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53700000002

第2章 卫鞅入秦,为企业寻找合适的经理人

每个企业都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每个企业都会遭遇到生死关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企业生存下去。不论是逆境求存,还是顺境发展,都要有改革的决心和魄力。改革需要人才,然而,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时候,不选贵的,只选对的,为企业寻找最适合的人才,尤其是起用有能力,有魄力的职业经理人,才是帮助决策者带领企业摆脱困境的强心剂。

一、内外交困,秦国被逼上了绝路

公元前362年,地处秦国与魏国交界处的少梁山地爆发了一场恶战。交战的双方,一方是魏国的宰相公叔痤率领的十万魏军,另一方则是秦献公嬴师隰(xi,第二声)率领的十万秦军。翻阅史书,少梁之战在战国历史上毫不起眼,但这场战斗对当时的魏国和秦国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晋两国就像两个老牌的上市公司:春秋时,两国先后强大,难分伯仲,势均力敌;进入战国后,三家分晋,魏国首先继承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于是就动了收购老邻居的心思,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土地),把秦国压得奄奄一息。

秦献公是一位非常强硬的领导者,在位20年,不但没有向魏国屈服,反而在不利的局面下硬是把这一小片市场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然而,20年的战争和魏国持续不断的打击,已经让秦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战若胜,就能争取到几年喘息之机;此战若败,秦国就会被打成三流诸侯国,只能回陇西老家去放马牧羊了。

不过,这场收购与反收购战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秦国董事长战死,魏国总经理被俘,两国堪堪打了一个平手――魏国没能灭了秦国,失去了向西扩张的最好机会;秦国虽然不败,却是元气大伤,奄奄一息。其它诸侯也通过这场收购战看到了两个事实:

其一,秦国是硬骨头,不好啃,不过已经被打残,已难在市场竞争中构成威胁;

其二,魏国连又穷又弱的秦国都灭不掉,已经不是当年的超级巨无霸了。

老牌龙头企业不行了,别人的机会就来了。少梁之战规模不大,犹如一颗醒目的流星,惊醒了意在争雄天下的诸侯们,天下巨变、取魏国而代之,成为新霸主的时机已经来到。战国时代第二轮变法高潮就此到来!

如何称霸?必须求变。如何求变?必须改革。

唯有改革,方能图存;唯有富强,方能争霸!

公元前361年,21岁的嬴渠梁接过了父亲秦献公手中的那柄带血的青铜剑,成为新一代的秦国国君。这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国君,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后,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外,三晋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被竞争对手吞并的危险;内,企业人才匮乏,员工士气低落,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都处在混乱低效的状态。《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

也就是说,当时的秦国远在西陲,中原各国不但把秦国看成了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更是把秦国当成了与戎狄蛮夷一样的“异族”!

肉体上的困苦,秦人尚能忍耐,因为他们的祖先,就是在与戎狄的血战中一步步壮大起来的。然而让秦国上下悲愤莫名的,却是天下人的轻视与嘲弄。在当时,中原各国一提到秦国,不论是君臣士子,还是普通百姓,都会以“虎狼之邦,秦国无士”漠然置之。

虎狼之邦,一是说秦国民风彪悍;二是形容秦军作战勇猛,并不过分,也比较客观,关键是后面半句――秦国无士。

士,就是士子,就是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

无士,就是没有士子,没有读书人,没有知识分子,没有人才!

作为一个企业,没有人才,那才是最致命的!

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中原诸侯的蔑视,面对父亲战死的血海深仇,身负国仇家恨秦孝公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卑,就是蔑视;丑,就是国耻!

求存、雪耻、图强、争霸――这就是摆在秦国年轻CEO面前的历史使命。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人才。秦献公在位时,就曾想通过各种手段招揽人才,但是在当时人看来,秦国就是一片“文化沙漠”――游学士子入秦者寥寥无几,唯有百余年前骑青牛入关的老子留下了一篇《道德经》,此后便与中原文明无缘。

本身穷困,再加上社会的歧视,既没有吸引人才的物质保障,又没有吸引人才的文化氛围,长此以往,秦国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秦孝公做了几件大事: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秦本纪》)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年轻的秦孝公并没有病急乱投医,盲目的招揽人才,而是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首先整顿内政。

