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8700000013

第13章 第十二辑

第十二辑

宋代的绿色革命

宋朝的农业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者,还是在一些先进地区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制,因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亩产量,这显示了人口多而耕地少的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复种制是指同一块耕地上实行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等,因而成倍地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中国古代发明的复种制,是举世公认的一项重大农业技术成就。

实现复种需要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故中国历史上的复种制,是自南而北,逐步推广与发展的。复种并非创始于宋朝,例如南北朝和唐朝已有少量记载。

宋朝是中国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转移的时期,也正好是大江南北复种制有较大范围推广的发展阶段。宋时的南方复种制主要包括稻麦两熟制和双季稻。

宋时长江以南,稻米普遍有早稻和晚稻之区分。早稻和晚稻的名称并非创始于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诗名为《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但从后世收获时间看,九月成熟者不应称早稻。在唐诗中也有一些早、晚稻的记录,如陆龟蒙《刈获》诗有“廉廉早稻才遮亩”之句,唐彦谦《蟹》诗有“晚稻初得蟹如虎”之句 。宋代除早稻和晚稻外,还出现了中稻。据《宝庆四明志》卷4说,在今宁波一带,稻米生产竟以中稻最丰。当然,当时中稻的种植限于部分地区,并不普遍。早稻、中稻和晚稻的栽插和收获期不同,但在长江流域一带,尚不能在同一块耕地上实现复种。故耕田便有“早田“和“晚田”之别。陆九渊在《与张季海》信中说,今江西“金谿西北近临川处率多早田,耕必三犁,秋乃可望” 。宋朝有一部记录刑事诉讼判案的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此书卷4和卷5记录田事诉讼,其一说,有名范僧者,“分得晚田,卖与夏秀才”,其二说,有“赵宅买罗琛庚难字号晚田一亩二角二十二步”。早田和晚田的区分正说明早稻和晚稻不能复种。

宋朝,特别是在南宋,长江流域一带的稻麦两熟愈来愈普遍。叶梦得介绍江东路一带,“惟有二麦收刈後,合重行耕犁,再种晚禾” 。虞俦《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诗说:“腰镰刈晚禾,荷锄重新麦。” 陈造《田家谣》诗说:“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说:“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范成大《刈麦行》诗说:“梅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多病经旬不出门,东陂已作黄云色。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 当时种植越冬小麦和大麦,一般收获于四月,五月正好晚稻插秧,可在时节上实行循环复种,而早稻或中稻则不可能同冬麦实行循环复种。现代习惯上一般将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农业之自然分界,宋时其实已有类似情况。南宋前期,有庐州(今合肥)知州吴逵上奏,说淮南开荒田,“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证明宋时的稻麦两熟制已扩展至江北淮南一带。

宋代的双季稻生产还局限于闽广一带。北宋前期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岭南潮州、雷州、海南等地稻可再熟,大约唐、五代以来即是如此。《永乐大典》5343《三阳志》对潮州介绍更详,说本地好的粳米和糯米必须用膏腴地种植,一岁一熟。但秋成后,其田“半植大、小麦,逾岁而後熟”,即是稻麦两熟。然而糙赤米则可一年两熟。《岭外代答》一书说,宋时岭南地区早稻正月和二月栽插,四月和五月收获,晚稻五月和六月栽插,八月和九月收获,这正适于同一块耕地中实现复种。福建看来也只有部分耕田种植双季稻,卫泾在《福州劝农文》中说,当地“负山之田岁一收,濒海之稻岁两获” 。

复种制提高了亩产量,自秦汉迄隋唐,传世的亩产量记录不多,有的记录也难以凭信。宋的亩产量却有一批确切的记录,大致是北方一宋亩产粟麦一宋石,南方发达地区一宋亩产米二、三宋石。宋人谈论亩产量只是以一次收种为准,并无现代按每年每亩收获总量估算亩产量之习惯,在有复种制的地区,两种亩产量的计算标准自然有明显差异。

按一宋尺约为31厘米,一宋亩为6,000平方宋尺计,一宋亩约相当于0.8649市亩。又一宋石约折合三分之二市石,一市石米为150市斤,小麦为140市斤,粟为135市斤。依此折算,宋代北方亩产量,约相当于一市亩产粟104市斤,小麦108市斤。南方发达地区亩产量,相约当于一市亩产米230至345市斤,依稻榖70%折米率,约折合稻榖329至493市斤。长江流域一带稻麦两熟,另加每宋亩产麦一宋石,约折合每市亩产量437至601市斤。宋时广南属不发达地区,耕作粗放,但福建发达地区,其双季稻依每宋亩年产米四宋石,约折合每市亩产稻榖658市斤。

