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25700000009

第9章 第二辑 放松自己,这样做人就不累

生活的苦难,心灵的苦恼,常常让我们充满痛苦。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卸去生命中的悲苦。那么,我们怎样去洗清生命中的烦恼压力,做一个轻松愉快的人呢?南怀瑾认为,当一个人以淡定、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人,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不要自寻烦恼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明显的例子。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则喜欢自寻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南怀瑾南怀瑾认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很少有人能看到,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或许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当了几年乡长之后就想当县长,结果提了一个资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着。再说县长有县长的烦恼,而且县长的烦恼未必比乡长少。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二万,有了二万想五万……还是烦恼,可惜你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有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人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人也没有钱多的人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户人家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

所以南怀瑾指出,“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明显的例子。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则喜欢自寻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著名的“扬州八怪”郑燮,名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人称道。他写的诗歌,自然流畅,大都来自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他的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体,苍劲有力,自成一家。他的画富于灵性,栩栩如生。他最擅长画兰和竹,所画竹子挺拔潇洒,疏落有致;所画兰花含蓄秀气,兰蕊如蝶。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并且不满于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贬回乡。回到扬州后他心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尤其体现在著名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 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郑板桥被罢官后过的却是清静幽雅的生活。可有些人想不通这层理儿,这就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

南怀瑾告诉人们,人世间杂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实实在在的,固定不变,那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可现在以般若观照,苦的存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换句话说,同样一种境界,你用烦恼心态对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观照,也可以处处泰然。就像别人骂你、伤害你,你要是在意、执著,才会烦恼;如果不在意,不执著,你还会烦恼吗?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观照,没有丝毫的菩提,则处处只有烦恼;如果有了般若观照,时时都是菩提,就不会有烦恼。

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

——南怀瑾南怀瑾在讲《金刚经》第十一品时说,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婆娑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圆满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根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求得的。

佛说:“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春秋时期的老子也说:“大成若缺,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做人一定要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残缺之美才是真正惊心动魄的美。欣然接受缺陷,才能发现隐秘之处的幸福。

某国王有5 个女儿,这5 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100 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99 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100 个发夹,所以都懊恼不已。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

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拥有一切而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美丽。人生就像那99 个发夹, 虽然不够完美, 却异常精彩。

人生正是因为有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篇高低起伏的乐章,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以至于心生厌倦而不再珍惜了。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以及缺少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亚历山大大帝因为没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欢玩牌者若是只赢不输就会失去打牌的兴趣。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

你想要辉煌的人生,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每个精彩的人生都需要缺憾相陪衬。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

南怀瑾说,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

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向上追求,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因此,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做人,不要迷失了自己只有人们能从内心摆脱这些烦恼的束缚,将它们全部抛开,就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轻松。

——南怀瑾有这样一个故事: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南怀瑾认为,《坛经》中慧能禅师能一语道破“风动”与“幡动”

的原因皆为“心动”,正是因为大师内心空明、能不被外界所扰之故。

这既是坐禅者应该达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人们行事处世的快乐之本。南怀瑾还引用佛眼禅师做过的另一首名为《无题》的诗偈,进一步诠释慧能禅师的意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南怀瑾说,此偈的前两句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致,即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后两句禅师则将话锋一转,说世间偏偏有人不能欣赏当下拥有的美好,而是怨春悲秋,厌夏畏冬,或者是夏天里渴望冬日的白雪,而在冬日里又向往夏天的丽日,永无顺心遂意的时候。

做人一定要懂得,人世中,有些人总是因为有“闲事挂心头”,纠缠于琐碎的尘事,从而迷失了自我。其实只要放下一切,学会欣赏四季独具的情趣和韵味,善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和成见梗住心头,那就可随时随地体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禅趣。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赚了几百万美元,但他似乎从来不曾轻松过。

他下班回到家里,便踏入餐厅中。餐厅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华丽,有一张大餐桌和六张椅子,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他在餐桌前坐下来,但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他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

他的妻子这时候走了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说声“你好”,一面用手敲桌面,直到一个仆人把晚餐端上来为止。他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口中。

