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51500000005

第5章 印度简介(5)

(2)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3)大力进行教育投资。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七、印度的新闻出版

印度报刊大多属私人所有。印第安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第安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属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印度联合新闻社为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私营的印度斯坦新闻社,主要编发印第安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5%。

全印度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全国现有18家电视台,6个邦开通了卫星电视接收,电视网覆盖全国人口的86%。

八、印度的政治

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印度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共244席,议员由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立法院议员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名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另外2名议员由总统直接任命,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

(一)印度的政党

1.印度人民党

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

2.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

简称国大党(英)。据称有初级党员3 000万,积极党员150万。1885年12月成立,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

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组成。近年来发展较快,党员增至63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

4.泰卢固之乡党

安得拉邦地方政党。近年来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在安得拉邦执政,党主席、邦首席部长钱·奈杜以重视信息技术著称。

(二)政治力量趋于多元化

印度的议会民主体制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选票政治。选举的竞争性使各种社会集团都在为获得政治权力去争取选民,即使是那些原来政治上消极或被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的社会集团也被动员起来卷入了国家政治,从而使印度成为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这个由众多种族、语言、宗教、种姓构成的多元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争取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不断集聚化并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势力。长期以来,政治宗教化、种姓化和地方化已成为印度政治发展的显著特点。可以说,这种现象违背了尼赫鲁等政治家们主张世俗民族主义的愿望。早在1929年,尼赫鲁曾经讲到,“在我看来,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经济因素。如果我们强调这一点并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就会自动发现宗教的差别将不再重要,而一条共同的纽带则把不同的集团联合起来。”但是尼赫鲁的理想至今也没能实现,各种传统社会势力的集团意识反而得到了惊人的增强。在印度当今的政治舞台上,代表不同宗教、种姓和地方种族的政治势力正在崛起并使政治力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种族分离主义和种族冲突

在印度的各种种族问题中,暴力冲突最严重是种族分离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那加人和米佐人先后掀起了反叛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该地区的特里普里人和阿萨姆人又爆发了种族暴乱;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北部地区旁遮普邦锡克人的暴力冲突已经越演越烈;与此同时,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人的暴力活动也在不断升级,到8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叛。除此之外,印度还存在一些规模较小的部族骚乱,如廓尔克人和贾坎人,等等。这些种族或部族都向中央政府或邦政府提出过地方自治的要求,它们中的激进势力还打出了要求脱离印度,建立独立国家的旗帜。有的种族自治或种族分离主义运动经过政府的安抚或镇压表面上已经平息,但是种族问题与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的权利、地位等问题相互联系,彻底解决非常困难。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在一定的时机下有可能爆发出新的冲突。目前,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地区,一些种族或部族分离主义的武装斗争仍在继续。

印度不同种族之间的大规模暴力冲突主要发生在本地人与外来移民之间。在印度南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梅加拉亚邦和那加邦都发生过当地种族用暴力驱赶外来移民的运动。例如在印度的阿萨姆邦,越来越多的孟加拉族穆斯林移民使该邦的人口迅速增加,加剧了对就业及资源,特别是政府部门职务和土地的竞争。另外,大量的移民改变了该邦政治力量对比,使当地阿萨姆人在选举中处于不利地位。1979年大选前夕,阿萨姆邦爆发了大规模的驱赶外来人的运动。自此以后,种族骚乱和种族屠杀事件屡见不鲜。