这就好比是一行将倒闭的企业,本身已经是一团乱麻了,又有哪个人才敢来你这里打工?要想博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就要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和姿态。

不过,仅仅整顿内政还不够,秦国想要起死回生,还要争取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少梁血战中,秦魏两军伤亡相当,魏军射杀了秦国国君,秦军也俘获了魏国的宰相公叔痤。秦孝公完全可以亲手处死公叔痤为父报仇,可他没有这么做,他决定留公叔痤一条命,为的就是换来与魏国议和的机会。为此,秦孝公顶住压力,主动与魏国议和。

魏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打个比方说,魏国还经得起十次收购战,但秦国却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正所谓劲钢易折,再这么拼下去,秦国的家底就要打光了,秦国就会打没了。

这就像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首要的任务不是砸锅卖铁与对手同归于尽,而是忍辱负重先生存下来;只有生存下来,才能争取到招揽人才、变革图强的时间,才能收回失去的市场,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于是,秦孝公找到了公叔痤,表示愿意与魏国议和。

公叔痤答应了秦孝公的“请求”,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作为市场老大的魏国,尽管实力还很强,但已经有了“三代而衰”的迹象,内部矛盾重重,企业管理层之间勾心斗角,企业的财力物力也在盲目的扩张中慢慢损耗。公叔痤主张先整顿企业内部,暂缓市场扩张,可CEO魏惠王却更欣赏年轻有干劲、有冲劲的市场部主管庞涓。自己如果就这么死了,魏国的大权就会落入庞涓之手,魏国还会到处打收购战;自己只有活着,才能制衡庞涓的权力,才能给好大喜功的魏惠王以劝诫。

另外,少梁血战也让公叔痤清楚的意识到,魏国可以击败秦国,却无法消灭秦国,与其两败俱伤,不如议和退兵,凭魏国的实力,完全能把秦国压制得无所作为。

因此,公叔痤回到魏国后,立刻促成了两国议和。魏国继续占有市场主导地位,秦国则避免了被收购吞并。

二、一纸求贤令:秦国的招聘广告

在整顿内政和争取到和平之后,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道《求贤令》,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诚意,最有震撼力的一道人才招聘广告:

其一,不贴金,不矫饰,开诚布公的进行自我批评,历数企业历代领导者的无能与失策;

其二,开宗明义,意在图变,指出秦国一直就在寻找变法的机会,现在更为迫切;

其三,大手笔,开出丰厚的回报条件,愿意与让秦国强大起来的人才一同分享胜利果实。

可见,秦孝公是个深知人才决定一切、人才难得,且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人。身为企业的领导人,只有具备了秦孝公这样的志向与魄力,才能打动人才投身于自己的企业。

《求贤令》颁布之后,秦孝公并没有坐等人才从天上掉下来,而是立刻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向东攻取陕城,向西攻杀戎族的首领?(huan,第二声)王。

这两次战斗的规模都不大,但是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激励秦国军民的士气;其二,告诉天下诸侯,别以为我秦国被打趴下了,秦国再穷,也能跟你们血战到底!

整顿内政、争取和平、颁布《求贤令》、激励士气。短短一年时间里,秦孝公做了四件大事。然而,秦国依旧只是一个二流国家,依旧没能从利空气氛中摆脱出来。秦孝公深知,想要一举扭转颓势,想要秦国真正强大,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

三、错失良才:不要低估员工的才能

秦国的求贤令很快就传到了魏国的都城安邑,也传到了公叔痤的宰相府中。

公叔痤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宰相,可魏惠王对他却不再像以前那样重用了。公叔痤身边有一个名字叫公孙鞅的中庶子(官名,职责差不多相当于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因为他是卫国人,所以也叫卫鞅。

这个卫鞅的来头可不小。他是法家弟子,在担任魏国丞相办公室主任期间,主要负责各类公文往来和大小事务的安排。即便公叔痤领兵在外,卫鞅也能把相府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但是这个卫鞅不求升官,不求出名,也不收贿赂,勤勤恳恳,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勤勉干练的公务员。

