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50000000040

第40章

陈眉公三日疟,浃岁未瘥。素畏药饵,尤不喜人参。其脉浮之则濡,沉之弱。荣卫俱衰,故迁延不已。因固请曰:素不服参,天畀之丰也。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先服人参钱许,口有津生,腹无烦满,遂以人参一两,何首乌一两,煎成,入姜汁钟许,一剂,势减七八,再剂疟止。(与景岳何人饮意同。)(《医通》。)一士人病疟久不愈,有道士来,以枣一枚,按病患口上,咒曰:我从东方来,路逢一池水,水内一尊龙,九头十八尾,问他吃什么,专吃疟疾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连咒三遍,将枣纳入口中,令嚼食之,遂愈。

(《二酉余谈》。)冯楚瞻治徐六御患疟不已,热时,恶心胸胀倍甚。医用柴胡汤加草豆蔻,意其痰食为患耳。乃徐素有鼻衄症,今当壮热之时,忽遇辛热之药,迫血妄行,溃涌数斗,昏晕不省,冷汗如珠,四肢皆冷,脉微欲绝。令以独参两余,煎汁半钟灌之,始能吞咽。再煎再灌,次日稍苏。但呃逆不止,乃以温补之剂,重用人参冲服,诸症渐平。但人参略少,呃逆便甚,八味、十全,早晚服,两月全愈。

韩老夫人患疟甚重,壮热无汗,六脉洪大而空。冯曰:汗生于阴,肾主生液,今六脉有阳无阴,岂可更汗,以促其孤阳亡越乎?(凡治伤寒感症,均宜达此,不惟疟疾为然。然必用于误表之后,斯为合法。)以八味加牛膝、五味子,每剂纳熟地二两,煎碗余灌饮之。滋水即所以发汗也,果大汗而愈。

赵某形甚肥壮,而中气甚虚,下元不足。夏月患疟,医以发散和解不愈,复以补中益气调之,亦不应。发时,寒热大作,喉如鼾,脸红喘促,出多入少。脉之,寸关豁大,两尺甚微,势甚危困。谚云:少不可弱,老不可疟。老年气血衰微,大寒大热,非所堪也。故气多出少入,一时暴绝,理宜大补真阳,仍佐下焦敛纳封藏之剂,如八味加五味、牛膝为稳。若补中益气,恐益令孤阳上浮,阳食于上,阴绝于下,便有不测之患。(观此,则知补中益气不可漫用也。)况以阴亏阳损之躯,而犯阴竭阳浮之病,复当阳浮阳耗之时,升浮之药,断非所宜。奈病家医者均以热天热病,畏投桂、附。补中益气,先哲良方,必欲进之,果喘促愈加,夜半而逝。(可以为戒。雄按:今秋,相简哉室患疟,初投消散,继以补中益气,延至匝月,骨瘦如柴,左乳震跃,气促心悸,眩晕汗多,腹中如有聚气,时欲上冲,绵已极。其师赵菊斋拉余诊之,脉来弦敝,而微细如丝,投以西洋参、龙齿、牡蛎、龟板、鳖甲、冬虫夏草、甘草、小麦、熟地、归身、杞子、麦冬、红枣、莲子心等药,出入为方,浃旬而愈。)徐氏妇七十余,患疟,上则咳嗽吐血,下则泄泻,粒米不进,人事不省,胸膈胀闷。脉则两寸细数,左关弦大,右关甚微,两尺重按不起,势甚危笃。知为阴虚内热外寒,肝无血养而强,脾无气充而弱,血无所统而吐,谷无所运而泻,气无所纳而胀,悉属本源为病。用重剂熟地、白术、麦冬、五味、牛膝、制附子,参汤冲服,疟止神清。既而病患自谓胸膈有停滞,不肯用补,乃诡以八味丸为消食丸,参汤送下,遂诸症悉痊。

谢登之年七十余,偶途中遇雨,疾趋而归,继发疟疾,甚危,每发辄大便,便必昏晕欲绝。医以疏散,势愈剧。冯曰:冒雨受寒,疏散宜矣。独不思经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皆伤脏也?凡入者为实,出者为虚,大便出而昏晕,元气欲脱矣,尚可以既散之微寒为重,而垂绝之元气为轻耶?急以附子理中汤加五味,投之而愈。