吃过晚餐,他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起居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意大利真皮大沙发,地板铺着土耳其的手织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掉雪茄的头部,点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进了烟灰缸。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等到画面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

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

他持续这样的动作已有好几百次了。

这位商人在事业上虽然十分成功,但却一直未学会如何放松自己。

他是位紧张的生意人,并且常常放不下公司里的那些琐碎事情。他没有经济上的问题,他的家是室内装饰师的梦想,他拥有四部汽车,但他却无法放松自己。为了争取成功与地位,他已经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去获得物质上的成就。然而,在他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己。

这个小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只要人们正在经历生活,就免不了会有一些事情占据在心间挥洒不去,让人们吃不下、睡不着。然而,有些事情却并非那么重要,非得让人们时刻装着不可,但有些人总是放不下,这在本质上只是庸人自扰罢了。假如人们能够适时地将心中的那些烦心琐事抛开,解放迷茫的内心世界,就能找回在生活中迷失的自我。

找到自己忧虑的缘由,理性地分析忧虑的必要性,你会发现,有些忧虑和焦虑是无中生有,是你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只要把它们抛开,你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南怀瑾劝诫人们,只有从内心摆脱这些烦恼的束缚,将它们全部抛开,就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轻松。

一切随他去,便是自在人执著给人生带来烦恼,而欲望又是滋生妄想的温床。

——南怀瑾《心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修行之人,依法修持,待到功德圆满,机缘成熟,心态稳定之后,自然也就没有丝毫虚妄杂念,也就无所谓对解脱凡尘俗事、心魔障碍、生死困惑的牵挂了。只要心中没有牵挂,没有障碍,也就不会有对凡尘俗事的操心。远离虚幻梦想,达到大超脱的境界。

南怀瑾评价说,《心经》从照见五蕴皆空,到无苦集灭道,都是针对人们对“有”的错误认识及执著,其目的就是要人去放弃错误的认识,同时也放弃对它的执著,也就是要像《金刚经》所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那样去生活。

正是因为许多人对“有”的认识不足,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从而令人对人生的一切都生起执著。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色身,害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害怕别人暗算;在大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了丢面子。总之,对拥有的执著——执著地位、执著财富、执著事业、执著信仰、执著情感、执著家庭、执著生存的环境、执著拥有的知识、执著人际关系、执著自身的见解、执著技能所长,使得人们终日生活在恐怖之中。由于执著的关系,使人对人生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恋恋不舍的心态,结果恰是这种执著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种种烦恼。

在唐朝时,有位叫懒残的和尚,是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有一天,皇帝派人来请他去皇宫,此时,懒残正在山洞中烤红薯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召见圣旨,可懒残理都不理。这时正值三九寒冬,懒残冻得流着鼻涕,使者见了就让他擦去鼻涕,懒残说:“我哪有工夫为俗人揩鼻涕。”其恬静的心态可见一斑。

懒残生活得潇洒自在,他写过这样一首诗: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懒残隐居山林之中,面对青山绿水,一瓶一钵,了无牵挂。对于他来说,生死都已不成问题了,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他操心的呢?

所以南怀瑾说:“执著给人生带来烦恼,而欲望又是滋生妄想的温床。”

人生存在世界上总有许许多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大多基于个人欲望的需要:当人们肚子饿的时候,就想找饭吃;觉得吃得太单调了,就想换换口味;感到冷的时候,就想找衣服穿……觉得活得不够风光,就有了对权力的追求;觉得一个人太孤单,就有了谈情成家的愿望;觉得精神生活贫乏,于是就有了艺术宗教的信仰;闲得无以消遣,于是就有了电视等各种娱乐用品的出现。总之,人类有什么欲望,就会有什么妄想;有什么妄想,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但妄想又使人们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有执著,因为执著不同,所以各人妄想的倾向也不一样。老鼠为储藏过夜粮而奋斗;鸡在为一把米而奋斗;鸟儿为过冬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知识分子为职称而奋斗。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妄想而奋斗。妄想小,奋斗也就小;妄想大,奋斗也就大。妄想使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真是“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一个老年人回忆过去美好的往事,使他无法面对现实;一个学者因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总觉得人家不够尊重他,为此苦恼不已;一个企业家整天想着如何搞好经营,吃不香,睡不好;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位美貌的姑娘,而对方又注意不到或不领情,饱尝相思的痛苦;一个小姑娘因为羡慕人家的豪华生活,想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种日子,可经济条件又不允许,痛苦不堪……妄想使人精神涣散,心神不宁,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干事效率低。

