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51100000014

第14章 中国人民选择了并将永远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既是由中国特殊的时代条件决定的,也是由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新中国60 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证明: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给中国人民带来利益,能够如此深刻而快速地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开辟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60 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起步,也经历了曲折和成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辉煌的新时代。历史车轮的轰鸣和社会变迁的脚步,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检验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向世人展示了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铁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贯穿中共十七大的一条红线,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怎样正确地理解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一是怎样理性地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端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期盼和梦想,在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风暴雨洗礼后,带着西方民众对民主的企盼与失望,走过了几个世纪的风雨。这一曾经令人鼓舞的思想,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因其阶级属性和政治目的的局限性,其建立完整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迷梦也日渐衰微。在其席卷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中,中国及其他追求民族独立的国家,带着民族的自信和勇气,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被神化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认识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是一大历史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在大量生产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最终的追求目标。

1.客观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7~18 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这是历史的进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7 世纪中后期,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8 世纪中后期,美国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了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样,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而且,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后也确实走向了富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伴随殖民主义扩张而产生和发展,就世界意义而言,资本主义制度是罪恶的。为此,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建立统治地位服务的。另一方面,这一制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本质缺陷注定了其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2.世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理性分析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方式和进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分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满足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其中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经济上必须使手工业进一步与封建农业分离,由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发展成为机器大工业大商品生产。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西欧国家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通过原始积累,残酷剥夺农民,实行包税制,增加苛捐杂税,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通过圈地运动、土地改革、废除农奴制等,使农民和奴隶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民,以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市场方面,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

第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模式分析。综合考察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不难看出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都是基于本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即该国具有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应历史环境。具体来讲,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革命实践、进入的方式和方法是有差异的,是特定的,但是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可以总结出进入资本主义道路的三种不同模式和类型。

第一种模式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主要是指西欧部分国家,在16~19世纪期间,通过国内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而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从14世纪到15世纪,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581 年荷兰爆发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革命成功后,荷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在欧洲占统治时代的开端。

第二种模式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改良,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主要指19世纪以来进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中欧、北欧、东欧各国,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自16世纪以来,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经历了 300 多年的发展,比较充分地显示出其与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以及其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由此,显示出了资本主义相比封建社会极大的优越性。基于此,部分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人士,顺应历史潮流,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改良,由此,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如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第三种模式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民族独立斗争后,通过宗主国的资本主义势力的扶植,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类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情况比较复杂,主要依据各自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而确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民族独立战争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历了 20 世纪 5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在本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历经苦难和艰辛,大多数国家最后都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此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不是整齐划一地遵从同样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而是依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国情,进行自由、科学、合理的选择。因此,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取得民族独立后有一部分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有一部分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是历经多次资本主义尝试均告失败,而最终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卓越成就的国家。

3.理性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当今的资本主义的确有了许多新变化,虽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有较大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就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资本主义层出不穷的各类新矛盾和社会问题,也表明资本主义丧失适应能力的临界线日益迫近。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矛盾将进一步深化,并可能引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危机。例如,2008 年以来,发端于美国,最终在全球性蔓延的金融危机,已经现实地表明庞大的债务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已经紧密地联结起来,积累的债务不合比例地超过了正常资本主义积累的需要,并已远远超越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承载和偿还债务的能力,由此导致生产积累的正常化非常困难或不可能,因而也就严重地遏制了资本扩大生产,甚至可能彻底瓦解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结构。因此,不管资本主义如何调整、改良、完善自身,其基本矛盾不会改变和消失,瓦解资本主义的最终力量依然来自其自身,不是其他力量而恰恰是资本主义本身才是自己的“掘墓人”。

(二)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的400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潮流席卷全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面对潮流,中国的先人们也进行过8次尝试和探索,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科技都学习过,总以为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抵御外侮,到头来一切方案均告失败。最终没有能够在中国建立起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基本国情。