按:黄履素引立斋云:凡久疟乃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泄泻,手足厥冷,寒战加栗,若误投以清脾、截疟二饮,多致不起。又,三疟久不止者,多成坏症,想不遵此治法,而医药乱投之故。予表兄沈鸿生孝廉,精神素旺,自闽游归,患三疟,几一载,元气都耗,后疟虽止,而面黑眼黄,见者惊异。如是又二载,卒以鼓胀亡。先生指久疟为元气虚寒,信为确论。余少时曾患此,虽不敢服清脾、截疟等药,而所进皆柴胡、黄芩之剂,十四五发方得止,亦甚野狼狈矣。此病最忌生冷荤腥,使滋味淡泊,邪气自衰。予病守戒甚严,疟止后,茹素者半月,才极乃荤,是以脾胃顿开,饮食较未病前倍增,精神始旺。

黄之侄倩孙培之,得吴与辰金铅丸。有一比邱患山疟,久不止,与一丸服之,减半。盖山疟属元气虚寒,金铅丸能助阳气,故两丸竟愈。

张路玉治张怡泉,恒服参、附、鹿角胶等阳药,而真阴向耗,年七十五,七月病疟,误进常山截疟一剂,遂人事不省。六脉止歇,按之则二至一止,举之则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热之际,诊之则不止,热退则如前。此真气衰微,不能贯通于脉。及寒热时,邪气冲激,经脉反得开通,此虚中伏邪之象。为制方,常山一钱,酒拌,同人参五钱焙干,去常山,但用人参,以助胸中大气而祛逐之。因常山伤犯中气而变剧,故仍用之为向导耳。

昼夜连进二服,遂得寝。但寒热不止,脉止如前,乃令日进人参一两,作二次服,并与稀粥助其胃气,数日寒热止,脉微续而安。(雄按:谈脉有理,用药可法。)顾玉书疟发即昏睡呓语,痞胀呕逆。切其气口,独见短滑,乃有宿滞之象。与凉膈散,易人中黄,加草果仁,一剂而霍然。

金氏子八月间患疟,发于辰戌丑未,至春,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热,直至初夏。诊其脉如丝,面青唇白,乃与六君子加桂、附。四服不应,每服加人参至一两,桂、附各三钱,辰戌丑未之寒热顿止,子午卯酉之寒热更甚。此中气有权,而邪并至阴也。仍与前药四服,面色荣,食进,寒热悉除。后与独参汤送八味丸,调理而安。

顾文学年逾八旬,初秋患瘅疟,昏热谵语,喘乏遗溺。或以为伤寒谵语,或以为中风遗溺,危疑莫定。张曰:无虑,此三阳合病,谵语遗溺,口不仁而面垢,仲景暑症,原有是例。遂以白虎加人参,三啜而安。同时顾文学夫人,朔客祈连山,皆患是症,一者兼风,用白虎加桂枝,一者兼湿,用白虎加苍术,俱随手而瘥。或问今岁疟脉不弦之故。曰:疟属少阳经证,其脉当弦,而反不弦如平人者,以邪气与正气浑合不分故也。《金匮》云: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当知脉既不弦,便非风木之邪,即不当用柴胡少阳经药,岂可以常法施治乎?张飞畴治沈子嘉,平昔夏间,脐一着扇风则腹痛,且不时作泻,六脉俱微数。此肾脏本寒,闭藏不密,易于招风也。下寒则虚火上,故脉数。与六味去泽泻,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藜,作丸服,由是脐不畏风,脾胃亦实。明秋患疟,医用白虎、竹叶石膏等,疟寒甚而不甚热,面青足冷,六脉弦细而数。用八味丸,二倍桂、附作汤,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间进,二日疟退,调理而愈。

高鼓峰治曹献室人,十一月病疟,发则头重腰痛,寒从背起,顷之,壮热烙手,汗出不止。曰:此太阳经疟也,用大青龙汤。曹曰:病来五六日,委顿甚矣。且病者禀素怯弱,又他医言有汗要无汗,带补为全。今汗如此,而复用此药,恐不能当。高笑曰:第服此,其病自除。当晚汗犹未止,进一大剂,即熟睡,次日不发。

