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36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人民大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做法和设想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

·思潮辨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问题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靳诺

摘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新的历史节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在师资队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全面发力,干在实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一流学科

作者简介:靳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新时期国家学科规划和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十年来,建设成果丰硕,发展态势稳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思想理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与导向作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突出理论主攻方向,强化现实问题导向,必须全面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一、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学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研究中,贯穿到各个学科和专业建设中,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方法。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完成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只有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才能更好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魅力,涵养哲学社会科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培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精尖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引领作用。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脚踏实地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权威性所决定的,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决定的。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异常活跃。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建设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抓手。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研究专长和学术智慧,在学理研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学术争论中批驳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欺骗性和荒谬性,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筑牢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需要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来摆脱理论资源的贫困,甩掉理论滞后的帽子,为中国梦贡献理论智慧,为新常态提供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是全面准确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我们党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支撑和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强化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地位举足轻重,成就卓越瞩目,前景任重道远。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在学科布局上,存在“大而欠强”的局面。自200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学科布局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的大发展、大跨越。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共有28个。截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分布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实现了除西藏外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布局。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在21个省级行政区,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布在21个省级行政区;一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在28个省级行政区,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学科布局状况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国内高校、地域覆盖面最大的学科。但是,马克思理论一级学科并不是整体最强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状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初衷和建设要求相差甚远。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合理规划、优化布局,走学科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学术研究上,存在“宽而欠精”的现象。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和核心。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解放自身乃至全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无疑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立足人类实践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又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学术品格。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交融,共同构筑了一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从学术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争鸣持续,学术创新旺盛,学术氛围宽松,学术成果丰硕,但还存在着“宽而欠精”的现象,表现为学术涉猎范围相当广泛却不精细、学术交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却不叫座、学术理论争论活动频繁却不深刻,一些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缺乏理论自信、方法自觉和学术自强。

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多而欠专”的状况。高校肩负着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使命。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十年来,在招生流程、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期考核、论文选题和答辩等方面都日趋规范,为高校和党政部门等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学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人才。调研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多而欠专”的状况,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在支撑教学上,存在“全而欠深”的情形。支撑好、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十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支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融合。同时,教育部和各高校也十分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支撑。许多研究成果被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但是,在支撑和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还存在着“全而欠深”的情形,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论证和阐释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与高校学生对解疑释惑的要求还有距离,一些高校学生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还需进行深度研究和解答。

在资政服务上,存在“做而欠优”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性资源,在资政服务方面有其特殊优势。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论,支持了许多科学发展的新实践新举措,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相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初衷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资政服务上,还存在“做而欠优”的问题。如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在应对全球性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问题上还存在某些层面的失语。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推动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库作用,以科学咨询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服务决策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三、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策略选择

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新的历史节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在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理应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化认识,在师资队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全面发力,干在实处。

立足大局,把握大势,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学校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与定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重点扶持的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有影响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扩大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大学派”。积极承担中央及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为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学术智慧。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力量雄厚的优势,在进一步凝练学科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中国人民大学计划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资源,着重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向,发挥好各相关学科的学术支撑作用,促进优势集成,进一步构建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继续保持和巩固这些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深耕经典,立足现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研究水准。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将充分发挥好现有科研平台作用,确保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高精尖创新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校科研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政策支持,打造能够代表学校和学院科研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努力推进各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打造学术共同体,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集体攻关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科方向,整合各方学术力量,启动实施若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重点工程,编写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若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同时,创建一份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期刊,形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话语权。

强化内涵,统一标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才、在队伍。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文风,是党和国家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让他们以丰富的学识涵养学生、以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基因。要严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关,严把学术训练关,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以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时,要努力拓展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优化和发展。既要将国际知名专家教授“请进来”,也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走出去”,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沿选题,通过国际性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提高科研水平,更新学术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还要进一步发展与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整合力量,集成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政服务成效。构建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知识化、学科化,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关系。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必须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全面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良好格局。我们将以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聚焦、回应为基点,组建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基地、调查研究机构、信息资源门户及学术交流平台。

坚持导向,创新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强有力的学理支撑,需要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如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也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育更多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同时,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方面待遇在学校本科教学相关政策体系中同各相关专业的教师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落实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及经费投入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协调优秀教学资源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为教师跨学院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聘请外单位专家学者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政策经费支持。

(原文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人民大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做法和设想

马绍孟 杨干忠 石永义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实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四门新课,代替原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在逐步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明确任务,组织落实;抓好试点,逐步铺开;适应需要,培养师资;集中力量,编写教材;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中国人民大学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把人民大学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师资培养的基地。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马绍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杨干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石永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就承担着培养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资的光荣任务。30多年来,它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现已成为理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人民大学复校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它现在已拥有一支由教授33人、副教授76人、讲师44人以及近百名助教和教辅人员组成的力量比较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在理论教育的建设和改革中,这支队伍曾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要求和国家教委的部署,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实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四门新课,代替原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公共理论课的这一重大改革在人民大学,特别是在哲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政治四个理论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学校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组织广大干部与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的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近年来召开的三次全校理论工作会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均被列为重要议题。大家感到,在新形势下,人民大学应适应改革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新“四门”课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逐步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一)明确任务,组织落实

1986年上半年,学校成立了以罗国杰副校长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全校公共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在此之后,学校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负责具体筹划新“四门”课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学校确定,“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分别由哲学系、经济学系、中共党史系、国际政治系承担,并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教研室。

(二)抓好试点,逐步铺开

为了取得经验,学校决定先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课堂上进行试点。从1985年开始,每学期选择一两个本科班级进行“中国革命史”课的试点讲授,以听取意见,总结经验。其他班级仍讲授“中共党史”课,但讲授的体系和内容要尽量向革命史靠拢。经过试点,到了1987年,全校本科的“中共党史”课(公共)已全部改为“中国革命史”课了。“中国革命史”课从试点到全校铺开,教学效果普遍比过去讲授“中共党史”课好。学生愿听,也容易接受,认为能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教师经过教学实践,也尝到了改革的甜头,提高了对这门课改革的认识和信心。“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先在国政系本科班试点讲授,1986年作为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今年暑假后将作为必修课在几个文科系进一步进行试点。这门课教学普遍反映较好,同学们认为这门课帮助他们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助于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识当代的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1988年春选择三个文科系共200多人的两个课堂试授。从三个月的教学效果看,总体是好的,同学普遍感到这门课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较紧密,能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于1988年上半年选择一个系试点开设。这门课难度较大,目前看,效果不如前三门课。学校总的设想,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铺开,计划在1990年前实现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由老“四门”到新“四门”的转变。

