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23000000003

第3章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逻辑

【主持词】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国内知名度非常高的唐洲雁教授给大家做报告。唐洲雁教授现在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曾经担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兼任全国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等职,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山东省智库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唐教授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委托课题、一般课题在内的多项课题。参加《毛泽东年谱(1949—1976)》“文化大革命”部分的撰写,出版《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毛泽东的美国观》《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等专著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担任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中国》《旗帜》《辉煌60年》《科学发展铸辉煌》等的撰稿。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政府出版奖等奖项。唐教授还是国家社科部课题评议组成员,我们在座的老师同学如果有课题申报的问题也可以向唐教授请教。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唐教授给大家作讲座。

——周书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专家报告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唐洲雁教授)

今天我们大家可以围绕关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在逻辑”的主题来进行。这个内容是要进课堂的,这个方面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座谈的形式来进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国家治理这个概念。在西方,治理层面是没有加国家的。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报告中,都提到把社会治理归入国家治理范畴中。这给我的研究带来一个困惑: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国家治理是否涵盖了社会治理这个概念范畴?

我个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治理是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来讲。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不完全是一回事。社会治理主要是地方上的社会、社区、民生方面的,国家治理则是个更宏大的概念。在研究的时候,这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社会治理有自己的规律。

1.1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开启现代化新的征程历史跨越

下面我主要讲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讲话。十八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发表系列讲话以后,到底在争论些什么?目标是什么?理论有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如果形成体系的话,这个体系是什么?尤其是2016年以来,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关于三新思想,中央宣传力度非常大。特别是2014年出了一个读本,2016年又出了一个读本的修订本,读本有十六个专题,基本把十八大以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梳理出来了。我们要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一代领导集体所处的历史方位,他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要树立什么样的目标,为了这些目标怎么去推进。要了解这一代领导人的思想体系的话,首先要了解这一代领导人的历史方位。我个人认为,这一届领导人的历史任务是承前启后。承前承什么呢?前面几代领导集体一直在建全面小康,邓小平提出目标、江泽民进一步细化,这一代人任期之内要完成全面小康,因此完成全面小康是这届政府的主要历史任务。全面小康完成之后,接下来呢,就要开启现代化新的阶段、新的征程。所以这一代领导人是处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大的目标。这个大的目标既包括全面实现小康,又包括基本实现现代化,甚至我个人觉得,基本实现现代化还不够,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实在中共历史上,这样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有好几次。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一个承前启后和历史跨越的问题。那个时候革命要完成,同时要开启建设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跨越,那个跨越是由毛泽东这代人完成的。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了很多,比如:“我们过去熟悉的东西即将过去,不熟悉的东西正向我们走来”;“我们要从领导农村革命的党将来要成为建设城市的党,要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到了城市以后,强调两个务必,要防止糖衣炮弹;等等。因为西柏坡七届二中做好这些准备,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顺利完成这种转变。所以说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时候处理这些问题处理得特别好,但有些时候又处理得不是那么好。比如说,到了党的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快要结束,社会主义建设要全面展开,这个时候也是一个转变、跨越与承前启后。八大开始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八大制定的整个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到后来,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后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慢慢地,以阶级斗争为纲出来了,“左”倾思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走到一个误区里面了。这之后,我党又处理得很好,比如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面临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邓小平一代领导处理得很好,一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所以我们又完成好了这样一个转变。因为这样子,我们才开启了改革开放将近40年这样一个新的历程。我觉得到现阶段这一代共产党人执政的时候,我党又面临一个新的跨越和转变。我们要从建设全面小康到开启现代化新的征程这样一个转变,我们面临要从完成第一个100年的任务完成到第二个100年任务的转变。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方针和目标。我们要了解,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地提中国梦、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问题,跟我们所处的国际背景和我党所面临的现实任务以及我党自身建设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1.2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承前启后

