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9000000002

第2章 策略篇

智谋是产生策略的源泉,策略是运用智谋的方法。没有智谋而大讲策略或没有策略而定智谋,都好比木偶演戏,虽然变化多端,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达到出神入化的时候,智谋也就被发挥到极致了。

公子突设计破敌

春秋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虽存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实权,只是一具政治空壳。公元前8世纪,郑国在诸侯国中势力渐渐强盛起来。强大起来的郑国,很想在中原有所作为,进一步奠定其在诸侯中的地位,但戎人的不时侵扰,成为困扰郑国发展的障碍。

当时,在今天河北卢龙和山西交城、平陆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被统称为戎人。戎人士兵在数量上虽然比中原各国要少得多,但作战勇敢,敢打敢冲,战斗力很强。他们平时以部族为单位,作战时联合成一个群体,以步兵为主,机动灵活,时聚时散,常常侵入中原。当时,由于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于是郑国就成了他们经常侵入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敌人,国君郑庄公很是头痛,不平定后方的戎人之乱,就无法向前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但同戎人作战又总无从下手,一不小心还会吃败仗!

这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举进攻郑国。郑庄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担心难于取胜。公子突见父亲在对戎人出兵的事情上迟疑不定,就问:“君父为何迟疑不决?”

郑庄公说:“戎人是步兵,而我们善于车战。两军交锋,我们的战车虽攻守兼备,但远不如步兵灵活,我怕他们突然从后面绕到前面袭击我们。”

公子突听后,便献计说:“戎人有勇无谋,又不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纪律松散,对付戎人,必须智取。我们先派一些勇士作为钓饵,和戎人一接触便向后退。您事先设下三道伏兵等待他们。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们轻率而不整肃,贪得无厌而不讲配合。打仗胜利了,争名夺利,各不相让;失败了,又各奔东西,互不相救。他们见我军后退,前面的人为抢财物和俘虏必然贸然前进,遇到我们的伏兵,他们定会迅速奔逃。而后面的部队也不会上前相援。敌兵没有后继者,就会全线崩溃。我们只要再进行围剿,全部歼灭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如此一来我们多年的心头之患就解决了。”

郑庄公认为公子突说得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策,派大夫祝聃带兵设下三重伏兵,并告知祝聃,切记要等到敌人进入第二重伏兵地带时再发动反击,然后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诱敌。郑军的小股部队遇见戎人的部队时,稍一接触即伪装不敌,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戎人的士兵见到遗留下的武器和军用物资,马上你争我夺,一片混乱,并乱作一团地向前冲,当小股部队将戎人军队引入第二道埋伏地点时,祝聃领兵突然杀出,将敌军分割成两段。前面的戎人利用他们的勇敢不畏死地冲过第二道伏兵,前面还有第三道伏兵等着他们,果然如公子突所料,后面的戎人部队遇到伏兵不顾前面的部队正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后退逃走,于是,事先埋伏好的一直没有发动的第一道伏兵又把这一部分戎人部队团团围住。戎人部队被分割成了两段,前后不能互相照应,又都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戎人步兵的机动性优势顿时无从发挥。这时,郑国军队战车的强大力量得以发挥,不但能够轻松抵御戎人步兵的冲击,而且攻击起被围困的戎人步兵毫不费力。最后,戎人在这种前后夹击中全军覆没。

公子突的妙计帮助郑国一举消灭了长期困扰后方的戎人,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充势力,不久便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悟在当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公子突诱敌之计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知彼知己,对敌我双方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戎人勇敢,但军纪不严,军心散乱,他们得胜骄傲,贪图战利品而轻兵前进。他们遇挫而馁,不顾全局,互不相救。这是他们的劣势所在。而郑军善于车战,这就是优势所在。

“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人不能在更高意义上理解对自然的“征服”,一味地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及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存。

总之,只有在更高意义上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才真正有可能战胜自己,克服困难,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合理解决一切问题。

楚王战绞侯

公元前700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屈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他向楚王献上一条“抛砖引玉”的计谋。

屈瑕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问他诱敌之法。屈瑕建议:“现在绞城已经被围困一个多月了,城中缺少薪柴,此时,我们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当他们运柴返回时,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前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时候,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听后觉得计策虽好,但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洞悉楚王疑虑,于是又说:“大王请放心,绞国不仅国小而且人民容易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樵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侯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火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五天,收获不小。绞国士兵见有利可图,于是出城劫夺柴草的人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像前五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地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到伏兵才发现已经没有了归路,绞国士兵死伤无数。

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却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悟在当下】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

现代商战中,要合理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综合实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

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首先称霸,成为诸侯中的大国。当时在晋国南面还有两个小的诸侯国,一个是虞国,一个是虢国。虞、虢两国同姓近支,关系很密切,又因为都是小国近邻,唇齿相依,很早就订有盟约,一旦有事,两国互相派兵援救。长期以来,这两个小国就用这种办法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也没有哪个强国有实力能一举同时吞并这两个国家。

这时候,晋国的晋献公为了进一步扩充疆土,称霸各国,就想兼并邻近的虞、虢两个小国。但要想吞并这两个小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国如果袭击虞国,虢国会出兵救援;晋国如果攻击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

公元前658年,晋国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当时,晋国有两件镇国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晋献公每日都要骑驾良驹、赏玩美玉。荀息建议晋献公拿出这两件心爱的镇国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有点舍不得。

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是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派出使节来到虞国,向虞公表达了两国交好之意,并将两件镇国的宝物送给了虞公。虞公得到良马和美璧,又自以为结交了强大的晋国,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拉拢了虞国后,就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终于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听说后,马上进宫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不能答应的,我们虞、虢两国,世代交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而且,强国环临,如果失去了虢国这个长期以来的伙伴和军事上的盟友,我们的国家很快就会灭亡!”

虞公却说:“我们已经结交上了强大的晋国,现在晋国终于有求于我们了,我们怎么也不能得罪啊,得罪晋国岂不马上惹祸上身?为了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于是就同意了晋国借用虞国的道路,进攻虢国。为此,虞、虢两国断交了。

晋军顺利地通过虞国道路,前往攻打虢国。没有虞国的帮助,弱小的虢国很快就被晋国打败,晋国没有费什么气力就取得了胜利。晋军班师回国时,晋军统军大将里克把劫夺的部分虢国财产送给虞公。虞公大喜过望,越来越认为结交晋国、放弃虢国是正确的选择,就盛情款待晋军大将里克。里克这时趁机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而且需要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还自以为有晋国的大军在国内驻扎,其他强国就不敢随意来犯。

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借口前去迎接班师回国的里克,来到虞国,虞公出城相迎。晋献公就约请虞公外出打猎。虞公打猎不一会儿,就看见京城中起火。等到虞公赶回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国士兵又从虞公的住所搜出了晋国战前送给虞公的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回到晋献公的手中!

【悟在当下】给贪图小利者小恩小惠

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虞国之所以被晋国灭亡,原因有很多,但与虞公贪图小利、看不到危险有直接关系。战争总是围绕一定的利益进行的,因此,“利而诱之”谋略应用在作战过程中屡试不爽。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策略也被各个领域的人广泛使用。不过,这一谋略的有效实施是有条件的。对贪利者,可以引诱其上当;对不贪不愚之人,则很难奏效。

郑庄公韬晦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因为她娘家姓姜,丈夫的谥号是武,所以人们就叫她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两个,生庄公时武姜难产,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并从心里很讨厌庄公。

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王,她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继了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将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回答说:“制这个地方是非常险恶的城邑,虢叔就死在这里,除此以外,别的城邑我都照您的吩咐办理。”于是,武姜就要了京。庄公让共叔段居守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因为京这个地方的规模太大,与共叔段的身份不符,此事在众臣中引发争议,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那可是国家的祸害呀。古代圣王的规定: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这个都邑的规模不合法度,这不符合古代圣王的制度,您将要承受不了。”

庄公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么能躲避这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可能满足!不如及早给大叔安排个地方,别让他的势力发展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杂草尚且难以根除,何况是国君那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了不义的事,必然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

过了不久,大叔又要求把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上的两个城邑在名义上属于庄公,而在实际上属于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您将要对他怎么办呢?要是把君位让给大叔,我请求去辅佐他;如果不给他,那我请求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

庄公说:“用不着你着急,他将要自己赶上灾祸。”

过一段时间,大叔又收服了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郡邑,领地扩大到廪延。子封说:“行啦!大叔的势力要再雄厚,将会夺得民众。”庄公说:“做不义的事,必然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势力再扩大了就必将垮台。”

大叔修治好了城郭,聚集百姓,修理了盔甲兵器,装备好步兵,准备袭击郑国国都,而武姜将为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庄公听说了他们行动的日期,就命令子封率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攻打到鄢。五月辛丑,共叔段逃到共国。

【悟在当下】以守为攻,后发制人

这个故事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的一场斗争。在弟弟和母亲的步步紧逼下,郑庄公运用韬光养晦之计,表面上佯作“愚”而无能,实际上则暗藏杀机,慎重行事,以守为攻,后发制人。

韬晦之计运用于现代企业经营中,即暂时避开市场的竞争热点,不动声色地开发新产品,研制新项目,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从而一举占领市场。

孙武练兵,杀一儆百

春秋时,齐国人孙武,带着他的《孙子兵法》到了吴国,呈给吴王。吴王细细阅读后对伍子胥说:“孙武的这十三篇兵法好极了,他真是个奇才!”于是命伍子胥去请孙武来王宫相见。

见面之后,吴王说及本国兵微将寡,问孙武怎样才可以扩军强国。孙武将当前形势做了分析后,便说:“我的十三篇兵法,不但可施于军旅,还可以动员妇人女子,驱而用之!”吴王大笑起来,说:“我从来未曾听说过可以训练女人上战场杀敌的!”

孙武说:“不相信可以当面试试,如不成功,甘当欺君之罪!”“真的吗?”吴王说,“好,且看看你的本领!”于是就在后宫选出180名宫女,交给孙武接受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命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两队队长,又令所有宫女,每人各执一支戟。孙武说:“军旅之事,纪律森严,有赏有罚,号令必行。”孙武把宫女编成左右两队,右姬管右队,左姬管左队,各拿兵器,示以军法:一不许队伍混乱;二不许交谈喧哗;三不许私自行动。

第二天一早,全体齐集校场训练,吴王也坐在楼上观看。180名娘子军全副武装,右手握剑,左手拿盾,分站两旁。吴王看见心爱的宠姬威风凛凛,心里着实欢喜。孙武升帐,传令布阵,将黄旗两面,授给两位队长,令为前导,众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伍,十人为总,要紧随相继,不得脱离。听鼓声进退,脚步不得混乱。传谕已毕,令队伍皆跪下听命。一会儿,孙武又下命令:“鼓声一响,两队齐起;鼓声再响,左队向右转,右队向左转;鼓起三通,各挺剑互斗。锣声起后收兵!”将规矩讲得一清二楚。

号令一出,众女都掩口嬉笑起来。击鼓的军士禀告,第一次鼓已击过了,但她们有的起,有的跪,参差不齐。孙武站起来非常严肃地说:“规矩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可再申前令,解释清楚!”军吏奉命再大声告谕一次。鼓吏第二次击鼓,这些女子依旧嬉笑耳语,挨肩斜倚,乱成一片。

孙武忽然双目一瞪,大发虎威,喝问:“执法吏何在?”“有!”“我已说过,规矩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今已约束再三,号令已明,却明知故犯,违反号令,就是军官和兵士之罪。”左右见孙武正发怒,不敢违抗,便将两姬捆绑起来。

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急命人持节驰救,令曰:“寡人已知将军的用兵能力了,但两姬乃寡人心爱之人,非此两人,食不甘味,睡不安寝,请看在寡人面上,赦免一番!”孙武拒绝,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奉命为将,若听君命,赦免有罪,将何以服众?斩!”

不一会儿,两姬的头颅挂起来,宫女无不身体发抖,牙关发颤,诚惶诚恐地跪在帐下听令。

孙武又将副队长任命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宫女们前、后、左、右、跪、起都符合规矩要求,没有一个敢出声的。

自此之后,吴王深知孙武善于用兵,于是拜孙武为将军。孙武纵兵驰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捷报频传,显名诸侯,使吴王阖庐称雄一方。

【悟在当下】杀一儆百

所谓“杀鸡儆猴”“杀一儆百”,就是威慑恫吓之意,这是权术,是驭众手段。步骤划一,法令贯彻执行,必须依靠严厉的手段。军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不能令行禁止,就不会有战斗力。同时纪律应该是无私的,罚不避亲,行不畏贵,法才有权威性,令才有号召力。

管理现代企业和机构,也同治军一样,要有严明的纪律和有令则行的作风。在执行纪律中,做到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不受个人因素影响,不可感情用事。以一警众,是为了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秩序和纪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时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了把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别的诸侯国,其中重耳流亡到了楚国。

重耳流亡楚国期间,楚国的成王结识了他。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楚地更是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然而,当时群雄皆起,诸侯争霸,发生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终于因为不和而发生了战争。由于楚国比较强大,因此统军大将成得臣就想要先发制人,率领楚国大军重兵压境。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晋军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想不开,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道理?”大将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成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成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紧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也不迟。”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他率领军队步步紧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辞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对我的恩惠,我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一直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还是不肯罢手,那么,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从不把晋人放在眼里。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撤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这时候,晋文公又发出命令,让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要再追杀。成得臣由此逃了出来,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楚国。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胜利回国。晋国胜利的消息传到周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后还能打败楚国,所以立下大功。周襄王亲自去慰劳晋军,于是晋文公趁此机会,给周襄王造了一座新宫,并约各国诸侯召开大会,订立盟约。

从此,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悟在当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避三舍”是指退让、忍让和回避,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以求避免冲突。在古代,一“舍”即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晋文公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信守诺言,真是难能可贵。

现在说的“见到那个家伙,谁都会退避三舍”则是指远远躲开某人的意思。人间世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若全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未必有好结果,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时候,适当的礼让更容易赢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你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将相和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纷自立为王。七雄各占一方,其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昭襄王曾设计用十五连城换和氏玉璧,实际上是要以强凌弱欺负赵国。赵国蔺相如足智多谋,舌战强秦,完璧归赵。回国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廉颇听说后怒气冲冲。回想自己连年南征北战,蔺相如只不过是凭借着口舌之辩,况且他未经过大战却官居自己之上,因此廉颇怨气冲天。

一天,有门客进来报告说:“蔺相如赴宴,街上人民高声欢呼丞相,非常荣耀啊!”廉颇闻听气往上撞,心想:何不拦住去路好好羞辱他一番。于是率领仆从来到大街上,将人马一字排开在蔺相如必经的要道上。蔺相如车马行至此处难以再往前进,连忙吩咐绕道而行以免伤了彼此的和气。廉颇又穿过小巷挡住去路,蔺相如说:“这老将故意拦挡去路,我退让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再次吩咐从人另寻别路去赴宴,谁知廉颇又一次追赶到前方。这次拦路更鲁莽,命仆从口出不逊,说短论长。蔺相如镇静心神,细细地琢磨:“这老将虽年过花甲却像孩童一样,竟忘却将相不和乃是国家大忌。”于是,令从人将车马退转,罢宴回府,这时候廉颇才得意扬扬地大笑起来。

不久,这件事就传遍大街小巷,惊动了大夫虞卿,他便入朝禀告大王。赵王听后沉吟了半晌,认为这件事关系国家兴亡,连忙命虞卿快去调解,并告诫虞卿必须要二人和好。

虞大夫领命先到丞相府。虞卿说:“我最近听说老将廉颇得罪了丞相,挡路三次。多蒙丞相宽宏大量,我奉王命特来问候。”蔺相如说:“我为国家而退让,众诸侯国畏惧他武艺高强,但我并不怕,我只是担心,倘若我们同室操戈,那强秦一定会乘虚而入。我一定不会与他冲突的。”虞卿点头称赞。

虞卿又来到将军府,通禀后与廉颇相会。虞卿说:“我久慕老将军知兵善战,威镇诸侯。这朝中文有蔺相如、武有将军您,何愁赵国不富强。”廉颇听后怒容满面:“那蔺相如是何等之人,不配伴在君王之侧。提起赵国安危唯我一人独掌,那蔺相如他有何能保国安邦?我管叫他丞相做不长。”虞卿摇头微笑道:“老将军,蔺相如只身入强秦谁敢前往,不怕油锅威吓,气吞八荒,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渑池众诸侯的面前羞辱秦王。他不怕油烹怎能怕将军你,蔺相如有远见不和将军论短长。那秦王若知你们将相不和,一定会兴兵来犯。到那时内忧外患必难以固守,蔺相如他怕的是国破民亡、妻离子散啊。”廉颇闻听如梦惊醒:“虞大夫!蔺相如真是深明大义,我做事太蛮横骄傲了。蔺丞相为国为民低头忍辱,太可敬了,真叫我越想越愧悔。我立刻到他那里去负荆请罪。”

廉颇摘金盔脱蟒袍身背荆杖,徒步而行前往相府。到门前也不禀报就往府内闯,众门客谁都不敢拦挡。廉颇进书房见蔺相如独自躺在床上看书,就含羞带愧地一语不发跪在一旁。蔺相如一抬头见廉颇跪在一旁,身背荆杖,忙撇下书简惊慌失措地下床跪倒,说:“老将军,你这是干什么?”

廉颇说:“多蒙丞相宽宏大量,以国家为重不忍伤了同僚。我从前太自私了,三次蛮横欺压丞相。现在我负荆请罪而来,望丞相责罚教训。”

蔺相如急忙搀起廉颇把荆杖扔在一旁说:“老将军,以前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只要我们同心合力抗强敌,无论文武都是国家的栋梁啊!”