(三)适应需要,培养师资

搞好新“四门”课的建设,师资培养是关键。国家教委已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培养基地之一。我们学校深感任务的艰巨、光荣,决心尽全力完成教委委托的这个重任。

关于本科班,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于1986年开始在中共党史系设置中国革命史专业,并已招收了两届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正在积极筹资并已申报,拟待国家教委批准后,于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关于研究生班,按国家教委的布置,我们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三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的培养方案,并于1987年开始招生。三个研究生班1987年共招收近50人。从1988年起,除上述三个班继续招生外,还将开始招收“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生。

我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建立上述四个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此外,根据社会需要,学校举办了有关新课程的教师短期培训班和讲习班。如中共党史系就在1986和1987年春举办了两期面向全国高校的“中国革命史”讲习班。国际政治系已举办了三期面向全国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讲习班。目前和今年暑假,有关系所正在举办和将要举办几个面向全国教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讲习班及“马克思主义原理”讲习班。此外,学校还派出教师参加国家教委举办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教师讲习班的授课,还应一些兄弟院校的邀请,负责新课程的讲授。从1987年开始,学校接收了有关新“四门”课程的国内访问学者。

(四)集中力量,编写教材

组织力量编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教材是搞好新“四门”课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领导要求承担开设新“四门”课的各系,集中力量,尽快编写出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的教材。中共党史系率先编出了供公共课使用的《中国革命史》(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正在编写供专业使用的多卷本教材和相应的阅读书目及参考资料。国际政治系先与经济学系两系联合,编出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教材。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由国政系根据新的体系新编了一本教材。该系还与全国几所设置“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兄弟院校合作,积极编写专业教材。由吴树青教授和许征帆教授分别担任主编与兄弟院校同行共同编写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公共课)将于今年暑假出版发行,由汪永祥主编的供专业课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正在加紧编写之中。此外,由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集体编写的供教学参考使用的研究性专著《马克思主义原理》,即将与读者见面。经济系也正组织编写研究生班用的教材。鉴于目前全国教材编写工作计划性不强、力量比较分散的情况,我们建议教委有关方面加强宏观指导,统一规划,多方合作,争取尽快编出有较高质量的教材。

(五)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搞好新“四门”课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前进中问题还不少。有的教师对从旧“四门”转向新“四门”思想上还未跟上来,需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否则会影响新课的全面铺开和教学效果;研究生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报考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他们专业思想不巩固,不愿当政治课教师,影响学习热情;这学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试点,由于没有教材,有的课堂是几位教师分讲各章,虽然教师配备较强,但有时发生衔接不好和重复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受到一些影响。需要使教师尽快达到通讲,最多不要超过三人;研究生班生源问题,从今年春招生情况看不够理想,需要加强宣传,扩大生源;四门新课陆续铺开后,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四门新课的授课时间,做到有机组合。总的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师资和教材的问题,这是搞好新“四门”课的关键所在。

今年初,学校领导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又专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加快新“四门”课程建设的一些设想。主要是:修改好新课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学位研究生、进修生的培养方案);在拿出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若干参考资料,写出一批科研论著;在适当时候,分别召开新“四门”课的教学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我校财经类各专业的特点,积极进行新“四门”课的试点,同时确定“政治经济学”课作为基础理论课保留下来,但由于已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要适当缩短“政治经济学”课社会主义部分的讲授时数。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的伟大号召,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教师正在深入地学习十三大文件,积极贯彻十三大的精神,决心继承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在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把人民大学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师资培养的基地。

(原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再思考

杨瑞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探讨两者的关系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基本的出发点、立脚点和主要服务对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杨瑞森,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曾任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司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理论教育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开展了较长时期的深入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上,也存在着某些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比如,我们有许多同志在要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问题上,就存在着很大分歧;我们有些高校在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某些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术性即非政治性,以及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化、用讲授专业课的办法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倾向;我们有许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至今仍未认识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他们常常误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大校名校的事情;几年来,我们虽然大力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起到的学科支撑效果和作用,并不十分明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有两张皮之感;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如果以胡锦涛同志于2004年3月18日做的重要批示(“3·18”批示)为标志,至今已5年有余;如果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为标志,至今也已逾5年。5年时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来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在此期间,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下了极大决心,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重大的和特殊措施,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多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在“3·18”批示中提出的“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

研究和讨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不能离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特定情况与特殊需要,去抽象地谈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联系与区别,去论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从一般意义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的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论就其科学内涵、学术范围而言,还是就其理论影响和社会作用而言,抑或就其管理体制和相关机构隶属关系而言,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或等同起来。但是,应该着重指出,我们所要研究和讨论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提出的特定问题,是一个同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而形成的总体思路和采取的重大决策直接相关的重大问题。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做出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意蕴,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政策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设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和组织保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学科系列并存等方面,做些具体分析。

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支撑的主要功能和职责,也是在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中加以明确表述和确立的。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长期以来为我国思想理论教育界的同人们经常关注和思考的老问题。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问题并未作为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鲜明地提出并付诸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伴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改革热情的不断提高,正确认识与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被鲜明地提了出来。于是,经过有关领导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界许多同志的充分交流和协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问题,作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一个特殊重要的问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做了专节论述和明确规定。《意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明确定位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应该说,在这里,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的主要功能,是规定得相当明确的。

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二级学科的设置是同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新课程设置相对应或相配套的,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革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是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党中央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深刻意蕴所在。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其表现形式是课程设置的改革,其实质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和说服力的根本依据或基础。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显著特点,从形式上看是各门课程的全面整合,从内容上说则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或学科依据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其基本的学科支撑,也可以有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几个具体学科共同作为其学科支撑或基础。我们看到,在党中央制定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05方案”中,不仅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问题,而且还具体提出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改革相对应的或相配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二级学科的设置。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科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应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科对应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等等。我们还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先定课程设置而后补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之间尽管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对应关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05方案”的显著特点,也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几十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国内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其根本目的和根本思路是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去增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与说服力,真正做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入脑入心。

