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51900000010

第10章

論。蓋厚誣爾。然則以四明。言空中為有無邪。曰以義言之。亦無而已。如曰空中名遮。一相不立。豈不然乎。但四明言。三諦一體故。有不定有。無不定無。由是言之。謂四明三千。通三諦。則可謂三諦。各有三千。則不可彼併作一說。殆於相反也。或問。昔論三千體相者。或以三千。為通體三諦。為別相。或反是以為說。其孰為正。論曰。通言各有其義。但別從正意。莫若以三諦為體。三千為相。斯得其正論。惟其三千。體是三諦故。應於名言。如十法界離合。十如是三轉。通對別對。莫非三諦者。良有以也。或問。霅川定約事理。言差無差相且難四明。事理體用。各有差別。以為迷理。為事蹷本為末者。其說孰是孰非。曰此亦不可槩論。須知有相對相即。形奪體性等義。(云云)而後得以論其是非何也。如霅川。但得形對義。而失體性相即故。得在一往失於至當。而四明為格舊弊。且申圓旨。專以體性相即為說故。得在至論。其名言形對之義。得以略也。今引一文以證理。非一向無差事。非一向差別。如輔行曰。生之與佛。無復界別。數量之異。以理等故。數類亦等。據此足以折中兩家之說。且云。勿執事義而互相妨。斯言殆為彼發。聞之能無慚乎。其又以理所具性。如地具桃李。不可求其枝葉者。今謂非全無相。但事理形奪故。在理則全相成性。在事則全性成相。非謂於理全無在事別有也。抑四明為彰圓具故。曰相相宛然。而或者以十如中如是相當之。盖不知十如皆性皆相故也。或問。本末究竟等。一如固是所本妙境。亦九如之總相。然亦有別相乎。有則未見指的。無則三千數虧耶。曰自來罕究。此亦難明。若此一如尚昧。則前九如特未定耳。按妙玄云所歸趣處。為究竟等。此應有事理通別二義。約理通論。固以三諦為相。不離前九如。從事別說。則十界各有歸趣。如止觀明地獄界以癡為究竟等文。以一字開其義端。類說可知也。(云云)或問。正報一千可爾。依報假名。約何以論亦各一千耶。曰但知正報一千。則以依從正。以假從實。自應爾許。所謂依報。非直國土而已。亦有性相體力等十法。所謂假名。非直十界總名而已。祇於實法一千。從而名之。即假名一千也。然則依報亦應。有假實耶。曰例亦應爾。但從正報為正。亦假名則同故。從略從合耳。或問。三千攝法足乎。曰足也。亦有餘數乎。曰有之。如曰百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等。又曰。世諦心中。尚具無量法等。然有餘數。安在其為足乎。曰於法則足數。則容有廣略也。然則法足。而數廣略何也。曰無他。亦隨文義而已。若乃彰圓融之旨。示該攝之相。則三千足以蔽之。惑問。諸文凡示觀境。或言三千即空假中。或但言百界千如即空即中。四明則曰。三觀相成。霅川乃云。說有詳略故。假有單複。二說得失。相去如何。曰大意略同。但霅川於略說。無相成之義。差不及耳。而四明言境。有結成未結之異。所以假觀。得以略否。不然則文之欠剩也。至於曰又準內體三千。即空假中。三千已是妙假。猶尚更立三觀。此則與霅川意同。然則止觀三千妙境。既是正明觀法。何以不云即空假中。曰非不言之。但文相稍廣。不即言耳。至下結顯文。曰若解一心一切心等。始以三諦三觀及諸三法。共結顯之。非不昭著。人見文不即言。遂謂妙境不言三觀一。何疎略乎。或問。止觀引三譬喻。以示心具三千。而霅川以初二喻。謂以生顯具。喻理造三千。後一指夢所見事。喻變造三千。意以後喻。驗三千無明故。有者若為疏理耶。曰若論喻旨。固各有意。總言不出譬於前文。理性自他橫竪結成等相即。記文所示者如此。又曰。若自若他。不出三諦。下之二喻。擬此可知。曾不聞以二造帖釋者。況皆譬喻。自不應執譬難法。然則文以三千。屬無明者。盖對一念法性故。一往順譬。且以三千。屬於諸法。諸法本於無明。其實三千之妙。必合三者。方盡其理故。曰無明與一念。不出法性。故非多非少。安得專以無明為言耶。或問。以對會四土六即總別等義。余既別章示之。得以略也。或問。子向以三千。為終窮究竟極說。未易以語言文字盡其妙。政恐學者。昧於自得。有不說三千之言。今何遽說耶。曰誠有之。然今說者。亦不得已焉耳。雖然且道祇今是說耶。不說耶。任彼自答(云云)。