【悟在当下】辨清利害再行动

蔺相如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面对廉颇的当街羞辱,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了赵国朝廷内部的分裂,将相合力共同使国家强盛,能对抗强敌。在这里,蔺相如做到了“因利制权”,注重将国家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自觉服从国家利益,获得了人民的景仰。

与政治领域比较起来,“因利制权”的策略在经济领域表现得相当明显。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强调领导者和经营者所采取的战略手段、经营方法都要以现实的利害为出发点,辨别利害之后再采取行动,不仅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军事人才辈出。庞涓、孙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相传二人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一个事魏,一个事齐,且各为其主,战场相逢,斗智斗勇。

魏惠王仿效秦孝公,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于是用重金招徕天下人才。当时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前来求见,向魏惠王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于是庞涓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次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从那时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便开始张狂起来,但他知道,他的同学孙膑,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远在自己之上。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能高于自己,影响了自己的地位,便把孙膑骗到魏国,施毒计将孙膑致残,剜去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上字,企图使孙膑既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为了留住性命,以图复仇,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后来逃到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同孙膑谈论兵法后,见孙膑不仅熟谙兵法,而且对指挥作战有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对孙膑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只恨没早点见面,便拜孙膑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为了报失去中山国的旧恨,便想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时趁机将中山国强占,庞涓认为中山国不过是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了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听从庞涓的建议,踌躇满志,以为宏伟的霸业从此开始,于是立即调拨五百辆战车,命令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国相赠。齐威王应允,任命田忌为元帅,孙膑为军师,率领一支8万人的军队去救援赵国。

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进军赵国邯郸,以解赵围。孙膑制止,对田忌说:“要解开乱麻,不能用蛮力强拉硬扯;要排解打斗的纠纷,不能手持武器帮着击刺把自己也卷进去。要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自然便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国内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国防备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国必然会放弃赵国,回军来救。这样齐军既可以救赵,又可以调动魏军跋涉奔走,趁魏军疲惫之时一举击败魏军,不但可解赵国之围而且也能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庞涓得知魏都被围的消息,十分慌张,在攻下赵都邯郸后,顾不得部队的休整和喘息,被迫留下少数兵力留守邯郸,抛弃辎重,急忙率领轻车锐骑,昼夜不停地回救大梁。庞涓这样做,虽是出于无奈,却犯了兵家大忌!庞涓仓皇回救大梁,早已在孙膑的意料之中,他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伏。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军战于桂陵,齐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如同猛虎下山,魏军长途跋涉疲惫,溃不成军,很快,疲惫不堪的魏军就被打得大败!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得以解决。后来,魏国被迫与齐国议和,并且将赵国都城邯郸归还给赵国。

【悟在当下】避实就虚,化被动为主动

“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它的基本思想是趋利避害、机动歼敌。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生活中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以硬碰硬并不是好的方法,只需避实就虚,改变一种方式就能达到以逸待劳,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做事往往会变得轻松顺利,也避免消耗过多的精力。

暗度陈仓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也随后进入关中,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不得不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接受了张良的计策,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用木材架在悬崖峭壁上的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这样,既便于防御,又能迷惑项羽,让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师逐鹿了,以松懈项羽的防备。

公元前206年,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就命令周勃等带领大队人马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限期三个月完成,并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几百里,高低不平,地势险要。修了没有几天,就摔死了几个人。刘邦兴师动众修栈道的消息传到关中,立刻引起关中守军的重视。守在关中西部地区的雍王章邯,一方面派探子去打听修栈道的实际情况,密切关注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派主力部队在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以阻拦汉军进攻。

一个月过去了,关中没有一点动静,探子每天都来报告,说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工天天都有摔死的,逃跑的,这栈道估计一年也难修好。而且当雍王听说汉王所拜的大将原来是曾经钻过别人裤裆的懦夫韩信时,就逐渐放松了警惕。

忽然有一天传来急报:汉军已经攻入关中,陈仓被占。栈道还没有修好,汉军插翅难飞,这怎么可能呢?原来,韩信表面上派了许多人去修复古栈道,装作要从栈道杀出去的样子,故意吸引项羽的注意力,暗地里却和刘邦主力翻越柴关岭抄小路迂回过去袭击陈仓,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一举攻下大散关,打败章邯,并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仓城,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并随之攻占了雍地和咸阳。

没过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关中就成为汉王刘邦的地盘,从而为刘邦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悟在当下】奇正相生,出奇制胜

暗度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则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度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明里做的是假的,暗地干的才是真的。实质上是利用对方思维结果与己方的真实意图之间的空隙,由一方人为制造两方的思维“错位”。这种“错位”的隐蔽性越强,越不容易被人发现。

生活中有时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奇正相生,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要掌握好“奇”“正”的辩证关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由奇变为正,而适时的正面强攻又可能转化为奇。

背水为阵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当年十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进攻赵国。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二十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国谋士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真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当。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你暂时给我三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你再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陈余是个迂腐之人,又自以为是,他不听李左车的话,还说:“韩信的兵力很少,长途千里赶到这里又筋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们,不是更瞧不起我们了吗?”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将军队安营扎寨在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又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爬上附近山头,到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并命令等到与赵军开战后,自己率军佯败逃跑,赵军倾巢出动追击汉军的时候,这两千精兵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汉军的军旗。韩信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背水历来是兵家之大忌,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第二天天刚亮,只听汉军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假装败退,并且故意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一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

汉军背水而战,士兵们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表现得非常勇猛。这时韩信埋伏的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死活。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又抓不住韩信,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军营里已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俘虏,顿时军心动摇,纷纷逃跑。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陈余完全没有料到,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渐衰,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赵军阵营,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藉,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他们退到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自己。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遍插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而出,韩信、张耳同时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下马,赵王赵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悟在当下】置之死地而后生

反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利用了事物的可逆性,从反方向进行推断,寻找常规的交叉道,并沿着交叉道继续思考,运用逻辑推理来寻找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韩信正是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利用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的心理,背水为阵,达到激发将士的勇气、获得奇效的目的。

在学习这种方法的时候,不可不加分析,机械模仿。“置之死地而后生”重要的是求得“生”的希望。只把自己置之死地而无生望,无疑是自杀行为。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会陷入僵局,面对困难,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绝境中捕捉新的生机,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献疑兵之计夺骁关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他聚众起兵反秦,后依附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曾为刘邦出了不少好主意,他建议刘邦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劝刘邦不要立六国之后为王,主张刘邦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当时,刘邦一面下令做好加紧进攻武关的准备,同时请张良前来密商有关入关的事宜。张良向刘邦提出应先派遣一人,潜入关中,为刘邦入关进行游说,以为内应。张良向刘邦推荐了一位魏国人名叫宁昌,此人胆大机敏、善于应变,刘邦十分赞同这一举措。

天亮,刘邦的大军向武关进发。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85里处,是秦关中的重要门户,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但这位武关守将,西望咸阳,赵高专权,滥杀王公大臣,秦二世昏庸,耽于声色犬马;东望中原,王离败、章邯降,大势已去。眼看刘邦大军骤至,守关的残兵败将根本难以抵御。再加上风闻刘邦一路上仁厚信义,不杀降官,便干脆打开关门迎入了刘邦。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一座雄关就这么兵不血刃地攻了下来,眼看前面就是骁关,便下令督促大军直通骁关。

张良忙对刘邦说:“沛公切勿急躁,武关虽然得手容易,若不加强防卫,项羽大军随后就到,你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恍然大悟:“子房以为应该如何防守?”

张良说:“现在就是要关门谢客,立即加固关防,使它固若金汤,并派重兵良将镇守,以拒各路诸侯于关外。这样,沛公便可以领兵从容击杀秦军于关中,直捣咸阳,何愁暴秦不灭?”

于是刘邦依照张良的计谋,令士卒加固武关,并派一员得力的将领守关,才驱兵来到骁关下。

扎营之后,刘邦带着张良等一班谋士,前往观看地形。这骁关在关中蓝田县境,故又名蓝田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有重兵把守,绝非武关那么容易攻下,张良建议干脆退守武关,以观望东西两面的形势。

然而,刘邦深深明白,滞留武关无疑是坐以待毙。

他请来张良,决心强攻骁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张良告诉他:不可!并分析说:“《太公兵法》告诉我们,战当然要靠勇气才能取胜,但也不是单靠勇气就能够取胜的。骁关,固若金汤,子婴把他的全部赌注都压在了骁关。骁关一破,他即成为瓮中之鳖,因此他不得不拼着性命死守。更何况秦兵还十分强大,并没有到不堪一击的时候。因此现在先不要忙于进攻,可以派兵在骁关对面的山上,遍插沛公旗帜以为疑兵,让他们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先摧垮他们的士气。另外,现今秦将眼见秦大势已去,灭亡在即,早已斗志涣散,各谋前程,可以派郦食其和陆贾等善辩之士,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暗中联络,以为内应。这样,何愁骁关不破!”

于是,刘邦派了郦食其和陆贾,带了黄金珍宝,暗中去拜见守关秦将。这些将领果然早已人心惶惶,都愿与刘邦讲和,这使刘邦去掉了一块心病。他问张良:“现在攻打骁关没有问题了吧?”

“我以为条件还没有成熟,”张良答道,“郦食其和陆贾虽然买通了个别将领,但是还应该看到,秦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关中人,他们的父老和妻室儿女都在那里,他们绝不会让别人攻进他们的家园、杀戮他们的亲人,因此,他们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抵抗。与其和他们拼杀,还不如等到他们松懈疲惫之时,迂回包抄,前后夹击。”

于是,刘邦率主力绕过骁关,悄悄翻越蓝田东南25里的蒉山,突然出现在秦军背后,在蓝田的南部大破秦军,并进一步占领蓝田,这样骁关的后路被切断,前后夹击,不攻自破。

这样,关中大门洞开,秦都咸阳已无险可守。刘邦十万大军压境,破咸阳如探囊取物。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十年征战扫灭六合,又苦心经营了十载的强大帝国,在他死后不到三年,就这般迅速地倾覆了。

【悟在当下】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两军相逢,智者胜。智者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使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牢牢掌握主动权。张良用“攻心”之术,取得了主动权。

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处理复杂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董公献计讨项羽

秦朝末年,项羽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

当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楚怀王。项羽把他改称为义帝,表面上承认他是帝,实际上只让义帝顶个虚名,当个傀儡,一切分封的事,都得听他幕后做主。同时,他把六国的旧贵族和有战功的将领分别加封了王位,一共封了十八个王,而他自称为西楚霸王。项羽自称霸王,等于宣布他有权号令其他的诸侯,诸侯都得由他指挥。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城彭城。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嫉恨的就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汉王刘邦当然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无法跟项羽抗衡,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去,以图日后有大的发展。

刘邦被封汉王定都南郑后,在南郑拜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立汉制,设郡县,施恩德,赐民爵,治理关中。这时,项羽已带领军队来到了彭城,派九江王英布在郴暗杀义帝,然后又挥军东进,讨伐齐王田荣。汉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计划乘楚国腹地兵力空虚之机,向东征讨项羽。

这年三月,刘邦集合关中优势兵力,向东行军到洛阳,途中遇到一位八旬老人,此人是新城的董公,说有要事面见汉王。刘邦将他传到面前,问有何事?董公说:“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如何服人?请问大王出兵,去讨何人?”刘邦道:“项羽无道,我们发兵东讨。”董公说:“古语有言,‘明其为贼,敌可乃服。’项羽暴虐无道,最明显的莫过于弑主一事。大王以前与项羽共立义帝,今义帝被项羽暗杀,已成天下公敌。现大王一军东征,力恐不足,臣有一计,大王可令全军戴孝,为义帝发丧,并传檄诸侯,让天下都知项羽弑主罪行,这样,大王不仅师出有名,还可联合各路诸侯,共讨项羽,不是更好吗?”刘邦听后,连称妙计,忙说道:“多蒙先生指教。”当时,刘邦想将董公留在身边,董公以年老多病,不求仕进为由,告辞而去。

刘邦大军抵达洛阳后,立即在宫内为义帝设下灵位,下令全军素服三日,一面亲领群臣前往宫中哭灵,一面分派使臣,带着檄文,布告各国。檄文上写道:“天下共立义帝,今项羽暗自在江南杀义帝,大逆不道,寡人亲自为义帝发丧,全军戴孝三日,现发关内之兵,收三公之士,东下江汉,愿和各诸侯共讨暗杀义帝之人。”

檄文传到各国,得到了各诸侯王的响应。不久,汉王刘邦就征集到各路人马,共计56万人。四月,刘邦见时机成熟,留韩信把守要塞,亲自率领大军向东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直下西楚之都彭城。

【悟在当下】争取民心,联合抗敌

“明其为贼,敌可乃服”,这是一句古训,意思是说,将对手的罪行公布于天下,这样才可以战胜他们。项羽恃勇自傲,将自己摆在霸王的位置上,而且暗杀义帝。董公抓住项羽这一为天下所共愤的不义行为,向刘邦献计,最后,不仅使刘邦师出有名,而且可与各诸侯组成统一阵线,联合抗敌,变军事上的劣势为优势。

古往今来,社会都非常重视舆论的巨大力量和导向作用。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新闻媒体已成为传播文化、推销商品的主要宣传阵地。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什么形式的报道,都必须以争取民心、获取支持为前提。

木罂渡河擒魏豹

公元前205年四月,汉王刘邦兵败彭城,退到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五月,原与刘邦结盟的魏王豹背汉降楚,派大将柏直、冯敬扼守黄河临晋渡口,企图阻挡汉军北进。八月,刘邦为了消除身后之患,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二将,领兵伐魏。

韩信率领大军来到临晋渡口,遥见对岸魏军把守很严,不好强攻,于是就下令暂且安营扎寨。一面派人收集船只,与魏军隔河相距;一面派探兵暗察上游地势。不久,探卒来报,说上游夏阳地方,魏军防守很松。韩信就带领曹参、灌婴二将前去察看地形,但到夏阳实地一看才明白为什么魏军不在此防守了,只见夏阳河段,水深滩险,汹涌澎湃,别说是行船,就是羽毛只怕也很难浮起来,而且河中布满了礁石,船只根本无法通行。曹参、灌婴二将看后都摇头作难,韩信却皱眉苦思了好一阵。回到汉军营地,韩信仍然决定利用夏阳河段,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出其不意击败魏军。当即,传来曹、灌二将,命曹参领兵上山伐木,大小都行,越快越好;又令灌婴带人前往市场,购买数千瓦罂,每个瓦罂能容纳二石的物品。二人听后,都感到很意外,一齐问道:“将军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韩信说道:“二位不必急问,到时自知。”二人只得奉命退出,分头行事。

两天之后,曹参、灌婴二人将所需物品都办齐了,就向韩信复命。韩信又命令道:“你二人再将所备物品制成木罂,制法均在这封函中。制成后,立刻回报。”说完,将一封函信交到二人手中。

二人受命出帐,马上指挥将士,按函中要求,用四木夹住一个瓦罂,捆绑牢固,然后再将木罂用绳连起,数十个连成一排,分别连成数十排。由于日夜赶制,几天后,木罂已制造完毕。

韩信见准备工作已经做好,等到黄昏,又召来曹、灌二将,命灌婴率领数千人马,守住前些天收集来的船只,命令士兵只准击鼓呐喊,不准擅自渡河,违令者斩。而他自己则与曹参统领大队人马,暗中搬运木罂,连夜赶到夏阳。然后指挥将士把木罂放入河中,每个木罂内载2~3人,用桨划水,缓缓向对岸渡去。因木罂体轻,浮力又大,四周都是木头,即使撞到河中礁石也不会破损,因此顺利渡过了这段险峻的河段。

与此同时,扼守临晋渡口的魏将柏直、冯敬,忽然听到对岸汉军鼓响如雷,喊声震天,只当韩信要强行渡河,急忙调动人马,严密注视对岸动静。他们哪里知道,对岸汉军只是虚张声势,而真正的汉军主力,正在韩信指挥下,在他们认为滩险水急、难以行船的夏阳,用木罂徐徐渡过了黄河。

汉军过了河,魏军尚未发觉。韩信率领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东张,拔安邑,直逼魏都平阳。魏王豹兵败后,逃到东垣,被汉军包围,魏豹走投无路,只得下马就擒。不到一个月,韩信就平定了魏地。

【悟在当下】声东击西,避人耳目

“声东击西”,是自古以来兵家常用的战术。“声东”者,为明,以虚充实,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击西”者,为暗,以真正的实力、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敌人击败。这样的例子颇多,韩信伐魏首战成功就是运用了这种战术。韩信在临晋渡口布置了一部分兵力,虚张声势,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目的正在于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然后率领主力,从魏军意想不到的地方,用常人意想不到的工具——木罂,载军过河,将魏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激曹咎下成皋

公元前204年六月,项羽攻陷荥阳,兵下成皋。当时,韩信、张耳驻兵小修武。刘邦逃亡,带领诸将北渡黄河,投往韩信营中,又得了许多军马,兵势又振,于是和众将商议,准备南下收复成皋。帐下郎中郑忠谏道:“现楚军气势正盛,我军新败,不宜正面接触,不如派兵深入楚地,扰其后方,断其粮道,使楚军乏食自乱,到那时再挥军南下不迟。”刘邦觉得郑忠所言有理,当即派部将卢绾、刘贾,领步兵二万,骑兵数百,渡过白马津,潜入楚军腹地,会同彭越,在燕西焚烧了楚军粮草,又乘势连续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

项羽在成皋,正想挥师西进,忽然听说彭越、卢绾领兵深入楚国内地,焚粮草、拔城池的消息,气得火冒三丈。他深知:彭越乃是一员悍将,如果自己不亲征就不能剿灭,于是,他召来大司马曹咎说:“现在彭越、刘贾等已潜入内地,焚我军粮、毁我城池,看来我不亲征,不能扫灭此贼!将军留守成皋,千万不要出战,只要挡住汉王,使他不能东来,就是有功劳。我这次攻击彭越,大约十五天便可平定梁地,然后再来与将军会合,切记!”项羽临行,怕曹咎性暴误事,又留司马欣相助。

项羽一走,刘邦认为时机已到,立即领兵南下,兵临成皋城。但汉军前去挑战,一连数日,曹咎就是闭门不出。消息报知刘邦,刘邦欲下令强攻,张良、陈平道:“大王勿躁,强攻难破,还是用计取。”两人深知曹咎性格,经过商议,决定用激将之法,诱敌出城,然后设伏破敌。于是刘邦依计一面派兵往诱曹咎,一面在城东汜水两岸设下伏兵,专等曹咎中计前来。

汉军再逼城下,见楚军仍不出战,张口就骂,声声不堪入耳。城中守军见此,纷纷向曹咎请战。曹咎性格暴烈,也想开城厮杀,司马欣在旁劝道:“将军勿忘项王临行之言,免遭汉王诱敌之计。”曹咎听后,也只得强按怒火,下令坚守勿出。

汉军骂了一日,见城中仍无动静,只得撤回大营。

第二天,汉军又来到城下叫骂,而且人数更多,指名道姓咒骂曹咎。曹咎气得七窍生烟,坐卧难宁。

中午时分,汉军骂累了,索性解衣松带,席地而坐,取出干粮,饱食一顿,待精神恢复后,起身再骂。曹咎的忍耐已到极限,他大喝一声,召集兵马,杀出城来。塞王司马欣来不及劝阻,也只得随着曹咎奔出城外。

楚军突然杀出城来,汉军来不及抵挡,丢盔卸甲向汜水方向退去。曹咎没想到汉军如此不堪一击,下令追击,临近汜水,见汉兵纷纷凫水向对岸逃去,他也催动人马,下水追杀。楚军才渡一半,忽听一声锣响,两岸伏兵四起,前岸有夏侯婴领兵相阻,后岸有樊哙驱兵冲杀。曹咎至此,方知中计,他身在水中,急令回军。但两岸箭如飞蝗,没游到岸边,大部分将士已被射杀。曹咎跃马登岸,和司马欣合兵一处,身边所剩兵马已经不多,又被汉兵团团围住,眼见突围不成,当即大叫一声:“悔不听项王之言!”拔出宝剑自刎身亡。司马欣见曹咎自杀,知刘邦也不能轻易放过自己,也举枪自刺,断喉毙命。

刘邦见曹咎、司马欣已死,立即挥军直扑成皋城下,夺回了城池。

【悟在当下】加深修养,拒绝暴躁

人的性格各有差异,比如有的人平和,有的人暴躁。两人相斗,暴躁者易输;两军对垒,暴躁者易败。张良、陈平深知曹咎为人暴躁,抓住项羽东返之机,运用激将之法、诱敌之计,将曹咎引出城池,才得以全歼楚军,再下成皋城。

这是因为暴躁者易冲动,一旦冲动,便会失去理智,只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后果。此种人为师,不会教出好学生;此种人为将,将会屡屡受挫。所以,性格的修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还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韩信计斩龙且

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发兵攻下临淄,齐王田广、齐相田横乘乱逃出,派人向楚王项羽求救。

项羽思考多时,觉得还是发兵相救为好,以牵制韩信,免得他前来与刘邦会师,增加两线压力。于是,派大将龙且,副将周兰,领兵二十万东往救齐。

龙且奉命,统领大兵,日夜兼程,进入齐境,立即派人报齐王,叫他领兵前来会师。田广闻救兵已到,心中大喜,急忙整顿兵马,出高密城迎接楚军。两军合兵一处,行至潍水东岸,扎下大营。

韩信闻楚军救齐,深知龙且是个劲敌,派人报知汉王刘邦,调来曹参、灌婴两军,在潍水西岸筑塞,与对岸楚齐联军隔河相持。夜间,韩信观察了地势,决定计胜龙且,当即下令:全军坚守不出,违令者斩。

楚将龙且,见汉军如此,认为韩信胆小怯战,便想渡河进击。旁边从吏谏道:“汉军远来,久经战阵,其锋不可挡。齐军已吃败仗,又在本土作战,因顾念家室,极易逃散,我军虽勇,也不免受到牵动。最好是坚壁自守,不与汉军交锋。一面再使齐王派人到汉军占领的城市游说,告知那里的人们,齐王无恙,楚军来救,人们必大举来援,不肯降汉。汉军距这里有两千里,兵至齐地,无城可依,无粮可食,又怎能坚持长久?不用多少时日,便不攻自破了。”

龙且听后,摇头说道:“我深知韩信其人,他少年贫贱,衣食无着,曾寄食漂母,受辱胯下,没有什么过人之勇。况且我奉项王之命,领兵救齐,如不战而胜我又有什么战功?如我兵胜韩信,定可震动齐地,齐王也必委国予我,我将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这不是名利双收吗?”周兰怕龙且轻战有失,也在旁劝道:“将军不可轻视韩信,他助汉王平定三秦,又灭赵平燕,今又发兵攻齐,素闻此人足智多谋,还望将军三思而后行!”龙且笑道:“韩信所遇,皆是庸将,今日我要叫他首级难保。”说完,修好一封战书,派人过河送往汉营。韩信见了,提笔写了四字:来日决战。当即遣回来使。

韩信见战机来临,命令全军准备布袋万余,不得有误。因营中粮袋颇多,将粮食倒出,便可使用,所以不到半天,布袋已准备齐备。韩信又召来部将傅宽,授计道:“当夜色降临,你可带领一支人马,拿着布袋,前往潍北上流,择水浅之处,将布袋就地装满沙石,塞住流水。明日交战之时,听到我军号炮,立即令军士将布袋捞出,让河水奔腾冲下,不得有误!”

