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4100000004

第4章 旗鼓之间

旌旗概述

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士卒以为期也。”也就是说,旗从本义上便与指挥直接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得到佐证。据《列子》记载,早在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就出现了“以雕曷鸟鹰鸢为旗帜”的情况,也就是使用了以各种猛禽为装饰的旗帜。阪泉之战是有资料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这说明旗的使用几乎与中国的战争史相同步。关于旗的起源,则可能比战争的出现更早。一般的推断是,旗最初使用于狩猎,作为一种标识引导族人从事集体狩猎活动。旗之所在,便是首领所在的位置,大家随着旗的位置变化而行动,这样旗的原始指挥功能便产生了。这一功能后来被运用于战争,又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

“旗”字的出现,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另外还有若干个以旗为偏旁的会意字,这说明旗在商朝时已经普遍使用了。原始的旗帜,自然不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在一根旗杆上系一幅纺织品而形成的旗,而通常是在树枝上捆上一把茅草或一根兽尾,就算是旗了。这是有文献可考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前茅虑无”的说法,而成语“名列前茅”的原始含义,便是位置在队列之前。用作主帅指挥的旗帜,同时也是军队的象征。因此投降时便要交出旗帜。武王灭商后,微子前来投诚,便“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楚国伐郑,郑君投降时,则“左执茅旌,右执鸾刀”。这些都是茅草作为旗帜前身的有力证明。至于兽尾,则在后来的旗帜中保留下来,直到明清时期,还在旗帜上绣着兽尾的形态,以象征最高指挥所的所在。带有兽尾的旗帜,称作“旄”,是众多军用旗帜中的一种。如武王伐纣时,便是“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至于纺织品旗帜的出现,已经是旗帜发展的最后阶段了。

商朝开始普遍用旗,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我们已难道其详。西周时,出现了专门管理各类旗帜的组织,称作“司常”。根据《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当时司常管理的旗帜共分九大类,分别是:常、旆、旜、物、旗、旋、旐、旞、旌,每一类的形制和图案都有所不同,其使用也各异。后来,旗帜的形制和使用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旗帜家族。

一支军队从基层单位开始,各级均有自己的旗帜,并用颜色、形制、大小来区别。从军事用途来分,这些旗帜大致可分为:方位旗,如五方旗、角旗、门旗等,用于军营或阵地中,标识所在的方位;指挥旗,如望旗、认旗、变队旗等,可以将将领的行动命令传达到部队执行;仪仗旗,如清道旗、金鼓旗等,用以表示将帅的威严。此外,由于不可避免的迷信心理,一些军队还设有若干的按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命名的旗帜,多得不可胜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与旗帜属于同一大类的视觉指挥器物,是各种各样的灯。白天可以用旗来指挥,晚上目不视物,便只能用灯来代替。灯的颜色、数目不同,代表的指挥命令也不同,这样灯也可用来传递比较复杂的指挥信号,但远不如旗那样方便、准确。

擎旗夺纛壮士行

在众多的军用旗帜中,最重要的便是主将帅旗,也称为“纛”,秦汉以后一般称之为“牙旗”。这种旗帜虽然通常不直接用以指挥作战,但由于它是象征全军的大旗,因而在古代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平御览》说:“牙旗者,将军之精。”古代出战之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旗”仪式,以祈求神灵的护佑。交战过程中,牙旗之所在,便是主将之所在,指挥命令便会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出;一旦牙旗倒下,则表明主帅被杀或已经放弃抵抗,全军就会因此而丧失斗志,甚至于全面崩溃。因此,对于帅旗的保护,便成为军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只有身强力壮、勇敢忠诚的人才能够被选作保护帅旗的旗手,护旗在当时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三国时期有名的战将典韦,开始时在赵宠军中,便是充当牙旗手,并在护旗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护旗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英国人呤在其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

“军中执掌旗帜的旗手颇多,都由精壮忠勇的人充任。重要统帅的旗手和高级军官的官阶同等,他们在军中所处的地位极为光荣。有些旗手是我生平所见到的最勇敢的人。”

将在旗在,旗倒将亡。作战中,敌对双方不但拼死保护自己的帅旗,而且想方设法夺取敌人的帅旗。古代战争历来以“斩将搴旗”为首功。“搴”是拔的书面用语,“搴旗”与“斩将”并列为首功,说明古时候作战对夺取敌人帅旗的人奖赏是十分丰厚的。历史上因夺旗而制胜的战例是很多的。

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年轻的时候,李广曾随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在一次作战中,李广奋不顾身地杀入敌人阵中,夺取敌人的帅旗而还。此举不仅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也极大地振奋了己方的士气,对最终的胜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李广也因此而名显天下。

