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22700000013

第13章

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本是战国末年韩国的一位公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张良曾经谋刺过他。秦始皇防范严密,行刺没有成功。为了躲避官府的查缉,张良就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隐居起来。

一天,他到沂水边去散步消闲,刚走上桥头,忽然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的老人从他身旁经过,右脚一拐,就把鞋子掉到桥下去了。

老人没有自己去拾鞋,他蹲下身往桥上一坐,抬头冲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起来!”

张良听到这种命令似的口气,心里非常恼火,真想伸出手去给他一个巴掌。但是看到他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就勉强忍住气,从桥边走下去,把鞋捡了起来。

老人见张良把鞋拿到面前,不但不伸手去接,反而跷起右脚来,说:“小伙子,再给我穿上它!”

这种得寸进尺的要求,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会不予理睬的。可是张良一来看他年老,二来感到既然已经帮了忙,就不妨把好事做到底。于是他屈着一条腿跪在老人身边,把鞋给穿上了。

老人站起身整了整衣襟,没有说一句道谢的话,只是朝着张良微微地笑了一笑,就扬长而去。这种不近情理的态度,使张良感到十分惊异。

老人走了大约有一里路光景,忽然又折回到张良的身边,对他说:“小伙子,看来你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了。五天以后的黎明时刻,请你再到这儿来和我见面。”张良这时才感觉到老人可能有些来历,马上答应道:“是!”

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地赶去赴约。但当他走到桥边时,老人却已经先在那里等候了,他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年轻人和老人约会,为什么迟到?今天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来!”

五天以后的早晨,张良不敢怠慢,听见鸡一叫就起身赶到桥边。可是仍然发现老人已经站在那里等他了,他惭愧地低下头去。老人又把他责备了几句,说:“你去吧,五天以后再来,可千万不能迟到了!”

这一次,张良整个晚上都不敢合眼,没过夜半就赶到了桥边。不久,他看见老人远远地踏着月色走来了。

老人见了张良,高兴地说:“应当这样才对啊!”于是,他从怀里拿出一部书来郑重地交给张良,说:“我叫黄石公。你好好地攻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未来的天子建功立业了!”

张良接过书,辞别了老人,回家以后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里面写的都是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时用兵的策略,不由喜出望外。从此,他就经常刻苦攻读,把其中所有的精辟见解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后来,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进军关中,推翻了秦的统治;接着又一再出奇制胜,帮助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著名的开国功臣。《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故事,“孺子可教”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了。

如鱼得水

三国时期,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里面,并且驻守新野。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到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活。”

入木三分

据唐朝张怀瑾所著《书断·王羲之》记载:王羲之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关于他的书法高超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久。

据说王羲之小时候就在书法上表现出天赋的才能,他七岁时就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拿出来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父亲发觉了,对他说:“你看这本书还为时过早。等你长大一些,我再教给你书法技巧吧!”王羲之对父亲说:“如果我现在还看不懂这本书中所讲的东西,长大了再看这本书又有多少用处呢?”父亲觉得儿子的回答很有道理,于是就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书放心地交给了儿子。王羲之从此爱不释手、聚精会神地日夜阅读,而且非常认真地按照书里讲的方法练习书法技巧。不久,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被世人所承认,许多人请他题字,收集他的墨迹。后来,王羲之曾出任右军将军,故世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右军辞去官职,在会稽家里赋闲安居。有一次,王羲之在山脚下发现有一贫穷老妇拿着十几把扇子在叫卖,但很久无人问津。王羲之可怜她,叫人拿来笔墨,在她的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见状,着急地问:“你在上面写字,我还能卖得出去吗?”王羲之微笑着问:“你的扇子卖多少钱一把?”老妇人答:“二十钱。”王羲之说:“你只要说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我不光保证你的扇子卖得出去,而且每把可卖一百钱。”老人拿过扇子,将信将疑地走了。等她到市场上按王羲之的嘱咐一吆喝,人们一哄而上,抢着买扇。十几把扇子一下子卖完了。老人这才相信了王羲之的话。

传说更神奇的是,有一次皇帝在北郊举行盛典,请王羲之将祝词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祝词需要修改,工匠们受命将祝版上的字刮掉。哪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惊奇地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深入木中三分,犹如刀刻的一般。他们不由得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王羲之笔力的强劲。

“人木三分”在这个故事中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人们又用它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入室操戈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感慨地说:“你这不是到我的屋子里,又拿我的武器来向我进攻吗?”

