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在位13年,明察慎断,执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具有贞现之风。
口吃皇帝
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据记载,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得几乎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州积钱甚至多达三百万缗。
值得一提的是,李忱本来是唐宪宗的妃子郑氏所生,自幼口吃,很少开口说话,人称“痴儿”。宪宗本来是想立李忱为太子,但却被李昂抢先做了,是为唐文宗。李昂死后不久,其弟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武宗封李忱为光王,但却经常欺负自己的叔叔李忱。不管侄儿武宗怎么取笑和耍弄他,他也毫无表示。
与高僧的渊源
据说,武宗曾经逼害李忱,导致他不能居住在长安,只好潜逃为僧。传说光王李忱为僧时最初的落脚点是浙江海宁的镇国海昌院,原名庆善寺,俗称北寺,初建于粱。当家方丈齐安原系唐室宗亲落发为僧的,李忱就在此地当了一名小沙弥,取法名为琼俊。齐安发现他举止不凡,便另眼相看,倍加礼遇。
登基以后的李忱,几次派使者来迎齐安,都被婉言谢绝了。不久,齐安圆寂,李忱为此十分伤心。特地写了悼诗,还大兴土木,扩充寺院,建造舍利塔,并令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卢简术书写塔碑,表达自己报答恩师的心情。
李忱与齐安为师徒的故事流传极广,所以北宋时苏轼游海宁,特地撰写七绝《悟空塔》:“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此中是指齐安早就辨识落难时的人即是光王李忱。
据说李忱还与唐末高僧黄檗禅师希运相从。他在海宁当沙弥时,有次正逢黄檗来海昌院说法,两人还曾当面谈论佛法。传称黄檗有天眼,早就看出李忱的帝王之相,就邀请他同游,就此,李忱离开了海宁,先后赴江西、湖南诸地,又随黄檗隐居安徽。
古代人物节俭的美德
武宗病重时,因五个儿子年幼,未立太子,但继承皇位怎么也不会轮到李忱。大宦官马元贽趁机矫使诏命,特立李忱为皇太子,全权处理国事。他以为弄个呆子当皇帝,自己将来好控制朝政,哪里想到,李忱即位以后,待人处事有规有矩,一反痴呆性格,这才知道李忱的痴是假装的。马元贽虽然因拥主有功,受到宠信,但他也不能不佩服李忱这个有心计的人,再也不敢小看他了。
登基以后李忱的节俭表露无疑。首先是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用度方面严格要求。在衣着服饰方面,他一反历代帝王追求奢华的风气,不讲究穿戴。平时在宫中,他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文武大臣时,才换上信义服。有时上朝也穿着洗过的衣服,看似旧了些,他也不以为耻。在饮食方面,李忱也不铺张浪费,每日三餐的饭菜也比较简单,从不挑剔。他的出行也不讲究排场,他曾下诏废除出行前先用龙脑、郁金香铺撒地面的陋习,认为这样做太奢侈浪费,根本没有必要。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节俭,都上行下效,也注意节俭起来。因此,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都以节俭为荣。
李忱对自己的子女们也严格要求。他曾下诏说:“我要用俭朴来教育天下,应当从我的家属开始。”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官郑颢。按照宫中常例,公主出嫁时,乘坐的车子应该用白银装饰,可是李忱却打破常规,下诏令改银为铜,他还亲笔给女儿写了一个诏令:“假如违背了我的告诫,将招致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那样的灾祸。”他的告诫是什么呢?谨守妇道,以俭朴为德,不要轻视丈夫和丈夫的家族,不要干预政事。可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有一次,郑颢的弟弟患了重病,李忱派人前去探望。使臣回宫后,李忱问万寿公主在哪里,回说在慈恩寺看戏。李忱听了非常生气,叹气说:“我曾经责怪士大夫家不愿和我结亲,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立即把万寿公主召进宫来,严厉地责备她道:“哪有小叔子生病,不去探望问候,竟然去看戏的呢!”公主站在石阶下,不得不认了错,李忱这才让她回去。官员们见皇亲国戚都安分守法,都不敢骄横妄为了。
平易近人
另外,李忱还有平易近人的美德。在上朝时,他听大臣们奏事,当然摆出了一副威严的架势,但却没有烦躁和怠惰的神情。下朝后,他和朝臣们说说笑笑,谈家常,说趣闻,总是和颜悦色,无所顾忌,气氛非常融洽。对身边的重臣,在平时如同对待客人一样,很尊重对方,总是客客气气的。甚至对宫中的侍从,他也不歧视。他能够叫得出每个侍役的名字,知道其干什么差事,谁要是生了病,他还亲自前去探望。有时还私下里赏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他的平易近人,使人尊敬他,他的威严又使人怕他。当这样皇帝的臣子只有兢兢业业了。
难能可贵的皇帝
鉴于唐武宗与寺庵争夺劳动力和财富,几次下令灭寺,勒令僧尼还俗,而宣宗又相当崇信佛教,兴建寺庵,所以有人从这里推断,也许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说法是某些僧尼或文人捏造的。不管宣宗曾经是否出家,仅从唐代中后期几位皇帝来看,有的荒淫,有的奢侈,有的骄横,有的昏庸。而李忱能做到恭谨节俭,以礼待人,也算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