关于南方稻米亩产量,还有另一种计算方法。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3说:“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一宋斤约合1.2市斤,则一宋石粳米为110市斤。依此折算,南方发达地区产米约合每市亩254至381市斤,约折合稻榖363至545市斤。另加每宋亩麦一宋石,则约折合每市亩产量471至653市斤。福建双季稻约折合每亩产稻榖726市斤。宋时在今宁波一带,还有每宋亩一次收获六至七宋石稻榖的高产记录,后者约折合每市亩一次产稻762市斤。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所以产生差异,是由于古代度量衡很难精确地折算成现代度量衡。但是,宋时因实行精耕细作和复种制,其南方发达地区的亩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可观水平,应是无可置疑的。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实行复种制,自然需要在单位面积投入更多的劳动量。宋代两浙路、江南路、福建路、成都平原等为地狭人稠的发达地区,人口稠密,正是推广复种制之前提条件,而复种制之推广,又对解决上述地区的吃饭问题起着重大作用。当时的贫苦百姓不能仅靠稻米糊口,还须兼吃麦类,而地主出租稻田,也有相当比例不收麦租。

中国汉唐之际,以北方为主体的农业发展,着重于用牛耕取代耒耜,实际上是横向开拓生产广度。据宋人说,“牛耕之功”为“钁耕之功四倍”。汉唐北方耕地面积随着牛耕普及大增,但粟麦的亩产量并无多少提高。南方农业的崛起主要实现于宋代,着重于纵向开拓生产深度,实行复种制和提高亩产量。宋时在牛耕的条件下,北方一个农业劳力可耕田四十宋亩,而南方一个农业劳力约可耕田二十宋亩 。若按前引亩产量折算,南方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高于北方。

现代国外风靡一时的所谓绿色革命,究其内容,无非是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以成倍地提高粮食之亩产量。宋代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和提高亩产量,并取得突出成就,称之为古代的一次绿色革命,应不为过。

珍珠小史

圆润可爱的珍珠天然就是一种理想的装饰品。中国石器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中,已有穿孔蚌壳、海螺壳等做装饰品,人类有可能因此而发现珍珠。商代墓葬中亦有蚌饰。由于古代珍珠的实物无法保存下来,从文献记载中看,用珠玉作为珍宝,大约是在周代。《孟子?梁惠王下》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庄子?让王》篇也追述说:“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古公亶为周文王的祖父,当时是否已将珠玉作为珍宝,如今只能将战国时的追述,姑备一说。春秋时代的《穀梁传》鲁隐公元年说,贵族死后殡葬,口中要含贝玉,“贝玉曰含”,后人注释说:“口中珠,或大夫用珠也。”《庄子?外物》说:“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颊,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吕氏春秋?节葬》说:“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其意为死人“含珠实口”,“施玉于死者之体如鱼鳞”,可知春秋、战国时含珠殡葬,成为富贵之家流行的奢靡之风。所以有“含珠实口”的殡葬,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珠玉既是财富,又是神物。《荀子?劝学篇》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就是将珍珠视为神物的一例。

春秋时,《左传》哀公十一年载:“疾臣向魋纳美珠焉,与之城鉏。宋公求珠,魋不与,由是得罪。”《墨子?辞过》说“当今之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珮。”同书《耕柱》篇称当时的宝物有“和氏之璧、随侯之珠”。战国时代有关珠的记载更多,《荀子?天论》说:“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礼义。”《庄子?列御寇》篇说:“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上引记载都证明珠之贵重。《韩非子?和氏》篇说:“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同书《外储说》说:“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战国策?秦策》说:“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史记》卷78《春申君传》说,赵使“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而“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将珍珠用作刀剑鞘和鞋的装饰。但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吕氏春秋?侈乐》也总结说:“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剑为宝,愈多而民愈怨,国人愈危,身愈危累,则失宝之情矣。” 故《庄子?胠箧》认为:“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在汉代,班固《汉书》卷68《霍光传》载,“太后被珠襦”,这是“贯珠以为襦”,即用珍珠袄作为高级华贵的服装。女子的头饰多用珍珠,如刘熙《释名》卷4《释首饰》提及当时有“穿耳施珠”的习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学来的。有一种首饰名叫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步摇的首饰沿用很久,如《全唐诗》卷435白居易《长恨歌》诗形容杨贵妃有“云鬓花颜金步摇”,大约也是用金做笄,上面垂珠。

