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25

第25章 宋明时代的儒学(3)

在他看来,所谓“致知在格物”,是指发掘主体“吾”的认识,就要“即物而穷其理”。因为人都有认识能力,而所要认识和把握的“理”是通过天下事物表现出来的。“理”是无穷尽的,所以人的认识也是永无终止的。朱熹在肯定人有认识能力的基础上,明确划分了认识主体(“吾”)与认识对象(“理”)的界限,同时也表达了认识的方法是“格物”,认识的目的是“穷理”的思想。朱熹所说的“格物”,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其二是指对伦理道德规范的研究,这也是他“格物穷理”的实质内容。朱熹的这一思想比二程的思想更为精致,肯定认识方法是“格物”,表现出某些唯物主义因素。

既然认识的目的在于“穷理”,那么这个“理”存在于何处?它的本质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又暴露出唯心主义的一面。他说: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能穷得理,不能尽得心。

这就是说,“理”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如果不“存心”,就不能达到“穷理”的认识目的。

在朱熹看来,作为认识对象的“理”不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是一种客观精神。它“流行”于物中就是“在物之理”,“流行”于心中就成为“在己之理。”可见,朱熹虽然区分了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但又认为认识对象就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是认识主体的表现,这样就向唯心主义靠近了一步。

其次,关于认识过程问题,朱熹是从两个方面涉及的。一方面,他认为要形成一定认识、有所知,就要“即物而穷其理”。虽然“理具于一心”,但是如果不通过“格物”来穷究,那么这个心中先验的“已知之理”仍然是“悬空底物”,所以“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所谓“经历”,就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格物”的范围可以说无所不包——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可见,朱熹主张从认识具体的事物作为知识的起点。他所说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不是对真理的全面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现代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感性认识阶段。另一方面,朱熹也强调在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认识主体“莫不因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即是说,在认识主体“格物”所得认识的基础上,以已知之理推及到未知之理,以求达到认识之至极。经过这样的抽象过程,认识积累、上升到一定程度,便达到对事物“表里精粗”的全面认识,最终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进入“豁然贯通”之境界。朱熹曾指出: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这也说明认识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粗及精、由“零细”上升到“全体”的过程,他所说的“豁然贯通”,亦含有认识在格物“用力之久”基础上飞跃的合理因素,因而不能简单等同于佛教禅宗所谓的“顿悟”。

最后,关于认识与行动的关系,朱熹是以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表述其观点的。朱熹继承了程颐“知先行后”的思想,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他所说的“知”,主要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他所说的“行”,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实践。“知”在先,是因为“知”具有指导行动的作用,如果不先了解义理,就无法行动。

“义理不明,如何践履?”行重于知,是因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知的目的在于践行。

为学之实,固在践行,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第二,行高于知。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第三,知从行中来。

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第四,亲身实践才能提高认识。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即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在朱熹看来,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可以指导封建伦理道德的实践,所以“知”在“行”先;同时,封建伦理道德实践又是巩固与提高封建伦理道德认识的,所以“行”重于“知”。

因此,“知”与“行”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即知行相须,知行相助,二者不可分离。

朱熹对知行关系的论述,是对先秦以来知行关系讨论的系统化。他看到“知”对“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强调“行”对巩固“知”的重要性,这具有一定的辩证合理因素。但他所说的“知”与“行”,具有特殊的含义,两者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与实践,而不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与实践,所以他的“知行常相须”结论是为封建伦理道德作论证的,这才是他强调“知先”、“行重”的实质所在。

(五)“天理”与“人欲”相对立的伦理观

在天理人欲之辩的问题上,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形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观。二程曾经从道心与人心相区别的角度论证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他们指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则认为道心、人心与天理、人欲有所不同。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则不尽同于人欲,人心包括善与恶两个方面,人欲则是人心中恶的一面。他说:盖天理莫知其所始,其在人则生而有之矣;人欲者,梏于形,杂于气,狃于习,乱于情而后有者也。

这就是说,所谓“天理”,即指人生而所具有的天地之性;所谓“人欲”,则指气质之性,动而为情、奔放不羁而形成的不好的欲。但气质之性在朱熹看来,是由理与气相杂而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天理、人欲是统一于气质之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蕴含着天理、人欲两种倾向。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那么,天理与人欲二者又是如何形成对立的呢?朱熹说:只是人之一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在他看来,合乎道理的是天理,如饥食渴饮的要求是合乎道理的,是必须满足的欲望,因而是天理;而由气质之性放纵出的欲望,则是背于“理”的东西,是“合不当如此者”,即不是必须满足的欲望,是恶的。所以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二者是水火不容的。

