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04100000006

第6章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和他的饮食观

马玉卿

人活在世上都是要吃饭的,但吃饭并不仅仅都是为了活着。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已和别人的吃饭问题,是划分人们人生观的重要区别之一。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仙。他和我们平常的人一样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在人生旅程中也要天天吃饭。但毛泽东的饮食习惯和他的饮食观又是独具一格的。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是在湖南农村养成的。他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中国农民勤劳、淳朴、厚道、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德。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是在长期的异常艰苦的军旅生涯中养成的。他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特点。

毛泽东一生和中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他在革命生涯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时刻和广大人民心心相印、甘苦与共的情感,其中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情、有趣。它向我们展现了毛泽东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伟大的人格。

一、从小同情没饭吃的农民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但在旧社会里又是一个穷人很多的地方。韶山民谣说:

韶山冲来冲连冲,

十户人家九户穷。

韶山农民是勤劳的,但农民的命运是悲惨的。韶山民谣说:

农民眼前三条路:

逃荒、讨米、坐监牢。

毛泽东是农家子弟。他深深地知道,“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长年累月地劳作却过着“隔夜难存半斗粮”的贫困生活。无数挨饿受冻的农民,有的因无钱治病眼睁睁地死去了;有的因无钱还债被逼得投塘、上吊了;有的被迫卖儿卖女或出外逃荒、讨饭去了。那一幕幕人间悲剧在少年毛泽东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埋下了同情农民的不幸遭遇、支持农民反抗斗争的种子。

二、在母亲支持下分饭给贫苦的同学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勤俭贤惠,谦和善良,慷慨助人,每逢荒年暴月,她常把家里节省下来的米粮,接济等米下锅的乡邻亲友。这些品德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儿子发生了很大影响。

毛泽东在韶山先后读过五个私塾。在离家较远的私塾读书时,早出晚归,午饭带到学校去吃。细心的母亲每次给儿子装多少饭心中有数。可是,有一段时间发现儿子放学回来显得特别饿,晚饭的饭量大增。母亲感到奇怪,便问他是不是饭菜带少了。少年毛泽东是个很诚实的孩子。他告诉母亲,学校里新近来了个同学,家里穷,没饭带,我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半给这位同学。母亲听后大为高兴,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帮助穷苦同学,是好事。不过,不该不告诉我,自己饿肚子可不行啊!这样吧,今后,我多给你装点饭就是了。

三、饥民暴动事件影响了他一生

1909年夏,素称“粮仓”的洞庭湖区发生水灾,第二年,万余灾民流入长沙。官府和洋人不但不予救济,反而趁机哄抬粮价,使米价由每升26文猛涨到80文。4月间,长沙南门外以卖水为生的黄贵荪一家为饥饿所迫投水而死。面临饿死的灾民要求赈灾,市民要求平价粜米,遭到官府无理拒绝和野蛮镇压。这次长沙饥民大暴动遭到了内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一些抢米的饥民被砍头示众。毛泽东得知饥民大暴动惨遭屠杀的消息后,与小同学们讨论了好几天。他觉得那些没饭吃的农民和自己家乡的农民一样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官府这样对待灾民太不公平了。后来他回忆说,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忘不掉”,“它影响了我一生”。

四、“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毛泽东就学的第一师范,学生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大家平日的生活都比较艰苦。第一师范有一批道德学问高尚的老师,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有杨昌济、徐特立。杨昌济主张读书要有崇高的目的,反对做官,反对混世,强调立志做一个公正的、道德的、正义的而又有益于社会的人。在生活作风上,杨昌济主张做事要严谨周密,生活要刻苦,崇尚劳动,爱惜时间。徐特立出身贫寒,作风朴实,常说,简朴的生活不但可以节约,而且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坚强的意志。

在一师求学时,毛泽东结交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务琐事,只谈人生与救国的大道理。他们很赞成孔门诸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认为简朴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们不畏劳苦,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安贫者能成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志不在温饱”。要学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五年半,从没有下过饭馆,惟一的例外是到长沙火宫殿买过油饼和臭豆腐。这件事给他的印象很深。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来长沙时还特意要到火宫殿去吃臭豆腐,并风趣地说:火宫殿里臭豆腐很好吃,它有三个特点:闻得很臭,看得很脏,吃得很香。

五、肖子升说:“我和毛泽东一起讨过米。”

为了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毛泽东提出要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他在《讲堂录》中写道:“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

到农村去调查,要有路费。毛泽东和好友肖子升商量,决定采用“游学”的方法解决路途上的食宿问题。

“游学”在旧社会里是某些读书人,用以寻师觅友的一种方法,但也有一些潦倒落魄文人,找不到生活出路而又不愿从事生产劳动,于是就以“游学”为名,到外流浪,靠给人家写字作对联口谋生。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行乞行为。