珍珠自发现和使用以来,一直是一种重要财富,并且是重要的进口物资,如宋朝时,见于《宋史》卷186《食货志》的记载,作为海外贸易进口的“宝货”,又与犀角、象牙等用于对辽朝的贸易。贩卖珍珠当然也是赢利很高的商业。《四朝闻见录》丙集《慈明》说,宋高宗的吴皇后之父,号称“京师珠子吴员外”,是个大富商,“以蠙珠为业,累赀数百万”。当时商业的同业组织称行,买卖珍珠的称为“珠子行”。医官王继先为宋高宗合壮阳药,得到宠信。《三朝北盟会编》卷230记载:“有珠子行人姓徐者,犯罪不轻,继先受其珍珠货赂,遂与其求嘱大理寺官,因得释放。”《武林旧事》卷9记载宋高宗到大将张俊府中游宴,张俊进献各种珍宝,其中包括“珠子十二号,共六万九千五百九颗”。可见他家藏珠之富。到南宋后期,据《梦粱录》卷13介绍,当时临安的珠子行已经更名为“珠子市”,“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可见贸易额之大。这无疑是在南宋首都商业各行中地位很高的一大行。

中国珍珠的重要产地是在南海一带。唐宋时记载,采珍珠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如《全唐诗》卷398王建《海人谣》说:“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描写广南沿海的居民,有以采珠和养象作为每年的赋税负担。《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45至47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盘据广州一带的南汉,“於其管内海门镇招置兵士二千馀人,目为媚川都,惟以采珠为务。皆令以石硾足,蹲身入海,沉水而下,有至五百尺深者。咽溺而死者无日不有,所获真珠充盈於府库”。南宋中期,方信孺《南海百咏?媚川都》也介绍了南汉媚川都的遗址说:“至今东莞县濒海处往往犹有遗珠。”其诗说:“漭漭愁云吊媚川,蚌胎光彩夜连天。幽魂水底犹相泣,恨不生逢开宝时。”开宝是宋太祖的年号。

宋初虽废罢媚川都,但在容州(今广西容县)、海门镇仍设采珠场。宋太宗时,“海门采珠场献真珠五十斤,径寸者三枚”。宋太宗一度下令废罢“岭南诸州采珠场”,但后来不但恢复,危险的采珠业还扩大到福建。宋仁宗时,“诏闽、广州采珠场听民户采取,止收税钱”。《铁围山丛谈》卷5说,“合浦珠大抵四、五所,皆居海洋中”,“断望地近交趾,产珠尤美”。“俗言珠母者,谓蚌也。凡采珠必蜑人,号曰蜑户”。此书记载的采珠作业,也与媚川都相似。“采珠弗以时。众咸裹粮会,大艇以十数环池,左右以石悬大絙至海底,名曰定石。则别以小绳系诸蜑腰,蜑乃闭气,随大絙直下数十百丈,舍絙而摸取珠母。曾未移时,然气已迫,则亟撼小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絙上,出辄大叫,因倒死,久之始甦。或遇天大寒,既出而叫,必又急沃以苦酒可升许。饮之釂,于是七窍为出血,久复活”。有时“徒得珠母,虽合数千百,既破开,略无一珠。群蜑独环之大哭”。但当地官府“勿恤”,“又加配率,开告讦,凡桎梏而破产者,大率皆无辜,千里告病”。可见当时采珠业的危害和给民间造成的痛苦。

此外,据宋徽宗时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卷31说:“河北塘泊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珠母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水浊及不流处其色暗。”北宋与辽朝交界处,为防备辽朝骑兵侵轶,利用自然水势形成许多塘泊,其中也产珍珠,大的甚至有一宋寸,约合九市分多。

珍珠作为药用,最早见于晋朝葛洪(283—363)所著的《抱朴子》,是道家著作,讲究炼丹和养生。《抱朴子》内篇卷11《仙药》说,“真珠径一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长久。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云云。当时的一寸约相当于现在的七市分,但无疑也是十分罕见的大珠。这部著作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以上,可见我们的祖先发现珍珠可以药用的时间相当早。