南宋初期,岳飞随王彦抗金。一次宋军渡河到新乡(今河南境内)附近,由于金兵人多气盛,王彦不敢进击。岳飞独自率部与金兵鏖战,“夺其纛而舞”,宋军因此士气振奋,争相上前杀敌,最终大败金军,顺利攻克新乡城。”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与梁军交战。梁军中有一壮士手执帅旗,出入于阵间,无人能敌。后唐庄宗在高丘上看到这一情景时十分感叹地说:“那个执旗者真是个猛士!我的将士中有谁能为我去夺取他的旗帜呢?”后唐的武将苌从简听到后,主动请战。庄宗看他长得并不十分强壮,怕有所闪失而未加同意。苌从简后来偷偷带领数骑驰入敌人阵中,奋战中夺取了梁军的帅旗并回到自己的阵中。后唐军因此振奋不已,鼓噪进战,终于大败梁军。战后,庄宗给了苌从简很多的赏赐。

帅旗一般只具象征性的意义,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用来指挥作战。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唐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防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与史思明叛军周挚部对峙。在众寡悬殊、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李光弼决心破釜沉舟,与敌决战。他首先召集部众,对大家说:“战争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关系生死存亡的危险事。我是国家的三公之一,不可以死在叛贼的手中。万一作战不利,诸位只管向前杀敌,战死于阵前。到那时我会在这里自刭,不会只让大家去死的。”接着,他下达命令说:“你们看着我的帅旗进行作战,如果帅旗摇动缓慢,听任你们选择有利地形,灵活应战;如果我多次急速摇动帅旗,则要万众齐心,一齐拼死杀人敌阵,稍有退却者立刻斩首!”众将齐声应诺。

作战开始,惨烈空前。在两方成胶着状态时,李光弼突然连连急挥帅旗,唐军将士见状拼死前冲,杀声震天动地。叛军为之气慑,终于大败而逃。胡三省在注解《资治通鉴》时评论说:“河阳之战,真为确斗。非李光弼督诸将致死,不足以决胜。”

韩信易帜破赵军

中国历史上战将如云,群星璀灿。谁是群星中的巨星呢?历史上公认的有两位,一个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另一个便是西汉开国名将韩信,二人合称“韩白”。韩信后于白起数十年而位列于前,足见人们对韩信指挥艺术的推崇。发生于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的井陉之战,便是韩信的杰作之一。

当时楚汉两军主力相持于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韩信奉命率部分兵力北上,开辟新的战场。井陉之战前,韩信先是木罂渡黄河,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一举击破魏军,俘魏王豹,接着又破代国,生擒代相夏说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

然而,尽管韩信连连获胜,但新编组成的军队经过训练后却被刘邦调往了荥阳主战场,因此韩信北上攻赵时,兵力依旧是原来的几万人马。可是这时的赵国却组织了20万大军,由将军陈馀率领,屯驻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准备与汉军决战。

赵国有个谋士叫李左车,他向陈馀建议说,井陉地势险要,道路难行,汉军的辎重肯定留在后面,因此主力应该坚壁不出,而由他自己率三万人马切断汉军的补给线,这样不出十天,汉军便会溃败。但是将军陈馀却是一个十分迂腐的人,他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又说汉军名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兵马,只有力战胜之,才能震慑诸侯,故而对李左车的建议置之不理。

韩信在进军途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立即下令全军急速前进。

两军对垒,韩信先是派两千轻骑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附近,然后自率主力,列背水阵向赵军挑战。陈馀看到韩信布阵情况后,武断地认为韩信徒有虚名,根本就不会用兵,因此起了轻敌之心。作战开始,汉军佯败退却,丢弃了不少旗鼓。陈馀见状,以为大胜在即,于是空壁倾营而出,欲一举歼灭汉军,生擒韩信。汉军至河边已无退路,乃拼死反击。这时,预先埋伏好的二千汉军立即冲人赵军的大营,“拔赵旗,立汉赤帜”。赵军将士久战不胜,蓦然回首之际,发现自己的大营内一片红色,树的全是汉军的旗帜,顿时人心大乱,四散而逃,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汉军乘势夹击,杀陈馀,俘赵王歇,大获全胜。

关于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原因,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列背水阵,“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出了全军将士拼死求生的本能。对此韩信事后向诸将解释时也是这样说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条重要的原因则不怎么为人注意了,那便是韩信派人拔旗易帜,严重动摇了赵军的军心,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否则,即使汉军将士再勇敢,要通过力战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也是十分困难的。

将军扬威旗幡舞

帅旗既是全军的象征,更代表着主帅的威名。正因为如此,一些将帅便习惯于把自己的名字书于帅旗上。这一情况始于战国时期,《墨子·旗帜》载:“建旗其署,今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对于一些威名赫赫的将帅来说,他的帅旗不仅能起到振奋军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威震敌胆。

南宋名将岳飞的帅旗,“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岳家军在中原屡破金军,威名远播,使金人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火红的“岳”字旗作为岳家军的标志,令金兵为之丧胆,远远望见便立即逃走。