其三,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教学部领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点的人员构成情况看,不论就申报学科点时的人员构成还是就取得学科点资格后实际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的教师均占主体地位,他们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独立机构是隶属于专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教学部领导和管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可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去单独从事纯学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也不可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职工作,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去取得理想的成绩。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科建设上取得较大成绩,就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结合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学科建设上有所建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倘若离开本职工作去设想在学科建设上获取重大成果,是难见成效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党中央为我们提供的十分宽松优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平台,去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并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其四,在我国理论界和高校中,实际上并存着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学科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应有明确定位。众所周知,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体制而言,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并列的学科体系。一个学科系列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组成部分,分别在高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院系中作为二级学科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学科系列,而这一学科系列在我国高校的专业院系中已存在很久。另一学科系列,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而新设置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六个二级学科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系列,这一学科系列作为高校独立的二级机构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管理。马克思主义的上述两个并存的学科系列,从形式上看,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学科内容上亦有所交叉和渗透。但是在实际上,这两个并存的学科系列之间并不存在着整体对部分的包含或替代关系,马克思主义两个学科系列的研究对象、学科功能和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是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区别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我们应该下大功夫,在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的关系中,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的角度,去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高校中,离开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去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科意义和社会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吸引到纯学术问题的研究上,不但背离了党中央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决策的初衷,达不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会大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个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带全局性与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

二、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角度,认真深入地研究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突出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05方案”出台提出来的。但是,这一关系问题却由来已久,并成为高校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经常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次改革中,理论教育界有许多同志曾提出并讨论过关于科学、学科和课程的关系问题,关于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同思想性、针对性、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等,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就笔者个人而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战线的一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也是笔者经常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4月初,即在胡锦涛同志做出“3·18”批示之后不久,笔者就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会上,提交了一篇题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的历史启示》的论文。笔者在研究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课程设置改革几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必须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看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应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制约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师资队伍的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都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学内容自身的科学性问题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曾经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邓小平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不但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也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自身的科学性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不仅是理论教育战线一些领导同志和广大马列课教师经常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青年学子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在笔者参加的一些高校青年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中,就有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的。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招收和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中,也先后有两位学员从不同角度研究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并将之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他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就是说,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当作科学去讲授,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讲授马克思主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也深刻地表明,凡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单位与个人,都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离开了教学内容自身的科学性,去谈论或试图获取教学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党中央在制定和实施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方案的同时,采取多种果断措施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其深刻用意是为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思想理念的重要提升,也是对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同时,亦应注意防止和克服某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的倾向。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青年学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教育课,它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相比较,在理论内容和教学要求等诸多方面,既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某些巨大差别性。邓小平在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人民、武装青年时,特别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在他看来,“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2]。在这里,邓小平从指导方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求与专业性要求的区别,这个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理论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认真领会。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重任。我们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我们在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时,切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去孤立地谈论学科建设,切不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专业理论课,切不可把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加分析地照搬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更不可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名义下,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某种“远离崇高”“超越意识形态”的“纯学术”殿堂。从新中国诞生到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历程,其间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围绕增强教学有效性这个中心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不懈探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我们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情况的考察,形成了如下两个基本观点: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有坚实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支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根据或关键乃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其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共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课的联系和区别,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结合上下功夫,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而不是用专业课去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是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名义下去削弱或取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认识与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特别重大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中,既要防止因循守旧、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倾向,也要防止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化或专业化的倾向。

三、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其一,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的服务意识,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重新审视和修订高校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学科建设规划。我国学界的一些同志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概括为“三大功能”,即学科建设自身的学术发展功能、面向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支撑功能。从一般意义讲,这一提法或概括是全面的和正确的,笔者也是赞同的。但是,笔者觉得似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服务功能问题。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中央相关文件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二级学科设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隶属关系、马克思主义两大学科系列并存等方面的具体考察和分析,得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基本的出发点、立脚点和主要服务对象的基本结论,并认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显著特点,也是党中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指导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觉得应当着重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此为视角,重新审视并修订一些高校原已拟定的学科建设规划。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有两个具体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和分析: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式问题。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这并不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时具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的具体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服务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宣传问题。有许多高校的马列课教师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是名校名师的任务,与多数中小院校和多数马列课教师关系不大。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问题的讨论,也较多地是在一些大校名校中开展的。笔者认为,大力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局限在少数名校名师范围内进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全局来说并不有利。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尚有许多具体的认识问题和政策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其二,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回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研究任务。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提出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提出的所谓热点难点问题,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展开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中以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生思想上与认识上的表现,因此,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和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高校马列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和教师魅力与威望的集中表现。还有,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与成才的有效途径。大家知道,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关注和思考许多现实性、深层次理论问题与社会问题,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某些影响,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置身学科前沿,帮助他们在学术纷争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识别思想理论是非的能力,在研究和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增长才干。不难看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完全一致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及其同当代国际国内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比较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关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及其解决途径问题,关于对某些流行的社会思潮加以分析和澄清的是非界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青年学生关注和提出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全党和全社会在理论研究与宣传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着力研究和回答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全党全社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或相关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全党全社会服务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在功能上的一致性。我们看到,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陆续组编并出版了诸如《理论热点十八题》《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等书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而这些出版物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也正是青年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普遍关注和提出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这一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两点深刻启示:一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全党全社会的教育和宣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也是相通的和一致的,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务的功能同为全党全社会服务的功能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党全社会的理论教育和宣传也可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社会功能是广泛的和大有作为的。

其三,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才,提高广大马列课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或关键性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还决定着教学的性质和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更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原有课程的全面整合,使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产生了单学科专业毕业的教师讲授综合性课程的适应性问题,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和突出。我们看到,近几年来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在研究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有一个十分理想的契机,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央为我们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平台,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高校所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尽可能多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又要以这些学位点为平台或基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他们的综合学科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形式或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其基本要求是应注重夯实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提高识别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加强领导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深信,有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继续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有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不断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局面当是毫无疑义的。

(原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

杨彦钧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既要重视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性质,又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法的作用,为教学内容服务。理论课教学法同普通教学法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理论课教学法既要符合一般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它自身的特殊规律。近二十年来,不少国家在教学法上有诸多创新,而我国则一直是传统教学法居主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更好地把握教学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应为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授之以渔,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教学法 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杨彦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必修课,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开设并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但就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状况而言,在讲授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受挫,理论同实际的反差使得为数不少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疑惑,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到底还灵不灵的问题。第二,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一些人发生错觉,以为只有专业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重要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似乎是虚的东西,并不那么重要。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有缺陷,存在着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理论课教学能够完全解决的,但也并非与理论教学全然无关。理论教育怎样做到准确、全面、系统,怎样做到深入浅出,使理论更好地同实际结合,更容易被接受,这些确实是有待认真研究的。探讨教学法问题,也是从教学自身着手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处境的一种努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在我国已进行了几十年,教师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其中就有教学法方面的。我们应该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著作。本文仅就教学法的几个问题发表些浅见。

