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05

第5章 儒家哲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学习要求

了解先秦儒家哲学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其世界观、人生哲学、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深长影响,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

儒学基本思想

学习难点

儒学的现代价值和缺陷

中国传统哲学源渊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儒家学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说以孔子为宗,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这一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影响。

第一节儒学发展概况

一、儒学的出处及经典

(一)儒学

所谓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孟子及后代许多哲学家所推崇和发展的学说,其核心概念是“仁”和“义”,从根本上说它是天、地、人、家、国、天下为一体的入世学说。它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政治道德学说。由于其思想内容与中国传统社会相适应,故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因而成为在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学说。

(二)“儒”的出处与含义

“儒”,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在叙述“大宰”一职如何辅佐帝王治国时提出: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6种技术。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近代以来,又有学者考证说,“儒”字在殷商时代就产生了,甲骨文作“需”,即原始的“儒”字。胡适认为,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是最早的“儒”,掌管丧礼、占卜、巫祝和祈祷等方面的事宜,是一批有着特别训练的人。

孔子以六艺教导学生,则为儒。但他把旧六艺发展为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更注重诗教和道德修养,由旧儒变为新儒,他的弟子亦皆为新儒。孔子说自己的特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创立儒学以后,“儒”字的意义有了一次更新,旧意义的“儒”逐渐消失,新意义的“儒”要求有君子人格。“儒”成了儒家学派的代称,其特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崇尚“仁义”与“礼乐”,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三)儒学经典

儒学经典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之说。

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由于南宋朱熹编注《四书章句集注》,故得名。

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指《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艺。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十三经,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中,《诗经》地位最高,《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祝》次之,《尔雅》又次之。

二、先秦儒学

儒学最初产生来源于民间学派。在先秦,以孔子、孟子、荀子及《易传》为主要代表。

当时儒学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地位并不像后期那样高。儒学是一种政治道德学说,倡导“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文化,因而体现出政治、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特点。

(一)孔子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后由于逃到鲁国定居,所以孔子为鲁国陬邑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鲁陬邑宰中;母亲叫颜征在,曾赴尼丘祷神求子,生孔子,名孔丘。严格说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有弟子三千。在孔子的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适),有贫士,(如颜回),有武士(如子路),有商人(如子贡),其中贤人72名,而又以颜回、子路等最为得意。孔子的学说由他的学生以对话方式记载下来,形成《论语》。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在哲学思想上,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在世界观上,宣扬的是尊天的唯心主义命定论,但他“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避而不谈;他相信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认识论上,孔子承认“生而知之”的存在,但强调学思并重。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温故知新”。在方法论上,主张“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这对中国后世的处世做人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是相近的,即为“善”与“仁”。

孔子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就是“仁”,所以有的学者就直接以“仁学”作为孔子学说的代称。李泽厚指出:“孔子仁学对中国民族具有长久而巨大的影响”,“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创举,为汉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下了始基,孔子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李泽厚分析“仁”有以下四个层面。

(1)血缘基础。“仁”要维护和恢复的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

(2)心理原则。“仁”学和“儒”学文化的关键不是去建立某种外在的玄想信仰体系,而是去建立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模式。孔子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托(如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

(3)人道主义。“仁”学思想由于建立在这种情感性的心理原则上,故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4)个体人格。与外在的人道主义相对应并与之紧密相联制约,“仁”在内在方面突出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孔子学说之所以流传于后世,并构成中国文化主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孔子学说赖以生长、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虽然历经奴隶制、封建制、半殖民半封建各个阶段,却并未遭到重大破坏,所以“超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原因之一。

其次,由于孔子学说赖以生存的宗法血缘关系在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一直延续保存,这成为孔子学说产生重大深远历史影响的第二方面原因。

再次,由于孔子学说已从学说转变、内化为中华民族稳定的心理态势和民族性格,已具有了适应各种不同阶级、不同社会要求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的继承性、恒常性和超越性。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现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后裔。他是中国历史上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以正统孔学继承人而着称,唐代以后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相对于荀子的儒家现实主义一派,孟子则是孔子之后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2)弘扬孔子的“心性”学说。孟子在许多方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不同的是,他更着重强调孔子学说中“心性”的一面。比如讲“尽心”、“知性”、“知天”,探寻人性之所以为“善”的内在原因,挖掘人性内在的“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把孔子学说中关于人的自觉意识的内容发挥、推至极端。