塞翁失马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然不会支持他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他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自勉。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她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里圆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着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他笑了一笑。

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着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孙武命令宫女手拿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他命令士兵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杀妻求将

吴起,战国时卫国人,喜欢军事,后在鲁国做一名小官吏。有一年,北方的齐国入侵,鲁君因缺乏带兵打仗的人,打算任命吴起为将军,但想到他的妻子是齐国人,有些犹豫不决。吴起知道这事,就回家把妻子杀了。于是鲁君任命吴起为将军,率领军队反击齐国,结果把齐国打得大败。

鲁国人对吴起杀妻求将的手段非常反感,四处散布他的坏话:吴起为人好猜疑又残忍,年轻时一心想做官,没做到就把家毁灭了。家乡的人嘲笑他,他又把嘲笑的人杀了。结果无法立身,才离开卫国。当与母亲告别时,他咬着母亲的肩膀说:“我吴起不做到将军宰相,就不回家与你相见。”后来母亲去世,竟不回家看一眼。吴起来到鲁国,又用杀死妻子的手段来获取将军职位。鲁君任命这样的人打败了大国,必然要遭到大国的报复。这样下去,鲁国早晚要灭亡。

鲁君听到这些话后,心里很不安,最后对吴起说:“你的确有了不起的军事才能,本应该施展抱负,但鲁国是一个小国,使你的才能无法施展。所以,你最好去大国。”吴起听了,心里十分难过,想不到鲁君这样不相信他,就离开了鲁国。

杀人不眨眼

宋初有一个大将叫曹翰,他性情粗暴,又喜欢喝酒,而且还很残忍。杀人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当回事,连眼睛也不眨一下。因此,他自称“杀人不眨眼将军”。

宋太祖平江南时,曹翰带领人马渡过长江,闯入庐山寺。寺庙里的和尚早已逃的逃,躲的躲了。曹翰进庙一看,只有一个老和尚端端正正地坐那里。见他进来,老和尚泰然自若,根本不理睬他。曹翰非常生气,大吼一声道:“你没有听说过‘杀人不眨眼将军’吗?”老和尚毫不畏惧,瞪眼直视曹翰,然后从容回答:“你知道有‘不惧生死和尚’吗?”

原来,这位老和尚便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缘德禅师。曹翰见吓不倒老和尚,有些无可奈何。便改用比较和气的态度问缘德:“这庙里还有没有别的和尚?你能把他们叫出来吗?”缘德见曹翰态度软了些,也就慢吞吞地指着架上大鼓说:“敲这面大鼓,和尚们听到后就会来这里集合。”曹翰拿起鼓槌,使劲地敲了几下大鼓。可是过了好一阵,仍不见有和尚来。他便质问缘德:“怎么敲了鼓还是没有人来?”缘德说:“你怀有杀人之心,所以他们不敢来。”他站了起来,用鼓槌轻轻敲了几下大鼓。不一会儿,躲藏着的和尚就出来了,逃避在外的和尚也都回来了。

山鸡舞镜

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从小聪明过人。曹操特别宠爱他,想立他为继承人。

有一年,南方献给曹操一只极美丽的山鸡,可是它在殿堂上不肯鸣舞。众人束手无策,认为请曹冲来也许有办法。为什么这五六岁的孩子受人器重呢?前不久,孙权送来一头大象,北方人从未见过,很想知道它的重量,就是没法称。曹冲在边上如此这般说了一通,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吩咐按曹冲的办法去称。曹冲命人把大象牵到空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两边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去,再拿粮包、石头装到船上,装到刻记号的地方为止。曹冲再让人把船上的粮包、石头分别点数、过称。这些东西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现在曹冲被请到殿堂上,他一看到山鸡,就命人取一面铜镜来。山鸡在铜镜前看到自己美丽的形体,仿佛置身于明净的湖面,居然连连欢叫、翩翩起舞。山鸡越舞越得意,竟不知停歇,直至倒地死去。

成语“山鸡舞镜”比喻顾影自怜,自鸣得意。

可惜,聪颖无比的曹冲只活到13岁便死了。曹操痛悼爱子早亡,失去了理想的继承人。上行下效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国君齐桓公特别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哪知全国的人都跟着穿紫色衣服。因此,紫布的价格猛涨,五件纯白色的衣服,还赶不上一件紫色衣服的价钱。

