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862900000030

第30章 付嘱品(1)

本品主要记叙的是惠能临终说法的内容,是惠能对自己禅法的总结和概述。惠能先举出阴、界、入三科法门,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目的在于破除我执。接着以三十六对法阐明佛教中道观。经中强调了“出没即离两边”、“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等禅宗宗旨。记载了惠能自知不久灭度,敦促建造墓塔,与徒众说“真假动静偈”。在回答弟子所询问衣钵传授之事时,指明今后世人当以《坛经》为正法,善自护持。还向众弟子讲解了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预示了圆寂后会出现有人来盗取首级的劫难,开示了众人禅宗传授禅宗心印的法统及历代祖师的谱系。并再次强调了明心见性、自性真佛的宗旨。最后交代了一些惠能大师灭度后,弟子们处理善后的事情。

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①,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②,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③,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人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④。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注释

①灭度:即涅盘、圆寂、迁化之意。通过修行而灭障度苦,证得果位,也就是永灭因果,开觉证果。

②三科: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或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这三方面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除我执,从而认识“无我”之理。

③二法:分诸法为二种。或分为色、心,或分为染、净,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与“二相”意思相同。

④转识:转,意即转变、改转。唯识家认为在八识之中,除第八识外,其余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识都称为转识。此七识总称为七转识、前七转等。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为“七转识”。

译文

一天,惠能大师叫来了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对他们说:“你们几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等我去世以后,你们各自要作教化一方的宗师。我现在教你们应当如何说法,才不会失去本宗宗旨。

“说法时首先必须列举出三科法门,使用三十六对相对法,言语一经说出口就要脱离两端,不落实处。讲说一切法的时候均不能离开自性。若突然有人问你佛法,说出来的话语要全部是对应成双的,全部要取相对的方法,言语来去要前后相应、互为因果。最后把生灭、有无二法全部扫除干净,再没有什么可以落执的处所。

“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就是身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身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和六识。自我本性能够含藏一切事物和现象,这叫做含藏识。如果生起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六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门认识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样就是十八界,全部是从自性中生起和产生作用的。

原文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①:语与法对,有与无对②,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③,有漏与无漏对④,色与空对⑤,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注释

①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概括一切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也包括永恒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

②有与无对:有,即存在、生存的意思,用于显示诸法的存在,又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因缘和合而生即假有;圆成实性其体遍常而无生灭,所以说是妙有。无,即与“有”相对,意谓非存在。佛教认为所谓有或无之二边(即‘偏有,或‘偏无’之一方)皆为谬误;唯有超越有与无之相对性,始属绝对之真如。

③有相与无相对:“有相”和“无相”是对称,有相,系指差别有形之事相。又具有生灭迁流之相者,亦称有相。无相则指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

④有漏与无漏对:“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⑤色与空对: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空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指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

译文

“自性如果邪恶执迷,就会生起十八种邪念;自性如果端正,就会生起十八种正念。恶念起用就是众生之用,善念起用就是佛之用;被恶念所用还是被善念所用,这由什么来决定,都是由自性决定其所用。

“所谓三十六对法,外界无情的事物有五对:天与地相对,太阳和月亮相对,光明与黑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无情的五对。

“事物的本性、相状和语言方面有十二对:语言与佛法相对、有与无相对、有色与无色相对、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与无漏相对、色与空相对、动与静相对、清澈与浑浊相对、凡人与圣人相对、僧人与俗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相对,这是法相语言的十二对。

“自性中生起的作用有十九对:长与短相对、邪见与正见相对、愚痴与聪慧相对、愚笨与智慧相对、乱与定相对、慈悲与毒害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真实与虚妄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悲与害相对、欢喜与嗔怒相对、施舍与吝啬相对、前进与后退相对、生起与寂灭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这是自性起用的十九对。”

惠能大师说:“这三十六对相对法的教法,如果能够理解运用,就能贯通一切佛法与经典,与人交谈时,进退都能不执两边、脱离两个极端。

原文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①,生中道义②。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注释

①二道:指相对的两个方面,如“有”与“无”,“凡”与“圣”。

②中道: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又作中路,或单称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

译文

“自性启动并生发作用的时候,和别人一起言论,对外在事物不执着它的相状,对内在心念不执着于空无。如果全部执着于外在的相状,就增长邪见。如果执着于空无,就增长无明愚痴。执着虚妄空无的人常常会诽谤佛教经典,说不需要文字。既然说不需要文字,那么就不该有语言文字;只是这样的语言,就是落入文字之相。又说直行佛道要不立文字,就是‘不立’这两个字,本身就是文字。看到别人所说的,就立刻诽谤别人的言语是执着于文字,你们知道自己愚迷也就罢了,还来诽谤佛经;千万不要诽谤佛经,那样的话,罪过障碍会多得无法计数。

“如果执着于外在境相,便会造作种种方法去求取佛道;或者广泛地建立道场,宣讲有无的得失,像这样的人,永远不能识见自己的本性。像这样的人要听从正法依止修行,还有不要什么都不想,而障碍佛道本性使之窒断。如果只是听说而不去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所以必须依照佛法修行,不执着于相,并以此讲说佛法。你们如果能够开悟,依照这个讲说,依照这个运用,依照这个修行,依照这个作为,就不会迷失本门宗旨。

“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意义,问有就用无来对,问无就用有来对;问凡人就用圣人来对,问圣人就用凡人来对。在对立二相的因缘转化中,持中道的本义。

