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56700000003

第3章 鲁迅与“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他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多达2000余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梁实秋所做最有影响的事,可能并不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也不是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而是与鲁迅打了九年之久的一场论战。从1927年到1936年,两人围绕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策等诸多论题,展开了一场互有攻守的持久论战,直至1936年鲁迅不幸逝世才自然结束。这场论战给读者留下了100多篇文章,多达40余万字,以致后人编有《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一书,记录了论战的全过程。

这场论战乍起时,鲁迅已是当时中国文坛的巨擘,声名卓著,是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而比鲁迅晚来人间22年的梁实秋虽曾写过新诗,被称为“豹隐诗人”,但只是写过一些文学批评、初露头角的新人。当时,他毕竟是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24岁的小青年,知梁实秋者又有几人?可就在这有着极大反差的二者之间却展开了一场论战,二人真可谓是“忘年敌手”。

梁实秋的祖父是官居四品的清朝官员,父亲是首都警界人士,他也可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了。梁实秋本人也很聪慧,13岁就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之前身)。在此期间,他与好友闻一多合作发表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得到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来信称赞。21岁时,梁实秋留学美国,后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师从美国著名人文学者白璧德,获得哈佛大学英文系哲学博士学位。梁实秋受到白璧德的影响很深,在他后来的著书撰文上也有意无意带着精英主义的烙印。大概也就是这种烙印,引起了关心普罗大众的鲁迅的反感。

鲁、梁后来的论战,主旨着重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的阶级性和普遍的人性问题;二是关于翻译中的硬译问题。“丧家狗”事件,是这场论点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插曲。虽然论战中还涉及了其他问题,但基本都是论战过程中出现的附带问题了。

一般认为两人论战最初的起因是1927年梁实秋发表的《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但实际上在1926年,梁实秋在《晨报副镌》发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后,引起了文坛的关注,鲁迅于1927年4月8日在黄埔军校所作的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中,以及同年12月21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的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演讲中,都已开始对梁实秋的观点发表辩难。同期有一个叫“徐丹甫”的给予了回应,评“鲁迅先生的特长,即在他的尖锐的笔调,除此别无可称”,这个“徐丹甫”即是梁实秋的笔名。至1927年梁实秋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开始,双方正面论战正式展开。

梁实秋从美国回国之后不久,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1927年11月,《复旦旬刊》创刊,编者向他约稿,他把这篇文章又拿来重新发表了一次。文中,梁实秋再次把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并对女子的教育问题发了一通议论。其时,恰值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定居于景云里。景仰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深为不满,在梁文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文,发表在翌年的《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梁论争的序幕。

问题是,鲁迅对梁实秋的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不同看法扩展到“人性论”的问题,相隔仅两天,他又写了著名的《文学和出汗》一文,一个多月后,在《拟豫言》一文中,他还以杂文笔法把梁实秋着实嘲弄了一番。梁实秋在深感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这一严重的挑战。应该说,对文坛前辈鲁迅,他过去一直是很敬重的。而现在,他不得不拿起笔来应战了,尽管他十二分的不情愿。

文学和出汗[1]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2]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

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毫无疑问,如单就卢梭问题看,鲁迅是正确的。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还是对人类思想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伟大的卢梭都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梁实秋出于一己的偏见,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斥责卢梭,终致引起鲁迅的愤慨,正是理有固然。鲁迅说:“做过《民约论》的卢梭,自从他还未死掉的时候起,便受人们的责备和迫害,直到现在,责备终于没有完。”显然,鲁迅不仅钦佩卢梭,而且表现出一种深厚同情。

但是,使梁实秋隐隐感到不安并且很不服气的,是鲁迅进行争论时的“态度”。确实,在上列三篇杂文里,鲁迅的文笔是有些不大客气,像“梁实秋教授”“上海的教授”“美国开演《玉堂春》的影片,白璧德教授评为绝非卢梭所及”一类语言,确乎会使人感到极大的不舒服。因此,梁实秋在回敬鲁迅时,不可避免地也带上了意气用事的成分。

