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98500000004

第4章 学出优秀的好苗子

为了让孩子学习能够有很大进步,家长应该让孩子形成一种“学习饥饿”的状态,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他们学习的“食欲”也会大增。针对这种状态,家长一方面不可强迫孩子学习,另一方面是不可让学习时间过长,要注意分散学习。好比成人看书,借的书往往比买的书看得更细更快,因为借的书要还,而买的书是自己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看,结果反而看得更少。另外,当父母希望孩子学些什么时,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刺激他们,激发起强烈的兴趣,让学习成为孩子渴望去完成的一件事。如此一来,父母不必再担心孩子的学习,而拥有了学习兴趣的孩子,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几乎所有进过我培训班的家长,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学习更好?他们为此苦恼不堪。

确实,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一定会令家长忧心不已,尤其是中国家长。在国内,这不但牵涉到大人的面子问题,更会影响到孩子的前程。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习成绩往往被看成是衡量学生素质的标杆——尽管教育专家们早已经得出结论:单纯的学习成绩远远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说到这个问题,我记得曾经和莱拉小姐进行过一些探讨,她认为,在对幼儿园孩子的培养中,首先要做的不是给他们输入知识性的东西,而是培养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我对她的观点是非常认同的。要让孩子先懂得怎样学,然后再去关注学什么。知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和获取知识。

但这一点往往为年轻的父母们所忽略,直到孩子进了小学甚至中学之后,才注意到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但那时再去改就非常困难了。

其实几年前我就在家里做了一些尝试,试验品就是夏辉和夏彦,效果令人满意。夏辉已经顺利进入中学,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正在读五年级的夏彦应该也是莱拉小姐教育观念的受益者。

在与家长们讨论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我根据自己的家教经验,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心得,给了他们如下一些建议:

第一,提高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孩子做事的时候,特别是写作业时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是令很多父母头疼的事。但孩子玩心爱的玩具的时候很少会走神,原因是什么?对,是“兴趣”。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孩子对玩具和玩耍的渴望做点文章,这个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

其实,在很多年前,居里夫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根据作业量的多少,居里夫人总是让孩子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剩余的时间会让他们尽情去玩。长此以往,她的孩子们养成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做作业的好习惯。

那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做法为我所用、发扬光大。若在孩子完成你所交付的任务之后,就能够和几个要好的小朋友出去玩捉迷藏,或者做完作业之后就可以获准玩那只有趣的玩具的话,他当然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便能心安理得地快速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当然,完成任务的质量一定要把好关,这对他学习态度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年,我对夏辉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有一次为了能尽快去看卡通片,做作业的时候他偷工减料,漏了两道数学题,而且卷面过于潦草。我检查之后,坚决把他从电视机旁拉回来,严肃地要求他返工,他妈妈给他说情我也没有答应。望着几近愤怒的我,夏辉就差哭出来了。但最后他还是乖乖地保质保量返工了。当然,他也就错过了那一集卡通片。但从那之后,他几乎没有再犯过类似的错误。在经过训练后,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能够比较集中于某一件事之后,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抗干扰训练”。比如在孩子全神贯注做游戏或者玩拼图的时候,故意打开电视或者跟他说个话打个岔。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对孩子有较大的干扰性,但如此反复多次之后,他的抗干扰能力会逐渐增加。当然,尽量不要在他认真做作业的时候进行这种训练。

第二,让孩子养成认真整理物品的习惯。

要整理物品,最好让孩子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桌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和提建议者,千万不能做一个代劳者,也不要因为对孩子的工作不满意而出言过重,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记住,在孩子劳动的时候,只要他尽力了,就要适度表扬,千万不要说:“你做得真差!”即使这句话你是笑着说的,也会因为评价太低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做得很失败,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价值。毕竟,他用心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家里,夏彦整理的房间永远会比夏辉的房间整齐得多,但他们都同样得到了应有的赞赏。这个差距可能只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秉性上的差异造成的,而不是根本性的态度问题。

莱拉说,养成经常整理物品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做事更有条理,将来的学习也会按部就班,从容不迫,不至于像有些孩子那样上课的时候才发现课本丢了。

第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孩子的阅读,应该是从最简单的卡片和图画书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增加阅读难度。但有一点是要坚持的,那就是一定要注重读物内容的趣味性,这是让孩子保持长久阅读兴趣的关键。在读书的时候,父母有必要对孩子不懂的地方给予讲解,并与孩子共同感受书中传达出的各种有趣的信息。书,即是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与父母交流感情的桥梁。

第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

不仅是学习和做作业,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尽量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比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在规定的时间内刷完牙、洗完脸等等。时间观念强的孩子做事有计划性和条理性,更容易达到目标。

夏辉和夏彦的房间里都有小闹钟,他们会在闹钟响起的第一时间从被窝里爬起来,然后按部就班地看着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和妻子非常省心,从来不用担心孩子因为起床太迟或者洗脸太慢耽搁了吃早餐。

要培养劳动习惯,可以让孩子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擦桌子、拖地板、帮妈妈择菜和洗自己的衣服等等,这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很有好处。而且做完后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使他们对自己付出劳动的价值有深刻的体验,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孩子各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成绩就给予适当表扬。兴趣决定了学习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肯定和赞许会带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会因为不断循环往复而得到强化,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会为获得这种成就感而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当然,启迪孩子从知识本身发现其中的趣味性更加重要。

有了以上这些做铺垫,相信以后孩子上小学和上中学的时候,学习就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当然,后续的持续督导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夏辉和夏彦学习的辅导中,我和妻子还发现了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比如利用卡通片教学光盘,让孩子看卡通片能够复习语言课程,用地图拼图让孩子学习地理知识等等。孩子感兴趣的时候,是脑细胞最活跃的时候,在这样的状态中学习,势必事半功倍。另外,我妻子也很重视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不要死啃书本,注意找窍门,举一反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如果作业偏多,就要分段完成,以免孩子脆弱的小脑袋太过劳累,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比如在做作业的间隙让孩子玩会儿玩具,看一会儿课外书。