1.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异常强大,他们要变中国为其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因而决不愿意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虽有矛盾,但在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双方能够勾结在一起,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雪上加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毛泽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精辟地说过,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绝不是为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自己的殖民利益。如果中国真正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它们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它们还将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是它们所绝对不能容许的。为了能牢牢控制中国政治势力和经济命脉,攫取最大限度的殖民利益,帝国主义列强培植了中国的买办阶级(后发展为官僚资产阶级)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并竭力维持中国的封建土地关系和相应的生产关系。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代表,在中国赤裸裸地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和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阻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封建专制主义的顽固统治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近代以来,封建势力异常强大,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着强大而深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对中国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具有深刻钳制和影响。专制主义的高度中央集权垄断和控制了社会经济,并与城乡封建经济一体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对民众而言,封建极端专制主义的势力把持着经济命脉,使资本主义经济很难获得生存的空间,致使中国一直难以发展起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需的三大条件: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各级政府大量向工商业者征税,并且大量开设“皇店”与民争利,使很多作坊破产和缩减,手工业者和小商品经营者很难完成资本积累;封建行会控制手工业者,使自由雇工受到限制;统治者深受闭关锁国的惯性思维影响,不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使市场条件和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即使后来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利炮轰开之后,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意识和传统观念,依然牢牢束缚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中国发展不了资本主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和政治态度的软弱性,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地位的脆弱性和政治态度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并将中国变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民族资本生义经济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它们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地、缓慢地生长,因而其力量非常弱小。民族资本主义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1936年,大约也才20多亿美元。这个数额仅及同期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一半,不及稍后的官僚资本的五分之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小、技术落后,而且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能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进行有力的竞争和抗衡,经常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地位,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动摇性,所以,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和革命,一次次都失败了。

4.风雨飘摇的中国政局没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

国家的独立统一和稳定的政局是发展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条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仅丧失了独立的主权,而且国内政局也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连年混战之中。长期以来,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和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乱局:战乱频仍,生产停滞,经济凋敝,人民颠沛流离,生活极度贫困。无论是军阀割据,还是国民党独裁专制,作为西方列强利益的代理人,中国的官僚集团不是支持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依靠帝国主义竭力扩展其庞大的官僚资本集团,排挤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压迫和盘剥广大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因此,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很好地得到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无法自由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这也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的官僚集团,不能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不愿意取得民族独立,因为它必须依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援助,因而它十分害怕广大人民群众,害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因而也就不可能支持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从国际现实条件来看,没有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世界资源条件,中国发展的历史前提不能重构,中国不可能再走西方通过海外殖民掠夺、扩张的现代化道路,这客观上是因为殖民地和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开辟新地盘和开发世界市场实属不易,世界资源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从国内历史来看,在 400 多年时间里,中国有五种社会力量,即新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革新派、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先后进行了八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从现实实践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

二、民主社会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而只是做了改头换面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反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来说,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从社会制度来说,是做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制度。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揭穿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性分析

我国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未来该走什么路的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杂音。主张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是热议出路问题中出现的一种杂音。主张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正统,搞民主社会主义才可能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要么是完全没有搞清楚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么是别有用心。因此,需要理性地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充分看清楚其资本主义改良本质,才能消除人们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演进

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又叫社会民主主义。它作为一种国际思潮,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中叶一些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的词汇里就能找到,这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政治术语得到使用,尚未具备独立、系统的理论内涵,1869 年德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并使用‘社会民主主义’一词作为党的名称,简称社会民主工党”。此时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同一意义上来使用的,如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其1869年所写的《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国会的政治立场》一文中指出:“民主社会主义深信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它骄傲地拒绝了同现在制度的任何协议,力求为社会争取一个民主国家,以便在社会主义原则上组织社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与发展的时期。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新调整,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劳资矛盾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资本主义的这种新变化,给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带来严峻挑战。“于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得以滋长,极具代表性的就是伯恩斯坦改良主义。伯恩斯坦认为,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不应再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应通过民主改良和议会道路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伯恩斯坦改良主义在第二国际和各国党内的泛滥,第二国际的大多数党接受了这种主张。为坚决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列宁一方面积极同改良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鉴于第二国际大多数党的领导人背叛马克思主义,建议各国工人政党更改名称,抛弃“社会民主主义”这件“肮脏的衬衫”,恢复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为党的名称。“自此,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就成为各国工人运动中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派别,社会民主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改良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融入资本主义制度,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多党政治的一个派别,或是成为资产阶级执政党,或是成为“建设性反对党”,成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的工党、社会民主党先后上台执政,它们都打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1951 年,社会民主党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召开成立社会党国际大会,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这一纲领性文件,即《法兰克福声明》。声明中明确宣布,民主社会主义是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性目标”。从此以后,民主社会主义被正式确立为国际社会党人的理论观点体系的总称,社会民主主义也就演变为民主社会主义。1959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哥德斯堡代表大会通过的基本纲领进一步对民主社会主义做了理论上的阐述。这两个文件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历史文献。“1989年秋冬,苏东国家发生的动荡和剧变,给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带来双重影响,他们认为,一方面,苏联模式的失败证明了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正确;另一方面,苏东的某些问题也同时存在于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基于上述诸多情况的变化,欧洲社会民主党提出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为了证实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民主党再次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

总之,从民主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到,不管其名称怎样变换,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主要为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表述其理论和政策的总概念,在对资本主义的改良主张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理论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应对措施。

