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9600000022

第22章 薪尽火传说曾李——曾国藩与李鸿章(1)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这是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曾国藩卒于南京,听闻此讯哀伤不已的李鸿章从千里之外送来的挽联。

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个名字先后主宰了晚清政坛几十年,李鸿章自认为是曾国藩的“门生长”,世人也都认为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接班人,董蔡时在《略论曾国藩李鸿章关系》中也说道:李鸿章的身上“罩着曾国藩的影子”。确实,曾国藩是李鸿章人生中的关键词,李鸿章也影响了曾国藩的后半生,纵观晚清历史,曾、李确能做到薪尽火传。

但曾、李二人之间却并不只是简单的师父弟子、衣钵相传,李鸿章虽看似脱胎于曾门,受教于恩师,却一直不甘于傍门依户,他在曾幕中就别具只眼,常能独出己见。羽翼既成、独当一面之后,他更试图与曾氏分庭抗礼;曾国藩一贯爱惜人才,热衷于传帮带,他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提携、扶植李氏,所以当李氏与他抗衡,甚至为利益背弃他时,他也曾腹诽心谤。但是参透老庄、儒道溶揉、“大悟前非”的他,最后还是以纯熟的太极推手化解掉了两人之间的恩怨。而李鸿章无论与恩师怎么针锋相对,口中始终都不离“吾师”二字,在关键时刻他也能做出必要的让步,曾、李关系历经几十年还能绵延不断并传为佳话,与两人都是走钢丝的高手密不可分。

湖南人曾国藩,安徽人李鸿章,故乡远隔万里,性格也大相径庭。《异辞录》中说“皖人性情坦直,以率性为道”

,而湘人“自讲学而起,修道为教”。确实,曾国藩为人审慎,做事细心,慎重,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长于反躬自省,他将儒道之学反复琢磨、吸尽精髓、化为己用;而李鸿章则个性开朗、豪爽,不拘小节,又圆滑世故善于变通,他尚才不尚德,一生“拼命做官”。

如此迥然不同的二人,他们之间的相识、相交、冲突、融和必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

(第一节)意气风发入曾门,无家失群感师恩

李鸿章挽联中的“师事近三十年”并非虚指,三十年前,也就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入京师的李鸿章进谒曾国藩,开始了他“门生长”的生涯。曾国藩长李鸿章十二岁,十二年的差距便是,当刚刚年满二十岁的李鸿章还挤在熙熙攘攘的科举大军中时,曾国藩已经官居四品,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他以“精研义理名动京师”,各地应举文人纷纷投入其门下。

要想跨进清代官场的朱门,“三同”(同乡、同学、同年)是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而曾、李二人既不是同乡,更不是同学、同年,李鸿章能拜入曾氏门下,全赖其父李文安。李文安与曾国藩同为戊戌科进士——也就是实打实的同年,这样一来,李鸿章便顺理成章地以年家子的身份进谒曾国藩,成为曾门弟子。从此他师从曾夫子,并与之“朝夕过往,求义理经世之学”。

一年之后,李鸿章在北闱甲辰乡试中高中举人,此番的一击即中让他信心倍增。第二年便是会试,李鸿章想要留京深造,但京城米贵、资费不足让他惆怅不已。了解到他的难处后,曾国藩给他找了一份类似家教的工作,也就是“荐馆于何仲高幕府”,何公子“少年好学”,让李鸿章能“安砚此间,差堪告慰”,也就可以安心地准备会试了。

当时曾国藩于城南报国寺养病,李鸿章便经常到此走动,还每月向曾国藩“交文三篇、诗八首”,可谓夙兴夜寐、勤学苦读、孜孜不倦。牛刀小试之后,李鸿章本以为成功已经为他敞开了大门,但命运偏爱以捉弄人来取乐,次年(1845)的恩科会试,李鸿章不幸落第。