那么,承前要到底承接些什么呢?首先,要承接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领导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怎么能不讲历史和文化传承?其次,要承接民族奋斗的历史,要传承1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求国家民族复兴的奋斗史。近代以来中国衰弱了,我们一直在追求复兴。而且也正是基于此,我党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再次,我们还要传承党的历史使命,传承党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历史使命是承担起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做两个先锋队,所以要搞好党自身的建设,同时要传承党理论创新的使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有过两次飞跃,以后党要继续推进以实现新的飞跃。最后,还要承接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国家建设我们一直在追求现代化,十八大以后这一代领导集体一直强调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战略等。再往近说,还要承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开创出来的,要实现这些梦想,要完成前面那些承接,关键的一点,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后就是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当全面小康完成以后,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要继续推进,就有很多重要的任务,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治理现代化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这一届领导集体不断提出强调的重点,慢慢地形成一套新的思想体系。每个理论体系都有一个目标,这个新理论体系的目标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国梦。我们这一代人,要明确这个目标,要开启这个任务。当然不是这一代人就能实现得了的。要实现这个目标,依靠的不仅仅是我们党,也不仅仅是国内这些人,而是要依靠整个中华民族来实现这个目标。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找到一个路径,这个路径呢,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几代人一直在走,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探索,邓小平时代开始找到,然后一直开辟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人是要继续将这篇文章写下去。实现这个目标要分阶段地去做。分几个阶段呢,现在提出了两个100年。第一个100年,实现全面小康;第二个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那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是不是中华民族就复兴了?过去我们说初步小康以后是全面小康,那基本现代化以后是不是还有个全面现代化,或者说实现全面的现代化,那是以后的人去研究的事情。至少我们要明确目前有两个阶段,有两个步骤。这一代领导集体正好处在这两个目标交接的阶段。

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实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了,我们要全面小康,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我们要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去实行,总结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但这里面就有个问题,到了2020年以后,全面小康建成以后,还有四个全面的问题吗?我认为四个全面还有,但那就不叫全面建设小康了,而是叫做全面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了。四个全面的事情我们还是要继续做下去。那么有了战略的布局还不够,还要有一个总体的布局,具体到哪些领域里面去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五个领域,五大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除了纵向,横向还有这五个方面要去抓。那四个全面、五大建设,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去抓,中央提出来一个五大理念。用新的理念来引领新的发展,用五大理念引领五大建设。五大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我们看到,这个理论体系确实是在一步一步地展开、丰富和完善。对于这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这个理论,如果是理念也有了,布局也有了,路径也找到了,目标也明确了,步骤也有了,那么基本上这个理论就算是完整了。那当然这个目标要实现,你还要有一种前提和保障,那就是军队与国防的建设。没有强大的军队和国防,你设想得再好,也实现不了。所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地强调军队和国防的建设,军队的改革力度那么大,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外交和国际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外交理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交流、合作共赢这些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希望外国能够理解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想做的这个事情,是对整个人类都有利的事情。那么,我们理论有了,整个设计有了,保障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具备了,这个事情就能做成了吗?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领导建设的党要建设好。党的领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我说如果是这个理论体系还需要有一个层次的话,那就是党的领导。这个党的领导我个人认为,它不仅仅是四个全面里面的这个全面从严治党所能取代的,这个党的领导是讲,这个伟大的事业、这个伟大的目标,开展这个伟大的斗争,一定要以中共的领导为前提。中共要搞好领导,就要学本领,就要学哲学,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要培养自己的干部,要在各个领域建立自己的领导地位,要选好人、用好人,等等,这不仅仅是全面从严治党里的八项规定这些内容。这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本,我当年参加起草,特别是2016年参与修订的时候,我特别提出来一条,要加一个党的领导。现在是16个部分,我当时也是列了16个部分,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一章,我是建议增加“党的建设”这一章,建议四个全面作为总的一章,其他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他们斟酌来斟酌去,觉得既然有了全面从严治党,就不要有党的建设这一章了。然后后面又加了一章《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我是认为有党的领导这一章以后,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都可以加进来。党要加强领导肯定要提高自身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就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就要提高战略思维,肯定就要多读书,这些内容都可以纳入到党的领导这里面来。

十八大以后到现在为止短短的四年时间,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初提出一个目标,到后来一步一步地发展,应该说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丰富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有它的内在逻辑,是能够自成逻辑、自成体系的。所以,我想我们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是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述这些问题的。我大致先谈这些看法,针对这一方面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再交流。

2.学生研讨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1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点