从抗金起义起家后又纳入南宋编制的魏胜,虽没有岳飞的名气大,但在山东一带却是有名的抗金英雄,以敢打硬仗著称。他的帅旗上绣着“山东魏胜”四个大字,金兵望见后便不敢上前交战。后来,他便制造了十几面这样的旗帜,秘密交给部将。与敌人相遇时,若众寡悬殊,难以取胜,便打出绣有“山东魏胜”的旗帜,金兵慑于威名,每每避战而逃。

曲端是宋高宗时期川、陕一带的抗金名将,当时任前军都统制,曾数败金军,威名远著。后来,由于受人诬告,曲端无故而被贬,不得不离开了军队。建炎四年(1130年)秋,南宋与金战于富平,宋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川陕宣抚使张浚为壮大声威、震慑敌军,“乃伪立前军都统制曲端旗以惧之”。遗憾的是,由于宋将指挥无能,又不采纳熟悉陕川战事的名将吴玠的建议,结果作战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不止是官方将领的帅旗,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帅旗也同样具有威慑作用。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的“闯”字旗,便令明军胆寒,避之惟恐不及。姚雪垠在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对“闯”字旗威震敌胆的描述,虽未见有事实根据,但却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合理虚构。

闲论金鼓

鼓与金都是传统的打击乐器,共鸣效果极好,鼓声激越雄壮,金音清脆响亮,二者均可及远,因此很早地便被用于指挥作战,即所谓“言不相闻,故为金鼓”。

《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这就是说,早在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鼓便被运用于战争了。其实在兽皮鼓出现以前,还有更古老的鼓。据《礼记·明堂位》记载,早在传说中的“伊耆氏”之时,便出现了“土鼓”,也就是陶制的鼓,可见鼓乃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于这种“土鼓”是否有军事用途,便不得而知了。从一般的推测来看,鼓在运用于战争之前,更多地是运用于狩猎,其指挥功能也是从狩猎中演化而来的。

《初学记》卷十六《鼓》引《三礼》载:“夏后脚鼓,殷人植鼓,周人悬鼓。”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鼓”字和象征鼓声的“彭”字。这说明至晚在商朝,鼓已普遍使用。周代时,已设置有专门管理制鼓、击鼓的官职——“鼓人”。战鼓也从一般作为乐器的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规格,并在军事上得到普遍的运用,即《周礼·地官·鼓人》中所说的“军动则鼓其众”。

先秦以后,鼓的形制再无大的变化。尽管历代都出现不少鼓的名称,但主要是大小、材料、纹饰有所变化,形制上则与以往相同,用途上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金的本义是铜,在先秦时期一直如此,直到汉以后才发生变化,用来指现在的金属——金。在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是制作各种酒器、食器、兵器和乐器的主要原料,青铜制品也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因此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文明通常也称为“青铜文明”,这一时期则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乐器除编钟可用来演奏乐曲外,其他的如钲、铎、铙、钟等往往单独使用,在乐队中起加强节奏的作用,同时也用作乐曲的收尾。当金用于战阵时,也同样起着“节”与“止”的作用。《周礼·夏官·大司马》所说的“鸣铙且却”,就是明证。

秦汉以后,这类总称为“金”的乐器依然作为听觉讯号的器物用于军队的指挥,只是所用的种类日渐减少,保留下来的主要是钲与铙两种。后来,又增设了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南方的锣,至唐宋时逐渐传遍全国,并广泛运用于军队指挥,如人们一般所说的“鸣金收兵”,便主要是指击钲与锣而言。另一种是兼作煮饭炊具的刁斗,又名“金柝”,打击时亦可作为军中的信号使用。著名的《木兰诗》中便有“朔气传金柝”的句子,借“金柝”来表示战争。杜甫《夏夜叹》中也有“竞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的诗句。

与金鼓同作为听觉讯号用于军队指挥的,还有号角、唢呐、号炮等。

号角是以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也有以竹、木、金属仿其形制而制造的。它原产于西羌少数民族地区,汉代时传人中原,并开始在军中广为使用。

唢呐来自西亚一带,金元时期传人我国,至明代时开始在军中广为使用。

炮是火药运用于军事以后的产物,靠其巨大的声响来传达军事命令,在明清时期运用相当广泛。

这些听觉器物作为金鼓的辅助手段,共同组成了军队的听觉指挥系统。

从一般意义上讲,金鼓运用于战阵时,鼓声代表着前进,金声则代表着停止或退却,其他器物则配合金鼓使用,传达一定的信号。春秋末期,齐国与吴、鲁联军战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齐将陈书为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曾说:“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杜预注说:“鼓以进军,金以退军。”

至于金鼓等听觉信号所传递的更详细的指挥命令,我们将在后文作详细的介绍。

援枹而鼓忘其身

齐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30年),晋、燕联合出兵伐齐,齐军连战皆负,形势危急。在宰相晏婴的推荐下,田穰苴(因后来官至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临危受命,担负起抗击敌军、保卫国家的重任。

大军出发前,他痛斥无故迟到的景公宠臣、监军庄贾说:

“将帅接受任务之日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庭,置身于军队就应该受军纪的严格约束,击鼓指挥军队作战之时就应该忘记自身的存在。如今敌军深入我们的国境,举国上下惊恐骚动,广大士卒风餐露宿于边境地区,我们的国君为此寝食不安,老百姓的命运,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怎么能因为亲友的相送而耽误时间呢?”