傅宽走后,韩信又吩咐曹参、灌婴二将道:“明日见龙且登上西岸,当率军力敌,擒斩龙且、周兰。”二人领命,知韩信素来善于用兵,也不多问,当即退下。

第二天,汉军饱食一顿,韩信发令,命曹参、灌婴二将留守西岸,自带裨将数名,领兵渡过潍水,列阵向楚军挑战。龙且见了,也摆阵相迎。韩信打马出阵,大叫道:“龙且快来受死!”龙且也跃马出营,大声叱道:“韩信,你原是楚臣,为何背楚降汉?今日天兵到此,还不快快下马投降!”说着,挥刀自取韩信,没几个回合,韩信便退回阵中,另外有数名战将杀出,挡住龙且。龙且抖擞精神,力敌众将。周兰怕龙且有失,打马出阵相助,汉将渐渐不敌。韩信见了,打马就走,又从潍水奔回西岸。汉将见韩信退走,也边打边撤,陆续返回汉军大营。龙且见状,大笑道:“没想到韩信如此不堪一击。”说着一马当先,领着人马,渡河向对岸杀去。周兰见河水甚浅,心中生疑,欲告诫龙且,但龙且马快,已快达岸,也只得打马急追。等到周兰追上龙且,他们已登上西岸。此时,楚军渡过河的只有两三千人,大部分人马尚在河中。周兰正欲向龙且说明情况,忽听一声炮响,河水随之涨起,转眼丈余,汹涌而下。河中楚军将士,无处立足,多被冲走,还没等龙且反应过来,汉军在韩信、曹参、灌婴率领下,从三面杀来,将数千楚军层层围住。没多长时间,楚军终因寡不敌众,龙且被斩,周兰被擒,其他人马也尽数被歼。

东岸楚兵见主将已死,吓得胆战心惊,四散而走。齐王田广也似惊弓之鸟,率众向高密逃去。

韩信斩龙且,败楚军后,立即派出人马追赶田广。追到城阳,将其生擒。韩信因他烹杀郦生,过于残忍,便下令推出斩首,到此,齐地皆平。

【悟在当下】变劣势为优势

孙子云:“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所以,成功利用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消灭敌人,是古来兵家常用战术之一。

聪明的指挥者总是千方百计变自己的劣势为优势,以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潍水之战,楚军二十万,而汉军只有数万,优劣分明,但韩信抓住龙且的轻敌思想,诱敌深入。这样,在河西岸,楚、汉两军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变化,龙且由强变弱,由众变寡,被汉军围住,全部被歼。

同样,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来解决矛盾,处理问题。

兵贵神速占荥阳

汉景帝时,周亚夫成功地运用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使自己处于一种主动地位,顺利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一月,吴、楚等七国举兵谋反。吴王刘濞帐下大将田禄伯请战,欲领五万精兵西进武关,就可以直捣长安,一举成功。刘濞不从。又有少将军桓将军献计:兵进洛阳,取武库,据敖仓,占据这些地势险要的军事重地,物资充足,可攻可守,阻山带河,号令各路诸侯,举兵的大事也就可成了。刘濞仍不从,反而将数十万大兵发往梁国,欲攻取睢阳。梁王刘武闻讯,积极备战,但吴国实力雄厚,吴王早就立志反叛,准备充分,梁国根本不是对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形势十分危急。

汉景帝听闻吴、楚等国叛乱,又接到梁王刘武的告急文书,十分焦急,遂任命周亚夫、窦婴为大将军,领兵前往梁国增援,平复反叛的吴、楚叛军。

周亚夫奉命率军出发,发现梁国形势虽然危急,但一时半刻并无灭国的危险,仍然可以支撑一阵,就不急于派兵增援梁国,而是让梁国军队拖住叛军,自己乘机集中兵力,打算先抢占有利地势,然后再派兵切断叛军粮道,择机进军一举取胜。于是周亚夫下令各路平叛军队齐会军事重镇荥阳,自己也准备了驿车六辆,欲驰赴荥阳指挥。

周亚夫率人行到霸上,忽然有一人军前拦道,说:“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讨吴、楚的反叛贼子,如果战胜,国家社稷就安定;一旦不胜,天下就危险了,此战关系重大,能否听我一言?”周亚夫听后,忙下车相揖,虚心问道:“愿闻先生高论。”那人道:“吴国素来以富裕闻名各国,吴王很早就有了反叛之心,已经蓄养兵士多年,此次闻听将军出征,我料他必埋伏兵士于椴山、渑池之间,准备乘将军不备,围歼将军,将军不可不防!且兵贵神速,将军何不绕道右行,走蓝田,出武关,进抵洛阳,直接攻入武库。敌人闻后必大吃一惊,其他各路反叛诸侯闻后也会大为震动,共疑将军神兵从天而降,不战便已生畏了。”周亚夫听后,连称妙计,遂问那人姓名,方知是赵涉。

周亚夫见赵涉如此多谋,便留他在军中,下令右行,走蓝田,出武关,星夜兼程,果然顺利到达了洛阳。一入洛阳城,周亚夫大喜道:“七国造反,我乘车到此,竟然一路无阻,岂非大幸。明日我将进军荥阳、成皋,如此,右有武库,左有敖仓,地势有利,物资充足,荥阳以东,便不足忧虑了!”

周亚夫到达荥阳后,立即下令搜索渑池间的要隘,果然发现不少吴王伏兵,遂派兵围剿,擒住一半,逐散一半。至此,周亚夫更加信服赵涉有先见之明,经上奏景帝,拜赵涉为护军,有赵涉出谋划策,周亚夫更是如虎添翼。

不久,周亚夫乘叛军与梁军在睢阳鏖战之机,派出一支人马,截断了叛军粮道,使叛军不战自乱,吴国叛军缺粮断饷,又远离本国,无心作战,就急忙班师回国。周亚夫又乘叛军后撤之机,挥军掩杀,此时的吴国叛军怎是占据要地、以逸待劳的汉军的对手,稍一接触就被打得大败。于是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周亚夫便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悟在当下】速战速决,抢占有利时机

荥阳、成皋一线,历来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陈兵梁郊,与刘武激战,失去了占据战略要地的良机,又怎能不败!而周亚夫快速地到达洛阳,集中兵力,据守荥阳、成皋,形成了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为彻底平定叛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成败的关键在于果断用兵,强调一个“速”字。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会快速搜集信息,快速传递信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周转货物,快速投入市场,成为商业竞争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益。同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在别人前面思考问题,善于把握和利用时机。

李广布疑兵安然撤退

西汉景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当时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负责抵挡匈奴的入侵。

李广,陕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骁勇善射。文帝时,曾出击匈奴,杀敌甚重,被拜为武骑常侍。景帝即位后,先调他为上谷太守,后又徙迁至上郡。在汉军四大将军——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中,匈奴最畏惧的就是李广。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

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匈奴再次大举入侵边关,入雁门,进上郡,掠走了朝廷所养的大批马群。景帝闻讯,立即派出一幸臣宦官前往边关,督促汉军抵御匈奴。

有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幸臣宦官带领一些人骑马外出打猎。打猎途中偶遇三个匈奴兵,于是就展开了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战斗中宦官被匈奴兵射伤,狼狈逃回了汉军营地。李广查看了宦官及几名受伤的汉军士兵,说道:“射伤你们的这几个胡人,一定是善射之人!”于是,李广亲自率领一百余名骑兵前去追击。三个匈奴士兵没有马而是步行,李广带骑兵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了这三个匈奴兵。于是李广就命令部下左右包抄,自己居中放箭,结果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他们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都欲打马回奔。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掉头逃跑,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匈奴骑兵善于骑射,掉头逃跑,我们将无一人能够生还!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绝不敢轻易进攻。现在,我们继续前进。”说着,命令属下向前开进,一直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的地方,李广这才下令:“全体下马,解鞍休息。”属下多有不解,问:“匈奴兵有数千人马,如果现在解下马鞍,敌人杀来将如何迎战?”李广笑了笑,沉着地回答道:“匈奴骑兵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我们解下马鞍,就是暗示敌人,我们不会轻易逃走,这样他们就更加疑惑,而不敢随便发动攻击了。”于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见前面的百余汉骑,不退反进,还下马解鞍,就地休息起来,感到十分奇怪,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因为害怕中了对方诱敌之计,就忙下令停止进击,远远地观察汉军的虚实,不敢上前来。两军相持了两个时辰,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匈奴方面首先沉不住气,就派了一名骑白马的将军出阵观察形势。李广见状立即命令十余个精锐士兵上马,自己带头冲杀过去,张弓搭箭,一箭将这名白马将军射死于马下。然后又回到原地,下马继续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之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匈奴部将怕半夜遭到汉军大部队的突袭,就连夜引兵慌慌张张地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返回大营。

【悟在当下】在敌强我虚之时可运用心理战

李广不仅骁勇善战,且足智多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临阵不乱,使出诈术,令匈奴军难测虚实,最后退去。这就是兵家常说的“兵不厌诈”,运用成功,便可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强我虚之时,适合展开心理战,但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且须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要挽救危局,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凭真正的实力。

赵充国平羌

汉宣帝时,西羌族与匈奴联合,侵入汉地。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将,率一万多骑兵平羌。为了防止羌人阻击大军过河,赵充国命三名军校乘夜先悄悄渡河,在对岸扎营,再指挥大军依次渡河进驻。

正在这时,突然来了数百骑羌兵围绕着汉军来回奔驰,口中还“嗷嗷”乱叫。诸将见羌兵少,纷纷请求出战,要将这些羌兵撵跑,免得其扰乱汉军渡河,但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不可追逐此敌,消灭敌人应以全歼为上,不要贪小失大。同时,他认为这些羌兵骑术高超,如果追赶,必中其诱后之计。因此,赵充国对这些羌兵的挑逗引诱置之不理,仍然镇定地指挥自己的部队加紧渡河。事后探马来报,离汉军三十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那里埋伏一万多羌兵,原先来挑战的少数羌兵正是想通过挑逗,诱使汉军追击入伏。结果,赵充国沉着机智,以静待哗,使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全部渡河之后,赵充国对羌作战始终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首先派出间谍进行大范围的深入侦察,洞悉敌情,然后行军,防止遇伏。同时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准备战斗。所宿营垒,也要求必须十分坚固。汉军稳步推进到金城后,羌兵再三挑战,汉军坚壁不出。为了摸清羌兵情况,减少作战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羌人居住地区。原来,羌分先零、罕、开三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了分化瓦解。他对罕、开两部分进行政治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的军事打击。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惭失去了警惕。六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在湟水者数百,投降与被杀者千余。汉军缴获4000辆战车,数十头牛羊。

汉军进抵罕、开,赵充国禁止烧杀。罕、开感恩,遂降汉军。秋天,又有一万多羌人在赵充国怀柔政策感召下降汉。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若零等人刺杀先零羌首领杨玉,率4000多人降汉。至此,赵充国平羌大获全胜。

【悟在当下】镇定持重,处变不惊

“以静待哗”是孙子提出的注重心理变化规律的作战谋略。自古兵家都把“镇定持重,处变不惊”视为将帅修养要则。只有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才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因此,以沉着安静的心态,安抚自己,乘机进攻浮躁不安的敌人,或者是以冷静的态度控制动荡不安的局面,那么胜利就有充分的把握。

现代战争较之古代激烈百倍,在瞬息万变、险象环生的战场上能否沉着冷静,不乱方寸,也是对每个参战者非常现实而严峻的考验。

“以静待哗”的谋略,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着。它能使人们有效控制自我情绪,理性思考问题,从容克服困难,做情绪的主人。

王霸计破苏茂

王霸懂军事,善领兵,东汉光武帝刘秀久闻他的才能,认为其可以独当大事,便拜其为将军。

建武四年七月,光武帝刘秀派马武、王霸前往垂惠围剿起义军周建。苏茂率领四千多人前来援助周建。苏茂派精骑千人袭击马武军粮,马武前往救援,这时,周建乘机从城中杀出,与苏茂一起夹击马武。马武倚仗着有王霸为援,撤退到王霸营前。王霸营门紧闭,马武至营门前大声呼救。

谁知,王霸却不开门,站在垒上对马武说:“敌人兵势甚盛,我如果现在出去相救,势必同遭失败,还希望将军努力杀敌以自救。”部将不解其意,王霸便解释说:“苏茂兵马精良,部众甚多。我军将士见而心恐,而马武将士又与我们在心理上互相依赖。两军不是一心,这是败亡之道。如今我闭营固守,做出不相救援的姿态,敌人一定会乘胜轻进。而马武将军见无救援,势必拼死相争。这样,苏茂部众就会精疲力竭,我再乘胜出战,必能克敌。”

果然不出王霸所料,苏茂、周建乘胜追击,出动全部兵力追剿马武军。马武率部拼死抵抗,双方相持了很长时间。王霸营中见马武军奋力拼杀,军心大振,壮士路润等数十人割断了头发,请求作战。王霸见时机成熟,便从后营出发,绕到敌军背后,大举袭击。周建、苏茂腹背受敌,慌乱逃走。于是,王霸、马武凯旋。

苏茂、周建不甘受挫,重新率兵围攻王霸。王霸依旧闭门不出,却在营中犒劳士兵。苏茂令士兵放箭,万箭如飞石般落入王霸营中,有支箭甚至射中王霸的酒杯。王霸依旧不急不躁,继续安闲地喝酒。部下说:“苏茂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很容易对付的。”王霸摇摇头,说:“不对。苏茂率军远道而来,粮食供应必定不足,所以他急于速战速决。他屡次挑战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我们不必急于迎战,只需要闭门休整、操练士卒,以静待变。这就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苏茂、周建挑战多次无果,只得回营。

不久,周建军中发生内乱,周建被杀,部众溃散。苏茂也只好领兵撤退。

【悟在当下】以守助攻,以静制动

王霸准确地判断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将马武军置之无援之地,将其战斗力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避免了两军互相依赖的败亡之道。之后,又以守胜攻,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主要看军队的素质及战斗潜力发挥的程度,素质低下或战斗潜力挖尽的军队若置之死地绝无生还之望,生搬硬套此战略而导致败军的例子,在战争史上也并不少见。

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计谋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不论是处理矛盾还是解决问题,都反对硬碰硬,主张采用迂回战术,坚持弹性原则。凡事不可急于求成,要学会静观其变,把握机会,主动出击。

班超智勇服鄯善

公元73年,匈奴屡次入侵汉境,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在一次战斗中立了战功,一举成名。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窦固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一行36人来到西域的鄯善国。鄯善王想归附汉朝,又想归附匈奴,举棋不定。班超一行人来临,鄯善国王恭敬异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鄯善王对他们就不如先前热情了,供给的酒食也不如从前丰盛了。

班超马上跟随从人员议论:“鄯善王待咱们跟前几天大不相同,你们看出来了吗?”随从们忙连连点头:“我们也感到有所不同,可不知为什么?”班超说:“我猜,是匈奴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特意冷淡咱们!”

正在这时,鄯善王的手下人送酒食来。班超眼珠一转,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现住在什么地方?”那侍从禁不起班超这么一诈,忙如实相告:“不瞒班大人,匈奴人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有30里地。”班超怕走漏风声,马上把这个侍从关押起来。

班超接着召集36个随从人员喝酒。正喝得酣畅淋漓时,班超双手捧起酒碗,突然站直身子,冲着大家激愤地说:“我们来西域原是为建功立业,万万没想到,来这儿才几天,鄯善王就冷淡咱们。如果他欺咱们人少力薄,咱们却只有客死异乡了。大伙儿说说,该怎么办呢?”

大伙全慌了神:“生死与共,是死是活,全听您班大人的!”

班超喝了一大口酒,声音更加高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只要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不敢倒向匈奴,这样,他就不得不归顺大汉朝。”

大家小声嘀咕:“这可是一件大事,要跟郭恂从事商量一下吧。”班超双目怒睁:“大丈夫立大功,称英雄,在此一举。郭从事是个庸俗的文官,胆小如鼠,叫他知道了会泄露出去误大事。是男子汉的就跟我干!”话音刚落,班超端起酒碗,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众随从纷纷端平酒碗,喝个痛快。

半夜时分,班超带着36个壮士偷袭匈奴。那天晚上,乌云密布,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尘土飞扬。班超指定10个人拿着鼓隐蔽在帐篷后面,吩咐他们:“看到大火烧起,你们都要大声喊叫,用力敲鼓,造成声势。”另外20个壮士手持弓弩埋伏在帐门两侧。准备就绪,班超带领剩下的6个人顺着风向放火。

顷刻间,熊熊的火焰冲天而起。10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的人大喊大叫着冲杀进帐篷里。匈奴兵从梦里惊醒,惊慌失措。班超率先冲进帐篷,手起刀落,转眼间,3个匈奴兵的头颅落地。其余壮士跟着冲进帐篷,杀死匈奴使者和30多个随从。他们割下匈奴使者脑袋,跑到外边,立刻高举火把,将所有帐篷都点着了。火借风势,席卷帐篷,100多名匈奴兵被大火烧死,仅剩几个侥幸者鼠窜而去。

天渐渐亮了,班超令人请来了鄯善王。鄯善王跨进帐篷,一眼看到汉朝人手中拎着匈奴使者血淋淋的人头,大惊失色。班超话中有话地劝他:“从今以后我们大汉皇朝和你们联合起来抵抗匈奴,匈奴就再也不敢侵犯你们啦!”