对此,齐桓公很担心,他对丞相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致使紫色衣服的价钱很贵。现在全国的人都跟着穿紫色衣服,你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你可以试着不穿紫色衣服了,并且对左右的人说,我讨厌紫色衣服的臭味。如果左右有人穿紫色衣服进宫,您就说:‘离我远一点,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的臭味。’这样,或许别人就不会穿紫色衣服了。”

以后,齐桓公就按照管仲的建议去做,果然,当天宫中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都城里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到了第三天,全国的人都没有穿紫色衣服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上行下效”这个成语,比喻上面的人怎么做,下边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上下其手

楚襄王二十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大将皇颉率兵抵抗,不幸被俘,成为楚将穿封戍的俘虏。穿封戍带着皇颉回国领赏,谁知中途杀出个公子围来,硬将皇颉给夺了去。公子围说动皇颉,希望他不要泄漏是他夺人这件事的真相。但是穿封戍不服气,就向楚王告状。楚王决定这件事请伯州犁来处理。伯州犁就把穿封戍和公子围都找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他们都说自己有理。

伯州犁对楚王说:“解决这件事最好的办法是问俘虏本人,自己被谁所虏是不会搞错的。”

穿封戍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公子围认为自己已向皇颉打过招呼,伯州犁便不敢得罪他。

伯州犁命人把皇颉带上来,举手向上指向公子围:“这是国君弟弟。”又举手向下指向穿封戍:“这是县尹。”又问:“究竟是谁捉住你的?”

皇颉也是聪明人,听了伯州犁的语气,看了他的手势,就明白他的意思,承认是被公子围所俘。

成语“上下其手”是指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意思。

舍我其谁

战国时,孟子门下聚集了许多学生,他们经常向孟子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呢,就认真地解答,将儒家的学说加以发挥。一天,当孟子开堂讲学后,一个学生问道:“先生昨天讲到,人最重要的是有‘不忍人之心’,那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轻轻地咳了一声,然后从容地说:“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无故伤害别人的想法。从前的帝王,如周文王、周公等,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现在的统治者都不愿伤害别人,而是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治理天下不就像手掌上运转一个小泥丸一样的容易了吗?为什么说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举个例子来说,人们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将要掉进一口深井里,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恐惧同情的念头。一个人具备了同情心,就知道羞耻,就产生了智慧,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呀。如果将它发扬光大,就像刚刚点燃的烈火,缓缓流出的泉水一样,还能够逐渐扩大,那不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吗?”学生听了都点头称赞先生讲得很好。

后来当孟子离开时,一个学生在路边问他:“先生,您好像有点不愉快!您不是说过君子不埋怨上天,不归罪于别人吗?”孟子一下笑了,说:“过去是一个时代,现在又是一个时代。历史每过五百年就要产生一个英明的君王和圣贤,从周武王开国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如果上天要产生一个圣贤,除了我以外,还有谁呢?”

生灵涂炭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声色俱厉

唐德宗时,左补阙(谏官)韦绶由于学识渊博,为人忠厚恭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经常参与政务,负责起草重要文告和诏令,成为德宗非常信赖的心腹大臣。

当时,各地的军阀大多拥兵自强,不受节制;朝中的大臣也互相勾心斗角,矛盾很多。韦绶每次值宿内廷,总是事务纷繁,忙得喘不过气来,经常一个多月还不能回家休息。

书绶忙于公务,虽家有体弱的老母,也无法早晚在身边侍候奉养,心里感到很不安。所以一有机会,韦绶就想提出辞职的请求。可是每当他刚刚开口,德宗就马上皱起眉头,使韦绶不敢再说下去。

就这样,韦绶担任了整整八年的翰林学士。由于长期操劳,心力交瘁,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使德宗终于不得不同意他辞官回家休养。

书绶有个儿子韦温,从小聪明绝顶,七岁时每天读书几千字,十一岁就考试及第,被补授咸阳尉。韦绶由于长期在外,开始还不太相信,特地把儿子找来面试,要他写一篇文章。韦温举笔一挥而就,把父亲的疑心打消了。

韦温既然有这样出众的才华,当然升迁很快,不久就官为监察御史。但他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父亲因病家居以后,他就辞职回家服侍汤药,经常废寝忘餐,衣不解带,达二十年之久。