遂置景公的命令于不顾,依照军令,将庄贾斩首示众。齐军为之肃然。

晋、燕联军听到消息后也大为震动,知道司马穰苴善于用兵且勇敢无比,于是主动撤退。司马穰苴率齐军追击,尽复失地。

鼓声是前进的命令,更起着鼓舞士气的作用。凡战,鼓声震天则能激发斗志,使全军上下团结向前,奋勇杀敌。若鼓声停止,则表示主将被擒或被杀,不仅指挥命令中断,同时也使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因此,就要求将帅具有援枹(同“桴”,鼓棰)而忘其身的精神,在手执鼓棰击鼓时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样才能指挥军队取得作战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奋不顾身地击鼓指挥并取得胜利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公元前591年,晋国为振兴霸业,发兵攻齐。两军大战于鞍(今济南西北)。激战中,晋军主帅郤克负伤,鲜血流到鞋上,但仍然击鼓指挥,鼓声不断。为他驾驶战车的解张被箭射穿了手和肘,左边车轮被血染成了黑红色,仍然忍痛驾车。

解张对郤克说:“军队的耳目在于旗鼓,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只要你主帅坐镇指挥,战事必能成功。切不可因为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要效死沙场的。”

后来,解张看到卻克渐渐不支,鼓声变弱时,便左手握着马缰,右手代卻克击鼓。晋军受到鼓舞,奋勇拼杀,大败齐军。

公元前577年,晋、楚大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当时的战况异常激烈,楚将子重坚持击鼓指挥军队作战,从早晨直到黄昏。最后的作战虽以楚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子重援桴而忘身的精神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前493年,齐与郑联合攻晋,两军战于铁(今河南濮阳北)。晋将赵简子(即赵鞅)遭到郑军的袭击,身受重伤,“伏弢呕血”,仍坚持指挥,“鼓音不衰”。将士因此士气振奋,大败郑军,缴获粮车千乘。

击鼓坚持指挥是为将的责任,也是军队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所以《荀子·议兵篇》明确地说“将死鼓”,即将领应死在击鼓过程中,至死也不能离开指挥岗位。援枹击鼓而忘其身,成为衡量优秀将领的一条重要标准。

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熟悉京剧的读者,对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一定不会陌生。其实这一剧目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

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大军南下,分两路渡江攻宋。东路由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浙江,西路由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攻江西。

西路军攻寿春(安徽寿县)掠光州(河南潢川),击破宋张用军,进陷黄州后乘小船渡江南下。宋将刘光世无备而逃,金军遂连破江西诸郡,复引兵趋湖南,陷潭州(今湖南长沙市)。然而撤军途中,在河南宝丰县宋村遭到宋将牛皋的阻击,损失惨重。

东路军由完颜宗弼亲自率领,攻陷滁州、和州后,由和州马家渡渡江南下。南宋方面集结十七将三万余人进行抗击。在这次作战中岳飞崭露头角,他在其他各部均已溃败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杀敌数千人,最后在既无粮草、又无救兵的情况下,退守钟山(今南京紫金山),牵制敌人。

建炎四年三月,金军满载抢劫而来的金银财宝,撤至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带。然而,宋将韩世忠已率八千水军屯于镇江焦山,截断了金军渡江北归的去路。入夜,完颜宗弼到镇江金山龙王庙附近侦察地形,准备由此渡江北归,结果遇到韩世忠伏兵的袭击,几乎被俘。

第二天,两军在江中大战。韩世忠亲率将士与敌接战,他的夫人梁红玉则登上指挥舰的高台,击鼓指挥战斗。激越的鼓声不仅准确地传达出作战命令,而且极大地振奋了将士的士气。宋军将士争先奋战,按着指挥命令不间断地向敌舰发起攻击。韩世忠率领的战舰则根据梁红玉旗之所示,直冲完颜宗弼的座船。金兵由此大乱,激战中,完颜宗弼的女婿龙虎大王被宋军生擒活捉。

完颜宗弼作战失利,渡江不成,便下令沿长江南岸西上,准备伺机偷渡。梁红玉立即以旗鼓发出命令,指挥宋军沿北岸西上截击。金军数次抢渡,均告失败,结果被逼入了死港黄天荡中,陷人进退无路的境地。后来,经乡人引导,金军于一夜之间挖通了三十里的老鹤河故道,才通入秦淮河,避免了被困死的命运。