鄯善王脸如土色,忙趴在地下,磕头发誓:“愿意听从大汉皇帝的旨意。”为了表示诚意,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

【悟在当下】以迂为直,化不利为有利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最有效。《孙子兵法·军事篇》中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思是说,军事斗争中最难的,在于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班超采取以迂为直的办法,转而攻击自己的对手匈奴使臣,及时扭转了不利的局面,挽救了濒临危机的汉鄯友好关系。

“以迂为直”之计用在社会竞争上,往往能变劣势为优势,以弱制强,战胜对手。

割发代首

曹操领兵打仗,所向披靡。这除了他会计谋、善用人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纪严明。不管对士兵,还是将领,要求都极其严格。

有一次,曹操的部队行军,要经过一大片农田。当时,曹操认为: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强兵足食。因而他在许都地区搞了募民屯田,经济效益显著,这片农田在老百姓的精耕细作下,庄稼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

曹操走在田间,望着麦田,担心行军的队伍会踩坏庄稼,便传下口令:“行军途中,不准毁坏麦苗。违令者斩!”

部队将士小心翼翼地择道而行。骑马的人也都只好下马行走。

忽然,田中一群鸠鸟被行军的人群惊吓飞起,扑打翅膀的声响吓得曹操所骑的那匹战马惊了起来,猛地跑进了旁边的麦地中,践踏了一大片麦苗。

曹操立即叫来负责文书的主簿,当着全体将士的面,让主簿给自己定罪。

主簿说:“《春秋》中曾经说过,对尊王是不能加罪处罚的。”因此,他不主张责罚。

曹操说:“我制定了法令,而自己的马却跑进了麦田。既然我已经触犯了法令,就应该受到处罚,做大家的表率。如果违反法令而不受处罚,如何让我的下级心服口服?”

主簿一下子无言以对,说:“可是您是军队的元帅,军中不可一日无帅啊!”

曹操思考了片刻,然后说:“既然我现在身为军队的元帅,有责任领兵打仗,将功补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请允许我自己对自己用刑吧!”

说完,曹操不顾大家的阻拦,拔出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然后命主簿发一文,传到全军:“丞相践踏麦田,本应当斩首示众,今割发以代。”

三军将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悚然,从此之后,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不敢藐视和违反军令。

【悟在当下】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

曹操“割发代首”,向来与“刘备摔阿斗”一样,被看成是收买人心的举动。其实未必这样。一种理论要被公众认可,靠的是什么?一是靠理论本身的彻底落实,二是靠人格的力量。如一边谈以法治国,一边却行着“刑不上大夫”那一套,法的公正性就必然会被抛弃,“刑”也将变成“人治”的附庸。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严人先严己。”说明做将帅的要为人表率,严于律己,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治军如此,处理日常事务更当如此。只有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甚至拿自己“开刀”,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才配对自己的部下发号施令。

官渡之战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图谋早日消灭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攻打曹操。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了个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堵截,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听说袁军来追,就把六百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放马到山坡下,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见此情景,以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丢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声令下,六百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尽管我们人多,可没有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耗尽,他们自然会退兵。”

袁绍又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袁绍命令兵士在深夜里偷偷地挖地道,打算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去偷袭。但是他们的行动早被曹军发现。曹操吩咐兵士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切断地道的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了,写信到许都告诉荀攸,准备退兵。荀攸回信,劝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这时候,袁绍方面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四十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拒绝了。许攸对此非常失望,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听说许攸来投,高兴极了,衣冠不整地跑出来迎接许攸,说:“好啊!您来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后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你就不战自胜。”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荀攸、曹洪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没有引起袁军哨兵的怀疑,顺利到达乌巢,将乌巢的粮囤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被曹军杀死。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军心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皇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悟在当下】避强敌之锋芒,利用强敌之弱点

“釜底抽薪”的计策用于军事上,是指对强敌不适宜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抓住战争的主要矛盾,再乘机取胜。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焦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孙策巧取庐江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当时盘踞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两个军阀是会稽太守孙策和庐江太守刘勋。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而向北推进的首个障碍就是庐江太守刘勋,于是孙策就准备夺取江北庐江郡。但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刘勋又是一方霸主,实力雄厚,并不弱于孙策。

此时,占据庐江的军阀刘勋,由于势力强大,地理环境优越,因而也对会稽虎视眈眈的,企图吞并邻地。面对威胁,孙策召集将士,共谋良策。周瑜认为,消灭刘勋这只“虎”,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而且就算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最好的办法是“调虎离山”。孙策认为周瑜分析得很正确,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孙策深知刘勋志大才疏,嗜财如命,于是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地区向来以殷实富裕著称,刘勋觊觎日久,苦于无从下手,如今见孙策主动送礼求援,于是满口应承。手下的一位谋士提醒他要防备孙策的调虎离山计,一心扩充势力的刘勋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蜜语迷惑,哪里听得进忠告。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水陆并进,如狂飙般杀向庐江城。庐江守军精锐都被刘勋带走了,主将又不在,剩下的老弱之兵、无能之将不堪一击,没做多少抵抗便投降了。孙策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庐江,并马不停蹄,指挥大军杀向已被调离老窝的刘勋。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又连吃败仗,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庐江,眼见庐江城丢失,他也无心恋战,走投无路,只得归降曹操。从此,孙策称霸江东,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悟在当下】巧用“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作为调动敌人的军事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强大的敌方;“山”,指对敌方有利的阵地条件。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因势利导地牵住敌人的“牛鼻子”。

在错综复杂的各种谈判中,也有巧施“调虎离山”之计的。竞争舞台上的指挥员与决策者的精彩表演,就在于能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总之,“调”字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调得巧妙,调得灵活。

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以后,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曹操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就病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听闻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驻守,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曹操闻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落。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便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早日同曹操断绝关系;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同时又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孙权听后,心里挺满意,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人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瞬时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从道义上说不通。而且,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并进,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

孙权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了。孙权问鲁肃:“你有什么高见?”

鲁肃说:“要说投降,我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我投降了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正合我意啊!”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了不少。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两人商量好,让黄盖送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

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柴,灌上鱼膏,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一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还有不少人被挤到江里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线崩溃。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向华容的小路上逃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分别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悟在当下】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契机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成功的秘诀在于领导层的意志坚定,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前方指挥人员又能够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不畏强敌,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所以,只有知己知彼,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确保胜利。

对于团队而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团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组织发展而言,领导者要具有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培养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和目标。

孙权退曹兵

建安十七年,孙权做了徐州牧,把都城定在秣陵。

为了防备曹操,孙权在濡须河口修筑成一座军港,因地处濡须城,就叫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曹操果然派兵大举进攻濡须坞。孙权的水兵擅长水上作战,而曹操的北方步兵军队却很不适应水战。两军水上激战,曹军死伤惨重,被俘三千多人,落水丧命的兵士也有几千人。曹军只好马上退回营地,坚守不出。孙权指挥着手下将士包围了曹军营地,但曹操军营防守严密不易攻打。曹操军队即使在陆上战斗力比孙权的水军强,也不敢轻易出营攻击孙权的水军,两军谁也不能奈何对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

两军相持期间,孙权企图逼迫曹军离城撤退,几次进行挑战,但曹操坚守不动,毫无撤退之意。孙权深知曹操不会甘心弃城而退,自己也不能立即取胜。于是有一天,孙权乘坐轻便的指挥船,船上都配备最精良的武器,率领一队最精锐的水兵,从濡须河口徐徐靠近曹军阵地。

曹军将领发现孙权的兵船,以为孙权带兵又来进攻,就立即报告曹操,并请求出击擒杀孙权。曹操忙出帐观看,只见孙权的船队行走了五六里地,就来往回旋。

曹操对手下将领说:“我看,孙权一定是来察看我们军队的情况来了。我们做好准备,不要随便放箭,严阵以待就行。”其实,孙权只是佯装看曹营,实则是让曹操看自己,让曹操明白自己的水军阵容多么强大,实力多么雄厚,以便让曹操死心,带领部队退走。

孙权来回察看曹操的阵地,曹操也在仔细地观察孙权的船队。曹操见那些队列整齐威严的水军士兵和船上配备的精良武器,不由得钦佩万分。

孙权巡察曹军后,第二天就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书信。信上说:“春汛很快就要到了,发大水之前,你还是早点回去的好!”信中另外还附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读了孙权的信,觉得孙权对自己很有点畏惧,心中十分得意。曹操对身旁的将领说:“我看孙权说的倒是老实话啊!春汛一到真的要发大水,这可不是骗人的。”

本来曹操也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希望,借孙权的来信,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可下,于是便命令部队撤出了濡须城。

【悟在当下】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在战争中,实打实的攻坚战固然重要,但攻心战,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不折一兵一马,也能取得胜利。知己知彼正是运用攻心战不可缺少的前提。战争既是力的斗争,又是智的较量,如果一方摸到了另一方的心理,再采取相应措施,往往能够不战而胜。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两个人能力相当,但在竞争中却是一胜一败,这是为什么?败者往往不是败在实力上,而是败在心理上。因此,我们说:“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沉白马誓守樊城

满宠,字伯宁,汉末魏初山阳昌邑人,是魏王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手下很得力的将军。他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在多次战事紧急的情况下都不顾个人安危,奋力出战,扭转局面。

建安十三年,曹操讨伐荆州之后,任命满宠代理奋威将军。满宠在当阳屯兵,很受官兵和当地百姓的拥戴。后来东部边境受到孙权的骚扰,曹操又让满宠任汝南太守,封爵位为关内侯。这段时间满宠的政绩卓著,战果辉煌,曹操非常满意,当然更加信赖他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做了汉中王。立国后,汉中王刘备决意以汉王室正统的名义,进攻魏国,试图统一天下。他命令关羽包围襄阳,攻打樊城。樊城是黄河以南的军事重镇,樊城一失,黄河以南就尽归蜀国所有了。当时樊城由曹操的大将曹仁镇守,曹仁骁勇善战,但有勇无谋,曹操不放心就又派满宠协助曹仁固守樊城。

当时襄江洪水高涨,蜀国大将关羽便指挥士兵准备万余布袋,在襄江上游择水浅的地方,就地装满沙石,筑坝堵塞襄江,等到水位积累到一定高度,关羽就命令士兵决开堤坝,让江水奔腾冲下!顿时洪水汹涌而下,曹军将领于禁所率的七军将士安营驻扎在低洼之处,都被洪水淹没,七军尽失,于禁被迫投降。洪水一直不退,水高只差几米就要灌进城墙。樊城内曹仁只有几千兵马,关羽的士兵却乘着船源源而来。

樊城内外被隔绝了,救兵迟迟不到,眼看粮食将吃尽,大家都惊慌万分,不知所措。

曹仁与众将商议对策。有将领对曹仁说:“今天樊城所面临的危机,我们目前是没有能力可以挽救的。不如趁关羽的包围圈还没有最后形成,找缺口,坐船在夜晚突围出去,这样,虽然失掉樊城,但还能保住性命。”这种意见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满宠不同意。

满宠说:“目前我们被大水围困,情况万分危险。但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听说关羽另外派了一支军队开赴郏城,许都以南的百姓早已恐慌不安,四处逃离。但关羽现在之所以还不敢立即进攻许都,主要是顾虑我们这支队伍会切断他的后路。我们现在虽然有逃走的可能,但我们一走,黄河以南的地区就不再属于魏国了。我看还是等一等。而且洪水虽然给我们造成了不便,但也使蜀军无法顺利进攻我们,我们固守樊城还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水一退去,肯定会有救兵赶来。我们就得救了!”

大家默不作声,曹仁也下不了决心。

满宠这时看出,必须坚定大家的守城信心,否则,一旦逃亡,就算不全数死于蜀军的追击之下,回到魏国也会受到军法惩处。于是就牵出自己心爱的白马,通知城内所有将士来到樊城城墙上。樊城城墙下是滚滚的洪水,大家都不明白来这里干什么。满宠令人摆出香台,拉出白马将它沉入城外的大水之中,作为祭品,对天祈祷,然后对众人说:“让我们一起对天盟誓,誓与樊城共存亡!”

曹仁被满宠的坚定信念所鼓舞,坚定地说:“好!誓与樊城共存亡!”于是全体官兵一起盟誓。顿时士气大为高涨,再也没有人提逃走的事了。

果然过了不久,洪水就退去了,曹操派出的大将徐晃带的救兵赶到,满宠带领人马奋力拼搏,里应外合,终于将关羽击退。

曹操极其赞赏满宠的赤胆忠心,进封他为安昌亭侯。

【悟在当下】临危不惧,统筹全局

在战争中,不可过多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有时一城一池的得失会牵制整个战局的发展,为此就不能不慎重考虑了。平庸者为保存实力可以一走了之,但这会将自己拖入被动。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会选择固守待援,一旦将敌人击败,就会推动战役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临危不惧,赞扬的是一种勇气。作为一军统帅,只有这种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统筹全局的头脑。现代社会,要求领导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思考,身体力行,激励全体成员朝着共同的愿景努力,这势必有利于促进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空营计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宝人。身高八尺,姿颜雄伟。先事公孙瓒,后归刘备,英勇善战,且有智谋。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一战中击溃夏侯渊,曹兵大败各自逃命。

黄忠斩了夏侯渊,提着人头,到刘备那里献功。刘备大喜,设宴庆贺,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

忽见一小将前来禀报:“曹操要替夏侯渊报仇,亲领二十万大军,驻守在汉水北山下。”刘备与众将议道:“现如能夺取曹军的粮食,必定会挫伤他的锐气。”黄忠说:“老夫愿意担当此任。”刘备说:“曹操非夏侯渊之辈,不可轻敌。你可以与赵子龙一起领兵前往,遇事可以商议。”

黄忠与赵云商量劫粮计策,赵云说:“夺粮之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去,如何?”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你先去?”赵云说:“你我都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俩拈阄,谁拈着谁就先去。”黄忠同意了,结果黄忠拈着先去。赵云说:“既然将军先去,我就协助你,我们约定时间,如将军按时返回,我就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还不返回,我就带兵前去接应。”于是二人约定为午时返回。赵云回营,对部下将领张翼说:“黄忠明日去曹营夺粮草,若午时不归,我即前去相助。我营面临汉水,地势险要,你要谨慎守寨!”

当夜黄忠率领人马,偷渡汉水,直奔北山而去。正当东方欲晓,看见曹操的粮食堆积如山,只有少量军士看守。黄忠令部下一齐下马,准备放火,突然曹操部下张郃的队伍赶到,将黄忠拦截,并围困起来。

再说赵云在营中等到午时,还不见黄忠返回,急忙上马,带着骑兵前去接应。一路冲出曹军的几次包围,杀至北山下,救出黄忠,及时杀回本寨。

曹操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命张郃、徐晃两员大将追赶。守营的赵云部下张翼,在寨门前迎接赵云入寨,望见后面尘烟滚滚,知道是曹军追来,就命令士兵关闭寨门,上敌楼防卫。赵云上前阻拦说:“休闭寨门!听我安排。”于是大开营门,停止擂鼓、收起战旗,然后在寨外壕沟中埋伏了弓弩手。赵云自己却不进营内,单枪匹马,巍然立于大营门前。

张郃、徐晃率领兵马追到赵云营前,天色正黑;见营中寂静无声,只有赵云一人单枪匹马立于门前,顿时心生疑惑,怕营中设有埋伏,不敢轻易入内。就在曹军踌躇之间,只见赵云举枪一招,两边壕中弓弩齐向曹军射来,曹军惊慌大乱,天色又黑,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赵云大战曹军,汉水边收兵器无数。消息报到刘备那里。第二天刘备和军师诸葛孔明一同到赵云营前察看,军士又将赵云大开营门诱敌之事细述一遍。刘备极为赞赏地对孔明说:“子龙真是一身是胆啊!”

【悟在当下】因势利导,巧用“空营计”

赵云巧用“空营计”,吓退了勇猛的曹军,这是利用假象来迷惑欺骗对手的一种谋略。“空营计”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胆略。指挥员没有一点勇气和胆量,是绝不敢冒这样的风险的。因此刘备赞扬赵云“子龙真是一身是胆啊”,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赵云在兵败临危之际,能以此计打退曹兵,确需有超出常人的胆识,这也是他用此计与众不同及可赞许之处。由此可知,作为一名战将,有勇虽可嘉,但尚须有过人的智慧和胆略。

“空营计”是古来最常见的一种战术,但任何一次“空营计”的使用,都有它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因此,运用这一计策,必须学会分析环境因素,因势利导,不可滥用。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刘禅即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当时,益州郡有个豪强雍简,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孟获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兵反抗蜀汉。

经过雍简的煽动,太守朱褒、越牂部族酋长高定,也都纷纷响应。这样一来,蜀汉几乎丢了一半土地,怎么不叫蜀汉着急呢?

但当时蜀汉刚遭到猇亭大败和先主死亡,顾不上出兵。诸葛亮一面派人和东吴重新讲和;一面奖励生产,兴修水利,积蓄粮食,训练兵马。过了两年,局面稳定了,诸葛亮决定发兵南征。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发。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

临别的时候,诸葛亮握住马谡的手,诚恳地说:“我们相处好几年了。今天临别,您有什么好计策告诉我吗?”

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连连点头表示感激。

诸葛亮率领蜀军向南进军,节节胜利。大军还在半路上,越牂部族酋长高定和雍简已经发生内乱,高定的部下杀了雍简。蜀军打进越牂,又把高定杀了。

诸葛亮派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分两路进攻,不到半个月,马忠又攻破牂柯,消灭了那里的叛军。四个郡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南中酋长孟获收集了雍简的散兵,继续反抗蜀兵。诸葛亮经打听,知道孟获不但打仗骁勇,而且在南中地区各族群众中很有威望。

诸葛亮想起马谡的话,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着人多,一股劲儿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被活捉。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孟获傲慢地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您给我这样一次机会,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被活捉了。

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这样捉了又放,放了又捉,一次又一次,一共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再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情深义重。我从内心深处敬佩您啊!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不仅如此,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其他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重新归附蜀汉。

【悟在当下】夺气攻心,让对手心服口服

诸葛亮平定蜀地南中,七擒孟获,依靠的就是攻心术,是一个“攻心”“治气”的典型案例。攻心术作为一个谋略,讲求攻心为上,夺气攻心,让对手心服口服,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本解决当地、当时的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要正确运用心理战术,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借此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攻心之术让别人从心底深处佩服你,从而取得人心。

佯北勿从

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的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每有军国大事,曹爽不敢自断,都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何晏、李胜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这些人便时常告诫曹爽,说司马懿名声太重,不应该把军国大权委托给他。曹爽涉世未深,听信了建议,任用何晏等掌大权,把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全部夺了过来。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他明白自己虽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太尉的兵权被夺去,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无法与曹爽抗争。于是他便伪称生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司马懿居家不出,正合曹爽的心意,曹爽终日与何晏等人吃喝玩乐,作威作福,饮食车服一如皇帝规格,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司马懿却一直在暗中观察形势,探测时机。

正始九年,曹爽的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司马懿处告辞,借机窥探一下司马懿的动静。司马懿听说李胜来辞行,便故意让两个婢女搀扶着,自己坐在床上。见到李胜之后,用手拿衣服,衣服掉在地上,又向婢女示意口渴,婢女送上一碗粥,司马懿喝粥时,粥汁又都顺着口角流到胸前。看到司马懿如此哀朽不堪,李胜装模作样地哭着说:“我们的小主尚年幼,非常需要依靠明公打天下,人们只听说您旧病复发,可是没想到病得这么严重。”这时,司马懿长吁了一气说:“我年老沉疾,危在旦夕。你将要赴并州担大任,并州离胡人很近,请好自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李胜连忙纠正说:“我是赴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故作昏谬地说:“你将要去并州,好自为之啊!”这时的李胜,再也顾不得用那些文雅的交际语言了,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稍稍明白过来,说:“你归本州做刺史,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我与你分别以后,恐怕再见不到面了。”接着,就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出来,并让他们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说着话,司马懿又呜咽起来。其实,司马懿这时身体状况很好,故作姿态来迷惑李胜。李胜是荆州人,所以到荆州做刺史说作“归本州”,本、并音近,正好被司马懿钻了空子。

李胜从司马懿家出来,复见曹爽,乐不可支地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从此,曹爽便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第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惯例到高平陵去祭祖先,曹爽兄弟随驾出行。司马懿立即在城中部署兵马,先占据子武库,控制了都城。随后,引兵至山城占据了曹爽的军营,削除曹爽羽翼,限令曹爽把兵权交出来。等到恢复了秩序之后,便把曹爽及其党羽诛杀殆尽。

【悟在当下】乘其不意,攻其不备

实践中坚持“佯北勿从”的谋略多可以使自己避免许多损失。同时,人们也可以反用这一谋略,用伪装失败的方法欺骗、麻痹对方,在对方不经意间突然出击,置敌于死地。

坚持或反用“佯北勿从”的谋略,从自己一方说并非一味退避,而是等待时机成熟采用出奇制胜手段,给对手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张飞义释严颜

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张飞追随诸葛亮溯流而上,到达巴都。巴都太守严颜听说刘璋要亲迎刘备,感慨万分,拍打着胸口说:“这就叫独坐穷山,放虎自卫啊!”

