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70100000014

第14章 他乡风物

水墨周庄古雅乡

承蒙上海的战友、朋友纪道顺的厚意及周到安排,我与爱人得往周庄一游。

周庄是近些年来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口碑之好,声誉之隆,及至华夏翘楚。

江南秋月,如成熟的少妇,矜持却不失丰腴之美,淡雅却有不易觉察的俏达。时值秋凉,无梅雨浇了兴致,无暑热沸了雅意,更无摩肩继踵的人流、刺耳的人语笑浪杵了心的宁静,只天蓝水碧,秋风送来“天凉好个秋”。此行的价值,是无可折扣了。

对周庄的美,是有心理预期的。我也算是踏访过一些名山胜水的人了,但是,真的走进周庄 ,还是被它宁静典雅的美,震慑得一时无语。

远处看周庄,如在朦胧的雾色中,在袅袅的炊烟中,看迎面娉娉婷婷、款款而来的女子,看不清面貌,却断定是秀雅如西施的美女。

周庄显然是另一类风景,如旧时代仕女般的宁静婉约,现时实在难觅了。大批穿着时尚的游客,也无法诱惑它,更不消说改变它了。

行至周庄主街,一条水巷,两岸人家,几叶扁舟,几声咿呀,石桥带水,驳岸溅花,已把周庄的水乡风情,极富诗意地勾勒了出来。

轻舟荡过的水路,溅起清浅的涟漪,软软的熏风,咿呀的桨声,仍是旧时的风韵。周庄,难得地留住了原始的情怀,令人不免萌生一丝丝心灵的皈依。

周庄是从远古走来,古风古韵得不事修饰。窄街门庭里,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各自纳鞋、喝婆婆茶,间或的聊几句家常;临水人家的院落里,有缠着头帕、身着土蓝色上衣的老妇,用先祖的纺车纺纱;有戴着花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凝神箍桶的老人;有目不旁顾,静静地雕着葫芦的艺人;有手把紫砂壶,细细品着自家的焙茶、在古戏台有滋味的听戏的闲雅之士。周庄,与大都市的富丽堂皇、与大都市一日三变的生活节奏不相干,只管悠悠地过着祖先传下来的日子,近乎一幅古雅的乡俗长卷。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纷呈,变幻万千,周庄仍似在千百年间的梦中,从容安详。即或醒来,也朦胧惺忪,如雾中影影绰绰的村姑或少妇。

写尽了安逸淡泊,却滤不尽牧童的吟唱,浣纱女的捣衣撩水声。岁月固执地缠住了古老的时光,周庄时时透出古意氤氲的气息。

周庄似从水墨中走来,极少鲜亮的色彩。斑驳的院墙,长着衰草的瓦檐,褪色的朱漆,凸凹的路街石板,及至老人们的衣饰,都不近浮华,也极少艳色,一切都是淡淡的原色,却在人心里留下了浓浓的文化味觉。周庄人的审美是清淡的,拙朴却有文化含量的,随意却不失古雅的。是周庄的美,潜移默化了周庄人的审美,还是周庄人的审美,化作了周庄的美?周庄美,周庄人亦美。

人们对周庄的向往并非始于今日。曾在西晋作过大官的著名诗人张翰,辞官以后,并没有留在繁华的都邑,而是回到故乡周庄。仅仅是因为对故乡的怀念吗?如果他的故乡是在不毛之地的大漠,他肯回去吗?召唤他回去的,是因为他的故乡如同他的诗句“黄花如散金”般的美。在周庄寓居或踪迹到过周庄的,还有陆龟蒙、刘禹锡、唐寅等大家名流。至于近代,仅南国诗社的柳亚子,便为周庄积蓄了足够的文气。

如世外桃源的周庄,与世界并不隔绝。周庄人感谢一位叫陈逸飞的画家,把双桥画成一幅《故乡的回忆——双桥》的油画,在美国引起轰动。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把这幅画赠送给了邓小平,表达了双方合作的美好愿望。此后,深谙东方艺术、也深爱东方艺术的西方人士,一批批地来到周庄。周庄没有使他们失望,因为周庄的中国古老情调使西方人认识了艺术和文化的另类辉煌。折服了西方的周庄,是因为周庄不可复制、不可再造的美。

在周庄,经友人荐,得识“三毛茶楼”楼主张寄寒先生。一盘毛豆,四方绿糕,杯茗在手,听软润吴语,谈三毛写的书、写三毛的书,兴之所至几至忘形,真有些微魏晋风雅之风(一笑)。尤感人者,寄寒君不忘旧人,仅以薄利经营三毛茶楼,使游周庄的文人雅士及附庸风雅如我辈者相晤“沙龙”,能不有“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感!

我们是怀着愉悦和眷恋离开周庄的。

2004年4月12日

疏朗散淡自从容

走进南京,是极惬意的事,无须事先准备什么,只须从容走去,因为南京是从容的。只须散淡走去,因为南京是散淡的。只须舒缓走去,因为南京是舒缓的,是一座在浓荫罩盖下从容、散淡、舒缓过日子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

在南京极少听到也极少看到急功近利的浮躁,极少看到也极少听到唯恐世人小看了的宣示和表白。南京是无须宣示和表白的,宣示了表白了反而轻贱了自己。虎踞龙盘的山水形胜,六朝名都的厚重历史,秦淮风光的市井韵味,钟山风物的雄阔大气是镶在了南京的,她已经告诉了你一切。孙权、李煜、朱元璋、洪秀全、蒋介石这些帝王人物,以及祖冲之、李白、王安石、王羲之、郑和、蔡元培、李四光、陶行知等学界泰斗们,已经使南京生动无比,厚重无比。翻开中国的历史,有关南京政坛风云、文坛逸事、市井民声早已洋洋洒洒、触目皆是了。

这或许正是南京人的性情,明摆着的事情,不愿再多口舌炫耀;这或许正是南京人的聪明,自己不宣示,却是最好的宣示;让别人去宣示,却是更好的宣示。

轻松地走自己的路,耳不为口舌累;轻松地过自己的日子,心不为功利累。或许,这正是南京人的大胸襟、大智慧。

南京也并非都是秦淮风月,王谢燕飞,她也有过金戈铁马、弹飞矢流的烽火岁月。作为太平天国天朝首都的南京,曾演绎过悲壮惨烈的历史;作为国民党政权首都的南京,曾书写过共产党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辉煌一页。

南京也并非都是优雅从容,淡定自若,在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南京的伤痛尤甚。侵华日军的兽行,使30多万南京的父老兄妹甚或婴幼惨遭屠戮,这一页历史是南京人,也是中华民族永远也无法释怀的。