毛泽东给这种旧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肖子升用这种“游学”的方法,考察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月余,行程近千里。

在宁乡构子冲附近,毛泽东访问了一家贫农、两家佃户。老农向他详细介绍了交“三七租”的情形:一家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劳作,打下的谷子七分交给财东,三分留给自己。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到头来还是挨饿受冻。毛泽东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苦农民十分同情。

宁乡的沩山是佛家名山,山上的密印寺住着很多和尚。毛泽东想了解佛教和教徒生活,于是上了山。老方丈见有人参拜神佛,前来施舍,便出面相迎,口称“施”。毛泽东解释说,请老方丈勿以“施主”相称,我们不是来施舍的,倒是前来讨碗饭吃的。老方丈得知来者是长沙来的学子,倒也客气,便留他们食宿并参观佛殿、翻阅佛经,还一起讨论了佛家经义和《老子》、《庄子》的理论。

在宁乡的沩山,毛泽东了解了张三元举起义旗领导农民造反的历史故事;在安化的东华山,毛泽东瞻仰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调查了清代黄国旭领导农民起义的历史情况。这次调查,使毛泽东深深感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吃饭”问题引起的。古往今来,为了吃饭,为了饱腹而牵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波及到社会的角角落落!

安化有位饱学之士,名叫夏默庵,时年64岁,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书院,学识渊博但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肖子升两次求见,两次拒绝。他们第三次求见时,夏倒是开门相见了,但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的上句联,放在桌上,目的是想试试来人的学问如何。毛泽东观后笑了笑,即挥笔应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看后连声称赞,深感自愧,于是拿出他的著作《默庵诗存》等一起研讨。并招待食宿,彻夜长谈。临别时还赠送毛、肖八块银元。

游学生活是很艰苦的,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但他们精神上很愉快。在安化经太平段去梅城的路上曾在河堤上露宿。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并指着旁边一棵老树说,它就是衣柜。顺手将包袱、衣服挂在树枝上。

同学们说,毛泽东的游学活动是“身无半文,心系天下”。后来,侨居南美洲巴拉圭的肖子升公开发表了当年他和毛泽东一起游学的日记,标题是“我和毛泽东一起讨过米”。

六、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

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五四运动时,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他在《创刊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话语不多,但一语中的。世界上的事千头万绪,但最基本、最普遍、最重大的莫过于人们的吃饭问题。

当时,毛泽东刚刚接触了马列主义,正处在由激进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过程中,但他的这个观点却完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就是强调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尔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即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说法。饮食与人的物质生活、与人的精神世界、与世间风俗习惯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历代王朝的覆亡都是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矛盾引起的。因此,人民大众的吃饭问题历来是国计民生的第一件大事。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过程中一贯重视农民的吃饭问题。在中央苏区,他号召每个干部都要时刻关心广大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在延安,他大声疾呼:“吃饭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国后,他把农业看做国民经济的基础,常说,粮食是宝中之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七、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那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始他长达22年的军旅生活。

井冈山军民由于战争频繁,生活极其困难,尤其是粮食、食盐、被服和医药奇缺。

为了战胜敌人的军事围攻、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并肩战斗,官兵同甘共苦。毛泽东、朱德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上山种菜;一起吃井冈山产的红米,一起吃野菜、喝南瓜汤;井冈山军民万众一心,斗志昂扬。他们高唱:

红米饭、南瓜汤,

挖野菜、也当粮,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餐餐味道香。

毛泽东白天爬山察看地形,部署战斗,晚上开会听汇报,还在深夜撰写文件,一天只睡几小时,饮食又很差,体力难以支持。那时的毛泽东头发很长,颧骨突出,体形是又瘦又高。为了改善毛泽东的生活,贺子珍和警卫员一起到池塘里去捉鱼虾、摸田鸡,到老乡家里买一点辣椒。由于蔬菜少,饮食也不定时,毛泽东经常便秘,几天拉不下来,腹胀难受。

后来,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中,在长征路上,毛泽东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饮食既不定时,也无定量,仍是一日两餐,两日三餐,他的便秘的老毛病一直折磨着他。

八、有盐同咸,有糖同甜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生活依然艰苦。

1936年7月,毛泽东住在保安县炮楼山下一孔石窑洞里。经过长征,毛泽东的身体受到很大损害。保安是贫瘠之地,每天只能以黑豆、山药蛋、豌豆角充饥。警卫员贺清华跑了好几里路好不容易买来一只鸡。当贺清华把用清水加盐炖好的鸡和一盘烧辣椒端上来时,毛泽东惊喜地问:“啊,哪里来的鸡?”贺清华只好以实情相告。毛泽东摆了摆手说:“大家生活得很苦嘛,我应该和大家一样,不能搞特殊!”他要贺清华把鸡分给大家,亲切地说:“我这个湖南人爱辣的,只要有辣椒,我就可以多吃饭了!”说着,拿起一个辣椒,咬了一口。贺清华和同志们望着毛泽东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1940年和1941年,陕甘宁边区军民遇到极大的财政困难。面对困难,毛泽东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常说,大家都很苦,我也不能特殊。