公叔痤几次要升他的官,卫鞅都只是笑了笑,说我留在您身边实习就行了。卫鞅显然不会满足于当个不大不小的办事员。在公叔痤手下锻炼,就是他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期,实习期,卫鞅要的不是小名小利,他有更大的志向。想要实现更大的志向,就必须从最底层做起,脚踏实地的学习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

因此,年轻人在结束学业后,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整体的规划――先做什么,先去哪里;再做什么,再去哪里;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如果一上来就大张旗鼓、眼高手低,你的所得跟预期很可能就会相差很远;一旦遭遇失败,巨大的挫折感也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后遗症。

俗话说,无欲则刚。卫鞅与公叔痤之间,既是上下级关系,又像是半师半友。公叔痤肯定猜到卫鞅的志向不止于此,也清楚卫鞅是在磨练自己,等待机会。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一直默默无闻、勤于做事、无欲无求的中庶子卫鞅,在看到秦国求贤令的一刹那,眼中突然有了一道不一样的神采。

不久,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视。

我们知道,企业元老退休前,企业的最高领导大多会亲自前去拜访,一来是感谢他对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来是向他来征询一下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过依我看来,大多数领导这么问,并不是真的老请教什么,而是给老人家一个面子,走走形式罢了。

《史记?商君列传》是这样描写这次探望的:

魏惠王来到公叔痤的榻旁,抓着老宰相的手,语重心长的问他去世之后,魏国的大政方针应该如何决策,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公叔痤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公叔痤挣扎着从病榻上起来,朝跪(古人都是跪坐的)在门口的卫鞅一指,对魏惠王说,跪在那里的那个中庶子卫鞅,年纪虽然很轻,但才能出众,希望您能够重用他。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此言一出,不但把魏惠王吓了一跳,就连卫鞅也肯定吓了一跳。卫鞅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务员,一下子从科级干部(顶多是个处级)坐直升机一样去当国家总理,谁敢当真?

于是,魏惠王“嘿嘿”笑了两声,权当是公叔痤老糊涂了。

可公叔痤却是出奇的认真,他让左右的人都退下,然后低声对魏惠王说: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这话太狠了,意思是,您如果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公叔痤第二次吓到了魏惠王――我说老公叔啊老公叔,你怎么死到临头了还一惊一乍的呢?一会儿让我用人,一会儿又让我杀人……算了,看在你快死的份儿上,我也不跟你计较了。于是,魏惠王点了点头,说了声“您老放心吧”,就走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又单独找来卫鞅,对他说,我刚才向老板举荐了你,可他好像没有重用你的意思;我又对他说,如果不用你,就要杀了你。你赶紧跑吧,晚了就没命了。

一边让别人杀你,一边又告诉你我让别人来杀你。这个公叔痤,他到底想干什么?

答案很简单:举荐卫鞅,是为了让魏国强大;杀了卫鞅,是为了不让他走,不让他为别国效力,不让别国强大。这是出于公心。让卫鞅赶紧跑,是因为他欣赏卫鞅,欣赏这个既是属下又是布衣之交的年轻人。这是出于私义。

为公为私,先公后私,公叔痤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元老的犀利眼光与公忠之心,也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并且不拘一格举荐人才的伯乐。

然而,卫鞅的反应则让人大跌眼镜: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卫鞅的意思是,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呢?

卫鞅太聪明了,或者说,他已经把魏惠王的性格看透了,一句话,就点中了事情的关键――魏惠王是个自以为是,既不懂得发掘人才,也不去重视人才,更没有意识到年轻人才对企业重要性的糊涂领导。这样的领导,是不足以为他卖命的。

果然,魏惠王一转身就把公叔痤的话当耳旁风了,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了他,而是听之任之,并公叔痤死后封他的弟弟公子?为丞相。

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公子?拜相的那一刻起,魏国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其一,任人唯亲。如果公子?是信陵君那样的大才倒也不坏,可魏国的君主偏偏喜欢用庸才,对人才却是熟视无睹、严加防范。

其二,不听忠言。公叔痤在死前为魏国竭力谋划,换来的却是魏惠王的一笑。这一笑的代价,就是放虎归山。

其三,自以为是。头脑冷静的公叔痤死了,剩下的是头脑发热的魏惠王、公子?、庞涓,魏国由此失去了对局势的冷静判断。

不久之后,卫鞅就悄悄的离开了魏国,渡过黄河前往秦国。从那一刻起,魏国和秦国在市场中的地位,就在无形中逆转了。

魏国强大,秦国弱小。那么,卫鞅为什么没有留在强大的魏国,而是选择了偏远、弱小、蛮荒的秦国呢?