三種觀法例(一。二。三。四。五。六。廿八。廿九。卅一。四十)

論曰。明觀行之總攝。被根性之多途。而無遺者。莫若三種觀法焉。故曰夫三觀者。義唯三種云云。夫圓觀一而已矣。何容有所謂二三耶。究其所以立者。盖有多義。故以意則順機入道。約義則從行從法從事之別。又從行則正示行門。餘二則義立成觀。若各論其意。則復隨文。用與不同。所以從行觀者。是固止觀。專為觀行之機。立以乘境。從於四行。俾惑滅理顯。功成入位。至清涼池。而後已亦謂之約行觀。其如事法觀門。盖本於玄句。赴法行之機。使專觀則有所。不待令尋文。則彼且不暇。故示無方之說。約義作觀。託附而修。亦足以入。故有茲二觀之設。(觀相修法。備諸本文。不可具盡)通言不過以三觀之心觀五陰等境一也。而所以論者。就今類文。大約不出四說。其一曰。事法修否。其二曰。不待觀境。其三曰。歷託同異。其四曰。兼互修相。何謂事法修否。盖其說始因山外。一宗以事法二觀。為不可修。意以文中乘境不委。及不簡示識心。且據文云。若此一句。足得修行十境十乘。便成煩芿故也。及示立觀。凡有二意故。(云云)四明則異是說。乃以三種觀法。皆為行立。俱可造修。略有三義。一據文立行。示修意。二觀陰揀境。示修相。三以廣決略示修法。此復多途。有於事法二觀。不待修習。而自深證者。有於略觀。修之即入者。有於觀道。有壅即須決通者。此又二向大師在世。咨稟口訣。人師後代。懸取決通。並顯事法。但可修也。(此皆義書等文旨云云)後有霅川師者。亦甞論之。彼固與四明。而亦不奪山外。盖傍宗立義而已。今謂彼不可修者。是不必難之。以它宜直問之。汝將何以為修耶。豈必同事行。而為修乎。抑布列乘境。然後以為修乎。不然則既。略有境觀。可以安心矣。若何不可修耶。果不可修。則一家所傳。四句觀法。與夫經教。一觀一行。例無用耶。彼徒見喻。疑一文執為定論故也。殊不知。彼因僻解師。以十二部經觀心。為頓頓觀形。今止觀以為漸頓故。一往斥奪云爾。以今言之。彼略此廣。既無異途。得以決通。豈全不可依耶。亦如義書所解也。(云云)文既非據。則所立二意。任運成非。然則四明。既約諸義。申其可修之說。有符文合旨之。得曲盡機教之相。其與山外。得失遠矣。何謂不待觀境。良以玄文。示立觀心意云。即聞即修。起精進心。於是籤釋云云。故有所謂不待觀境之論。彼山外宗。既以事法不可修。則不待之言。任當自失。但傳述四明者。復有異同之說。此不可不論也。一曰。言不待者。即不待專講止觀及自尋文。必須師氏口訣。懸取乘境。以廣決略。方可修者。一曰。若謂以廣決略。與專講等異者。此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其自說曰。義書明事法觀。正不必以廣決略。於事法有壅者。方稟決之。今亦不暇評其是否。姑約四義。述正其說。而扶顯之。四義者何謂。約觀定文旨。隨機示決。通對舊言。不待成觀論所歸。(此並義書文旨云云)然則不待之言。意有所屬。盖正以事法之略。對彼止觀故。修略觀者。則不待彼約行之境觀也。(一)是不唯不待。專講自尋。亦不待決通此。其修事法之正者。但於觀道有壅者。方決之耳。況所決通。還通事法之壅。信非他觀也。(二)而又曰。不待等者。此因他計。有是之斥。未必的意也。(三)是則雖曰不待。而妨修入。縱有決通。仍歸事法。(四)非謂纔言決通。便與止觀同科。亦非不待專講。而必須咨決等。評者雖知事法不必專在決通。未審決者。復是何觀。抑義書之文。將如何通。苟得今論。庶幾盡善矣。何謂歷託同異。按義例有云。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文。本明託事。而却以歷事例之。又輔行引大經等文。本屬歷事。而乃以託事結者。舊約託事。即歷事等。四句収判。亦多承用。今獨謂不然。立句煩而無當。指文乖而有失。無足取者。直以二義斷之曰。約觀正名。則一向有異。據名論義。則有通有別。如山城等。觀既約依。觀正以外表內。還就心論觀。則正名託事。故與歷事。直以外境。表對觀門者異也。若據名論義。歷事得名託事。以莫非託事。見理故也。此則名通而觀別。如輔行云云。託事不得名歷事。但是約事表託。未必歷境用觀。則名與觀俱別。然則義例文者。盖因託事。兼示歷事。同是借事。為觀故也。故云若以導執情等。非謂以例託事也。亦是以理體事之義同故。義書云。且大林精舍。是依報色。又以理智體之正。同方等普賢。歷尊容道具。此其證也。若辨異者。則歷境內觀之殊。正觀導情之別。故知同異。不易研詳。但此區分。觀道可識矣。何謂兼互修相。此因續遺。明附法。有含託事之文。故有三種兼修之相。(云云)或者以謂投足淆混。決略有妨。今謂不然。是皆隨文約義。而作非必修者。亦若是交牙也。文相雖爾。據實用觀。還各有歸。何淆混之有。如以廣決略。謂之兼修者。以十乘不出約行之旨故也。至於光明附法。有推運之釋者。是亦順文。乘義而已。未必便約起心觀也。故文有性。既具運之。言還是理觀耳。餘如別論。

