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14900000014

第14章 本性的真理(1)

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来展开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力图实现其思想道路的第一阶段对意义(世界)的追求。在中期,海德格尔不再在世界中追问存在,而是在历史性中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揭示美与艺术中的各种关联。真理问题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异常困难的问题,对真理问题的现有认识的不足在于,“我们关于真理之本性的知识是那么微薄与愚钝”。(H,S.36)然而,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是双重性的,即对存在的探索和对真理(无蔽)的探索的统一,海德格尔把aletheia译为无蔽,这是古希腊人理解存在的一个基本词语。无蔽是存在者本身的特点,只有当存在者去蔽后成为无蔽,才能感知存在者进而追问存在本身,存在论上的真理乃是无。由此可见,这双重任务是一而二的,更是二而一的。真理的本性就是本性的真理,这里的真理指存在的真理,即作为真理的真理,显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海德格尔从与此在密切相关的存在者即艺术作品入手,使真理得以显现,进而揭示了美与艺术的本性及其与真理的关联。

与传统真理的探求方法不同,海德格尔力图把真理奠定于存在论基础之上,这必须批判与消解历史上以符合论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真理思想。在中期,海德格尔一方面基于早期对真理的源始现象、传统真理概念的由来以及真理的存在论基础的分析;另一方面,又着重探讨真理的本性,这种探讨由艺术作品这一存在者的分析导入。他认为,“真理之本性问题的答案在于下面这个命题:真理的本性是本性的真理”。(W,S.201)这句话表面看来,只是颠倒了一下句子的词序,然而这种变化却是根本性的,它是海德格尔对真理思想的独特表达。本性的真理并不特别关联科学研究的真理、技术考虑的真理、实践生活的真理、经济运算的真理、政治睿智的真理和宗教信仰的真理等。他把本性的真理即真理自身与分门别类的真理区分开来,回到真理的存在论基础之上。揭示真理的作为自身遮蔽的林中空地,由此显明,真理关切自由,真理的本性乃本性的真理。

一、真理:从符合论到存在论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探求,基于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在近代思想中,真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关于真理本性的传统观点和真理首次定义的看法可归结为三个命题:第一,真理的“处所”是命题(判断);第二,真理的本性在于判断同其对象相“符合”;第三,亚里士多德既把判断认做真理的源始处所,又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SuZ,S.284)这种真理观陈述表象事物,即让事物作为对象而立于对面;并且,把物的实体作为认知的根据,物的客观存在导致真理,真理作为真的判断乃是认知与实体的符合。

海德格尔对上述传统观念展开了剖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灵魂的“体验”、“表象”是物的肖似。海德格尔认为,这一命题在当时并不是作为真理本性的明确意义提出来的,但这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后世关于真理的本性在于“知与物的肖似”这一真理观的形成。亚里士多德在符合论的背景中,就真与假的问题作出了阐释,他说:“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所以人们以任何事物为是或为不是,就得说这是真的或是假的。”亚里士多德把命题与句子区分开来,指出并非任何句子都是命题,命题关涉真假,只有具有真假的句子才是命题,而真假基于一个命题与对象的符合与否。

早在巴门尼德那里,真理相关于存在,而意见相关于非存在。柏拉图把真理看成对共相即理念的认识,也即对已遗忘的理念的回忆。一般把亚里士多德看成真理符合论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真”或“假”只是属于命题的,而命题的真假是看它是否与“事实”相符合,而“事实”是由“事物”构成的。而且,命题是由词项构成的,词项对应于事物,由词项结合而成的命题对应于事物所构成的事实。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表现本质,这里的词项对应于事物的本质,命题则对应于事实的本质。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永恒真理就是神,因为神囊括了一切真存在,神就是最高的善。神是一切形式及其创造的对象的永恒根据,真理的标准就是人的认识与神的符合一致。中世纪,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真理是思想适合于事物,这表达类似于“知与物的肖似”这一思想。在真理与一般认识论观点方面,他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符合论一直支配着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尽管符合的含义与方式有所不同。