一、教学法:实施教学的桥与船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在论述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时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教学法与实施教学的关系亦是这样。不过探讨教学法,不能只重视教学法的功能或作用,也应该(甚至更应该)注意教学法的性质。

首先应注意教学法是被决定的——为教学内容所决定。我们可以把教学法解释为教与学的方法,但是我们通常更多地将它理解为施教方法,即教师在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涉及教学的各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学对象掌握教学内容,这是教学方法的共性。但是,因教学内容不同,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也往往不同,因而显出各自的特点,说明教学法也具有个性。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普通教学法(一般)—学科教学法(特殊)—具体课程教学法(个别)的区分。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由不同的教师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去实施教学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常常有以某位教师名字命名的教学法,这说明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极具个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是学科教学法,属“特殊”层次,它既离不开普通教学法(一般),也离不开具体课程教学法(个别),同时又与这两者有所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当然要遵循普通教学法的共性的东西,但更要注重具体课程教学法的个性的东西,因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就是为了搞好具体课程的教学。比如教授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当然要运用抽象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些具有共性的方法,但更有必要采取同本学科的个性化内容相应的个性化的方法,如实验法、模型法以及数学的方法等。如果只采取一般方法,或者简单采取个别的方法,如哲学的偏于思辨的方法,恐怕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但是,具体的教学法无论怎样千差万别,它总是实施教学的方式,总是为了把某种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教学对象,也就是说,教学法总是决定于并且服从于或服务于一定的教学内容的。

注意到教学法的被决定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教学法的作用,而仅仅是为了明确其作用的性质,让它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正如注意到桥的性质是被其任务决定的,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桥的作用,而是为了确定需要建什么样的桥:是单纯走人的桥,还是人车并行的桥;是自行车和汽车通行的桥,还是也要走火车的桥。这样,才能在其有效限度内充分发挥桥的作用。就桥与过河任务的关系而言,适合的桥能够保证过河任务的完成;反之则可能车毁人亡,过不去河。教学法与教学任务的关系也是这样:好的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反之则会增加完成任务的难度,甚至带来负效应。教学法的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现为:

(1)影响学习兴趣。兴趣是极好的老师。能引起兴趣就能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反之则会减少甚至丧失动力。

(2)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任何学科(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科不同,教学的具体目标也不同,但都服从于总的教育目标,否则该学科(课程)的教学就无存在的必要。其中有的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学科目标与学校、社会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历来强调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有专业知识、有政治觉悟和献身精神的人,而各门课程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这个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是要直接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教学方法的好坏对实现这个目标关系极大。

(3)影响课程声誉。对于其他学科(课程)来说,课程声誉最多是影响学习兴趣,或者对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不利,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来说,因教学法不当对课程声誉的影响,就要严重得多,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法伴随着教育而生。注入式口授、交谈式对话,以及直观性教学法、叙述教学法、综合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教学法等,是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方法。但是真正把教学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并写出专著,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先是在英、美、法、日及原苏联,出版了一些教学法概论、普通教学法、分科教学法专著,开设了一些教学法的课程,继而在我国也出现了一批教学法译著。近二十年来,不少国家在教学法上有诸多创新,而我国则一直是传统教学法居主位,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才逐步有所改变。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法,更是极少有人专门研究。若干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李秀林教授发表过《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一文,并开设过教学法课程,其讲课提纲在他去世后曾被整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纲要》发表。除此之外,只偶尔看到一些教学法的文章,系统的专著实在少见。教学法的研究在我国虽然还只是刚刚开始,但已经大体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

(1)心理学等具体科学的成果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需要,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我国的教育传统比较偏重于知识教育,重书本、重背诵和记忆,忽视学生身心生长的规律,教材也存在突出理论而忽视心理的状况。在教学法上,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把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学,注重直观性,开展课堂讨论等,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育起过很好的作用。但后来受“左”的影响,批判教育学,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造成教学法一直处于陈旧的状态。直至改革开放,思想禁锢解除,国外成果逐渐涌入,人们才重新回到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上,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人们还注意到,教育不仅应重视个人心理,亦应重视社会心理。前者着眼于人尽其才,发展个人潜能;后者则着眼于才尽其用,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由此证明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实践,提倡集体主义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具体的科研成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使之由单调的我讲你听变成在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以积极态度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

(2)学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当前,学科分化和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日胜一日,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教学相关的学科教育学亦应运而生。学科教育学是专业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包括教学法)就应该是这样的学科。它应该着重探讨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中的一般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他们的情感、行为中特定的持久倾向,以及产生、影响这种倾向的原因,理论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等等,并据此研究教学方法。时至20世纪90年代,学生的知识状况、心理特征、思想面貌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都与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大不相同,如仍沿袭旧法,自然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所以从学科教材教法走向学科教育学,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现象,尽管这些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还极为有限,但毕竟是一种趋势,它正在对教学过程发生积极的影响。这些现代化手段的合理配置和熟练运用,同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成功运用相结合,同教师的讲述、提问、答疑、观察暗示、动作、姿态、语言、板书等巧妙地配合,使得教学过程日趋艺术化。这些人人都能、人人都会的技术,要做到纵横自如、出神入化,无意于法(则)而合于法(则),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境界,实属不易,但这又确实是教学法和学科教育学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理论课教学法同普通教学法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理论课教学法既要符合一般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它自身的特殊规律。李秀林教授曾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他的切身体验,提出哲学教学法应符合如下要求: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笔者认为这大体也是理论课教学法的要求。

晓之以理,就是要把道理讲透彻,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重点突出。关键是把道理讲透。何为讲透?怎样讲透?都不易回答,更不易做到。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认真领会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辅之以形,就是要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笔者理解,就是要把观点和材料、道理和形象、语言和仪态的关系处理好。材料要切实可靠,切忌浮夸虚假;形象要鲜明得体,切忌造作;声音要洪亮清晰,但不是越高越好;动作要大方,但不是越大越好,要掌握好度。“辅”,既指为辅的地位(不能喧宾夺主,要服从于内容),也指“相辅相成”的作用。

