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48900000004

第4章 历史文化长廊(3)

活字印刷也在北宋时出现,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这是毕升的发明。他用胶泥刻成单字,用火烧硬。先在铁板上敷上松脂、蜡和纸灰,放上铁框,然后排字,满一铁框就置于火上,松蜡稍化,再用平板一压,就可以印书,通常准备二块铁板,互相更替,印刷极为神速。中国人民的这个发现比德国人谷腾堡约早四百年。

我国火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以前发明了火药。由于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硫黄都是重要的药材,而且制成的火药也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更主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于人们长期的炼丹制药实践,因此它的名称就与“药”字相联。

火药的发明有一个漫长的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时期,那就是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辨认和掌握。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逐渐认识到木炭是比木材更好的燃料。人们也很早懂得开采硫黄,并认识到硫的一些性能。如《神农本草经》说:“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周易参同契》则记载,硫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硫化汞。炼丹的方士在实验中还发现,硫着火容易飞升,性质活泼,很难“擒制”。为了控制硫的这种特性,方士们发明了一种“伏火法”,就是将硫和其他易燃物质混合加热或发生某种程度燃烧,使之改变原来的性能。火药的发现就和这种硫黄伏火的实验有密切联系。硝的引入是制取火药的关键。硝撒在赤炭上马上会产生火焰,方士们也常用硝来进行硫黄伏火试验。据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中记载,当时的人们还掌握了识别硝石的方法。这样,对炭、硫、硝的物质性能的认识,就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后汉时期的魏伯阳曾经研究了大量汉代火法炼丹的记录,并把有关经验总结在《周易参同契》一书里。书中不仅记录了当时炼丹中出现的难以控制的激烈化学反应情况,还记载了八公炼丹的传说。八公是西汉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现在流传下来的八公炼丹《三十六水法》一书中,共有三十三个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个是硝石与三黄(硫黄、雄黄、雌黄)共炼。有人怀疑,不用火烧炼,而用水法炼丹,是否因为已经认识到火炼要爆炸,故用水法代替。因此历来也有传说,认为淮南王时期已经掌握了火药秘密。另外在《水经注》和《魏略》二书中,皆记载魏军用火器抵御诸葛亮的进攻。《事物纪原》一书又说:“魏马钧制爆仗。”所以有人也认为至迟在东汉时就已发明了火药。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

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西,有一东汉时期的古墓。墓冢周围砖砌甬通,并有围墙,苍柏凝翠,花木吐香。这座古墓,就是曾经制造出世界第一架自动天文仪和探测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墓地。

张衡,字平子,出身于名门大族。他自幼养成了好学习,爱思索的习惯。19岁时,已经写得一手好词赋,但他从不骄傲自满,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汉安帝的时候,朝廷要各地推荐人才。张衡当上了掌管天文、历法、史记的太史令。

张衡担任太史令的时候,年富力强,勤于研究,敢于作为,很快就创造出“新浑天说“。他认为天大地小,天形体浑浑,是圆的,无限地、不停地按照一定规律运转的。月光是太阳光照在月亮上的反射。根据这一学说,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天文仪器——水运浑天仪。浑天仪的主体是个空心大铜球,球面上刻布着满天星宿。天球外绕有好几个铜圈,它们分别代表地平、赤道、黄道等。张衡还制造了一组滴漏壶,依据古代计时器的铜壶滴漏原理,用水力使天球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速度恰好相等。有了这架仪器,坐在屋中就可以看到星空的变化了,后代天文学家根据张衡水运浑天仪的原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张衡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地震频繁的岁月。

张衡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佐国理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又下功夫研究,制成了一架探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的形状像一个大酒坛,圆径8尺,用精铜铸成。

外周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正好掉在蛤蟆的嘴里,“当”的一声,发出响亮的声音,给人报告地震的方向,以便人们及时抢救,减少损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西边的一条龙嘴里的珠子掉了下来。张衡报告后,大家没有地动的感觉,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攻击他。可是过了几天,西部却传来报告说,在离洛阳一千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有的地方连山都被震塌了。这一回,人们才相信了张衡的地动仪真的管用。

