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27

第27章 宋明时代的儒学(5)

又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灵明,谁去俯他深?在王守仁看来,花、天、地只是作为人心所感知的对象时,才作为花、天、地而存在。客观外在事物如果没有认识主体去认识它,也就不能成为认识对象。王守仁的论述表明他对此已有自觉认识,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但他却由此夸大了人心的作用,将事物的客观存在否定了。他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就是说,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心所发生的意念活动,没有人的意念就没有客观事物。所以他虽然看到人心、意识的能动作用,但却将之夸大、歪曲为惟一真实之物,而客观事物只能是意识的体现。

就人的行为活动来说,王守仁同样将之归于“心”。他指出: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

王守仁把“心”着重从道德方面加以解释而将之伦理化。他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在王守仁看来,“无私欲之蔽”的“心”,就是“天理”,也就是“良知”。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良知”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视为孝悌忠信等封建道德。这就是说,封建道德是人心所固有的,只要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王守仁就把“心”当成天地万物的根源,从而在宇宙观上表现出鲜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特性,他把“心”伦理化,反映出宋明儒学本体论伦理化的特点。

(三)“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既然“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那么在王守仁看来,就不能在心外求物、求理。“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他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提出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因为王守仁把作为万物本体的“心”伦理化,认为“心”就是“良知”,所以认识也就是发掘心中的“良知”,即人人先天所具有的封建道德品质,而不是去寻求关于客观事物的规律,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身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这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是人之本心先天所具有的。人不必去认识客观事物本身,而只要追求自身先天所具有的“良知”,就可以得到事事物物之理了。这种不在心外求理的认识论,实际上将主体视为认识的惟一源泉。

由于王守仁将“心”看成是无所不包的统一体,将“心”与“理”看成是一体的,所以他又进一步指出“求理于吾心”乃是“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是他“致良知”的方法之一,也是为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学说而提出的。王守仁所说的“知”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行”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践行,而“知行合一”所探讨和要解决的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问题。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行”产生于“知”、统一于“知”,“知”就是“行”。王守仁站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立场,指出“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悌”,是由于朱熹的“知先行后”之说把认识和行动脱离开来,弄得“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将知与行统一起来。他说: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在王守仁看来,如果人只着重“行”而不重“知”,这种“行”由于没有封建伦理思想的指导,其结果是“冥行妄作”、“懵懵懂懂”,缺乏自觉性;如果只着重“知”而不重“行”,这种“知”由于没有体现对封建伦理的践行,而只能是“茫茫荡荡”、“揣摸影响”,没有实际效果。所以要将“知”与“行”统一起来,以“知”指导“行”,以“行”实践“知”。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在这里,把“知”当成“行”的核心和起点,强调了“知”在“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行”看成是产生于“知”、统一于“知”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王守仁进一步强调“知”的作用,且把“知”当做“行”。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此是我立言宗旨。

他所说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是把由“心”发出的主观的“知”、“意念”当成“行”。后来王夫之指出王守仁的“知即是行”的观点是“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这击中了王守仁“知行合一”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要害。

第二,“知行合一”所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是“致良知”。王守仁的弟子曾把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功,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后人称为“王门四句教”。所谓“良知”即是对善恶的先验认识,顺从“良知”去扩充善念克除恶念,就能保持“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物。

“致良知”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认识和实践,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最终归宿就在于此。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

所谓“知之真切笃实”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准确、扎实、深刻,具有真情实感;所谓“行之明觉精察”是指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践行自觉、细致,且有反省认识。“知”之所以能够指导“行”,是因为它对于封建伦理道德具有“明觉精察”的认识;“行”之所以能够实现“知”,是因为它能够把对于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化为“真切笃实”的行动。所以“知”与“行”的统一,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即“致良知”。

三、陆王心学简评

王守仁的学说既是对陆九渊所创“心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程朱理学弊端的批判。

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在程朱理学弊端泛滥之时产生的,程朱理学自南宋起,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朱熹所写的《四书集注》及他所解释的《五经》,不仅成了判断是非的准则,而且成了明代王朝开科取士的标准答案。文人学士以《四书集注》为必读的教科书,应试时也只能按其注解答对,而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方面在思想上形成陈陈相因、墨守师说的僵化局面,另一方面文人学士把背诵理学家的某些名言、语录,作为获取高官厚禄的手段。程朱理学的这些弊病,到明代中期更为严重。王守仁批评当时的学风是“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的教条主义。他还指出,程朱理学在求学方法上过分烦琐和陈腐,使人难以实行。所以他大声疾呼:“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于是他在治学上便从相信程朱理学而最终转向“心学”,并将“心学”理论完备化。

在宇宙观本体论上,王守仁继承了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传统,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观点。他所说的“理”与程、朱、陆一样既有事物法则、规律之意,又有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之意。他所说的“心”指人的思维、意识,所以他讲的“心”与“理”的关系涉及人的意识、思维同事物规律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比以前学者思想有所推进;但他更倾向于“理”的伦理学意义,并抛弃了格物中之“理”的方法,只采取格“心中之理”的简捷办法,以取代程朱那套“格物致知”的烦琐工夫。“心”在王守仁哲学中是最高概念,是万物之源,而“心”也就是“天理”、“良知”,它知是非、辨善恶,因此“心”这个最高本体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认识。这种以“心”为本的宇宙观体现了宋明儒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本体论伦理化,其目的是把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道德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从而为封建地主阶段的统治作辩护。但从另一方面看,王守仁所说的“心”是与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性的“身”不可分离的。他说: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