疏朗散淡的南京人,其实是裹着坚韧的心,以深沉冷峻的历史目光回眸着,以长江浩瀚的胸怀承载着,前行着。

2006年1月23日

深巷春雨读钱塘

谈及杭州,总怀有别样滋味。绵绵二千多年的历史,典章浩帙,史册充栋,写下了多少朝野政坛的家国盛衰、逸事野闻,供后人们悲喜歌哭;村舍城廓间,遗下多少楼榭堂馆,残陶碎瓦可资思古怀旧。然而,杭州并不泥古,并不感时伤世,也并不总是秦楼楚馆、吴越丝弦。更非代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总有新鲜事物在。或许,是钱塘大潮不断吹来嘶啸之风,使杭州平添了些微金戈铁马之雄。

杭州是幸运的。幸运的杭州不仅荟萃了历朝名流骚客为之赋文吟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文之作,成为杭州最为丰富的、最具魅力的文化遗存。杭州的幸运还在于,曾有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名重一时、影响远及后代的大文学家在杭州任职,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诗词大家苏轼。这使得杭州充满了绚丽的、持久的魅力,散发出浓郁的文化芳香,是中国所有文化名城所钦慕的。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写了许多歌咏西湖的杰作,其中《钱塘江春行》可为代表作。诗是这样描写西湖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亦不甘白居易之后,屡有写西湖之佳作,其中《饮湖上初晴雨后》,其意境之美,更是传诵千古。苏轼是这样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晚苏轼88年出生的南宋大诗人、大词人陆游,一生虽未居官杭州,但其杭州山水之作,却极具功力,大有不让先贤之势。其《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句,则把杭州的美推向了极致,可谓山水写意的上乘之作。

杭州的幸运,还在于她拥有西湖。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山柔风清,廊桥亭阁,扁舟桨棹,垂柳飞鹤,更在于她的不事宣泄的、自然流动的韵律美,是苏州园林的放大,是江南风物的浓缩,是一种耐看的、历久而弥新的文化美。西湖似乎已成为杭州市民生活的写照,柔曼的湖水,已浸润到杭州生活的每个角落,天生就有一种闲适优雅的情调,自信而轻松,舒缓而井然。在杭州人的脸上,你很难看到喜形于色、怒形于色,类乎西湖的水面,只些许微澜,温柔而平静,真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气度和胸怀。辗转杭州市井,忘形西湖山水,鲜见刻意为之的痕迹,即便是人工打造,也尽随其自然,圆润恬淡,怡然天成。西湖给了杭州人灵动却不张扬的品性。在杭州的街巷穿行,极少听到喧嚣鼎沸的人声,市民的心态,像湖水一样沉寂,却不乏内心的情感积淀。一壶龙井入口,悠悠品着日子的清香甘饴;几杯老酒下肚,感慨咀嚼岁月的悄然流逝。或许,这就是杭州因西湖而衍生的文化景观。

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前几年,我曾与朋友们专程去凤篁岭,拜谒心仪许久的龙井茶产地。那漫坡漫岭的茶林,翡翠般的尖芽已被茶农们采摘去,正安闲地休养生息。山居前,茶农们在生产过程中庄重地炒青、烘青、蒸和晒青的制茶工艺。那嫩绿的尖芽,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功夫,才能产生清饴的茶香。道旁茶店,竹椅木桌,茶客们在极有滋味的品茶。不知他们品出的是何种滋味。淡淡的清香是不必说的,可曾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忘记了谁讲过的“茶过三水”只剩下一个“淡”字的话,这话真好。品茶若真品出个“淡”字来,那可是品出了生活的极致,品出了茶的真味觉,品出了日子的真味道。在龙井,我们随乡俗,用龙井水沐面抚掌,以期得到些龙水的浸润,明知是不可有的事情,却也快乐地去做。用深山里清甜的水,孕深山里清香的茶,杭州人享受的是多么清纯的口福,被滋养的是多么纯净恬淡的心灵。

10年前我开始读浙江作家王旭峰的小说《南方有嘉木》,接着读中卷《不夜之侯》,待读完第三卷《筑草为城》时,已是2000年了。这部近代杭州茶叶世家的兴衰史,使我看到了那么温雍的龙井茶,也饱含着那样深重的民族灾难,以及在民族灾难面前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是陆羽的《茶经》里不曾有过的另页。

杭州可与天堂媲美,生活在杭州的人是幸运的。而杭州又何偿不是故人的天堂?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南宋名将岳鹏举;“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近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的潘天寿先生;以及徐锡麟、陶成章等贤达名流,也都安葬于此,享受着天堂的宁静、安详。

2005年5月12日

水巷舟桥姑苏城

在朋友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在打点行装外出冶游时,苏州常常不经意地成为谈话的内容。说不经意,决非轻慢,恰恰相反,对苏州这样素负盛名的城市,史书报章已有太多的优美文字,我们有的,只是对它的心仪和向往。

终于在1996年的初秋,我有机会去了苏州,第一次见到了它,却如同多年旧交,没有任何惊讶。苏州就应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般的俊朗美;就应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般的夜色美;就应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岁月美;就应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水乡美……苏州的美是无法道尽的。如果说山水之美使苏州俊逸轻灵,那么人文之美则使苏州深沉厚重。在这座城市里,有太多的优秀人物演绎着苏州的历史,也丰富着华夏的历史。泰伯、仲雍、阖闾、伍子胥、孙武、白居易、鉴真、范仲淹、范成大、文天祥、郑和、唐寅、顾炎武、林则徐、章太炎、柳亚子等等,哪一位不是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像这样的人物,还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他们为苏州平添了醇醪的韵味和悠悠的沧桑感,使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写照,有了“枕戈议勾践,渡浙想秦王”的另页。

去苏州不能不游园林,而要游遍所有的园林,又绝非易事。我是两次去苏州,才游完了苏州所有园林的。苏州园林的美不是写出来的,看了真实的园林,就不需要再看写苏州园林的文章了,否则会感到文章的苍白。苏州的园林就是最好的文章,任你从容去读,优雅去品。

对我这种年龄的人来说,到苏州不能不光顾得月楼。20世纪60年代,一部电影故事片《满意不满意》,让观众领略了苏州的风光,也领略了得月楼。我第一次光顾得月楼时,与朋友点了半只熏鸡,这是得月楼的招牌菜。听苏州老人讲,如今得月楼的熏鸡,早已没了当年的味道。但对我们来讲,重要的不是当年的味道如何,而是找到当年的精神感觉。

东方的威尼斯似乎是苏州的别称,我却不以为然,因我有幸去过威尼斯。那时,我就带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去观察威尼斯。事实告诉我,这是两座各有特色,除了满城的水巷,再无雷同的城市。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和人文背景,其烙印之深,及至不可再造。威尼斯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时期,其经贸带有明显的开放和扩张性,其文化也带有丰富的多元性。这一特点反映在城市建设上,是开阔的广场,通透的街道,华丽的官邸,威严的教堂,是集高雅和华丽之大成的产物。而苏州则是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士大夫的文化情调,是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城市建设上,则是幽静的园林,小桥流水,窄街短巷,吴音丝弦,以及悠然漫长的几无声息的发展步伐,处处透着泥土的芳香。这样两座绝不雷同的城市,呈现给世界的恰恰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可不必牵强附会的。把苏州喻为东方的威尼斯,如同把威尼斯喻为西方的苏州一样,都是在抹杀文化上的个性。