等到张飞大军到来,太守严颜便派兵严加把守,坚决不让张飞过去。

诸葛亮对张飞说:“严颜守义,英勇不屈,你怎么对付他呢?”

张飞说:“那严颜早已成为亡国贱虏,如果他坚持不降,我就叫他死!”

诸葛亮说:“你们刚与刘豫州共定天下,来到蜀地,现在是在人家的国土上,怎么能杀义士呢?”

张飞恍然大悟,说:“明白了。”于是张飞下令宣布:“军中胆敢有人杀严颜的,斩无赦!”

在巴都,张飞率军与守城的官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严颜的一名守城大将弃城而逃,张飞率军乘机入城,严颜终因寡不敌众,被张飞手下的一名勇将活捉。严颜被活捉之后,竟然像一头斗牛一样,殊死挣扎,宁死不屈。侍卫们好不容易才将严颜推入帐中,带到了张飞的面前。张飞看到严颜,认为他临死还如此猖狂,非常生气,大声喝道:“大军到来,为什么不投降,而胆敢抗拒?”严颜说:“你们无理,侵犯我州,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喝令手下推出去立即斩首,严颜脸色不变,说:“大丈夫能屈能伸,砍头又有什么可害怕的?”

张飞被他的豪言壮语所震撼,认为面前的严颜是条汉子,忙对侍卫说道:“且慢!”

张飞亲自过去为严颜解去绳缚,请他上座,谢罪道:“您难道不知商亡而微子归周的事吗?刘豫州与刘璋都是同一宗室,一姓相承,何必要生怨嫌呢?”于是对严颜厚加礼遇,待如宾客。诸葛亮听说此事之后,对刘备说:“张飞是武人,却能义释严颜,有国士的风度啊!”刘备非常欣慰,于是赏赐张飞五百斤黄金、一千斤白银和十匹锦缎,并让张飞担任巴西太守,封爵新亭侯。

【悟在当下】包容对手,让其为我所用

张飞义释严颜,正是运用了“卒善而养”的谋略。这一谋略的实质就是宽待俘虏,让其心服口服,从内心深处愿意归顺,为我效力,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以宽容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情。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品质。一个人要想成功,只有处处多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样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梦想才会更容易实现。

诸葛亮以信治军

魏明帝率军亲自征伐蜀国,驾车直达长安,任命司马懿为魏军主将,督领张迁的雍州、凉州劲旅30多万,秘密行军,直奔剑阁。诸葛亮当时在祁山屯兵,所带兵马只有10多万,其中有4万人因服役期满,需要退役还乡。在这关键时刻,一旦这4万人离去,本来便处于劣势的蜀军无疑将会雪上加霜。怎么办?

蜀魏两军力量悬殊极大,两军对峙,战事一触即发。

蜀军参佐以下的人都认为敌人势力强盛,本方力量匮乏,没有一定兵力支援难以制胜。因此有的将领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战事结束后再让老兵们退役还乡。

诸葛亮果断地说:“我统兵作战,以信用为根本。获得土地而失去信用,这是古人经常犯的错误。那些很早就离开家乡在外征战多年的人,早已整装待发,归心似箭,期盼着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们的父母、妻儿也早已在家计算归期,盼望着早日相见。即使大敌来临,战事严峻,但我们没有理由耽误服役人员的行程,道义不可偏废。”于是,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还乡,早日与家人团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兵们被诸葛亮的诚心所打动,不仅没有走,反而坚定地留了下来,并感慨道:“军师的大恩大德,我们铭记于心,虽死也不忘啊!”那些本不该走的年轻士兵也被诸葛亮的信义所打动,群情激愤,都愿意以死相报,坚持到底!

临战当天,士兵们斗志昂扬,莫不拔刀杀敌,以一当十,杀掉了魏将张迁,又击退了司马懿,大胜魏军,取得了胜利。

【悟在当下】守信不失,诚信待人

干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信”字。治国、治军、做人、经商,都得讲信用。“信”是一个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的重要概念,可以设想,诸葛亮如果没有以“信”为本的治军策略,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会非常艰难,甚至失败。是“诚信”帮了诸葛亮一个大忙!

做人不仅要讲信用,还要守信用。一个人讲一两次信用并不难,难的是一贯守信用,一辈子守信用。办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一贯守信不失,诚信待人,就能坚定信心,获得最终的胜利。

邓艾灭蜀

魏景元四年,司马昭主持魏国朝政,准备大举讨伐蜀国。当时,蜀国国势日渐衰微,朝廷小人弄权,内政昏暗。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唯一能抵御外敌的大将姜维恐为其所害,也不敢住在成都,长期驻兵沓中。蜀国的外围兵力不足五万,蜀国就依仗这微薄的兵力防守各险要关隘;守卫成都及其他各地的兵力也只有四万左右。

蜀国所凭倚守卫的是剑阁天险,姜维在此地驻守。司马昭原想突破剑阁,直取成都。但姜维英武过人,深知用兵之道,正面强攻恐难奏效。司马昭便打算派兵拖住姜维,同时截断其归路,使他无法回救成都。计策既定,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从狄道进攻甘松、沓中,牵制姜维部队;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从祁山出发进至武街桥头,断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钟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进攻汉中。农历八月,魏军从洛阳誓师出发。

由邓艾率军牵制姜维,姜维知道钟会进军汉中一定回师救援,诸葛绪则在半路截攻姜维,邓艾此时也追击姜维。姜维部队腹背受敌,就算不大败溃散,也会狼狈不堪。钟会则取汉中,进军剑阁,直逼成都。只要邓艾诸葛绪合力牵制住姜维,钟会军队就能势如破竹,大举入侵,成都唾手可得。这是司马昭的理想战略。

但后来的事实是:邓艾到达沓中,姜维惊闻汉中已失,果然回师救汉中,退向阴平,但又遭到魏军大将诸葛绪的截击,诸葛绪截不住蜀国智谋双全的名将姜维,被蒙骗过关。

交战以后,姜维看到魏军来势凶猛,有夺取成都的企图,便与成都赶来支援的张翼、廖化并为一军,固守剑阁。钟会指挥军队猛攻剑阁,姜维据守险要,钟会兵团不能前进,粮食缺乏,运输线又太长,钟会与姜维竟一时相持不下。

邓艾说:“敌军已经遭受挫折,应该趁势进军。如果从阴平小道经汉中德阳亭到涪城,出剑阁西一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击腹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守,防守剑阁的部队必然回来援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率战车并列前进;如果剑阁的部队不去增援涪城,则救援的兵力就很少了。”

于是,邓艾悄悄率一队精兵,从阴平出发,跨越蜀道天险,神不知鬼不觉地向绵竹进军。蜀军对此毫不知情,魏军则日夜兼程。这天,邓艾率军遇到一处悬崖,大家看着峭壁,不知所措。邓艾用毡毯裹着身子从山上滚了下去。将士们都抓着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接一个地前进。邓艾整顿队伍,直趋江油。江油城的守将措手不及,只得投降,邓艾很快进攻涪城。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防守,不要让敌人到达平原地区,诸葛瞻犹豫不从;黄崇再三劝说,甚至痛哭流涕,诸葛瞻坚持不听。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蜀军前卫,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邓艾率军与蜀军大战,斩杀了诸葛瞻和黄崇。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军料想不到魏军突然到达,陷于混乱不听指挥;老百姓听说邓艾大军已进入平原地区,惊慌失措,纷纷向山泽逃去,一片混乱。蜀汉群臣纷纷议论,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传令坚守在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姜维得知诸葛瞻战死,急撤军援救,后来又接到刘禅的降书,只好投降钟会。蜀国宣告灭亡。

【悟在当下】找到缺口,功其不守

魏军能够三个月灭蜀,邓艾这支奇兵功不可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姜维那么会用兵,但没有料到魏军正面拖住他,后面用奇兵踏上蜀道。蜀军主力重兵驻守剑阁,以为守住剑阁天险即万事大吉,没有料到邓艾偏不顾险阻,“攻其不守”,本就腐朽不堪的蜀国面对邓艾这支如从天而降的奇兵,自然无能为力了。

“攻其不守”的策略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运用都十分广泛。在辩论中,也可以运用这一策略,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获得胜利。

羊祜怀柔平东吴

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以后,准备消灭吴国,统一天下。于是任命羊祜为都督,治理荆州军事,统率大兵镇守,与东吴隔江相望。

羊祜到了南方后,没有急于加强军事措施,而是实行怀柔政策,开设学校,安抚远近地区,很快得到江汉一带百姓的拥护。他还对吴国人开诚布公,凡是来投降的人,想要离开荆州,决不阻拦,去哪儿都可以。吴国的石城守备距离襄阳七十多里,常常来侵扰,羊祜设计使吴国撤销了石城的守备,使两地能够和平共处。这样他就可以减少一半戍兵,分出来去开垦了八百余顷田地,大获收益。羊祜刚到的时候,军队没有百日的存粮;经过他的治理,居然积蓄了可供十年之用的储粮。不久皇帝下令撤销江北都督,设置南中郎将,把所属的在汉东和江夏的各军都归羊祜统领。

后来,羊祜进一步占据险要地区,建造了五座城,收取大批肥沃的土地,夺得了吴国人的资产,石城以西,尽归晋国所有。从此,吴国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羊祜就更加提倡实施恩德信义,用怀柔政策来笼络刚刚归附的人。

羊祜每次和吴军交战,总是先约定好日期才开战,不搞突然袭击。吴国的将领陈尚、潘景带兵进犯,羊祜追杀了他们。但又称赞、宣扬他们的气节,厚加殡殓。羊祜的军队出行,经过吴国的地段,收割地里的稻谷,都计算好数量,用绢偿还。每次会集部队在江沔一带游猎时,一般总是在晋国境内。如果禽兽为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所得,他就让人送还给吴国人。于是,吴国人都对他心悦诚服,尊称他为羊公。

羊祜和吴国的将领陆抗相对垒。两军使者常有来往,陆抗十分赞赏羊祜的德行和度量,认为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与他相比。陆抗有一次生病,羊祜了解了他的病情后,就派人给他送药去。陆抗高兴地服下,一点儿也没疑心。有人怕药里有毒,进行劝阻,陆抗批评说:“羊祜哪里是个会害人的人!”

陆抗自然也清楚羊祜实行的是怀柔政策。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的部下:“如果羊祜他们专门施德,而我们专用暴力,这就会不战自败啊!现在只要各保自己的疆界就可以了,不要去追求小利。”吴国的皇帝孙皓听说吴晋边境和好,便责问陆抗。陆抗回答说:“一个小镇、小乡,尚且不可以没有信义,何况泱泱大国!我如果不这么做,就只会使羊祜的名声更大,对他毫无损伤。”

羊祜在对吴国军民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兵,做了广泛的军事准备。他上书给晋武帝司马炎说:平定蜀地已经13年了,现在吴国的皇帝孙皓暴虐无道,其百姓困苦不堪,而我们晋军的力量比过去更加强大,应该抓住时机,平定东吴,统一天下,使天下安宁,人民和好。他对灭吴的战略战术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后来羊祜卧病,回到洛阳,还抱病向晋武帝当面陈述伐吴大计。此后,晋武帝还派中书令张华去询问他的筹划和策略。

羊祜病情越来越重,他便推举杜预接替自己,不久病逝,享年58岁。当天大寒。晋武帝穿着丧服悲伤地哭泣,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了冰。荆州人在集市上听到羊祜病逝的消息,没有一个不号啕痛哭的,集市贸易因而停止,哭声连成一片。吴国守边的将领知道羊祜已经去世,也都伤心地为他哭泣。

羊祜死后两年,吴国被平定,大家都为皇帝庆贺。晋武帝拿着酒杯流着眼泪说:“这都是羊祜的功劳啊!”

【悟在当下】施之以德,取之以信

俗话说:两军相对,攻心为上,以“攻心”战术战胜敌人。何为“攻心”?就是软化敌人的斗志,消除敌人的抵抗。施之以德取之以信的怀柔政策,就是“攻心”的一种方法。羊祜虽然对敌军施以礼义,提倡仁德,但他用的是怀柔之策,通过安抚、笼络,瓦解了敌军的斗志,获得了敌国的民心,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以“攻心”为目的的怀柔战术,不仅古代有,就是在现代商战中,也不乏其例。

石勒瞒天过海擒王浚

石勒于公元312年攻占襄国后,力量大大加强,不久便被前汉昭武帝刘聪任命为散骑常侍,封上党郡公。

当时王浚任晋国的大司马、都督幽冀诸州军事,王浚在幽州骄奢淫逸,民心背离,原来依附于他的鲜卑和乌桓人也纷纷离他远去。因此石勒决心吞并王浚。

石勒打算先派使者去实地观察,于是征求右长史张宾的意见。张宾说:“王浚虽然是晋国的藩臣,但他一直在想凭借自己掌握的军权南面称帝,只是担心四海英雄不予支持。将军已经威震天下,现在您可以用最谦卑的词语、最厚重的礼物去结交他,使他对您不猜疑,然后采用奇谋妙计,他就不会防备了。”

石勒认为张宾说得很对,就派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去蓟城晋见王浚,并上书劝他即位做皇帝。书上写道:“我石勒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胡人,遭遇乱世饥荒,逃亡到冀州,聚集些人马,只为了保全性命。而今晋国国运已衰,中原无主,百姓无所依靠。殿下是四海英雄仰慕的明公,能当帝王的除了您还有谁呢?我之所以舍弃生命,兴义兵,诛暴乱,就是为了给殿下扫除障碍。切望殿下能应天顺时,早日登上皇位。”

王浚正在为手下无将而发愁,听说石勒愿意归附,自然大喜过望。但他还有疑虑,便问王子春等人:“石公也是豪杰,占据着北方的许多土地,为什么对我称臣呢?”王子春回答说:“石将军确实如您所说的那样英明能干,力量雄厚,但与明公相比,就好像月亮比太阳,江河比大海啊!自古以来有胡人成为名臣的,但没有成为帝王的。石将军并不是不喜欢当帝王,而是因为帝王是不可以用智慧和力量夺取的,如果强取,就一定不为天下人所容。这也是石将军的智谋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希望明公不要多疑。”王浚听后非常高兴,便封王子春等人为列侯,派使者带了土特产和财物给石勒。

不久,王浚镇守范阳的司马游统派密使投降石勒,石勒把密使杀了,将人头送给王浚,表示自己的忠诚。王浚更加信任石勒。

一年之后,王子春等人和王浚的使者一起回到襄国。石勒把他的精锐部队和优良的武器装备全都藏匿起来,让王浚的使者看的尽是些空虚的仓库和老弱士兵。石勒对使者毕恭毕敬,面朝北方向他行礼,又恭恭敬敬地接过王浚的信。王浚送给石勒一个麈尾,石勒假装不敢拿在手中,把它挂在墙壁上,早晚向它叩拜,说:“我不能见到王公,现在见到王公的赏赐就跟见到王公一样。”他再派董肇上表章给王浚,约好日期亲自去幽州,向王浚奉上皇帝的尊号。另外又写信给王浚的亲信,请他为自己美言,希望能任并州牧,封广平公。王浚的使者回到蓟城,报告说:石勒兵马很少,力量微弱,款待使者热诚真挚,毫无二心。王浚大悦,完全相信石勒,对他再也不做防备。

当年三月,石勒的精锐部队抵达易水。王浚的督护孙纬派人飞报王浚,同时准备迎战。王浚手下的将领都请求出击石勒。王浚大怒道:“石公这次前来,正是要拥戴我,谁再敢说要出击石勒,定斩首不赦!”大家不敢再说什么,王浚下令设宴等待石勒。

第三日凌晨,石勒带兵到达蓟城,高声喊开城门。城门打开之后,石勒还恐怕里面有伏兵,先驱使几千头牛羊入城,声称是给王浚送的礼,实际上是要堵塞大街小巷,使王浚无法发兵。这时王浚才害怕起来,坐卧不安,不知所措。还没等他想出主意,石勒已经来到王浚的住处,命人把王浚抓来,并命部将把王浚押解到襄国。王浚半路上投水想自杀,护送人员把他从水中拖出,在襄国街市上将其斩首。

【悟在当下】灵活机动,克服思维定式

石勒的实力和王浚相比,并不比王浚弱多少,但他善用计谋,给王浚以软弱、可靠的假象,使王浚放松对他的警惕,而使自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王浚的腹地,生擒王浚。这就是运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在麻痹敌人的烟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敌人包围、消灭。

运用这一策略,常常是人们在观察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司空见惯,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因此对手能够乘虚而示假隐真,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因此,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克服思维定式。

祖逖无中生有破敌军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也即后赵帝元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第二年,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城。

祖逖据守蓬关的东部,由东城出入;桃豹据守蓬关的西部,由南城出入。两军各不相让,僵持了四十天之久,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祖逖觉察到在这个关头,有了粮食,士气就会高涨;缺了粮食,士气就会低落,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于是心生一计,他让人用土将布袋装得满满的,从表面看,就像米袋一样;再派一千多人假装运粮食,把这些装着土的布袋从城外运到东城的高台。同时又让几个人挑着真正装着米的布袋,故意掉队,好像很累的样子,停在路上休息,引诱后赵的部队来抢米。

桃豹手下的人看到晋军不断地运粮,早已想劫持,苦于晋军成群结队,无法下手。后来瞧见有几个掉队的,就忽地冲了上去。掉队的晋军赶快扔下粮食逃命,让他们把米袋抢走。

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赵军远远看到晋军堆在东城高台上的布袋,以为里面全是粮食,一想晋军粮秣丰盛,再坚持几个月都没问题,而自己已经断了粮草,怎么还能打仗呢?因此上上下下情绪都很沮丧,军心就动摇起来。