在向建康进军的途中,金军又被岳飞所部袭击于新城(今江苏江宁西北)。此战岳家军仅有骑兵三百,步卒三千,却斩敌三千多人,俘一千多,获辎重甚多。完颜宗弼遭此重创,不敢在建康久留,遂放火烧城,再引兵回黄天荡,准备渡江。韩世忠再次陈兵北岸,截击金军。完颜宗弼数次抢渡不成,遂改用火箭射击宋军,然后乘宋舰起火,才乘机逃到了江北。

金山之战,完颜宗弼被困达四十八天,几乎丧命于江南,这是他对宋用兵以来的首次惨败,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后,终其一生,再未敢渡江南下。

决胜于旗鼓之间

《尉缭子·武议第八》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初期,魏国的将军吴起在一次作战前,有人递给他一把剑来防身。吴起不接剑,说道:

“将领的责任便是挥旗击鼓指挥作战。面临危险时决疑断难,果断指挥作战,这是将军要做的。执剑在手,冲锋杀敌,并不是将军要做的事。”

旗鼓代表着命令,因此它的权威是不容怀疑、不容挑战的。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作战主要依靠密集队形,通过发挥军队整体的威力来获取胜利。因此利用旗鼓来达到军队行动统一便显得尤为重要。对旗鼓权威地位的挑战,是任何一支军队都不能容忍的。

有一次,吴起率军与秦国交战。作战命令尚未下达,有一个人便奋勇杀人敌人阵中,斩了两个敌军士卒的首级后返回本阵。吴起马上下令将这个违反军令、擅自行动的士卒斩首示众。当时,有部下劝阻说:“这是一个作战勇敢的有才能的人,不能斩啊!”吴起说:“他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却没有听从我的指挥命令。”最终还是把这人斩首了。

对于旗鼓的权威性,吴起曾有如下的论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对此,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耳目篇第二》中说的更加明确:

“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夜看高招双灯。如某色旗帜点动,便是某营兵收拾听候号令。行营出战,不许听人口说的言语擅起擅动。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兵看各营把总的,把总看中军的。

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止,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

若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杀,何功不可立!”

那么,将帅是如何使用旌旗金鼓来实施指挥的呢?吴子所说的“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只是就最基本的情况而言,实际作战所要传达的命令,显然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有很多的细则,才能将复杂的命令通过旗鼓准确地传达给全军将士。

应该指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将领,其旌旗金鼓所表示的命令也有相应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只能介绍一下普遍的情况,至于具体的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就视觉信号而言,旗帜和灯火本身便具有不同的颜色的形状,再加上挥动的手法各种各样,由此便构成了复杂的命令系统。现在我们以五军阵为例加以说明。

在中国古代的编制中,一般以五五制为单位结构,部分也出现三五制的结构。其中,每一级单位,都有自己相应颜色的旗帜为标识。一般而言,红、黑、蓝、黄、白分别代表前、后、左、中、右。下一级单位,则以不同的镶边来区分。在中军大旗的周围,设有与各部相应的五色旗帜。主将若传令于某支军队,便树起与这支军队相应颜色的旗帜,受令部队见到旗号后,也树立本部旗帜,称作“应旗”,本部全体官兵应立即做好准备,等待命令。以此类推,将令便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如果要向全军下达命令,则五色旗全部树起,各部均要“应旗”,进入待命状态。

指挥旗帜有树、点、磨、偃多种手法。树,正如前面所言,是要求相应的部队进行待命状态,听候命令;点,是指旗帜向某一方向摇动,要求相应的部队向该方向前进或攻击;磨,指旗帜作旋转状挥舞,要求相应的部队改变方向,转身行动;偃,即放倒旗帜,要求相应的部队进入隐蔽状态。

部队前进时,前哨配备高招(一种旗杆很高的旗)一副,五色小旗一副,用以向中军传递情报并接受命令。如遇见树林则举蓝旗,水泽举黑旗,发现敌人兵马举白旗,高山险阻举黄旗,烟火举红旗。如果前进无阻,便以高招旗报告道路情况,其含义是:举一面旗时,表示道路狭窄,只能单列行军。举二面、三面、四面,分别表示道路情况可供二列、三列、四列行军。若五面旗皆举,则表示道路宽阔,全军可以自由行军。发现敌人时,还要具体报告敌情,其方法是采取磨旗的办法,敌众则磨蓝旗,敌少则磨白旗,敌急则磨红旗,敌缓则磨黄旗,已无路可行非接战不可则磨黑旗。磨旗的方向,表示敌人所来的方向。中军接着汇报后,根据情况定下决心,然后发出应敌的命令。

夜间用灯,与旌旗的情况相类似,只不过由于其形制和手法的限制,传递的信号相对要简单一些。

旗的指挥功能到今天依然没有完全丧失。在炮兵部队,由于炮声轰鸣,无法听清口令,所以仍然用旗来进行指挥。海军舰队中,以旗语来传递信息、实施指挥也是很常用的手段。旗之作为通信指挥工具,可谓源远而流长。