唐教授的讲座给我们系统梳理了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历史定位、目标、战略、理念等内容,展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就能够给我们增强信心和力量。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历史时期。从时间上讲,就是从2012—2022年的10年时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换言之,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不仅要率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100年”(建党100年)的伟大任务;而且还要率领全国人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第二个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并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就包括“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战略设计。正如当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为后来30多年实现“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样,现在,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未来30多年实现“第二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乃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必将指明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战略引领的关键作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科学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内在关系,积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抓紧制定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认真谋划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习近平思想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它的内涵既包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发展阶段、战略布局、总体布局和发展理念,也包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创造的保障条件、外部环境和掌握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说,这些思想理论创新,既秉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伟大复兴、追求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又继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成果;不仅对接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且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

——杜武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2中国梦是对大同理想的传承和超越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展览,在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也多次进行论述和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述,是中国大同理想在当代的最新话语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大同理想中的公正意识、诚信意识、仁爱意识、选贤意识、孝慈意识、和谐意识、家天下意识是“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来源,而当代中国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挖掘及实现路径的探索,更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完善和发展。“中国梦”意味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中国梦”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永恒追求,“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贫富的差距也在扩大。因此,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如何更加重视公平,使社会公正、安定有序,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尤其是分配公平、法律公正,这是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与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梦”是传统大同理想的完善和发展。从实施条件看,“中国梦”有大同理想实现的深厚现实土壤。《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同图景,吸引着历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人类平等、社会和谐以及天下太平的梦想而努力追求。从实现路径看,“中国梦”的实现有科学、明确的实施步骤。传统大同理想的提出与追求,大多是为了改变当时社会现状,提出的一个美好社会憧憬。从实施维度看,“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也是个人的梦;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从民族与个人的关系看,“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人梦要依托于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更加绚丽多彩,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每个人的共同奋斗而实现。从“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梦也是世界梦,是中国与世界一起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美好景象;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建设起到示范和指引作用的美好心愿;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安全稳定的美好愿景;也是促进各国文明之间合作交流、兼容并包,促进世界文明健康繁荣的美好追求。即“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说明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小梦”,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

——张慧(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3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对传统法治观的传承和超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推动法治和民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营养,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传统法治思想中的精华,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典籍中的法治思想推进当代国家法治建设,并将法治思想进行升华总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概括,提出新的“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衡量标准,也是保证法律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这一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在当代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平等法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然而,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的平等,前提是为君主服务的,是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平等。例如,法家主张的刑赏法治,只是针对君主之外的违法者进行;儒家主张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认为国家只有依靠贤明圣君,法律只用来约束和驯服人民,不约束统治者。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习惯于以对权势的崇拜来代替对法律的捍卫,权势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传统法治思想的一颗毒瘤。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实际上还是人治,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一表述,说明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依宪治国也是对传统人治思想弊端的彻底摒弃。依宪治国意味着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机关、任何组织、任何单位都没有特权,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即使社会主义重大改革也要有法有据,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程序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只依靠社会道德建设,而没有法治。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公平问题、腐败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矛盾的解决都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法治社会。没有健全的法治,社会将无序,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国将不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只依靠法治建设,而没有德治。法律制度不可能覆盖社会全部,法的执行也需要依靠公民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因此,传统“礼法结合”的精华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礼法结合”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指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总目标的同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体系化治理思路。

——陈瑶(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生)

2.4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改革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为中国未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途径。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用改革的思维治国理政,坚持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他认为继续深化改革是化解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唯一途径,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础上,又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所进行的更为全面系统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对内不仅强调要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而且在“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下,强调要加强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的改革;对外不仅坚持以往的开放政策,而且还开拓了“一带一路”等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所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创立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它是中国改革实际和时代特点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此后,在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前辈们的改革理论基础上,又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思想。这一思想主要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目标、任务、重点、方法、力量、标准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回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样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而且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精神,形成于改革之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在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培育了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主体精神风貌的改革精神,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体现的魄力和勇气。这些精神将经历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洗礼,激励党和人民勇往直前,积极深化改革。这些精神内涵多样,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坚定信念的执着精神,执政为民的服务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戚静(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5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忧患意识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根源于,其在带领全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如何化解问题的担忧。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都是理性的产物,两者产生的过程及其解决的过程具有同一性。中国在历史上无论从疆域的辽阔程度还是从对世界的贡献来说,都出现了盛世,所以追求重新振兴中华成了几代人奋斗的目标,最后在历史的合力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把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寄托于社会主义道路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对中国当时的时局心怀忧患,想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的奋斗过程,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探索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即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立的;这一道路在经济方面开辟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途径,为人民建立富裕生活、为国家经济迅速崛起于民族之林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政治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我们这么近。作为新一届中共领导层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伊始,就发出了让全体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号召,他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多代人的努力,只有踏实奋斗,才能最终达到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中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国梦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忧党、忧国、忧民三个方面,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忧患主要是因为,执政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考验,像共产党所总结的“四个考验”,同时共产党自身也存在一些新的不足,那就是“四个不足”。认识到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前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提高执政能力,打击腐败,实现权力净化运行,才能确保执政的长期性,做到居安思危。