父母们还要记住,“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功课。孩子的玩耍、游戏和其他有益的爱好也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夏彦非常喜欢音乐,在音乐上花了很多时间,除了定期去演奏培训班学习古筝弹奏之外,她还喜欢流行歌曲,但她的学习并没有被影响,成绩一直很优秀。她需要学习,也需要音乐,二者在她的生命中同等重要。在她那里,爱好和功课并没有形成矛盾。

总之,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中要多学习,多观察,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为孩子打开智慧之门。其实,孩子也是一本书,需要你细心学习与品读。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有一个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都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非常精辟地总结了人类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能够源源不断得以前进的基础之一。但对于“兴趣”的界定,很多父母却并不一定非常清楚。

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诸多事实也证明,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内在和最根本的动力。

“兴趣”不同于“爱好”。“爱好”比“兴趣”的范围要宽广得多,所包含的感性因素也多,若遇到阻力,某种“爱好”往往容易消失。但“兴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比“爱好”深入得多,更具有理性特点,更长久。

我在与家长们谈到孩子“兴趣”的问题时,很多父母往往把“兴趣”与“爱好”混为一谈,把孩子在生活中的某种爱好当成是他的一种内心兴趣,从而弄不懂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其实,一个人的爱好可以很广泛,但“兴趣”往往比较集中,甚至就是指孩子专注的某一方面。而且,有时候他的这种兴趣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有时他们会故意向家长隐瞒。

我们看到某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成就突出,就说这个人有天赋。其实,所谓“天赋”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有天赋不加以引导和利用,最后也不会成功;而天赋平平,若能借助强烈的兴趣和不懈的努力,照样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因此大多数时候,“兴趣”比“天赋”更重要。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根据孩子的天性禀赋去培养兴趣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很多家长问我,怎么样才能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个问题我也曾经专门和那位幼儿园园长狄波拉小姐探讨过。结合她的观点,我认为,父母在引导和开发孩子的兴趣方面应该有积极的作为。首先,要尽可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要给孩子更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孩子对新鲜事物天生的好奇心会让他们乐于做出尝试,在这些尝试中就有可能找到最感兴趣的东西。而作为父母,也完全可以从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反应来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

夏辉对于机械和数学的天赋和兴趣,可以说是我在他对于玩具的兴趣中“发现”的;而夏彦对于音乐的兴趣,则是从我和妻子的一个“小伎俩”开始的,对于她的“引导”和“培养”成分更多一些。

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天赋”,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一些偶然契机的激发才引起了强烈的兴趣,做得好了,也就造就了“天赋”。

但怎么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点是根据什么来判定的呢?

根据相关研究,儿童兴趣的初始发展并趋于稳定阶段是在3到6岁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和关注点开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发现这些关注点和差异,再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就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哪里。

通过和莱拉小姐以及狄波拉小姐的交流,我给参加培训课程学习的家长们总结了儿童的几种不同个性,以及他们最可能的兴趣点,希望能帮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第一种,安静思考型的孩子。

顾名思义,这类孩子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充满了“为什么”,他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看似相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别,并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在一般孩子眼里,汤圆都是圆的,而在他们眼里,天下没有任何两个汤圆的形状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喜欢玩的游戏和玩具往往融合了丰富的智力因素,比如拼图、积木、魔方、走迷宫等等。这样的孩子具有比较出众的逻辑思维能力,认为世界上的事都是有了一定的原因,才出现了一定的结果。他们最关心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相关性,他们会以发现这种“秘密”而兴奋和满足。长此以往,造就了他们超强的观察能力,探究事物的奥秘成了他们最大的快乐。

很显然,这样的孩子最适合到实验室去做研究,未来的科学家将在他们中间产生。所以,父母们有什么理由不想办法强化他们优良的思维模式,及早为他们铺一条走进科学大门的道路呢?

应该在数学、棋类等方面给这样的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考虑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基础上,给他们报与棋类和科学实验、数学等相关的兴趣班。

第二种,爱美型的孩子。

这类儿童喜欢漂亮的服饰和鞋子,喜欢具有艺术性的、精致的东西,比如收集各种火花、糖纸。喜欢玩的玩具有橡皮泥、精美的玩偶、布娃娃等,还喜欢画画和折纸。要是他们有了一把笛子或者口琴,那简直就是他们最钟爱的宝贝了。这些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非常在意。他们往往很注意保持衣服干净整洁;他们走路和做事的时候有条不紊,也从来不会乱扔东西;书桌上课本整齐摆放,习惯把书包放在非常妥帖的地方,而不是像有些孩子那样随便一扔;他们能在一堆外套中毫不费力地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件。他们在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只是对着课本读生词,他们很难会对那些抽象苍白的文字感兴趣,记忆效果可能一塌糊涂。但如果把那些词语写到精美的配有图画的卡片上,或者制作成精美的色彩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他们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表现出良好的接受能力。他们对色彩有很强的感知能力,他们的思维与形象化的世界相融合,但与枯燥的逻辑思维几乎绝缘。

要激发这类孩子的潜能,就让他们去更多地接触雕塑、绘画、乐器演奏等艺术门类吧。当然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的孩子还可以去儿童模特队一显身手。

不管是天赋带来的兴趣还是引导形成的兴趣,我们送夏彦去学习乐器弹奏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她已经从中受益匪浅。

第三种,模仿和表演型的孩子。

这类孩子天生具有电影演员所应该具有的模仿和表演才能。他们性格外向,喜欢对着镜子模仿丰富的表情,并手舞足蹈;喜欢模仿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而且在跳舞的时候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超出常人;他们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喜欢模仿来自电视和电影中各种有趣的表演;喜欢讨论自己对于影视剧中明星的崇拜,并热衷于模仿他们的精彩对白;喜欢扮鬼脸、讲故事和听故事;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并渴望博得掌声和赞美……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孩子,外形条件或者声音条件不错的话,你当然可以考虑将来让他往舞台表演和影视艺术方面发展。你可以给孩子报表演、舞蹈、主持、相声等特长班。另外,还可以多给孩子创造表演的“舞台”——如果在晚饭后希望看一段即兴艺术表演的话,让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歌和最拿手的舞蹈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那么就等于给孩子临时搭建了一个不错的“舞台”。