与旗帜相似,击鼓也有许多变化。《司马法·严位》将战鼓分为七种,即“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脚”。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只是这七种鼓的作用分别是:指挥旌旗开合,指挥兵车、骑兵、步兵前进,指挥兵器使用,指挥队形和军队的起坐(当时的战术动作之一)行动,至于具体的鼓点如何分别,已经不得而知了。一般而言,擂鼓表示前进,鼓声急便要急速进军,鼓声缓则速度放慢,如鼓声不止便是要展开攻击。

《吴子兵法·治兵》:“一鼓整兵,二鼓习陈(同阵),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这显示是指平时的训练而言的。及至战阵指挥,情况自然要复杂得多。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缺乏,我们已经难道其详了。

鼓的指挥功能在先秦以后有所退化,除了击鼓进军外,已难看到更多的变化。当时只作为停止或撤军信号的金类听觉器物,变化则越来越复杂,成为主要的指挥手段之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鸣金而退”,只是金作为指挥信号最常见的一种。一般情况是,鸣金一声,停止行动;鸣二声,各自退回原处,鸣三声,转身向反方向前进。

此外,金类器物根据吹奏时音节的长短、发声次数的不同等,再与号角、号炮等相配合,可以形成相当复杂的命令系统。

在此,我们以明代戚家军为例加以说明。

凡吹唢呐,是集合各营将到中军议事,商量军务;

凡吹喇叭,第一次要是通知火兵做饭,其他人员收拾武器行装,第二次开饭,第三次出发;凡吹“天鹅声”(即喇叭吹出长声),是要士卒齐声呐喊;

凡吹“摆队伍声”(原文如此,具体如何吹奏不明),所有车、步、骑兵一齐停止,原地展开队形,列阵准备迎敌;

凡吹长声喇叭,同时放铳(这里指用作号炮的火铳)一次,磨旗,表示军队要改变行进的方向,各部队看磨旗所示的方位,调整前进的方向;

凡吹哱罗,是要休息中的士卒起身,再吹一次,则骑兵上马,车兵附车,步兵操起武器站立整齐;

凡列队以后吹喇叭,是要部队稍事休息,再吹时,车、步、骑兵要一字列开阵形,准备作战;

凡打锣,是要骑兵下马,车兵下车,再打时,是要全体将士就地休息;

下营后竖黄旗,擂鼓,是要士卒出营汲水、砍柴、放马;

凡打钹,是要士卒归队,再打时,是要小队变大队。

由此可见,金类听觉指挥系统在军队指挥中确实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指挥手段,一直到现代军队中依然保留着,最常用的便是大家都熟知的军号。红军建立后,曾创造了一套与国民党军截然不同的司号命令系统,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对国民党军的军号所表达的含义了如指掌,而国民党军对我军的军号则一无所知,这对于我军取得“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号炮分多种类型,比较复杂,戚继光作了如下介绍:

“升帐炮 三举即鸣金,大吹打。

升旗炮 一举即擂鼓,鸣锣,升旗。

肃静炮 入场发放后,三举要肃静,听下营。

呐喊炮 每一举,喇叭吹天鹅一声,呐喊一声。常时三举止,临阵不拘,金呜乃止。

开营炮 一举即听,点鼓便开营行。

分合炮 一路一举;欲分几路,为几举,无定数。举毕看旗帜,依数分之。合营同。

闭营炮 三举即大吹打,闭营门。

定更炮 遇夜,擂鼓毕,一举,喇叭吹天鹅声。

变令炮 凡正行之间,欲别更号令,隔远恐失视,故先举炮。闻炮,前令即止。专心倾耳,听新起何令,照行。”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这套复杂的旌旗金鼓系统,将领确实可以将命令及时、准确地下达给部队执行。戚继光曾说过:“古今名将用兵,未有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百胜者。”

正是依靠旗鼓的指挥,历代将帅才能保证军队的行动统一,进而获得作战的胜利。

旗鼓训练

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平时的训练。吴子曰:“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军队不经过严格的训练,便是一盘散沙,这样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训练内容从大的方面分,包括技能训练、战术训练两大部分。在中国古代,战术训练的核心内容,是熟悉各种战斗队形——阵。要进行战术训练,首先要使广大将士熟悉军队的命令系统——旗鼓。由于旗鼓是作为视听信号来传达命令的,因此这项训练便称为耳目训练。

如前所述,军队的旗鼓系统十分复杂,要使将土熟练地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不可。公元前512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晋见吴王阖闾,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吴王为试孙武的实际才能,于是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他来训练。众宫女集合完毕后,孙武首先做的事,便是要她们熟悉旗鼓等指挥信号的含义,并“三令五申之”。