——姚庐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我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实问题会产生许多新的现实任务。当前中国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由一个人口、资源大国走向世界强国的行列。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但问题与挑战交相出现,这就给我们的执政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经受住这些考验,这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思路。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目前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国情导致当前小康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全局来讲,减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使命仍十分艰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十八大实事求是地指明了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实现共同富裕。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造力。现代化建设不是保守陈旧的搞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聪明才智,让创新的火花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仍存在严重制约社会创造力的因素,比如:行政审批手续烦琐,影响经济投资;保护主义严重,抑制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民营资本势单力薄,无法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创造力和活力,很难激发全体人民群众共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因此,必须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将全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打破各种壁垒,共同发挥创造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化解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所面对的一系列困难的关键所在。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想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首先完善法治,构建法治社会。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方针;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自此,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进,同时掷地有声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四风”“四个危险”等歪风邪气。党内目前还存在种种问题,这表明,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不仅要承担起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素质,尤其要建构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抵制不良风气,从容应对国内外的新环境、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

——赵诗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四者内部存在复杂的逻辑关联,四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道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的战略目标,它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物质保障、群众力量、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首个“全面”,为其他三个“全面”定下了基本论调,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系统,为全面建成小康化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顺利进行给予了充足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另外三个“全面”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全面建成小康化会的进程才能更加迅速,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才能更加顺畅,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当前,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但更多地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体制化制问题,同时也包括人类几千年固有的思想观念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大刀阔斧地打破当前束缚我们的壁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焕发出青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包括公民守法、国家科学立法、政府依法执政、司法部门公正司法、加强法律监督五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协调的环境,实际上这是一个法治社会。如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会有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不会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也不会有科学的规章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会被阻碍。全面依法治国立足于全社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各项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可逾越的标杆和依据。总之,如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能顺利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在无形中保障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速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从社会长远利益出发进行自身的建设,群策群力为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不断化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统筹兼顾,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开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因此,从严治党不仅整顿了党风,严肃了党纪,完善了党建,同时也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供了道路指向,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当前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进行。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四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是目标与举措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给其他三个“全面”指明奋斗的方向。而其他三个“全面”则为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法治保障和全体党员及其干部的支持。