(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今山西南部)。荀子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后到楚国,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定居于此处直至去世。荀子着有《荀子》一书。

关于荀子所属学派问题,有下列几种观点。

(1)冯友兰认为他属于儒家的现实主义派,李泽厚认为属于儒家。

(2)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对他没作学派归属,只认为他是先秦哲学的总结式人物;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也持此观点,认为他“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3)孙叔平亦不对他作学派归属划分,但认为他倾向于是儒、法过渡式人物。他指出:“荀况过去被列入儒家,与孟轲对立。他的某些学说,经过韩非子继承与发展,成为法家的理论基础。”

(4)肖父、李锦全认为:“荀况以儒家自居,推崇孔丘。但他对孔丘学说取批判继承态度,……把儒家的礼治学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二者认为荀子是儒家内部的批判主义。

荀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天人关系。荀子认为天地有自己的变化规律,人和自然是有区别的,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光辉命题。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2)形神关系。他提出“形具而神生”,第一次对精神与形体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回答,具有无神论特点。

(3)“虚壹而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认为人有主观认识和实践的能力,指出“所以知之在人者”,“所以能之在人者”。认识分为“缘天官”和“征知”两个阶段,充分肯定了人的认识分析能力。他提出认识过程中很重要的方法,一是“解蔽”,以避免片面性;二是“虚壹而静”,以避免主观性。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这就是说,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知识(虚),思想要专一(壹);思想要保持宁静而不浮躁(静),这样才能心有所知。

(4)名实关系。他提出“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吸取了墨家“取实予名”的基本思想,辩证地论证了名实关系,对先秦逻辑学作了总结性概括。

(5)知行关系。他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无论间接的知识(“闻”)还是直接的感性知识(“见”)和理性知识(“知”),都没有比“行”更重要,这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后来中国文化中强调“行”,讲求实用性的特点无不与此及孔子思想内在的“实践理性”有关。

(6)人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之所以存在善良,完全是后天人为的。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既然人性是恶的,所以导致争夺和混乱。为了除祸患,“则莫若明分使群”,即确定上下职分和等级差别来组织社会。

荀子的哲学贡献在于,他对先秦的各家学说,特别是儒、法、墨、道所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总结,把哲学思想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他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在自然观、认识论和人类历史观方面都贯彻发扬了唯物主义。

(四)《易传》

《易传》是对《易经》(形成于殷周)的解释,相传为孔子所作,其实并不可靠。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大体上是从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一些儒家后学的作品。它虽以解释《易经》为己任,但同时阐发了这一时期不同作者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是站在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来阐述其观点,体现出较多的唯物主义进步思考和辩证色彩;但其辩证性最终又为“刚上而柔下”的恒久不变之道所湮没,自然、社会的变化性也变成了“无往不变”的循环性,从而走向形而上学。

三、汉-唐时期的儒学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学说。这时的统治者,侧重发展儒学治国之道的方面,在人生追求上,道、释流行。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儒学继秦朝后仍然消沉。这是因为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严酷的政治统治。“物极必反”,所以在汉初,需要休养生息,宽松的治世之道便适时而兴。黄老之学以黄帝和老子学说为主,讲求无为,休养生息,故被崇尚。

两汉中期,经过一段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时期,阶级矛盾得到调整。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已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专制,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对人民的剥削,统治者就迫切需要能够“统一天下”的思想。于是,儒家学说就被加以利用和宣传,以后逐步上升为官方学说。由于唐代除儒家学说之外,还有道家学说的复兴和佛教的兴起,所以在统治者心目中,究竟如何排列儒、释、道三者的位置,就成为关系到其思想统治的问题。在唐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皇帝对儒、释、道三者的次序,排序是不同的。比如唐太宗是“内儒外道佛”,以儒为重,曾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83年唐太宗又命学者出版儒家经典的官方版,而且命令孔颖达撰写对五经加以解释、注疏的《五经正义》,以统一对经书的解释。而武则天时,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提高佛教的地位,大力扶持华严宗。但无论怎样,儒学占据着统治地位,道、释流行,三者均被用来作为统治阶级为自己统治作辩护的工具。

四、宋明儒学

宋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成熟,这在哲学学术思想上也反映出来。这时期的儒学思想更加系统、精致,与社会、自然联系更加紧密,走向本体化。