2.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严重对立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欧洲社会民主党奉行的政治理论体系,与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尽管它在历史上曾经同马克思主义有过某种联系,受过一些影响,但是,它绝对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正统”,它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在社会发展和奋斗目标上,二者所持立场截然相悖,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革命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没有终极目标可言,它只是一项不断追求自由、公正、互助这些美好价值的改良任务而已,甚至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只是一项可行的价值追求,并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新中产阶级。其次,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变革问题上,二者所主张的道路选择截然相悖。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夺取国家政权,打碎并改造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和议会的道路夺取政权,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再次,在对政党的定性和定位的问题上,两者之间存在严重对立。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主张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民主社会主义强调党的人民性和改良性,强调党仅仅扮演各个阶级中最恰当的仲裁员,因而社会民主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自由共同体,向社会各阶层中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人开放。

由此可见,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完全背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与民主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对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想防线。早在1990年苏共中央提出实行多党制后,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全党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3.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就其实质来说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是以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是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功能泾渭分明,根本不同。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其演进的现实基础是资本主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也是资本主义,因而民主社会主义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范畴。首先,民主社会主义在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念基础上,根本性地否定工人阶级的领导,主张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抹杀民主的阶级性,鼓吹抽象的人性,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其次,民主社会主义在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世界观上提倡多元论和实用主义,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把马克思主义从纲领中排除。再次,民主社会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极力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张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社会主义运动没有终极目标,不追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赞同和支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且是资本主义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积极参加者。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剧变后,不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目标,而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欧洲一些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从来没有试图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从实践上来看,搞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都以私有制经济为绝对主体。

因此,现代民主社会主义尽管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它实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尽管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它反对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主张实行听任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多党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赞成以议会民主、三权分立为形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反对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要求实行私有化;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总之,它否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肯定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二)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在苏联东欧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戈尔巴乔夫竭力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要求建立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并按照这一目标进行了改革,结果就是亡党亡国。借鉴苏联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可知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政治上多党制、经济上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上高福利制度为特征的发展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即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集中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根本区别和对立,这就决定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政治体制、政党制度和社会发展目标四个方面严重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1.民主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适合中国国情

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民主”原则为核心,从来就标榜民主、自由、公正、人权的基本价值,把民主看成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文化上鼓吹多元文化,认为多元文化,才能防止思想单一和精神垄断。但是,这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如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也就失去了灵魂,不仅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论依据,而且会使中国人民出现信仰迷失。由于中国几十年来成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已经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坚持“一”与“多”、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既能防止舆论一律、思想僵化,又能防止方向迷失、思想混乱。因而,在思想上,人民对政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抱有积极支持的态度。社会民主主义关于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直接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味着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失败,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信仰的迷乱和缺失,从而给社会带来长时期的思想混乱。

2.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民主社会主义否认共产党执政国家存在民主,认为共产党执政国家都是一党专政和极权统治,认为“民主制”是同阶级专政水火不相容的,提出要抛弃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在内的“一切阶级的专政”;主张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两党制或多党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防止一党专政和独裁。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也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避免某些国家因实行一党制缺少必要的监督而造成的失误,也有利于防止一些西方国家实现两党制或多党制而造成的倾轧和混乱。因此,在中国,如果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那么也就失去了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核心力量,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分裂和动乱,也就不能克服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更谈不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最终奋斗目标。

3.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主张不适应中国国情

在经济发展中,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认为国有化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突出强调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制,主张实行包含多种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竞争,从而激发动力。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既有利于克服因单一经济成分和单一分配形式所造成的活力缺乏,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避免两极分化。因此,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主张不适合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情。

4.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不适应中国国情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推行福利政策,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以实现其“自由、公正、团结互助”的价值诉求,主张实施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对立。民主社会主义推行的社会发展模式,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过分强调社会福利的保障作用,目前已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著名经济学家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必要的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对于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关系大多数人民的福祉,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在中国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必大大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甚至错失良机,扰乱发展战略,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导致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瓦解。因此,在社会发展模式上,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模式不适应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结合自己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正视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确立了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致力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共建与共享相统一的和谐社会。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即使中国提出了许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着眼点是广大人民,其实现途径是共同富裕。而且中国的政策措施和理论指导,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此,中国的前途问题依然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一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之下加以解决,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决不能走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时起,我们党就进行了艰辛地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中国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留给中国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中国仍然是苦难的中国,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另一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而到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道路。

1.社会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在特定条件下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任何个人或党派强加的。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力量而进行的民主革命。在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社会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后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唯一正确而必然的发展道路。