——王怡(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8“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将中国的未来发展定位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发展难题和困境的科学回应,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深刻把握和科学理解。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战略引领,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使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得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认识上和理解行动上都得以深化。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目标的创新、发展动力的创新、发展方式的创新、发展格局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集中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从发展的理论上科学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难题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将“创新”排在首要位置,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内容。国家要兴旺,创新是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开拓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拓展中国的发展新空间。协调发展要解决的是现实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现实中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提出,更加注重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发展,注重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协调性。以绿色发展为提高工作质量的核心主题,针对现实中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突出问题,推进顶层设计,争取参与发展的主动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理念。开放发展,充分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大局,实现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的融合。共享发展,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始终注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注意倾听民意,关注民生,将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人民这个主体而展开。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关键所在。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方式的创新,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现实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使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十三五”规划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多个方面全面影响“十三五”的发展格局和运行环境。因此,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邵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9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经典作家党建思想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新阶段,它产生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急剧重构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的思想建设关系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在组织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民主集中制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制度上探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途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县委书记“四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纪严于国法的治党战略;为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建实际出发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为了健全党内监督制度,修订颁布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系列包括加强党章党纪、法律法规在内的制度建设,对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风,对于巩固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取得了组织建设上的新成效。在作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作风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作风建设切入,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将从严管党治党,切实解决中共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严峻问题,率先垂范转文风改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提出来。可见,他对党的作风建设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到了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的高度。人民对于党的热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也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信任不等于现在信任,过去支持不等于现在支持。在面临四大风险与考验的关口,习近平总书记从改进作风入手,以上率下,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断健全管党治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扎进制度的笼子,让腐败无所遁形,切实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这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新的伟大斗争条件下,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指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统一,它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过去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积弊严重制约着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着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完成的质量。往坏处说,解决不好党内腐败问题,理顺不好党群关系,亡党亡国都有可能。所以,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刷新党的新形象,以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颠覆性错误,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史佳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2.10“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七一讲话”),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历史意义之一是:“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同时,这一讲话又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作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之一,其中包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领域多次提出构建包括亚洲、中国和东盟、中国和非洲、中国和拉丁美洲、中国和阿拉伯等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全面阐述了其内涵: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于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就由处理大国关系的外交政策思路拓展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理念,由“利益共同体”拓展到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上升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最高社会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它消灭了阶级剥削和一切社会差别,生产资料回归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国家自行消亡。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在不同社会制度的民族国家都存在、但又因经济全球化而造成利益相互交织的条件下,为避免因利益冲突而陷入全人类共同困境,同时又体现中国成为一个大国所应承担的责任而提出的国际战略理念。我们也应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的体现,它将“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世界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样化是肯定而非否定,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资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超越而非简单复苏,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内涵;第三,中国对现行世界经济政治体系是朝着公平正义方向的推进而非颠覆,通过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从而为推进人类解放进程做出了新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周正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生)

(陈瑶整理)

同类推荐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

    《党建工作实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西北军歌

    西北军歌

    祖国的大西北,神奇壮美,雄浑辽阔!这里沙漠无垠,戈壁广袤,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在这里,改革开放的大潮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在这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像春雷滚动,震撼山河!这里军号嘹亮,步伐铿锵,战鹰翱翔,神箭劲射。在这里,一批批的有志官兵深深扎根,勤奋工作;在这里,一代代的祖国儿女默默奉献,顽强拼搏!本书的作者,长期在西北军营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以来坚持笔耕不辍,终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培育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西北军歌》。它虽显单薄,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西北军营的深情与厚爱;它虽显稚嫩,但言语之中却凝结着对部队建设的探寻和思索。这是一首赞美军营的诗,这是一曲赞美军营的歌!
  • 联合国行动内幕

    联合国行动内幕

    从海湾“沙漠雷暴”行动到中国蓝盔部队开赴柬埔塞,本书为您揭露联合国行动的内幕。
  •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就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出的理论概括和行动部署。本书坚持历史脉络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分九个专题从贯彻者、实践者、弘扬者、实干者、奋斗者、贡献者、参与者等角度阐述了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价值归依以及全面落实这一重大命题的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辅助读物。
热门推荐
  • 霜剑狂刀

    霜剑狂刀

    一入武林深似海,自此安宁再不来。江湖仇怨终有报,血海孤舟岁难熬。
  • EXO之我要去有你的未来

    EXO之我要去有你的未来

    这篇文章是小婵转载的一边灿白cp文,原创大人已经给了授权。作为EXO-L大家一定都看过Moster的MV吧!那么这篇文就是有那个改的。以下是原创说的,加油,fighting。这里灿妍[鲜花]???????[鲜花]第一次写文不知道好不好如果有觉得可以修改的尽管提意见!根据Monster的MV改编加上很多很多的脑洞。数学课上文思如泉涌Hhh接下来就好好欣赏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谷柒岛的月亮

    谷柒岛的月亮

    讲述一个又一个爱情的故事,结局是不是你想象的呢?
  • 邪魅三公主的复仇恋曲

    邪魅三公主的复仇恋曲

    冷血如她,妖娆如她,温柔如她。她们,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却未曾想,自己也会被最信任的人所伤害!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冷血!——冷血如她。虐待我是吗?我会一点点,一点点的还回来!——妖娆如她。呵呵~我会很温柔的将你们杀死!——温柔如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命中注定心悦你

    命中注定心悦你

    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的,每个人爱的方式不同,结局也不同。幸福,黯然。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命中注定,而我的命中注定要遇见你。(新人新书,求关照。)
  • 再爱你一遍就好

    再爱你一遍就好

    世界我看的再远,始终有一个盲点。你一直在我身边,我一直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