苏州永远是中国式的,这正是中国、也是世界所需要的。

2005年5月17日

别样山水妆鹭岛

因为钦慕一位爱国人士,而和厦门神交已久。

这位爱国人士便是陈嘉庚先生。因读书而知道了老先生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义举,如筹资为抗战备军品之需;慰问前线抗战将士,以振抗战到底之士气;赈济流落之难民,以温失去生计民众之心等等。老先生侠义可对日月,功勋自在家国。同时知道了老先生析家财以兴学,拳拳之心,尽在乡梓故里。从此后,便对厦门兴趣渐浓,知道了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鸦片战争期间,在吴淞口率部英勇抗击来犯英军舰队、壮烈殉国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当代中国著名体育家马约翰;当代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女士,都出生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

游厦门不能不去鼓浪屿的皓月园瞻仰郑成功像,不能不为其“战袍临风瞰金马,长剑饮雨指台澎”的家国情怀所震撼。不能不去鳌园瞻仰陈嘉庚先生墓,不能不为其“曾擎义帜挽故国,亦奉赤胆扶危澜。”的民族大义所钦慕。不能不去毓园瞻仰林巧稚女士的雕像,深为其“优雅贤淑如生时,悲怀古道成故人”的仪容所潸然泪下。不能不去鼓浪屿瞻仰马约翰先生的雕像,顿有“敬仰始自少年梦,相见倏忽已半生”之感慨。

厦门的人文景观固然不乏厚重,同样不乏自然景观的轻灵。

尽管已经无数次想象过厦门的美,但真到了厦门,仍惊叹它的优雅闲适,它的近乎不染纤尘的洁净,它的品啜着花茶过日子的市民。

多雨的厦门,并不阴郁泞滞,也不似南方城市特有的晦霉。雨过之后,便是天朗气清,空气如甘洌的泉水沁心爽身。

厦门的花木,品种繁多的让人不胜记数,而且不论哪一种颜色,都是那么出奇的鲜丽,水灵灵的,倾情地释放着它们最动人的生命色彩,给这个城市,给这个城市的客人。

厦门的建筑,中西杂糅,新旧并存,各显其特。闽南民居的古朴淡雅,与西方各流派的庄重雄浑、典雅雍容交错,形成了极有韵致的视觉美。沧海桑田,楼的主人几经更易,而建筑却依旧活着,静静地目睹着悠悠逝去的岁月。

厦门的海,是好客而多情的。一年四季,总以温暖的胸怀拥抱人们。在近乎透明的蔚蓝中,你尽可以把心托付给它,享受了无牵挂的那一刻宁静时光。

难忘厦门行旅,是因了厦门的难忘。

2005年6月5日

潇潇湘雨祭忠烈

时令正值农历仲秋,然而,其时的衡阳仍是燠热袭人,好在那天有雨,浇了炙浪暑热。

我们那天要去香炉峰下的忠烈祠,而对“山静似太古”的香炉峰却无太多的兴趣。忠烈祠是为纪念祭祀牺牲于八年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陵园和祠堂,由国民政府于1942年建成。

那天,雨淅沥下个不停,我们向忠烈祠拾级而上。环顾左右,雨也青绿,树也青绿,仿佛置身于青绿画卷中,满眼尽是浓绿,化不开,淡不去,只剩下雨意的世界。 雨从山上沿石阶流下,汇成晶透的绿流。花很多、很美、很繁,在雨的落打下,更显其轻灵、俊逸和娇羞。人语鸟啼被绿雨滤过,近乎空朦的世外桃源。

石阶登尽,便是忠烈祠的山门,雨从山门的檐瓦流下,织成疏疏的雨帘。山门过后不远,迎面是蒋介石手书的“忠烈祠”匾额,字也是青绿色的,与青绿色的雨和青绿色的山树庭草浑然相谐。

从近处看忠烈祠,不能不叹服其庄重、典雅之气。据说,整个建筑风格都源于南京中山陵,从外形到色彩,从风格到神韵,都尽涵了设计者的匠心和意蕴。

香炉峰就在其高处,湘江在其旁从左向南流去,城市则在其近处绵衍着生命的日出日息。选择这样一方建祠圣地的先生,一定是位风水高人,抑或建筑大师。把这样一方好景观留给了曾经为民族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的将军们,让他们永享“回雁之城”的风水之飨,听石鼓书院、船山书院诗吟弦唱之声朗。

我是怀着异常敬仰的心进入祠内的。面壁而望,尽是褪色的照片,留下了当年忠武将军们的形影。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拉回到那段民族空前危亡的岁月,再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们泣天撼地的壮举。将军们与强敌激战是何等的惨烈,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是何等的崇高。在八年抗战中,如此众多的高级将领殒命疆场,古今中外,罕有其例。在战死疆场和苟且偷安之间,在万古流芳和遗臭万年之间,将军们无畏、无憾地选择了前者,使生命的色彩在刹那间得以粲然和永恒的释放,把膏血和一腔大爱都深情地渗进了乡梓故园,使其最后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

照片上的目光,依次地望着来访者,你无法躲开,无法不去虔诚地聆听,无法不去接受灵魂的洗礼。张自忠将军、佟麟阁将军、赵登禹将军、戴安澜将军、冯安邦将军、彭士量将军等忠勇将领们,无不“拼将血花祭轩辕,英魂高悬阵战中”。

照片已经褪去了原色,但照片后面,隐着亡者怎样悲壮的经历?他们的身躯怎样轰然倒在战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寄予了怎样的期许?他们对家人有着怎样的眷恋?面对着先烈们的目光,我在想,到底有多少人还记得60多年前那场长达八年的全民抗战?在这座城市乃至更多的城市,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殉国将军们?偌大祠堂空廖无语,窗外淅沥雨落有声,我独生几分怆然。

走出忠烈祠,我的心久久未能走出那段血色浸透的历史,没有走出将军们凝视的目光。雨意迷朦中,我最后一次回望,忠烈祠已隐于一团浓绿中,只有山门蓝色的檐瓦,还依稀在视线中。

瞻仰忠烈祠,国民党抗战将领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的双眸中闪现,于是,我将那些入祠的、未曾入祠的然而却同样为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国民党抗战将领们的事迹,凝成此文,以作心灵的悼念。

2008年5月18日

秋色浓淡长白山

我有幸三次去长白山,两次在秋季,那是长白山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落叶林褪去了深绿的颜色,挂满了晚霞般的色彩。而四季长青的青松,则依旧是青翠的绿色。五色杂陈的长白山,写意着浓淡相宜的画卷。

秋季的长白山大森林,删繁就简,疏密有致,从盛夏的躁动一下子变得清冷起来。森林上空舒卷着散淡的流云,林间流溢着甘饴的清风,草丛杂花间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长白山的秋季,偶有飘舞的初雪,扬扬洒洒吻着青松,然后化开去。此时读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自会回肠荡气,豪气干云的。默诵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睹物思人,会不由得对人和树都肃然起敬。