动之以情,就是要调动师生双方的感情。首先是教师自己要动情,而且要是真情,不是虚情。只有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爱之至深、爱之入迷,充满自信、自豪,才能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以理服人再辅之以情动人,效果自然会更好。

导之以行,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笔者认为这是为人师表者如何以身示人、以身教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来说,以身作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他讲授的内容。他是讲一套信(做)另一套呢,还是对自己讲授的内容笃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呢?二是他的德行。他应该是有道德的人。为人师表应首先从课堂做起,讲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讲大话,不讲不负责任的话,不哗众取宠;但又不限于课堂,而应一以贯之,无论何时何地都自觉遵守师道师德。否则难以服人,会大大影响教育效果。

除了上面16个字以外,还可以补充4个字:授之以渔。就是说,不仅应该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和掌握可靠的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法。这涉及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般地说,任何学科都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和能力密切相关:知识需要能力去驾驭,能力则要以知识为基础,并接受知识的引导。知识离开驾驭它的能力就会成为空洞的东西,变得毫无用处;而能力若不以知识为基础,并接受知识的引导,便会是盲目的,与动物本能无异。

特殊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如果只会背诵理论而不会应用,那就会完全失去意义。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提出,要立一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因此,毛泽东强调学校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统一,批评“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以致“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鄜县就不能应用”[5]。

能力的培养尤其关系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命运和前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显然不只涉及知识问题,还内含着极高的能力要求。因为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显然是更重要的。他们不仅应该有对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更应该有为坚持社会主义而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做斗争的能力。他们不仅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遵纪守法,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而且应该表现出实实在在地干社会主义、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授之以渔”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法宝,这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法的一项基本要求。

(原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思潮辨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王霁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包含着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剖析、透视、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社会走向问题是思潮辨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结合点。以社会走向为中心线索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综合把握,必须把它们同当今世界社会矛盾运动的实际结合起来,以社会发展的实际为背景来考察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与意图有深刻的了解,也才能通过这种辨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历史变动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关键词: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走向

作者简介:王霁,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和研究生产生了或大或小、或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他们的思维热点往往同一定的社会思潮相联系。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否应同辨析当代社会思潮相结合;如应结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结合;等等。这些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当加以探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同思潮辨析有机结合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下简称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要求,自然包含着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剖析、透视、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我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把理论教学同思潮辨析相结合,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热点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容易听进去,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以致用的问题。

社会思潮指的是一定时期内能在某一社会范围内得到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向或倾向。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反动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研究社会思潮,从科学的、进步的社会思潮中汲取营养,对非科学的、阻碍社会进步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和抵制。应当看到,凡是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思潮,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产生都绝非偶然。社会思潮总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它往往是一定时期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因而它引发了感觉敏锐的大学生的思维热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竞相亮相,一些错误的思潮还披上了迷人的外衣,一些青年学生产生困惑甚至误信为真,也就在所难免了。理论教学对此不能无动于衷。用马克思主义做思想武器透视错误思潮的真实本质,用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理论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更能使学生对我们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入耳入脑。

第二,在思潮辨析的过程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有助于使这些原理在青年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本来,有些思潮尽管有漂亮的伪装,但如果问一个为什么,认真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仔细分析一下,其错误是不难看穿的。但很多青年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做到这一点,他们虽曾学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并未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前几年,面对戈尔巴乔夫鼓吹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及其兜售的“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新思维”,不少青年学生迷惑了,甚至认为是有道理的。苏联的解体使许多青年学生从实践后果中看出戈氏理论的错误性,于是转回头来反思其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本质区别的论述,学习恩格斯关于脱离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议论人类解放的危害的有关论述,就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理论的错误所在,认清其本质,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

第三,在思潮辨析的过程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比较鉴别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千辛万苦的追求探索,方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现在的青年人并无这种经历和体验,当理论教师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他们面前时,并不感到送来的是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真理,相反,往往想从其他地方听到更“新鲜”“更有意思”的理论。这种情况表明,青年学生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由别人而必须由他们自己通过认真的比较鉴别,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价值重新“发现”出来。思潮辨析恰恰能够推动这一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社会也加以“批判”“揭露”,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不容易看出它同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本质区别。然而只要从阶级基础、理论基石、社会作用、根本宗旨等方面把两者做认真的鉴别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本质区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才是客观真理。经过认真的以理服人的辨析之后,大多数青年学生通过他们头脑的思考之后,会确认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真理,从而明白穿着时髦外衣的西方思潮其实并没有生命力。

第四,思潮辨析会给理论教学注入活力,它和正面讲授基本原理相互补充,共同完成理论教学的预期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西方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往往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而马克思主义则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然,相对稳定并不等于没有活力。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对稳定性,又要体现它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常新性,这是理论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将思潮辨析同理论教学相结合,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各种社会思潮,不论正确与否,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社会现实的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并对社会现实产生能动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思潮”,即一种总要在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领域、范围内为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群众所掌握或认同,亦即有某种程度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的思想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思潮总是“动”的、“新”的、“活”的,这是它能打动青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发展的、常新的、当代的,但要真正体现它的这种常新的本性,必须使其基本原理同现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当代社会思潮,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原理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在分析比较当中鉴别出了谁是真理,这就使理论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不难看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当代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与通过这种辨析来掌握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处于深刻变动的形势下,理论教学与思潮辨析相互结合的要求更显得突出和迫切罢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二、社会走向问题是思潮辨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结合点

在当代,由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走向的问题被再度突出,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社会走向既是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与交锋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理应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社会走向便成为思潮辨析与理论教学的一个结合点。

(1)社会走问是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与交锋的焦点。

当代社会思潮种类繁多:政治思潮、经济思潮、哲学思潮、文化思潮……作为理论课教学,不可能涉及如此众多的学科领域。为此,必须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找到产生和支配各种社会思潮的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当代的社会走向问题。