为了继续和晋军相持下去,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石勒即派部将刘夜堂率领兵马赶着一千头驴给桃豹的守军运粮。祖逖预料到桃豹以为晋军粮草充足必定会向石勒求援,所以派韩潜、冯铁两位将领带兵在汴水北岸狙击,把刘夜堂的运粮队全部俘获。

桃豹听到运粮队被晋军全部俘获的消息,感到大势已去,再也无法支持,只得连夜逃走。祖逖乘胜追击,向北挺进。后赵的许多据点纷纷归降祖逖,地盘越来越小。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遂封他为镇西将军。

【悟在当下】以假乱真,假中有真

“无中生有”之计,运用起来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略。在“空城计”中,诸葛亮以大智大勇的气魄,用疑兵之计吓退司马懿后,立即调动兵马来援新城。待司马懿醒悟后,再回兵来攻新城,新城的兵力已由无变有,由虚变实了。这也是诸葛亮对“无中生有”战术的灵活运用。

无中生有之妙,就妙在以假乱真,假中有真,假为诱惑,真为基础。

谢玄淝水破苻坚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后,继而占领襄阳、彭城等地,急欲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阻,调集九十万大军分三路攻晋。八月,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郎(禁卫军)三万,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但是,到了九月,后续部队凉州兵才到达咸阳,西路的蜀汉兵刚刚顺江而下,东路的幽冀兵才到达彭城,兵力极其分散。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致主张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谢石、谢玄、谢琰等率水陆军八万赴淮水一线抗秦;命胡彬率五千水军增援寿阳。

同年十月,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奉命率水军增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攻洛涧,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八千骑兵疾趋寿阳,并派晋降将朱序到晋营劝降。不想朱序一心向晋,反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发起反攻,击败其前锋。谢石采纳其意见,命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五千精骑,夜渡洛涧,袭击梁成大营,一举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斩梁成等十员大将。晋军士气大振,乘胜直逼淝水东岸。

苻坚在寿阳城楼望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那都是士兵,开始担心害怕起来。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士兵厌战和苻坚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来到秦营,要求秦军随后从淝水后撤,以保证晋军渡河决战。秦将都不同意后撤,但苻坚想等待晋军渡河的时候袭击取胜,于是便答应了晋军的要求。苻坚下令向后稍做撤退,本来内部不稳的秦军,一退而不可止,阵势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于是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事不妙,骑马飞驰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三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悟在当下】切不可仗一时之势,逞一己之能

苻坚惨败淝水的主要原因在于:骄傲自大,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兵力分散,舍长就短,缺乏协同精神;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方陷入被动地位。东晋军队的胜利,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知彼知己;天时地利人和,发挥己军之长,坚决实施战略性追击。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事业的成功,切不可仗一时之势,逞一己之能,自以为是,认为谁也不是自己的对手。最后的胜利只属于那些知识全面、能力全面与素质全面的人。

孝文帝巧迁都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有宏图远志,一心想成就霸业。孝文帝继位时,魏都在平城,是天兴元年自盛乐迁都至此,都城偏居北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孝文帝一向仰慕中原文化,祀尧舜、祭周公、尊孔子、兴礼乐、正风俗,仿效中原推行文治。雄踞中原,一统天下,迁都是牵动全国、震动朝野的特大举措,况且由北方入中原,会有诸多不适。孝文帝最担心群臣不从,会联合起来百般阻拦,便十分巧妙地采取了迂回之计,召集众臣议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齐朝。

孝文帝择一个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龟卜,预测南伐的吉凶。说来也巧,卜得一个“革”卦,正合心意,孝文帝道:“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此话一出,群臣肃然,心中并不赞同,但无人敢出来争辩。此时唯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趋前进言:“《易经》中所称‘革’者,指的是更体改制,应天顺人,商汤、周武之卜,确为吉兆,但陛下正该发扬光大,何谈更改体制呢?今日计议南伐,反得‘革’的爻象,恐难称作全吉。”孝文帝龙颜大变,声色俱厉道:“卜辞有‘大人虎变’一语,为什么说不吉呢?”孝文帝心意已决,势在必行,拓跋澄不解其意,一直追问不停,结果使得孝文帝很不高兴。

但孝文帝仔细思量,也感觉拓跋澄所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回到宫中,将拓跋澄召来,单独与他秘密商量。孝文帝说:“朕的国家,地域广大,但文轨不同,此地只宜施展武功,不利于推行文治,如果要移风易俗,成就天下大业,只有迁都中原。洛阳乃帝王之都,最有王者气象,最合朕意。今日又卜得一‘革’卦,正是改革征兆,迁都之举,其势可行,不知你意下如何?”拓跋澄明白了孝文帝的意思,非常赞同,欣然道:“陛下迁都,入主中原,制御华夏,成就天下大业,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啊!”孝文帝仍心存忧虑,坦言道:“北人恋土,故土难离,猛的一听南迁,必然相互惊扰,人心动荡,朕难免顾虑重重。”拓跋澄会心一笑:“这是非常之举,只有非常人才能知晓,只要陛下做出决断,我想他人也无能为力。”孝文帝笑道:“汉高祖得张良这个谋臣成就大业,你真不愧是我的张良啊!”

此后不久,孝文帝一边大造河桥,准备大军渡河,一边传令各地,调集兵马准备南征。经过两个多月的部署,筹备停当,孝文帝起兵平城,渡河南进,直达洛阳,此时正是太和十七年九月,天气秋凉,淫雨霏霏,孝文帝一身戎装,督领诸军南进。群臣纷纷跪在马前劝阻,尚书李冲叩首说:“南伐之举,臣民不愿,陛下毅然独往,如何成事,故臣冒死劝谏。”

孝文帝大怒:“朕方经营天下,志在统一;你们这些书生,不知道我的大计,国家定有明刑,不要再多言了!”

此后,又有安定王拓跋休等在马前叩首,一齐哭泣着苦苦劝止,孝文帝便说:“此次大举南进,远近震动,若就此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如何示范后人?今日如果不南伐,也应当移都此地。机不可失,朕意已决,不可更改。赞同迁都者立于左侧,不同意者则立于右侧。”

安定王拓跋休等相继立于右侧,只有南安王拓跋桢进言说:“有圣德者不苟同俗议,成大功者不迁就俗众,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天下事最重要的莫过选择皇居,陛下若能就此罢停南伐,迁都中原,扩展王业,实在是臣之所愿,天下百姓之福。”说完,又回头示意群臣:与其南伐,莫如迁都。众臣见此阵势,无可奈何,只得同意迁都,齐声高呼“万岁”。

就这样,一场举国关注、震惊上下的迁都风波慢慢平息,孝文帝命人在洛阳大兴土木,最终顺利地实现了迁都的计划。

【悟在当下】以退为进,克服阻力

孝文帝迁都,反对者多,且多为贵戚重臣,然而他用占卜制造迁都舆论,向任城王秘密交底以争取臣下支持,并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孝文帝迁都的一个“巧”字。孝文帝在采取行动之前,已全面客观地分析形势,明伐暗迁,以退为进,才得以克服重重阻力,实现了迁都洛阳的夙愿。

人人都会遇到难办却应该办的事,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做一个鲁莽之夫、怯懦之夫,还是智勇之人呢?

杨逸放粮救万民

杨逸29岁时,就被北魏孝庄帝授任为吏部郎中、平西将军、南秦州刺史、散骑常侍。以29岁的年龄而被委以如此重任,在北魏还从未有过先例。此后,杨逸又被调任平东将军、光州刺史。

年轻的杨逸,决心在刺史任上有所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治理光州,他可谓煞费苦心,不辞劳苦。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求安定民心,稳定秩序,杨逸集中全力处理事关百姓生计的大事。最难得之处是他能放下刺史的架子,时常到百姓中视察抚慰。为处理好公务,杨逸倚仗年轻,常常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他懂得要想天下太平,必须争取民心,而要想获得民心,必须关心人民疾苦,从点滴做起。因此,每当州中有人被征召从军,杨逸都一定要亲自送行,有时风吹日晒,有时雪飘雨狂,许多人都坚持不住,他却毫无倦意。

治政、治军要讲究宽猛相济、恩威并施,杨逸深明此道。他仁爱百姓,又法令严明,恶徒狂贼都不敢在州中惹是生非,全州境内,非常太平。他最痛恨那些豪强奸诈之徒,于是,在州中四处布下耳目,随时监督,稍有动静就立即剪除。同时杨逸以严格的纪律约束部属,手下的官吏士兵到下面办事,都自带口粮。如有人摆下饭菜招待,即使在密室,也不敢答应,如果询问他们原因,都说杨逸有千里眼,明察秋毫,哪个做了错事都瞒他不过。

当时因连年灾荒,粮食奇缺,饿死很多人,见到这种情景,杨逸心急如焚,决定开仓放粮赈灾,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管粮的官吏惧怕私用国库存粮会招致大祸,坚决不同意。杨逸也明白,不经上奏批准,擅自发粮,如果朝廷怪罪,将会有杀头危险。可是要按常规向皇上请奏,等待批答,文书往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知又要饿死多少百姓。于是他决心这次宁可受罪,也要开仓放粮,就对手下人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仓放粮由我而定,责任也由我一人担当,即使获罪,我也心甘情愿,死而无憾,与他人没有关系!”随即果断下令开仓,将粟米发给了饱受饥饿煎熬的百姓。然后,杨逸马上写好奏章,向朝廷申说详情。

奏章送到朝中,庄帝与群臣谈论起这件事情来,以右仆射元罗为首的大臣认为国库储粮不可轻易动用,杨逸之请,应予驳回。其他大臣则认为情势紧急,应贷粮两万。最后庄帝恩准两万。

杨逸放粮后,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幼病残者仍难活命,他便派人在州门口摆上大锅煮粥,施舍给这些人,使之不致饿死。杨逸的这一举动,无异于雪中送炭,解民于倒悬,那些即将饿死而因杨逸及时赈济终于活了下来的百姓数以万计,庄帝闻听事情本末,也以为处置得宜,连连称赞。

【悟在当下】先斩后奏,敢作敢当

杨逸心念百姓,为救饥民,不怕承担罪责,敢作敢当,开仓赈济灾民,真是难能可贵。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给百姓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人,难道其威不该立、民心不该向吗?

在军事行动中,常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现代社会,一些敢作敢当、勇于负责的领导,遇到紧张情况需要马上处理,来不及请示时,往往“先斩后奏”,这也充分表现出其果断和勇敢。

杨侃出计解城围

北魏孝昌三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占据关中反叛,自称齐帝,尚书仆射长孙稚奉命前去征讨,华阴伯杨侃随军出征,被委任为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为长孙稚的行台左丞,不久又传任通直骑散常侍。

长孙稚率军队行至弘农安营扎寨,其后召集部属商讨作战事宜。杨侃知道叛军据险守关,强攻难以奏效,主张智取。他援引旧朝战例,并为长孙稚分析军事形势。他说:“当年曹操与韩遂、马超对阵,各自据守关隘,长期相持不下,难分胜负,这并非是他们各自的才智、勇气、谋略以及算度相类似,而是因为山河险峻,地形复杂,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他们都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对方。现在叛军固守潼关,占尽了地形险要的优势,即使当年能征惯战的曹操再世,也难以施展才华。”

杨侃建议:“我军必须向北攻取蒲坂,再飞舟渡河向西岸,这样兵士没有了退路,背水一战,只有拼死向前才能杀出生路,如此则士卒必然人人奋勇,争相搏杀。叛军见此奋勇之师,必然恐惧而不敢接战,那么华州的围困就可以不战而解。潼关守敌一旦听说华州之围已解,必会惊恐而望风逃散,溃不成军。如此,则各州城相继平定,而长安不久即可解围。如果我的计策可以采纳,请准我领兵为先驱,率先迎敌。”

仔细地听过杨侃的建议,长孙稚沉思了一阵,又犹豫起来,他说:“叛军薛惰义已围困了河东,薛凤贤又保有安邑,我军受阻长期停驻在虞坂一带,不能前去平定叛军,计策虽好,但我仍担心叛敌人多势众,相互呼应,恐怕难以奏效,故心存疑虑,难下决断。”

杨侃听长孙稚分析敌情,知道情势严峻,长孙稚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杨侃自有破敌良策,他说:“宗正珍孙本是军伍中的一个武夫,因巧遇机缘而得以晋升发达,其实并无德能,他只可被人驱使,而不能指挥驾驭他人,一旦被授予主帅的重任,指挥三军作战,必然神迷意乱,不知所措。如此庸才,只知力拼,不善智取,哪能抵挡围城的贼军呢?他不能克敌制胜,自在情理之中,不能以此推断敌军实力。另外,河东郡的治所在蒲坂,西面靠近黄河,郡中百姓多在东面。薛惰义驱赶壮勇西行围困郡城,父老妻儿都留在原址,如果我军逼近此地,必使叛军方寸大乱,他们挂念家室,人人思归,则郡城的围军自然散去,不战就能克敌解围,这岂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吗?”

长孙稚听杨侃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合情合理,于是采纳了他的计策,命令自己的儿子长孙彦率领骑兵与杨侃一道从弘农渡河北进。杨侃又出一计,命令手下四处张贴告示,向大家告示:“现在我军驻扎此地,等待步军到来后一起发动攻击,同时观察各村的人心向背,然后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若肯于归顺的,待我军中点燃烽火,也马上举烽火响应,表示已经归降;若不举烽火响应,即为不肯归降,我军到后就要大开杀戒,荡平村庄,以犒赏三军。”各村百姓见到告示,互相转告,深夜,不管是真归顺还是假归顺,见军中点火,都纷纷点起火来。一夜之间,烽火绵延达几百里。围城的叛军见此壮观景象,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怕生出意外,恐惧中四散逃归,各奔东西,薛惰义弹压不住,见军队溃散,只好只身逃走。

随后,长安之围顿解,杨侃的计策获得了成功。

【悟在当下】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谋略。孙子曾作过形象的比喻,他称用兵的法则像流水一样,水流动起来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那么用兵应是避开敌人防守坚实的地方而攻击其空虚薄弱的部位。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可以称之为用兵如神。

善于避实击虚是一门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尽量避开对方的长处,以自己的优势痛击对方的劣势。

宇文泰活用兵法击败窦泰

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东魏大丞相高欢统率东魏各路大军进攻西魏,令司徒高昂进攻商洛,窦泰向潼关逼近,高欢自己则率领大军进驻蒲阪,并在蒲阪建造了三座浮桥,摆开渡河的阵势,咄咄逼人,局势显得异常紧张。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领的军队则驻守在广阳,他对部将们说:“敌人从三个方面来牵制我们,又建造浮桥来扬威,声称他们一定要渡过河来。其实他们的用意不过是想诱引我军在此设防,以便窦泰的军队从西面进攻罢了。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蒙蔽啊!”

接着,宇文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非常自信地说:“自从高欢起兵以来,窦泰常常做他的先锋,手下多是精兵强将,打了不少的胜仗,因此他们非常骄傲。如果现在我们乘机去袭击他,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战胜了窦泰以后,高欢便会不战而自退。”

有的部将还是很疑惑,建议说:“高欢近在眼前,现在放弃了眼前的敌人而去进攻远处的敌人,如果不能成功,那么就要贻误战机,后悔就迟了,不如分兵抵抗吧!”

宇文泰继续说服部将们说:“高欢两次攻取潼关,我军都没有离开过霸上。这次大举进攻,他们一定认为我们还会就地固守,于是就有可能轻视我们,放松警惕。我军如果能乘这个时机前去袭击,哪里还怕他们呢?别看高欢他们建造了浮桥,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高欢他们虽然建了桥,但不会轻易渡河的。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用不了五天,就一定能打败窦泰!”

于是,宇文泰扬言要保卫陇右地区,暗中却悄悄地派军队向东出击,到了小关。窦泰突然听到宇文泰大军到来,便急忙从风陵渡河。宇文泰挥师进攻,窦泰措手不及,全军覆没,窦泰本人也自杀身亡。

【悟在当下】统筹全局,兼顾其他

宇文泰活用兵法,智击窦泰,充分运用了灵活战术,抓住敌人的心理特征,利用其思维定势,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

人们在集中精力应付某一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对另外一件事情疏于防范,这就给声东击西之计留下可乘之机。因此,在处世的时候,要学会统筹全局,兼顾其他。

李密不战而屈兵

隋大业十四年四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率十万大军往北向黎阳进攻,准备攻打东都洛阳。当时,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听到杨广的死讯,便趁机登基称帝,同时,还派密使前往李密处,封其高官厚爵,请求李密帮助他讨灭宇文化及。

李密了解到宇文化及虽然兵力众多,但军粮有限,于是便采取了只守不战的策略。他命令军队在宇文化及的去路上进行阻截,断其去路,自己却闭门不战。宇文化及为解决军粮的紧张,便发兵攻打瓦岗军驻守的黎阳仓,但被驻守黎阳仓的徐世勣击退,还在回来的路上被李密羞辱了一顿。宇文化及不但没有抢得一粒粮食,而且剩余的部队还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跑,威力大减。宇文化及不甘失败,令手下大造器械,准备一举攻下黎阳仓。李密探得消息后,立即率五百轻骑兵会同黎阳仓守军,两面夹击,烧毁了宇文化及的攻城器械。宇文化及的第二次攻城计划又被挫败。

此时,宇文化及的军粮越来越少了,宇文化及四面受敌,带兵作战没有军粮又成为头等致命问题。正在他为军粮的事情犯愁时,李密让人转告宇文化及,说瓦岗军愿意供应他一批军粮,只要他拿粮食后不与瓦岗军作对就行。宇文化及信以为真,认为粮食有了保障,便下令手下大吃大喝。第三天,一名探子来到宇文化及处,告诉宇文化及李密正在筹备大举进攻,供粮只是一个计策,宇文化及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宇文化及的存粮已经被吃空了,他没有其他办法,只好背水一战,率全军渡过永济渠,向李密发起进攻。在汲郡大掠一番之后,又向魏县进发。虽然粮食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每天都有逃兵投奔李密处,甚至连宇文化及派在东郡留守辎重的刑部尚书王轨也投奔了李密。

宇文化及感慨地说:“想我一世英明,竟败在敌人的一个雕虫小技上啊!”

