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73600000039

第39章 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朝圣(4)

吠陀文献上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多的记载。在吠陀时代,巫术疗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巫术疗法以符咒、魔术、祈祷为主内容。呔

陀文献中提到了许多疾病,如腹泻、热病、浮肿病、结核病、肿瘤、麻风病等等。这些疾病的起因往往被归于神或恶魔所降临的。如说浮肿病是神伐楼拿所降之病,黄疸病是由产生黄色东西的魔鬼引起的,热病是一种恶鬼所发出的魔力。在治疗时,祭司念咒语或施展魔法驱除疾病。如一首治疗咳嗽的咒语说,“咳嗽啊,远远地飞去,随着心愿飞去”,表达了患者要咳嗽远离自己的身体的愿望。在吠陀文献中,也有一些具有科学内容的医术记载。如治疗病人时,用各种草药配成的药方,每味草药都有特定的疗效。外科能做剖腹、截肢等等手术。

至列国时代,医学逐渐脱离巫术,成为一门学科。当时科学的医疗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宗教僧团内,也常采用这类方法医治。巴利文佛经常提到僧侣采用药物医治疾病。

列国时代出现了不少名医,如凡瑞有医圣之称。他的一个学生叫阿特里耶,医术相当高明,在口旦叉始罗等地行医,传授医术。阿特里耶的医术被其6位弟子分别记载下来,所以有6种本子,但只有两人的本子即贝拉和如火的本子保留下来。贝拉文本的手抄本在南印度发现,残缺甚多。如火的文本的内容在后来的《(外门内者)罗伽本集》中得以保留。“《(外门内者)伽本集》是如火编写本的最终形式,是现存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印度医学知识最好的渊源。”一般认为,(外门内者)罗伽是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伽的御医。

《(外门内者)罗伽本集》共8篇,论述疾病、医药、病理、饮食、人体解剖、胚胎等方面的医学知识。当时的医生对许多植物的用途都有了解。他们用于治疗的植物达910余种。对植物的根、皮、茎、汁、芽、果子、花朵等在治疗中的作用很清楚。医生还用动物的乳汁、胆汁、脂肪、骨髓、血液、肉、骨头、角来治疗疾病。如把牛奶掺入含草药的油中来治疗创伤。他们还注意到矿物质的作用,如某种铁屑可用来治疗贫血。

《(外门内者)罗伽本集》记载了医生对人的机体的认识。他们以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合成的有血有肉的躯体。人身体的器官处在变化之中,但由于其变化不易被人们所察觉,所以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机体是长时间不变化的。这就是说,人体机能存在着新陈代谢的过程。他们还指出,人体的疾病是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因素失调的反映,是自然的现象。医生应仔细研究病因,对症下药。由于不同药物的疗效不同,医生还必须熟知药物的效用,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他们还指出,身体机能的变化与人所吃的东西也有很大的联系,食物饮用不当,会引起体内器官的病变。治疗病人时,注意用药物调整人体内部诸物质因素的平衡。《(外门内者)罗伽本集》的医学观点具有一种实证科学的特点。

《(外门内者)罗伽本集》还讨论了医生的道德品质问题,指出医生应了解医学理论的内容,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应谦虚文雅、不生气、无不良嗜好、讲卫生。医生行医的动机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对他人的怜悯。

摩揭陀王频毗沙罗的御医耆婆,也是列国时代名医之一。他年青时在口旦叉始罗城拜师学医,学习十分刻苦,深得老师的厚爱。一天,老师让他到城外采不能制药的草,他到处寻找,没有寻得。老师高兴地告诉他学业已成。耆婆学成后,遍游列国,救死扶伤。他不仅为佛陀、频毗沙罗王等人治病,也为一般劳动大众治疗疾病。据汉译《四分律》记载,王舍诚有一个人得了重病,耆婆为其治疗时,问他能否做到左侧卧7个月,右侧卧7个月,仰卧7个月,病人说能做到。于是耆婆打开他的头颅,取出两条蛆虫,再缝好作品学位病人朝每个方向躺了7天,21天就痊愈了。耆婆事后解释说,若不先要求他躺7个月,恐怕他连7天都躺不住。可见,耆婆不仅有高超的外科医术,而且深知病人心理活动对治疗的作用。耆婆的内科医术也相当高明,他配制的一些药方长期流传。如“耆婆汤”,治疗风劳虚损。“耆婆万病丸”能医治黄疸、癫痫、疟疾、水肿、咳嗽、以及妇科病等等。耆婆的医术也传入中国。《宋史·艺文志》录用《耆婆脉经》(三卷)、《耆婆六十四问》(一卷)和《耆婆五藏论》(一卷)。唐代医药典籍《外台秘要》对耆婆的一些医方有记载,并说“服药不过三剂,万病悉除”。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反映耆婆的医方疗效是相当好的。

古代印度的外科水是很高的。除上面提到开颅之术外,在治疗眼疾时知道用药水洗眼,并采用一种熏制剂敷眼法,即把药物置于铜罐内,用盖盖上后用火烧,待烟烧尽,取铜器上的脂烟敷眼皮,以治疗眼疮。公元1世纪的文献提到,外科治疗器械包括20种刀和针,30种探针,20种管理状器械和26种敷料。在外科学方面,妙闻的成就很大。他教授了许多学生,对解剖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花很大的精力整理有关外科的资料,写成《妙闻本集》一书。现在的《妙闻本集》经过了后人加工、整理,已非原貌。