所谓社会走向,是指具体社会形态向前运动发展的走势与趋向,它是人类历史的客观运动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具体表现。社会走向同人类历史客观运动的规律性相联系并受后者的决定与制约。它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关于社会走向的论争,则同人们的主观意识相联系,是社会变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出不同阶级、集团的人们对社会变动的观点、对社会变动的预期以及准备如何影响社会变动等。纵览当代世界的各种思潮,归根结底来讲,它们都受当代世界深刻变动的影响,每一种思潮不管其是否具有自觉意识,都要从自己的角度参与世界历史的变动,影响力越大的思潮,它对社会走向的牵动作用就越明显。在人类社会中,社会思潮的论争往往预示着社会变动的出现。社会变动越深刻,社会思潮的论争也就越激烈。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其主题,但其变动的深刻与影响仍然是巨大的。这样以社会走向为主题的思潮论争就更加鲜明、突出。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人们比在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条件下更有条件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问题,更容易对社会走向的前景产生多种看法并由此产生各种论争。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共处,二者之间既斗争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作,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与依存相互交织的奇特局面。这些不仅推动了思潮的活跃,而且使思潮论争背后的社会走向问题更加突出。

拿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空前活跃,特别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涌现出多种思潮的论争。这种论争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说明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同的意见、观点或方案,因而应当允许它们互相争鸣和论辩。另一方面,透过思潮的论争也可以看到,某些思潮实际上是以争论改革的形式传播它们关于社会走向的主张。比如在改革过程中屡次出现的“私有化”的思潮,每当改革深化或遇到困难需要找到对策的时候,这种思潮便出来表演一番,似乎不搞私有化就没有出路。其实,这是以改革思潮的形式宣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搞的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围绕改革和开放问题而出现的这一思潮论争,恰恰涉及社会走向这一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情况表明,我们在思潮辨析的过程中,不能就思潮论思潮,必须把思潮辨析放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动从而引发的社会走向论争的大背景当中,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要害,也才能使思潮辨析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应当关注社会走向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学说。列宁说过,随着社会政治形势以及无产阶级直接行动任务的改变,“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6]。理论教学在不同的时期中也应当突出不同的方面。就思潮辨析来说,社会走向问题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当中,人类历史的客观运动规律同社会走向问题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前者所着眼的是人类社会的总体运动,是撇开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而得出的一般的抽象,是对人类社会运动的最高的概括;后者所着眼的是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所应当具有的走势与趋向,是人类历史运动在某一“关节点”上的具体表现。人们只有通晓人类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才能正确解决具体的社会走向问题;只有搞清楚了具体的社会走向问题,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现在,世界历史运动正处在“世纪之交”,社会走向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各阶层的人们都在思考自身的调整、变革、改革以及社会运动方向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理论教学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运动一般规律的学说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回答社会走向论争的问题,从而对现实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改革、变革有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综上所述,在当代形形色色社会思潮背后,有一个制约和决定它们的共同主线,即当代社会的走向问题。各种思潮,其实都是从某一侧面反映当今世界的变动,并提出它们关于社会走向的主张。只有抓住这一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加以辨析,才能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理清其兴衰演变的脉络,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性。显然,在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变革的形势下,在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社会走向的情况下,思潮辨析应以此作为中心内容。

三、以社会走向问题为中心线索,辨明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和意图

怎样才能紧紧抓住当代社会走向论争这个主线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辨析,从而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呢?我们认为,总括地看,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由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动所引起,并反映这种变动的社会思潮;第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第三,除上述国家以外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上述三种思潮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从各自的基点上回答现实社会的社会走向问题,同时相互影响,共同表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在思潮辨析和理论教学中,对这三种思潮应动态地而非静态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进行思考。

(1)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动与社会思潮起伏。

这里的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它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一方面,从本质上看,它已日趋腐朽和没落;另一方面,从现象上看,它又具有相当的实力。有人曾把西方资本主义比作夕阳,夕阳在向下沉落,但同时仍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发出耀眼的余晖。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当今资本主义的处境和地位。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具有这样的矛盾二重性,因此,各种思潮的论争必然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区别情况,仔细甄别。

其一,借某种新情况的发生宣扬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论证资本主义不朽性的社会思潮。在当代西方思潮当中,这类思潮最具有欺骗性和反动性,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和批驳。属于这类社会思潮的大致有: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的资本主义“变性”思潮,认为新技术革命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弊端的“技术统治论”思潮与未来主义中的“乐观派”思潮,等等。这些思潮的共同点是强调资本主义在发展和变化,并用这种变化来掩盖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在社会走向的问题上,是肯定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因而是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其二,由资本主义腐朽性及其现实矛盾所引起,但并不能科学反映和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社会思潮。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丛生,现实的冲突与矛盾必然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中,并酿成社会思潮。比如,在资产阶级“未来学”学派中,由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正在产生出比它“创造”的财富“更多更有害的垃圾”,从而认为社会发展的前景暗淡的“悲观派”思潮;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苦难的根源,公然炫耀对理性与科学技术的敌意,从而宣扬非理性主义的当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政治思潮中,由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陷入了“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又不同意马克思的阶级革命观而主张另搞一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等等。这类思潮与上述宣传资本主义不朽性的思潮有所不同,一般地说,它们不属于官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潮。虽然其中的某些思潮对资本主义也持批判态度(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但它回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并不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因此,对这些思潮既要看到它们的产生根源,又要通过分析指出它们的错误。

其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运行当中产生的,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可能会有借鉴作用的一些社会思潮。任何社会都有根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两个层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根本制度不同,但具体体制可以相互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基本社会制度,也要经常解决具体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具有不同观点的社会思潮。比如西方经济学思潮,不论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战后都频繁变换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两大流派。这两种思潮就其本质讲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而产生的,都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但是也要看到,它们对具体经济运行的探讨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不能一概排斥,而是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思潮的观点,分清糟粕和精华,结合我国实际,为我所用。

(2)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思潮论争。

当代社会主义所走的既是一条具有光明前途的希望之路,同时又是一条历尽艰辛坎坷的困难之路。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也要伴随着思潮的论争,并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对这些思潮也要结合社会走向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受敌视社会主义势力的煽动与内部反社会主义势力勾结所形成的具有破坏性的反动思潮。对此必须有清醒头脑,予以坚决的批判、抵制。属于这一类的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这类思潮不论以何种面貌出现,本质上都是要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即在社会走向的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前途,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前途。其中有的思潮也可能表面上不主张资本主义,而主张搞“真正的社会主义”,可如果按它们主张的那一套去搞,实践的结果只能是倒向资本主义。因此,对这类思潮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其二,在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由于对新旧体制的交替看法不一或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各种思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大量的矛盾、困难和问题。由于我们对这一过程中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观点不同,再加上各方面的复杂原因,一些思潮会在社会上流行。比如“拜金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读书无用”思潮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思潮往往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同缺少正确而及时的理论引导往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当引导学生看清我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及要求,看清改革的大趋势,避免盲目跟着错误思潮跑。