总之,妄想导致了人生的各种祸患。因此,圣者在《心经》中告诉人们,要远离颠倒的梦想。至于如何远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打坐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妄想总是不绝如缕的。你越是克制,似乎它越汹涌,心更难平静下来,因而为此苦恼不已。怎么办?《心经》

有对付妄想的绝招,那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让心回到最初的澄澈水的本性是清澈平和的,如果搅动它就会变得混浊,如果堵塞住不让它流动,它也就不会纯清了。

——南怀瑾南怀瑾说:“水的本性是清澈平和的,如果搅动它就会变得混浊。

如果堵塞住不让它流动,它也就不会纯清了。这和人心是一致的。人心的本初都是清静明澈如水一样的,但是流落于世,渐渐被欲望所迷惑,就像是往水中丢进泥沙一样,也就渐渐变得混浊起来。只有懂得顺应天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心重回当初的澄澈。”

其实,名利富贵这些欲望就是人心的杂质。人心重回当初的澄澈,也就是视名利如浮云。名利只是投映在水面的影子,而触不到内心一分一毫。

清朝时,出身于农家的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顺治十八年,已44 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6 户居民,茅屋数间,县衙穷得连门墙都没有,只有三间破草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来的一位仆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就对于成龙说:

“当官如果是这个样子,还有谁愿意当官呢?你应该请求调离此地,否则还不如回老家呢。”

于成龙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现在能当上知县,为百姓做事,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和这儿的百姓相比,我们并不算清苦,你就不要抱怨了。”

于成龙知足常乐,为百姓的事到处奔忙。他那个仆人见劝不动他,又不甘心跟着他吃苦,竟然偷偷逃跑了。

罗城的百姓见于成龙是真心为他们办事,便自发地前来看望他,有的还给他带来了一点儿钱物。于成龙说:“我一个人用不了多少钱,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钱物我绝不能收下,这是我做人的准则啊!”

罗城百废待举。于是,于成龙一边着手消除内忧外患、安定社会,另一方面又开始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康熙六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后来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然心清如水,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两袖清风,随身只携带一个行囊,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在20 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虽然官阶越升越高,但他的心却没有被宦海中的各色欲望所腐蚀,仍然是那样清澈,没有混杂。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在官场上,最开始时的那片清正廉明之气是很难保持长久的,是很容易被官场上的一些恶习所污染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不够清净。如果都能像于成龙那样,心如河水一般的清澈,即便有泥沙倾倒下来,缓流一段距离,泥沙尽可沉底,仍是一片清明。所以环境的恶劣混浊并不是理由,一个人若是真正想要坚持内心的原则,任何外界的东西都是动摇不了他的。

现代生活中处处可见名和利,不一定要做官,也一样可以接触到那些“泥沙”。但是我们可以禀持自己内心的清正,让自己如流水一样澄澈明净,不被混染。虽然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社会里,但是可以让所有尘埃都沉到水底,只留水本质的清静,从而自由自在地生活。

做自己的精神主宰人们无必要去论庄子是唯物还是唯心,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却值得欣赏。

——南怀瑾对于庄子的道学,南怀瑾认为它多了一点神秘色彩。南怀瑾的理解是: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超出万物的范围之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的自在。庄子同时也在这个观念里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也可以转化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

南怀瑾说,人们没有必要去论庄子是唯物还是唯心,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却值得欣赏。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要做一个世外高人,而是保持精神独立,顺应天地之道,在有为无为之间顺其自然,平和地看待万事万物,清不喜、浊不嫌,不去责备世间的是是非非,不怨天、不尤人,宠辱不惊,不受世俗左右,也不排斥世俗,以便能与大众融洽地相处,身在红尘之中,心游天地之外。一个人达到了这种境界,他的心灵就获得了大自由、大自在。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调任密州知州。当时密州因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缺乏,苏东坡身为知州,还时常挖野菜做口粮。人们都认为苏东坡过得肯定很苦,不快乐。