因为生活标准较低,无钱买肉,管理科长李炳文买回了几只猪蹄。第一次把烧好的猪蹄汤端上桌后,毛泽东又惊又喜,但没马上吃。他说:“李科长,你今天给我的这盆猪蹄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哪里报销?是从我的生活费里报销?还是从供给部特支费里开支?”李炳文回答说:“是从你的生活费里开支的。”毛泽东满意地说:“这就好,我就能放心的吃了。如果是超支,另外报销,我可就不敢吃哟!”“你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比长征路上好些,但还很穷,大家的生活都很苦。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而且是一个人的美德。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同群众同甘共苦,这叫有盐同咸,有糖同甜。”

面对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开荒生产,达到丰衣足食。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到1943年,边区军民渡过了难关,人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毛泽东的生活条件虽然好了许多,但仍然很简朴,吃的是二米饭,即大米和小米或小米加其他杂粮,菜是两碟小菜,一个汤。不过,菜里要有辣椒。

九、陈嘉庚和毛泽东共进晚餐后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仅1938年至1941年,以他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捐助祖国抗战的款项即达5亿元。1940年3月,陈先生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劳军。在这以前,他一直把抗日救国的希望寄托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捐助的款项也都是寄往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蒋介石把陈嘉庚当做财神爷,决定隆重接待,仅重庆一地就拨款38万元做招待费。不料事与愿违,陈嘉庚极为反感。蒋介石得知后换了花样,便以新生活运动为标榜,用五菜加面包在其官邸宴请陈嘉庚一行。但豪华的官邸,重庆要员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瞒不过陈嘉庚的耳目。看到蒋介石的狡诈,国民党的腐败,陈嘉庚心情特别沉重,对国事大为失望。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到了延安,受到5000多延安群众的热烈欢迎。6月1日,朱德总司令陪同陈嘉庚参观延安女子大学等。晚上,毛泽东在杨家岭宴请陈嘉庚。

陈嘉庚走进毛泽东住的窑洞,打量四周,只见屋内摆设一张陈旧的写字桌,几把大小不一的木椅,床上一点简单的铺盖,墙上有一张挂图。毛泽东蓄着长发,身着布衣,高大的身躯,坚毅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目光,诚实友好地待人。两位华侨学生前后进来协助翻译。陈嘉庚见他们“无敬礼便坐,安然座谈,绝无拘束”。也甚为好感。

晚餐时,十余人围坐一桌,旧方桌上放置四张白纸覆盖桌面代替桌布。端上的饭菜是小米饭、白菜、土豆、鸡汤。毛泽东解释说:“我没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意杀了鸡送来的。”晚饭后,毛泽东拿出一盒英国香烟招待客人,他解释说:“我每月薪俸有限,不配吸这样名贵的香烟,这烟是旅美华侨司徒雷登先生送来的。”目睹毛泽东简朴的生活,陈嘉庚无限感激地说:“这才是人民的领袖,这才是抗战的希望”。

晚上,毛泽东陪陈嘉庚在大礼堂观看鲁艺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整个晚会高潮迭起,充满了战斗、奋进和不可征服的气概。这一切深深感动了陈嘉庚。他在告别演说时讲到:“我来延安前,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现在,我认定了“中国希望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才是中国的希望和救星。”

十、对子女的吃饭问题要求很严

毛泽东对子女既慈爱又严格。他的长子毛岸英是在动乱的年代诞生的,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他5岁离别父亲,8岁随母亲坐牢,9岁流浪上海,14岁由党组织找到并送去苏联学习。21岁参加苏联卫国战争,任党代表,授上尉军衔。1946年元月,23岁时回国。

毛泽东在延安的王家坪接见了毛岸英。父子阔别19年,终于重逢。毛泽东紧紧拥抱着儿子,父子俩热泪盈眶。父子团聚,最初是同桌吃饭的。没过几天,毛泽东说,现在延安的高级干部吃小灶,中级干部吃中灶,基层干部和战士吃大灶,你到大灶上吃饭,好么?毛岸英愉快地答应了。但是,管理部门出于种种考虑把毛岸英安排到了中灶。毛泽东得知后生气地说:“你对革命有多大贡献?去中灶吃饭!”硬是要岸英到大灶和战士们一起用餐,又过了几天,毛泽东说:“岸英,你在苏联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土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你应到农村去,向农民学习呀!”毛岸英愉快地答应了。毛泽东接着说:“你在莫斯科吃的是面包,到延安吃的是小米;在莫斯科睡的是一人一床,到延安乡下,就是炕上铺张芦苇席子,底下烧火不要怕;老百姓有虱子呀,不要怕,有水多洗一洗,没水,就用手多捉几个。”

不久,毛泽东决定送岸英到劳动模范吴满有那里上劳动大学。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岸英,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了业,再上延安大学,好不好?”