第一,社会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结果。

近代中国要独立、富强,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进行民主革命。历史证明,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由于各阶级自身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于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就必然地落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最有组织、最革命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肩上。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传入中国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必然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力量而进行的民主革命,不可能是以建立资本主义为革命目的,只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从逻辑上说,如果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要以建立资本主义为目的,这就相当于要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资本主义,这样的革命目的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全世界都还没有先例。

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正确前途,毛泽东在1940年初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就不仅对中国革命路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了充分地分析,而且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1948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事情也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结果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继而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两大历史特点:一是无产阶级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正是这两大特点决定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然要转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拒斥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既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又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因而人民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艰难的革命历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由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文章中,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时,谈到了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先进分子们为救亡图存,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行不通,几经挫折和困惑,终于使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认识到,步西方资本主义的后尘没有出路。于是,中国转而向俄国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横空出世,对中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启蒙。十月革命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最终取得了胜利,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其次,从社会实践上看,资本主义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使内部产生了残酷的剥削、剧烈的动荡和两极分化,使外部出现了殖民掠夺和世界性的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繁荣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血与火的代价之上的。由于资本主义这一固有的劣根性无法根除和改变,而注定这一制度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是相排斥的。总之,历史已经证明:理论形态的资本主义和制度形态的资本主义都被中国近代历史所排斥。

2.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中国民族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起点,既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经验教训,也是中国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乃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是人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存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民族资本主义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以及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矛盾。这些矛盾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中国该何去何从?中国人民能够选择的出路只有三条:其一是限制和人为地扼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因素,积极推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二是互不相干,长期各自为政,平行发展,艰难地保持二者的对立和平衡;其三是限制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使之逐步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发展的择优原则来看,长期平行发展的第二条道路是不可能的,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条道路也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要求,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第三条,即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克服它不利于国计民生和与生产力有矛盾的方面,利用它的有利方面,并引导小农经济走社会生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生产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振兴的唯一选择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追求,是唯一能够把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伟大道路。

1.社会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追赶潮流,救亡图存、奋发图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便呈现出峰回路转、焕然一新的崭新格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因此,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目标的激励中,中华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奋勇前行,才逐渐掀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篇章,古老的神州大地才透出复旦的曙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正确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理论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道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里程,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伟大的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智慧的壮举。从此,中国全部的发展和进步主题都围绕着这一时代命题而展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全面开启。30 年来,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光辉历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富足安康的大道上大踏步赶超时代前进的潮流,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跃出东方的地平线,冉冉升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空。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经历60年的风雨洗礼之中,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央四代领导集体长期探索的伟大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30 年的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步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振兴之路,是国家富强之路,是人民幸福之路,是社会和谐之路,是一条满载光明和希望之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的唯一道路。

四、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0 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讲,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将长期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冲击。

从国内形势来讲,中国在收获了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丰硕成果之后,已经进入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出现系列问题和矛盾,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时候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事实上,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确实积累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繁华的都市到贫困的乡村,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从民生到环境,凡是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现象,在当今中国几乎都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世界上还找不到现成的发展模式。面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奋斗目标。在探索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时,如果党和国家的应对模式科学合理,具有实践价值,则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果党和国家的应对模式处置不当,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并使社会主义建设前功尽弃,最终葬送社会主义。因此,在这关键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被党中央重点提出和着力强调,意味着中国在完成了经济建设的初期目标之后,必须考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尝试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要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走出一条更加全面、高效的“中国式成功之路”,从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总之,面对国际国内各方面严峻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经受住考验。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在与资本主义的强大竞争中,站住脚跟,稳步发展,这需要全国人民有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在新世纪、新起点,坚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要求全面推进。

1.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30 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坚持解放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需的思想条件,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解放思想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又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思想保证,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

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根本思想条件和强大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需要从新的高度提出要求。首先,解放思想要具有创新性,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新理念和新经验。其次,解放思想要具有实践性,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与新论断,要勇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凝练。再次,解放思想要具有动态性,事物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总之,必须紧紧围绕解答当前影响和困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因此,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始运行。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来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要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首先,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步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必须健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健全领导体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廉洁的行政运行体制和机制,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改革,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群众。

3.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新形势下的两大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要的是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此外,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将其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既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这是一个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奋斗目标。目前,中国正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总之,“四个坚定不移”,既总结过去,又引领未来,充分显示了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党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沿着“四个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新中国成立60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丰碑。60 年来的中国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社会主义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不仅创造了经济建设中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取得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挺起了东方巨龙坚毅的脊梁。展望未来,中国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就能在创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奋斗中悄然崛起,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续写更为华美和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新纪元,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新华月报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册),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中文第2版