在近代,洛克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不过他是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来理解的。斯宾诺莎认为,真的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在康德看来,真理在认识与对象的一致中成立,这对象必须是与认识相关的,又有别于其他对象。否则,即使认识与其他无关的对象适应有效,此认识仍然虚假。他认为,真理的名词上的解释,即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这是历来被设定的前提,为人公认。当然,在康德那里,真与假只存在于关于被思维的对象的判断里。在黑格尔看来,真理就是对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理念的揭示。

新康德主义提出恢复康德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反对思辨哲学,力图回到康德综合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思想倾向上去。新康德主义认为,实在论在方法上是落后幼稚的,符合论的真理观同康德的“哥白尼式转向”是不相容的。因此,有必要把这种符合论真理观与实在论关联起来。其实,这种说法忽视了康德本人也持有符合论思想,这一点被布伦塔诺发现了。但康德与其他符合论的区别在于,康德把真与假的标准放在了判断里面。新康德主义也未能克服符合论的困境。

在海德格尔看来,把真理规定为“符合”既十分普遍,又非常空洞。因为“符合”作为认识之谓语,其释义歧义太多。因而追问“符合”这种关系的存在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符合究竟指什么呢?又是如何可能的呢?“一切符合都是关系,因而,真理也是一种关系。”(SUZ,S.285)同时,也并非一切关系都是符合。如指号与被指涉的事物的关系,就不是符合。把真理看成是符合,符合的多义性表明,并非一切符合都相关于真理定义中的“符合”。对此,海德格尔指出:“而且,显然并非一切符合都意味着在真理定义中确定下来的那类协定(convenientia).”(SuZ,S.286)这些问题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思考和解决,符合论真理观一直停留在似是而非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相同只是符合的一种方式,符合具有就某方面而言的这一结构,必须限定在某种特定方式之中才有意义,泛泛而谈符合会不知所云。知与物又在哪方面符合呢?它们既非同类,也不相同,它们相似吗?“‘符合’具有‘如……那样’的关系性质。”(SuZ,S.286)问题仍然在于,知与物之间具有这种关系吗?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把这个关系整体设定为真理的前提,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去追问这个关系整体的存在关联,并为这种符合关系奠定存在论基础。

在认识论的真理思想中,真基于观念上的判断的符合,判断的内容与判断所及的东西,能真正地融为一体吗?海德格尔对符合论的批判基于与陈述的争论,对海德格尔而言,认识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解决问题是无法避免的。真理现象是认识的特征,在认识活动中,当认识证明自己为真时,是自我证明保证了认识的真理性。命题所指的东西,即存在者本身,“所以,在进行证明的时候,认识始终同存在者本身相关”。(SuZ,S.288)这种证实发生在存在者本身上面,而意指的存在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这里被揭示的存在只是存在者本身。

证实意指,存在者在自我同一性中显现。证实基于存在者的显现,“一命题是真的,这意味着:它就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SuZ,S.289)也即,存在者在其被揭示状态中显现存在者。古典归纳主义把证实科学理论的方法,看成是理论与经验的一致性。鉴于证实的困境,现代归纳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不断地从证实原则退却。如果说,符合的意义是一个存在者(主体)对另一个存在者(客体)的肖似,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就根本没有认识与对象之间相符合的结构。

海德格尔把在世现象作为真理的源始现象的基础,认为应当从存在论上,对真理现象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是为真理寻求更本源的基础的一种努力,“海德格尔的重大主张是,真理并不主要是处于理智之中,恰恰相反,事实上理智的真理是更为基本意义上的真理所派生出来的”。在海德格尔看来,逻各斯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中取出来而让人在其无蔽中察看。赫拉克利特把真理相关于在被揭示状态(去蔽)的意义上显现出来。亚里士多德把真理同事情、现象相提并论,事情本身就是得到揭示的存在者。

真在这种进行揭示的存在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揭示活动本身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首先显示了最源始的真理现象”。(SuZ,S.291)作为在世的一种方式,世内存在者被揭示只相关于第二位的真,而原本的真,亦即进行揭示的是此在。也就是说,原本的真是揭示的存在即揭示自身。认识论真理基于命题或判断的符合,一命题(判断)为真,即它就存在者本身来揭示存在者。原本的真理的揭示只发生在存在论的境域中,而作为命题的真理只能是衍生的。由此,真理从逻各斯退到了认识论和逻辑学层面上。