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嘱托,背了一袋小米,几斤菜籽、瓜子,愉快地踏上了新的征途。

李讷生于1940年8月,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小女儿非常喜爱,但从不娇惯。

1947年冬,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当时,战局已相对稳定。李讷由河东来到毛泽东身边,使他得到很大安慰。

开始,李讷跟父母一起吃饭。不久,毛泽东就对带李讷的韩桂馨说:“阿姨,以后你就带李讷去大灶吧。”毛泽东对劝阻的人说:“你们不要说了,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

李讷问爸爸:“我也天天吃黑豆,牙齿会不会也变黑呀?”毛泽东抱起女儿,拍打着后背亲切地说:“我的娃儿,黑豆是好东西,营养价值高,越吃牙齿长得越白越结实。”“前方解放军叔叔就靠着黑豆打胜仗的呀。你也应该带一碗筷,和阿姨一起去吃黑豆饭。听爸爸的话。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好孩子。”

年仅7岁的李讷,像战士一样,拿着小碗,到伙房打一份饭,一份菜。最困难时,一个多月,天天以黑豆充饥,从未喊过一声苦。

十一、转战陕北,通过吃饭生动体现了战友们的深厚友谊

陕北地广人稀,历来缺粮。胡宗南几十万大军蜂拥而入,连吃带毁。加上我军也不断扩大,仗越打越难,粮食严重短缺。地方党组织动员群众尽了最大努力把一批批黑豆送到中央机关和部队,但常难以为继。

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经靖边青阳岔,于4月13日来到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安塞县王家湾。在这里住了56天。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都争着吃粗粮。毛泽东坚持吃榆叶掺面做的糊糊。周恩来一拿起榆叶掺面做的窝窝头就笑着说:“好吃极了!”毛泽东在野外发现一种灰青菜,高兴地说:“可以吃,我在老家就吃过,长征时大家还把它当饭吃哩!”从此以后,毛泽东的饭食就常增加一份“灰青菜”。

周恩来参加真武洞祝捷大会返回时,警卫员从镇上买了两个白面馍馍。吃饭时,周恩来惊奇地问:“怎么,今天有馍馍吃呀?”警卫员答:“是从真武洞镇上买来的。”周恩来说:“怎么不多买几个呀?”答:“去晚了,人家只剩下两个。”周恩来说:“你赶快给毛主席送去吧,他好久没吃到馍了。”毛泽东问明情况后说:“赶快给弼时同志送去,他身体不好。”任弼时得知毛主席、周副主席不吃,也执意不吃。聪明的警卫员把两个馒头切成三份,平均分给了三位中央首长,算是解决了一大难题。

龙飞虎为了给毛泽东改善一下生活,托人从40公里外的靖边买回了一只鸡。毛泽东很不高兴,他说:“前两天村干部还说,群众的口粮还没有安排好,我们必须节衣缩食,来保障老乡们不挨饿,你叫村长跑那么远的路给我买只鸡,我能吃得下吗?”龙飞虎为难地说:“鸡已买回来了,总不能再让人家退回去呀!”毛泽东思索一下说:“这样吧,鸡已经买来了,退也没个退处,就送给周副主席吃吧,他的身体不好。”周恩来听说后,提议让几位领导同志一块儿来吃,终于给龙飞虎解了围。

十二、毛泽东坚持吃“钱钱饭”和黑豆窝窝,却带头每天节约一两粮救济灾民

在葭县朱官寨驻军时,因为胡宗南军队的抢劫,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我军指战员经常吃黑豆、糠皮、野菜糊糊。战士们把黑豆片片、米糠、秕谷、瓜菜搅在一起熬成糠菜糊糊,名曰“钱钱饭”。毛泽东和战士一起,端起一大碗“钱钱饭”就吃,连声说:“这饭好吃,这饭好吃!以后战士们做‘钱钱饭’,一定给我盛一碗。”

中央移住在米脂杨家沟时,战争环境虽然大有好转,但群众面临的灾情却更加严重了。为了救济灾民,中央决定一方面紧急从太岳区调运粮食,一方面中央机关所有人员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帮助群众救灾。毛泽东以身作则,他总是要把端来的黑豆窝窝在手里掂一掂,认真地问管理员:“我今天一两口粮的节约计划完成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才放心地吃饭。毛泽东还对饲养员老侯说:“现在是饥荒岁月,把老青马的饲料也减上一半,我以后出门可以少骑马。”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号召和带领下,中央机关和警卫团等共节约了70石黑豆、30石小米。这些粮食,杨家沟留下40石,其余的分给了邻近村庄的烈军属和贫苦农民。