其三,在对改革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为了进行实践探索必须容许进行理论探索,这是毫无疑义的。有不同的改革理论,就可能形成不同的改革思潮。如何看待这些改革思潮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创新,是通过对具体体制的改革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就是说,对具体体制的改革不能偏离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目标,这是区别各种改革思潮的一个根本界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各种改革思潮都是以“改革”的面貌出现的,我们的任务是透过它们的改革主张看其在社会走向问题上持何种观点。当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化地判定,必须慎重对待和具体分析。

(3)社会主义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思潮。

这里所指的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发展中国家,即受少数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和欺负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战后纷纷独立,但后来又陷入新殖民主义的枷锁之中。近年来,这些国家为了摆脱新殖民主义实现发展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因此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

其一,以实现自身发展、摆脱依附为主旨的各种社会思潮。比如以普雷维什为创始人的“发展主义”思潮,以一些理论学派兴起共同促成的“依附论”思潮,等等。从社会走向的观点看,这些思潮代表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抗争,符合进步的历史潮流,因而应当予以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思潮的代表人物从本质上说,反映的是本国资产阶级的要求,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抗争是有限的,他们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方案也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对这类思潮的实质与作用也应具体分析。

其二,由这些国家发展道路问题引发的思潮。这些思潮同社会走向问题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就是这些国家究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等各种复杂原因,在这些国家中“中间道路”思潮(即这些国家的一些政党和个人主张走一条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的道路)有一定影响。对于这样的思潮,必须把它放到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共处的复杂斗争背景当中进行考察,揭示它名为“第三条道路”实际仍是资本主义道路的实质。

综上所述,以社会走向为中心线索对当代社会思潮进行综合把握,必须把它们同当今世界社会矛盾运动的实际结合起来,以社会发展的实际为背景来考察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与意图有深刻的了解,也才能通过这种辨析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历史变动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原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问题

郝立新

摘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这一事业的主体机构,其建设需要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使命和发展向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牢记其使命,以学科建设为重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办院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 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郝立新,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置是当代中国高校的重要特色,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国内存在两百多个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思政课教研室基础上形成的学院,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以思政课教学为主,这类学院可以称为教学为主型的学院;二是依托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学院,既承担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思政公共课,又承担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相关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开设,这类学院可以称为教学科研型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负着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研机构建设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保障条件。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我们置身于种种复杂的情势中,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响与各种社会思潮泛起同在,良好的政治大环境与复杂的社会心理并存,高校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公共课和其他学科专业课的认识程度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对待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这一事业的主体机构,其建设需要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使命和发展向度

一般而言,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院也如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既具有大学里一般学院所具有的这三大使命中的共同的功能,同时又具有许多特殊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朝着三个目标努力。笔者把这三个目标概括为三个“地”,即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推出科研精品的学术高地、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形成向教师教学倾斜的激励机制,建立确保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先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素质的各种专业的青年学生,又要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又一重要使命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应自觉提升学科的科学内涵和自身的学术水平。打铁还须自身硬。加强科学研究是练就硬功夫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结合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殿堂、学术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担当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国家和社会奉献思想和智慧。宣传教育不仅要面向学校,而且要面向社会,要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应该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前沿,还应该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镇。

要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坚持三个向度。

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很不容易。这种不容易既有大学老师的共性,也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特殊性。笔者想借用时下人们喜欢用的几个“度”来谈谈笔者的理解:一是“高度”,二是“厚度”,三是“角度”。

首先,要有高度。高度是指立足点的高度。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高度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要有实践的高度、理论的高度、思想的高度。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高度决定了思想的高度。要立足社会实践,善于把握时代的特征和走向,从时代的坐标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其次,要有厚度。厚度就是要有深厚的学术积累,要有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重感、分析的深刻感。例如,对信仰问题、价值观问题的阐述都是需要相当的理论功底的。我们的宣传性很强,例证性也不弱,但学术性、科学性有待加强。大学生很看重和比较容易接受说理的逻辑力量、思想史的力量。理论界、学术界也对厚度的标准给予较大的权重,这是有道理的。加强理论的学术性、科学性,是不能忽视的方面。

最后,要有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特指研究或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视野。例如,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民族利益或国家核心利益的立场。此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还应有独特视角,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例如,要善于从比较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国际视野来看问题。这既是做好科研的重要素质,也是在教学中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建设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其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等提法备受关注。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种特殊重要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中国面向未来发展必然选择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创新精神。对于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思想宝库,实践则是永不枯竭的活水之源。

要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面临的情势和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商品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倾向较为严重。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基本理论研究领域,不能创造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具有缓慢实现的特点,导致严峻的社会环境压力。其次,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存在一些脱节、冲突、漏洞,导致在一些高校中,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越来越大,理论上原则上应当处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反而处于相对弱势和边缘地位。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其他学科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和思想偏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研究者承担了过度的、有些是不应有的压力。最后,学术研究方面,存在非意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危险倾向。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积极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但有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方法论自觉和问题意识,受到一些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过度影响,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盲目求新求异,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及其辐射作用,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有的学者轻视现实,片面追求学术性,回避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缺乏自觉的中国问题意识,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盲目迷信西方学术标准和话语体系,对西方命题、西方问题简单移植。马克思主义研究常在学术准备不足、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急于出成果,急于谋评价,造成很多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造成某种虚假繁荣。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以及服务大众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要面向世界,必然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价值观的格局,必然要面临各种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必然要在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民族与世界的交往中做出抉择。高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平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在这种情势下,中国高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和文化特色尤为艰难,但尤为重要。重视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的一条宝贵经验。在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是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方面和举措,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作用。与此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一般而言,优势学科是相对于劣势学科而言的。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就必须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升,要超过或优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一般水平。这一目标的提出,是由这一学科在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顶层设计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抓住了高校思想文化发展的“牛鼻子”和“软肋”,找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

《意见》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领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成为优势学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地位与影响力的明确要求。但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我国的学术影响力与这一目标尚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突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差距,与国际一流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差距。我们需要以充足的理论自信继续加强理论创新,需要通过与经典著作、与当代理论和时代课题的积极对话,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需要通过借鉴与应用国际学术方法和规范,融入全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影响力。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始终不脱离中国社会与人民群众对理论思维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和再解读的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充足和可靠的理论素材。