第四种,运动型的孩子。

这类孩子对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他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穿什么衣服,但他们喜欢软磨硬泡,让父母给他们买各种运动玩具,比如脚踏车、轮滑鞋、篮球、足球。这类孩子往往喜欢打打闹闹,但并不是说他们有暴力倾向,虽然有可能因此把家里闹得一塌糊涂,把整个小区搞得鸡犬不宁,但他们只是把打闹当做一种运动形式来满足自己飞奔或者跳跃的渴望。他们往往被认为是调皮、好动、不专心。

从这类孩子中发现未来的优秀运动员也并非难事,关键是父母要根据他们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在某些时候与一些着名的专业运动员的接触会极大地鼓舞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壮志雄心。

第五种,动手型的孩子。

这种孩子非常富有耐心,在扎小辫或者制作折纸玩具的时候往往精益求精,并可能有所创造。超强的动手能力使拆装玩具和穿算珠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玩耍方式成为他们的最爱,而其他孩子都没有耐心像他们那样做得非常认真,且有始有终。

这一类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做到认真、细致、严谨,态度非常端正。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在手工制作、编织、书法等兴趣班中加强锻炼,突出自己的特点。

我觉得夏辉近似地属于这种孩子。他并不像大多数孩子那么调皮,他喜欢独自摆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初中后对于理工学科的喜爱,更表明他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未来的机械工程师或电脑程序设计师。

以上几点算是一种粗略的概括,并不十分全面,至于自己的孩子具体属于哪个类型,还需要父母们做更细致的观察。

当然,有了兴趣,并不一定就能坚持到底。莱拉小姐说,有很多孩子在报了一些特长学习班之后都半途而废。她认为,兴趣可以作为引导,真正形成根深蒂固的兴趣并上升为理想,则需要孩子和父母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等到“兴趣”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时,孩子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莱拉小姐的话已经说得非常深入。年轻的父母们需要好好思考,在对自己的孩子充分观察和了解之后,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

夸奖是一把双刃剑

有一位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的一个教室走了一趟,佯装对学生观察了一下,然后就走了。随后,那个班的老师随机点了十名成绩中等的学生,把他们叫到了外面,对他们说:“通过观察,那位专家认为你们十位同学非常有潜力,如果再努力一些,将来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说完就让学生回去了。过了几个月,这十名学生的成绩与班里原先同等水平的学生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很显然,是那位专家的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一句赞赏让那十名学生的自信心空前高涨,给他们注入了强劲的学习动力。可见,一句赞美和肯定的话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多大的帮助。

有感于此,我和妻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达成了共识:对于孩子,一定要以夸奖为主,借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但是不是“夸奖”就是很简单的事呢?

有一次,夏辉成功地把一堆零件装配成一个精美的坦克模型之后,妻子摸着儿子的头说:“夏辉真聪明!”

后来,我对她的夸奖方式表示了异议,因为她的夸奖侧重点产生了偏差。我给他讲了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的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五百名小学生。实验者让孩子们做了一套相对比较容易的测验题。在对测验成绩进行评价的时候,实验者对其中一半的孩子说:“在这方面你一定很聪明。”而对另一半孩子说:“你解题时一定很用功。”

随后,研究者告诉所有的学生,他们需要再做一套题目,而且可以从两套题中二选一。一套题很难,但可以多学一些东西,另一套题比较简单,和刚做过的那套差不多。结果,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大多数选了比较简单的题,被称赞“用功”的学生百分之九十选择了比较难的题。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夸奖孩子聪明,是夸他的智力,夸孩子用功,是夸他的努力。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可以激发孩子更加努力,而那些被过多夸奖智力的孩子则很可能为了保护自己的“聪明”选择回避挑战。德韦克由此感叹道:“当我们夸奖孩子聪明时,其实是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聪明点,别犯错!”这样的夸奖让学生把错误看成是愚蠢的表现,而不是寻找正确答案的基础,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习。

可见,夸奖虽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措施,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若运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夸奖”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妻子对此表示了信服,以后再需要夸孩子的时候,她一般会说:“你做得很好,妈妈为你自豪!继续努力,相信你会做得更好!”以上谈到的两个着名实验对我的教育理念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我深入研究儿童教育心理也有很大启发。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心就像一根纤细的琴弦,稍微变换一下拨动方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弦音。而且,这种微小的变化有可能显着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

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适合的夸奖会产生两个作用,一是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二是借此向孩子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

我在家教理论课程中提出关于“批评和表扬都是艺术”的观点之后,很多家长向我谈了他们孩子的性格特点,并向我咨询夸奖孩子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和搜集的大量资料,我总结了夸奖孩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大体归结出以下几条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夸奖要适度和适时,不是越多越好。

夸奖要及时,在孩子完成任务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跟进表扬,但不宜太多和太过夸张。太多无原则的夸奖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完美,没有瑕疵,以后就难于听进批评的话,或者听到批评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丧失信心。

夸奖也要看时机,时机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比如孩子全神贯注画画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夸奖的,那时孩子注意力集中,很享受画画的过程,孩子的动力来自画画本身丰富的色彩与线条,而不是父母不合时宜的夸奖。这时的夸奖很可能让孩子分神,时间长了,会不断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强化获得夸奖的外在动机。而夸奖一旦消失的话,画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第二,夸奖要真实,赞赏要由衷。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建议父母们:“从来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夸奖要真诚,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如果夸奖浮于表面,表达太过随意的话,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在敷衍,时间久了,对这种夸奖也就失去了感觉。而且将来孩子发现父母的夸奖是假话,就会有被欺骗的感觉,那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还有,如果不该夸奖的时候,还要为了孩子高兴而硬去夸奖,反而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公共场所跳起来踢墙弄脏墙壁的时候,还赞赏孩子跳得高,就会让孩子产生误解,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丧失了对好坏的判断能力。

另外,表扬要让孩子觉得有分量,有价值。如果父母夸6岁的孩子不用大人喂饭,会自己吃饭了,那就很苍白,激不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就没有什么作用。

比如,有一次9岁的夏辉做完作业之后玩魔方,把魔方六面全部搞定之后,他妈妈夸他说:“能玩得这么熟练,真不错!”当时夏辉撇了撇嘴,没说什么。其实我知道他对妈妈的夸奖不屑一顾。其实,对于魔方,7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玩得很好了。

