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61800000097

第97章 林则徐(2)

林则徐负责主持的另一较大的水利工程,是在江苏疏浚江湖水道。江苏各地布满湖泊、河汊,号称泽国,最宜兴办水利,灌溉农田。但由于历任地方官吏只知搜刮民财,以致原来的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败破坍塌,一遇上倾盆大雨,便出现田舍淹没,饿殍遍野的凄惨情景。为了从根本上制服水患,变有害的江河、湖泊为有利的灌溉水系,林则徐很早就倡议修浚水流淤塞的三江,即吴淞江、黄浦江和娄江(又称刘河)。他出任江苏巡抚时,吴淞江和黄浦江已为前任官员疏浚完工,而刘河和另一条叫白峁河的河流,却依然淤塞为患,成为苏南富庶地区的一大威胁,动工疏浚已是刻不容缓。1834年4月,他发动官民捐款合办,自己先带头捐出了一千两银子。在江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刘河和白峁河相继破土动工。在施工过程中,林则徐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辞劳苦地在工地上督修查勘,并一边仔细检查,一边随手记上一些暗号,等到竣工验收时,就能够根据记号知道是否符合要求,做到了快捷、准确,令人叹服。由于林则徐对一切施工开支都精打细算,又杜绝官吏侵蚀舞弊,到刘河和白峁河完工时,修河经费竟然略有节余。他又用这笔余款先后疏治了峁淀支河、七浦河、杨林河等河道。在林则徐主持下得以修治的江苏境内的水系还有徒阳运河、练湖、宝山海塘,以及淮安府盐城县的皮大河等湖泊、河塘。由于他作风民主、认真务实,奖惩分明、身体力行,所以在督修水利方面成绩卓著,名声大噪,不仅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而且赢得了万千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在封建时代,河工、漕运、盐政从来就被贪官污吏视为肥缺,担任这些职务的官吏也往往尤为群众所痛恨,然林则徐主持河道多年却美名鹊起,每到一地都受到百姓“扶老携幼,香花载道”的热烈欢迎,足见其与一般封建官吏的异趣所在。

江苏是林则徐任职时间最久的一个省份。1823年,他就任江苏按察使,这是主管全省司法工作的高级官员。到任之前,他就了解到江苏吏治败坏、豪强逞凶,官府与地方土棍相互勾结,欺压良善、强取豪夺,民情激愤,积案如山。因此,他一到任,便到各地进行明察暗访,采取果断的措施,清理冤狱,纠正错案,惩治豪强、打击恶棍。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清理了一大批案件,以自己的行动昭示天下,从而大得民心,深受江苏百姓的爱戴。

1823年夏天,江苏大雨滂沱,连绵不绝,造成洪水泛滥,许多城镇、乡村顿成泽国,田禾荡然无存,一时间灾民遍野,啼饥号寒,惨不忍睹。在这种情况下,官府、地主、朝廷不但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反而照旧追逼赋税、敲诈百姓,致使受灾最严重的苏南松江灾民在求生不得的情况下打算铤而走险,聚众反抗。面对民变,江苏巡抚韩文绮力主出动军队进行镇压,林则徐则力陈不可,他认为地方闹灾,官府的责任是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武力镇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韩文绮听他言之成理,便收回了原来的决定。由于林则徐的努力,使江苏人民避免了一场大屠杀,他自己并积极投入了救灾工作,提出了“在官不可不尽心,而在民不可不尽力”的救灾总方针和围田抢种、补种的办法,并多次呼吁反对“只顾钱漕,玩视民瘼”的官僚作风。大水未退,他便乘坐一叶扁舟,亲往灾区抚慰灾民,举办平粜,设立医药局,推行“当牛”法(即允许农民当牛给政府收养,次年用原价赎回),组织群众恢复发展生产。在大灾之年,将“民本”思想落实在了行动上,一时“民颂大起”,乡民有口皆碑。并因救灾有功得到道光的赞誉。