最终,宇文化及由于力不敌众,兵败而逃。

【悟在当下】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这是一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既已知敌人弱处是缺少军粮,李密连打带诱,牵着宇文化及的鼻子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他用兵的高明之处。

在商战的竞争中,要获得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智力的竞争,更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竞争者往往可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占领市场,兼并一些弱小企业,获得竞争的胜利。

唐太宗以逸待劳战突厥

唐太宗即位不到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

唐太宗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从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们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没过几年,就训练出一支精锐军队。

这一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勣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东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和徐世勣会师,两个人商量对策。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的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他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今见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李世民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勣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等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远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乘机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了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就这样,一度很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望。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

【悟在当下】以不变应万变

对于强敌劲旅,唐军不正面歼敌,而是以逸待劳、以守为攻,寻机作战。

以精锐之众攻打疲乏之旅,无异于以石击卵。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人,使其由强变弱,我方就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

“待”不是消极的守株待兔,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时机。以逸待劳的主要目的在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后发制人,以不变应万变,运用到职场上,平时就得学点真功夫,在关键的时候表现出来,这无疑会得到领导赏识,加速升迁。

裴行俭孤军镇突厥

唐朝中前期,西部不安宁,吐蕃屡次兴兵骚扰。唐朝虽屡次兴兵征讨,但都无功而返,且劳民伤财,损耗极大。西部边境成了颇令唐朝统治者头痛的一个问题。

唐高宗仪凤二年,西突厥可汗都支和遮匐反叛唐朝,他们煽动吐蕃入侵安西都护府,一时边境纷纷攘攘。唐高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多数朝臣都主张要发兵讨伐。

高宗就问对西域很了解的裴行俭,裴行俭说:“吐蕃为乱边境已久,现今波斯王去世,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城被押作人质,以至于群龙无首。依我之见,还是派使者到波斯去册立泥涅师为王,途经西突厥时见机行事,或许可以平息叛乱。”高宗同意,并命裴行俭为使,前去册封波斯王,同时兼任安抚大食的使节。

裴行俭一行到了西州,当地官吏百姓前来迎接。裴行俭在当地召集了一千多豪杰子弟一起西行,他还放出风声:“现在正是炎热的时候,戈壁滩上热得难以忍受。我们等秋凉之后再慢慢行动。”都支从派去探听的探子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放松了戒备。裴行俭又召集四镇的各部酋长及豪杰,对他们说:“想想以前来此游玩,我一点也不觉厌倦,我回到京城以后,一刻也没忘记在此的日日夜夜。现在正好西行,我想趁此机会旧地重游,你们谁跟我一起去游猎?”很快,各部落的子弟有一万人投募。裴行俭假装进行游猎,暗中却训练队伍,几天时间就把这些部落的子弟训练得可以经战事了,几天后他率领这些人加速前进。距离都支部落还有十余里的时候,裴行俭先派与都支亲近的人前去问好,外表装成很闲暇的样子,似乎不是前来征讨。接着他又派人去召都支来相见。

都支原来与遮匐合谋好,准备在秋季与唐朝使节对抗,现在猛然间听说裴行俭率军已到,一时不知所措,只好亲自率领儿侄和部落各首领共五百余人前来拜见。裴行俭趁机擒住都支。当天,又传下都支的令箭,命都支各部的其他首领前来拜见。各部首领不知内情,都领命仅带领少数随从前来,裴行俭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乘胜前进。途中,他们正好碰上遮匐派来都支部落商议联合作战的使节。裴行俭让他们告诉遮匐,都支已经束手就擒归顺朝廷了,也希望他们放下武器,归顺唐朝。遮匐看到自己势单力孤,不是唐军的对手,就乖乖地投降了。

【悟在当下】以智取胜

裴行俭奉命平叛,兵力虽然不多,但他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后发制人,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成功。裴行俭在西域的功绩很容易让人想起东汉的班超。他们都是以谋略取胜,而非用“力胜”,“智胜”可以安国定军,“力胜”则难免国弊兵疲。

现代社会,一些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在建立自己的基业时,总是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抵挡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战略眼光,瞄准远方,以智取胜。当运用这一谋略时,必须沉着、冷静,掌握好反击对手的时机,使自己的反击切中要害。

张守圭平息契丹叛乱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决定扫平契丹的叛乱。

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打幽州,都没有成功。可突干想探听唐军的虚实,于是派使者来到幽州,假装表示愿意重新归顺大唐朝廷,永远不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于是,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将士在对待唐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

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各部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西突厥借兵,不久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干肯定失败。如果你愿意脱离可突干,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你。”这番话正说到李过折的心坎上,他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唐朝廷。

王悔大功告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

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

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悟在当下】主动创造可乘之机

“浑水摸鱼”的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好处。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局面混乱不定,一定存在着多种互相冲突的力量,这个时候,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从中取利。

更多的时候,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一方主动去把水搅浑,等情况开始复杂起来,然后可借机行事。现实生活中,运用此计的关键是,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张巡大胜尹子奇

唐朝中后期,被唐玄宗、杨贵妃收为干儿子的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叛军势盛,潼关失守,玄宗也弃都西奔巴蜀避难。在国家危亡之际,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后来雍丘县令令狐潮反叛投敌,协同叛军攻城。张巡扼守六十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遂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

至德二年,安禄山手下的一员大将尹子奇率领十三万大军兵临城下,把睢阳城团团围住。睢阳太守许远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两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暂且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再次率军围攻睢阳,千方百计地进攻,打算一雪前耻,发誓一定要攻下睢阳。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兵力远胜于己,而且不停地攻击,形势越来越危急。

太守许远召集张巡和南霁云诸将商议对策。他说:“城中粮草、弓箭已经不多,只有火速杀退叛军,才能解睢阳之围。可是,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即使不战,我们也会被困死啊!”

张巡胸有成竹地对许远说:“大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只要能设法杀死尹子奇,让他们群龙无首,这就是最好的退兵解围之计。”同时,他还请教大将南霁云。南霁云善于射箭,在战场上射敌大将,百发百中。

南霁云回答道:“只要我们接近敌营,认出尹子奇,就能射中他。”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陪伴。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让唐军无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尹子奇。于是,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夜间,天色昏暗,星月无光。城外的叛军在营地中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方面“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像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到了凌晨,鼓声在苍茫的薄明中停止了,也没见一将一卒出城叫战。尹子奇的哨兵在搭起的飞楼上察看城中的动静,可城楼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尹子奇听到汇报后,就命令军士们脱下战服休息。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半夜,没有得到休息,接到命令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

就在这时,张巡和南霁云等十几个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营中顿时大乱,许多叛军士兵在混乱之中被杀死。

尹子奇和几个部将在惊愕之中慌忙带领主帅营附近军营中的一些士兵与张巡、南霁云等厮杀起来。谁是尹子奇呢?南霁云拉开弓箭,在搜索目标。旁边的张巡已指挥其他将士射出一支支“箭”,这是用青蒿削尖后做成的,轻飘飘的,射不远,即使射到身上也伤不了人,只有射中脸部才有些作用。

尹子奇部下见对方射来的箭没什么杀伤力,拾起一看,原来是“青蒿箭”,忙跑到尹子奇跟前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尹子奇心想:哈,原来睢阳城里没有箭了。正在狂喜之际,神箭手南霁云已判断出谁是尹子奇,他弯弓搭上真正的利箭,“嗖”的一声射将过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仓皇逃命。敌军顿时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悟在当下】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擒贼擒王,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在战争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此计中之“王”,指敌人的主力,敌军的首领。只有擒住首领,摧毁主力,才是抓住了诸多矛盾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才能瓦解对方的整体力量,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张巡大胜尹子奇的战术,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战例。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做出某种决策时必须准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分清问题的主次,理清头绪办好事情。

李光弼屡破史思明

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来是契丹人,自幼擅长骑射,参加军旅后,迅速晋升。后来与郭子仪在一起,以谋用兵,屡建奇功,为扫平安史之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向进攻。李光弼奉命到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很猛,有点害怕,有人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认为现在双方势均力敌,若己方撤退,敌人会更加猖獗,不如把军队转移到河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于是他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去了河阳。等史思明进入洛阳的时候,洛阳已是一座空城。史思明在洛阳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战事只能智取,不易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支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一片狼藉。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炮弹攻击敌人的战船,一时间,船上的敌兵伤亡惨重。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攻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唐朝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证能击败他们!”

接着,李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上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观察敌军的阵势,断定西北角和东南角方向的战斗力最强。于是,李光弼马上拨出五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并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不能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话,备受鼓舞,都英勇地杀上阵去。没过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自己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退却。”

传令的兵士回去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下令总攻,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英勇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唐朝叛将周挚逃走了。

随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正在进攻南城的史思明见此,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了洛阳。

【悟在当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

李光弼之所以能在和史思明的对抗中屡战屡胜,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思考,谋略得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让形势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领兵打仗必须用计用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势与情,就是领兵者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必须培养对周围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得心应手,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瘫子皇帝治国有方

唐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病死在皇宫中的会宁殿。这个消息一传出,文武百官极为震惊,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紧张的神色。大臣们倒不是对德宗的死感到意外,因为德宗在正月初已是病魔缠身,并且日益加重。他们担心的是由谁来继承皇位。

按照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惯例,父亲死了,儿子要继承皇位,长子死了,次子要继承皇位,这早已成为一项制度长期沿袭下来。那么群臣为何有此忧虑呢?是德宗无嗣吗?事实并非如此。

德宗长子李诵,建中元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李诵文武双全,年轻时已开始帮助父皇处理朝政。太子李诵的为人处世颇得群臣好感。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诵当太子的二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德宗曾想另立太子。由于受父皇的冷落,长期情绪低落,心神不宁,贞元二十年九月,感情易于冲动的太子李诵得了中风病,行动不便,说话也很困难。靠这样的身体状况又怎样执掌权柄,为一国之君呢?因此,大臣们担心一旦皇位空虚,发生其他变故,比如藩镇兵变、宦官专权等,国家就会陷于混乱之中,百姓将会遭受流离之苦。

太子李诵虽病魔缠身,但他深知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自己身系重任,如果不及时站出来,国家有可能会出现混乱,那些别有用心的宦官,以及拥兵自重的大将有可能出来生事。为避免国家出现不测,在德宗发丧的日子,太子李诵身着孝服,勉强支撑着有病的身体,走出九门,召见各路军使,安定民心。大臣们见太子如常人,惊喜交加。

李诵正式继承皇位为唐顺宗,但瘫痪的病体,使他深感无体力、精力理政,处理国政也只好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之一是,提拔位卑之人为重臣,以获取其对自己的忠心,并用他们来辅佐朝政。当时唐顺宗重用的大臣主要有宰相韦执谊,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丕等人,其中这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由低微的寒士而当上朝中大臣的。唐顺宗在当政的短短八个月时间里,正是依靠王叔文等人,一扫朝廷中的污浊,取得了良好的政绩,震动了朝廷内外。

太子李诵强撑病体召见群臣这一举动,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使群臣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担心顿时消失,同时也震慑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宦官。另外,唐顺宗在用人之上,深知自己身体衰弱,给理政带来诸多不便,为了防止被架空,他必须用忠臣,于是专门委任低微寒士以高官,委任有志之士以重任,真诚以待,感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了一批德能兼备的忠军爱国人才,可谓用心良苦,也足见其深谋远虑。

【悟在当下】有效领导而不是事必躬亲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唐顺宗,统筹全局,深谋远虑,虽不事必躬亲,但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不再更多地关注管理目标的具体实施与控制,而更多专注的是组织共同愿景的形成,组织的未来与发展。新时代的领导要努力成为学习型、创造型和战略型的领导。

李愬雪夜下蔡州

元和九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接替军务,并四处发兵,大肆掠夺鲁山和襄阳,甚至扩展到关东地区,整个关东地区都震惊了。在如何对待反叛的吴元济问题上,当时大多数朝臣是主和派,主张赦免吴元济之罪,并加委他做淮西节度使。而裴度等主战派则认为,淮西是“不得不除”的“心腹之患”。由于宪宗支持主战派的意见,十月,开始了讨伐淮西的行动。

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派去的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元和十二年七月,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前方战争屡屡失利,兵饷运输又出现了严重困难。后来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等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

唐州的将士打了几年仗,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李愬到了唐州,就向官员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吴元济,不干我的事。”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吴元济那里。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放在心上了。

这期间李愬打下了淮西的两个据点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昂,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到深更半夜。

李昂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

李愬命令李昂、李忠义带领精兵三千充当先锋,自己亲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忠义、李昂几个人,谁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说:“只管朝东前进!”

赶了六十里地,到了张柴村。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

将领们又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这个时候,天色黑洞洞的,北风越刮越紧,鹅毛般的大雪越下越密。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赶了七十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李昂、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道道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趁此时机把他们杀了。接着,打开城门,李愬大军迅速进城。

大军到了内城,也照这个办法顺利地打进了内城,内城里的淮西军一点也没有发觉。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

吴元济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

刚说完,又有兵士急匆匆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

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

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

李愬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顽抗。李愬又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了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猬毛一样。

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投降。

李愬讨伐淮西的胜利,大大震慑了河北、山东的割据者,他们纷纷表示服从朝廷。

【悟在当下】做好准备工作

李愬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他战前准备充分,麻痹了敌人,战争中出奇制胜,利用奇兵擒贼先擒王,深入虎穴一举成功。他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利用奇兵,而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的结果,是一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对对手的充分了解,也许“奇兵”就将成为送入虎口中的“羊羔”。只有奇正相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够达到目标。

高仁厚严整军法震撼叛军

唐僖宗中和四年,剑南东川节度使杨师立举兵反叛朝廷。唐僖宗任命眉州防御史高仁厚为主帅,西川守将杨茂言为行军副使,一同率领五千名官兵前去征讨。

高仁厚率军来到德阳以后,杨师立派遣他的部将郑君雄、张士安占据鹿头关,抵御官军。高仁厚对部下说:“主动出击对叛军有利,而我军却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不如将他们包围起来困乏他们,而我军则以逸待劳,伺机出击。”于是下令布下十二个营寨,将杨师立的部将郑君雄、张士安团团包围起来。

这天半夜二更时分,郑君雄等出动大军,乘官军不备突然袭击了城北副使的营寨,杨茂言抵御不住,率领人马扔下营寨逃跑,旁边几个营寨的官兵看到副使都逃跑了,也纷纷逃去。

叛军集中兵力向南攻打官军主帅所在的中军,高仁厚听到这一消息,下令把营寨的大门打开,四处点燃火炬,然后,他亲自率领士兵在大道两旁埋伏。叛军赶到时,看见营寨的大门敞开着,灯火辉煌,担心有诈,不敢贸然闯进去,掉头便往回走。此时高仁厚下令伏兵突然发起进攻,东川的人马拼命地逃跑,一败涂地。

高仁厚考虑到那些扔下营寨逃跑的官兵应当诛杀处斩的人很多,于是,便秘密地找来掌管文书的吏员张韶,命令他道:“你赶快派遣军中的侦探带领几十人分头去追赶逃跑的官兵,只用你自己的口吻对他们说:‘高仆射幸好没有走出营寨,一切他都还不知道,你们快点回去,明天早晨到他营寨中去参拜时要像往常一样,不要有什么顾虑。’”张韶向来有忠厚长者的名声,大家对他的话也很相信,因此,到了四更时分,逃走的官兵又陆续地回到营寨;只有副使杨茂言跑到了张把镇,张韶尽力追赶才将他劝回。高仁厚听到各个营寨打更的漏鼓声已和往日一样,高兴地说:“都回来了!”次日早晨,各营寨的将领都集中起来一起参见高仁厚,真的以为他对出逃的事件一无所知。坐了好久,高仁厚才对杨茂言说:“昨天夜里听说你带头逃跑,竟然跑到了张把镇,有这回事吗?”杨茂言回答说:“昨天夜里我听到贼寇在攻打中军,左右说你已经撤离了,所以,这才快马加鞭去追,后来得知你根本没有撤离,我们才又回到营寨里来了。”

高仁厚说:“我和你都是接受皇上的谕令,统率官军来讨伐贼寇的,如果是我先逃走,你作为副使理所当然应怒声呵斥我下马,执行军法,而代行总指挥的职务,然后奏报皇上。今天你既然已经先逃跑了,而又说谎欺骗,按理应当如何处置呢?”

杨茂言说:“该当死罪。”

高仁厚说:“当然!”于是命令左右将杨茂言拉下去斩首,将领们听到这个消息个个都吓得手脚发抖。

随后,高仁厚又召来几十名昨天夜里俘虏的贼寇,给他们解开绳索放他们回去。郑君雄等人听说之后都非常害怕,说:“高仁厚严格执行军法,怎能不打胜仗!现在开始咱们人马可不能再出去送死了啊!”后来郑君雄杀了杨师立,向高仁厚投降。

【悟在当下】先做人,后做事

高仁厚严整军法,震撼叛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自古以来,纪律严明一直是兵家决胜的要领。

在现代社会,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遵守纪律,努力提高思想和道德觉悟,这是做人的第一准则。

狄青率军以寡敌众

宋代的名将狄青,以骁勇善战,惯于以少胜多而闻名天下。

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在邕州叛乱,宋仁宗下诏任命狄青为宣抚使去平定叛乱。有人对狄青说:“敌人的标牌军训练有素,锐不可当,这次平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狄青说:“标牌军是步兵,依靠手中长枪而防守严密,但却没有骑兵机动灵活,遇到骑兵就不一定能施展其威力,我希望能得到西蕃部落骑兵的支援。”

又有人说:“南方多山地,纵横交错,骑兵惯于在平原驰骋,一旦到了南方恐怕难有用武之地。”

于是狄青就说:“西蕃部落的骑兵善于射箭,能耐劳苦,上山下山如履平地,我们应在这南方瘴气还未发的时节,迅速驰马破敌,一定能取得胜利。”

等到出发时,狄青的部队每天行军的路程不超过一个驿站。每到一个州,就让将士们休息一天。到了潭州,便整顿队伍,严肃军纪,当时军队中有一士兵在旅店里抢夺驻地老百姓的一把菜,狄青得报后,立即将其斩首示众,因而全军军纪肃然。当时侬智高已还师据守邕州,狄青担心昆仑关险阻被叛军所占据,便按兵不动。同时下令宾州官吏准备好五天的军粮,休整士卒。此时正值上元节,狄青下令全军张灯结彩,第一天夜里宴请高级将领,饮了个通宵达旦,喝得很痛快;第二天夜里又宴请中级将领,那天夜里时值风大雨猛,酒喝到二更时分,狄青忽然声称有病,起身进里面去了。过了好久,才派人告诉副将孙沔,请他暂代狄青主持宴席,并且说自己过一会儿吃点药后便出来,还几次派人前去慰劳各位将领,劝大家饮酒。因狄青军纪森严,直到拂晓,将领们都不敢告退。这时忽然有军士飞驰来报:“夜里三更时,狄青元帅已经夺取了昆仑关。”

待到全军过了昆仑关后,狄青高兴地说道:“敌人不知道据守这个地方,说明他们没什么作为。”当大军接近邕州时,敌人才发觉,于是,急忙在归仁铺迎敌。狄青登高一望,见敌人占据了山坡,宋军正在逼近敌人,就派步兵在前登坡,把骑兵隐藏在步兵后边。敌方则派骁勇善战的标牌兵在前迎战,人人手执长枪。标牌兵防守严密,宋军几次勇猛的冲击都劳而无功。但将士们由于畏惧狄青,没有一个敢后退的。这时狄青手执五色旗登上高山,指挥步兵后的骑兵分为左右两翼,从步兵背后驰马杀出,把敌军分割成三段。狄青的骑兵转来转去地攻击敌人,左翼的骑兵一会儿杀向右翼,右翼的骑兵一会儿杀向左翼。不久,右翼的骑兵又转向左翼,左翼的骑兵又转向右翼,弄得敌人不知所措。敌人的标牌军也被宋军的骑兵左冲右撞,乱作一团,为了防备伤着自己人,士兵手里的长枪只得竖着拿,好像被捆住了似的。宋军又从马上用铁链枷敲击敌军,所向披靡。侬智高无可奈何,只得急匆匆地用一把火将城烧毁之后逃走。宋军趁机追击敌人,赶了几里路后,遇到一道深涧,敌人一下子就被堵在了山崖边,狄青立即下令鸣金让军队停止前进,敌人才得以逃脱。

事后将领们后悔没有让他们去追击。狄青向他们解释道:“疲于奔命的敌人,要是突然停下来向我军做殊死抵抗,怎么能知道他们这其中没有什么阴谋呢?况且我军已经获得了很大胜利,对于残余的敌人就不值得再去贪取了。”

这次叛乱就此被狄青平定。

【悟在当下】主攻对方软肋

在战争中,往往主帅决策,将士拼杀。战争胜负,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智慧。如果决策者高明,寡可以胜众,少可以胜多,决策者战术运用得当,就可以转危为安,由败转胜。

