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62900000002

第2章 金刚经(2)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佛善于护持眷念诸菩萨,善于咐嘱指导诸菩萨。你们现在认真地细心静听,我将为你们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就应该如此这般地保住菩提心,就应该要这样去降伏妄念心。”

菩提回答说:“好的,佛陀。我们都乐意欢喜地聆听您的教诲。”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①: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②;若有色,若无色③;若有想④,若无想⑤,若非有想非无想⑥,我皆令人无余涅盘而灭度之⑦。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⑧,即非菩萨。”

注释

①摩诃萨:即摩诃萨埵之略,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摩诃,意译作大;萨埵,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为大心,或大有情、大众生,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亦即大菩萨。“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即谓此大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摩诃萨埵具备了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

②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才能脱卵壳而出,如鸟类;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及水中极细虫等;化生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③有色、无色:从众生自体的物质说,有两类,即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是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的,是无色界众生。是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但仍存有识心,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④有想:从众生的有没有情识说,有“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三种众生。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有想,又指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在一切的天中,除了色界无想天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⑤无想:指全无想念之状态。或指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者。或为无想天之略称。无想天在色界,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

⑥非有想非无想: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即没有下界众生粗想的烦恼,所以是非有想或非想,但还有细想的烦恼,故又名非无想或非非想。

⑦无余涅盘:涅榘,又译作泥日、泥洹、涅盘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盘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达到智悟的菩提境界。“无余涅盘”为“有余涅盘”之对称,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不受后有,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盘;及至连酬报过去世业因的身心皆已灰灭,而完全无所依处,便达至无余涅盘。

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像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在佛典中,曾以“相”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发展过程,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着之。“人相”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成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谓执着众生的从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实际上都是由一个“我相”所开展出来,所以,佛教特别注重破除“我执”。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还是由母胎而出生的众生;无论是因潮湿而生出的众生,还是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断尽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但是,虽然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救度断除了烦恼。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①,行于布施②。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③。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④。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⑤?”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⑥?”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释

①法: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等。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应无所住: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②布施: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又称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之义,使他离苦得乐。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畏。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③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色,指物质现象,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声,一切声、音、乐,为耳根的认识对象;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感觉的对象;味,饮食馔肴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感觉的对象;触,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的认识对象;法,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能意识的对象。

④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的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

⑤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场所、空间。有周遍、不动、无尽、永恒等四义。

⑥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

译文

佛继续说道:“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着,以不执着的心态来施行布施。即不应执着于形色而布施,亦不应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去布施,即不执着于诸相而修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菩萨如果能这样不执着于诸相而布施,那么因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就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东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又问:“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诸相布施而进行布施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想象和度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着于诸相,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①?”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释

①身相:身之相貌,此指佛的特殊妙好之相。

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如来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具足相好的身体相貌,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悟得诸相皆虚妄不实,就能证见如来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①?”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②,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③,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④。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⑤。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①实信:是与智慧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②后五百岁:大集经说有五个五百岁,此“后五百岁”,即指第五个五百年。第一与第二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正法时期”;第三与第四个五百年合起来是一千年的“像法时期”;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末法将历时一万年。

③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贪、嗔、痴三者则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所以称为善根。

④净信:清净之信心。

⑤法相、非法相: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非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绝对断灭的相状。法相通常指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非法相指执着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此处之“法相”则有所专指,是指执着般若波罗密法为实有不变的有为法,也是属于一种“有病”;“非法相”则专指外道执着诸法皆无、涅盘亦无的“断灭空见”。

⑥筏喻:出自于《中阿含·大品阿梨咤经》,经中佛为阿梨咤比丘说筏喻。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舍去了,谁还把他带着走!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盘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所以经中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向佛陀问道:“世尊,后世的芸芸众生听闻您今日所宣说的微妙内容,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你不必有这样的疑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义中产生真实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众善根前缘,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处积集深厚的善根。因此,听到了这些微妙经义,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完全确知确信,这些善根众生将会得到无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也不在有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着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取于相状,也就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亦会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执着。什么原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着于无法相,那也会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所以既不应执着任何法相,也不应执着于非法相。正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我所说的法,就像船筏之譬喻一样。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违背的非法。”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①,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②。”

注释

①取:有执取、执持二义,亦与“执着”同义,即对所喜欢的境界执取追求。取也是烦恼的异名。

②圣贤:圣人与贤人之并称。圣,即具有正理的意思,指证见谛理,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的人。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伏自己的心而远离恶的行为的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是见道以前的修行人。无为法:又称“无为”,与“有为法”对称。指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法吗?”