秋季的白桦,虽已枝叶凋零过半,但风韵犹存。哼一曲朴树唱过的《白桦林》,一种伤感的诗意美,会久久地左右你的情绪。此时,或许还会忆起,19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希施金的名作《林中散步》,风姿绰约的白桦树下,相携漫步的情侣,在絮语着,似乎只有白桦树能听懂。

秋季是对落叶的礼赞,它们舞绿了春山,舞湿了夏雨,舞淡了秋色,给了大森林太多的馈赠后,寒冬将至前,落叶歇息了。她们叠印着成熟的记忆,携着急切归去的心,在自家或不远的树下安下家来,再也不肯离去。落叶让长白山陡增了无限惆怅的意味。宋朝诗人唐庚的“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名句,让人无不读出了秋叶离索的寂寞,生命的无常。秋叶常常于淡淡的哀愁中,蕴着生死的大题目,引你进入超然物外的大境界。长白山的落叶层层叠叠上千年,或许更久远,因而给人的思索,更显厚重深沉些。

长白山的天池水,本来就甘甜清冽。秋风吹远了落花,淘净了屑末,天池水更显清碧。秋季的天池,敞开了母亲般的善良胸襟,慷慨的向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流去。

天池无疑是长白山最美是眸子,游长白而不游天池,确为憾事。但由于长白山多变的山区气候,登天池的路上常常重雾缭绕。上得山顶,也是浓雾茫茫,无法窥见天池的真面容。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不开面”。据说天池的“不开面”,常被仕途中人或生意场上人视为不吉祥。遇到“不开面”的天气,便投宿山下客店,择吉日再登,直到天池“开面”方离开。也有心绪不佳者,悻悻离去,从此不再上天池。我两次登山赏天池美景,都抱定了开面不开面与我何干的念头,竟然两次蒙上苍错爱,不仅“开面”,且碧空如洗,碧水如镜,自是喜不胜禁。但从未愚蠢地期待仕途上能撞什么好运,依旧过着悠悠的日子。

秋季的长白山,是生灵们最快乐的季节。无论威猛的东北虎,还是驯良如梅花鹿,都已添丁进口,膨胀了家族群。昔日的老猎手们,早已不再杀生,而把人和动物相安共存的乐园,留在了长白山。

秋季的长白山,采药人也行将歇息了。他们的故事,多在春天讲诉,深秋是他们编织新故事的开始。可以抽着关东烟,喝着高粱烧,讲千年或许更久远些的参娃娃,药爷爷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离奇,甚至有几分恐怖,但总断不了听众。这是山野的文学,比写在纸上印在书上的更富野性和传奇性,因而更得山林汉子的专爱。我在药王谷遇到一祖籍庄河的药翁,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和那双机敏的眼睛告诉我,这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可惜那天天色已晚,我担心同伴们误以为我失踪山林,未敢多攀谈。

长白山舒放的美,在于她的无欲与争,生灵景物,一任天成。入林则闻松风轻啸,游水则看激流湍飞,行止无滞。在这方天造地设的净土上,山林江湖瀑泉及生灵万物,都共生于原始但却极富生机的大自然中,生死枯荣、红绿黛墨都自然而为,仿佛为方外化境,任你千种愁绪,万般忧凄,都会渐渐化开了去,归于寂然。而人则做不到,因为人常常为功名利禄所累,无法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更无法做到“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了。与坦荡的长白山相比,人的内心世界太小,且为俗气所塞。假如人真的做到斩断名缰利索无羁前行,真的物我两忘随遇而安,那便会既无意庙堂之高,又不忧江湖之远了,那大概便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了。读读长白山,真是一部叫人顿悟、心从此轻松起来的大书。

刚猛峻极的长白山,浸染着傲岸的浩然之气。1931年9月18日,是华夏历史上最晦暗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蒙羞的日子。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日本侵略军的进逼之下,耻辱地执行了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电喻,不放一枪地撤到了关内,使东北大好河山沦为亡土,三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当此国家危难之时,自有血性爱国志士愤起抵抗。以扶将倾之大厦,解倒悬之黎民,收复故土,光复河山,演出了一幕幕饱含爱国忧民情怀的活剧。其间,无数爱国志士扶剑向敌顽,血染长白山,在最无人性的日本军队面前,表现出了凛然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杨靖宇、王凤阁、魏拯民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忠骨长眠长白山,使长白山于天然绝色中,又添了民族精神,华夏灵魂。在密林深处的青松下,当年抗联战士取暖的篝火灰烬,或许依然随风穿行于林间。当年抗联战士栖息的窝棚,依旧有高贵的灵魂在游荡。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令人热血贲张的战斗行列。先烈们浩然正气就是这样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秋色浓淡长白行,是山川风物的甘美享受,更是情操境界的深沉思索。

我或许会第四次、第五次走进长白山……。

2006年7月5日

冰清玉洁雪城秀

当我从报章书籍中读哈尔滨,从飞机上俯瞰哈尔滨,在哈尔滨的街道徜徉时,由衷地感到,这是座风格独特,令人难忘的城市。你眼前的哈尔滨,很难与北大荒、与冰峰雪裹的首府联系起来。

毋庸讳言,这座城市的基调不是中国式的,而是烙印着列强征服的痕迹或畸胎,这种痕迹或畸胎的胎记,至今也不难找到。当我在哈尔滨的大街上,时而徘徊,时而驻足凝思时,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征服者退回去了,如同退回去的洪水,留下了斑斑渍渍的污浊记忆,也留下了一些精美的建筑,凝聚着征服者在哈尔滨度过的那一段成为历史的瞬间。

在一些介绍哈尔滨的文章中,大都把她称作东方的莫斯科,东方的小巴黎等。显然,这种攀附有牵强之诟,至少,我去过巴黎,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巴黎,更不会有小巴黎。但是,透过时光隧道,我们仿佛可以从中央大街上,看到仍流淌着的俄罗斯或西方都市的旧影,仿佛看到旧时的达官贵人,少女俊妇乘坐着豪华马车,从容驶过路石凸凹的街道,然后在马尔斯酒楼停下,在仆人们的挽扶下,优雅地走进堂皇的门厅。我们昔日的沙皇邻居,还有东边的、西边的冒险者,把哈尔滨当作了他们醉死梦生的温柔之乡。他们的文化、宗教、语言、习俗以及建筑等等,都渗透在了这座城市,至今,仍不难看到这种或深或浅的留痕。但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却以巨大强劲的胃,痛苦地咀嚼、吞咽着这枚酸腐的果实,弃绝着糟粕,吸纳着精华,这就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在哈尔滨的生活中,那种中西合璧的特质。如哈尔滨人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饮食习惯,还有独特的街道名称。全国大城市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条果戈里大街了。我曾在这条多少有些破败的大街上徜徉了许久,破败却充满了文气,我在嗅闻散落在这条大街上的《外套》《钦差大臣》《死魂灵》等著名作品的气味。