(四)教派冲突

在印度这个多宗教的国度里,几乎存在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是起源于印度本土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基督教、袄教、犹太教以及巴哈依教则被看作外来的宗教。其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又特别被印度教的极端势力所不容,因为它们分别是外国征服和殖民统治的产物,而且其信徒大都是原来信奉印度教的改宗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佛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都发生过规模不同的暴力冲突,但最为严重的是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印度独立后实行了世俗主义的建国原则。国大党政府对分治后留在印度的穆斯林采取了比较优待的政策,这一方面是为了安抚穆斯林防止再度发生分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穆斯林的选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穆斯林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仍然处于落后的境况,在政府机构和军队就职的人数以及在国会和邦议会的议员比例都低于其人口比例。穆斯林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增加和公开化要求政治权利平等和经济公平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这反过来又在印度教徒中引起强烈的反应并进一步刺激了印度教教派主义情绪的高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据统计,印穆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1975年为238起,1980年为427起,到1985年时又增至500起。教派冲突中的死亡人数也从1978年的110人增加到1980年278人。早先,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大多发生在北印度,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了南印度,而且越来越有继续蔓延的趋势。过去,教派冲突一般仅限于城市,但现在已经扩散到了广大的农村地区。据印度政府统计,1988年在全国452个县中,发生教派冲突或教派关系紧张的县有88个,到1989年时,这样的县已增加到110个。暴力活动的烈度也在升级,比如,1992年在阿约迪亚寺庙被毁后爆发的全国性教派冲突中约有2 000人死亡,5 500人受伤,其中2/3是穆斯林。

(五)种姓冲突

印度独立后,政府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不可接触制”,但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北方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等印地语地带,这种陋习依然盛行。在众多的种姓中,低种姓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经济地位低下,而且备受社会歧视与压迫。由于种姓对立根深蒂固,加上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经济剥削,高低种姓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暴力冲突。这些暴力活动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以比哈尔邦、北方邦和安得拉邦最为严重。一些高种姓集团为了对付贫困农民组织的“夺地运动”和“抢收地主庄稼”而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

(六)印度的外交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印加快推进大国外交战略。强调外交为经贸服务,在保持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科技合作,吸收资金和技术;与东盟及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发展迅速;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不和,两国因克什米尔争端几度兵戎相见,关系不时出现紧张。

(七)印度与中国关系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建交。当时,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第一次正式访问。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作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1959年中国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1962年,中印双方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中印关系逐步改善。199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国。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九、印度的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就其传播的路线而言,它可以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形成的教理和仪式的不同强调重心和特征而言,可以分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佛教在传播至亚洲各地之后,很快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其世界性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自身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

(一)佛陀及教义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本名是悉达多·乔答摩。他在获得证悟之后,被人们称为佛陀,简称为佛,即觉者的意思。通常又被称为世尊。乔答摩生活的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吠陀宗教文化,而社会结构则是种姓等级制的。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下层种姓有了新的政治要求。社会上酝酿着对婆罗门传统宗教的批判思潮。佛教当中的法、业、轮回和解脱等宗教观念都直接来自婆罗门教。但乔答摩却拒绝天神和灵魂自我的观念,对于人生的现实状况及价值目标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恶业,而恶业又是人内在的缺陷,如贪欲、瞋惑和愚痴造成的。要摆脱这不合理的一切只有修道。修道的根本点在端正认识,保证善的伦理动机。人的解脱,最终在于进入涅磐,而这取决于自身,既不是神意,也不是宿命可以造就。乔答摩29岁时放弃王子的优裕生活,弃家求道,经历了6年的艰苦探索,在35岁时才获得正觉,并在之后的45年间跋涉于恒河中下游,宣说他的教义。

同类推荐
  •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屹立千年的文明古迹,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奥秘?流淌万年的文明河流,述说着怎样的智慧心语?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追忆文明古迹,有的针砭社会时弊,有的思索文明走向,让您跨越东西方文化,纵横寰宇,俯仰天地,从整体视角品悟“文明与文化”这部大书。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严格来讲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这本书就像一部入门级的国学大辞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每一个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读者可以更轻松、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不仅对整个国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更从中撷取精华,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美呈现。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热门推荐
  • 重生颠覆世界