张衡的科学成就是伟大的。他制成的浑天仪举世无双,已接近现代水平。他制成的地动仪,是世界第一架地震仪,1,700年后,欧洲人才用与张衡大致相同的原理,发明了地震仪。可是张衡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被赶出京城,到外地去做官,61岁那年,死在做官的河南郡(今河北省献县东南),安葬在家乡河南南阳县石桥镇。

我国瓷器的发明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必须具备胎骨和釉子。胎骨也称坯胎,由瓷土(含有高岭士、长石、石英等成分)做成,是瓷器的本体。

釉子是涂敷在胎骨外表的光泽物质。胎骨施釉后,经摄氏一千三百度以上温度的烧炼,就成了瓷器。瓷器质地坚硬,半呈透明,敲击时清脆有声。

从制作工艺的原理看,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陶器以一般粘土(含少量高岭土)为胎,烧成温度不超过一千度,器表不施釉或低温釉,胎质松粗,敲击声不脆。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瓷土做原料,烧制出种种精美的陶器,为日后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了殷商时代,古代的制陶工人更发明了玻璃质釉,商周遗址中出土的一些青釉器皿,如瓮、罐、瓶、碗、尊、豆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原始的瓷器。

古时的状元、会元、解元

《白扇记》中的雪梅之子松露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这三元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设科取士,从唐朝初开始到清朝末止,共有647榜。这样,打破了靠门第、血统做官的框子。庶民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跃登龙门,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

按照这种科举制度,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当地知县主持的童试,考试及格的称为童生。接着要参加本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及格的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后,每隔三年可以参加在省里举行的乡试,乡试被取中者称为举人。考中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如《三笑》中的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就是他考中举人第一名。乡试中举之后;次年春天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要参加三次:第一次叫会试。凡考中的都叫“进士”。会试考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接着进行复试。最后一次由皇帝主持评定高下的殿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也就是通称“三鼎甲”。一甲(一等)只有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三人都称进士及第,二甲(二等)若干人,都称进士出身,如韩愈、柳宗元就是二甲进士。二甲进士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三等)也若干人,都称同进士出身。

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文人想要金榜题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民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五十岁能考上进士还是算年少的,有的终生考不上。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十九岁考中秀才,但以后屡次参加省试都没考上,直到七十二岁做个贡生。“金榜题名”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欲望。考中状元、会元、解元,是封建时代文人的高尚荣誉、人人羡慕。因此,许多古代小说或戏剧中有中状元、中进士、中举人的情节,民间有了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传说。

我国古代的姓和氏

在上古时代,我国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所谓“姓”,是指有共同血缘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由姓衍生的分支。《春秋》记载的姬姓这个大族,包括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等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也就是“氏”。

历史在不断变化,到后来姓和氏也就没有区分了,姓就是氏,氏也就是姓。

从古代发展到现在,我国已经繁衍出了许多姓,有所谓“百姓”、“百家姓”,但实际上有许多姓是超出于百家姓之外的。这些姓是怎么来的呢?有许多不同的来源:最古的姓是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氏族的标志)有关的,如黄帝又称有熊氏,有熊后来演变为熊,这是熊姓的来源;有些姓是和职业和官职有关的,如祝、史姓,就因为古代他们的祖先曾以算卜(祝)和记史(历史)为职业;而姓司马、司徒的,则由于他们祖先曾经做过司马、司徒的官职。有些姓是从居住的地名得来的,如东郭、西门、池、柳等,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居住在城郭之东、城门之西、池边、柳旁。另一些姓,又可以看出是古代贵族的后代,如公孙姓便是。

后来,我国经过了几次民族大融合,有许多原先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经过和汉族融合,也改称汉姓,便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姓氏,如北魏的皇室拓拔氏在孝文帝后改姓为元,鲜卑族的其它一些贵族如勿忸于氏、贺楼氏、尉迟氏分别改为于姓、贺姓和尉姓,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因为接受汉族王朝的册封赐姓,也有改为汉姓的,如北宋时西夏国主元昊,曾一度接受了北宋皇室的赵姓,称为赵元昊,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了唐朝皇室的赐姓,改为姓李,他的儿子就是五代时著名的李克用。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不断融合。