狄青面对训练有素的叛军,找出针对性的克制敌军的战术方法,加上战前的准备和训练,终于以寡胜众,取得了胜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是某方面的专家,拥有某方面的优势,但没有人会是全才,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不足之处,只要善于发现对方的弱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韩世忠智阻金兀术

韩世忠,字臣良,绥德人,是主张抗金的主要将领之一。

公元1130年三月,金兀朮带了十万金兵北撤,到了镇江附近,就遇到宋军大将韩世忠的拦击。

金兀朮到了江边,打听到韩世忠不放他们过江,就派使者到宋营下战书,要求跟宋军决战。韩世忠答应了他们,还跟金兀朮约定了决战的日期。那时候,金兵有十万人,但是韩世忠手下宋军总共才8000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韩世忠明白,要打赢这个仗,只有依靠士气。

韩世忠又召集部将商量,说:“这一带地势,要数金山上的龙王庙最险要。估计金人一定会到那儿去侦察。”他派出一名部将带领二百兵士到龙王庙设下埋伏。

果然不出韩世忠所料,过了一天,就有五名金军将士骑马上了金山,到龙王庙前察看宋军动静。庙里埋伏的宋兵等到金人靠近,擂响战鼓,冲杀出来。五名金军将士一见中了埋伏,拨转马头就逃。宋兵追赶上去,抓住了两名金兵。另外三名伏在马背上没命地逃奔,其中一个身穿红色战袍、系着玉腰带的金将,慌里慌张从马上摔了下来,又急忙跳上马背逃走了。宋军审问了俘虏,才知道那个穿红袍的,就是金军主帅金兀朮。

决战的时刻到了。双方在江边摆开阵势,展开了一场血战。金兵虽然人马多,但是,一来军纪涣散,二来长途行军,十分疲劳,哪儿敌得过韩世忠手下精兵的袭击。一场战斗下来,金兵被杀伤的多得数不清,连金兀朮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活捉。

金兀朮又派出使者到宋营,情愿把从江南抢来的财物全还给宋军,只求让他们渡江,韩世忠不答应。金兀术又提出把他带来的一匹名马献给韩世忠,也被拒绝。

金兀朮没法过江,只好带着金兵乘船退到黄天荡。哪里知道黄天荡是一条死港,船驶进那里,找不到出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有人献计说:“这里原来有一条河道,可以直达建康,只是现在堵塞不通,如果叫兵士开凿出来,就可以逃过宋军的追击了。”

金兀朮立刻命令金兵开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个通宵,就开凿了一条五十里长的水道。金兀朮赶忙指挥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将岳飞的堵击,只好退回到黄天荡。

金兵在黄天荡被宋军围困了48天,将士们叫苦连天。这时候,江北的金军也派兵来接应。金兀朮想用小船渡江,韩世忠早有准备,他在大船上备好大批带着铁索的挠钩,等金兵的船只渡江的时候,大船上的宋兵用长钩把小船钩住,再用铁索用力一拉,小船就被掀翻了,金兵连人带船一起沉到了江底。

金兀朮十分焦急,请求韩世忠上阵对话,苦苦要求韩世忠让他们渡江。韩世忠说:“你们要过江不难,只要你们归还占领的地方,我就放你们过江。”

金兀朮回到金营,跟金将商量对付宋军的办法,他愁眉苦脸地说:“宋军行船好像我们骑马,来去像飞一样快,我们怎么渡得了江?”

部下有人说:“现在形势紧急,只要悬赏叫人献计,也许还有希望。”

金兀朮下命令挂出悬赏牌,果然有一个奸细跑来献计说:“宋军的大海船,是靠风帆行驶的,只要挑个没风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驶不动了。”他还教金兀朮用火攻的办法攻击宋军。

过了几天,正遇到个大晴天,江面上风平浪静。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韩世忠想用大船赶上去拦击,但是因为没有风,大船行驶慢,赶不上小船。正在着急的时候,金兵的火箭纷纷射来,射中了宋船的风帆。风帆起了火,整个船只都延烧起来,船上的宋军纷纷落水。韩世忠只好放弃船只,乘小船退回镇江。

金兀朮摆脱韩世忠的阻击,带兵回到建康,抢掠了一阵,准备撤回北方,到了静安镇,又遭到了岳飞军的袭击,被杀得一败涂地,狼狈逃窜。

【悟在当下】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

韩世忠能守住赵州和大名,原因在于他不是消极防守,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以攻为守。按常理说,攻守双方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守方受制于人,很容易被打败。以攻为守就是改变守方的这种被动位置,充分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样,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健康心态,始终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坚持不懈,理想才会实现,梦想才会成真!

毕再遇悬羊击鼓巧撤兵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一死战。这个时候,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但又一想: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接连几天晚上,毕再遇都安排士兵出去找羊。士兵们都非常纳闷,说:“大丈夫应该领兵作战,前线击敌,为什么半夜鬼鬼祟祟地去找羊呢?”

毕再遇说:“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现在敌众我寡,不是表现英勇杀敌的时候。拼命应战,只会溃败。我们应该保存实力,成功撤退,待时机成熟,再杀回去,一决胜负。”

士兵们觉得有道理,就连夜找羊,筹备撤退计划。

毕再遇暗中做好撤退部署。一天晚上,命令拔营撤退,但把旗帜都留在军营中。士兵们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把它的前腿放在鼓上,山羊受不了倒挂,前腿乱动,踢响了鼓,发出声响。

当天半夜时分,金军听见宋兵营里鼓声隆隆,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队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兵的营地已经是空无一人,想要追时,毕再遇的部队早就走远了。

【悟在当下】锐者避其锋

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得以安全转移。

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当我方实力不如敌方时,不要与之硬碰,锐者避其锋,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地蛮干,只有死路一条。

王守仁智擒朱宸濠

王守仁奉命去福建平定叛乱,途经丰城时,听说了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消息。因为兵力不足,王守仁便急忙逆流而上赶到吉安。临近黄昏时,他秘密地找到了另外一条小渔船,然后换上平民的衣服乘着渔船走了。临走时他让自己的一个部下,换上他的官服官帽,仍然留在那条船上。不久,叛军果然追上了那条船,把那个假王守仁抓了起来,等到他们了解真相时,王守仁早已走远了。

王守仁走到半路时,又担心朱宸濠会马上出兵,就派出间谍,假装是奉了朝廷的密旨,诏令说:两广、湖襄的都御史和南京的兵部,已经各自命令将领们出兵,伏兵在要害之处,等到叛军到来时,就偷袭杀死他们。

朱宸濠得到消息后,便犹豫起来,不敢马上发兵。王守仁到了吉安,调集了兵马与粮草等,准备妥当,这才传令集合军队,宣布朱宸濠的罪恶。朱宸濠发觉上了王守仁的当,愤怒地下令立即出兵。

朱宸濠派人探听到王守仁不准备出城的消息后,只留下一万多名士兵守卫南昌,自己则亲自率军东下。王守仁得知朱宸濠已经出动,便急忙上书督促各府集结兵力,限期在丰城会师。这时朱宸濠已包围了安庆,将领们提议应该马上前往安庆去救援。王守仁则认为:“九江、南康都已被敌人占据,而南昌城里有一万多精兵,钱财与粮草等军用物资充足。我军如果到安庆救援,敌军必然要回师与我们殊死决战。安庆的守军仅仅能够自卫,一定不能出城来与我们夹击敌人。如果敌人命令南昌的叛兵切断我们的粮道,与九江、南康的叛军联合起来围击我军,而各地的援军我们一时又指望不上,那形势可就危险了。如今我军突然聚集起来攻南昌先声夺人,南昌城里必然惊恐,我们集中主力进攻,南昌城一定会被攻下。这是孙膑当年围魏救赵的计策。”

这时,派去侦察敌情的探子回来报告说:“叛军已在南昌城外的新旧厂伏兵一万多人,以便构成掎角之势。”王守仁当即派兵从小道奇袭了这支叛军,叛军溃逃,撤进南昌城里。城里的叛军这才知道各地的明军迅速集结包围了他们,因此都十分惊恐。于是,王守仁一鼓作气地攻下了南昌城。

朱宸濠听说明军到了丰城,就想回师南昌,他的“宰相”李士实进谏道:“一定要马上进攻南京,只要登上帝位,长江以西地区自然就会投降的。”朱宸濠没有听从,而是先解了安庆之围,之后便把军队转移到江边。王守仁听说叛军很快要到南昌来了,马上召集大家商量对策。大家都认为:“应当收兵进城,坚壁清野,等待援兵。”王守仁说:“不对,他们听说自己的老巢已被攻下来了,早已吓破了胆。我们要先派出精锐部队,等到叛军十分疲惫地到来时,打他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挫败了他们的锐气,这样,敌人就将不战自溃,这就是兵家常说的‘先声夺人’。”

于是,他向武文定等人部署具体的对敌作战方案,叫他们先用一支游击军队前去吸引叛军,再假装战败来引诱叛军进入明军的包围圈,等待叛军争着前来抢功时,明军的伏兵突然杀出,从四面八方来合击敌人。王守仁还考虑到居住在南昌城里的皇族成员中可能会有人为朱宸濠做内应,就亲自慰问和劝告他们,并发布告示说:“凡是胁从的,一律都不予以过问;即便有人曾经接受过朱宸濠的伪官职,只要能主动逃回来的,都免于追究死罪;能杀叛贼后而回来投降的,都给予奖赏。”他还派城内外的居民,以及为明军做向导的老百姓,在四面八方广泛地传播告示的内容;又部署分兵攻打九江、南康的叛军,断绝叛军的外援。于是,大家群策群力,一并作战,谋反的首领宁王朱宸濠终于被活捉了。

【悟在当下】持之以恒,沉着应对

王守仁具有政治家的胆识和谋略,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沉着应战,在充分把握对方心理的前提下,声东击西,一鼓作气,先声夺人,智擒朱宸濠。这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雄才大略。

现实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沉着应对。

刘荣指挥有方大败倭寇

明朝时期,当时的日本浪人,常常组成团伙侵犯我国沿海地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我国沿海百姓蒙受了重大损失。当时的明朝军民就称之为“倭寇”。辽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经常受到倭寇的抢掠。因此,明朝朝廷总是派有经验的、智勇双全的大将镇守那里。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大将刘荣担任左都督,镇守辽东。有一次,他视察辽东诸岛屿,观测那里的地形。他认为金州卫的金线岛西北面的望海埚,地势最高,可瞭望附近的众多岛屿,又处于倭寇侵扰的必由之路,也是守卫滨海的咽喉要道。因此,他奏请朝廷在山上构筑城堡,打算设置烽火台来监视海面。朝廷就准了他的奏请,很快就在望海埚建造了堡垒,并长期驻军警戒,守备。

有一天,负责瞭望的将士前来报告说:“东南方向,夜间发现有火光。”这是有船前来的信号,刘荣估计将有倭寇入侵,便立刻派骑兵、步兵奔赴望海埚的小堡上警戒,准备迎击来敌;同时,命令犒赏将士,喂好战马。但外面看起来全军仍然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此外,又派督指挥徐刚率兵埋伏在山下,还下令百户长姜隆率领一些壮士潜伏着准备去焚烧来敌的船只,以截断他们的退路,并且与大家约定:“看见举旗,听见炮声,伏兵便奋起攻击,不听从命令杀敌者,定斩不饶。”第二天天一亮,果真有两千多名倭寇乘海船直抵望海埚,登上岸后便鱼贯前行,如同走进无人之地。此时,刘荣披甲举旗,指挥将士们鸣炮,于是,伏兵全都奋起,如猛虎下山,一面大声呐喊,一面分为左右两侧进攻敌人,拼命砍杀。倭寇不知有伏兵,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如惊弓之鸟,一哄而散,这样一来败得更快,顿时尸横遍野,失去了一半的兵力。其余的敌寇狼狈逃到樱桃园的一个空城堡里,明军又包抄攻击,将士们要进入空城堡里剿杀全歼敌人,刘荣没有同意,而故意让开一面放他们逃跑。等到倭寇全部从空城堡里出来,刘荣即命令两翼部队夹击,倭寇再次四散而逃,被明军逐个消灭,结果这一战活捉了倭寇几百人,斩首一千多人。有侥幸逃到海船上的,又全都被姜隆及其部下所俘获,无一人逃脱。而明军几乎没有伤亡。

战斗结束,班师回营后,众将请教刘荣说:“将军您发现敌人时很安闲自如,等到临阵时却披甲战斗,把敌人逼进城堡后,不仅一个不杀,反而还放走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刘荣解释说:“倭寇远道而来,一定是又饥饿又疲劳。我军则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是兵家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倭寇开始是鱼贯而来,组成的是长蛇阵形,这种阵势攻击性强,动作灵活但两翼薄弱,易于被伏兵击溃,所以我们要用此法来对付他们,攻击其两翼,拦腰截断他们,使他们首尾不能兼顾。在慌乱中,无组织无纪律的倭寇必然不会拼命互相援救,这样,我们消灭了前方的倭寇,后方的倭寇进入空城堡内,一定有拼命战斗的决心,这时,我军如硬要攻击它,怎么能不受挫折呢?虽然我们兵力有优势,但也没有必要去强攻这些凶悍的亡命之徒。因此,我故意放条生路让他们逃走,然后待他们出来后,因急于逃窜,已无心再战,此时再予以打击,就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是‘围城必阙’的战术。以上这些作战方法,兵书上都有记载,诸位平时没有留心吗?”

【悟在当下】围三缺一,虚留生路

“围城必阙”在兵法上指:对于急于撤退的敌军不要阻拦;对被围困的敌军必须留以溃逃的缺口;对于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这三种情况,处置的方法不尽相同,但用意都在于给敌以生路,促其瓦解,以便于我胜利。这实际上是一种变难打为易打的战法。

“围城必阙”从积极竞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段,这种“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网开一面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生产经营及为人处世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策略。

于谦护主保京师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抗击瓦剌英雄,浙江钱塘人。他从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便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关心人民疾苦。后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平王朱祁钰监国,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军。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平王说:“谁主张逃跑,应该被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并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京城不可一日无主。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为明代宗。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让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赶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22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悟在当下】坚定主张,灵活应变

于谦可称得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他能“顺势而谋”,力驳“南迁”的荒谬主张,坚定了决策者主战的决心;又在大敌当前之际,沉着应战,指挥有方,打了一场漂亮的京都保卫战。所以,人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指挥战士作战的将帅的谋略,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事务中,领导者的思想和智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组织的发展,需要领导者更新观念,坚定正确的主张,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同类推荐
  • 做人的糊涂哲学

    做人的糊涂哲学

    “过程糊涂、结果不糊涂,表面糊涂、心里不糊涂,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是中国人糊涂哲学的精髓。糊涂哲学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为人的态度,这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世人会耍小聪明者居多,事事、处处、时时,都在争名夺利,争功诿过,却往往因小失大;而有大智慧者,则知道该舍小利时,便舍小利;该不争时,便不争;该糊涂时,便糊涂。
  • 德才兼备的你

    德才兼备的你

    要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世,首先就要教会孩子理解和宽容。学会理解他人的难处,学会宽容别人的过失,并把这种理解和宽容转化为内在的认知习惯,是儿童的爱心形成的认识基础。一个善于体谅他人、对生活保持宽容态度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指的是未成年或者生理、心智未成熟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 拿破仑

    拿破仑

    本书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之一。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通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 生产 制作 养殖 种植行业投资创业300例(上)(小额投资创业锦囊丛书)

    生产 制作 养殖 种植行业投资创业300例(上)(小额投资创业锦囊丛书)

    本书提供了300个涉及服务、租赁、技术、修理行业的可操作性投资创业方案。
  •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本书分“不做工作的奴隶”、“你是老鹰还是鸭子”、“态度决定一切 ”、“在工作中提升人生价值” 四篇。
热门推荐
  • 小仙女寻夫记

    小仙女寻夫记

    抬头时,莫柒小的眼神变了,不再是之前的黯淡无光。此时的莫柒小已非彼时的莫柒小,是的,她回来了,她浴火重生了...
  • 哲人的灵感(上册)

    哲人的灵感(上册)

    当今之人骨子里是有那么一点永远也挤不出去的奴隶的血,在心理和性格中占上风的是一种乐道人善的庸俗气质,是一种公允执中的老好心境,是一种习惯于“服从”的奴性人格,明哲保身和妥协折中成为一种不少人遵行的人生哲学,在领导面前逢迎拍马,遏抑言说冲动,克制真率表达,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规训,并且在当今生活中具有主宰的意义。
  • 灵石之崛起之路

    灵石之崛起之路

    昔日的天才少年,因一场巨大变故而跌下神坛:父母为神秘人所杀,自己灵体被废,失去峰内首席弟子之位,被从内峰赶到外峰,忍受屈辱、众叛亲离……一次意外一块石头的相遇是否可以出现专机、报仇雪恨,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 独断万古

    独断万古

    他迈过众生的尸骨,踏过诸天万界的残骸,独自血战万古,在冰冷与黑暗并存的星空漂流,这是一个人孤凉的一生!
  • 莲生决

    莲生决

    这是一个阴沉晦暗、令满天神佛都心灰意冷的世界,如蝼蚁般的我们又该如何?少年许诺,始于极东地、行于荒莽间、踏天直上书豪言,“我要所有幽冥秽暗远离我眼,我要诸天神佛尽收己心,我要万界众生皆明我意,我要身心所至俱是朗朗乾坤!”心有所依,万载枯坐塑轮回!再问本心,凡尘往事随烟云?
  • 洛克王国魔法外传

    洛克王国魔法外传

    人类小子墨寒在一次意外中,神奇的穿越到了一个美丽的国度。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处处风光迷人,鸟语花香,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居住着一种神秘的生物,魔法师通过咕噜球和他们签订契约,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宠物,通过宠物的战斗互相交流一同冒险,一同欢笑,编写出一段传奇的故事,这里就是洛克王国!墨寒在洛克王国里,发生了许多离奇有趣的故事。还结识了四个有趣的小伙伴,组成了冒险队。在一次意外中,他们变得更加强大!他们将会站在洛克王国的巅峰!!!
  • 源起大荒

    源起大荒

    天道现,浮屠生,霓裳不曾舞;玲珑心,慈悲泪,大荒几时兴?问:源,何在?答:源起大荒
  • 嫡女掀翻天:嫁个老公是太监

    嫡女掀翻天:嫁个老公是太监

    她,A国华人帮派大姐大,却穿为顾府奄奄一息的嫡小姐。他,身为阉人权倾朝野,是夏朝第一大奸臣。她古灵精怪,机智无双,连皇帝都妄图娶回后宫,却偏偏选择了一个不能人道的天下第一大坏人为夫。他为了偿还义父恩情,不得以娶了刁蛮小娇妻,却发现不由自主越来越宠爱,让她在京城百无禁忌,爽到飞起。且看各种江湖恩怨、宫廷争斗,如何掀起一波又一波狂风巨浪
  • 希泊尼战纪

    希泊尼战纪

    星际时代,幻想纪元,以虫族,奇居子,异形为首的异族大军入侵人类星域,少数幸存者只能乘坐星舰在太空中逃亡。当经历过灭亡到重生,幸存者们勇敢的站起来反抗命运,最终带领人族走向光明!这就是星舰希泊尼号的故事。黑科技流,不喜勿喷!ps:书友群,377564641,欢迎大家来交流。
  • 海贼王之魔人之子

    海贼王之魔人之子

    当魔人奥兹的精子被一群疯子海军科学家突发奇想与一女子诞生出了一个新物种,海贼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