1831年夏天,江苏再次因运河决口出现大灾,江北地区一片汪洋。此时,林则徐已任职河南,因为他以前在江苏办赈卓有成效,道光帝便命令他再次负责赈灾事务。林则徐想到灾区人民的疾苦和企盼,二话不说,立即成行,救灾工作还在前往江苏的途中即已开始着手,途经商丘时,林则徐购买了2万石小麦,一并运到江苏,以济燃眉之急。小麦运抵后,他考虑到南方人民不习惯面食的饮食特点,决定以小麦二升折合大米一升分给灾民;短欠的价银,则责成地方士绅筹集支付。这种强制地主、士绅捐赈救灾的做法,在其他官员中是不容易找到的。

自担任地方官以来,林则徐始终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成绩卓著,口碑极佳,逐渐被委以重任,1832年3月,他被提升为江苏巡抚。消息传开,江苏各地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额手称庆。莅任时,竟有几万人成群结队、喜气洋洋地出来迎接。

对于林则徐这样一位清正廉洁,重民爱国的官员而言,职务的每一次升迁,都意味着责任的扩大,付出的增加。来到江苏,等待他的是水患过后接踵而至的饥馑和瘟疫。那种饥民鸠形鹄面、奄奄待毙的惨状如此强烈地振撼着这位抱定“民本”思想的有良心的巡抚,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许是上苍要考验这位上任的新官,不久,江南又出现大旱,江北也受到洪水的威胁。第二年夏天,又是祸从天降,大雨连绵,江潮水势猛涨,许多堤岸被冲坏,房屋倒塌,庄稼被浸泡在大水中,灾民颠沛流离无以为食。到秋天,各地仍是连月阴雨,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稻子和棉花,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接二连三的灾情,林则徐马不停蹄,立即投身于赈灾之中。他亲自到田地巡看,发现稻穗结的多半是空谷,有的仅灌半浆,即使是半熟的稻子,也多变成焦黑。有一部分虽已收割,但由于长期晴少雨多,无法及时曝晒,已经发芽霉烂了。至于棉花,早期结的花铃有不少被风吹落,后来结的也大多腐烂落地,大致只能得到一二成的收获。情势实在堪忧,林则徐毅然为民请命,上奏道光皇帝,诉说灾情之严重、灾区百姓颠沛流离之苦,请求朝廷体恤民艰,适当减免赋税。为此,他被道光皇帝斥责为“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只知博取声誉”。然而,在这种危及个人声名前途的情势下,林则徐仍然坚持直言具奏,情词恳切地说:国家与人民是不可分开的一个整体,朝廷的一切开支都取之于民间,民富国富,民穷国穷,现在暂时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表面上看来是国家的收入减少了,但等到渡过了难关,恢复了生产,农业得到好收成,国家的财政来源不就更保证了吗?所以,目前对人民多放宽一分追逼催索,就能够多培养一分民众的元气,要是一味苛刻盘剥,灾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则难保不会激起民变。诚恳的态度、人理的分析,终于打动了道光,破例减免了江苏灾区的钱粮。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明智之举。然而在封建专权,天威难测的大一统体制下,任何不慎,哪怕是言辞的不当,都有可能触犯天子,家破人亡,身为一名封建大员,能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并且不计得失,反复直陈,这样的胆识与魄力,并非人人做得到的。如果没有早年艰苦生活的磨砺、与下层百姓的生息相通、父母亲朋的言传身教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很难想像林则徐会有这样的立场和态度。