李鸿章虽马失前蹄,曾国藩却仍认为“其才可用”。一帆风顺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中,一波三折、来之不易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曾国藩本人的科举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在经过七次名落孙山之后,才在二十三岁那年考中秀才,更是二十八岁方中进士。李鸿章初尝挫折,也并没觉得过于难以下咽,试遍五味方是人生。吸取教训、继续学习,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习制举文”上,让李鸿章终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会试中列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之后,他又参加了翰林院的选拔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朝考。朝考过后,他被择优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一年李鸿章刚刚二十四岁,在同龄的现代青年还在为找工作焦头烂额之时,他就已经进入清代的“中央党校”深造,成为“后备干部”,完成了和最高层统治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而此科同年中,曾国藩的弟子繁茂兴盛,李鸿章感慨道:“曾夫子门下可谓盛矣。”曾门弟子桃李芬芳,李鸿章也并未专师一人,他在京期间交游广阔,善取各家之长。李文安曾引领他先后拜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同乡的前辈。

而考中进士之后,他更是与和曾国藩门派迥异的翁心存建立了师门渊源。在京城复杂的人际网络里,曾、李二人时而相交、时而相离,虽未过从甚密,却从此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道光三十年(1850)翰林院举行散馆考试,李鸿章成绩优异,顺利地转为翰林院编修。“翰林官七品,甚卑,然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也就是说翰林位份虽低,却前途无量。曾国藩为此做出了最佳注解,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由从四品擢升为正二品,也就是成了副部级干部。他在家书中不无自豪地写道:“三十七岁至正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恩师的足迹便是通向成功的指针,李鸿章虔诚地循着恩师的足印,一步步踏实地走在相同的轨迹上,他“既得翰林亦常往间业”,想要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一二。如果不出意外,曾国藩、李鸿章的一生便会按着这个轨迹走下去,以一介文臣终此一生,但不想一个人的意外出现,搅乱了他们平静的官场生活。

此人便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义的洪秀全。洪秀全带领太平军披荆斩棘,如潮水般涌向长江流域,仅仅两年间便定都南京改称天京,从此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

道光无力支撑,扔下烂摊子撒手而去,刚刚登基的咸丰虽叫苦不迭,却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现实。太平天国能在两年间便席卷半个中国,清廷的常备军八旗、绿营贡献颇丰。常备军的腐烂霉变、不堪一击,让太平军如入无人之境,而纵观满朝皆是“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无兵可用、无计可施的咸丰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让回乡在籍的汉官办理团练。团练并不是咸丰的原创,早在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时,合州知州龚景瀚就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折,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也就是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以求地方自保。

同坐在晚清这辆偏离轨道的老旧闷罐车里,曾、李二人无从选择,只能继续前行。咸丰二年(1852),因母亲去世回家奔丧的曾国藩被命帮办湖南团练。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随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从此他们便为咸丰的江山,也为自身的命运开始各奔东西、投笔从戎、书生练兵。

咸丰八年(1858)八月二十日,曾国藩收到了一封来自李鸿章的信。信中写道:

窃念今日之事势艰难极矣,人才败坏极矣,惟吾师倡义旅于湘中,拂拭英奇,别树一帜,积年经营委折,独具深心,道力乃外而见功。阃帅皆能如此用人理财,则兵不难治,贼不难灭矣。

也就是说如今世事艰难,人才败坏,只有恩师您能别树一帜,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见功效。如果大帅们都能向您学习,那么太平军不愁不灭。

唱过赞歌之后,李鸿章又开始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坚决地展开了自我批评。他说道:“鸿章材质驽弱,不堪造就,无任事之力,徒有忧时之志。处桑梓兵燹,困心横虑,靡所补救,非其地、非其人,则无从学习也。”只想乘“轻舟谒吾师于江上”。也就是说我生性驽钝,材质平庸,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现在家园被毁,我费尽心力,却无能为力,不在您处,则无从学习。现在只想去您处,受教于您。

从咸丰二年(1852)的分别到如今已有六年,六年间二人并无缘相见。此时的曾国藩赤手空拳、历尽艰辛,终于如李鸿章所说的“别树一帜”,将团练发展壮大为军纪严明的湘军。虽然咸丰对他仍然有所忌惮,迟迟不肯授予实权,但是这根顶梁柱,咸丰已然无法离开。