十三、沙家店大捷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要吃红烧肉

沙家店战役时,毛泽东三天两夜足不出户,不上床,累了躺在帆布椅上养一养神,渴了喝茶吃茶,三天没有大便。此役全歼敌36师,6000余人。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对卫士长说:“银桥,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来,好不好,要肥一点的。”“这段时间用脑子太多,你给我吃点肥肉对我脑子有好处。”当一碗红烧肉端上来时,毛泽东先用鼻子深深地吸吮香气,两眼一眯,轻轻地叹口气:“啊,真香!”他抓起筷子,三下五除二,转眼就吃了个碗朝天。吃完以后,笑了笑说:“有点馋了……打胜仗了,我的要求不过分吧?”

十四、毛泽东对米高扬说:“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1949年1月,斯大林派苏共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秘密访华。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驻地热烈欢迎了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并就中国革命、中苏关系、国际形势同米高扬广泛交换了意见。

米高扬来时带了一些礼品,其中有罐头、酒等,摆了一桌子,样子挺得意。米高扬身穿圆领皮大衣,头戴圆筒皮帽子,脚穿长筒皮靴子,昂首阔步,十分神气。毛泽东是位极有个性和民族自豪感的人,对米高扬的洋派头有些看不惯。

宴会上,好客的中国主人拿出自己养的鸡、猪,滹沱河里捕的鱼,加上传统的中国烹饪,使得餐桌上十分丰盛。米高扬兴高采烈,大吃大喝,连声称赞:“谁都说中国的饭菜好吃,我们就是不会,将来中国革命胜利了,我们要派人来学习中国的菜肴,增加西餐的花样。”毛泽东笑着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宴会的气氛是热烈的。但有两件事使毛泽东内心不大愉快。一是客人大杯豪饮,米高扬用玻璃杯喝汾酒就像喝凉水,大半杯酒一饮而干。中国作陪的五大书记都不擅饮酒,毛泽东沾酒就脸红,朱德患咽喉炎不能喝酒,任弼时患高血压不能喝酒,刘少奇只能喝一点酒,周恩来虽能喝酒,但酒量不能和米高扬相比。米高扬在宴会上大杯豪饮大出风头。二是米高扬指着桌子上的鱼,问:“是新捞的活鱼吗?”声明他不吃死鱼,得到肯定答复以后才动手吃鱼,态度十分傲慢。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向随行的厨师下令,到苏联必须吃刚捞上来的活鱼。他们如果送的是死鱼,就扔回去。到苏联后,一名苏军上校带人送来的果然是死鱼。厨师遵命给扔了回去。上校慌了,忙问翻译,方知毛泽东只要活鱼,不吃死鱼。上校向中国客人保证,马上捕活鱼送来。这件事在克里姆林宫很快就传开了,大小人物都知道毛泽东吃鱼很讲究,不是刚捞的活鱼他不吃。其实毛泽东在国内吃鱼从不讲究。

@@@十五、建国后,毛泽东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但生活仍极为简单

毛泽东进京时一再告诫大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决不当李自成。

在精神上,毛泽东的追求永无止境,但在物质上,他的需求是非常的简单,衣、食、住、行,从未向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在韶山纪念馆里保存的毛泽东的遗物中,有补了53个补丁的毛巾,有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有一件有10余处破洞的羊毛衫,有用了几十年的军毯、皮带等。

毛泽东俭朴的生活,在饮食方面尤为突出。毛泽东饮食餐次不定。他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早餐在下午1时左右,晚餐在凌晨1时左右。有时两日三餐,有时一日一餐,有时连续工作几昼夜,中间用几次餐。在一天24小时中,他在哪个时辰都睡过觉,哪个时辰都吃过饭,可以说食宿极无规律。

毛泽东饮食内容也不定型,正常情况下一餐中有四菜一汤,量不多,有时煮一缸麦片粥,或烧几块红薯、土豆也算一餐。他吃饭常不用饭桌,而是服务人员用饭盒送上,常常饭冷了热几次才吃。他吃饭时喜欢边看书报边吃,吃起来狼吞虎咽。

毛泽东在饮食上保持着湖南人的习惯。在主食上,他喜欢细粮、粗粮、杂粮掺和着吃。他喜欢吃辣椒,几乎每餐不离辣椒,有时是炒的,有时是干焙的。他还常把辣椒同人的性格、斗争精神联系起来。他爱吃苦瓜,常说,吃苦瓜就图它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他爱吃霉豆腐、冬寒菜、青蒿、豌豆苗、马齿菜、酸泡菜等。在肉上,他喜欢吃红烧肉,对牛羊肉也吃,但不多吃。他爱吃鱼,早年爱吃鲤鱼,晚年爱吃“胖头鱼”,即鳙鱼,常说,多吃这种大头鱼,一定会使人大脑发达。吃鱼时,最爱吃的是鱼头、鱼尾,鱼的中间部位常让给别人吃。