第三,夸奖重在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具体,而不要笼统。

“结果”一般相对比较笼统,而“过程”则具体真切,有鲜明的指向性。比如夸奖孩子收拾房间,注重结果的话,会说:“你收拾得太好了!”而注重过程就会说:“你床上的被子叠得真整齐,桌子也擦得很干净,地板擦得好亮,都能照出人影来了。宝贝!你做得真好!”一句笼统的结果不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对于过程的描述则很有质感。孩子以后再收拾房间的时候会知道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做了。

还要注意,在夸奖的时候尽量不要总笼统地说“你做得真好”、“你真棒”。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何得到大人的表扬,哪些方面做得好,好在哪里。

所以,每次夏辉和夏彦帮助妈妈收拾餐桌的时候,妈妈会这样夸奖他们:“你们摆了碗和筷子,帮妈妈做了家务,真是乖孩子!”这比笼统的一句“你们真乖”要好得多。孩子会因为明确帮妈妈做家务是值得夸奖的好事,而有意识地在以后寻找做家务的机会。

第四,注意细节斟酌,突出人格特质。

夸奖还要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比如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尽量不要说“你考了一百分,妈妈以你为荣”这样的话,因为孩子会认为只有一百分才会让父母高兴,下次考不好,父母一定会“以你为耻”。可以换一种说法:“你考得很好,证明你学习很努力,我真替你高兴!”这样的赞赏既避免了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又突出了对孩子“努力”品质的肯定。孩子会想,自己的努力,是父母高兴的原因,这样就突出了好的人格特质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看来,对孩子的夸奖绝非很容易就能做好的。我举几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夸奖孩子的画画得好,说“你的画太完美太漂亮了!”不如“画得不错,相信你会画得越来越好!”太过夸张的说辞让孩子看不到不足之处,不利于以后接受不同意见。

夸孩子做对了一道题,说“你做得很快,很正确!”不如说“你做得比以前快多了,而且步骤也比以前更合理了。”让孩子从夸奖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激发孩子更加努力。

夸孩子足球踢得好,说“你会成为第二个梅西的!”不如说“真是好球,这样坚持踢下去肯定能取得很大进步!”用高不可攀的球星去激励孩子,无疑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造成一种潜在的压力,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灰心情绪。而给他最实际的一些鼓励,他会做得更踏实。

更好的夸奖方法还需要在你与孩子的交流中不断摸索。为了让父母们了解夸奖孩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莱拉小姐专门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把孩子的父母们请到幼儿园,给他们上了一堂“怎样夸奖你的孩子”的课,他们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在此之前,他们真的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夸奖,却隐藏了这么多的秘密。

对孩子的夸奖,绝不是为了取悦孩子让他高兴,也不仅仅是树立他的信心,最重要的应该是把夸奖作为一种指导孩子行为的评价标准。

我在给家长们讲完关于“夸奖的艺术”之后,对他们说:“大家一定要记住,你夸奖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正盯着你,试图从你那里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不要忽视孩子的任何一个问题

有一次,我妻子遇到了一件让她非常尴尬的事情——国内不少家长也向我反映,他们亦有此类经历,令他们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回答。妻子说,刚上一年级的夏彦突然开口问她:“妈妈,什么叫‘做爱’呢?”这个问题让我妻子目瞪口呆,望着女儿纯净的大眼睛,不知道怎么回答,愣了一下,慌忙说:“这个问题可不是小孩子该问的,将来长大了你就知道了。”然后落荒而逃。

见了我的时候,妻子说起这件事,愤愤不平,说:“现在的媒体,什么都能乱说,让小孩子早早接触那些东西可怎么得了!”在问清缘由之后,我禁不住笑了。

我对她说,这实在不算什么。现在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她知道了什么叫“做爱”,而是你对她回避回答,让她摸不着头脑。

其实,在接受家长咨询的时候,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主要是国内的一些家长),在孩子问到这一类非常敏感的问题时,家长们大多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疑惑,促使孩子想方设法解开谜团,若不能及时给予他们正确而妥当的解答,孩子很可能会对这些问题产生错误理解,从而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一个国内的家长秦女士,她就向我说过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心有余悸的事情。她的一个朋友有一个4岁的儿子,有一次,儿子问妈妈:“我有小鸡鸡,莉莉姐姐为什么没有呢?小鸡鸡有什么用吗?”妈妈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搪塞说:“小鸡鸡没有用。不要胡乱问这些无聊的问题了!”爸爸也在一边笑着调侃说:“改天我给你割掉算了。”后来有一天,那位妈妈发现儿子在用一把小刀偷偷割自己的小鸡鸡,甚至已经蹭破了一点皮,渗出了血丝。妈妈大惊失色,忙把小刀抢下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儿子说:“莉莉姐姐都没有小鸡鸡,我也不要小鸡鸡了,不好看。”至此那位妈妈才知道自己那一句不当的解释有多么愚蠢。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对家庭教育很有研究,他曾给父母们提出了四十条建议,其中的两条是“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诚实地作出回答”和“不存在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问题”。

其实孩子提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但他们极其有限的经验又无法做出解答,就只能求教于大人。比如,他们会“傻傻”地问:蜘蛛侠厉害还是超人厉害?我长成大人的时候能和妈妈结婚吗?为什么人要吃饭?为什么电影上的小狗会说话而我们家的小狗不会说话?

但不管在大人看起来多么可笑、多么荒诞的问题,在儿童心目中,都是实实在在的未知问题。在孩子看来,它们并不荒诞,甚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试想一下,成人都有很多时候需要好好思考,需要向别人请教,更何况大脑纯净得像白纸一样的孩子呢?孩子提出问题,证明他们在思考。孩子反复不停地一个问号接着一个问号,正表明了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获取新鲜知识的重要手段。

许多科学名人小时候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质。爱因斯坦在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有人提醒他的母亲说,孩子总是提那么奇怪的问题,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行的话就去医院检查一下,咨询一下心理医生。他的母亲却说丝毫没有感到奇怪,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思考,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所谓“三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呢?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劳累,回家的时候遇到孩子喋喋不休缠着自己问这问那,可能会很不耐烦,于是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说:“没完没了问这些无聊的问题干吗?长大后你就知道了。”如此几次,他们就会因为怕父母责骂或者感觉无趣而不再提问,那些本来强烈刺激着他的求知欲望的问题被压进心底,慢慢枯萎。