而此时的李鸿章则流离失所、无所依傍,“几不能自立于乡里”。何以到此境地,现在看,也只能说是地不利,人不和。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忙于天京,洪秀全根本无暇顾及安徽,李鸿章们的主要敌人是捻军。捻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成分复杂、各自为政。而安徽则“门户太多,处处空虚”,各地更是“土匪啸聚,少者数百人,多者数千人,一股甫平,一股又起,几无完善之区。”面对多如牛毛的捻军,全安徽省兵力却只有区区四千余人。安徽团练头子们又都本着“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的方针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更有人“藉团练之名,擅作威福甚至草菅人命,抢夺民财,焚掠村庄,无异土匪”。也就是他们打着团练的旗号借机捞好处,烧杀抢掠形同土匪。

李鸿章回籍后先入兵部侍郎、皖北团练周天爵幕,后被安徽巡抚李嘉端赏识,调于他处协办团练,而后又入继任巡抚福济幕。他所追随的上司:周天爵已是耄耋之年,“一遇事急,立时呕血”,如此老朽,早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而李嘉端则“任事太锐,思虑恐难周详”,徒有一腔热血,却无建功之术;福济更是“典型的贵族老爷,既缺少应变之才,又不懂用兵之道”。导师们指给李鸿章的路都是错误的,从错误的起点出发,不论他跑得多快,结局也是在错误的终点撞线。初出茅庐的李鸿章,没有良师的指引,只能在谬误中打转,他深感“茫无指归”,无所适从。

翻阅史料,李鸿章在协办团练期间也有过一些战功,所以咸丰四年(1854),他被赏加知府衔,咸丰五年(1855)被记名道府,咸丰六年(1856)赏加按察使。从七品编修到三品按察使,应该算是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吧!但他在咸丰六年却有诗云:“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满纸的无奈、彷徨,根本没有一个节节高升之人应有的志得意满。

在官方的记载中,李鸿章确实“累功”不断。但是时人的赋诗却说“灯花燎乱成三豕,草木惊疑是八公。寇自穷奔官自葸,行辕处处系花骢。邀功致败沈天险,畏死穷奔向坦途”。也就是说李鸿章遇敌后草木皆兵、无德无能、贪生怕死,专顾逃命。江南提督和春幕中的萧盛远曾写道:

编修李鸿章,闻贼大至,带勇先溃,以致官军营垒数十座均被破入,兵勇死者不可胜计,仅存河洲镇总兵吉顺一营。次日李鸿章来见,称誉“声威大震,以军门为最”,而军门答以“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赧颜而退,大江南北,至今传为笑谈。

也就是李鸿章遇敌后溃不成军,被和春讥讽为逃兵典范。

可见李鸿章只是表面光鲜,并非处处顺遂,更没有用兵如神。相反他还留下了不少“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被人称为“武翰林”。而对于“未辖一兵,未携一钱”的李鸿章来说,他能做的只有到处“劝借军饷”,但是又因此被人讥评为“翰林变作绿林”。

所以李鸿章虽有些战功,屡被提升,却也不免“谣诼纷坛,谤渎言屡起”,被流言所伤,以至于后来竟“几不能自立于乡里”。咸丰五年时,福济曾上疏荐李鸿章为道员,后来却被提督“郑魁士沮之”,最后只被授为“福建延邵建遗缺道”。也就是给了他一个虚职,“拥虚名,无官守”,无权无利。回籍这几年,李鸿章动辄得咎,错误被无限放大,成绩被妒火烧成灰烬,他只能“关河徒倚独伤神”。