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绝不是本源的真理,而且在探求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海德格尔力图让对真的考察回到生存论存在论,在生存论存在论中,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状态进而达到源始的真理,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的展开状态属于它的生存论结构。而“只有同此在的本真状态的分析联系起来,存在的真理才能获得生存论存在论上的规定性”。(SuZ,S.293)最源始即最本真的展开状态就是生存的真理。

此在为认识论的消解,以及在存在论上敞开真理和存在,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此在同样源始地在真理与不真之中,在世由真理和不真规定,这里的真理相关于此在的展开,而不真则相关于此在的遮蔽。

在希腊文中,真理就是无蔽、显现,“正是通过追溯嵌入希腊语言的真理的原始含义,海德格尔使其理论一跃而超出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局限。胡塞尔与在现代哲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笛卡儿的观点仍然一脉相承,而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意义在于努力克服笛卡儿”。只有走出认识论与主体论,才能回到存在之真理。

命题就存在者如何被揭示把存在者传达出来,命题是手上的东西,而存在者是世内的手上之物或手前之物。在海德格尔看来,亚里士多德从未曾捍卫过“真理的源始‘处所’是判断”这个命题。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λoγoζ的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它既揭示又遮蔽。海德格尔并不倾向于把亚里士多德当做符合论者,在海德格尔看来,命题不仅不是真理的本来的处所,相反,命题基于此在的揭示活动或展开状态,“最源始的‘真理’是命题的‘处所’”。(SuZ,S.299)源始的真理乃是命题可能真或可能假的存在论条件。

真理属于此在的基本建构,这也是一个生存论环节。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由于关联于存在之真理,而区别于关联存在者之真理的一般存在论或本体论。此在由展开状态来规定,此在在本性上在真理之中,展开状态是此在的一种本性的存在方式。“惟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在。”

(SuZ,S.299)这表明,只有此在存在,存在者才能被揭示,被展开,才能通达存在之境,从而显现真理。“进一步的考察显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真理首先不是命题的属性而是存在本身的属性,即存在对于思想的基本开放性。”也只有此在存在,科学定律、矛盾律和各式各样的真理才在。此在在之前,任何真理不曾在;此在不在后,任何真理不再在。原因只在于,此在不在之时,真理不能作为展开状态、揭示活动或揭示状态存在。

如果此在的永恒性不能得到证明,则永恒的真理就毫无保障。因而,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真理是判断的前提,只要此在存在,即使无人在判断,真理也已成为前提。此在不能用来证明真理的必然性,这种逻辑关联在这里是不必要的、多余的。此在和真理的存在都无须这种逻辑证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的怀疑论者也无须反驳,因为怀疑论从不怀疑怀疑论者的“存在”,从而怀疑论者不可能真正反驳此在、存在与真理。“换句话说,如果在黑格尔的意义上,去经验事物就是去领会其真理;那么,对于海德格尔,这种领会必须在真理中采取存在的生存方式。”惟当真理在,才有存在;惟当存在在,真理才在。因此,真理与存在同样源始地存在。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家小书·译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认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你想不想知道中国古典哲学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碰巧可以告诉你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经》中的理念,按你的要求,我会尽量按照符合你脑中那种叫做“欧陆哲学”的论证形式来进行阐释。没错,我会借用你的记忆来向你阐述一种思想,你可以把这当成是对你已知的概念的一次重新整理。
  • 通往自由之路: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通往自由之路: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迄今为止,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它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即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强调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巨大意义,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则予以否定,认为它根本不是马克思的思想。本书作者提出,马克思唯一关心的是人类解放,他的哲学思想是大唯物史观。大唯物史观涵盖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认为历史就是它们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人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改变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这种辩证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深层机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解放。这种大唯物史观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把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热门推荐
  • EXO,BTS遇见你们,真好

    EXO,BTS遇见你们,真好

    这讲述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来的韩国留学,在偶遇中认识了一些韩国明星,而那些韩国明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对琦佳芸(女主角)产生了好感,她(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了,最后女主角会选择谁。。。。。
  • 大总裁,请接招!

    大总裁,请接招!