逾日,以补中益气调理而痊。(全在认症明白,故能谈笑自若。)徐方虎病三阴疟,已四年矣,幸所治皆武林名医,服药得法,不致溃败。(刻薄而善占地步。)用人参几十余斤,然年久病深,至是遂不能支,形肉尽脱,饮食不进,每觉有气从左胁上冲,即烦乱欲脱,奄奄几殆。乃重用桂、附、白芍、地黄,加以养荣逐积之药,冬至日正发期,是日遂不至。(予从侄藻明业医,患此治不效。偶端午大啖黄鱼,竟愈。又数人患此,遇朔日亦痊。)附方:用何首乌五钱,陈皮二钱,青皮三钱。酒一碗,河水一碗,煎至一碗,温服。治疟不论久近即愈。

张三锡治翁氏妇,久疟,食少汗多,用六君子加黄连、枳实,月余不应。因悟连、枳之过,纯用补剂,又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再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痊。

张三锡云:《准绳》载一妇人,夏患疟,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之甘辛气清,以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以知母、石膏、黄芩之苦寒,引阴气下降,使离于阳,而热自已;以猪苓之淡渗,分利阴阳,使不得交并;以穿山甲引之;以甘草和之。一剂而止。

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以灸脾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疟,闻之亦灸此穴而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俞即效。

陆祖愚治朱襟湖,六旬外,肩上忽生疖毒,因褪衣敷药,致感冒成疟。(要知疖毒本由伏暑,又因遇寒,遂发疟耳。)脉浮虚,乃于补气血药中,加疏表之味。数剂后,脓溃而精神愈惫,遂加参、两许。六七日后,疟虽轻而未止。有人谓斩鬼丹之妙,不可胜言,次早水吞一服。少顷,寒热愈炽,呕吐不止,昏晕异常,喘气不定。乃用甘草为君,黄连为臣,佐以金银花、藿香,开胃解毒。晕吐止,乃用大剂人参、何首乌。数服疟止,再用养血补托,收敛生肌,肿毒消而全愈。

陈雅仲四月初过仙霞岭,陡遇狂风骤两,雨具徒施,遍身俱湿,宿店又无火焙,兼长途劳顿,水土不服,饮食失宜,遂患疟。闽医用药与浙迥殊,即柴胡一味,惟以前胡代之,名曰香柴胡。陈君之疗,发散为主,得汗而病转甚。陆适在闽,诊之,面色槁而黑,自汗神昏,懒于言语,疲惫已甚,(此风去而湿存之候。)其脉左手弦细而滑,气口缓弱。知其劳顿之后,重加发散,乃与养血健脾宽中和解之剂,去病犹反掌云。

严力庵着有《柳洲遗稿》,予之至友也。以在闽病疟数月,归及两旬而殁,因录是案,不觉惘然。天耶人耶。时己丑长至后一曰。(雄按:沈再平云:今人治疟,必用柴胡,若非柴胡,即不足以为治者,故致展转淹滞,变生不测,竟能殒命,则知疟本非死证,惟概以柴胡治疟者杀之也。夫柴胡为少阳表药,若其疟果发于少阳,而以柴胡治之,无不立愈。

若系他经,用之则必令他经之邪,展转而入少阳,迁延日久,正气已虚,邪气仍盛,而且弥漫诸经,以致毙命,所必然矣。奈医家病家,彼此昏迷,率以柴胡为治疟要药,从无悔悟,良可浩叹。余谓不概以柴胡治疟,惟缪、叶丙家耳。)薛立斋治大尹曹时用,患疟寒热,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神思甚倦,其脉或浮洪,或微细,此阳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内参、囗、归、术各加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炮姜、附子各一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又治东洞庭马志卿,与此同,但去附子加炮姜一钱。

一妇人劳役伤食患疟,或用消导止截,饮食少思,体瘦腹胀。以补中益气,倍参、囗、归、术、草、当归,加茯苓、半夏各一钱五分,炮姜五分,一剂顿安。前药炮姜用一钱,不数剂全愈。