在这当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秦孝公的重臣景监。秦孝公在颁布《求贤令》后,还派出了以景监等人秘密前往中原,暗中为秦国网罗人才。景监早就听说过公叔痤府上有一个能干的中庶子,于是就找机会与卫鞅结识,在确定他是个大才后,就暗示说,如果将来去秦国,他可以代为引荐。

可见,企业并不能干等着人才送上门,还要主动走出去发掘人才,招揽人才,扩大人才引进的渠道。

国家引进、选拔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国家和君主。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才能、有眼光的优秀青年,卫鞅并没有像当时大多数游学士子那般去走高端路线:一出山就找各国的君主和权臣说话,然后抛出一番奇谈怪论,引来天下侧目。君主要是用你,那便一举成名,声名显赫;君主要是不用,就会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眼高于顶,是你不礼贤下士,而非我才学不够的姿态,傲气十足的另谋出路。

卫鞅是法家弟子,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给公叔痤当了几年助手,积累了大量的政务经验,这就是大多数战国士子不具备的优势了。实际上,在相府的几年间,卫鞅对魏国朝政的种种弊端是很清楚的,也看到了魏国衰落的迹象。如果说卫鞅是个有眼光的人,那么他完全可能把在魏国的这几年看成是一种历练,政治上的历练,也是人生阅历上的历练。

从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人想要取得做一番事业,首先要有才能。我们所说的才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才学,也就是学问、知识;二是能力,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本领。光有知识却缺乏处理实际事务能力不行,那样的人适合做学问,譬如孔孟;只擅长处理实务而缺乏理论修养也不行,那样顶多当一方父母官。

从学派的角度看,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并没有将变法进行下去,到了魏惠王当政时期,更是只图争霸而不求变法,对外征战不断,对内纵容腐败。貌似强大的魏国,实际上已是积重难返,这样一个国家,决非卫鞅这等新锐之士托付理想与未来的地方。

李悝在魏国变法无疾而终;吴起在楚国变法戛然而止。法家之说,急需用实践来证明其顺应天下改革潮流的正确性和先进性。然而,法家路在何方?法家士子路在何方?

一道求贤令,宛如烨烨雷电,照亮了卫鞅的天空:一边是为中原各国所轻视、被强大的魏国压制得奄奄一息的秦国;一边是对魏国失望,急于寻找施展才学抱负的卫鞅。

从人才双向选择的角度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企业在挑选人才,人才也要挑选企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首先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其次是选择良好的平台。只有在认可你,赏识你,信任你的老板手下,你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接下来很可能会一直走弯路,甚至留下严重的职业阴影。

当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面对一家经营不善、亟待改革的百年老店时,他会如何决断?这家百年老店又是否是自己大展拳脚的地方呢?而卫鞅接下来的举动,恰好为正欲在职场大展拳脚,实现人生理想的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本。

四、双向考察,与众不同的面试

法家之士讲究务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因此,卫鞅既没有端着架子直接去见秦孝公,拿一通理论去忽悠老板,也没有放下身段去走景监的门路,而是决定先对秦国这片市场进行一番实地考察。

卫鞅给自己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考察计划,在面见秦孝公之前,他先在秦国各地游历走访了几个月,调查的结果是:

一、秦国内外交困,急需有人进行彻底整顿,而秦国朝野目前尚无此等人才――企业濒临倒闭,缺少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的操盘手;

二、秦人刚健质朴,不像中原各国那般靡靡之风弥漫,有适合法家种子壮大的土壤――企业底子好,员工能力尚可,有施展纲领的可能);

三、秦孝公确实一心求才,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企业领导人有决心,有干劲,肯吃苦,不是个虚荣浮夸不务正业之人。

由此三点,卫鞅便坚定了留在秦国,在秦国变法的决心。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变法能够开展,能够坚持,关键还要看君主。一个好的决策者是企业走出困境的保证,如果决策者心志不坚、朝令夕改、不懂得珍惜人才,那么再好的企业也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卫鞅决定考察秦孝公。