可见耳目训练在整个军事训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耳目训练,除了正常的教场练习外,一般还采取如下两种办法。一是严格要求各级将吏带头熟悉金鼓旌旗所表达的号令,将之视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带动全军学习。为此,多数军队中还设置了称作“旗牌”的专职军吏,负责各种号令的接受和发出事宜。二是将相关的内容编印成册,交由全军将士随时学习。如戚继光便规定,军中士卒都要进行战阵法令的学习,特别是要求以队为单位,利用夜间的空闲,由识字之人读给大家听,要求人人熟记在心。他还要求将领不时抽查,对背不出者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由此而见,古代军队为了让广大将士熟悉旗鼓信号,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只有熟悉号令,将帅的指挥才能得以贯彻,军队才能形成战斗力并最终战胜敌人。

指挥之外的信息

旗鼓用之于指挥,传达将帅的指挥命令,这只是其传递的主要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聪明的将领透过旗鼓还可以得到许多不为人注意的情报,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让我们从曹刿论战谈起吧!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齐国出兵伐鲁。鲁国谋士曹刿请求随军出战,得到了鲁庄公的同意。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

双方列阵完毕,鲁庄公便急于下令击鼓进攻,被曹刿劝止。齐军自恃实力强大,急于求胜,于是擂鼓发起进攻。鲁庄公接受曹刿的建议,严密防御,以逸待劳。齐军连续三次擂鼓出击,均未冲破鲁军的防线,反而受到不小的损失,士气因此衰落。

曹刿见时机成熟,建议鲁庄公击鼓反击。鲁军一鼓作气,迅猛地冲向敌人,很快冲垮了齐军的阵势。

鲁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击鼓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下车仔细观看了齐军留下的车辙,又站在战车的横杆上眺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才同意追击。

结果,鲁军重创齐军,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战后,当鲁庄公询问如此指挥为什么能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时,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借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便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后,士气业已丧失,而我军一鼓作气,正值士气旺盛之时,自然能够一举击败齐军。”成语一鼓作气便出自于这一典故。

接着,曹刿又分析了不立即追击的原因,说道:齐国毕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后来,我看到他们退走时的车辙印很紊乱,望见他们旗帜东倒西歪,才大胆建议实施追击。

透过金鼓旌旗,曹刿得到的信息可谓多矣!正是凭借这些信息,他才能正确进行决断,并最终赢得了作战的胜利。

正因为金鼓旌旗透露出如此多的信息,一些高明的将领便利用这一特点制造假情况以惑敌。《百战奇法·疑战》中说:“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草杂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

公元前555年,晋、齐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交战。当时晋军在山林险阻之处遍设旗帜,虚张声势。齐灵公登上巫山(一名孝堂山,在今山东肥城西北)侦察敌情,见满山遍野旗幡招展,尘土飞扬,不禁大惊失色。他误以为晋军人多势众,于是不战而率军逃走了。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突厥始毕可汗乘隋炀帝杨广出巡北塞之际,突然率数十万骑兵来袭,尽占雁门郡四十一城中的三十九座,只有雁门、崞县两城尚在隋军控制之中。隋炀帝被困于雁门,遂一面命人布防,一面下令停止对高丽的征伐,回兵救援,同时征召各地的军队前来救驾。

当时年仅17岁的李世民也随云定兴前来救驾解围。考虑到突厥兵力强盛又攻城甚急,而隋朝援军多数尚在途中,李世民建议“多赍旗鼓为疑兵”,以迷惑敌人。突厥见旌旗遍野,金鼓齐鸣,以为“援兵大至”,又得到北边告急的消息,于是引兵退去。雁门之围遂解。隋军追至马邑(今山西朔县),俘二千余人而还。

在这里,旗鼓被用作一种“示形”的手段,目的在于使敌人难以断定我的虚实情况,从而诱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与其他的“示形”手段并没有什么不同。广布旗帜,多用金鼓,是方了示敌以众,使之不敢轻易与我交战,这便是“虚而示之以实”;而偃旗息鼓,则是示之以寡,引诱敌人前来以达到与之决战的目的,这便是“实而示之以虚”。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兵法原则只有灵活运用方能成为制胜之道,“示形”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或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这便全在于将帅的灵活运用了。

旗鼓作为示形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空城却敌到悬羊击鼓,都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来源于战争生活再加上作者的合理想象而成的。对此,我们就不多作介绍了。

同类推荐
  • 十国之超级系统

    十国之超级系统

    吴御霆本是一名妇产科实习大学生,在一次浏览兵马俑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来到这个金戈铁马的世界……当醒来之后已经成为“吴越国”的皇子,即将成为政治牺牲品的他究竟如何逆转乾坤,带着系统一步步走上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超级霸主!
  • 上膛的子弹

    上膛的子弹

    三战的爆发,核弹,化学武器在全世界狂轰滥炸,引发了新型病毒:BCH-101。觉醒的人类大逃亡,在荒漠中用周围的大山建立起了人类唯一的城市——照安市。僵尸在不断进攻,资源在不断枯竭.....不得不去找,但世界已超出了人类的预知....
  • 抗战女兵王