毛泽东推崇中国菜,但也不拒绝西餐,认为中餐、西餐各有特长,应互相交流,促进发展。他欣赏西餐制作鱼虾的方法丰富多彩,风味独特。毛泽东吃鸡,但谈不上特别喜欢,吃鸡时最爱喝鸡汤,鸡肉常让给年轻人吃。他对西餐馆鸡的做法是推崇的。他喜欢喝汤,每餐都要有一小碗汤,西餐中汤类品种丰富,风味独特,他也很欣赏。毛泽东对西餐有兴趣,但很少正正经经吃过一顿纯粹的西餐,他在吃西餐时一般都是与中餐合在一起吃。

毛泽东不擅饮酒,一喝脸就红,但有吸烟嗜好。他喜欢喝茶,喝了茶水后还要把茶吃掉。常说,茶既然是一种植物,自然也有它的营养。

十六、毛泽东廉洁奉公,与民同甘共苦

毛泽东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一直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传统。他外出都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用具,请客则自己付费。外国友人赠送的礼物都如数交公,如果送的食品他就批示分给中南海幼儿园的孩子和警卫战士们。

毛泽东时刻关怀着人民大众生活。合作化时期,警卫战士马维从家乡带回一个窝头,向毛主席汇报说,这就是农民吃的窝头。毛泽东接过来,掰了一块放在嘴里,泪水立刻溢眶而出。他一边哭,一边说:“吃,你们都来吃一块。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人吃的粮食!”他多次自言自语地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不应该是这样。要想办法,想办法……”1960年,又有两名警卫战士从家乡带回来窝头,向毛泽东汇报:“俺们村里,这样的窝头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两个。我说的是真话。”毛泽东怔怔地望着窝头,恍若梦醒一般。他接过那掺了各种植物纤维的窝头,眼泪汪汪。他把窝头掰成一块块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则拿起一个整窝头率先啃起来,一边慢慢吞咽,一边眼泪不住地流。他把身边工作人员召集起来说,现在老百姓遭了灾,你们都下去搞些调查研究。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告诉我,要讲实话。

建国初期,毛泽东每月工资200元,伙食标准给他订的是每日3元。他嫌高,多次要求降下来。1960年,为了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他宣布“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生活标准不准超支。”年近70岁的毛泽东曾经七个月不吃肉,结果全身浮肿。周恩来曾含泪劝他,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是吃一点肉吧!毛泽东说,人民在挨饿,我怎么吃得下去!你不是也不吃吗?我们得想办法叫人民渡过难关才是啊!

毛泽东外出也再三指示生活标准不超支。在庐山开会规定每日伙食标准2.5元,包括煤钱。他不放心,还叫秘书高智专门去作核查。重回井冈山的七天,也是规定伙食费每人每天25元。离开井冈山给当地交伙食费时,当地同志怎么也不收毛泽东的伙食费,经随行人员再三说服才收下了。

毛泽东对子女要求很严,不得有任何特殊。李讷从中学到大学,都住集体宿舍,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困难时,饿急了的李讷,回家看望父母,结果把父母的晚饭风卷残云般地吃了个精光。毛泽东对身边说情的人说:“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妈妈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还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十七、毛泽东的家庭收支情况

建国初期,毛泽东每月工资200元,江青100元。1955年实行薪金制,毛泽东每月工资404.8元,江青每月243元。管理人员把毛泽东一家经济开支分列为:主食450元,副食品120元,用品15元,杂支零用18元,房租费49.63元,党费20元,李敏、李讷读书及零用钱每人每月25元,李云露(江青的姐姐)30元等九个项目,不足部分由稿费中补足。在生活费中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

毛泽东粮食定量每月24斤,但他一天平均用粮不到半斤,结余部分给李敏、李讷等子女。在毛泽东遗物中有粮票156张,分别为半斤、一斤、三斤、五斤;有肉票两张;布票、棉花票共166张。

毛泽东大宗收入是稿费,曾有100多万元。他每年的各种生活费用不到1万元。其他开支主要有:买书、印书;派工作人员去调查研究;资助亲属;资助朋友;帮助警卫战士学文化,资助其家庭困难;因工作人员和江青在下边多吃多占而去退赔;给贺子珍治病,给江青补助等。毛泽东逝世时所剩无几,由组织出面把毛泽东剩下的存款给他的子女每人分了8000元。

十八、毛泽东和江青吃不到一块

进城以后,毛泽东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平均每天睡眠不到五个小时,经常通宵写作,而且大半时间在下边搞调查研究。江青越来越讲究吃穿,生活开支越来越大,为此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批评。