韦绶在临死以前,特地把韦温叫到身边,告诫他说:“内廷是个是非之地,翰林学士这个职务你千万不能担任,弄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的。”韦温含着眼泪点了点头,表示一定牢记父亲的遗言。

父亲去世以后,韦温又接受朝廷任命,先后担任过右补阙、御史、礼部员外郎、谏议大夫等职。由于他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受到了唐文宗的赏识。公元835年,文宗决定授任他为翰林学士。

可是文宗没有想到,对于这样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要职,韦温却一再坚决辞让。最后眼看无法推托,他就只好将老父临终的遗命禀告文宗,表示自己不能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话是说一不二的,现在韦温竟敢用父命来拒绝文宗的恩宠,这不能不使文宗感到生气。退朝后,文宗声色俱厉地对近臣说:“我一心想重用韦温,可他却坚决不愿意,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

站在一旁的户部侍郎崔蠡,看到文宗这样盛怒,就上前劝道:“陛下,韦温虽然固执不肯受任,但他秉承父亲遗命,也是孝心的表现。您就成全了他吧!”文宗说:“韦绶不让其子入翰林,这是一种乱命。乱命怎么能成全呢!”

崔蠡说:“作为儿子,连父亲的乱命都能遵行不改,这不是说明他的孝心更加难能可贵吗?”由于封建统治者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崔蠡的这番话说得文宗很难对答,只好渐渐平下气来,打消了对韦温的任命。

升堂入室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卞地人。他为人耿直,敢说敢做,常与他人争斗,平时喜欢戴一顶像雄鸡一样的帽子,衣服上佩戴着野猪样式的标志,以此表示自己的勇敢。后来,子路拜孔子为师,但年龄只比孔子小九岁,有时,他还欺负孔子。不过孔子了解他的性格,也不放在心上。

一次,子路问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崇尚勇武吗?”孔子回答说:“仁义是最重要的。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失去仁义,没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武就会去抢劫别人的财物。”又有一次,孔子看见子路在自己家里弹琴,就很不客气地指责说:“你也太不讲礼貌了,怎么到我家里来弹琴!”

因此,孔子的学生都瞧不起子路。孔子发现学生们这一情绪后,就解释说:“其实,子路也有他的长处。如果他与衣着华贵坐着漂亮马车的人在一起,自己虽然穿得破烂,但他也不以此为耻辱;如果他治理一个中等国家,虽然他不讲仁义道德,但却可以管理好税赋。他来我这里学习,也学得了不少东西,但还没有真正学到一个读书人应该学习的知识。”

后来,子路去卫国做了大夫。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感到无颜见人,就上吊自杀了。

师出无名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领兵北上攻齐之机,挥师出关东下,先后打败魏王、殷王,并攻占洛阳。新城县董公拦住刘邦,声泪俱下地诉说:“我听说顺从德行的就能昌盛,违背德行的就要败亡,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必然遭到失败(原文: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项羽无道,杀害义帝,必会遭到天下百姓谴责唾弃。施行仁义,不一定只靠勇力。你让全军穿素色服,打为义帝报仇的旗号,遍告诸侯,讨伐项羽,天下人会尊敬你,响应你。”

刘邦听从董公劝告,很快组成一支大军,一举攻占楚都城——彭城。

后来人们由“兵出无名”引申出“师出无名”,指要干某件事而没有正当的理由。

时不再来

春秋时,越王勾践继承王位三年,率兵攻打吴国,结果反被吴国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最后,勾践答应把国库的钥匙交出,自己亲自去吴国当吴王的仆人,吴王才解除了包围。

三年后,吴王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请教谋臣范蠡说:“我继承王位后,因为年轻好胜,迷恋打猎喝酒,结果给越国带来了灾祸,让吴国来统治我们。可是吴国也太过分了,我想同你商量报仇的事。”范蠡说:“现在还不可以,应该等待天时的转变。过早地打主意,事情反而难预料。”