那么,被填充了伦理内容的“心”,实际上是与活生生的感性肉体须臾不可分离的,所以作为最高本体的“心”就被世俗化和伦理化。其结果正如现代学者李泽厚所指出的那样:“伦常道德又开始建立在个人的感情欲望、利益、幸福、快乐的身心基础和现实生活之上,封建主义的天理人性论变而为资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走了一个圆圈,似乎回到张载、朱熹所要反对的地方,实际上却是大大地前进了。它给人类留下了精神的收获和思辨的财富。”

王守仁学说中最具有特色和深远影响的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他提出“知行合一”说,主要是反对朱熹的“知而不行”之弊。王守仁看到,在明代士大夫中,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存在着“没溺辞章”、“博而寡要”、“务外遗内”、“支离决裂”、“知而不行”等弊病。究其思想根源,就在于程朱的“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的理论主张。他认为,这种“重外物而轻内心”的认识方法,使人如游骑无所归那样,“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他坚持“圣人之学,吾心自足”,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不是去追求客观事物中的“天理”,而是去发掘自己内心的“良知”,使人在知行上统一起来。在教育学生时,常常把“笃志力行”、“表里一致”作为判别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合理的。此外,王守仁所说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实际上是把一切道德归结为主体自觉行为,强调了道德主体(人)实践的能动性。这也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致良知”也是王守仁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所要解决的是是否遵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问题,也即“为善去恶”问题。由于王守仁主张为人做事,要想达到为善去恶的目的,就应以自己的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不应以程朱的格言或孔孟的言论为准则。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未出于孔子者乎。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在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教条、把孔孟言论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情况下,王守仁的这些话,如晴天霹雳,在人们的思想中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的“学贵得之心”的思想,实际上强调了人们的个体意识,鼓励人去独立思考,在反对封建圣人、贤人偶像和权威方面有积极进步作用。所以,尽管王守仁在个人主观愿望上建立“心学”是为“破心中贼”,以巩固封建秩序;但客观上,其学说在历史上却成了走向思想解放的进步通道,它成为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的巨大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理学”?它的历史地位如何?

2.二程哲学思想的异同何在?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4.什么是“心学”?它与“理学”有何异同?

5.如何评价陆九渊的“自存本心”的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6.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7.宋明儒学探讨的主要哲学问题是什么?观点怎样?

参考文献

1.祝瑞开.宋明思想和中华文明.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出版社,1986

3.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葛瑞双.二程兄弟的新儒学.程德详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同类推荐
  •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国学大书院)

    《菜根谭》文字简练,对仗工整,博大精深,耐人寻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寥寥几句道出人生玄机,只言片语指明生存之道。它告诫读书人“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它提醒为官者“为官公廉。居家恕俭”。人生在世,“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清浊并包,善恶兼容”,“超然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因为“人生一傀儡”,只有如此,才能“自控便超然”。
  •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利用经典诠释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比较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审视、反思谭嗣同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谭嗣同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具体解读以及与其他人的比较分析,对谭嗣同仁学视域下的以太观、三纲观、平等观和孔学观视域下的诸子观、经典观等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图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和还原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热门推荐
  • 传承之未来战争

    传承之未来战争

    当单身处男重生为极品美女;当第二十二代人类遇上第二十一代;当世界燃起无法扑灭的毁灭战火;当领导者们被称霸冲昏了头脑。传承者,为了人类的存亡,拦截战争。当高中生蜕化为幻想狂;当无法分类的小说遇上术业广而不专的作者,《传承》,注定专精,待君品赏。重生后的新家里,尽是怪事;亲戚朋友,个个不寻常;三位主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潘兴在生来生去中损失了多少记忆?经济危机后军国主义抬头,又如何拦截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男主角”的言情小说,纯粹pk科技的世界大战,抛弃英雄主义,彰显科技力量,人类的科技、智慧,永远传承……QQ:895733822
  • 千语谷:绝色月神妖孽王

    千语谷:绝色月神妖孽王

    谁谓荼苦?谁谓醴甜?尔嘬一杯,自已分明。莫名其妙地穿越成了公主,还是一个被灭了族的公主,又莫名其妙地成了神,还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她这一世只想活得平凡就好,什么救世主,她不想当,可是老天偏选中了她。身在乱世中她应该与谁携手,与谁并肩?
  • 诸神黄昏鸣飞传

    诸神黄昏鸣飞传

    屠龙的勇士最终成为了恶龙,是天命?是人性?还是天道有缺?一名圣尊以身合道弥补天道之缺,他的传人掉落到另外一片大陆,能否改变这结果?剑与魔法的碰撞,各大种族与神权的斗争,麾下剑仙三十万,锋芒直指众神山
  • 胸怀决定规模

    胸怀决定规模

    随时与上司保持沟通,他可能就是你的贵人,强烈的企图心,让你不再为别人打工,相信自己不单是一种品格,而是生存的技能。一开始心中怀有最终目标,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胸怀宽广的基本标志是能够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美国总统林肯曾试图跟他的政敌交朋友,引起一位官员不满,他认为林肯应该利用权力消灭他们。对此,林肯则十分温和地说:“当我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胸怀决定规模》以一个个醒目、响亮的法则为引导,内容涉及职场、管理、创业、理财、人际交往、自我完善等方面理念和技巧,语言通俗易读,行文流畅,尽最大能刺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激发人们!
  •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内容,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的优缺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猩红君王

    猩红君王

    白骨为基,鲜血为梯,登上通天之路,杀破这黎明与黑暗!
  • 快穿系统之男神我错了
  • 枪神纪之枪神是怎样练成的

    枪神纪之枪神是怎样练成的

    少年尤影暗为了寻找自己父亲的真正死因而加入TPS,在其中遇到神秘少年羊羽究竟身世为何。面对任务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沦陷的小镇,神秘的血族,巨人袭击的大卫城。尤影安最终面对的,将是怎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