“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全部按照这样来作答,就不会失去中道教义。假设有人问什么是暗?回答:光明是本源,黑暗是条件,光明消失则黑暗顿生。以光明来凸显黑暗,以黑暗来凸显光明,来去互为因果,成就中道意义。其余的提问全部都是这样解答。你们在以后的传法过程中,依据这个相互转告,相互教化指授,不要失去本门宗旨。”

原文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①,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②,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注释

①“师于”二句:公元712年。这一年唐睿宗改元太极元年,五月又改元延和元年,唐玄宗即位后,又于当年八月改元先天元年。

②小师:系指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若满十年则称住位。

译文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即壬子年,也就是延和元年的七月,命令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还命令人去催促施工。第二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塔建成竣工了。七月一日,惠能大师召集弟子门人,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将要离开人世。你们有什么疑问,要早点来问,我为你们破除疑惑,让你们愚迷尽除。我如果去世以后,就没有人再指导你们了。”

法海等弟子听说以后,全部都痛哭流涕;只有神会,神色表情丝毫没有变动,也没有哭泣流泪。

惠能大师说:“神会虽是个小禅师,却能得悟善与不善平等无差,不被诋毁称誉所动摇,不生起哀伤和喜乐。其他人都没有能做到,十几年在山中修行,究竟修了什么道?你们现在悲伤哭泣,是为了谁忧伤?如果是伤心我不知往哪里去,其实我自己知道我的去处,我如果不知道去处,是不会向你们事先通报的。你们悲伤哭泣,都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该悲伤。佛法本性本来没有生灭来去,你们都全部坐下,我给你们说一个偈,名称为:《真假动静偈》。你们念诵听取这个偈,就能和我的心意相同;依照这个偈修行,就不会迷失宗门旨趣。”

所有僧人都行礼,请惠能大师作偈。偈子说: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奠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净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原文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创造全面的人生(星云日记二)

    命运,不是由别人操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要相信命运能左右一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全面的人生。
  •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本书展示了马丁·路德求道的心路历程,论述了他在对传统学说的批判性思考和个人的实证中获得塔楼体验,实现神学突破,进而建立十字架神学的过程,分析了他在其“宗教改革四大著作”中阐述的更完善的神学思想。除此之外,还描述了他为捍卫自己发现的福音真道而与罗马教廷对抗,最终开宗立派的过程,并论述了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农民起义、激进的改革派的分化及其与当时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多角度地展示了其颇有争议的形象。
  • 生死皆是禅

    生死皆是禅

    有人说,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然而,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因此,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不要太过狂躁、贪恋、执著,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热门推荐
  • 我在那里见过你

    我在那里见过你

    从08年到如今,我爱你爱了整整8年,虽然我如此爱你,但是你却不知道而已
  • 女君下凡

    女君下凡

    青丘女君白琼瑶下凡寻找失踪一年的妹妹。女强男弱
  • 我于轮回中走来

    我于轮回中走来

    时间长河,逆天改命。一扇门缓缓开启,他又回来了!
  • 邪龙时代

    邪龙时代

    如果还没有被这个世界毁灭,那就努力得生存下去,黑暗中的撒旦不能打倒来自异世界的勇士。
  • 中恶门

    中恶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们只是一个单纯的精神分裂患者

    我们只是一个单纯的精神分裂患者

    “我叫罗云,鬼族掌门人,我一生闲云野鹤,从不好强斗狠,与那个容易冲动的傻瓜不同。”罗云在心中说。“你说谁冲动呢!我是凶残!”司灯白掐住自己的脖子,威胁道。“呵呵,你有本事掐啊,搁着威胁谁呢?我还不了解你吗?”“你赶紧从我身体里滚出去。”“你这个人格分裂的产物霸占了我的身体,还在这犬吠,谁给你的脸!哦哦,我忘记了,你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罗云刻意加重了最后三个字。“你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大叔,我简直不能想象我以后会变成你这样。”司灯白自嘲道。如果二十岁的你和二十年后的你共用一具身体,你会愿意吗?反正罗云和司灯白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不为其他,一个老气横秋,一个暴跳如雷,天生敌手的一对偏偏对上了。这也正应了一个道理,你会变成你最讨厌的那个样子。可未来的自己碰见过去的自己,这事太过魔幻,以至于两人都从未想象过这种情景。(答应我,看完第一卷,好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为修仙

    无为修仙

    一个误入修真路的读书人,如何在残酷的世界中挣扎生存。
  • 极神剑术之崛起

    极神剑术之崛起

    无极岳阳是所有人类的骄傲,也是剑轩大陆第一位修炼到剑神的强者,也是《极·神剑术》的创始人。五千年前成就了一番霸业统一了人类帝国。《极·神剑术》也被誉为顶级武技、剑神帝国的国宝。只有皇室之人才可以修习直到现在帝国还由无极家族统治。易木千禧是帝国的大将、儿子又是御林军统领。连孙子以后的路易木千禧都安排好了,先让他当个百人将磨磨性子等时机成熟在提升为帝国将军那可是无上的荣耀,三代都是帝国重臣。只可惜天公不作美,皇帝一道圣旨便被满门抄斩,无数将士用生命才救下了自己的孙子易木子羽,从此亡命天涯还被帝国通缉,易木家族也被打上了叛国的称号。复仇之路才刚刚开始……
  • 梦里花落几度流年

    梦里花落几度流年

    举杯对月一场梦,掩面羞花两眉愁。点上一瓣心香,温一壶寂寂安年,听一场秋雨寒凉,看一场花事凄惨,赏一场白云漫卷。风潇雨潇红尘静美,花弄云弄世事纷纭。等一个归人等到白首,觅一个知己觅到天涯,念一个过客念到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