我的邻居格雷太太和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她的弟弟有个儿子叫埃里克,小时候活泼好动,见了谁都有问不完的问题,但十几岁的时候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格雷太太总是叹气。她弟弟是个好高骛远的人,但因为工作不顺心,后来做生意又亏了本,脾气变得暴躁,对孩子也动不动大声呵斥。于是小埃里克从一个快乐的、外向型的孩子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向,不合群,再也没有那么多问题了。到后来,见了人连话也不愿意说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格林太太不无忧虑地说,“是他那个不合格的父亲把小埃里克害了。”

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它足以为那些一向对孩子所提的问题疏于回答的父母敲醒警钟。如果糊涂的父母还要嘲笑孩子的问题多么傻、多么愚蠢,或对孩子横加指责的话,孩子就会像一只被潮水冲上海滩的龙虾,找不到返回大海的路,只能傻乎乎地待在那里不动了。

而聪明的父母会采取鼓励的态度,用尽量直观、简明、浅显的话去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且,父母的回答越生动有趣,孩子提问的兴趣越高,寻找问题的能力会越强,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就越高。

夏辉4岁的时候,有一次问我奥特曼和超人谁更厉害。我说,他们都是利用科技打造出来的具有超能力的人,都很厉害,但是他们没在一起比试过,所以很难说谁更厉害。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坏蛋都怕他们,他们都是英雄。夏辉对我的回答很满意,然后回头抓过奥特曼和超人的玩偶,要我说一说他们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我只好求助于网络去查奥特曼和超人的本事了。

另外,通过一些更直观的办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效果会更好。有一次,从幼儿园回来的夏辉问他妈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冰为什么会变成水?”妈妈刚下班回来,忙着做饭,不想搭理他。碰了一鼻子灰的夏辉又来问我,我想了一下,和他一起把半杯水放进冰柜里,半小时后拿出来时已经变成了冰。我对他说:“看到了没?水在很低的温度下会变成冰。”然后我又打开电磁炉,放上铁锅,把冰块放进了锅里,很快,冰开始融化了。我说:“冰变成水,是因为受热了,所以,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冰就会融化成水。”锅里的冰完全融化,并开始沸腾。我接着说:“温度继续升高的话,水就会变成蒸汽,蒸汽可是很热的,小心烫手哦!”我抓着他的小手放到蒸汽里,问他热不热,他一边使劲往回缩,一边鸡啄米一样点头,我乐得哈哈大笑。相信通过这次实验加解说,会让夏辉印象深刻。在一边的妻子对我的做法表示了赞赏,坦言在教育孩子方面她不如我。我对她说,教育孩子是需要耐心和一点智慧的。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想,如果遇到回答不出的问题怎么办?会不会削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我想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若真的回答不出,也不要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更不要编造错误的答案,错误的答案会对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父母完全可以坦然承认,还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没有无所不知的人,让孩子学会诚实地面对他人。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查百科全书或者到网络上求助,相信总会找到好的答案。而且带孩子找答案,还会养成他查资料的好习惯,增强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些问题不一定非要有答案。如果查不到答案,就告诉孩子,世界这么大,总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类不停地去研究和探索,鼓励孩子为了解开谜团好好学习。如此应对,一样可以让孩子满意。最起码,面对未知世界时,他获得了一种坦然和认真的态度。

还有,如果你真的很忙,有其他事要做,没有空和孩子讨论问题,可以认真地对他说:“妈妈很忙,暂时还不能立刻回答你,等我忙完,我一定会和宝贝好好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当你真诚地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当然也就不会有被冷落和被忽视的感觉。

有些父母感觉对于有些敏感问题不好回答,但越是不回答,孩子的疑问会越大。更何况,那些问题他们迟早是要知道的,提前告诉他们,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回答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策略而已。

比如前面提到的夏彦的那个“什么是‘做爱’”的问题,我和妻子斟酌了很久,然后妻子主动去给夏彦做了如下解答:“‘做爱’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事,是两个非常相爱的大人在一起才可以做的事。两个人会把衣服脱掉,然后男人会把他的鸡鸡放到女人的下身里面去,两个人都会有非常美好的感觉。有时在这样做的时候女人身体里会产生小宝宝,你就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小宝贝。”

夏彦忽闪着两只大眼睛听得很认真,然后就用小手指着妈妈的肚子问:“我是从这里出来的吗?”妻子笑着拥抱着她,说:“当然是!”

认真、坦然且充满温馨的解释会让孩子对这个问题有非常美好的理解,而不会像有些大人担心的那样产生不良影响,也借此机会向孩子传达了正确的性爱观念,对于他们成年后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我的培训课程中,专门列举了一些通常会让家长感觉难于回答的问题,供家长们参考,比如“保罗有小鸡鸡,我怎么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大人也喜欢亲嘴?”、“妈妈为什么乳房那么大,而我和爸爸的那么小?”之类的问题,都可以这样认真地做正面回答,因为孩子不会觉得那是很可笑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像有些大人那样胡思乱想。

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一点,父母不仅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还要经常主动地向孩子提问题,以问代答,促使孩子积极思考,借此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作出回答的时候,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对孩子说:“还可以有一个答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这时再把你认为更合理的答案告诉他,他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会更深入。

孩子在思考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其实,他心里已经准备了一张纸,上面将要记录你的回答。那一刻,你就是孩子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作为父母,有什么理由辜负眼前的小天使为你准备的那张纯净的白纸呢?

请善待你的孩子,善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记得多不如问得多

很多家长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完成老师布置的背诵或者记单词的作业时,孩子不愿意多写和多读,学习效果太差。对于动手,很多孩子有一种天然的抵触。这固然与天性有关,也与家长从小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关。家长当然有义务协助老师加强孩子的读写训练。

但有一个问题又摆在家长们面前:是否多动手写和多读书就一定是最好的学习和记忆方式呢?