1930年,梁实秋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在文章中,梁实秋也不客气地写道,“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是国家里只会生孩子的阶级!”“没有聪明才力的人虽然能侥幸得到资产,但是他的资产终于是要消散的,真有聪明才力的人虽然暂时忍受贫苦,但是不会长久埋没的,终久必定可以赢得相当资产。”“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

梁实秋的这篇文章一出来,很快受到了左翼文学理论家冯乃超的批评。冯乃超是广东南海县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对梁实秋从骨子里弥漫出来的“贵族”气息很反感,当即在《拓荒者》第二期上发表《阶级社会的艺术》一文,对梁实秋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这是一篇火药味十足的文章,文中甚至把梁实秋称为“资本家的走狗”,“无产阶级既然从其斗争经验中已经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存在,更进一步意识其历史的使命。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对于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

看到这篇文章后,梁实秋撰文《“资本家的走狗”》以示回复,文中不无委屈地辩解:“《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

“资本家的走狗”[3]

梁实秋

写完前一段短文,看见了《拓荒者》第二期第六七一页起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阶级社会的艺术”,也是回答我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那篇文章的。《拓荒者》的态度比较鲜明,一看就晓得那一套新名词又运用出来了,——马克斯,列宁,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等等。但是文章写得笨,远不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有趣。

这篇文章使我感得兴味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给了我一个称号,“资本家的走狗”。这个名称虽然不雅,然而在无产阶级文学家的口里这已经算是很客气的称号了。我不生气,因为我明了他们的情形,他们不这样的给我称号,他们将要如何的交代他们的工作呢?

“资本家的走狗”。那意思很明显,他们已经知道我不是资本家了,不过是走狗而已。我既不是资本家,我可算是哪一个阶级的呢?不是资产阶级,便是无产阶级了,究竟什么是资产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呢?查字典是不行的,韦伯斯特大字典是偏向资产阶级的字典,靠不住。最靠得住的恐怕还是我们的那部《拓荒者》。第六七二页上有一个定义(我暂时还不知道那里发售无产阶级大字典,所以暂以这个定义为准):

“无产者——普罗列塔利亚是什么呢?它是除开出卖其劳动以外完全没有方法维持其生计的,又因此又不倚赖任何种类的资本的利润之社会阶级。”这个定义是比韦伯斯特大字典上的定义体面多了,中听多了!我觉得我自己便有点像是无产阶级里的一个了,因为我自己便是非出卖劳动便无法维持生计。我可不晓得“劳动”是否包括教书的事业,我的职业是教书,劳心,同时也劳力,每天要跑几十里路,每天站立在讲台上三四小时,每天要把嘴唇讲干,每天要写字使得手酸,——这大概也算是劳动的一种了罢?我不是不想要资产,但是事实上的确没有资产,一无房,二无地,那么,照理说我当然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了,我自己是这样自居的。为什么无产阶级文学家又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呢?假如因为我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家便说我是资本家走狗,那么,资本家又何尝不可以以同样的理由说我是无产阶级的走狗呢?也许无产阶级不再需要走狗了,那么,只好算是资本家的走狗了。

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点的恩惠。《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钱我是想要的,因为没有钱便无法维持生计。可是钱怎样的去得到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的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也许事实上我已经做了走狗,已经有可以领金镑或卢布的资格了,但是我实在不知道到哪里去领去。关于这一点,真希望有经验的人能启发我的愚蒙。

梁实秋在文章中当然不仅仅是做辩解。只不过,他的反击更隐蔽,显示出绵里藏针的功夫,“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这段话的影射意味是比较明显的。

除此之外,梁实秋在后来发表的《答鲁迅先生》中继续影射鲁迅“通共”“通俄”“革命我是不敢乱来的,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我是不干的,到报馆门前敲碎一两块值五六百元的大块玻璃我也是不干的,现时我只能看看书写写文章”。