在天理与人欲的尖锐对立中,朱熹站在为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辩护的立场上,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而“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他认为明确了天理人欲之辨,战胜了邪恶的人欲,恢复了正当的天理,就可以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所以人的道德修养,最终目的就是求仁。广义地说,“仁”是指包括仁、义、礼、智等一切封建道德的总原则;狭义地看,“仁”是广义的“仁”的本体,“义”是“仁”的决断,“礼”指“仁”的具体仪节,“智”是对“仁”的识别。在修养求“仁”的过程中,只有以足够的智慧识别仁与非仁(智),又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决断(义),同时还能熟悉各种符合道德标准的仪式礼节(礼),才能完成求“仁”的目的。但是这一过程,归根结底,有赖于战胜人欲,恢复天理,使人心服从道心,使道心得以完整的体现。所以朱熹说:克己复礼为仁,言能克去己私,复乎天理,则此心之体无不在,而此心之用无不行也。

朱熹所说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即所谓封建社会中的君臣父子之道,凡符合三纲五常的就是天理、大公,凡背于三纲五常的就是人欲、私意。这样,朱熹就从理欲之辩引向了封建伦理道德合理性的论证,从否定人欲的角度扼杀和压抑了人性,因此他所提倡的伦理观和道德修养论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三、程朱理学简评

宋明时期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从它在哲学发展的历史地位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作为宋明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志着先秦以来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因为它从隋唐佛学为主流的思想浪潮中走出来,把一度受压抑的先秦孔孟学说加以发扬光大,使之重新成为宋明以后历代统治者用以维护自己统治的理论依据,因此宋明时代的儒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程朱理学,从哲学内容上看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有宇宙本体论,而且有认识论和人性论、伦理道德学说。在对世界本源问题的看法上,程颐把“天理”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并吸取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元气论,用以说明“理”,从而使“理”打上了客观性烙印,这又为朱熹所继承,因此理学在哲学本体论上显示了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格物穷理”,通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探讨了认识论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朱熹区分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不同于二程的豁然贯通论还带有直观神秘色彩,而是更多地体现了认识是一个过程的合理思想。在认识论所涉及的“知”与“行”关系上,程朱看到“知”对“行”的重要意义,也强调践行,但它们最终是为封建伦理原则的践行作说明的,因此在知行关系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阶级政治需要。人性论和伦理道德学说,可以说是程朱理学最终的落脚点和实质所在。无论是对“天理”的本体论说明,还是在认识论上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无不与孔孟所倡导的伦理道德相联系,他们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人性论及道德修养论,也都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作论证的。

从宋明理学的政治社会影响来说,由于它把中国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的思想特色鲜明地表现出来,强调以封建伦常关系约束人,抑制人性,在客观上起到遏制人们反抗念头的作用,所以极易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后来,清代康熙皇帝曾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评价说: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从宋代晚期一直到清末为止的近七百年历史中,程朱理学始终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御用哲学,占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

第三节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一对孪生兄弟。它由唐代中叶韩愈弟子李翱的“复性说”发端,经北宋哲学家邵雍依据道家学说加以解释、程颢吸收佛学加以发挥,到南宋陆九渊完成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与佛教禅宗思想的结合,从而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心学的着名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看成是世界的本体,并从此出发提出“人心自善,人心自灵,人心自明,人心即神,人心即道”的本心说,强调只要“知本”、“立心”(即“存心”),就可人人皆成为尧舜那样道德完美的圣人。陆九渊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主张排除一切物欲私念,使头脑中只有封建道德观念,达到“彻骨彻髓”、“超然于一身”。他虽然以儒家正统自居,但这种观点却与佛教禅宗并无太大区别。陆九渊与朱熹之间在学术观点上曾进行过长达15年的辩论,他们的争论是唯心主义内部的派别之争,分歧只在于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究其根本,二者都是以提倡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故实质是一致的。时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系统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所以心学又称为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一)陆九渊生平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哲学家,字子静,自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人,出身于没落豪族地主家庭,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后于江西贵溪象山“精舍”聚徒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在青年时代主张抗金,曾立志习武,以图恢复疆土。在政治上,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持赞成态度,对批评王安石的人进行抨击,认为祖宗之法是可变的,并提出减轻农民赋税的具体变法措施。在哲学上,他作为宋明时期“心学”的创始人,把儒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糅和在一起,又接受程颢“天”即“理”、“天”即“心”的思想影响,形成“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的着作经后人搜集编集成《象山先生全集》,共36卷。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曾在学术上进行过激烈争论,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二)“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的哲学命题,表达了他的宇宙观本体论。他把“心”作为最高哲学概念,认为“心”是客观世界的根源,一切事物都由主观的“心”所派生。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他批评朱熹把“心”与“理”区别开来,认为“心”与“理”浑然一体。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理”只不过是“心”的表现。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所以,陆九渊得出结论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同类推荐
  • 沉思录3