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大都市的真正为人所知,是新中国的政权诞生之后。“动力之乡”“冰雕之乡”“冰雪运动之乡”等美誉闻名遐迩;“哈尔滨之夏”的美妙乐声,使多少人对太阳岛充满了向往之情。作为军人,我曾同许多“老哈军工”的学子们,谈及这所亚洲最大的高等学府的变迁。一场“文革”及对形势的评判失误,竟使哈军工几乎灾难性的肢解,好在她最终在长沙找到了归宿,但人们仍习惯以“哈军工”称谓。“哈军工”是中国军人的骄傲,她对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无疑,她也是哈尔滨的骄傲。

哈尔滨远离中原,是地理上的边陲省城。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在这里演绎得丝毫不逊于中原。哈尔滨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有着令人感动的包容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曾大度地收留下了失去家园的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老年侨民,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也未曾使这些老侨民有饥馑之虞。这些在哈尔滨寄居了半生或一生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们,在异国他乡颐养天年,直到前几年,最后一位老侨民去世。这是一座有着怎样善良情怀,伟大道德力量的城市,还有什么能更如此地震撼和征服人的心灵?哈尔滨是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

谈及哈尔滨,不该忘记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叫萧红,故乡就在哈尔滨郊区呼兰县。萧红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生死场》,鲁迅先生曾为之作序,胡风写了读后记。她于此后完成的又一部力作《呼兰河传》,写了边陲小城呼兰的寂寞和苦闷。无疑,这部作品感染了所有读过的人,以致引起了文学大师矛盾的注意,并为之著文。萧红为那个年代寂寞的东北文坛,燃了一烛光芒,使读者感受到了铁蹄下的东北大地涌流的声息和跃动的音律。离开呼兰的萧红,把她的故乡留在了读者的记忆中,她却没能回到故乡,她同她的墓园一起,寂寞地留在了香港浅水湾,好在人们记着她。另一位学界泰斗郭沫若,曾在她的墓前讲演过。萧红,是备极哀荣了。哈尔滨也应该为这位优秀儿女骄傲。

读过了萧红全部的文学作品,却未能去呼兰看看作者的家乡,看看她度过少年时光的大宅院,这或许是我留在哈尔滨最大的憾事了。

2006年7月5日

广东出什么

本文标题所设问的,并非指矿产品、农牧渔副业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等。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部作品,书名已忘。但文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记忆犹深。该文的观点是:中国近代革命中,江浙出钱财,湖南出人才,广东出思想。此论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我认为,广东出思想一说不谬。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先进性已为中国共产党所认同,所支持。

出思想的地区未必不出人才。换句话说,出思想的地区必出人才。如果把时间上溯到清朝中晚期,下移到近代以后,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广东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所奉献的人才源源不断,建树颇丰。

发生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其领袖洪秀全、冯云山;

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发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维新变法运动,其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黄遵宪等;

中国国民党的创建者、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为推翻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孙中山;

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及其夫人何香凝;

同盟会的早期成员,力主抗战,力主民主建国的爱国民主人士陈铭枢;

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邓演达;

香港同盟会的筹建者,广州起义的策划者和领导者陈少白;

抗日战争期间力主抗战,抗战胜利后力主民主建国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蒋光鼐、蔡廷锴。

在中国共产党的阵营和队伍中,仍然不乏广东籍的精英人物。

中共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领导者之一,新中国开国元帅叶剑英;

北伐名将,有铁军之称的独立团团长,新四军军长叶挺;

中共著名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澎湃;

中共著名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苏兆征、邓发;

中共早期党员,广州起义的领导者,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前共同宣布正式举行刑场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

中共早期党员,在新疆与毛泽民一起被军阀盛世才杀害的林基路;

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积极投身抗日战场及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电影艺术家陈波儿、蔡楚生、郑君里;

支持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筹款组织者,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

新中国开国大将张云逸;

新中国开国上将周士第;

新中国开国中将肖向荣、谭甫仁、庄田、曾国华;

中共早期党员,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领导者,新中国财贸工作的杰出领导者叶季壮。

尽管记忆帮助我景仰了如此众多的广东优秀人物,但对于英才辈出的广东大地,仍有挂一漏万之虞。

深藏于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广东每每成为爱国反帝、争取民主斗争的策源地。

发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三元里抗英斗争;

发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及以后的鸦片战争;

发生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发生于1911年,由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

发生于1924年讨伐军阀的第一次北伐战争;

发生于1925年2月10日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发生于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

发生于1927年,由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

另外,兴办于广州的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讲习所,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乃至建设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

很长一段时间,军界流行一种说法,“无蜀不成兵”,“无湘不成勇”,以喻川湘军人的勇武。这种说法已为中国军队无数战史所证明,我深以为然。但同时我还强烈地感到,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由蔡廷锴将军指挥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顽强抗击入侵的日军。那真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4万多日军的尸体葬在了黄浦江。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全世界为之震惊,连墨索里尼都为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叫好。十九路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威,打出了十九路军的军魂。如果不是蒋介石的绥靖投降政策,并且屡次强令十九路军撤离,甚至不补充弹药粮食,日本侵略军绝不会占领上海。十九路军没有失败,失败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这支英雄的十九路军,从最高指挥官蒋光鼐、蔡廷锴,到下属将士,几乎清一色地由粤籍将士组成。作为军人,在读到这份十九路军的战史时,不禁周身血涌,心潮激荡,为十九路军击节叫好。对于这样一支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捍卫了中国军人尊严的粤军部队,我们难道不该在“无蜀不成兵”,“无湘不成勇”之后,再加上一句:“无粤不成军”么!

一个四季鲜花簇拥,风和日丽的广东,一个喜欢吟唱如泣如诉的粤剧的广东,一个民众喜食甘美之品的广东,一个温文尔雅的广东,何以有如此慷慨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何以有如此阳刚凛然之气,血性雄烈之躯!

在广东的英雄大地面前,我们景行景仰!

在广东的先贤先烈们面前,我们高山仰止!

2006年3月1日

三个上海男人

生在足球城大连,喜欢看足球比赛,特别感慨徐根宝先生的足球生涯。喜欢读文章,尤爱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喜欢唱外国歌曲,更喜欢唱薛范先生译配的俄罗斯歌曲。巧的是,这三位先生都是上海人。