十乘觀相例(十七。卅七)

論曰。一家觀門。入道所以。乘必至十者。盖入道之要。始於照本。照本而後善修。善修而後盡法。盡法而後離謬。此十乘所以次第生起。彼上中下根。深諳妨障。大備法藥也。故有不照照則達矣。有不善善則至矣。有不盡盡則得矣。有不離離則入矣。然則不思議境者。照本之謂也。發菩提心。巧安止觀。破法徧。識通塞者。善修之謂也。調道品。對治助開者。盡法之謂也。知次位。修安忍。離法愛者。難謬之謂也。四者既備。然後圓實之道。可階而升也。此其大略而已。然所當論者有三。其一對根進否。夫觀法匪十。對根有殊。雖復根殊。但是一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而對根之說。文或進否。此自來所以論也。大意云。上根唯用一。中根二至七。下根具用十。此則由三根故。有十乘也。然則輔行。何以又曰。前之四乘。用無前後。苟無前後。何容分配二根。又曰。行人觀法。極至正助。正助則七乘耳。何得又以後三對下根耶。曰文各異義。母得守一以妨諸也。故或以一人。具用十乘。或可十乘。被多根性。以至一乘。自對三根。如曰前四用無前後者。此約一人。具用說也。故文續云。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能善用者。十如指掌。是豈得以大意對根難乎。又曰。觀法極於正助者。車體具度。義備故也。後三乘之所涉。雖正非觀法。若下根非此。則不足以離謬。或難於入道。故用對之。其二前導缺具。凡論乘體。必三法具足。若法若喻。莫不皆然。所謂三軌和合。為一大乘者。法也。其車高廣。駕以白牛。眾寶莊嚴者。喻也。故義例曰云云。此則大體之說也。至於玄文。歷四教以釋乘義。其藏別二教。乃以觀照為體。如文云云。然則觀照。既當前導。若以為體。應缺其一耶。抑亦具而或有說乎。曰一法兩用。何必他求。盖觀照體是智性。取其照用。即前導也。約其破惑顯理。從始至終。有運進之義。即車體也。故文曰。三藏以無為智慧。名觀照。觀照豈非前導乎。且曰。正為車體。豈非一法。而兩用乎。別教例之。(云云)然以法例。喻是應以白牛為車耶。曰正由昔人。以喻蔽法。故不能通。不可以喻。喻真解脫。故知以喻難非也。然則藏別。不以真性為體者。玄文固言之矣。在藏則真不能運故。證非乘於別。則理不破惑故。用智為體爾。又如籤釋云云。即其意也。其三指體同異。按義例曰。若無十境乘。則無體。若無十法。名壞驢車。是則陰等十境。圓人體之。無非乘體。而釋籤又曰。以火宅為寶渚。必為所焚。指煩惑。為能乘義。須傾[雨/復]何也。曰祇一障體。而取捨或異者。盖體有當體。有所依。然則義例指為體者。是所依也。籤斥為非者。非當體也。若夫當體。則十乘雖異。當以一不思議境。為體可也。雖然圓論所依。依而復即。則此二體。義異體一也。故曰能觀觀智即無明。是豈得敻別乎。而釋籤非之。抑又有旨焉。文意乃由。別顯一科。正約不思議三法真性而說。恐世濫行。猶迷此故。故約車體。對餘莊校。與奪言之。意言。若迷一家不思議旨。寧缺莊嚴。缺莊嚴則。徒乘而已。車體猶存。昧斯旨則。自行何依。一切皆廢。然則所至。苟迷於寶渚。斯火宅耳。能乘不達於妙境。斯煩惑耳。故云也。其有餘義。尋讀可了。不俟多端。