有一次和莱拉小姐交流的时候,她说,在幼儿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她发现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让孩子自己读书。

于是她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很多科目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她会把准备教授的内容分解,然后转化成若干个问题。她把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逐个提出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举手回答。通常,受到老师鼓励的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答案也五花八门。莱拉会把他们的答案整理之后记录到黑板上。她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孩子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有些答案连老师也没有想到过。但这些答案从某些角度来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仅仅在回答“树为什么会在秋天落叶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三十种不同的答案。

回答并整理完毕之后,莱拉会给孩子们做一个总结,将各种答案的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一一解说,并允许孩子们对自己的解说提出质疑,对于有争议的地方还可以继续讨论。到最后,莱拉才把自己的答案当做答案之一(并不把它当做绝对权威的答案)告诉孩子们,同样,这个答案也可以接受孩子们的质疑。

这样一节课很快就会过去,而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累。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所讨论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先问题的范围,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

莱拉分析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希望找到大家能够认可的答案,他们大脑活动会空前活跃。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答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在审视、思考、接受这些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还有,一定要注意给他们的答案给予正面评价,肯定他们答案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合理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产生欣喜和成就感,增加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考的推动力。

不只是学习,在其他方面,比如做游戏,莱拉也会尽量给孩子们提出各种问题供自由发挥,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有一次,我在家里给夏辉和夏彦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半圆,然后问他们俩这是什么。他们一边揪着耳朵想,一边争先恐后地回答,先后说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答案,比如说:半圆仪、露出海面的太阳、半张披萨、妈妈化妆盒的侧面、妈妈的乳房、半圆形的奶酪等等,果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对他们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赞赏,然后对他们说:“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半圆作为一种形状,只是无数种事物共同的特征之一,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到与它相符合的任何一种事物,答案都是正确的。”两个孩子会心地笑了。

其实,莱拉的教学方法开发和培养的,是教育学中所说的“问题意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是对孩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问题意识”引导之下,孩子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之下,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当然要比只是读书和写作业要好许多。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在为家长们讲解了“问题意识”之后,我在培训班上为他们总结了几条有效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经验:

首要的做法,当然是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不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要对孩子的提问做出积极回应。即使暂时不能做正面的回答,也要与孩子一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会有效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第二,不仅要积极对待孩子的问题,还要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比如在孩子玩玩具或者做游戏的时候,引导他们去注意其中的“奇怪现象”,如“这个玩具为什么是软的,而另一个为什么是硬的?它们的制作材料有什么不同?”“人的胳膊在碰撞了墙壁之后为什么会发红?”父母的提问激发了他们思考的兴趣,他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父母就要给予提示,直到一起找到答案。

第三,要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与孩子一起讨论。注意在讨论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做发言的主角,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和评价者,而不要急于把你的答案告诉孩子,那样会提前锁定范围,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这对培养孩子积极用脑的习惯很重要。

很显然,“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慧心。而且,我们也应该发现,积极回应孩子的提问和积极向孩子提问同等重要。莱拉小姐作为老师,她做的非常优秀。那么作为孩子的父母,也应该从中受到启迪。下面我再讲一个例子,应该会对年轻的父母们有所启发。利娅是一位犹太母亲,独自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拉米尔生活在美国。每次拉米尔从幼儿园回家时,利娅都会和儿子进行交流。她通常会这样问拉米尔:“你今天向老师和小朋友们提问了吗?”拉米尔点头说问了。利娅继续问:“你都问了些什么呢?”拉米尔就详细回顾今天他提问的问题,往往有二三十个之多。问的问题千奇百怪。比如:为什么花的颜色有红的,也有蓝的、黄的?为什么蚂蚁有的会长翅膀?朋友问利娅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利娅说,拉米尔和其他的犹太孩子一样,都是问题篓子,犹太人的孩子都是在这样的提问中长大的。朋友听了利娅的话,非常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犹太民族会那么聪明,那么具有创造力了。

我在接受这方面问题的咨询时,向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在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父母要坚持向孩子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你今天在幼儿园(或者学校)过得开心吗?

第二,你今天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吗?

第三,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第四,今天和小朋友们玩什么游戏了吗?

这几个问题我也曾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向夏辉和夏彦提问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对每天的活动做一个总结,并在回顾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能对许多事情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另外,这个做法还有效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一直这样坚持,效果很好。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心的父母,不但要检查孩子的作业,还要翻看孩子的课本,对孩子当天所学的知识浏览一下,然后把其中的要点逐一向孩子提问,也是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的好办法。

一般我和妻子是轮流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提问。而且,我发现孩子更愿意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种提问的形式向父母展示,并渴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夏彦从幼儿园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向父母报告所学到知识的习惯,即使是知道了鸟儿是通过下蛋繁殖后代这样的小知识也会让她兴奋不已。

有的父母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安静”,很省心,但这并不是孩子最好的状态。在美国,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淘气”一些,个性更张扬一些,独立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样的孩子更善于提问和思考。所以,遇到安静的孩子,父母更应该主动向他们提问,激发他们的思考力。

向孩子提问的时候,尽量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问的时机要把握得恰当。结合具体的情景对孩子进行提问,更便于他们观察和思考,更易于让他们的思维沿着原来的轨道延伸,那样他们的思维之树会长得更茂盛。比如在他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时候最适合问他们关于花草树木的问题。

第二,向他们提的问题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不要太难。太过复杂或艰深的问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也会打击他们的信心。问题要难易适度,在他们回答的时候还可以适度提示和引导。

第三,提倡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新鲜感可以有效增加孩子的思考兴趣。这就需要发挥父母们细心的观察能力和巧妙设置问题的能力了。

孩子不是可以按照固定模式旋转的机器,父母也不是死板的操作工。孩子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用爱与理解搭建起来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对待,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巧,你也会做得很好。

在沟通中学习,父母也应做个好学生

有一次,妻子对我说,她的一个同事孙女士出国了,要在外面待半年。孙女士最放心不下的就是7岁的儿子明明,这孩子个性很强,又调皮,前段时间孙女士花了很多心思在孩子身上,好不容易管教得差不多了,可她一离开,恐怕孩子又会不听话。爸爸又忙,没时间管他,不知道明明要闹成什么样子。

孙女士出去之前让丈夫给儿子雇了个保姆,但保姆凯瑟琳太过温和了,根本管不住明明。妈妈走后一星期,明明就开始不好好做作业,饭也不好好吃,而且把家里当成了足球场,搞得一团糟。爸爸回家后很生气,把明明斥责了一通,但第二天明明照旧不听话。爸爸一怒之下打了明明的屁股,明明对着爸爸大喊大叫,后来就赌气干脆不理爸爸了,他爸爸也没办法,不知道怎么管教他。