对徐根宝先生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是“文革”期间,国家足球队解散,徐先生不为时局所困,毅然去山西调教一支足球队,直到把这支队伍带进1972年全运会足球比赛的前八名。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徐先生的帅气英风颇为人称道。甲A时期,大连万达队胜极一时,傲视群雄,唯独与上海申花队比赛,胜少负多,略处下风,而执教申花队的正是徐根宝先生。有一年,徐根宝先生曾如约赴大连万达执教,但中途有梗,事情有变,徐先生却从未耿耿于怀,而是泰然处之。事过之后,又蒙万达盛邀,徐先生不计前嫌爽快赴约,更成为足坛佳话。变故之时,可见徐先生君子之风。仰俯之间,更见徐先生浩然之气。在万达执教,徐先生不仅率队夺冠,而且注入了“抢、逼、围”的战术风格,使万达队的进攻更具威胁性,看来舒朗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我了解余秋雨先生,是始于读他的大作《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使我深受震撼。其酣畅淋漓的风格,力透纸背的文字功力,旷达宏阔的意境,纵横捭阖的历史沧桑感,使我惊叹道: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散文当然可以写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当然可以写晨钟暮鼓、平湖秋月;当然可以写秦淮月舟、莫愁星楼,伤咏追抚之中,当然有不尽的文人情怀和朦胧怆楚的思古意境。但余先生独辟蹊径,把他的思索放到了更为开阔的时空中去,架构更为宏阔的散文阵地。从那以后,凡余先生的新作问世,我必先睹为快。几年下来,从《文化苦旅》开始,先后读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作品。这几年,我未再读到余先生的新作,我冒昧揣测,他一定又跋涉在文化苦旅中,构思更加大气沛然的作品。

我对薛范先生钦佩,是缘于一首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很喜欢这首歌曲,只知道词曲作者,却并未留意译配者。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采访节目中,我才了解了薛范先生的歌曲译配生涯。特别是得知他是一位残疾人时,更使我顿生敬意,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也高大起来。几十年来,薛范先生以残疾之身,译配了大量的俄罗斯歌曲,把那么多美妙的音乐介绍到中国,他美好的心灵,同他译配的美好音乐一样,使中国音乐爱好者心存感激,不能忘怀。

坊间常有上海小男人的笑谈,而我钦慕的这三位上海人,却是大男人,伟丈夫。

2008年3月16日

飞翔的歌声

还是在抒情歌曲、爱情歌曲被无情封杀的年代,在遥远的云南边疆军营,一天,几位战友聚会时,不知谁借酒抒情,轻声唱道:“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顿时,所有的人都不再说话,唯恐这美妙的声音不再回来。

我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把婉约含蓄的爱情心语,把月柔风轻的朦胧夜色,推向了美的极致,在歌声中完成了心灵净化。歌曲所创造的美好意境,使我内心的感情波澜起伏,无法抑制。事后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最美好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最容易被心珍藏的。看一眼,听一遍,从此便烙在心的最底层,无法忘怀,终生相伴。不久,许多战友都偷偷学会了,但不敢公开唱。只在远离军营的地方,只在朋友们之间悄悄地唱。“文革”期间,幸亏有这首歌曲,我们在边疆的深山莽林里,心才没有成为荒漠。

“文革”终于结束,我买了多种版本的外国歌曲集。从那里,我知道了歌曲的作者是索洛维约夫,也知道这首歌写于1956年,是苏联的一部纪录片《斯巴达克运动会》的主题歌。不久,这首歌荣获了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歌曲创作比赛的金奖。这首歌曲随着《斯巴达克运动会》纪录片的放映,很快风靡了苏联,继而轰动了世界,成为全球经典作品。而我能够毫无忌惮地唱这首歌,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那时,我已转业回家乡工作,“卡拉OK”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演唱的平台。美好的东西谁也无法遏止,审美的疲劳对这首歌毫无作用。在不同形式的聚会上,在不同年龄的联欢会上,这首歌曲的点击率常常名列前茅。索洛维约夫还创作过一首名歌《海港之夜》。对于生活在海滨城市的人来讲,这首歌曲更具攫取人心的魅力。歌曲深沉辽远,情绪惆怅,对城市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对亲人的眷恋,对巨轮远航前程莫可预测的彷徨,都那么暖人心扉,感人肺腑。怆楚处,常催人泪下。我常常沉浸在这首歌曲的意境中,久久地回味。

不能忘记索洛维约夫,他给了我们如此美好的艺术感受,使我们的心常常沉浸在纯美的艺术氛围中,岁月也因此多了许多珍贵的记忆,我们也多了许多美好的感情。我从著名翻译家高莽先生的作品中得知,索洛维约夫于1979年逝世,安葬于圣彼得堡沃尔科沃公墓内,我的心为他祈祷过。

不能忘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词作者马杜索夫斯基。对于这位优秀的词作者,我知道的太少。但是,他那为索洛维约夫带来灵感的抒情诗句,已经证明了他杰出的才华。我怀着同样感激的心情,为他的在天之灵祈福。

还不能忘记上海的薛范先生,几十年来,他以残疾之身,译配众多的俄罗斯歌曲,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先生成功的译配,使美妙的歌曲,愉悦着我们的精神,快乐着我们的生活。薛范先生是传递美的使者。他美好的心灵,早已随着这首歌的旋律飞翔。

2010年5月9日

品茶杂话

不胜酒力,却喜品茶。几十年来,品过的茶几十种,约略能品出几分茶性。

茶性如人性。我最喜欢品酌的几种茶中,铁观音恰如其名,豪爽喜性,不隐匿,不矜持,赤裸裸地散发着清爽甘洌之气。儒雅飘逸者如杭州龙井,清香淡淡飘溢,碧影徐徐摇曳,品酌之下,齿满兰馥,真雅君子也。浑厚持重的红茶,如忠厚长者,沉着老到,功夫颇深,飨人的尽是稠酽醇醪的味觉。窈窕秀美者如花茶,袅娜多姿,妙曼可人,把茶的含蓄,茉莉花的浓烈融为一体,精致婉约中透着几分灵动之气,如略施粉黛的江南村姑。

尽管这几种茶的色泽浓淡各异,味觉甘苦有别,但入口后却是共同的清纯境界,冲和气韵,稍顷,便觉忧烦渐消,尘嚣皆退。怪不得大书法家颜真卿有著名的“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源”的茶联。

饮茶的地区性极强,与江南雅士的喜龙井等绿茶,福州及北京的文人喜品茉莉花茶,四川等地的茶客好一口盖碗茶不同,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广袤的西北地区,牧民们却喜欢喝“砖茶”。我在西北地区工作生活过多年,见过,也喝过这种茶。所谓“砖茶”,就是把茶叶加工成砖的形状,易于保存,也便于运输。西北地区的牧民,多食牛羊肉,喝这种茶帮助消化。这种茶不是“泡”,而是用大锅煮。先把砖茶切成若干小块,然后投入沸水之中,直到茶的叶片舒展开来,茶味四溢时,方用大碗饮用。在大草原、大戈壁,用大碗喝茶,其酣畅淋漓可知矣。

最早领略茶馆的表演功夫,是20世纪70年代在成都。某日,三五朋友去一路边茶馆喝茶。落座之后,堂倌奉上茶碗,内放冰糖、薄荷、菊花、枸杞子及茶等。稍顷,一茶倌持一把大铜壶,口中唱诺,铜壶高悬,,隔座将滚烫之水滴滴不漏地倾入座上几个茶碗中,其表演功夫之炉火纯青,令我们目瞪口呆,啧啧称奇,也算开了眼界,那茶也喝得格外滋味难忘。