咸丰五年,父亲李文安去世,李鸿章更感飘零。六年,战局趋稳后,李鸿章回籍葬父。七年秋,福济向朝廷奏报,李鸿章“丁父忧服阙,俟经手事件料理完竣,给咨回京供职”,李鸿章自此便在合肥等待出缺,以求上任。实职没有等来,他却在咸丰八年(1858),等来了太平军新秀陈玉成、李秀成。二人领军克复庐州,李鸿章的祖宅被“焚毁一空”。至此李鸿章更是惶惶如丧家之犬,无处可以安身,最后他不得不前往南昌投奔兄长李瀚章。

李瀚章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拜入曾门,从咸丰四年起他就开始为曾国藩办理粮台,总理粮饷,现在俨然已成为曾国藩的大管家。曾国藩曾赞他:“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同为兄弟,兄长跟随恩师已是风生水起,弟弟却四顾茫茫、无所适从,李鸿章失落之余,也燃起了投奔曾国藩的念头。

虽早就天各一方,但曾国藩的目光却从来没有远离过李鸿章。他的弟子薛福成曾说过:“曾国藩知人之誉,超秩古今……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也就是曾国藩是亘古未有的爱才之人,他宏奖才俊,不遗余力。深谙用人之道的曾国藩,知人才难得,向来十分珍惜人才,李鸿章便是他慧眼识得的明珠。李鸿章刚随吕贤基还乡之时,曾国藩就在给李瀚章的信中,将李鸿章与郭嵩焘、帅远燡、陈鼐并称为“丁未四君子”。他还愿意提携晚辈,从骨子里就钟情于传帮带。当他的“骨肉至交”江忠源接任皖抚之时,曾国藩又率先想到了李鸿章,他向江忠源推荐李鸿章是“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江忠源抵皖后,曾国藩又再次力荐道:“此外闻吕鹤翁、李少荃当不差谬。”

恩师的关怀让李鸿章如沐春风,而遍观天下,也只有曾国藩处既可容他栖身,又能助他成长。李鸿章便满怀着希望,忐忑不安地投出了这封信。收到这封甚有“乞怜”之味的信后,曾国藩毫不犹豫地“奉上菲资三百金”,并在九月十八日给李瀚章去信发出邀请:“少荃弟肯来助,望即迅速命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鸿章是幸运的,他及时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从此可以奋蹄而奔、驰骋沙场。

(第二节)水乳交融初重逢,恩怨散尽始相知

咸丰八年(1858)十月初十,李鸿章起程前往江西建昌。曾国藩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闻李少荃已过广信,即日将来营会晤,为之欣喜。”又在当日信中告诉沈葆桢:“少荃、次青、仙屏三人,皆于年内可到。国藩目花而手钝,不得诸君则事不能了。”十二月初八又函告彭玉麟:“筱泉之弟少荃日内可至营,筱泉可替回。”曾国藩对李鸿章们的渴盼之情溢于言表,此时陈玉成、李秀成正步步逼进,安徽形势危急,清廷命曾国藩援皖。曾国藩虽借助老庄之道得以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但是身边却是人才紧缺,所以李鸿章的投奔对他来说如大旱之甘霖。

日盼夜盼,李鸿章终于到了大营,曾国藩欣喜异常,连日与之促膝夜谈,师父视弟子为“伟器”,弟子尊师父为“神圣”。初入幕府,李鸿章“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也就是做批阅公文、起草奏折之类的工作。翰林李鸿章做文书类工作当然信手拈来,曾国藩对此也赞不绝口:

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也就是他认为李鸿章天资聪明,才能出众,将来很有可能青出于蓝,超越自己。

同类推荐
  •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诺贝尔奖作家传略

    本书以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直至2012年109位获奖作家为对象,由相关研究专家撰述他们的生平小传,并酌情辑收部分作家的著作年表或生平大事年表、访问记、演讲等,以求较为全面地展示这些伟大作家的人生轨迹及著作风貌。各篇传记的作者均系翻译、研究名家,文字简明扼要,评论深中肯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 革命史家胡华

