呵呵大笑说:“我道你是真的八风吹不动,怎么我一声‘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呢?”

佛教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最常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境界称作“八风”,苏东坡虽以为自己的心早就不受外在世界的毁誉称讥所牵动,不料还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两个字的考验。可见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心会随物而转;但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一生隐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地说:“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后来,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说“竹影扫阶尘不动”,大梅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稳坐泰山,即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丝毫也扫不动一点尘埃。

有一位南泉禅师,有一天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里慢慢长大了,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现在我们要把这只鹅放出来,但是不得毁瓶,也不可伤鹅。请问,鹅如何才能出来呢?”

陆亘大夫对这个问题茫然,不知如何以对。正当他犹豫、思考的时候,南泉禅师大叫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响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说:“这不是出来了吗?”

这是什么意思呢?鹅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体,你以为我们悟道,证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毁坏了以后,另外还有一个真如法身吗?不是的,就在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内外一如”的话,那就能见到我们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禅心佛性了。

因此,禅是佛性,人人本具,人类需要禅,只有禅才能“转”生活中的痛苦为快乐,“化”忧郁为喜悦;只有禅才能“转”生命的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槃。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就没有恐怖,即使面对生死,也不畏惧。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禅”,只有“禅”,才能医治功利、物质主义的“时代病”;只有禅,才能根除相对、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只有“禅”,才能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园;只有“禅”,才能为东方、西方文化的差别,如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自然观、道德观等,找出平衡点。

禅能为人类筑起一座沟通东西文化、心识思想、心灵交流的桥梁。禅是人类共有的宝藏,禅原本存在于天地、方寸之间,昔日圣者佛陀发现禅的存在,于是世代相传至今。禅,没有时代的隔阂,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间,禅就会一直被发现、体悟,因为禅就是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完全回归宇宙自然的生活。

禅,平凡、平实,所谓“平常心是道”,所以禅就在眼前,它是那么的自然、纯真、朴实、美好、亲切。有了禅的定力,进而开发吾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才能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禅,会永远地被人类追寻若。

谢谢大家。

同类推荐
  • 心开路就开

    心开路就开

    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心就是一条路,心开,路就开,心死,路就死。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好,一切都好!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整个身心都充满勇气和智慧,把挫折与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早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很多朋友,只是成为朋友之前,他们只是一些陌生人。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的朋友都隐藏在陌生人中,他们不难接近,更谈不上可怕,只要掌握了本书所介绍的结交陌生人的方法,你的朋友就会遍天下。
  • 有一种智慧叫忍耐

    有一种智慧叫忍耐

    本书从忍耐是一种智慧谈起,继而从哲学、生存、理想、亲情、成功等各种人生角度,与读者交流忍耐这一智慧的心得,并力图真正认识个中三昧。因为人生的漫长、复杂、曲折,所以忍耐是生命的常态。既然是常常相伴,那就要了解它、把握它、运用它。既然是智慧,那就要让它淋漓尽致地发挥效能,以使我们的人生更圆满。
  •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内容简介:有的人,也许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得人缘,屡遭人忌;有的人,也许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却常遭暗算;有的人,也许勤奋努力,满腔热忱,。却不被赏识,郁郁终生……你可以说,他们对为人处世缺乏了解;也可以说,他们在办事求人方面缺乏手段;还可以说,他们的人生经营得很失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掣肘,处处碰霉头。即便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不通达人情世故,最终也将难成其事。
  • 中华美德——处变不惊

    中华美德——处变不惊

    处变不惊,是指处在变乱之中,能沉着应对,一点儿也不慌乱。处变不惊,说的就是人在面对变乱时从容镇定的精神状态。处变不惊,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的融合,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兵家向来看重变化,因为战争中矛盾着的现象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会发生变化的。
热门推荐
  • 被校花看上后

    被校花看上后

    她刚来时,他有些看不惯她,而是他的妹妹与她成为了闺蜜,而不巧的是,他的妹妹被绑架了,是她的哥哥救了他的妹妹,这个情况会使他们和睦相处吗?他与她能在一起吗?
  • 三国之绝代战将

    三国之绝代战将

    小说内容: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扮演着一个战神式的人物,这是命运的安排的喜剧,还是后天养成的悲剧......讨论群:113845405
  • 教师公文包-史海拾珍

    教师公文包-史海拾珍

    本书分历史文化长廊,历史人物述林,历史掌故珍闻,历史新发现、新考证五部分,对文史常识进行了介绍。
  • 悄然若殇

    悄然若殇

    如果,我发现你在我身边,只是悄然遇见,那么我会不会考虑一点点的改变我曾经的轨迹慢慢错过;如果,你再次来到我身边,告诉我是命中注定,我会选择相信,你给的一切。我是洛,你是谁?
  • 盗天记

    盗天记

    “一切为了变强!”秉承着如此的信念,重生的丁天开始了他的妖孽人生。组建势力,疯狂敛财......
  • 体育文化论

    体育文化论

    体育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和平、进步、友谊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 大道归简

    大道归简

    “轮到你了”改编的开头篇,给“轮到你了”另一个结局,非推理文。主角第六简,男,19岁,中界理工大学非凡预备系大一学生,梦想是成为非凡的存在,即将开学的他住进了克温奎藏前公寓303房...
  • 晗诺:梦的剧制

    晗诺:梦的剧制

    命运既定的情缘,虽有波折但是最终不会击倒二人的决心。看下两人的故事会如何...
  • 音之魔法师

    音之魔法师

    一本存在严重争议.并且让YY迷们看得很不爽的书!======================强烈推荐:静夜寄思大大的都市新书《风流面具》书号:62450.大家支持一下..新人潜力魔幻《红影》书号:62326.虽然是新书.貌似很有看头!!!!科幻新做《星际盗墓》书号:56763回到工业革命《铁血丁香》书号:55807架空历史新作《光绪中华》书号:58098(诚招广告-联系QQ:8659168)书友QQ群I:7980918书友QQ群II:25254740〓〓〓〓〓敬请收藏本书〓〓〓〓〓
  • “刘巧儿”传奇人生

    “刘巧儿”传奇人生

    本书的起源是40年代陕甘宁边区华池县发生的农家女子婚姻诉讼案,书中的主人公是《刘巧儿》的艺术原型,时间已过六十多年,她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演绎了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