这两段话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呢?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文章发表仅两年之前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实行“清党”,一时间在全国上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在那之后,“通共”“通俄”就成了非常严重的刑事罪,直可判处死刑。梁实秋影射左翼作家“领卢布”,无异于借刀杀人。借谁的刀?当然是国民政府了。

鲁迅在看了梁实秋的文章后,决定亲自出手反击梁实秋,“来写它一点”。于是,被收入中学教材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华丽登场。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4]

梁实秋先生为了《拓荒者》上称他为“资本家的走狗”[5]就做了一篇自云“我不生气”的文章。[6]先据《拓荒者》第二期第六七二页上的定义,“觉得我自己便有点像是无产阶级里的一个”之后,再下“走狗”的定义,为“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恩惠”,于是又因而发生疑问道——

“《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分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

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先生既然自叙他怎样辛苦,好像“无产阶级”(即梁先生先前之所谓“劣败者”),又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后一类的了,为确当计,还得添几个字,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

然而这名目还有些缺点。梁先生究竟是有智识的教授,所以和平常的不同。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7]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和段祺瑞的卫兵枪杀学生[8],《晨报》却道学生为了几个卢布送命,自由大同盟上有我的名字,《革命日报》的通信上便说为“金光灿烂的卢布所买收”,都是同一手段。在梁先生,也许以为给主子嗅出匪类(“学匪”)[9],也就是一种“批评”,然而这职业,比起“刽子手”来,也就更加下贱了。

我还记得,“国共合作”时代,通信和演说,称赞苏联,是极时髦的,现在可不同了,报章所载,则电杆上写字和“××党”,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劲,那么,为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决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一九三〇,四,十九。

针对梁实秋的辩解,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继续猛烈攻击,“大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另外,针对梁实秋“领卢布”一说,鲁迅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反驳,“那么,为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鲁迅的这篇文章一出世,可谓一锤定音。以鲁迅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分量,从此,作家梁实秋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就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鲁迅和梁实秋此番论战的重头戏体现在一个“乏”字上,因为论战的深意已经超出普通的文人论战,而直抵敏感的政治神经。梁实秋在《答鲁迅先生》和《“资本家的走狗”》两文中写出了暗指“左联”和鲁迅的三件事: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到××党去领卢布。梁实秋说:“革命我是不敢乱来的,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我是不干的,到报馆门前敲碎一两块值五六百元的大块玻璃我也是不干的,现时我只能看看书写写文章。”在白色恐怖时代,“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劲”的时候,鲁迅认为梁实秋这种借刀杀人的影射“比起刽子手来更下贱”。鲁迅说:“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苏联’或‘××党’,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

鲁迅明骂梁实秋,实际上也在帮左翼“解套”,特别是最后两句用意非常明显:“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绝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还是在文艺批评的范围内进行论战,你梁实秋不能把文艺批评政治化,不要把国民党当局引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乏走狗”的文章是一篇政治檄文,鲁迅这样的表述等于也给梁实秋留有余地。

写完后,鲁迅对自己这篇文章很满意。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写好这篇杂文交给《萌芽月刊》时,“他自己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你看,比起乃超来,我真要‘刻薄’得多了。”接着又说:“可是,对付梁实秋这类人,就得这样……我帮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

在这次论战后,双方你来我往的交手虽仍然时有发生,但那只能看作是一场激烈大战后的余波了。在梁实秋和鲁迅的论战中,前前后后,两人你来我往的文字主要约有以下这些:

梁:《卢梭论女子教育》VS鲁:《卢梭与胃口》(1928年)

梁:《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VS鲁:《“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1929年)

梁:《论鲁迅先生的“硬译”》VS鲁:《几条“顺”的翻译》(1929年)

梁:《“不满现状”,便怎样呢?》VS鲁:《“好政府主义”》(1929年)