    革命史家胡华

    本书是作者刘涓迅通过整理传主的生前日记、书信、工作笔记、著作和遗稿,搜集传主工作过的地方和报刊、网络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采访与传主生前有过接触的知情人。并从撰写“年谱”开始而逐步完成的。该传以胡华的革命者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人生经历作为脉络,具体梳理了胡华半个世纪以来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背和思想轨迹、学术成果、教学成绩,客观总结了他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学术得失。热情颂扬了胡华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崇高思想风范和精神追求。
  • 世说人语

    世说人语

    本书精选了郑逸梅写民国人物风云往事的文章上百篇,撷英采华,所选皆为郑文精粹,其中有文人,有学者,有政客,有名伶,皆为一时之俊杰。可以合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现、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练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走近苏东坡》,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热门推荐
  • 宋江山——金戈铁马下的海市蜃楼

    宋江山——金戈铁马下的海市蜃楼

    本书分为《金瓯缺》和《偏安恨》上下两编,共四章,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线索,分别讲述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以及南宋与金、南宋与元之间的战和交锋岁月,力求从大历史的视角来叙说宋朝与周围多个并立政权的复杂关系。本书选择的人物,都是风云变幻中的人物,因此这其中的人物有两层内容:一是人物本人的血肉命运;二是人物透视的视角,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因而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历史风云人物的书,也是一本两宋时局的书,着重讲述了两宋的外患。所谓弱国无外交,外患从来就是起自内忧,本书也涉及宋朝自建国到灭亡的内政,涵盖了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林林总总的人物。历史,从来就不该被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沧海成神录

    沧海成神录

    他是一国太子,为报父仇,游历十五年。他本应为正统之王,却因前世之缘,沦为魔道之主。十五年,沧海易,天地变;幽冥出,天下乱;神兽现,万物兴。当二者同为一人所羁绊,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他踏骨归来,当天地为之变色,当万物为之颤抖!且看少年顾燚,如何抗住家仇国难,一战封神!
  • 神相天女

    神相天女

    这是一篇很正经的女强非言情风水文。平凡农家女虞夏自小便觉得自己有些异常,脑子里总是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一脚踏进玄门,虞夏眼中的世界变得不一样起来……
  • 夺回地平线

    夺回地平线

    每个人活着都必须要有理由吗?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信仰,荣誉,名利,还是复仇……
  • 查理九世之百妖物语

    查理九世之百妖物语

    魔女,法力强大,身上充满神秘色彩。刚刚出道的小魔女必须找到一个拥有灵力的人类·,与其签订契约,并永远守护ta,才能获得魔力与永生。[喂偏题了]咳咳咳言归正传,其实我们可爱的小魔女的主要工作就是,除妖!
  • 女王诡言异录

    女王诡言异录

    王言凭着十九岁的智慧做了当地警局的警长,身边有个闺蜜三友一直作伴。三友屡次造歹徒伤害,护友的王言拼死保护,只为她平安。再一次事件中,偶遇其明朗,因推理能力能够勉强,让王言不得不收他为徒。基德在华莱士工作,一直以来在王言身边陪伴,但一直都未曾露出真面貌。女王的爱恨难舍的命运该何去何从?一切都在诡言异录。
  • 医心之人

    医心之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突破了距离,离开了银河系,俯瞰着一个美丽的星球,哪里面上演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个故事开始于一个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的脑外科医生张思邈,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医好了病人,得到的却是病人家属的刀刃。被连捅了6刀的他,昏迷不醒,却意外得到了神秘之力的相助。重新复活的他,能否洗脱污名,调查出幕后凶手。为啥救治病人,却遭毒手?幕后之人又是谁?请看医心之人究竟是谁。。。。
  • 麻辣新婆媳

    麻辣新婆媳

    一个女人,有过一段脑残经历,她的未来会怎样?一段婚姻,如果不是以爱情开始,婚姻能不能继续?作为女人,是不是一定要委屈自己,才能成就一段婚姻?找一个人,牵手偕老,是不是仅仅是梦想?这是一个麻辣女人的故事,因为她不同一般的个性和经历注定了她不一般的感情经历。
  • 汉旗烈

    汉旗烈

    大汉末年,权臣当道,民不聊生,我来了开启人生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