谁知苏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不但长胖了,已有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

苏东坡说,我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和百姓也都乐于接受我的管理,于是我有闲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我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作无穷遐想。我还可以自己料理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捉池塘里的鱼儿,酿高粱酒喝,煮糙米饭吃,乐在其中。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过着老子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境界呢?南怀瑾的观点是:

“第一,以平等心态看待每一个人。中国有过数千年专制统治,人们习惯于用高低贵贱来看待人,都想做人上人,这就难免经常心态失衡。所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做人上人,不要做人下人,不要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与众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第二,宠辱不惊,淡然处之。每个人的修养不同,有的人修养好,那是他的福分;有的人修养不好,那是他的不幸。在修养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友善对待;在修养不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粗暴对待。为此沾沾自喜或愤愤不平,毫无必要。一个人只要确定自己所言所行没有过错,无论别人的态度如何,都不妨淡然处之。

“第三,不执著于对和错。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习惯于争论谁对谁错。有时候,这种争论只会错上加错。所以,与其执著于对和错,不如考虑如何改正错误。只要能使事情好转,即使一言不发又有何妨?

“第四,保持内心的平静快乐,不受外界境遇左右。人生有顺有逆,把它们看成自然之事就可以了,用不着顺境时得意扬扬,逆境时垂头丧气。”

如果一个人能像苏东坡说的“游于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钱多钱少毫不在意,怎么会不快乐呢?

坦然面对一切,就能超越生死禅就是看破、参透,然后放下。放下就顷刻间踏上了苦海的岸,放下就能过行云流水般的快活人生,放下了尘世俗务的缠绕,就能开始竹杖芒鞋的生命驿旅。

——南怀瑾在南怀瑾看来,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予以高度概括,那不外乎“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学作为一门极具智慧的学问,对于有情生死问题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还有解决的方法。

禅宗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倘若不以身体作为死亡的依据,人的一生当中,总是要面临无数次死亡与重生的体验。

做人一定要懂得,死对人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生的末端便是死。

谁不想长命百岁?但人活百岁终要死,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当然,对死亡怀有恐惧感并不奇怪,人一死,便会失去生活给他的各种美好事物。但一个人,如果你经历过人世沧桑,活着时尽职尽责地工作,没有虚度时光,那么应该死而无憾了。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如同旅途的一个驿站。就像雨果临终前说的那样:“生命的旅行,总有结束的时候,我该休息了。”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她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却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你这样做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量,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我认为这是不能通晓天命的,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费尽心思追寻的是得不到的财富、不确定的爱情、过眼云烟的名利,却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想一想,要如何正视终须面对的死亡。生死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悲恸、号啕与怨天尤人都于事无补,唯有坦然接受。

孔子的学生季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也许,在了解死亡的意义之前,要先知道怎么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必钻进生死问题的牛角尖,也无须在虚幻中迷失自己。因为,人生是永远的舍弃和永远的追求。

南怀瑾告诉我们,前生已逝,未来未到,这都不是人们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人们可以把握得住。因此,人们不必因为终将死亡而变得消极虚无,也不必因为今生的不美满而寄望来世。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其实就已决定人们的幸福与悲哀了。

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死神死就像生一样自然,既然对生充满喜悦,那我们又何必对死充满恐惧呢?