在吃饭问题上,江青很讲究饮食,毛泽东则很随便;毛泽东不准把剩饭剩菜随便扔掉,认为那是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行为。他常向孩子们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江青则不然,她认为吃剩饭剩菜不卫生,会生病。有一次,江青把毛泽东吃剩下的辣椒倒了,毛泽东大发脾气。生活困难时,毛泽东叫人采来野菜,江青和孩子们尝了一口,不再动筷,毛泽东甚为不悦。

毛泽东惟一的嗜好是爱吃红烧猪肉,而且要肥肉,说是肥肉补脑子。几十年来每遇大事,或打了胜仗,或几昼夜写作之后都要求吃一碗肥肥的红烧猪肉。

有一次,毛泽东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卫士长说:“主席,你已经两三天没吃一顿正经饭了。”毛泽东说:“是吗?是有些饿了,你给我搞一碗红烧肉来吧。”李银桥到厨房布置时,遇到了江青。听说又要给主席弄红烧肉,她一脸的不高兴,说:“不要弄,吃什么东西不比红烧肉好?又不是没有!弄些鸡肉或者鱼都是可以的么,都比那个红烧肉强。”又说:“你去厨房,要他们照徐医生定的食谱去做。”李银桥争辩说:“是主席要的红烧肉。”江青生气地说:“不要啰嗦了,照我说的办!红烧肉不要弄,什么好东西?土包子呢,改不了的农民习气!”江青的话代表了她的思想观点,在主观上是出于对毛泽东身体健康的关心,但语言刺耳,行为武断,叫人难以接受。

毛泽东交代的事是必须照办的,吃饭时没有红烧肉,十分生气。严厉斥责李银桥“交代的事为什么不办?我只要求一碗红烧肉,过分了吗?”李银桥备受委屈,只掉眼泪。

后来,毛泽东知道了真情,愠怒地说:“不错,她说对了!我是土包子,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生活习性。她是洋包子,吃不到一块儿就分开。今后我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吃的饭菜按我的习惯办。江青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吃的饭菜按她的习惯。我的事不要她管,就这样定了。”

从此以后,毛泽东和江青真的分开吃饭了。

十九、毛泽东和保健医生经常讨论和辩论养生之道

毛泽东时刻关心着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当然也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毛泽东在养生之道上和保健医生有时意见一致,互相配合;有时意见相左,常进行讨论和辩论。他常说:“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全听你的我就完了,全不听你的我也不行。”

毛泽东说:“人哪有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法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还是死了。在自然的生死问题前面,皇帝与平民都是平等的。”“不但没有长生不死,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我看人能活到100岁也不容易。只长寿不健康又有什么好处?要又长寿又健康才好,要老有所为嘛!他常说,人活在世界上不是来吃世界的,而应是改造世界的。保健不是保命,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更不能小病大养。

毛泽东说他的养生之法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医生建议毛泽东改变晚上办公、白天休息的习惯,认为长期这样很少体力活动又很少见阳光对身体不利。毛泽东反问:“你说老虎厉害不厉害?”回答说:“厉害呀,有的还吃人。”毛泽东说:“老虎就是白天睡觉夜里出来,它也不见什么太阳,不是也很健康吗?”

关于吃红烧肉。徐医生多次为毛泽东制定一周菜谱,但常遭抵制。毛泽东过一段时间就找李银桥说:“我不要他的菜谱,你去给我搞一碗红烧肉来!”医生劝他少吃些胆固醇高的肥肉、鸡蛋之类的东西。毛泽东说:“人们要求生活更美好,可是你们医生饮食又搞了那么多限制,什么胆固醇又高了,油又多了,鸡蛋又限制了。这不是矛盾吗?你们要不要多研究一些办法,多发一些胆固醇低的食品,……让人又能放开口味吃,又能控制不生病。胆固醇是人体内存在的,必定也有用处,把它降得太低,就不会有别的问题吗?我看在医学上也是没有‘绝对’的问题吧?”

关于吃腐乳,即霉豆腐。经过化验,发现毛泽东吃的腐乳中细菌严重超标,建议不要再吃。他不以为然地说:“人感到好吃也爱吃的东西,还是能吃的。爱吃一定是人体有这种需要,这也许是一种什么潜在的东西,但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不过世界上的事情,说不清的也太多。这也是件好事情,都能说清,科学还研究什么,不研究了,还有发展吗?”关于营养平衡,毛泽东说:“我已经习惯了。凡事都讲一个平衡,我有我的平衡,你有你的平衡,你非要打破我的平衡不可,不是搞破坏吗?”徐涛医生概括毛泽东的饮食原则是: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海陆搭配,杂食不偏,口味清淡,餐次适当,内容俭朴,热量适中。