    重生颠覆世界

    她,Z国的至尊公主和神秘组织的主子,却因护住身边的四人,陨落。再次清醒的她,发现她已不是她,而伴随她而重生的是神秘的七彩力量和黑白元素。从此,几乎逆天的功法、用不完的五彩灵力和,强大的灵兽。前世,自己死之前的没能见到自己的家人,今世,谁要是伤了自己的家人,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因一次契约,得知自己千年前的事情,摆脱“废柴”的称号从此踏上王者之路。不再韬光养晦,让那些欺我诲我的人看一看,什么才是天才。什么?炼丹师和医师最少?好,我就给你看看,什么是医丹双修。什么?很少人能够法武双修?我只要轻轻一挥手,就能够打破这个不能法武双修的屏障。什么?一个人只能契约一只灵兽,我挥挥手,制造出来一个魔兽军团,全都是超神兽。什么?魔法师很厉害吗?对不起,我不稀罕,我五系全都精通,只是懒得说而已。看女主女扮男装逍遥大陆,找回千年前的伙伴,魅惑众生。
  • 把握当下

    把握当下

    把握当下就是要对自己当前的现状满意,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
  • 吞灵化神

    吞灵化神

    一场车祸改变了凌默的人生轨迹。孜然一身,来到未知的世界,不能修行?灵气排斥?拥有绝世的力量只是为了活的自在。
  • 浮屠界

    浮屠界

    浮屠界:一界浮生,一界屠戮。三界六道九重天,是这里的至高箴言。仰望,总有那么一簇强者因为接近真理,头顶耀眼的光环,让人顶礼膜拜;慎独,总有那么一撮异端因为偏执于道义,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让人心存敬畏。男人,一心有四笔:豺狼虎豹。赤心不死,咆哮不断。
  • 神之宠儿

    神之宠儿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魔法世界,至高无上的神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个世界。魔法师是神的宠儿,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他们依然在神的控制下。东西大陆每隔两千年一次的战争,同样是在神的控制之下,神到底要干什么?拥有极高魔法天赋的费列格,在导师的指点下,成为了一名魔法师,开始探索神的道路。想要了解神的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成为神,这是一条无比困难和艰辛的道路。在神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在我们眼中,神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用心去思考,你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 宠物小精灵之叶冠

    宠物小精灵之叶冠

    叶冠,穿越到口袋妖怪的世界中。看他如何集齐徽章,收集神宠!(日更万,会爆更,请收藏!)其实这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精灵宝可梦同人,穿越到真实的神奇宝贝世界,自未白镇走出,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不断成长的故事。
  • 地下修真工作者

    地下修真工作者

    随着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穿越者来到魔幻世界.终于引起了光明神的大怒.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宣扬华夏文明.无数穿越者们联合了起来,组成了华夏联盟.共同对抗光明神的迫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出生在异世界的华夏联盟修真者.跟随自己的师傅来到了一个未开发的魔幻世界位面.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走火入魔事件中,主角重生于一个大贵族家庭.请开阴险的主角如何化身为光明教会大主角,在暗中配合华夏联盟颠覆光明教廷.打入光明教廷革命队伍的地下修真工作者就是我--迦南(由于上课了,现在更新时间改在下午,谢谢支持哈)兄弟的书:《心修》作者:刹那光点
  • 疯狂的玫瑰:历代后妃的争权夺爱之路

    疯狂的玫瑰:历代后妃的争权夺爱之路

    本书内容包括:吕雉——谁比她狠毒;卫子夫——草根皇后;武则天——女人天下;马皇后——大脚大美丽;万贵妃——那一场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等。
  • 与君伴行不知远

    与君伴行不知远

    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认识吗?认识、不认识、也许就是一面之缘,昨天、今天、明天,我只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俗话,道不同不相为谋,又有谁对我说:与君伴行不知远呢!
  • 古南京史话

    古南京史话

    作者张学义,现已70岁高龄,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张老一生著墨,先后创办《古今中外》《民俗》等多本杂志,一直潜心研究南京历史人文。本书上至人文之初的地域沧桑,下至民国初年的世风时宜,考究了古城南京人文、文化、历史、地域等,研究了千百种古南京风俗和名胜的得名缘由,浅析了许多南京著名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