    他是叱咤校园的校草贵公子,冷傲霸道大总裁,从来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直到一夜误宠,遇上了一个怪丫头。第二天起来,大师掐指一算:哎呀,不如你就娶她为妻吧,这丫头虽然命带桃花,但是绝对旺你啊!未来婆婆一把抱住:丫头你别跑,公司上市就靠你了。“别别别,我林师师是不会因为一棵大树而放弃整片森林的,我还想出去见见世面。”慕容少一把推倒:“我就是世面!”
  • 冷男校草的一见倾心

    冷男校草的一见倾心

    一个家产过亿的冷男校草,帅的不可一世,却爱上了平凡却没有家世的乖乖女,无意间的碰撞,眼神的交流,一系列的火花,却在他们的身上延伸,这简直是不同凡响的节奏!!!没心没肺的桃子,又怎样让冷男校草一见倾心呢?又有怎样的故事在他们之间发生呢……
  • 邪魅男神

    邪魅男神

    他是火红演员,粉丝遍布却傲慢无礼,任何人在他眼里都是浮云一朵。却付尽真情,钟情于身边的化妆兼形象设计师林霏霏。不知为什么,她身边的男人来了又来。刚赶走了一个,又来一个。这女人怎么到处沾花惹草的!一有别的男人靠近,他——成锐一手把人拉进怀里,吩咐旁边的经纪人:”有胆就试试!只要有男人靠近她林霏霏,距离超过五米的,赶出去;说话超过五分钟的,掌嘴;敢碰她的,把手脚都剁了!”他在外面却和千百种女人打交道,就不许她和别人交友?他倾尽真情,只为独宠她一个。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自恋自大和霸道成性,林霏霏冲他狂吼:“死成锐,我们分手!”他只是冷笑一声,勾了勾唇:“分手?不是你说了算!”随即把她的嘴巴堵住了。
  • 氓汉

    氓汉

    【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氓】:自彼来此之民曰氓。汉兴平二年,曹操战吕布与兖州,袁绍战公孙与河北,袁术拓霸业与江淮;刘表虎踞荆襄,孙策攻伐庐江!而此时游走在庐江边的刘氓,摸着俊俏的脸庞,感觉自己极可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搭救了刘兰芝,她可能会报恩。先靠妹子解决食不果腹,再找父母消灭囊中羞涩,少年郎壮志在胸。靠自己那是不可能的!
  • 隋鹿

    隋鹿

    大业末年,一代暴君杨广醉心美女楼台,朝纲不振,义军四起。枭雄之辈,野心勃勃,即便走不出个龙虎步,也非要下一盘珍珑棋。是时,中原浩劫,尸骨堆山码海,将军剑出鞘,谋士论今朝,恨不能一举定乾坤,重换了日月,扬其自家大旗。也就在大隋最危急关头,穿越的杨侑来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成了隋炀帝的孙子,显贵的代王。为了自己不短命,不得不肩负起兴隋的重任。内收贤士,外抗敌贼,再造大隋盛世之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何解浮生

    何解浮生

    14岁,宋筝孤僻、叛逆,是人人眼中的小怪物。突然天空中飞来一只巨大的生日蛋糕,砸了宋筝全身都是。一抬头,看见梁域飞俊秀稚嫩的面庞上挂着一抹坏笑:“请你吃蛋糕,小怪物!”“梁域飞!”宋筝眼圈发红,挥舞着拳头,嘶吼着。……20岁,宋筝出落得越发美丽,一颦一笑勾魂摄魄,骨子里的冷漠却拒人千里。“域飞……”“嗯?”男人转过身来,英俊硬朗的面庞惊艳了时光……
  • 总裁喂我一颗药

    总裁喂我一颗药

    为什么全世界每天来来往往那么多人,老天偏要安排他们两人相遇?为什么他能越过千千万万个大胸长腿的美女,一眼看上土气没内涵的你?谢君予沉思……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难道,我就是传说的那个“天选之人”!路之涣:“来,该吃药了。”逗比粗线条女主VS高冷控制狂男主
  • 诚实求信

    诚实求信

    按照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我国的传统美德“诚实求信”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诚实求信》中所展示的人物,既有古代的仁人志士,又有英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等。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心将使青少年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由张海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