林则徐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几乎事必躬亲,负责到底,并针对一些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妥当处理,收到了极佳的效果。江苏闹灾荒时,恰逢大官僚潘世恩因父母去世,在家守孝。林则徐听说潘府积粮万石,便要求他开仓发米,赈助灾民。潘世恩舍不得,撒谎说家里的粮仓粒米无存。无法找粮食救济百姓?林则徐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是个空仓,那就暂时借给官府贮放粮食吧。话刚落音,封条已贴上潘家粮仓的门上。第二天,林则徐传令手下的人揭去封条,打开米仓,将全部粮食散发给急需救助的灾民。潘世恩无话可说,眼睁睁地看着搜刮来的米、麦又回到贫苦农民的手里。作为大学士的潘世恩,位尊权重,就在天子的脚下,本是地方官员万般巴结,以图其在皇上面前美言自己的人物,林则徐的这种做法,显示了其有胆有识,不畏权贵的精神。为了帮助百姓渡过灾荒,林则徐曾带头捐赠银两,待赈款和物资凑齐,他担心地方官吏勾结豪绅从中作弊,化公为私,不能将全部款项、实物用到灾民身上,决定派出在苏州府学习的诸生一百多人,代替官绅担负施赈任务。他们到灾区后,认真清查户口,核实受灾人数,按哪定发放银、米等物。依靠请生办赈,这是林则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这个办法的确起到了避免官绅侵吞赈款、欺压灾民的作用,人们称道这是一项“善政”。”林则徐在江南的另一重大政绩是整顿漕务。当时,清政府实行南粮北运,每年都要从南方搜刮4百万石粮食,称“漕粮”。江南一带的产粮区,就成了清政府重要的“粮仓”。尤其是江苏,更是当时“漕粮”负担最重的一个省份,本来政府的征收已经十分苛重,加上官府和属下爪牙的巧立名目,层层加码,贪污肥私,致使漕务成了江苏人民的又一重大灾害。对于这些情况,林则徐早有所闻,任江苏巡抚以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整顿、改革。如限制官吏浮收勒索,惩办侵蚀钱粮的人员,调派得力干吏随船押运等。他还会同两江总督陶澍议订章程,对革除漕务的弊病,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这些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穷困处境,但多少总会给贫苦不堪的农民减轻一些负担。

林则徐在多次办赈救灾中体会到,灾荒之年,作为父母官,采取临时救济措施固然很重要,但毕竟是亡羊补牢的消极办法。整顿漕务也只是权宜之计,他觉得要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的处境,减轻南方各省人民的负担,必须从发展生产上做文章,粮食产量增加,就可以储粮备荒,改善百姓的生活。根据江苏的实际,他打算改变江苏广大地区历来只种晚稻不种早稻的习惯,派人到福建、湖南等地引进优良稻种,并在巡抚衙门后面辟出一块空地,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先进行试种,用事实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然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又鼓励和组织一些热心农业改革的人编写农书,广为宣传;对那些思想保守的人则进行说服开导。林则徐听说署理江苏按察使李彦章,曾在广西试种水稻,对农业生产颇有研究,便委托他写了一部《江南催耕课稻编》,并亲自为之作序,说明早稻的好处,对地方官绅的种种反对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

为了彻底解决北方对南方在粮食上的依赖,林则徐提出了对北方农业生产进行大规模改革的设想,这个设想虽然大胆,但林则徐却胸有成竹,早在担任翰林院编修期间,他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曾查阅了历代农田水利的档案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准备着手编写一部《北直水利书》。他的具体想法是:北方水源并不贫乏,土质也适宜种植水稻,只要大力兴修水利,开沟挖渠,就能将旱荒之地变成肥沃良田。他建议可先在河北的天津、河间、永平和遵化四个府州低洼潮湿、芦苇丛生的荒地,开垦种植,取得成效后,再向山西、陕西、河南等省逐步推广。对于这个方案,林则徐充满信心。他认为,如果能在京畿附近治水造田,便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使京师等地做到粮食自给,从而结束长期以来南粮北运的局面,祸害江南人民的“漕粮”,自然也就可以免除了。他把自己的设想以《胪陈直隶水利事宜十二条》奏报道光,希望朝廷采纳,只可惜当时守旧势力盈朝,陈陈相因,得过且过,林则徐的呼声无人倾听,他的美好愿望终成泡影。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中一名较好的官员,主要表现在努力发展生产和关心民瘼上,进入仕途以来,本着上为国计,下恤民生的精神,他整顿河工、兴修水利、救灾放赈,无论于那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吏的施政才干,使其思想中体现着鲜明的人民性,这与他在任职实践中较多地接触百姓、了解下情是分不开的。

