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哲学(2)

在智旭看来,“自心”即“本心”,这是三教的共同根本。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后期佛教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四、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佛教的微弱复兴

佛教在中国经过宋元明清的衰落之后,在民国初年至30年代,出现过短暂的复兴。

(一)佛教复兴的原因

佛教复兴的第一个原因是杨文会(1837-1911年)及其学生的潜心研究、信仰和讲传。

杨文会又叫杨仁山,安徽人。早年阅读老庄,其母去世后开始领悟自己的人生,转而信奉佛教的净土宗并成为“居士”。他花费毕生精力刻了2000多卷佛教经典,引起当时学者与高僧的关注。他还开办“旅洹精舍”招收弟子讲传佛学,其中龚自珍、魏源、谭嗣同等人曾受教于他。他有遗着22卷,不仅阐释佛学,而且用佛学观点解说《论语》、《孟子》、《道德经》等书。杨文会的学生欧阳竟无(1871-1943年)对中国佛教的复兴亦起了很大作用。他继承杨文会弘扬佛教的遗愿,继其师主持金陵刻经处,并于1920年在南京建立“支那内学院”,致力于佛教研究和教育事业,不仅以精湛的佛学造诣在佛教经典失传的情况下,阐释了玄奘所创唯识论的本来面目,而且培养了一批卓越的佛教学者,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着名的佛教大师。杨文会及其学生对中国佛学的振兴起了重大作用,他们宣扬佛教思想,与以往佛教的传播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特点,即力求运用佛教思想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难服务,秉着佛教“三界惟心,万法惟识”的基本精神以增强革命和改革的信心;力求摆脱过于粗俗的迷信,并尽可能用佛学去比附科学。

佛教复兴的第二个原因是一直存在着的居土佛教传统。佛教的流传不仅存在于佛教寺院的和尚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出家而信仰佛教的居士之中。最早的居士佛教传统起于清代彭绍升,他所着的《二林集》曾对杨文会与魏源产生很大影响。这个传统在清末有“南杨北徐”之说,即南京有杨文会,北京有徐蔚如;20世纪20年代又有“南欧北韩”之说,即南京有欧阳竟无,北京有韩清静。佛教学说在居士中的流传使佛教复兴有了一定基础。

佛教复兴还有其特定的思想、社会背景,这是佛教复兴的第三方面原因,也是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化被证明难以挽救日益衰落的社会,于是丧失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原有价值;而中国在经过“五四”运动后,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趋于解体。在这种思想混乱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安身立命之道,是知识分子探索的问题,这就为佛教的复兴提供了条件,因而出现了佛教救国论。如梁启超曾认为“佛教是良药”,当时的学者陈三立指出:天发杀机,民生劫劫。政治学有杀机,经济学有杀机,哲学有杀机……剖析人心原质,一语言一动作,无不贪瞋痴俱来,要以清静慈悲者教之。

无依学人说:今天下纷纷,日变善诈,人将相食,治理之,非佛教莫属。

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思想混乱之际,佛教仿佛给世间带来了希望。当时的一些中国学者,纷纷从传统学说转向佛学的研习,如熊十力、梁漱溟等,他们批评物质主义、理性万能,提倡知觉、悟性的佛学思维方式。非理性主义往往在社会动荡、人心混乱之际抬头和盛行,不仅在中国如此,西方以尼采、叔本华、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佛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复兴,也是西方哲学输入和刺激的结果。“五四”运动后,西方哲学被介绍到中国,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当时中国哲学在创造性的转化中,建构哲学体系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留学西方,学习、借鉴其思维方式;二是转向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前者以贺麟、金岳霖为代表,后者以熊十力、梁漱溟等为代表,且熊十力从传统的佛教唯识宗中找到了立足点,从而给哲学的建构找到途径,使佛教唯识宗在近现代学术领域中成为显学。

(二)佛教复兴的特点

佛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复兴,体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1)出现世俗化倾向。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戒律并未改变,但在明清之际由中国传入日本时,却大有改变,如僧侣可以食肉饮酒、成婚等,这对佛教的继承、流传起了很大作用。中国近现代佛学大师太虚(1890-1947年)就力倡“人生佛教”思想,即主张:应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继而菩萨善心,然后成佛;出家僧团应是一个适应现实中国社会环境的团体;居士应将佛教传承下去;人生佛教的社会意义在于教化民众,并使之推向全世界。他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体现出世俗化倾向。后来印顺受此影响,写了《人间佛教》一书,继承、弘扬了其师太虚的思想,对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起了很大作用。