——南怀瑾在生死问题上,南怀瑾认为,庄子的观点与佛学生死轮回是有所区别的。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说:如果把“我”的存在看做好事,那他也就能把“我”的死亡看做好事。这说明庄子在生死观上持一种随顺自然的态度。

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的必然和死的必然都是一样的。一个人曾经体味过酸、甜、苦、辣的滋味,感受过喜、怒、哀、乐的心情,那么他就应该从幼稚变为成熟,在为自己的经历而喜悦时,又何必以痛苦的心态去面对死亡呢?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突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治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然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让妇人伤透了心。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我还有什么意思呢?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 4天、5 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

这时,远方的佛陀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500 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么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如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说,“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没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所有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便对妇人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

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在蒙古见不到一代天骄,去西安看不到一世霸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转眼间,而今都已不再。人世间的荣耀与悲哀,到最后统统埋在土里,化作寒灰。他们活着的时候,南征北战,叱咤风云,风流占尽,转眼间失意悲伤,仰天长啸,感叹人世。瞑目长逝了,也都化成一捧寒灰,连缅怀的袅袅香烟皆无。“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宇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式的泡沫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然而,无常本就是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故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

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有生就有死,有天堂也就有地狱,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应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同类推荐
  • 黑马创业企业

    黑马创业企业

    选择创业:你可能经历挫败与伤感,也一定会收获成功和欣喜;你可能遇到同行与对手,也一定能得到良师与伙伴:你可能遭遇困窘与无奈,也一定能重新崛起并奋斗;你可能面对质疑与诘问,也一定会获得赞赏及钦佩……无论怎样,这些经历都将累积成你的深邃,这场相逢都将汇集成你的睿智,这种历炼都将构筑起你的高度,这番面对都将充盈成你的豪气。这《黑马创业企业》可以让你站得更高、可以让你做得更强、可以让你想得更远……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知识格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知识格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必须改变的207个小毛病

    必须改变的207个小毛病

    绝大多数人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无不努力的追求成功与幸福,但是人总有一些坏毛病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于追求成功与幸福的人而言,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坏毛病,自身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 生活里的说话哲学

    生活里的说话哲学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动人的故事为读者介绍了如何根据人的心理特点、脾气性格、语言习惯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来交流,与读者分享人生的秘诀。
  • 正儿八经de生活

    正儿八经de生活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思想中有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本书正是对这八德进行了融会贯通,又结合中华民族其他各家文化的精义,从八个方面诠释正儿八经生活的含义:诚信、孝顺、爱国、仁爱、端正、负责、节制、尊重。本书用通俗易懂且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为传统的精髓赋予了全新的内容,不仅有理,而且有例,应该说,本书正是青年朋友们正儿八经生活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混色时代

    混色时代

    混是方法,干是目的,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混职场的故事,(本书纯属虚构,勿较真)
  • 灵之阵

    灵之阵

    道术天才?肉身除灵?对与错的纠缠,成长的起点,争吵不停的日常,扑朔迷离的委托,这一切的开始都源于那个“侦探”事务所……
  •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悦读MOOK(第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王爷的小娇妻名扬天下

    王爷的小娇妻名扬天下

    一朝穿越,收获了一个杀伐果断的妻奴王爷,一个好爹地,白莲花妹妹和庶母。然后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芷水青青

    芷水青青

    初恋,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朦胧而青涩的,但又令人有着无限的回味,甚至毕生难忘。我所写的,是闽西一个民俗历史文化名村里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个关于七零后的爱情故事,隽永清新,乡土气息浓厚,读者诸君,尤其是同时代人,或者对这个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能发出会心一笑,就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 余生都想要你

    余生都想要你

    “都说慕太太画画技术很好,这是您的职业所在吗?”“不是。”“那慕太太现在是……”“爱着慕染夜。”慕染夜极致的宠爱让人羡慕。苏涵很感谢还有一次机会,让余生都还有慕染夜。余生还有你,如梦又如何?
  • 三国莽夫

    三国莽夫

    本书又名《当只会咸鱼突刺的我来到三国》一个平平无奇的高中生张孝文,前往高考路上遇到车祸。魂穿三国的他该如何活下去,是躲进深山老林隐居一生,还是顺势抱大腿?新人作家,请多多支持!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另一个世界续前缘

    另一个世界续前缘

    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女主选择了死亡,又是什么事情让女主得到了快乐。续的可能是一份事业,也可能是一份爱情。本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也是对离世的家人的纪念。
  • 星魂之冢

    星魂之冢

    一念成神,一念成魔。神魔一念间,该何去何从!我的世界有我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