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51900000054

第54章 释《颂》十说概观

对《诗经》中的“风雅颂”及后来的“诗六义”的确切含义,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已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争论似乎还将进行下去。本章拟对“颂”的本来面目做一些较大胆的探索,并试图从文化方面对“颂”的由来做出理论说明。在着手挖掘“颂”的本相之前,我还是略回顾一下以往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史,以期从中找到某些可贵的线索,作为创立新的理论解说之起点。

关于《诗经》中的《颂》这一类作品的概括性说明,《毛诗序》中的说法无疑是最权威的一种,其流行也最广:“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后人的解说大都顺承《诗序》的意思而展开,概括起来看,大约有以下几种阐释方向。

1.颂为颂赞、赞美。《毛序》既以“美盛德”释“颂”,后人又根据《风》、《雅》中皆有“刺”诗而《颂》中独无的事实,把这类作品确认为纯粹颂赞和美誉一类。郑玄注《周礼》时说:“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王充《论衡·须颂篇》发挥此义最为突出,他说:

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返鲁,然后乐櫀?,《雅》、《颂》各得其所也。鸿笔之奋,盖斯时也。《论衡·须颂篇》,诸子集成本。

王充把《颂》的实质定为歌颂和宏扬,这还不无道理;他把颂美的对象完全限于“古之帝王”,这就背离了《颂》诗“告于神明”的本旨。至如说什么“天下太平颂声作”,《周颂》、《鲁颂》、《商颂》皆“诗人所以嘉上也”,就更加显得离谱,透露出些许御用文人的实用主义味道了。现今的文学史家众口一词地指责《颂》诗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在某种意义上都可说上了王充的当。

2.颂为宗庙祭歌。一般认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其《诗集传》卷十九明言“颂者,宗庙之乐歌”。其实蔡邕《独断》中已有此说:“宗庙所歌诗之别名三十一章,皆天子之礼乐也。”参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第999页。天子之礼乐,也就是周朝国家官方宗教祭祀活动的意思。只有深入发掘出这种祭祀活动的原始起源,《颂》的由来之谜才可迎刃而解吧。这,正是后文中要致力的方向。

3.颂为舞容。“颂”字与“容”字相通,《毛诗序》又标出“形容”一词来释“颂”,这就无形中设定了一种阐释思路,后人多沿此思路而发挥。郑玄《诗谱》云:“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之谓容。”《管子·牧民篇》首章名“国颂”,注云:“颂,容也,谓陈为国之形容。”《释名·释言语》亦云:“颂,容也。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毕沅注:“古容貌之容亦作颂。”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四。“颂”既然与“容”相通,“容”究竟与诗何干呢?这一点过去都未说清楚,清儒阮元确认“容”指舞容而言,算是别开生面的见解了。阮元《释颂》云:

《诗》分风雅颂,颂之训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容、养、一声之转,……今世俗所传之样子……从颂、容、转变而来。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后戏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动作也。阮元:《揅经室集》卷一,见《四部丛刊》。

阮元把颂解为舞蹈动作,对后人影响较大。不过似可补充的一点是,《颂》之舞容本为宗庙祭典上的仪式性表演,与其说《周颂》为周之样子,不如说它就是周之祭礼(诗乐舞三位一体)。

4.颂为舞乐剧本。此说倡导者为梁启超,他自称是受阮元《释颂》启发而略加发挥。其《释四诗名义》中《释颂》一节说:颂本指“容貌威仪”。三颂之诗名为颂,“依我看,南、雅皆唯歌,颂则以歌而兼舞。《乐记》说:‘舞,动其容也。’舞之所重在‘颂貌威仪’,这一类诗举其所重者以为专名,所以叫做颂。”文末结论又说:“总而论之,风是民谣,南、雅是乐府歌词,颂是跳舞乐或剧本。”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见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上册(《小说月报》号外),上海书店影印本。

5.颂为声调。这是王国维《说周颂》一文针对“舞容”说之偏而提出的。他指出:“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虽不可得而知,今就其著者言之,则《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也。何以证之?曰,《风》、《雅》有韵,而《颂》多无韵也。凡乐诗之所以用韵者,以同部之音,间时而作,足以娱人耳也。……然则《风》、《雅》所以有韵者,其声促也。《颂》之所以多无韵者,其声缓,而失韵之用,故不用韵,此一证也。其所以不分章者亦然……此二证也。《颂》如《青庙》之篇,不过八句,不独视《鹿鸣》、《文王》,长短迥殊,即比《关雎》、《鹊巢》,亦复简短。此亦当由声缓之故。三证也。……《肆夏》一诗,不过八句,而自始奏以至乐阕,所容礼文之繁如此,则声缓可知。此四证也。然则《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在声而不在容。”王国维:《说周颂》,《观堂集林》卷二艺林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113页。此种从声的方面追索古诗分类的见解可上溯至郑樵《通志》,惟王氏给以理论说明。