(2)出现以儒释佛、以佛释儒的特点。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儒与佛互相借鉴。这一特点,并非在20世纪的复兴阶段才出现,而早在明末清初就显示出来。清末康有为曾提出“托古改制”,在这一做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当时出现了以经(儒家经典)解佛、以佛解经的倾向。如近代哲学大师章炳麟,曾到日本阅读了大量佛教经典,在他后来的哲学论着中,无不显示着儒佛互解的特点。现代的哲学家熊十力、梁漱溟更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佛教虽然民国初年至30年代有过一段复兴,但它毕竟不能代表整个现代社会的时代潮流,而只能视为传统思想文化延续的一种表现。当时真正代表时代潮流亦深入人心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它在“五四”运动之际传入中国,在30年代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实践,终于逐步中国化且成为一种独领风骚的思想理论。

第二节佛学的主要内容及佛教涉及的哲学问题

一、佛学的主要内容

关于佛学包含的内容,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佛学与佛法含义相同,包括教、理、行、果,即学理和实践两部分;二是认为专指佛教的学理、学说而言,不包括实践方面。

按照第一种说法,佛学就是佛法,就是佛教中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法”有两层含义;一是轨则的意思,认为佛所说的法门(指通过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能令众生按其行事而获得解脱,故称为“法”,二是道德的意思。

所以,佛学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法——教是指教典,教法即指佛教的全部典籍;二是理法——理是指道理,理法指佛典中阐明的义理;三是行法——行是指修习和实践,行法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慧三行,即关于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大智”的宗教践行;四是果法——果是指结果,果法即修行圆满后所证得的所谓菩提、涅盘等圣果。

佛法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四法。所谓“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

与教、理、行、果四法相应而言,就是佛教学说的信、解、行、证四法。信,就是信顺教法;解,就是解悟义理;行,就是依教理进行的修行;证,就是修行所得的圣果。全部佛教学说,是以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中心问题的,这也就是解脱论。解脱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达到解脱目的的方法、工夫、条件;二是解脱境界,即由众生到菩萨到佛。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佛法中的教、理、行和信、解、行属于因,果和证属于果。所以,佛法就包括解脱条件(原因)和结果两方面的内容。

既然佛学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那么也可以说,它是戒、定、慧三学之总括。戒学是指戒律,防止人们作恶;定学即禅定,指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情欲;慧学,慧即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所谓“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就概括了佛教修持者全部的修学内容。戒、定、慧三学是相互联系、依次推进的连续性过程,是佛教学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戒学、定学是实践部分,慧学是理论部分。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圣谛”说、“缘起说”、“三法印”和“业报轮回说”。

(一)“四圣谛”说

“四圣谛”是对现实世界、人生的基本看法,可以叫做佛学的人生论。谛即谛理,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现实世界存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这八苦,人生是个痛苦的过程,即所谓“苦海无边”。为此,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提出说明和解脱苦难的学说,即“四谛说”,所谓“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

苦谛,指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共有八种:生苦,即诞生时的痛苦;老苦,指老年时的痛苦;病苦,指生病时的痛苦;死苦,是死之时的痛苦;怨憎会苦,指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事在一起的痛苦;爱别离苦,指不得不与相爱的人或事分别的痛苦;求不得苦,指有所欲求而又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五盛阴苦指受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困扰而产生的苦,它是诸种痛苦的集合体,盛满人身心。

集谛,指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和根据,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内容相当丰富,可概括为“五阴缘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

灭谛,指作为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境界(即涅盘)。

道谛,指为实现佛教最后理想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是通向涅盘之路。道谛被总结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简要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二)“缘起”说

“缘起”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的产生和变化,认为万事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构成早期佛学的重要内容。

释迦牟尼观察人生过程,把人生分为许多部分,如五分、九分、十分和十二分,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十二分,也称“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用“缘起”说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转过程,后人称为“业感缘起”。“十二因缘”的名称是后来固定化的,它是彼此互为因果联系的一个序列,前因生后果,后果为前因又生其他果,人生就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生、老、死这样十二个前后相关的环节所构成,由此形成了一个公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就是“缘起”说的典型表说。“十二因缘”从普遍联系中的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关系理解事物存在。

“十二因缘”的中心内容是说,人生的痛苦是无明(愚昧无知)引起,只有信仰佛教,从内心反省自己,求之于“自我净化”,消除“无明”,才能摆脱生死轮回之苦。

(三)“三法印”

在“缘起”说的理论基础上,释迦牟尼又提出关于人生的三大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者合称“三法印”,是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为佛教的标准或标帜。

具体说来,“诸行无常”,指世界万物变化无常、生灭不定;“诸法无我”,指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主宰者即“我”是不存在的。“涅盘寂静”,指修行者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盘境界。

(四)“业报轮回说”

“业报轮回说”是早期佛教的核心,早在佛陀活动时期,已流行于印度。“业报轮回说”以“十二因缘”为理论基础,是对人生的解释说明。“业”指能够导致果报的行为,即“造作”;“报”即报应,是“业”的后果。

“十二因缘”在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中依次展开,层层相因。现世之果必有前世之因,现世之因必有未来之果,于是形成因果报应之轮回。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又进一步解释说,有情(即人等)依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流转于“三界五道”中。所谓“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佛教对世俗世界的划分;所谓“五道”,依照经验与宗教传说,是对“有情”类的划分,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神),也有说是六道,即还有阿修罗(与天神战斗的恶魔)。