梁:《文学与大众》VS鲁:《文艺的大众化》(1930年)

梁:《“资本家的走狗”》《答鲁迅先生》《鲁迅与牛》VS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30年)

鲁:《关于翻译》VS梁:《翻译之难》(1933年)

梁:《病》VS鲁:《病后杂谈》(1934年)

……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鲁迅和梁实秋这两个论战当事人的预计。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与鲁迅的说法遥相呼应;1949年,解放前夕,梁实秋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移居台湾。临行前,他对原暨南大学副校长王越说,“当年鲁迅要打的‘丧家狗’‘资本家的走狗’指的就是我……”

梁实秋离开大陆,对于他个人而言,是福是祸,倒也难以一语说清。不过,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创造了一大批作品,并且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1970年,身在台湾的梁实秋发表了《关于鲁迅》一文,用相当大的篇幅回忆和评价这位当年的文坛论敌。文中写道:

近来有许多年轻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

在这篇文章里,梁实秋说,一方面肯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说“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

梁实秋在承认鲁迅的出类拔萃之后,又指出了他所认为的鲁迅的弱点,笔如刀,但却太过消极。或者说,在梁实秋的眼中,鲁迅是一个只发“不满现状牢骚”的人。所以,梁实秋说“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他希望鲁迅不仅发牢骚,还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找到一个解决不满意的“办法”。

曾经有人说从梁实秋的这篇文章里读出了“一代文豪、文界先辈的大度、风度与高度”,其实,梁实秋的这篇文章里是能读出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的呢?这大概又与梁本人的出身有关。正如梁实秋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所说,所谓“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他认为鲁迅的“怨恨之气”来源于他的“一生坎坷”。照这样的逻辑,那也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梁的所谓“大度、风度”也恰恰来自于他优良的出身、顺畅的人生经历。那么梁实秋本人逃出这个常理了吗?显然没有。而所谓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观点、所谓的大度和风度,也就不过是出于一种阶级性带来的优越感而已。

更何况,历史的车轮在滚滚然向前进,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都有其最有价值的声音和风度。处在近百年前的中国,要改良还是要革命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抉择。改良主义,当然和所有想要当时的中国变得更好的社会改革方案一样,都有其积极和先进的一面,并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中国已经到了非进行划时代彻底革新不可的地步,鲁迅文章中的所谓“革命性”,恰恰是那个时代沉疴已久的中国所需要的。当中国的历史进程已经在热血和抗争的曲折历程中行进到今天,知识精英们更不必仅仅因为当今时代的平庸、以所谓的普世价值而轻易否定鲁迅的价值。

同类推荐
  • 奥威尔书评全集(下)

    奥威尔书评全集(下)

    “承认现实的恐怖,以这种方式将它消解。葬身鲸腹——或承认你就在鲸腹中。”——乔治·奥威尔。【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内容简介】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奥威尔在不同报刊、文集中发表的长短书评,横跨奥威尔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鲸腹中》、《评》等多个名篇,以近百多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书评的全貌。本书为三卷本套装的第三册。
  •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收录了《福清城里有座小楼》、《有用或无用的小说》、《散文的精髓是自由》、《中国的惰性》、《文学的作用》等散文、随笔作品。
  •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们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随笔是散文中的一种,又称小品文,它最早起源于英国。如果从始祖培根算起,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随笔一度雄霸英国散文的主导地位,五四之后开始传人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朱自清,就是随笔写作的大师。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笑、憎、苦、恨,千秋刹那等,无不可作为随笔的材料。朱自清的随笔题材就是丰富多样。他的笔端既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扬州的夏日、北京的潭柘寺和戒坛寺,又有欧洲的罗马、柏林、伦敦、巴黎等城市。
  • 风雅湘西