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生命力和在今日中国的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和国情意识,拓展时代视野和世界眼光,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和学术规范,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和价值性、实践性和理论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和难度。当前推动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必须注意几个重要抓手:在体制上,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要突破口,要以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贡献为主要权重指标,要把理论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避免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的评价方式;在人才培养上,要把重点放在学科带头人、理论教育家的培养上;在学科机构和学术平台建设上,要加大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同时要建设一批学术高地,例如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一批思想智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发展。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必须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对象的特点,以科学逻辑的力量征服人,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通俗地说,就是要说清道理、讲好故事、系好“扣子”。

要向学生讲清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基本“道理”。要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既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要善于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回答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打铁还需自身硬。讲授者必须熟悉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这一看家本领。在教学中,在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在形式上要注意阐述的清晰和表达的生动,这样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

要向学生讲好故事。理论需要事实来支撑,要把历史故事、生活案例、模范事迹等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大家熟知的案例教学内容相当多的是中外历史。以史载道,以事喻理,历史是优秀的教科书。其中,思想文化史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放在人类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来考察、比较和阐释,以彰显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要讲好“模范”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定的人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行为形象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学习和模仿是思想观念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往往存在“英雄情结”,他们容易成为心目中崇拜对象的“粉丝”。这表明人格影响力的巨大。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靠观念的灌输、口号式的教育,而应多宣传、宣传好那些积极献身于国家建设、致力于造福人民、爱国敬业、踏实做人的“好人”。他们身上散发着感染人的魅力,是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格体现,他们以人格魅力诠释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要为学生系好“扣子”。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颗扣子,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无德不立,教无道不兴。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授业”者,还应该是传播正确价值观、帮学生系扣子的“传道”者。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广大一线教师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说道理,讲故事,系“扣子”,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模式。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系统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理论讲授是基础,专题教学是精华,实践教学是提高。在系统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手,提炼与课程相关的专题,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研究专长与学术兴趣,开展专题授课,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回到学校展开深入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和所学理论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参观考察、案例分析等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多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牢记其使命,以学科建设为重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办院水平。

(原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3期,收入本书时做了校改)

同类推荐
  •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本书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界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作者着力探究了三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是如何维护公众的舆论权,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其二,是如何对公共舆论进行适度干预,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有限性或边界问题;其三,是政府如何在前两者基础上,正确引导公共舆论,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最后,在我国,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旨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研究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不仅仅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发展的呼唤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官德修养读本

    官德修养读本

    本书是根据国家推出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基本精神编写而成的。其中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者关于道德建设和官德教育的精典论述,并结合诸多实际案例和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思想进行分析,为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官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秉承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多视角深入、多层次架构、全方位汇览的放射性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提高思想、加深认识、匡正观念、涵养道德和提升理论水平方面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 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此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此相应,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信息、服务等产业,而不是依赖于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版权、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了重要的财产形式,体现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了重要的社会财富。同时,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体现知识产权产品的复制极为简单快捷,而且成本很低。因此,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防止他人偷窃自己的财富,就成了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通过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阐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实践发展本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是它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之被遗忘的雪之吻

    王俊凯之被遗忘的雪之吻

    飘落在天堂上的樱花不是最完美的,爱上你究竟是对是错......
  • The Mountains

    The Mounta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界道主

    三界道主

    无故重生,成为荒古叶穆,不知自身是谁?但他却身藏惊天之秘,是谁在摆布他的命运?十万年前,上古时期,三界大战,三大帝君将天地搅得天翻地覆,妖界崩溃,人界大劫,冥界封闭,天界不通,是以荒古大地十万年来无一人飞升天界,是何原因发生三界大战?叶穆持本心,问心无愧,不忘初心,举世皆敌之时,徘徊在生与死,情与仇的边缘,他也不曾迷失本性。他一直追寻修炼的最高境界,只为解开自己的身世与自身的惊天之谜!也为了能够和心中的她长相厮守。
  • 蜀山奇缘

    蜀山奇缘

    小说以虚构的神话时代为背景,通过当时的恩怨,对神仙,妖魔进行描写,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离奇画卷。
  • 万星神王

    万星神王

    化魂?兵魂?还是器魂?总在为该有哪个武魂而烦恼!
  • 我在游戏世界捡碎片

    我在游戏世界捡碎片

    叶星辰在放学回家后,突然发现自己玩的游戏和别人的不一样了。它能在游戏里面捡到各种各样的碎片,才艺,游戏技术,豪车,基因药剂。叮咚捡到黄色碎片奖励绝地求生狙击精通叮咚捡到蓝色碎片奖励王者荣耀李白精通叮咚捡到白色碎片奖励保时捷限量版跑车一辆。从此叶星辰开始了逆天之路,温柔漂亮的女同桌,女主播,女明星都说着要追自己。(这是一本爽文,没有虐主,没有虐主,没有虐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先知的遗产

    先知的遗产

    一个视荣誉为性命的王子;一个整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匪帮小杂役;还有一个一心想出去闯荡的年轻女法师,三个人迥异的生活究竟会奔向何方?这里有几千年的历史和宗教,有三个各有特色的大洲:无论是一天大多数时间里都被酷热统治的波斯蒂亚特,还是两千年前就陷入永夜的雷吉斯特,亦或是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的米德尔加,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传奇。
  • 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

    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

    每个人都有一段遗憾的往事,放手现在,趁你的青春还在,不要等到逝去时,才后悔莫及。爱情其实就在你的身旁,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当只有你下定决心去努力时,它才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如果,时光能够倒退,你愿意回到哪一年?那些年?这些年…
  • 蛰伏半世情

    蛰伏半世情

    【首发,有侵必究】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逝水流年,笑过,沧海桑田,经历过,人情冷暖,承受过,缘深缘浅,痛过,爱恨别离,感同身受。既来之则安之初相遇,她见到了他,他眉眼装满了星辰,一眼边难以忘怀。再重逢,他是一人之上的帝王,帝王无情谁又不知?后嫁他,他是尽力尽责的丈夫,他愿在这勾心斗角的后宫伴他一世。人总有无奈之,她拿了他一直维持生命的灵珠,他逝了
  • 人在,心在,梦就在

    人在,心在,梦就在

    曾经的你是不是有一个自认为完美的梦想或许他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完美可是依旧拼了命的想去完成它去实现。来吧!看一看我们的梦想,我们实现的方式有何相同的地方?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