卫鞅与秦孝公一共进行了四次谈话,《史记?商君列传》详细记述了这四次会谈的经过:

第一次: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秦孝公召见卫鞅,两人说了很久,卫鞅一边说,秦孝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

卫鞅走后,秦孝公找来景监,大骂他找了一个只会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人来,这种人怎么能加以重用呢!景监也很有意思,挨了秦孝公一通骂后,就原封不动的把秦孝公的话转述给了卫鞅,意思是兄弟你看看,这可是我费尽心思争取来的机会啊,你的表现太让领导失望了!卫鞅似乎早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于是说: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我用尧、舜等上古帝王治国的方法来劝说大王,是君上自己不能领会啊!卫鞅这句话,实际上是激将法,为的就是换来第二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果不其然,五天后,景监又来找他,说秦孝公要跟你谈谈。

第二次:

卫鞅去了,一通忽悠下来,还是没能说到秦孝公心坎儿上。

卫鞅走后,景监又挨了秦孝公一顿骂,然后再一次把秦孝公的话原封不动的丢给了卫鞅。

按理说,两次面试不合格,就基本上等于失去了获得老板赏识的机会,可卫鞅还是一点都不着急,对景监说: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意思是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君上,而他听不进去。我决定改变策略,所以恳请你能再让他召见我一次。

第三次:

卫鞅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对他很客气,也很友好,却没有采纳卫鞅的意见,也没有重用他的意思。卫鞅走后,秦孝公又对景监说,卫鞅这次的表现还算不错,我可以和他深入的谈谈了。景监第三次把秦孝公的话转述给了卫鞅。

此时此刻,卫鞅对秦孝公的想法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对自己的才学和大计也有了更多的信心,于是对景监说: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前三次会面,都只是卫鞅对秦孝公治国取向的试探――只有从变法革新、图强争霸的角度去谈,秦孝公才有可能接纳。于是,卫鞅请求景监再劝秦孝公召见自己一次。

第四次:

卫鞅又见到了孝公,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卫鞅把胸中才学和对秦国的认识全部说了出来,与第一次谈话时判若两人。秦孝公非常感兴趣,两人聊了几天几夜都不觉得累。

事后,景监好奇的问卫鞅到底是凭什么说服的领导。卫鞅回答说: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意思是说,他先是劝秦孝公采用王道仁政治国的办法来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君上觉得时间太长了,哪个领导不希望能在自己在位的时候就把企业带出困境,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呢?所以,我用变法图强来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通过这四次谈话,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秦孝公的心理与卫鞅的策略。

其一,秦孝公是个特别务实的人,对一切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都不感兴趣,谈到这些就打瞌睡;而对建功立业,变法图强兴趣极大,甚至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

其二,秦孝公对真正的人才非常重视,而且亲切,是个性情中人。只要卫鞅表现出来的才学对秦国有用,他就会像个朋友一样跟你拉近距离。

实际上,秦孝公身上集中体现了秦人坚毅质朴、率性耿直的气质,也正是这份没有被权术和富贵污染了的真性情,深深的打动了卫鞅。

如果说前三次谈话还只是卫鞅对秦孝公不断的试探和考察――从第一次的尧舜禹的王道,到第二次的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仁政,到第三次春秋五霸的争霸图强……直到第四次时,卫鞅几乎已经认定,秦孝公就是可以为之效命之人;而秦孝公对卫鞅的态度,也是从不满到欣赏,最后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信任。

对卫鞅而言,四个回合的试探与考察,让他摸清了未来老板的心思;对秦孝公而言,四次谈话,也让他明白了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是第一成功的双向选择,也为秦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也请你为自己的企业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经理人,而不要过分看重对方的出身与学历。如果你是人才,那么,请不要太过看重一时的虚名;请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寻找一位与自己最投契、最信任自己的老板来卖命。

秦孝公和卫鞅走到了一起,秦国的历史,乃至整个战国、整个中国的历史由此转弯。

同类推荐
  • 中国式管理的智源

    中国式管理的智源

    本书挑选了最能代表中国管理文化的18部典籍,包括《周易》、《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鬼谷子》、《淮南子》、《战国策》等,来论述中国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 麦当劳标准工作法