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迷恋声色,疏远贤臣,就想进攻吴国。范蠡劝道:“人事上是可以报仇了,可天时还不到,大王暂且忍一下吧!”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杀了宰相伍子胥,又想进攻吴国。范蠡又劝勾践暂时忍耐。再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国遭受天灾,稻和蟹都吃光了。又想报仇。可范蠡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勾践发怒说:“天时,人事都有了,为什么还要等呢?”范蠡说:“战争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有天时和人事都配合好了才能得胜。”一年后,吴国国内人心涣散,范蠡才劝越王勾践出兵进攻。进军之前,范蠡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不能怠慢。时机一失去就不能再来;上天给予的不接受,反而会有灾难。”勾践点头回答:“我听从你的建议,一定不盲目进攻;现在有了机会,自然会抓住不放。”

最后,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人,父母早亡,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死后,诸葛亮隐居在荆州襄阳(今属湖北)城西的隆中,躬耕自养。

诸葛亮才能出众,胸怀治国大志,常常自比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和乐毅。但当时人并不了解他,只有颍川徐元直、石广元和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人,与他十分友好。

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常和诸葛亮在一起探讨学问,诸葛亮对他们说:“凭你们的才干,要是出去做官,做个刺史、郡守是不成问题的。”众人问他志向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孟公威思念乡里,准备离荆州北返。诸葛亮对他说:“中国地方很大,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留恋故乡。”

当时刘备也在荆州依附刘表,为了求得人才辅助他争夺天下,特去请教当地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对刘备说:“平庸的儒生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只有洞察当前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是杰出人物。”

接着,司马徽向刘备推荐:此地有“卧龙、凤雏”,人才杰出。刘备忙问谁是“卧龙、凤雏”?司马徽道:“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不久,徐元直在新野见到刘备,也对刘备说:“诸葛亮人才难得,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要徐元直把诸葛亮请来,元直说:“将军应当礼贤下士,亲自登门拜访,可不能委屈他来见你。”

刘备便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他分析了当时的全国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今湖南、湖北、四川),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结好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

刘备大为叹服,邀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重振汉室。诸葛亮答应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取得了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争霸天下的地位。“识时备者为俊杰”,诸葛亮确实是当时能认清形势并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位杰出人物。

视死如归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即位,史称齐桓公。正在这时,齐桓公的另一兄弟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支持下回齐接位。齐桓公派人告知鲁庄公齐国已有国君,请鲁军及早回国,遭鲁庄公拒绝。齐桓公决定以兵拒之。他命雍廪为先锋,先诱敌深入,然后大军分路埋伏,前后夹击。雍廪向鲁军挑战,鲁庄公迎战。雍廪不战自退,渐渐将鲁军引入齐军的包围圈。齐军伏兵四出,大败鲁军,鲁庄公在众将护卫下才逃出重围,行了二日,又遭齐军王子成父的阻击。王子成父是有名的将军,平时治军甚严,战时部下个个奋勇争先,视死如归。鲁庄公侥幸逃回本国。

齐桓公又向鲁国下书,要求庄公立即杀死纠,并将管夷吾押送回齐国,以此作为两国和平的条件。鲁庄公只好照办。管夷吾的囚车一到齐国,就受到齐桓公的亲自迎接。原来这是齐桓公的计策,他知道管夷吾是个奇才,怕鲁国不肯放,才想出这个妙法,使他回国辅政。

齐桓公和管夷吾连谈三天三夜,毫不知疲倦。桓公要拜管夷吾为相。管夷吾说:“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君王要成大事,又岂能要夷吾一人?必用五杰才行。”桓公忙问哪五杰?管夷吾答:“隰朋,宁越,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管夷吾推荐王子成父负责军事,他说:“王子成父治军甚严,部下训练有素,出战时战车奔驰,有条不紊:士兵一切行动听指挥,不知后退,战鼓一响,三军勇敢杀敌,视死如归!”桓公采纳了管夷吾的建议。不久,齐国大治,桓公尊管夷吾为“仲父”。从此,管夷吾被后人称为管仲。

王子成父自任大司马后,加紧训练三军,上下将士也一致服从命令听指挥,一个个把战死疆场看作回家一样平常,“视死如归”这个成语也就流传后世了。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实事求是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身为汉景帝的儿子,却没有沾染浮夸习气。他虚心好学,搜集、整理过许多古人的著作,做学问时一丝不苟,受到当时学者们的盛赞。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立了传。传的开头便说:刘德是在充分的事实根据上去寻找正确可靠的结论即“实事求是”地做学问的。作为皇帝的儿子,刘德如此虚心好学,实属罕见。

“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用“实事求是”作成语,告诫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