    风雅湘西

    这是一本作者的散文集。怀化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作者土生土长在这个地方,从小耳濡目染当地的饮食、服饰、住宅、丧葬嫁娶、风俗礼仪、民间技艺等各方面的文化。作品书写当地风土人情、景点、小吃等特色文化。作者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着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写下了记录家乡方方面面的文章,也让读者通过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俗,感受伟大祖国的地大物博,习俗的千差万别。
热门推荐
  • 学霸的作死系统

    学霸的作死系统

    做做菜,养养狗,带着女友逛逛超市,这就是高中生陈朴的幸福生活。(日常轻松向,不搞发明轻科研)
  • 武灵败类

    武灵败类

    一个本想在青楼跑腿混口饭饭吃的少年夏雨来,因一次‘善心’作祟,救了一个武林上恶名昭彰的大土匪,从此走上了土匪这条不归路!手中青龙偃月刀,胯下奔雷大黑牛。笑看武林不平事,征战武林叹沉浮。我自横刀战天下,一座山头显威名。
  • 豪门救赎:柔情总裁前任妻

    豪门救赎:柔情总裁前任妻

    柳生绵曾经之于江湄已是毒药,一开始的爱而不得,后来的互相伤害,她认为他爱的不够,他认为她无理取闹。终究是他先累了,便狠心撇下她扬长而去站在其他女人身边…多年后重逢,她是tk集团的销售总监,他是tk集团新上任总裁。她早已扔掉幼稚的躯壳变得冷心薄情,他不再年少轻狂变得柔情似水细心,随后以救赎之名娶她为妻。婚前婚后,他们之间却隔着不能说的秘密和误会,时间越久,便成了永久性的隔阂和疏离,并不是一夕之间能解开的…
  • 迷茫在穿越时光

    迷茫在穿越时光

    张凡的理想很简单,等退伍了,用退伍金开一个食物站,足够弟弟和妹妹长大成人,再远点儿有一个自己的一级生态居所最好啦,二级居所……太奢侈了,不敢想。如果没有那次任务,他的命运或许真的就这样平淡一辈子……
  • 大明星主播

    大明星主播

    他可以吃出一个人生,玩出一个人生,演出一个人生,笑出一个人生,他就是主播界的大明星,户外探险王、大胃王、综艺咖出道的影视演员唐御。不想吃遍世界美食的演员不是个好主播。不想拿奖成为票房神话、影帝的大胃王不是个好喜剧演员。唐御都没想过,最初他只想活着,不成为别人的拖累,然后,吃饱饭就好。(总是写不好简介,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喜欢的来吧。)
  • 无限之被萝莉拯救

    无限之被萝莉拯救

    某主神:这是男猪脚在某狂拽酷炫吊炸天主神的英明领导下,穿越无数位面拯救可爱萝莉的故事。张伟:这明明是你这个逗B脑洞太大蹦出来的故事!赶紧给我发盒饭啊!一群萝莉:张伟,不要走啊!张伟你怎么忍心扔下我!是谁伤害了我家张伟,我要把他大卸八块!
  • 穿书成伪女主

    穿书成伪女主

    林知知穿书了,穿成了书中的伪女主于是她坐在自家门前的大树下思考着以下几个自救方案:1.远离女配,抱紧男主大腿(毕竟女配是重生的,最后摇身一变成了真女主)2.远离男主,找反派结盟(毕竟看了那么多的小说,剧情不是抱男主大腿就是抱反派大腿。说不定反派在自己的帮助下还能跃身为“新男主”)3.自身变强大,自己逆天而行。(自我感觉不太现实。)4.远离男主和反派,抱紧女主大腿(自古以来,女主的好闺蜜都有一个happyending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战乾

    战乾

    争一片天地,战一世乾坤。战兵,战尉,战将,战帅,战侯,战王,战皇,战帝,战天。
  • 王者回归之超级奶爸

    王者回归之超级奶爸

    曾经令整个黑暗世界闻风丧胆的王者——邪皇,回归都市做起了全职奶爸。既要担负起照顾女儿的责任,又要给女儿找个妈妈。女儿是她的逆鳞,触之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