    麦当劳标准工作法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作为在全球拥有两万多家分店的国际一流企业麦当劳,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各国快餐业中独占鳌头,多年来一直稳居餐饮连锁王的宝座?本书独家披露与挖掘麦当劳成功秘诀——标准工作法,对于连锁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和内部培训学院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 每天学一点管理技巧

    每天学一点管理技巧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沟通技巧、奖惩原则、管人用人、企业文化建设、风险控制等,使读者做到一书在手,即可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巧。书中既有技巧指导,又有案例解读,每一节后的“管理技巧点拨”更是使本书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管理者参考用书。每一位管理者至少应翻阅本书5遍,并至少从本书中学会100个管理技巧。
  • 好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好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本书告诉员工如何和企业一起风雨同舟,共同成长,达到双赢的目的。
  • 道德经管理日志

    道德经管理日志

    身处快节奏、高压力下生活的现代人都在慨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企业家获取事业与生活的双成功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为我们修筑了一条真理之路,他让我们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他教会我们如何铺设一条属于自己胜似闲庭信步的人生达途。
热门推荐
  • 3分钟成功小丛书:自助力

    3分钟成功小丛书:自助力

    《自助力》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书。本书围绕自立、勤奋、力量与勇气、金钱与自我修炼、自我修养、交友、个人品格等主题,详尽论述了这些因素在人生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并告诉读者如何更好地获得、运用这些生活正能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枪破万道

    枪破万道

    这是一个道的世界,这里没有灵气,这有千万的道痕!!!!!谁说大道只有三千?这个世界万物皆有道!!!!!武器之道大成,是这个世界所人追求的梦想!!!!!陆风,一个意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人,一个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书友兄弟们,故事就此开始了........修炼境界:后天、先天、悟道、入道、成道、化道、创道、天道!!!!武器之道境界:基础、入境、天人合一、武器之意(剑意、刀意等等)、器胎(化意成胎)、器魂、器域(武器领域)新人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 吞噬从大涅盘开始

    吞噬从大涅盘开始

    一觉醒来,梦回2010年,金钱?地位?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周寻成功抓住先机完成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转,本以为自己会像都市小说的男主角从此人生巅峰,但没想到2015年的一月开始,整个世界发展却和自己记忆中的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一个从吞噬星空大涅盘开始时期的故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上古天师

    上古天师

    王阳明是地质学大学生,赴往新疆昆仑山地质考察时挖到一柄拂尘却穿越到了上古世界。不喜欢打打杀杀但又要活得体面,于是他去了姜国,一路给人算命看风水,于是被推荐进入了姜国皇室做天师。看他瘦不禁风,却运筹帷幄,杀了他,敌国的人憎恶他。他相貌平平,却身边都是美女,宰了他,姜国的世家子弟嫉妒他。姜国皇帝说要不你来做皇帝,王阳明无耻道:“这个本尊没兴趣。”那你终极目标是什么?王阳明接着无耻:“本尊想要盗神仙墓,寻找通天路。”“找你娘的腿,别睡了快起来带兵打仗!蚩国那边来了兽人!”王阳明轻摸拂尘一笑:“不急不急,我再睡会儿……”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内容简介:荣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一一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于是,我们不惜代价、竭力伪装成人人喜欢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实上,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阴暗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心拥抱它,我们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一人改变;十人看,十人改变。
  • 大唐有神棍

    大唐有神棍

    天下之势,唯我掌控。穿越到大唐一相师身上的陈小天,本想着悠闲的过好他的小日子,无奈被卷入了血玉传说。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同样的大唐,不一样的故事,欢迎大家品读本书书友群318388728,喜欢的可以进来聊聊天
  • 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时代大背景;现代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特征;中小商业银行营销文化等。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废物神女:皇叔莫追

    废物神女:皇叔莫追

    直接穿越到腹黑摄政王的大腿上,叫纪蓟以为她的男主角是摄政王祁镇邦。可是香艳的情事没有发生,却发生了一连串的国家大事。云邦摄政王的事就是国家大事,那摄政王的情事,岂不也是国家大事?那轩辕国的国主轩辕靖的情事,当然也是国家大事,纪蓟这个神女选择要办哪个国家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