6.颂为乐器名。《仪礼》、《周礼》均有“颂磬”。清代学者杨名时《诗经劄记》引文贞公语云:

庸即颂也。颂钟颂磬与歌声应,直言“颂”,重人声也。据此则《虞书》“笙镛”、“镛”字亦与“颂”通。杨氏自注:“颂音容,与容同,又音诵,《仪礼》:‘西阶之西颂磬。’注:‘形容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间歌时堂上击玉磬为人声节奏,疑西阶即击颂钟颂磬应之。颂钟颂磬不俟合乐始击,唯升歌三终时。……杨明时:《诗经劄记》第26—27页,《四库全书·经部》八一。

乐器说在晚近学者中亦有反响。张西堂先生以为王国维能从音声方面看问题,解答了问题的一半,另一半须从乐器方面求解。他写到:“《颂》的得名,应当也如《南》、《雅》一样,是由于乐器。这个乐器应当是‘镛’,就是所谓大钟,宗教仪式是用钟的,在古代的跳舞也有用钟的。”②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13、115页。张西堂似乎未见到杨名时之论,不过他的论证显然比杨氏更显周全一些:除了颂镛二字通假之外,他还举出了《颂》诗和古乐舞方面的旁证,其结论似乎是对阮、王二说的综合:“《颂》之异于《风》、《雅》,《颂》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庸鼓之‘庸’无疑。《颂》是舞蹈的诗,但阮元的样子说没有追溯他的命名的根由;《颂》的声调是缓的,但王国维的说法也忘了从乐器方面着想。我们一从乐器着想,更可以证成阮王两家之说。”②可见张氏所发挥的乐器说实有综合舞容、声调、器乐三说的意思。其强调乐舞诗用于宗教祭礼,可惜未能深究祭礼之本相。

7.颂为乐器与声调之名。此说似为前二说之汇通。顾颉刚先生认为,过去的《诗经》学家专重义理而蔑弃声音,异于孔子之弦歌设教,遂使本来简单明了之事实化为纠缠不清的难题。《左传》有颂琴,《仪礼》有颂磬,皆《颂》诗专用伴奏乐器,《雅》和《风》亦当有专用乐器及乐调,“可见《风》、《雅》、《颂》之别实即乐器与声调之别,绝不关涉义理。犹之今日,胡琴普遍流行,而其种类有别,其歌曲亦有别,自二胡出者为江苏小曲,自马头琴出者为蒙古歌词,自京胡出者为京调戏剧,自梆胡出者为秦腔戏剧,其曲、其剧皆可编为专书,而其铿锵鼓舞则必非书本所得显现”顾颉刚:《风。雅。颂之别》,《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247—253页。。顾氏过于关注声乐方面,此说未免有以今释古之嫌。

8.颂为威仪或仪式性表演。1978年在陕西出土的西周铜器《钟》铭文中有“武王则令周公舍宇,以五十颂处”的字样。裘锡圭先生根据同窖出土的所作的簋铭和钟铭中皆有“司威仪”、“叙厥威仪”字句推论说,古代所谓威仪就是礼容。在《史记》、《汉书》及注中都表明威仪和颂是一回事。《礼记·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知铭文“以五十颂处”就是掌握五十种威仪的意思,很可能只是西周时代威仪的一部分。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此说依据地下出土之“二重证据”,把阮元的“舞容”说推展为“礼容”说,这就更切近颂作为祭祀礼仪之真相了。陈世辉先生进而指出:颂的用途广泛,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不外是周朝天子举行各种典礼时所进行的艺术表演:“这有带伴奏的引吭高歌,也有粗犷的化妆舞蹈,等等。另外,从《周颂》来看,这种东西大致以十个算一组,称为一什。根据这些材料,我们认为五十颂就是五十个节目,或五组节目。”陈世辉:《墙盘铭文解说》,《考古》1980年第5期。

9.颂为祝颂。日本学者白川静在《说文新义》中说到金文中“颂”字的取象:

盖其初形也,字示于公廷祭祀祝告之意象。……又哀诉于祖灵曰讼。《说文》训讼为争也。又一作一曰歌讼,而颂与歌讼之义相近。段注曰:“讼颂古今字,古作讼,后人假颂皃字为之。”盖以其声而言者。然讼又示其祝祷之皃者,颂也。《颂》诗正如王国维所言,配合庙祭之仪节而奏者也。分其声容而言,则为讼、颂。然讼有哀诉之意,颂有称颂之意,因其仪礼之目的而不同者也。白川静:《说文新义》卷九上,林洁明译,见《金文诂林补》第5册,第2848页。