关于食补药补。毛泽东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在谈到吃百合、豆制品时说:“我们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也发现了药物。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中医都可入药,像百合、山药、山楂、大枣、连葱、姜、蒜都可治病。你们医生可不要过分迷信药物,不要轻视饮食治疗。”还说:“豆腐、豆芽、皮蛋、北京烤鸭都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有些地方的小吃也很有特点的,应该国际化,可以出口。”毛泽东强调饮食也是文化。全国有多少省和地方,饭菜共有多少种?他认为,中国是东方国家,吃的素一些,但不是全素,这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得心脏病的也比中国人多。

关于饮茶。毛泽东认为茶叶像青菜一样也有营养。他对医生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师爷李时珍说的。”他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作者: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

同类推荐
  • 基层党组织工作答疑解惑(2019年修订)

    基层党组织工作答疑解惑(2019年修订)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的来信内容,分别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管理教育以及发展党员等方面内容作了详细阐释。针对在基层党务工作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严格按照中央最新文件精神作出答复,解读全面、论述权威。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答疑解惑,内容具体实用。本书是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必备读物,同时也是普通群众在具体工作生活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的好帮手。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丛书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中国是南亚国家的邻国,南亚是中国安全环境中敏感和复杂的一部分美印、美巴关系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书创新地提出“超越均势”概念概括和分析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并具体从理念、政策、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对“9.11”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 延安博苑(第一辑)

    延安博苑(第一辑)

    本文集收录了《延安时期的中央组织部》、《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及其特征》、《陕甘宁边区邮政发展简述》、《关于毛泽东两首五律写作背景的探讨》等。
  • 名家会评传习录

    名家会评传习录

    本书主要收集整理了数位名家对王阳明经典著作《传习录》的评语,遵照隆庆六年初刻版本上中下三卷的结构,对其语录和论学书信逐篇缀评。《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整理名家会评资料,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致良知的正循环,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的必备读物。
热门推荐
  • 墨嫣然而熙倾城

    墨嫣然而熙倾城

    拿个小鞭子,骑个小毛驴,悠闲地穿梭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没错,她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世界。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陌生的麻麻,陌生的家。不怕权利与死亡,就怕没有票哥(有银票的帅哥)陪。面对家人们的争锋相对,面对阴谋的种种威逼。最终,她被莫名其妙的参加了选秀,还光荣的获得了“御用饭桶”(送饭的)一职,皇帝哥哥,小心哦~OK,姐就是这么奇葩。好不容易才来到这古代,怎能不目睹一下这的帅哥和票子呢?顺便捞一些值钱的东西带去21世纪,赚赚大钱。╭(╯ε╰)╮看姐是如何玩转古代的吧!
  • 彼岸中的蔷薇

    彼岸中的蔷薇

    悲壮的爱情在两个世界发生了~彼岸和蔷薇永远不得相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知君可安

    不知君可安

    不知君可安,可曾忆卿否。“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她与他的重逢,终是打开了那扇落满尘埃的大门,记忆中的点点渐渐重现……清冷的周知画,阳光孤独的吴君安,温柔细心的楚唯,古灵精怪的陈圆月,幼稚傲娇的周宸······他们之间究竟拥有怎样的经历呢?
  • 灵龙战舞曲

    灵龙战舞曲

    奏响剑与魔法之歌,舞动龙与精灵之曲。剑指苍穹,龙腾四野,法御玄冥,魔动九天。
  • 上清河图内玄经

    上清河图内玄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葬魂墓

    葬魂墓

    坟墓乃是死后安详之地,亦是镇压之所。守墓人看守盗墓之人,亦是管理墓中之魂。
  • 不叫道理的世界

    不叫道理的世界

    兴趣使然的一部极品,希望大家多多捧场,我就是要把我所知道的梗全都写进来,大家看懂需要一定的梗的积累。不管是因为意外还是命运使然,鑫八吉算是被被坑入了道门,故事是银魂流的,有主线,但是以支线为主,喜欢吐槽,喜欢银魂的人,帮忙顶起来。
  • 我和他的醉美时光

    我和他的醉美时光

    时雨以为自己很幸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上错了车,墨剑英救了她一命,还帮她还完所有的债。简直是傍上大款啦?还是又有钱又傻的那种?于是为了抓住墨剑英这颗摇钱树,她绞尽脑汁,利用各种办法地死缠烂打地抓住他,担心他哪天被别的女人给拐跑了。然而……有一天,她拿着离婚协议书放到他面前:“把它签了,从此我们一别两宽,各自生欢!”墨剑英:“时雨,敢闯入我私人禁地的人,没有几个能逃脱厄运,你可以活着,但前提是:你的命必须受控于我!”他拿起桌子上的离婚协议书,二话不说,就撕了个粉碎,抿着薄唇,说:“离婚,不可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