食不甘味

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魏、韩、赵七国中,以秦国实力为最强,时有吞并六国之心。特别是秦孝公在位时,重用客卿商鞅,秦国的内政、外交都卓有成效。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公。他不满于商鞅专权,下令杀了商鞅,拜公孙衍为相国。公孙衍劝惠文公西并巴蜀,称王以号召天下,并派使者到各国去要挟:除非割地为贺,否则就发兵讨伐。

秦使到了楚国,见了楚威王熊商,转达了秦惠文王的意思。楚威王大怒,当众叱责来人,并把他驱逐出境。

使者回报秦惠文王,惠文王闷闷不乐,心知楚国新近打败了越国,地广兵强,与秦为敌,终是大患。忽报有洛阳说客求见,惠文王命人宣进宫来。

原来是说客苏秦。苏秦见了惠文王,先是恭维了一阵,接着便说自己有帮助秦王兼并天下的妙法。可是惠文王新杀商鞅,对游说之士并无好感,便对苏秦说:“毛羽未丰,不能高飞,先生所言,以后再议吧!”

苏秦碰了钉子,羞惭而归。一年后,他又到各国游说,一反过去的策略,而企图说服秦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这一“合纵”之策果然见效,赵国拜苏秦为相,资助他去各国游说。

他就向韩、魏、齐等国的诸侯详细说明“合纵”抗秦的好处。这一天,苏秦驱车来到楚国,楚威王立即接见了他。

苏秦给楚威王分析利害得失,认为楚与秦“连横”(六国共同奉事秦国),就无法抑制秦国的虎狼之心,结果只能割地给秦国;如果楚与各国合抗秦,那么各国将会服从楚国的安排,两者出入很大,希望楚王三思。

楚威王说:“寡人对秦国的野心早有戒备,但苦于韩、魏等国受秦挟制,不能共谋;国内又缺少很好的谋士,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神不定。今天听了您的一番话,觉得很在道理,决定照您说的办!”

从此以后,楚、赵诸国联合抗秦,使秦国一度不敢轻举妄动。许多史书上记载了“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之事,同时楚威王所说的“食不甘味”那句话,也当作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心中忧虑或身体不好。

十行俱下

南朝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绝顶,记忆力特别好。他刚满四岁,就被封为晋安王。太傅教他读书识字,他能够过目不忘。到了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写文章了。

梁武帝听到这个情况,不太相信,有一次特地派人把萧纲叫到跟前,准备当面试他一试。

梁武帝临时出了一个题目给萧纲。只见他不慌不忙地铺开纸,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了一篇辞藻优美的骈文。梁武帝看了,不由大加赞赏地说:“这孩子,真是我家的东阿王(指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曹植,曾封东阿王)啊!”

萧纲年龄稍长,就进一步博览群书。据说他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能够十行俱下。没有多久,诸子百家的书籍几乎都被他读遍了,写起诗赋文章来,更加得心应手。

萧纲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便已经能够亲自过问和处理郡里的各种事务,在百官中逐渐建立了声望。

公元531年,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去世,萧纲随即被立为皇太子。从此他就长期住在东宫,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徐樆、庾肩吾等人朝夕相处,吟诗作赋,过着极其富贵悠闲的宫廷生活。

萧纲特别喜欢写诗。他说自己从七岁起就有诗癖,长大后从来不感到厌倦。但是由于宫廷狭隘天地和放荡生活的影响,他的诗大多写得内容淫靡,格调低下,被称为“宫体诗”。流传出去以后,对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坏的作用。

公元549年,军阀侯景起兵作乱。攻破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忧愤而死。萧纲被立为简文帝,他在侯景的控制下,度过了两年多的傀儡生活,只能用诗文来抒写内心的痛苦,最后,还是被侯景派人用毒酒杀害了。

同类推荐
  •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信

    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信者,人言也。言无反覆、诚实不欺,是为信。
  • 播音创作基础训练教程

    播音创作基础训练教程

    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自20世纪60年代滥觞于北京广播学院,得益于一代代播音教学岗位巨擘、大师、前辈、同侪的矻矻致力,薪火相传,而今已迈入枝繁叶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盛年。现如今,播音主持学术理论大架已然形成,同业人在科学承继中前瞻、出新与发展,一批又一批播音主持人才走出象牙塔,在广播电视一线挥洒着智慧和才情。这是广播电视事业兴旺发达之兆迹,也是播音主持后备人才培养之方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正未有穷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亦跨越常往,继续抒写着一代风流。瞻前顾后,于今天在播音主持岗位上奋争了35个春秋的我辈,欣然中自是慨当以慷。
  • 当代世界文学史新编