在《中国古代民俗》中白氏再次谈到“颂”的问题,举出日本《万叶集》中的祝颂歌作为旁证,指出“称周的宗庙歌为‘周颂’,是‘颂’的正确用法。这里可能是把这个字用于祝颂之意”白川静:《中国古代民俗》,何乃英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87页。。诚然,祝颂说与宗庙祭歌说显然不矛盾,只是在用途方面更为具体而已。陈子展先生也有类似看法,即视《颂》为“史巫尸祝之词,歌舞之曲”陈子展:《诗经直解》卷二十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065页。。验之于《周颂》,此说与《诗经》早期作品发生之关系,我在第二章已论及。

“颂”的本义与“祝颂”活动密切相关,这一点还可以从文化比较的方面得到旁证。如我国云南傣族诗歌的起源就被追溯到祝颂活动之中。祜巴勐写道:“‘祝福祷告词’(或‘颂歌’),它不仅是傣歌的一种独特类型,而且是傣歌的祖宗,被人们原样地继承和保存下来,作为它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值得敬佩的是这种颂歌的抵抗力很强,它不被‘甘哈童勐’和近代的叙事长诗所并吞。在历史上它曾经是洪水泛滥中的一股河流,然而它始终是独立的,保持着它那原始的、古老的歌调。”〔傣族〕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53页。对于《诗经》中具有“祖型”性的《颂》,亦可作如是观。《雅》诗中也有些用于祭仪的祝颂之词或史巫尸祝之词,当是稍晚的“颂”。《风》诗中有些作品亦稍晚于《周颂》,未必在《雅》诗之后。王靖献先生借鉴西方古典诗歌研究中的“套语理论”分析《诗经》的篇章结构,提出“颂风雅”的发展程序,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参看王靖献:《钟与鼓》,加州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35—36页。

10.颂为持瓮之舞。周策纵先生在1986年出版的新著中提出此说。他认为颂训容之“容”,本不指容貌,而应按《说文》古训,指“盛”,即容纳。颂与容皆从“公”,公字义为平分,当指古代容器、量器——瓮。这种容器在仪式演出中演变为乐器,击此瓮器而歌舞,这便是“颂”。③周策纵:《古巫医与六诗考》,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第265—268、274页。周策纵举出的文献证据之一是:

《吕氏春秋·大乐篇》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这里所谓音乐生于度量,……过去很少受人注意。这段话接下去又说:“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这儿所说的公,固然只意味着抽象的公平,但若拿来暗示“颂”诗起源于公(瓮)器的歌舞,也倒有点不期而巧合了。③

这一看法新颖独特,发前人所未发。但笔者以为尚未窥破“颂”之本相,倒是论证中的一些分论点很有参考价值,如解容为容器、容纳之义,“盛德”为生殖力,尤其是上引《吕览》“公出于道”的命题,实为揭破颂仪之谜的契机所在。

综观以上十说,所强调的方面不一,各有歧见。但是若统合到祭仪歌舞表演这个原始统一体上来,则各说可互为补充。进一层的问题似乎是:《颂》所由产生的祭典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它的来龙去脉及文化蕴涵又是怎样的?

今存《周颂》31篇,其中26篇为祭祀先王先祖之作,5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为祈报社稷、祷祝丰收之作。现代学者视之为两类,即宗庙祭祖诗与农事诗。从文学题材着眼,这种划分无可厚非。但从宗教史着眼,颂祖神与颂农功原本是同一种祭典的不同方面,本章将从“颂”字的字形解析入手,跳出传统训诂的牛角尖,深入挖掘此种农功祭典的根源及相关的观念和信仰,期望在破解“颂”的同时,对周人先祖“稷”及中国思想中的“道”均做出人类学的通观阐释。

同类推荐
  • 2015中国年度诗歌

    2015中国年度诗歌

    本书由中国诗歌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5年诗歌创作的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任超夜话

    任超夜话

    本书是《任超夜话》的记事文本,是按照录音带整理成的,分为论事、问病、议政、说戏、品文和听众评《任超夜话》六大部分,值得一读。
  • 中华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中华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本书分上下两编,每编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本书的文学思想是传统观念与时代思潮的集合。本书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反对南朝“浮诡”、“论监”的文风。同时,也有意于纠正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的严重缺点。
  • 文明的成长