佛教还有一种对佛和众生的划分,叫做“六凡四圣”。“六凡”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前六界”、“六道”;“四圣”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称“后四界”,是圣者。

“声闻”,佛教“三乘”之一,指听了释迦牟尼的言教而有所觉悟者,以修学苦、集、灭、道四谛为主,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修行者,其最高为阿罗汉果。“缘觉”,佛教三乘之二,指理解“十二因缘”而得道者。又指观飞花落叶(指外部物质世界)而成道者。成语“天花乱坠”来源于佛教。“菩萨”梵文“菩提萨埵”的略译,佛教三乘之三,指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萨(觉悟),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的修行者。菩萨的修行称“菩萨行”,以达到佛果为目的。

二、佛教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

由佛教的基本内容来看,戒、定、慧三学中,主要是慧学包涵了哲学内容。佛教的基本内容与哲学的关系是个别、具体与一般和抽象的关系,所以从佛学内容中进行概括、提升,可以发现它涉及了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论和认识论问题。

佛教的全部重心是探讨人生乃至宇宙万象之“真实”,最终摆脱现实之苦。所以解脱论是它的中心和归宿,围绕这一中心和归宿,它有一套对宇宙人生的解释。

同类推荐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听南怀瑾讲《庄子》

    听南怀瑾讲《庄子》

    本书以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智慧,是作者精心研读南怀瑾大师《庄子讲记》后的个人感悟之作。全书分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七篇。
  • 天下大道

    天下大道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曾国藩,这是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他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这是两本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他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也被后人广为称颂;后人整理曾国藩一切教育心得,统称之为“曾国藩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为什么看似波澜不惊的千余封家书,却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智慧宝典?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得日记,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警示名言?为什么有太多的人,在翻阅他的日记之后,自惭形愧?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热门推荐
  • tfboys之爱的风暴

    tfboys之爱的风暴

    tfboys与三个女生掀起一场爱的风暴,有泪,有笑,他们能不能成功呢?
  • 末世之重生诡神

    末世之重生诡神

    某一天,天降陨石那一刻,世界突变蓝星70%的生物瞬间变成了丧尸,整个世界秩序犹如豆腐一般破碎,那一刻蓝星沦为末世。
  • 唯我轩辕

    唯我轩辕

    临、兵、斗、者、皆、列、阵、在、前传说中的《九字真言》不平凡的秘籍被平凡的少年获得注定了少年不平凡的一生如果想了解少年的非凡生活一切尽在《唯我轩辕》
  • 娘娘又逃了

    娘娘又逃了

    云沫坐在贵妃榻上,扶着头,看向那捶腿的皇上,不由得黑了脸。世人都道夏云沫扰乱君心,可谁能解释这狗皮肓药是谁啊!是谁天天缠着谁啊!
  • 冰上花开

    冰上花开

    一个真实的故事,非常真实,不掺假的,真情实感
  •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龋齿列为3大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认为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可见,口腔、牙齿的健康是何等重要。善待你的口腔,善待你的牙齿,对你的身体健康而言是大有裨益的。本书为你着重介绍牙病、牙周病和口腔黏膜病的相关知识。这是口腔医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人们常常问牙齿为什么会被蛀坏?牙痛起来为什么有时会“要人命”?牙龈为什么会流脓?牙齿为什么会松动?口腔黏膜的溃疡有哪些类型?口腔白斑会不会癌变?你的问题是不是很多?别担心?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 唐徒

    唐徒

    按历史课本的记载,陈权知道运行了二百多年的大唐已经步入末年。而在这个不恰当的穿越时间,活下去,尽量活的好一些就成了他唯一的目标。会昌法难之时先做个和尚。宣宗重佛之日再还俗。这个决定有些怪,但就这么定了。
  • 重生之绝色帝后

    重生之绝色帝后

    她是皇上钦定太子妃,痴心错付竟被心上人利用暗害;她是护国将军嫡女,却被庶姐新婚之夜夺她夫君,毁她清白;她是21世纪雇佣兵中翘楚,却遭组织背弃,葬身火海......一朝重生,戎装归来,倾尽所有只为助他称帝;岂料生死关头,他却佳人在怀,亲眼看她落入那万劫不复之地,死而不灭,不得轮回。如此,她便亲手夺他江山,毁他帝位......
  • TERA神谕之战

    TERA神谕之战

    人族、卡斯塔尼克、高等精灵、亚曼、波波利、巴拉卡、艾琳——传说中的7个种族。一个神秘的先知带来一个可怕的预言:“人族将会灭亡,但有个叫风问的人类会力挽狂澜......”远古大陆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人族是否能存活,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 遗忘的房间

    遗忘的房间

    “喂!你在想什么呢?”一声巨响把龚凡从思绪中拽了回来,“哦,抱歉,没什么,就是有点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