    沉思录3

    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就是“沉思”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沉思是那些哲学家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懂得思考就容易产生迷惑。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一样,如果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知道“抬头看路”,就很容易走错方向,从而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沉思录》。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 孝道(青少版)

    孝道(青少版)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方圆道:快意人生的美丽谎言

    方圆道:快意人生的美丽谎言

    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物的价值观、处理哲学,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为什么我们会有痛苦?当尼采看到一位受挫的车夫鞭打着一匹不愿动的马时,尼采内心的某种东西断裂了。当汉娜·阿伦特看到犹太集中营的资料时,她痛苦地质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而面对最爱的弟子的早逝,孔子只能向天哀叹不公。拉奥孔的雕像在静默中痛苦的哀号,仿佛在替我们所有人无声的质问。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思考痛苦,面对苦难,是你与哲学的第一次照面。
热门推荐
  • 短篇小说之王子不骑白马来

    短篇小说之王子不骑白马来

    十几岁的年纪,最是美好。像糖果般多姿多彩,酸甜美味。它们华美的外衣下,包裹着最香浓的沉默秘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少年给我们一种坚定强韧的印象。可是少年的眉头为什么禁蹙?原来你也有心事么?故事的最后,我们都没有料到结局,曾经说好的永远,现在变成了永恒的嘲笑……
  • 异世魔刀

    异世魔刀

    世间平淡客,乱世逍遥生。玉寒星是平凡人群中,小小的一员。除了家族那小小的隐秘。他的家族是个隐藏门派,规模不大,却能在危机时刻,保卫祖国。玉寒星深深的以此为荣。不知道,是不是天意使然还是人为的迫害。小小的‘选择’,告别了平淡的人生,异世的序章就此开启。南柯一梦,物是人非。是异界、是离愁、是血与火的试练还是愁云惨淡的人生。当柔情遇上魔刀,当邪恶与冷漠遇上豪情,是造就血一般的人生,或是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 咒三首经

    咒三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姜星与沈盐

    姜星与沈盐

    身体不那么好的小公子对现代小沙雕的搞笑日常这就是个古代的校园文沈盐和姜星一同考入了阚院,那沈盐可从小都是国宝级的三好学生,学霸级的人物直到他遇见了姜星,这个来自他家隔壁江府的小小姐。大家就觉得他变了,学霸大人不学习了开始天天玩外跑,去找隔壁的江小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舌扎心系统

    毒舌扎心系统

    老头:“如果我告诉你,你所属的宇宙其实是一个陌生人的梦,你会不会觉得惊恐?在别人的睡梦中,你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循环,不断的重生和毁灭。你自己的梦里也有着一个宇宙,无数的陌生人在你的梦里重生和毁灭…”卢小鱼:你这糟老头子坏的很,我信你个鬼。老头:“年轻人啊,浮生一梦啊…”说完,老头笑了笑,转身离去。卢小鱼看着老头的背影,口中喃喃自语道。“开什么玩笑?”
  • 广陵史

    广陵史

    “今天天气不错,不如建个世家?”“土匪窝好玩。”“直接建土匪窝没有人来玩怎么办?”“好有道理……”“所以建一个实质是土匪窝的世家吧。”“好啊!”于是,广陵世家就这么被建立起来,欢乐的日子开始来临,各位看官,欲知详情,请看正文~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茶香氤氲

    茶香氤氲

    本文为清新古风文,略带调侃,没有轰轰烈烈,只是平淡幸福,讲述一个看似简单其实身份复杂的少年如何寻找答案,如何在凡世间不受束缚,潇洒自在,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愿历尽千帆归来之时,你们仍是最初的模样注:其中还夹着一点他娘亲的故事,很好的哦。
  • 曾宛若春日朝阳的你

    曾宛若春日朝阳的你

    郁闷的少女——罗奈,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的冰山一角。失忆的众人,被追杀的少年,这一切究竟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