    文明的成长

    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在出版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的同时,连续举办了四次宁夏杂文大赛,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杂文作者的创作势头。宁夏杂文人很清醒,我们知道,杂文不能兴邦,更不能乱世。但是,宁夏杂文人始终遵从内心的选择,担起一个匹夫的责任,我们是和谐社会的自由言说者。最近,宁夏杂文学会要向社会隆重推出十位杂文作者的杂文集。这套“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的出版,是为了向社会集中展示杂文家的实力。通过读者集中的审视,期望拓宽宁夏杂文作者的创作之路。以如此规模来推动地方杂文发展,这在全国各省市区杂文组织中也是罕见的。
  •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法国风靡学界的种种文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阐释理论到接受美学,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到姚斯,以及文学理论与常识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理论拒斥常识所包含的成见:“文学”即本质,“作者”乃文本意义之权威,作品以“世界”为主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风格”是选择写作方式,“文学史”是逐一列举大作家,“价值”是文学经典的客观属性。理论动摇了常识,但常识也抗住了攻击。理论为了灭掉对手常有过激言论,结果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悖论。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文学理论在法国国内外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并对其做个总结。
热门推荐
  • 腹黑女王,军长等一下

    腹黑女王,军长等一下

    五岁的那一见,无心的恶作剧,却没想到被一只套路众多的狼给盯上了,还是只饿狼.....于是,某狼开始了艰苦追妻路,某女开始了艰苦逃亡路。ps:男配身份特有劲。军长vs总裁,强强联合,男女主身心健康,无虐男配剧情,架空文,看看就好。
  • 仙道唯艰

    仙道唯艰

    本为凡尘中人,却获登极之缘,大道难行,唯逆流而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天战纪

    凤天战纪

    诸神之战结束三十年,天道失常,大河决口,妖孽横行!特种兵齐孟逆天崛起,吞龙胆,诛仙屠神,兄弟,美女,一个也不能少!
  • 无声录

    无声录

    叶落,无声,多少繁华一点痕,叶知秋凉落无声。无声录,作为我最后无声的遗书。
  • 青春我后悔了之沈廷皓

    青春我后悔了之沈廷皓

    他原本是一个沈家的小少爷,女孩子们眼里的高富帅,可他唯独只对一人心动,他最幸运的事情,或许就是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刚好喜欢他,刚好陪了他一辈子。
  • 不谐的爱

    不谐的爱

    他原本只是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绿萝,可是一不小心,她落入了他的心坎。可是,他有意无意地拒绝。得知他那个“高中的她”,绿萝伤心,和他陌路。他解释:“恨不相逢未嫁时”。等二人回过心意时,已是南辕北辙。历经几年,他执意忘掉绿萝,于是,他接受了芷兰。芷兰曾相信“真正的爱永远有理,哪怕它错了。真正的爱不存在所谓的不忠。”然而,他和绿萝情丝未断。绿萝再次回首,他无可奈何地拒绝。可是,芷兰由此自怜,她说这个世界并非除了爱情便一无所有,她避不见他。人散曲未终,他舍不掉绿萝,放不下芷兰。尽管以他的爱情观,维持一份爱情是种有道德的素质,他认为自己一心属二人,同时维持两份爱情,正当不过。
  • 寻梦(卫斯理珍藏版)

    寻梦(卫斯理珍藏版)

    两个身分背景完全不同又互不认识的人,十多年来重复做着同一个可怕的噩梦,神秘的梦魇背后,竟然牵涉数十年前山区小村落的一桩离奇命案!一对男女前世今生的爱恨纠缠,一步一步引领着他们走向恐怖的深渊,当噩梦的谜底逐步解开,一场出乎意料的悲剧亦同时揭开序幕……问倪匡:在卫斯理故事中,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倪匡答:「寻梦」。不单是由于这个故事的小说结构十分完整,曲折离奇……更写了前生、今生和来世的现象,对因果作了十分大胆的设想。
  • 鬼王,请你自重

    鬼王,请你自重

    她作为一个高级特工居然在家里的楼梯上摔了下来,还摔穿越了?唉,没关系,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世一定又会大名鼎鼎。等等,可至少在独尊天下之前,姐怎么会遇上这又腹黑又傲娇又毒舌又有点呆萌的鬼王?!“离我远点!混蛋,诶!你碰我的胸干嘛!”“不就是胸吗,我给你摸回来呗。”
  • 绝望高校

    绝望高校

    绝望高校。在这所充满超现代管理方式的,蒙太奇形式的神奇学校中,只要有野心,有梦想,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在大学四年读完之后,在你能够分分钟干趴那些骄傲的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之后······你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所以混蛋们!从你们的狗窝里爬起来!今天的考试题目是和老娘一起去征服世界!为了燃烧军团!“啊,伊莉丹老师又犯病了。”趴在恶魔解剖学的课堂上,炯炯有神的望着讲台上愤世嫉俗的扇动着恶魔双翅的天然呆御姐,白爵忍不住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所以,同学你哪位,看起来为毛这么面熟?”“我?”旁边的黑长直少女饶有深意的看了眼白爵背着的霜之哀伤,抿抿嘴,笑道,“我是时崎狂三口牙~”“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