我国古代有没有报纸

我国古代有没有报纸?如果有,它创造于何时?有人说,我国西汉时已有报纸,叫作“邸报”。但是,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这只可算是一种猜测。根据史料考证,我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起源于唐代,它被概称为“报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宋、明、清各代都有过官方的和民间经营的原始形态报纸,清代的《京报》则是古代报纸向近代报纸的过渡。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一种把朝廷政事动态“条布于外”的原始形态的报纸。唐末孙樵在《经纬集》中提及此事,并把这种原始的报纸称为“开元杂报”。它是由朝廷选用部分认为需要传播的皇帝谕旨和百僚章奏以及直属行政机关的“录报”,“牒报”,然后通过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传播组织系统,每天向京城各级官吏抄传发布。这是一种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安史之乱”后,各方藩镇由行设置驻京办事机构,称为“进奏院”,他们为了及时掌握朝延的政事动态,就令“进奏院”的官吏抄传朝廷发布的“报伏”,通过驿站送到京城之外的节度使手里。这种原始形态报纸概称为“进奏院状报”。古代朝觐京师的住处或各地侯王的驻京办事处称作“邸”,所以唐代“进奏院”被沿称为“邸”,所设的官吏也被称为“邸吏”。由他们传抄的“进奏院状报”即被称为“邸吏状”。自开元始,整个唐代一直存在着“报状”和“进奏院状报”,它们的传播范围仅限于京城和藩镇的各级官吏,百姓则无权闻问。

时至宋代,出现了多种形态的报纸。当时占居主要地位的,是由朝廷直接向全国官吏传播的政府“机关报”——“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报”是个概称,它刊登的内容由朝廷审阅核定。这时“状报”已不限于刊载谕旨章奏,还包括宫廷和皇朝的生活情况、官僚的升迁以及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暴动等政事动态。“状报”定期发布,有时五日,有时一旬,有时半月,到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奏院状报”改为概称“朝报”,并由定期发布改为每日发布。

中国的纸周游世界

同其他古代发明一样,作为东方古国“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造纸术,也经历了创造、外传、被提高、再返回故乡的漫长之路。

汉代的造纸术通过贸易,首先传入高丽(今朝鲜半岛),高丽兴办了许多造纸厂。公元300年间,高丽僧人又将这一造纸术传入日本,这是历史上的所谓“东传路线”。唐时,我国造纸术又传入西方,即历史上的“西传路线”。唐代我国多次与阿拉伯开战,被对方俘去战员中有造纸“把式”,继而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很快在撒马尔罕、巴格达建起造纸厂。此后,阿拉伯人入侵欧洲,将造纸术传入西班牙,时值公元1150年。此时“十字军”进军小亚细亚,又将造纸传入意大利威尼斯。至12世纪,法国设立大型造纸厂,再传入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英国、瑞典、挪威、俄国、美国。1690年,荷兰人李善汉首开机器制造纸新纪录,一时成了机制纸大国。尔后,美国人又刷新了机制纸工艺,跃居机制纸世界强国之首(《中国报学史》)。

十九世纪以后,机制纸技术传入日本,日本迅速成为东方机制纸大国。之后,传入我国。清光绪十七年(1891),李鸿章在上海杨树浦创办伦章机器造纸厂,开创了机制纸新纪元。25年后,李又在上海浦东相继开办华章、龙章造纸厂。宣统三年,清廷又在汉口、武昌、山东、香港等地办纸厂,至此,中国造纸术环世界一周后,又归宗了。

中国的毛笔

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它的使用,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

我国的毛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的甲骨文字判断,当时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画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毛笔了。那时毛笔的名称:在吴国叫“不律”,楚国叫“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笔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品种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良。春秋战国时的笔,多用兔毛制作。晋代的笔,有的用鼠须制作,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就是鼠须笔,蚕茧纸。

到宋代,又有了羊毫笔。清代羊毫笔的制作和使用,就更为普遍了。

目前,我国生产的毛笔,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行销东南亚,日本及欧美各国。毛笔,它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墨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酬张司马赠墨》诗云,“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

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颇为形象地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唐代制墨的画卷。我国古墨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西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述古书法纂》),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其实,在商周时代,已用墨在甲骨和竹简上书写文字了,当时的墨是用天然石炭如煤炭等制成的,古人称为“石墨”。“石墨”在使用时须用研石在砚中将它磨成粉末,再兑水稀释成墨汁。所以西汉墓葬出土的文具中常有研石。汉代蚗麋(今陕西千阳县)所产墨被推崇为优质墨,人称‘蚗麋墨”。据《汉官议》议载,当时做尚书令、仆、丞、郎等官的人,每月发给一枚。东汉时,出现了松烟墨,书写效果远胜“石墨”,所以到了三国以后,石墨就被淘汰了。所谓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上以漆、胶制作,西晋陆机所写《平复帖》,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但字迹仍清晰醒目,这是世界上保存下来写在纸上的最早墨迹了。