同类推荐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三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星云日记16:禅的妙用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心中无事一床宽”、“禅的妙用”、“人间佛教”、“共生的地球人”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尸海浮沉

    尸海浮沉

    先天心率过快因而习武之途不得寸进的方天无法回应爷爷对他的期盼,来到了离家千里的冰城念大学,但病毒突然间爆发了,丧尸遍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危难倍思亲。方天脚步坚定,踏上返乡之路。在这茫茫尸海,半吊子的方天会是浮还是沉?
  • 异世之黑白双尊

    异世之黑白双尊

    林华和石头是一所高中的学生,每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而在一天晚上,林华神秘地带着石头来到学校禁区的一栋旧楼中见一个人。两人在黑漆漆的旧楼里极限追逐着面前跳动的烛火,在奔跑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这旧楼似乎有着无限空间,就在他们快要跑不下去的时候,光明照彻了黑暗,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他们面前......
  • 人脉的力量:告诉你如何构建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人脉的力量:告诉你如何构建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从立足社会、成就事业,从与朋友、上司、同事等多方面入手,生动地讲述和展示了经营人脉、打理关系、巧妙处世、和谐人生的技巧和方法。掌握、懂得这些技巧和方法,将会使我们在人际中游刃有余,在事业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伟大的哥布林冕下

    伟大的哥布林冕下

    方子墨穿越成为游戏中的哥布林。就是那个以贪婪、丑陋、弱小而闻名的哥布林?!玩家就要降临,他还是一个新手村的哥布林,不行,得快点自救,为了团结一切有生力量,他决定领导整个哥布林族群进行进化!
  • 转乾逆坤

    转乾逆坤

    在这个世界上一些人都在为长生,傲视他人甚至天下,逆天而斗。他们的实力超过于普通的人,随手一挥便可翻江倒海。因为他们身体中有着一丝力量,这些力量被称为“乾力”。乾力也逐渐形成了境界之分:炼乾境,凝灵境,虚位境,斩荒境,玄阳境······世界不断发展,天才辈出,后辈们靠着前辈的修炼方法修炼再传授于下一代。直至今日,凡人仅占是世界中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这些凡人多是天赋不够的人。渐渐地,凡人对于这些修炼乾力的“炼乾者”便不再是那样的惊讶。这个乾气为尊的大陆上,真正的修炼世界是凡人世界的百倍之大,有那些妖兽的领地,也有实力强的老牌势力。这个世界也正如他的实力象征一般被人们称为“乾坤大陆”而主人公韩源则是乾坤大陆东边一处凡人山脉“雪寒山”中的一个平凡村民,但凭借自己的坚韧的毅力以及机缘正一步步踏入强者领域,揭开世界乾力的秘密,转乾逆坤,纵横天地。
  • 黄泽鹰传奇

    黄泽鹰传奇

    是谁,牵动了战争?是谁,制止了战争?人的灵魂,能包揽忠孝情义吗?梦,还可以继续吗?
  • 腥球重启

    腥球重启

    末世并不一定就要:丧尸怪物满地跑、社会失去秩序、为了资源互相残杀......相信末世中幸存的人类,至少不会连远古时期的原始人都不如。所以这是一个在末世初期,一名有些自私和无赖的普通人,拥有了超人般的能力之后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 时间海,淋墨成微

    时间海,淋墨成微

    她,离开了三年,只为忘记他;他,执着了三年,只为等到她;他,苦心设技,只为报复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她,一心为梦想,却无料掺和到一场事事纠纷…
  • 心底的重量

    心底的重量

    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也有许多的遗憾,不是得不到的,就是自己的牵绊太多,自己心里最想做的事情,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实现,只能当做是心底深处的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