林则徐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之一,他目睹清朝国势衰微,甚为忧虑,为了使国家民族走向富强,林则徐竭力提倡内政改革。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加之战争赔款,致使清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林则徐提出了兴利除弊,体恤民生,以培国本的思路。他认为,国计与民生实相联系,下恤民生,正是为了上筹国计。为此,他反对赋税繁苛,反对官吏敲诈勒索,主张纾民力、培元气,明确提出“裕国足民”的正确主张。

在当时,漕务、盐务、河工,是清朝积重难返的三大弊政,也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普遍关注的问题。林则徐的内政改革主张也集中在上述问题上。

清政府每年都要从南方六省征收几百万担漕粮,动用四、五千只帆船,运往北方,供京畿官兵食用,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官吏层层贪污,敲诈勒索,民众无不怨声载道。林则徐担任地方官后,主张“官督帮收”,在官府监督下,由船帮直接收粮,改变过去由官府征粮入仓,再交船帮运输的办法,从而节省粮食进出仓的时间,避免官吏从中舞弊;他还提出改河运为海运,由水师护送民间商船运送漕粮。另外,他的在直隶一带兴修水利,在北方试种水稻,就地取粮,免除南粮北运的主张,则是其欲彻底解决潜运弊端的大胆设想。

由于官府垄断并与盐商互相勾结,贪污中饱,盐政也是弊窦丛生,林则徐与魏源等人,都主张推行票盐法,由盐商交税领取盐票,再买盐自由销售,以革除官府垄断的弊端。

林则徐还对金融和矿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当时,由于洋钱高于白银,造成白银亏损,白银又高于制钱,造成银贵钱贱,商民交困。有的官员主张压低洋钱价格,有的则把银贵钱贱归咎于商人所发钱票不能兑现,主张禁止使用钱票。林则徐不以为然。他认为洋钱既已流通使用,骤然压低价格,必会损害商民利益。他主张由官局铸造银钱,既可压抑洋钱并逐渐取而代之,又可便于商品交换,保护商民利益。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首倡者。关于商人使用钱票问题,林则徐认为,它对国家财政金融不仅没有妨碍,而且,钱票在民间通行,还可济民用之不足,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困窘的国家财政更无补救之法。出于开辟财源的考虑,林则徐反对封禁矿山,主张鼓励人们开采,具体经营可以官办,也可以官商合办,还可以商民自办。他在云贵总督任内,鉴于云南矿藏丰富,便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林文忠公政书》第227页)。甚至认为商民开矿,比官府开矿更有成效。

林则徐改革内政的主张,虽是为了挽救清朝的财政危机,补救封建统治,但同时也包含着富强祖国,抵御外敌的良好愿望。其客观作用,顺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同类推荐
  • 慈禧御苑外史:德龄公主文集

    慈禧御苑外史:德龄公主文集

    这是一本独特的历史小说。<br/>作为慈禧身边的一等女侍官,德龄公主依据她所了解和亲历的事实,详尽描写了慈禧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与荣禄的初恋,成为皇帝宠妃,辅佐同治登基,扶持光绪即位,逃亡西北,重回北京,直到最后结束对中国将近五十年之久的统治。<br/>德龄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深入探索了这个神秘女人的内心世界,向我们展示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真实的历史写照,更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德龄公主则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停止那些荒诞的流言,让真实的历史得以保存。
  • 林散之

    林散之

    本书包括:奋发的青壮年时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七年流浪、高潮和衰退、灿烂晚年等篇章,介绍了林散之的一生。
  •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自幼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她认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为人类做出有益的事情。做一个好护士,是她生平唯一的愿望。为了这个夙愿,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 林肯传

    林肯传

    美国历史最伟大总统的传奇一生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倾心之作富含智慧,启迪人生的经典作品。林肯的主要功绩有:打响南北战争、纸上谈兵的麦克莱伦、浮夸派将领薄柏、激烈的内阁争斗、发布《解放黑奴宣言》、壮烈的葛底斯堡战役、传奇将军格兰特、连任总统、南方军投降等。
  • 汪精卫第四卷