朱丹溪治浦江洪宅一妇人病疟,间两日而发,饮食绝少,经脉不行,已三月矣。诊其脉,两手并无。时正腊月,极寒,议作虚寒治之,遂以四物汤加吴茱萸、附子、神曲为丸与之。朱自以处方未当,次早,再求诊之,见其梳妆无异平时,言语行步并无倦怠。朱惊曰:前药误矣。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碍而不行也。无脉者,非血衰少而脉绝,实乃积痰生热,结伏而脉不见尔。当作实热治之,遂以三花神丸与之。旬日后,食稍进,脉亦稍出。一月后,六脉俱出,但带微弦,疟尚未愈。因谓胃气既全,春深经血自旺,便自可愈,不必服药。教以淡滋味,节饮食之法,半月而疟愈,经自行矣。(以丹溪之才,而如此虚心,如此细心,真可为后世法。)一男子患疟,久而腹胀,脉不数而微弦,重取则来不滑利,轻又皆无力。遂与三和汤,令于方中倍加白术,入姜汁服之,数服而小便利一二行,腹稍减。随又小便短少,作血气两虚,于前药中入人参、牛膝、归身,作大剂服,四十余帖而愈。

一人久疟,先间日,后一日一来,早晚不定,皆肾不纳气故也。用人参、茯苓、半夏各一钱,丁香、五味子各五分,益智、甘草各三分,姜水煎服。

王宇泰治蒋先生牝疟。众医因身疼寒甚,欲用桂、附。曰:溽暑未衰,明系邪热,安可温也?经曰,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斯骨寒而痛。寒生于内,则中外皆寒。此寒乃阴阳交争,非真寒也。遂以柴胡、羌活、防风、升麻、葛根以升接三阳,以桃仁、红花引入阴分而取邪气出还于阳分,以猪苓分隔之,使邪不复下,一服而愈。

又治刘令君患疟,而洞泄不止,以交加饮子,一剂而愈。

一人患三日疟,久而不愈,饮食不思,口不知味,热多寒少,用人参、黄囗、柴胡、半夏、茯苓、当归各一钱,黄芩七分,甘草、青皮各五分,姜、枣煎服。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非正常主角见闻录

    非正常主角见闻录

    作为一个资深的网络老白,突然有一天,季明发现,那些自己异常熟悉,甚至是自己常常吐槽的剧情,就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他居然变成了一个,经典的网文小说里的主角!只是,他这个主角,还是往日里让人熟悉的那个一吗?
  • 归来觉醒时代

    归来觉醒时代

    三百年后,天尊易凡为了保护地球而战死,居然重生到地球灵气复苏之前的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爱人,为了保护地球,他决定在灵气复苏之前提前准备,这一世,他要不留遗憾。
  • 最强妖孽

    最强妖孽

    异世大仙‘叶凡’,重生都市,成为了一名高三学生。神识一出,超级计算机跪了;纯阳仙体,打不死的小强哭了;霸道仙术,灭尽万般诸佛。学霸?给我提鞋都不配。泡妞?如果不是绝世美女请不要来打扰我。帮派大哥?千万不要在我面前装逼,不然你会死的很有节奏感。反角:“没有你,地球照样转。”叶凡:“老子就让你看看地球不转是什么情景。”
  • 腹黑系统诱拐冷情女

    腹黑系统诱拐冷情女

    她,冷情冷心;他,邪肆腹黑。她誓要杀尽天下负心人,他倾尽一切改变她的心。看腹黑系统如何让EQ欠费的冷情女走进他步好的陷阱,如何走进她的心?(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重来一次的幸福

    重来一次的幸福

    香草上辈子就是个渣,做什么都是垫底的,一次意外,却让香草回到了中学时代,香草开启了他学霸之路,学霸路上的各种逗趣,和男神约会,等等奇妙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女学生男神放肆宠

    重生女学生男神放肆宠

    之前,做错的事,那些人说。――你,后悔吗?宁九夏:我后悔了。可我…还能回去吗?
  • 你好像也喜欢我

    你好像也喜欢我

    时隔16年未见,安晴三十岁时,在好友期期的婚礼上遇见了他,他未娶,她未嫁。再见时,安晴能否抓住机会?可是人生如天气,可预料,却又世事难料。安晨喜欢的人,确是安晴没错,两人都以为是单恋,最后又会怎么样,发生什么呢?
  • 尸幻城

    尸幻城

    外城区,死气沉沉,人们都是衣衫褴褛,一个满脸血丝的男人在大街上一瘸一拐,最后倒在地上。
  • 探索未知-恐龙足迹

    探索未知-恐龙足迹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