四種三昧行法例(八。九。十。十四。十三。廿五。卅一)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The Life of the Fly

    The Life of the F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沧衍帝临

    沧衍帝临

    等待了十三年的事实,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期望,家族的抱负,使我踏上武道的征程。暮暮朝阳,让我们凝望着那手持长枪的男子,逐步走向远方。
  • 破庵祖先禅师语录

    破庵祖先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萧氏江湖

    萧氏江湖

    滋滋滋....剑,半出鞘,此时好似从萧久身上迸发出一种力量,喝住,这峰上的一切声音,夏蝉不鸣,飞鸟不叫,唯一的声音,就只有萧久那手中的剑,若是懂剑的人在,便会知道,这已经是剑意的雏形了!!此乃,剑未全出,意先出!
  • 外星人降临古代

    外星人降临古代

    作为愚昧的古人,打死浪心也想不到,这颗星球居然会被外星人看上。侵略开始了,打死浪心也想不到,秦国联盟世界居然能撑得住。战争结束了,打死浪心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上了战场也没死。生活重新开始了,打死浪心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还要为钱发愁。这是个科幻皮下欢快的故事哦。
  • 倾铃情

    倾铃情

    进口女主日常生活(附赠男女主感情线)狼狗男主+沙雕女主
  • 英雄联盟之重燃的心

    英雄联盟之重燃的心

    两年前,无名战队以傲然之姿横扫联赛,却在一夜间分崩离析,队长‘浮尘’禁赛两年。
  • 武道霸尊

    武道霸尊

    武道极致可以通神,一个废物少年,遭到家族嫌弃,后得到一本绝世功法,斗神霸尊诀,从此凭借这本功法,打得那些圣地天才抬不起头来,夺神器,踩踏天才,在这血与枯骨的路上,一代少年成就武道巅峰。
  • 完美时光——致六年级

    完美时光——致六年级

    六年小学的感情,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展现。不论伤心与难过,不论高兴与愉快,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以亲笔小说,来纪念我完美的六年级时光,这是一本特殊的同学录,仅仅而已。
  • 蛮古传说

    蛮古传说

    光明纪元时期三大势力鼎力,10大强者打碎幽冥天,天地大乱生灵涂炭。万年征战终于封印了幽冥天,史称幽冥纪元。20万年后,封木小部族,少年林天万界争雄上演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