同类推荐
  •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

    本书是中国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著作,是20世纪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之一,写于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探讨当时社会中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寻找中国现代化及通向自由之路,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涉及诸多近代社会现象,以“理”探讨解决问题,富有丰富哲学意义,给人启迪。
  • 秘·见

    秘·见

    生命何其神秘,其本源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欲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无欲则刚?信念和觉知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组追求生命本质的谈话,带你进入更深的领域,探寻神秘的生命。
  •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

    本书在评价当前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研究中的两种倾向,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政治理论或把他们的政治理论等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对他们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阶级理论和国家理论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论。
  • 读懂中国智慧

    读懂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只有身心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谋略家、大智慧家。在本书中,人大教授、通俗历史畅销书作家冷成金用独特的“以智论史,以史说智”的手法,博采史实,剥开传统文化内核,详实生动地向今人阐释了中国智慧的六个主要组成部分: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热门推荐
  • 泪洒水仙

    泪洒水仙

    水仙喜欢简单地吹着凉风,做着去大海的美梦,感受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呢喃,可是时间的划分打碎了这一切美好幻想。
  • 纵横九天

    纵横九天

    只是想过平谈生活的段天,不管是家族或者是整个世界也都不会让他平凡,就看看他到底会不会站在巅峰,俯视众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馗帝尊

    时馗帝尊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重生到修仙世界,凭十方灵根踏仙路,历经生死,觉醒神器昆仑镜,领悟时间法则,通晓过去与未来,成为时间的王者。
  • 未来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未来请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匆匆,我只愿你步履不停。可若是累了,停下来,歇一歇,原地而坐,翻开自己人生以前的篇章,却猛然发现,很多章节,都已模糊不清。你真的心甘如此吗?人生,这个词真的很大很大,大到需要一生去谱写。绝大多数人选择走了平凡的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一生安好。这样的路,大多是好走的,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就轻松到达了终点,因为早有前人的铺垫。唯一遗憾的,恐怕就是,到了终点时,你翻开这本书,书几乎是一片空白。你真的心甘如此吗?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你或许已过了为热爱的,所满怀一腔热血的岁月,可这丝毫不会影响你的热爱。这是你可以为之坚持的,唯一不变的,恒久的力量。人生,是一场江湖,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许许多多的人,带着自己的经历会集在了这里,这就是江湖。浮世虚渺,我所愿的,便是此时在读这本书的你,可以幸我之幸,避我之不幸,此生安好,爱汝所爱!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 追溯轮回之荒古

    追溯轮回之荒古

    上古年间,魂修强盛至极,因威盖苍穹,而导致规则失衡,惹来天劫灭世。万年后,废材天启,因坠崖误食了天地玄阴果,而激活了隐藏在天地间最神密的一颗魂种。然而,天启却因此,而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 重生之定风波

    重生之定风波

    在瀚海无垠的修行世界,万族林立,神迹不绝。身负太古绝脉的周昊,终于走完了自己凄惨的一生。当他以为自己这个倒霉鬼,终于要黯然退场之时。一切又回到了千年前的原点。这一次,太古绝脉,我要你成为我的奴隶!周昊默默的发出呐喊,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变发生的一切!
  • 妖闲说

    妖闲说

    格格喜欢才子。他偏偏是骗子。格格身边危机四伏。他关键时靠不住谱。嫁给他是她的权宜之计。哪知迎亲日又多出一妻?哪有后爱先输这个道理?可气的是她发现一个大秘密——原来他才是真正的……
  • 王妃会魔法

    王妃会魔法

    21世纪女孩张灵儿一枚神奇的戒指历史之外的国都(鹤轩国)她…竟然穿越了,妈呀!她还回的去吗?看来她只能如小说穿越前辈们一样,既来之则安之了……本想好好在这陌生的古人时代先游玩一番,没想到穿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嫁人……好吧!嫁人也就算了,可要嫁的人竟是已经娶了八个老婆的绝美王爷,什么…七个老婆已经被他虐待而死…天啊!怎么这么倒霉,不嫁还不行,不嫁这身体主人的全家就得灭门啊!借了人家的身体,总不能不管人家的全家性命啊!嫁吧嫁吧…这王爷结婚排场一定大吧,皇亲国戚应该也不少吧!可…这…不如人愿啊,人家王爷是根本没当回事儿,排场呢,皇亲国戚呢?就连这做新郎的王爷本尊都没个影儿……………未完待续………亲们可不要以为这王爷就一定是男主哦!想知道后续,请看宝儿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