    抗战女兵王

    毕业于东京大学的将军之女夏君如,因为主张抗日的父亲被当局处决,侥幸从南京流亡到临江一所教会大学隐居,与同为共产党员的校长助理冯洛明一见钟情。抗日烽烟起,冯洛明为护校壮烈牺牲。急于复仇的夏君如,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为地下党的领导人,率领冯洛明的战友们,与曾经劫持过她的湖匪王四一道,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为长沙保卫战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夏君如的美貌、睿智与勇敢,与爱人和朋友的缠绵、深情,与日军战斗的惨烈和血腥,都会让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烽火狂兵

    烽火狂兵

    当从当代穿越到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成为了一个特战队的队长并拥有了‘战神系统,’特么的是,这系统必须参加各大战役完成任务,才能升级升到一定的等级,才会更强大《烽火狂兵》是一本男儿热血的书让你直面战争,重回烽火连天的岁月带你走入二战,一战各大经典战役一起哭,一起喊,一起笑铮铮铁骨,正义而战侵我中华,虽远必杀
  • 号角声声

    号角声声

    介绍了秦汉前后的各大战争,远古的战争、奴隶社会中的著名战役、秦汉时期的著名战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隋唐时期的经典战役、弱势两宋时期的战役、元的拓展疆土、明王朝的著名战役、满清的军事斗争
热门推荐
  • 陪嫁丫鬟要逆袭

    陪嫁丫鬟要逆袭

    别人穿越成朵花,自己穿越成个渣......堂堂现代高科技生物科技集团的玉女掌门丁曼,一朝穿越,成了不知名朝代里的小小陪嫁丫鬟。原指着背靠大树好乘凉,可自家小姐又偏偏是个不受待见的受气包。要把这滩烂泥扶上墙,不使出混身解数怎么行?陪嫁丫鬟的逆袭路上,一边升级,一边虐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界斗

    三界斗

    云麟,一个亵渎花丛的星际浪子,一个臭名昭著的时空大盗,一个惊才绝艳的超自然异能者,临危受命,被星际时空探索局送到远古时代去寻仙。这是一个任务,同时,这亦是一个传奇。作者友情提示:本书美女如云,天才林立,智商很高,节操很低,热衷冲突,偏爱对立,情节新颖,创意独特,保证完本,放心收藏……
  • 北涡脉师

    北涡脉师

    在这个世界,没有魔法,也没有现代的都市。但是,在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新奇事物,比如有勇猛的兽人族落,千奇百怪的妖族,朱鹜国的凤凰,兰东大森林的契兽,以及神奇的血脉。让我们追随被矮人族收养的神秘男孩张莫羽和狐妖女孩苏勤的脚步来探索这个世界吧。
  • 苍穹葬念

    苍穹葬念

    苍穹有念,寻葬念,囚轮回,踏生道。只为你……一念苍穹!
  • 快穿之宿主被迫谈恋爱

    快穿之宿主被迫谈恋爱

    作为一个恋爱系统,初出茅庐就碰了壁!小七表示不服,它一定会让宿主谈恋爱的!而作为第一任宿主,也就是所谓的试验品,叶玲珑也表示不服,她就是不想谈恋爱!睡觉,吃饭它不香吗?奈何系统太强大,她还是谈起了恋爱。哪曾想,等一切揭晓,不过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表白而已。这是一个爱到自卑,小心翼翼的男人,为了救自己心爱的人,以及奢望心爱之人能喜欢自己,创造了个恋爱系统,和心爱之人互相追逐的沙雕小合集。
  • 前妻太抢手

    前妻太抢手

    谁能想到,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云琪雪,竟然为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毁了自己?她为他未婚生子,忍辱负重,坐牢三年,出狱沦为他家保姆,终究连他一个正眼都无法得到。为了哀悼逝去的初恋感情,他给了她一个女人所能受尽的所有凌辱,终于把她心底最后一丝希望碾成渣滓!“今天我走,永永远远不会再出现。名声我不要了,梦想我不要了,孩子我不要了,你,我也不要了。”她孑然一人,沉默离开,终结一段孽缘,只愿余生安稳静好。他却动用一切力量,拦截了她全世界的去路:“我的爱,你不要也得要!”
  • EXO迷戀

    EXO迷戀

    本文是EXO同人文,me是第一次写小说,大家啊.不喜勿喷啊!?(^?^*)
  • 罗刹天门

    罗刹天门

    一曲灵音承天恨,弦动九天剑门开。自罗刹天城以及天门四宗世代守护的天域之门无故消失于三界五洲之后,堕天之战正式爆发,两位魔神率四大鬼王及十二天魔攻杀天界,人间也无法幸免.........
  • 爸爸是一员将军

    爸爸是一员将军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妈妈的柴火灶

    妈妈的柴火灶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这些年,我吃二毛的太多了,腊猪头、牦牛肉、卤水大肠、粉蒸肉——这些来自人间来自民间的食材,在二毛的手中推陈出新翻云覆雨,化作一个又一个夜晚的美好滋味。可惜,美味太美,美酒太浓,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