    汪精卫第四卷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唯武独尊

    唯武独尊

    一位身负绝天脉的少年,从小便被家族逼迫,弃武从文,受尽冷眼。却因在一处神秘的寒潭之底,发现了一块破碎的青铜残片,从此少年的命运开始改变!修绝世功诀,得凤凰传承,收逆天魔宠,凝天命神魂。且看异界叶轻尘如何凭借其逆天奇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天下,唯武巅峰。
  • 高冷杀手:执手无悔

    高冷杀手:执手无悔

    殷倾夏(眯眼):炎皓月,你再对我动手动脚我就杀了你!炎皓月(挑眉):呵,我可是你的雇主。殷倾夏(怒):你……初见,她不喜挑剔得人神共愤他,他质疑看似纤弱的她。然而……
  • 踏雪之嫡女心计

    踏雪之嫡女心计

    祝雅竹是东龙国当朝丞相府的嫡女,母亲早死,父亲只管朝政不理后府,被淹死后由祝雅穿越到她的身上。丞相府中有一个赵姨娘,不仅下毒毁她容貌伤她性命,还让女儿抢她的未婚夫?看我不整治你们!过着轻松宁静的日子多好!只是,能不能把这个无耻下流的妖孽劈死?“我跟你没关系,离我远点!”“美人,你还是从了我吧!”“从你妹,赶紧滚!”祝雅竹黑这着脸,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我妹不好这口!”“我…………靠!”…………
  • 仙界来的网游大神

    仙界来的网游大神

    夏凡指着苍天怒骂:你这个扑街作者,给我起的什么破名字!夏凡夏凡,现在真特么下凡…呸!穿越了!别人穿越要么就是废柴装X逆袭打脸,要么就是光环附体系统无敌,你特么倒好,居然让我一个堂堂的修仙者穿越到这么一个破地方打!游!戏!我不要面子的啊……(此处省略三百万字)扑街作者(区区在下)缩在电脑屏幕后,怂成一团……是的,这就是一个被雷劈坏了脑子的修仙者,穿越到未来世界打游戏的奇葩故事。夏凡:你特么还敢说我脑子坏了?信不信我把你脑子锤爆!
  • 我与我的哥哥和弟弟

    我与我的哥哥和弟弟

    周一珂、吴一零、张一素、王一乐、杨一奇,这篇小说主要是讲他们五个兄弟姐妹的事,至于他们的姓氏为什么不同,那是因为他们五个的妈妈是很要好的闺密,她们年轻的时候不想谈恋爱,但是都想要个孩子,所以五个人相继都去做了人工受孕,孩子生下后都跟着她们姓,至于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一字,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家人。在生下孩子之前,她们一起创作了一家服装公司,五个人都是设计学院毕业的,公司的发展还不错。虽然他们是一家人,但是妈妈们并不和孩子们住在一起,每个月给他们一些钱,不许他们请保姆,要买衣服的提前说好钱另算,为了是想让他们能都独立,感情变得约好,但是妈妈们有空也会去看看他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佣兵开始

    从佣兵开始

    别人都是辛辛苦苦的练习魔法,但对有技能树的莫格而言,只需给魔法加加点,威力就能轻松翻倍。“怎么可能!这已经是我最强的魔法了!为什么你能这么轻松就抗下来了!!”莫格:“这是魔法抗性,没见过吧!”“可恶!为什么还在流血!治愈魔法怎么不管用!”莫格:“不要惊讶,这只是流血效果,治愈魔法是没有用滴。”
  • 偷龙

    偷龙

    华人,龙的传人……古代皇帝宣扬皇权天授,皇帝是真龙天子……成语中又有一句“偷龙转凤”。偷龙……
  • 异世医女

    异世医女

    一场意外转世,江依落轮回至崇尚修炼的天穹大陆,误闯落英谷,被落英怪医收为关门弟子。毫无修为的她,却精于炼药制毒!天下盛传,得此女者得天下。冷酷如绝的嗜血帝君,温柔如墨的风流蛊师,谁是她命定的真心人?她不愿委屈自己,许下誓言今生只做他的专宠妖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