此后在别的城市也欣赏到这种表演,但总感到比起成都还是差些火候。还看过另类的茶艺表演,大多是在风景旅游区的茶吧、茶室。茶盘精致,茶具玲珑,古筝悦耳,服务殷勤。

品茶实则是品人生,品友情,品文化。好友相约,围席而坐,杯茶在手,于微醺淡雅中品评诗词丹青,臧否盛世衰朝,追忆前贤古圣,满腹的兴致便在品茗中传递开来。那淡淡的回味,缭绕的芬芳,是入骨髓、沁心脾的,不似酒的酣烈,却更蕴藉深沉,绵延的是更深的内涵。

品茶也最易入禅境,入诗意。品茗之间,眼底会突来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句。豪情万丈的坡老,对茶的绻缱之情,尽在笔端。“客散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旷达的陆放翁,无疑将茶视作精神和文化的一体了。最难忘的是一副对联“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一副茶联,引出了两位文学大家,一位是西汉著名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名篇的司马相如,另一位是前面提到的苏东坡。品茶本是文人的雅好,文人成为茶文化的雅谈逸趣,实为茶文化增色不少。

人情如茶。冲淡平和之人,如茶的雅致内敛,平静的外表下,裹着一颗内涵极为丰富的心,淡淡地释放着真性情,不易觉察地暖着友人的心。他不会在意分手后的茶凉,更期待重逢后的喜悦。世上确有视感情为冰凉之物的人,在他们那里,茶哪有不凉之理。这种人不配做茶友的,操守高尚之人是不屑于与之论茶的。

人走情尚存,茶凉味犹在,是茶之道,亦是人之道。

2011年11月29日

在林中

1979年深秋,我们一行几人奉命去某部调查、采访为抢救军事设备而牺牲的烈士的事迹。调查采访间隙,一位同志陪同我们去了一次大森林。

第一次走进大森林,是长白山区的靖宇县。这里原名濛江县,有濛江静静流过。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改称现名。

季节已是深秋,时有凉风袭来,寒意渐浓,显然已不是林中畅游的大好季节。但仍挡不住大森林的诱惑,仍悸动于未曾经历的神秘之旅中。

甫进林中,便被莽苍、阔大、浓郁及野性的景色惊呆了。人如小舟,在茫茫的林海中不知所终地穿行。看不到尽头,甚至辨不清方向,心忐忑着,却又好奇地探索着。

这是一片以松树为主的混交林,船桅般笔直的青松是这里的主宰,构成标志性的景观。袅娜的白桦,是林中最美的少女,曲线毕露的身段,摇曳多姿的枝条,洁白素雅衣裙,刚好与方正俊逸的青松成绝妙的天然配侣。林中还偶然看见一片片冷杉,其修长俊雅不输青松,只是不及青松硬朗,略显几分文弱。林中还间或地生长着椴树、楸树等。

在阳光可以穿透的林隙处,树荫疏淡,林地旷朗,如同一方方绿荫广场。看来,不仅城市,即或不为人知的神秘大森林,也需要百兽一试身手,百鸟一抒歌喉的竞技场。在林中的开阔地带,有大片的野菊,开败的花,蔫蔫的花朵放着残香。有残存的蝴蝶,在冬日来临前,作最后的舞蹈。是谁遗落的向日葵的种子,竟然在林海之中,开出了一片葵花,黄黄的已经残落了。为数不多的长出了小小的葵盘,不会结籽的,但总算不枉为草木一秋了。

时有松塔落下,近前拾起,大都没了籽实,松鼠们是不会放过这类美食的,更何况它们还要储备过冬的食品。想仔细看看松鼠的形象,真是太难了,它们敏捷的身姿,以及对人的防范,常常倏忽而去,你根本无法仔细端详这类可爱的生灵。

开始手上还持一根稍粗些的树棍,以防范虎熊狼等凶猛动物。走了很长时间连这些动物的吼声都没听到,渐渐地放松了警惕,手中的棍子也扔掉了,身上顿感轻松。陪同的战友讲,近一二十年来,像虎这类动物,在林中几乎见不到了。倒是一群飞驰而过的梅花鹿平添了几分野趣。这是一种生性善良,形象美丽,却极为敏感的动物,急驰过后,便在离我们不远处觅食,还不时向我们机敏的探望。前路草地上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扑楞着飞上林梢,大概不满意我们的造访,叫声中分明有一种抗议的情绪,很久才安静下来。

我被林子里安详、宁谧的气氛感染着。浓郁的草木气息,淡淡的残花芳馨,自由流动于林间的秋风,啾啾的鸟唱,呦呦的鹿鸣,构成了林子里怡然和谐的图景和音色。这是一方静静的、淡朴的越然世界,是动物们的天堂,又像是隐士们的家园,出家人的归处,自有一番虚幻景象,怡静氛围。

这片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大森林,是浪漫的,自由的,原始的,却是最美的,美得使人心灵为之震颤。

没有谁能制约它的成长,它营造了一方天堂般的世界,不同的树种,各异的花草相依相拥相得益彰地繁衍其间,盛衰其间。不同的禽兽营造了共同的家园,形成了奇妙的生物链,各取所需,共存其间。

森林里的生物们一定听得懂大自然的语言昭示,风雨雷电,霜雪雾烟;一定读得懂大自然的文字符号,阴晴圆缺,星暗月明;一定看得懂大自然的时序交臂,春花秋叶,夏繁冬凋。它们一定遵循了大自然的法则,悄然而生,悄然而去,不为春愁,不为秋思,听凭自然,任岁月调教,一切都是自然的痕迹,却是最令人赞叹的质朴状态。我无法想象,假如设一个什么管理局,将人为的法则,强加这片大森林,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我在林中啼听生命的心音密语,感受林中生物生存的秘境。凋叶的垂落,枯草的摇曳,野花的衰败,以及蹿跳的松鼠、惊奔的梅鹿等等,这无疑是一方周而复始的自由王国,却有着不可撼动的森林法则。

森林中到处都是厚积的落叶,不知多少年了,一层层地落着,一层层地叠积着,行走其上,像是踏在松软的地毯上,轻松而惬意。落叶覆盖了林中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秘密,太多的感情。我在林中发现了一具小小的棺木,棺木已朽,棺盖已塌陷,棺木四周是茂密的蓬草。显然,这具小棺木已停放多年了。隔年的衰草呜咽着,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绽放着最后的颜色。身边的战友告诉我,当地有个风俗,未成年的孩童夭亡,不能入祖坟,只能放置林中。听了这样的解释,看了这方已朽了的小棺木,不禁黯然神伤,为这个孩子过早的夭亡,为这小躯体未能入土为安。

在林中,像这样的小棺木,见了三四具,真是令人感叹。转念一想,又为这些夭亡的小生命庆贺起来,在林中听鸟儿歌唱,看松鼠和野兔的突奔,看草绿花开,看雪落后的一片银色世界,不正是一方童趣盎然的童话世界么!