    当代世界文学史新编

    《当代世界文学史新编》是以新观念来编选当代(1968年至今)的世界文学史。为学术性教材,编写方式是根据历史时代与国家文学体系构成互相配合,体现当代世界文学的历史进程,于中国与世界文学都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同时,世界文学史断代成书,国际国内尚无先例,从中可以看到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规律与最重要文本的世界文学史与选集。
  • 小耕读记(第1辑):那些年失去的小伙伴

    小耕读记(第1辑):那些年失去的小伙伴

    本书适合10-16岁青少年读者阅读,“小耕读记”是一个“孩子”的读书秘籍,这个“孩子”是众多编辑、学者和教育家的化身。本书按照“那些年失去的小伙伴”为主题,搜罗该主题下获得全国大奖作家的经典短篇小说或散文,6个作家6个作品:苏童《小偷》、常新港《独船》、薛涛《河澡》、李丽萍《选一个人去天国》、殷健灵《一只蝈蝈的老去》、孙卫卫《和我一起长大的两只狗》。全书按主题编排的方式,以“小耕私储备”“我打赌你不知道”“煮酒论”“小耕搜罗记”“时光果实”等多种方式“精读”每一篇文章,让小读者轻松深入了解作家和作品,让“作家”和“经典”不再神秘,同时可以指导小读者如何进行主题写作。
  • 怎样考才能考得好(小学生爱读本)

    怎样考才能考得好(小学生爱读本)

    《怎样考才能考得好》主要通过解析考试来展开叙述,层层深入,提升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方面,《怎样考才能考得好》通过系统解析考场上的技巧和窍门、课下的复习要领,来告诉学生怎样调整考试心态,以最完美的状态应对考试,全面提升大脑思维,提高学习成绩。
热门推荐
  • 从领主到大帝

    从领主到大帝

    从贵族的最底层——骑士,到整个世界的大帝,一个小骑士该怎么统一三片大陆?亚度尼斯?统一者?齐秋?怀特:"嗯,有一个搜索引擎?"
  • 璀璨星芒

    璀璨星芒

    一部三流骑士小说、一卷伪·召唤术卷轴、一个不负责任的监护人。拥有如此糟糕的生活磨难,难道还不足以磨练成英雄吗?拿起剑?不好意思,我是用枪的。万人敬仰?没兴趣。高官厚禄?没兴趣。美女如云?没兴趣。Ps:什么都没兴趣,还要做什么英雄?
  • 篮坛枫霸

    篮坛枫霸

    “最年轻的职业球员!最年轻的双料MVP!最年轻的亚锦赛MVP!在他的世界中,“最年轻”永远都在伴随着他。在CBA赛场上,他打遍CBA无敌手!在NCAA这篮球殿堂中,他带来了屠戮之刃,毁灭了NCAA各种记录,笑傲着离开!!在NBA的球场中,他用血腥残暴的统治称霸NBA!!他就是——李枫!!!”-雪菜与您一起回忆这段腥风血雨的日子!您的支持就是雪菜最大的动力!!-
  • 绝顶复仇

    绝顶复仇

    出生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唯一的出路便是进入玄天门,为着这个信念,某女不断努力着。等等,什么?无端端冒出个野小子,备受宠爱?还有,什么?某女被生死门的人看中?还有?姐姐被人陷害???某女以后的路便只有复仇两个字,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然而最后的真相竟然是。。。。。。。
  • 重启未来计划

    重启未来计划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才对。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最基础的定理,那么这个世界……”“都是我哒!”陈筱筱伸出小手指着地球,大声嚷道。
  • 那年的夏夜星空海

    那年的夏夜星空海

    那年的夜空很亮也很美,它也替你照亮了黑暗中的我;那夜的小鹿乱撞与你的承诺,至今好像已经过去四年了,可傻傻的我还在当真,看着你与其他女孩子的嬉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国内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综合服务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单行本系列》的供稿单位。负责全国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委员长会议的会务工作;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承担拟定有关议案草案等职能。
  • A Mountain Europa

    A Mountain Europ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有个混沌魔神身体

    我有个混沌魔神身体

    一不小心把地球给复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