同类推荐
  • 心灵绿洲

    心灵绿洲

    本书是协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读本。全书共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下编下面又分为人格心理、学习心理、生活心理和发展心理。这本书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组织学生活动入手,而向全体学生,起到提高心理认知、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心理素质的作用。
  •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防骗自助100招

    防骗自助100招

    家庭必备防骗读本学习防骗自助技能让骗术无所遁形!揭露街头骗术、电信骗术、商业骗术、网络骗术、上学求职陷阱……
  •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校长是学校的“校魂”,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是否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校长的正确领导。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热门推荐
  • 神大人的无聊旅途

    神大人的无聊旅途

    来看一看,神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世界的旅途。盖亚什么的都不可靠。我只追求……
  • 傲血传说

    傲血传说

    九洲灵界,种族万千,唯有神立足不败之地?神为主宰?我君凌血,今生不惧天地,不惧死亡,我身即道,我行即法!天地谁主沉浮,天下吾为主宰,傲世九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花样人生之李山

    都市花样人生之李山

    为父正名,守护爱人,看李山如何玩转都市!
  • 足球圣徒

    足球圣徒

    他是英格兰的骄傲,他被喜欢他的人称为“钢铁门神”。他是曼联的骄傲,他被喜欢他的人称为“红魔之子”、“神奇队长”、“豆丁门神”。他是英国媒体的骄傲,他被喜欢他的人称为“圣徒”。有爱他的人就有恨他的人,他被讨厌他的人称为“阴沟里的老鼠”、“无耻的流氓”、“下贱的胖子”。他身上笼罩着各种各样的光环,他的出生无比的卑微,他的成就无比的辉煌,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他并没有世人想的那么伟大,他其实只是一个胆小的人,他其实只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他只是想活的好一些。他的名字叫做保罗·希勒,他是一个平凡的重生者。
  • 随心所念

    随心所念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驻立回首,才会仅仅因为阳光照在身上就无比满足,周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随时可成为风景又随时可以忽略,这是一种很玄妙的状态,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打算记下来,喜欢看的人一起感悟,一起欢喜。
  • 官经一日一谈

    官经一日一谈

    盲目创新和泥古不化一样有害。不可事事明察秋毫,洞彻人心深处;不可老于世故,更不要过于圆滑,领导者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赏”与“罚”是法家治国的“二柄”,以此来调动民心,在一拉一打的过程中,让不法之徒惧于威严不敢造次,君子慎其独也。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不能放纵自己。依此处世,可无患矣。要想让人拥护和信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情,损有余而补不足,打造完美的性格;恪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
  • 忘忧之地

    忘忧之地

    这里的故事能换酒,换酒的故事能酿酒。这里,只在亥时营业的忘忧酒馆,故事,只能由那个有缘人来讲述,谁,是下一个能讲故事的有缘人?
  • 和美女总裁的荒岛生涯

    和美女总裁的荒岛生涯

    我和公司女总裁流落荒岛,谁知我们竟发生了那样的关系........
  • 千指之今世为尊

    千指之今世为尊

    江湖无门派的杀手杨左,带着绝技,穿越到了九十年代,却意外地发现在这个年代里有着很多那时穿越过来的人,而这些人或闹市求生,或隐居山林,或欺行霸市,或腰缠万贯,别人不认识他们穿越过来的面目,他们也为此小心隐居。但这些背后,都和六枚戒指有关。在这里,杨左是否依旧能行侠仗义,行走江湖呢?他不小心知道的一个秘密,道出了一个谜团,竟与春夫人和第一奸相有关,他是否能依靠朋友或绝技解决这一切?重新回到他渴望的宋朝呢?而在今世的红颜之中,他所经历的女人和情感,能否留住他渴望回归的心?现代都市喧嚣之中的明争暗斗,竟然来自于同样穿越的命运,但这个秘密,现代人只看到了表面,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这一切……在这里,有朋友,有敌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守着自己穿越的身份,直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