午后时分,几颗高大粗壮的松树下,一个三角形的窝棚进入我的眼帘,令人惊讶而又十分兴奋。窝棚两侧的苫草早已朽落,只剩下十几根木条撑起的架子,但草铺成的床铺仍在,角落里有几只破碎的粗瓷饭碗,窝棚外依稀看得见灰烬。我猜想,这里是不是当年抗联战士的宿营地,或许是狩猎人的宿处,只是年深日久,早已无人投宿其中了。

林中一位老者的出现,帮我们解开了这个窝棚之谜。老者七十多岁,但精神矍铄,腰板硬朗,说话底气很足。他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这棵树上有几十个弹痕,是当年日军进山围剿抗联战士留下的。这个窝棚确实是当年抗联战士的宿营地。一天清晨,日军向这个窝棚包抄过来,战士们发现后立即还击突围,但还是有几位战友不幸中弹身亡。这位老者也是当年的抗联战士,每年都会来这里祭奠阵亡的战友。老者的话,使我们对抗联老战士深为缅怀。老者还说,杨靖宇将军当年也在这里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在当年的抗联战场,我不由得想起了流传很久,影响很大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作者正是杨靖宇将军。他以慷慨的笔触写道:“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这一次的民族革命战争,要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睹物思人,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浩然之气,久久走不出一种悲壮的情绪,对这座森林充满敬意,对抗联老战士,对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充满缅怀之情。

结束采访返回的路上,我再次来到杨靖宇将军纪念碑,深深地鞠躬。纪念碑后,依然是一片蓊郁的大森林。

2009年2月18日

同类推荐
  • 安妮·勃朗特经典小说合集(套装共9册)

    安妮·勃朗特经典小说合集(套装共9册)

    本套书包括《艾格妮丝·格雷3册》和《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6册》共9册。《艾格妮丝·格雷》Agnes Grey is the debut novel of English author Anne Bront & euml; (writing under the pen name of Acton Bell), first published in December 1847, and republished in a second edition in 1850. The novel follows Agnes Grey, a governess, as she works within families of the English gentry. Scholarship and comments by Anne's sister Charlotte Bront & euml; suggest the novel is largely based on Anne Bront & euml's own experiences as a governess for five years. Agnes, her sister Mary, and their mother all try to keep expenses low and bring in extra money, but Agnes is frustrated that everyone treats her like a child. To prove herself and to earn money, she is determined to get a position as a governess. Eventually, she obtains a recommendation from a well-placed acquaintance, is offered a position, and secures her parents'permission. With some misgivings, she travels to Wellwood house to work for the Bloomfield famil
  • 桂花: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

    桂花: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

    《桂花》是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中国题材的长诗,记述了诗人2018年九、十月间的中国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黄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整部长诗由50首相对独立的诗作构成,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他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友谊是长诗《桂花》的基调之一,阿多尼斯对中国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诗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国,“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他心中的中国女性,是“云翳的队列,被形式的雷霆环绕,由意义的闪电引导”。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牛玉儒,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优秀民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8月14日4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1岁。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做一条拒绝沉没的船

    做一条拒绝沉没的船

    如果你想超越目前的成就,那么在做任何事之前,先提升你对自己的信任。唯有自信的人才会有所成就。自信,是启动心灵深处巨大潜能的力量!这是一本生动鲜活的生命教科书,它将教你如何拥有走向成功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希望,让自己阳光、快乐、不凡。
  • 20世纪你美吗?

    20世纪你美吗?

    在某一个晴朗的一天,我正独自在屋里上网,突然感到很无聊,好想有一个人来陪我。过了一会,我感到越发的厌烦,于是关了机,躺在那没有活力的床上。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但在我好像停止了一样,而我的心也随之停止了活动,取而代之的是病毒一般的孤独,我感到难受,无趣。一段时间后,我终于躺不住了,一拖一扭的走向阳台,突然看见两只小蜜蜂正一唱一和地采蜜,不时动动你,动动我,多么快乐,多么甜蜜啊!我也是多么的羡慕它们!就像知了羡慕大雁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一样,看到这些,我有了一种不知名的感觉,慢慢地向回走,继续我的孤独之旅。
热门推荐
  • 不存在的咸鱼日常

    不存在的咸鱼日常

    一条不能再咸的咸鱼的日常生活,某咸鱼:......(咸鱼不想说话)主角还是个人格分裂第二人格主要主要就是代打
  • 都市奇遇之路

    都市奇遇之路

    夏宇本是一个小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经历了自我奋斗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在踏上大都市的那一刻,他的奇遇之路,便拉开了序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妄之妻

    无妄之妻

    苏雅博自诩天下第一花心富商,人生目标是赏尽天下美人,可是谁来告诉他这个凭空冒出来的未婚妻是怎么回事?虽然以他阅美无数的眼光来看,他的未婚妻的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姿。可是,再美的容貌,配上她万年寒冰的脾气,任谁都要退避三尺。你还让他怎么和这冰山美人同榻共枕、相亲相爱?
  • 小林杰自传

    小林杰自传

    【小林杰成长记忆】在九十年代初大约在冬季一位忧郁的苦命男婴诞生了,男孩诞生在陕西安康市周沟村的一家姓王村民家,因为在男孩婴儿时感觉很机灵后来希望他将来能杰出一等所以给他取名为(小林杰),小林杰的父母都是文化较高的人母亲何氏中专学历父亲则是大学毕业生、
  • 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书,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异世修真者之五仙兴截

    异世修真者之五仙兴截

    海外蓬莱岛——渡劫散仙碧游子,与散仙好友沧海生结伴前往中原游历。却因其与好友沧海生误杀十万生灵,触犯天界律法,突遭万重雷劫。二人仙体受损,元神将散。散仙沧海生以追星剑为媒,划开虚空送好友碧游子的元神入其中......
  • 快穿之头号老婆粉

    快穿之头号老婆粉

    1V1作为一只清心寡欢的狐狸精,快穿后的苏九决定坚守本心,决不被美男所惑。苏九:“爱豆,我是你的老婆粉。”娱乐圈大佬:“老婆粉,想转正吗?”于是,苏九闪婚了。苏九:“亲亲,那都是谣言,我真的没怀你的孩子。”苏九:“师父,他们太丑。”高冷上仙:“其实……为师,长得挺好。”于是,仙界多了一位小师娘。小萌新系统崩溃了:果然狐狸精都是大骗纸,大骗纸……
  • 品书

    品书

    高中议论会上,讨论梦想,有人说儿时梦不提也罢,有人说太过青涩,而总爱想些遥不可及的事,她忽的站起来,说:”每篇文章都会有它的亮点,也许你让一个高中生去看他小学一年级的作文,日记,的确,他会觉得实在写得是太差了,毫无亮点,甚至病句一大堆。可你细细去品,那本小本,何尝不是记录下了你童年的喜怒哀乐,童年的欢愉,在长大以后,是不会有的,字里行间的淳朴,亦是在人踏入社会后消失殆尽。那珍藏的一点点童年的美好,何尝不是在这其中?“众人皆嗤之以鼻,唯有他,目光追随与她,共品其味。
  • 繁星是历史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