孙女士用国际长途给我妻子打电话的时候,一直叹气,孩子难管,让大人操心费力,事业也受影响。然后她又说:“你们家夏辉和夏彦都那么乖,你们用什么办法管教的啊?说一说也让我学一学。”

我妻子觉得实在没法说,因为个性不同的孩子管教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她又不忍心看孙女士那么难受,于是问我,能不能给她想想办法。

我觉得首先是孙女士和丈夫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并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非常明确和有效的指引,仅仅靠说教和粗暴的强力,恐怕很难解决问题。根据我在教育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我曾对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向家长们提出过一些建议。在我的家庭教育课程中,我对这些建议又做了系统性的总结。首先,我认为,现在的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大抵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说教太多,倾听太少。

许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很少顾及孩子是不是听进去了,而且还很少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他们认为把正确的理念不停地灌输给孩子,让它们在孩子心里扎了根,以后孩子就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不然,不让孩子发言,等于让孩子闭嘴,压抑他们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时间长了,在孩子耳朵里,父母那些空洞的说辞就显得苍白无力,听多了还会心烦气躁。

基于这一点,我跟妻子交流过,对她的做法提出过异议。因为我妻子有时喜欢与孩子进行说教式的交流——这并非有意为之,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开始的时候妻子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太小,对他们的说教也是必需的。但在了解了孙女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境之后,妻子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在夏辉和夏彦面前,绝对不可以喋喋不休,父母最好是做听众和评价者,而不是主导者。

第二,措辞太过强硬,漠视了孩子的自尊。

特别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总是居高临下,以“管教者”的姿态对待他们,用“你应该”、“你不能”、“你一定要”之类的措辞,很难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由于觉得“理直气壮”,父母也就容易说出一些过头的话,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压抑气闷,也就不愿意多和父母交流了。一定不要用侮辱性的字眼,也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去作比较,更不要表现出对他很失望……这些都很伤自尊,被伤害的孩子大多都会自卑,为逃避更深的伤害,他们会下意识地躲避与父母正面交流,久而久之,会造成两代人很深的隔阂。

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做得不错。其实你和孩子公平地交流了,你的威信并没有在他们心里有所降低,反而更容易博得他们的赞赏和认同,也更容易说服他们。给予他们平等的交流权利,尊重他们的自尊,他们也就更容易接受你。

提醒一下,类似下面这样的话一定不要说:“说过多少遍了你都记不住,怎么这么笨!”“隔壁人家的孩子早就写完作业了,你还在这里磨蹭!”“这样的题都做不好,你怎么考好成绩!”与之相反,说些鼓励的话并不难,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不讲究把握时机,不让孩子得到解释的机会。

当孩子拿着糟糕的成绩单回家的时候,本来心情郁闷,唯恐受到父母的责骂,若此时对孩子横加批评,他们更容易生出逆反情绪。若等孩子的心情平复下来,再找机会心平气和与他们交流这次考试成绩较差的原因,他们更能接受你的建议。孩子本来考试成绩差一些,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卑感,此刻一些温暖安抚的话等于心灵鸡汤,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亲情的力量。这些话远比严厉的批评效果好得多。

还有,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不允许孩子做出解释,而是只顾宣泄自己的不满,马上对他们严厉批评。其实,有些错误孩子并非有意为之,会有一些客观原因。而且即使是孩子做错了,父母也应该给孩子反省的机会,启发他们去主动思考自己的问题,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去梳理自己的情感,让孩子在自我剖析中获得教训和进步。

所以,信任和尊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尊重。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才可以互相接纳。

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成长,并不那么容易,要做得好,父母也应该做虚心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与孩子正确沟通的能力。

我对家长学员们提出了这样几点建议:

第一,想办法多陪孩子,真诚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二,做孩子的“顾问”,尊重孩子的想法,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学会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第三,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给孩子更多自主决断的机会。

第四,允许孩子有发泄郁闷和不满的机会,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他们的内心。

我一向强调对孩子要“动之以情”,前面提到的那位孙女士和丈夫虽然很爱孩子,但并没有把这种爱变成尊重和理解传达给孩子。通过与妻子交谈我了解到,明明的父母工作太忙,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甚至家长会都没有去参加过(这会让孩子产生被忽视,甚至被遗弃的感觉),与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隔阂,简单的教育方式也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明明喜欢我行我素,应该是基于对父母的一种下意识的排斥与反抗,与缺乏亲情的滋润有关系。

对于太过调皮的孩子,稍微严厉一点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分寸,而且关键的是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向孩子传达自己的爱,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桥梁。

其实,孙女士的丈夫可以对孩子在房间里踢足球的行为给予一定批评之后,告诉他踢足球是好事,但要在正确的地点踢球。之后,他可以带着孩子去外面草坪上一起踢足球。这样与孩子的心会拉得更近,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理解和亲情的温暖。平时,他们还应该多拿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游戏,看看电视,逛逛公园。有了浓郁的亲情做铺垫,用爱和理解温暖孩子寂寞的内心,交流也就容易多了。

夏辉在4岁时,也曾经在客厅踢过足球。那是他的第一只足球,刚刚买了三天,玩兴正浓,从外面踢完回来又在客厅踢了几脚。妈妈去拉他他也不听,又不好对小孩子太过严厉,想了一会儿,心生一计,她叹了口气说:“唉!妈妈每天工作那么累,还要回来打扫卫生,可你还在客厅踢足球,又要让妈妈重新打扫一遍,妈妈好伤心啊!”说完,她就捂住腰佯装痛苦状坐到沙发上。夏辉扑闪着大眼睛呆了一下,赶紧把足球放好,过来给妈妈按摩腰部,说:“妈妈,你快好起来吧,我以后不在客厅踢足球了。”妈妈心中窃喜,心里直夸自己聪明。从那以后,夏辉当然再也没有把家里当足球场。

可见,运用好情感的力量有多么重要。为了让孩子与我和妻子更多亲近和交流的机会,我曾经制订了以下计划,并在给家长们上课的时候把这些计划告诉了他们,这些计划对年轻的父母们同样有借鉴作用:

第一,每周五晚上召开一次座谈会式的家庭会议,要求大家踊跃发言,对本周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做一个总结,对一些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一些有疑问的事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对其他家庭成员有意见也要提出来,协商解决,夏辉和夏彦应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发言。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属于个人秘密的事可以稍微保留一下。

第二,每周利用周末的时间一家人去一次公园,或者到郊区进行一次郊游,尽量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景物,多说话,多提问,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我的计划得到了全体家庭成员的拥护和支持,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没有人无故缺席。这是夏辉和夏彦每周都期待的两个活动。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其实心并不小,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回应你,孩子就是在这种呼应中不断成长。但怎么与孩子沟通以使这种呼应更利于孩子成长,真的需要父母们做一个虚心的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去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

Tips

通过对动机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境(非自由选择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动力一般有三个方面:

1、孩子渴望通过努力学习来得到父母、教师等亲近者在情感上的认可。

2、孩子希望在学业上取得傲人的成绩,来得到他人的尊敬。

3、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发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进步,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和进步而努力学习。

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面的引导。

同类推荐
  • 10月孕期全程手册

    10月孕期全程手册

    本书是一个准爸爸的爱心日记,书中解答了怀孕期间的种种问题,根据特定阶段和情况给出了“医学检查”和“专家答疑”,使准父母们能够迅速掌握各要点,并打消其思想顾虑。同时还针对准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本书即是一本孕期手册,也包含着一个父亲的经验智慧。
  • 当妈千万别唠叨

    当妈千万别唠叨

    唠叨是中国妈妈们教育上的最大通病。当妈的都知道唠叨不好,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唠叨……当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变成事无巨细的反复叮咛时,就成了儿女耳畔的“噪音”。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非惩罚性教育倡导人成墨初的最新力作,书中告诉妈妈们“爱是好的,但不需要重复;管是对的,但不需要啰嗦”的“零噪音”教育理论,同时提供了具体的“不啰嗦而又效果好”的教育法。作者使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自己教育女儿的实践活动和身边的教育案例来阐述,不仅趣味十足,通俗易懂,还把方法讲解得深入透彻、简单实效。
  • 书立方4-颜氏家训

    书立方4-颜氏家训

    《书立方·第4辑: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做官、写文章、求名誉、养生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这也促使《颜氏家训》一书内容丰富,见解独特,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 新手爸妈的指南书:宝贝,我要你健康长大

    新手爸妈的指南书:宝贝,我要你健康长大

    《新手爸妈的指南书:宝贝,我要你健康长大》按照宝宝的成长轨迹,对每个阶段最为常见的儿童疾患症状,做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从宝宝每一步的初探开始,陪伴他/她健康度过新生的眼泪、迫切的成长,陪伴他/她开心地捧起书本,开启对奇妙世界的探索及正确面对迷茫困惑的青春期。排解上小学的小孩因多动症而难与人相处的问题;到中学的时候,为何女生开始产生要美不要胖的念头?为什么会出现厌食症、神经焦虑、忧郁、易怒等状况?对此,本书也有关于厌食症预防和护养的专业建议。最后,我们还特别为顽童们列出了一个特别的章节,即“突发状况处理——顽童篇”,给意外事件中手足无措的父母提供简单清晰的急救办法。
  • 天使陪伴我

    天使陪伴我

    本书主要内容为:胸部鼓起来了,胸大不是我的错,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指导。
热门推荐
  • 那些年,喜当妈的日子

    那些年,喜当妈的日子

    论被帅哥的儿子死命抱住大腿叫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在线等,挺急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今生已过来生缘

    今生已过来生缘

    若是当初你能等等我,我能早点去,你我之间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进化导师

    进化导师

    晨曦人类,行者为尊。噬能灵族,古之传承。黑魔四族,命系奎卡。异兽种群,数以亿计。……一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灵魂重生了。所有智者翘首期盼,无数强者阵前听令,他们尊重他、敬畏他、崇拜他。这个冷峻的少年带给他们希望,使他们强大,令他们更加了解这个宇宙。他是罗星,他是宇宙万族的进化导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以你为名的星球

    以你为名的星球

    传闻帝都A市高高在上的病娇西爷,为了一个少女整天宅在家里。“你不要怕我好不好?你笑一笑好嘛?”少女传来软糯又颤抖的声音“好……个屁”少年手扶着脸颊冷哼道:“没事,我们有的是时间,慢慢来……”“总有一天我会拥有你的”【1V1宠文男主病娇女主可咸可甜][学生党更新慢]
  • 超神协会

    超神协会

    两个冒牌货夫妻搞定真实夫妻,虐杀一个家庭,龙纹身的小哥再次梦到一个柔美男孩被紫色的火焰包围,一座城市的千万人就要被一个巨大的灾难所毁灭,一个古老的预言说能挽救全世界只有他……救世主!超能、古神、源计划,和谐会、非人公司、沉睡森林,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很久很久以前……
  • 武凌天尊

    武凌天尊

    五百年前,当一代先贤破空而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传说……那潮汐沼泽外的血红石碑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怀揣着一个可以炼化万物的乾坤鼎,大陆第一炼器师对武岳而言也不过是个虚衔了!好男儿就应该顶天立地,有情有义,就应该有所追求!而武岳追求的就是天道!大道无情,人却有情!亲情,友情,爱情,武岳一个都抛弃不下……武岳说:“既然天地无情,我有情!那么天上地下,以我为尊,让我所立之处便为地,头顶上方便是天!“且看武岳如何止戈为武,堪破生死,问情天地,运转乾坤,武凌天下!本书交流群:177388841欢迎大家讨论
  • 火影忍者之梦回木叶

    火影忍者之梦回木叶

    接受过战争的磨砺才会渴望和平,体验过长大的烦恼才会憧憬童年的时光,当他再次回到童年、再次遇到自己的师傅,他又会做些什么呢?鸣人的旅程即将再次出发,和我一起来再次见证他的成长过程吧!
  • 觉醒的修仙系统

    觉醒的修仙系统

    一个意外穿越到异世界大陆的小人物,自带修仙系统,他能否凭借系统在这个强者林立的世界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