18.爱泼斯坦。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今日中国出版社,1977

19.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

20.薛暮桥,苏星,林子力等,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1.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2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5.金春明,建国后三十三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6.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8.杨春贵,郭德宏,杨信礼,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9.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0.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

31.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2.毛泽东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3.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4.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5.刘世军,郝铁川,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7.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9.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0.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1.吴江,牛旭光,民主与政党,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2.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3.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4.邓小平论统一战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45.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4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7.王国维,王国维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同类推荐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作者从中央三代领导心系宁夏,当代中国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与宁夏实践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宁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阐述。
  • 政风与政府建设

    政风与政府建设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于2002年10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了政风建设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这次研讨会是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政风建设研究的指示精神召开的。年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接见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负责人,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作了主题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政风建设》的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百余篇,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他们从政……
  • 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

    本书回顾了自发现美洲大陆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这三百多年来的世界大国海洋力量的兴衰;比较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等海洋霸主的更替,指出了经济力量、金融力量和海洋力量三者在大国崛起中缺一不可的关系,并指出我国未来走向海洋的发展战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海洋史画卷。
  • 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的底线与红线

    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的底线与红线

    本书主要讲述了党员干部在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舆情管理、日常交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本书的出版发行,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素养,规范网络行为,一方面切实维护党员干部个人的政治安全、职业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为网络强国建设和网络社会健康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被折腾的世界

    被折腾的世界

    在这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从美国的“9.11”到日本的“3.11”,两大经济体所受到的打击,不仅改变全球经济走势,也改变了政治生态。
热门推荐
  • 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在现代生活中,口才是衡量一个人学识和魅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笨嘴拙舌、词不达意的人往往四处碰壁;寸步难行。而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人则可以左右逢源,无往不胜。口才好的人更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总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到他人心里。这种高品质的沟通不仅能让交流无障、谈话愉快,而且能帮助你轻松交际,达成所愿。
  • 战神年代

    战神年代

    乡村少年姜毅,带着美女抢商会,陪着王子闹皇城,得兄弟相随,神女眷顾,终成一代天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曾经痴人,血水一方。
  • 她的剩夏

    她的剩夏

    剩夏她生于夏天遇见他在夏天把心交给他在夏天一切都在夏天起夏天结束就连最后回忆里只剩下夏天
  •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心光:尚之年古诗词楹联集

    之年先生耗时数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对祖国山川之美和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并以诗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强盛的心愿。同时,之年先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作了独特的细致的描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狐白冰清

    狐白冰清

    武阳说:“千年前,是我糊涂,弄错了对象,害你被冤枉,自从你离开我没一天睡的安稳,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你绝望的脸,是我的错,不管千年万年,我都要找到你,不让你再离开我。小九说:“前尘往事,我已不想去执着,爱的多深就有多痛,因为爱,所以没办法恨,既然我没有勇气去报仇,那不如相忘于江湖。只求你不要再出现在我眼前。”林凡说:“我一路陪着你,看你成长,你受伤时我拼命救你,你难过时,我努力逗你,我知道你心里只有他,但我也只想陪着你,护着你。”冰儿说:“你我缘分注定,奈何你总是看不清,我不怨你爱着她,护着她,一切皆由命定,那我只能默默等着你。”
  • 最强氪金成神

    最强氪金成神

    一代剑神归来,他为了复仇不择手段手刃敌人。他为了预言无恶不作,哪怕化身为恶魔。他为了地星新时代,业火焚烧永不悔。当那预言出现时,地星重现上古还是灭亡?故事是从苏超越被好兄弟,爱人陷害致死开始。
  • 我说你是天下第一

    我说你是天下第一

    “曾经的我,不是这样的。”“我也这么觉得。不知道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怀疑自己。”“你说,我能办得到吗?”“当然可以,要我说,你就是天下第一。”因为,是我,作为绿叶,见证了你一步步成为怒放的花朵。
  • 妖娆娇妻哪里逃

    妖娆娇妻哪里逃

    她是令人羡慕万千的富家小姐,他是宠溺她至深至爱的青梅竹马……她被抢婚,他来救婚……本以为以后便是一场天长地久,以为以后可以长相厮守,然而……她却发现他的身后竟然隐藏着阴谋。
  • 飘渺的仙路

    飘渺的仙路

    浑浑噩噩过了二十多年,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秦逍遥很迷茫!茫然的活着,不知道为什么会活着!他们是很多人,也是一个人!总觉得有个声音在呼唤自己!金字塔真的是记载中埃及人修建的吗?公元前2700年的埃及人有这能力?很多很多的不合理让秦逍遥在这繁华的都市中再也平静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