据文献,孔雀帝国时期医药事业更为发展,医药行业大体上归国家管理。阿育王要求医生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他派人去农村,教人们种植药草。佛教文献《善见律毗婆沙》说,孔雀帝国首都华氏城四个城门边,置有客堂,每天可收入50万钱,其中10万钱用于医药方面。在城的四门各建一个药池,内置药草,供佛教僧侣使用。

阿育王不仅在国内广泛医疗设施,而且推广到国外。这说明,医药事业在孔雀帝国相当发达,而且受到政府的重视。

《政事论》提到,医生分为常医、产科和军医等。此外还有兽医。在《摩奴法典》中,对卫生保健及医疗事故的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至少在孔雀帝国时期,医疗体系已建立起来了。

三、古印度宗教秘史

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今天有着两亿多的信徒。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释迦牟尼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就是他的儿子。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姨母抚养大的。释迦牟尼天生聪颖,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非要得出答案不可。比如他问老国王,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修道者,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来,悉达多走出了离家出走了,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道者。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珍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同类推荐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为背景,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为例,探索县级基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的机制创新问题,尤其是探索如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经济又欠发达的县级政府如何建立更好的机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老子

    老子

    本书包括道经、德经两部分。介绍了道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主张,并对其进行精要翻译。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热门推荐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

    本书将鲁迅的学术研究成果纳入鲁迅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的大背景下给予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把握鲁迅学术思想对于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的重大影响。在对鲁迅与同时代学者学术思想异同比较清楚地把握基础之上,走近和走进这些大师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他们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必须做的一切以及不得不做的一切——理解他们的启蒙救亡初衷以及当他们遭遇文学与政治的矛盾、创作与学术的冲突时所表现出的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惆怅。
  • 我成了席校草的心尖宠

    我成了席校草的心尖宠

    【借此推推隔壁新文《校草阁主请矜持》】当陈汐和席宸在一起之后的某一天里,陈汐才蓦然发现,原来初遇那天,明晃晃的阳光下,帅气不凡的男生,也明晃晃地撞进了她的心里。原来,那可能是不自知的一见钟情。某场景:陈汐不满,席校草根本没给过一个正式的告白,他们就在一起了。“我都不懂我到底是怎样糊里糊涂的就被你拐跑了。”“告白是小孩子才干的事。我可以用行动来证明的。”说罢,陈汐看着席宸不断放大的俊脸,脑袋当机了......再后来,席宸一把拥住了这个被他视为珍宝的女孩,浅浅地说道:“我喜欢你,好喜欢好喜欢你。”【痴情校草、双向暗恋、失而复得、HE】
  • 上古大妖在现代

    上古大妖在现代

    简单的说呢,这就是一个上古大妖沉睡千年后醒来纵横现代都市的故事。轻松的文风,无敌的主角,嗯,大概就是这样。
  • 回到那年十五岁的盛夏

    回到那年十五岁的盛夏

    当泉婉田高考结束,顺利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时,她并没有想象中兴奋,也许怀念,太怀念那年15岁的盛夏。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打完篮球后易尚身上散发的汗水味,小卖部冰箱里蹿出的各种香草,巧克力,草莓冰激凌的清爽感。她和丁菲,张函佳,许葵落四个人趁活动课围坐在没几个人的食堂吃泡面,说笑着聊所有只要是不关于学习的话题。也许上天想给她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又或许她老人家太无聊了,把她穿越回了那年,那年她一直很怀念的15岁的盛夏。在她重回那个年轻躯体的一刻,她觉得自己重生了,但这真的是涅槃吗?当她用3年后的智商和情商重新经历选择后,命运已经悄然改变了。。。
  • 记忆里尘封的花龄

    记忆里尘封的花龄

    我发誓,我江媚颖这一生不过只是想有个哥哥而已,一旦梦想翻倍成真却又遭受物是人非以后,我已经永远地失去一个他了,还会再次错失你吗?
  • 开局退婚扶弟魔

    开局退婚扶弟魔

    准丈母娘临时多要五十万彩礼,只因为小舅子结婚要钱?拿不出来钱就被骂:没钱娶什么老婆!徐同直接当场退婚,出来后,接到一个神秘女人的电话……徐同:原来我爷爷是隐世首富?!
  • 颜少超给力

    颜少超给力

    第一次,“先生,需要免费服务吗?”第二次,“颜少,你饿了吗?”第三次,“总裁,你想干什么都行……”……第九十九次,“老公,你越来越不老实了!”偷吻99次,拿下高冷男神!
  • 混沌之冥界

    混沌之冥界

    本小说建于天马行空的幻想中,请勿与现实做对比,请勿较真,图个开心就好。
  • 我与衰神的日常

    我与衰神的日常

    头脑不好使,相貌又平平,翻开28年的人生经历,全部都是黑暗历史。被裁员的当夜,林阿紫冒雨闯寺庙,痛骂八方神明,神明终现身。“你啊,这辈子要衰到骨髓里去了”神明如是说。“嗯?嗯?这位帅哥,你是谁?”“衰神是也!”————这是一个废柴剩女和神的生活日常。嗯,林阿紫没听错,的确是衰神。
  •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文心雕龙[1]》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