掌禹锡等人编《补注神农本草》,在《图经衍义本草》卷31中有所引证:“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真珠君治眼中翳障白膜。七宝散用磨翳障,亦能坠痰。’”认为珍珠医用的重要功能是明目,医治白内障。关于《药性论》一书,据《本草纲目》卷1《序例?历代诸家本草》引掌禹锡之说,“《药性论》凡四卷,不著撰人名氏”,“一本云陶隐居撰”,“疑非隐居书也”,陶隐居是南朝梁人,而李时珍考证,认为是唐朝甄权所著。按《旧唐书》卷191和《新唐书》卷204的两份《甄权传》说此人高寿,活到唐太宗时,“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而并未记载他著有《药性论》。只是《旧唐书》本传记载他的弟弟甄立言“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但《旧唐书》卷47《经籍志》载有“《本草药性》三卷,甄立言撰”,《新唐书》卷59《艺文志》载有“甄立言(一作权)《本草音义》七卷,又《本草药性》三卷”。甄立言所著其实与他哥哥甄权所著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可知李时珍的考证有一定道理。中国人发现珍珠可治疗白内障大致是在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或者更早。

李珣的《海药本草》六卷,著录于南宋初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2,原书已经失传,但宋朝的《图经衍义本草》和明朝著名药典《本草纲目》多所引证,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1《序例?历代诸家本草》说,李珣是唐朝“肃(宗)、代(宗)时人”。据以上两书引用《海药本草》说,珍珠“主明目,除面,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合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为药须久研如粉面,方堪服饵,研之不细,伤人府藏”。强调了珍珠必须磨成粉,方能食用,这当然是一千二百三、四十年前重要的珍珠药用经验总结,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使用珍珠粉。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马志等人所编的《开宝本草》,今亦失传,但据《本草纲目》卷46,此书将真珠列入药典,定名“珍珠”。当时另有一部本草,《经史证类本草》引“所出经、史、方书”作《日华子本草》,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序例?历代诸家本草》作《日华诸家本草》,其实是同一部书。原书已经失传,但据《图经衍义本草》卷31引证说:“《日华子》云:‘真珠子:安心,明目,注颜色也。’”应当说,在一千三、四十年前,中国人已经把珍珠的主要药用功能说清楚了。

宋仁宗嘉祐时(1056—1063),掌禹锡等人编《补注神农本草》,《文献通考》卷222有所记载,但此书也已失传,而在传世的本草书中有所引证。再晚是唐慎微的《经史证类本草》卷20和宋徽宗时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卷31,都记载了珍珠的药用效能。后一书说:“真珠,小儿惊热药中多用。”更晚而集大成者,当然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46中有关珍珠的记载。此类药典的特点,是罗列以往药典本草书的原文,并加以补充。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珍珠的化学成分以及医疗保健功能,作了科学研究。珍珠主要含有碳酸钙以及硬蛋白等,确实有补钙,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晶状体浑浊等功能,使古代医书的记载得到科学的解释。

天然珍珠的产量当然有限。近代发展起来的人工珍珠养殖业,在技术上愈来愈成熟,才得以进行珍珠的大批量生产,充分满足人们对装饰、保健等需求。

袜的故事

今人看来,袜是一件太普通、太平常的用品。然而人到老年,方渐知袜的重要。脚底的穴位代表人的全身,而脚受寒或发冷,就会得病,所以愈来愈懂得脚必须以袜保暖。我出生在大城市,幼时也听说,穷的地区有几人合穿一条裤子。直到1964年,我们在山东海阳县当“四清工作队员”。此县在全国大约属中等水平,我们所在的蜜蜂涧村,多数农民虽然粗衣粝食,尚能勉强温饱,也有少数农家十分穷困,确有全家三口合穿一条裤子,丈夫召来开会,妻子和女儿只能拥被子坐炕。另有一家孩子多,在层冰积雪时节,我亲眼看见一个女孩只穿一条单裤,赤脚在冰冻的地上行走,脚冻得发紫。这个场面给我印象太深,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心酸。然而原始人类自然无袜,跣足行走了约上百万年。即使在中国夏商时代,是否有袜,也还难以考证。

袜,古文往往作“襪”,而《说文解字》则作“韈”,列入韦部,看来最初的袜大约是用皮革做的。如果稍想一下,古时要依脚的形状,做成合适的裹足衣,也并非易事。《韩非子?外储说》追述周“文王伐崇,至凤黄虚,袜系解,因自结。”这还是西周灭商之前的事。是否当时已有袜的发明,只能姑备一说。袜系应是袜带。《史记》卷102《张释之传》:“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所谓“结袜”,也是说明有袜带。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之绢袜,即提供了汉代袜的具体实物。宋代《事物纪原》卷3《袜》引“《实录》曰:‘自三代以来有之,谓之角袜,前后两相承,中心系之以带。洎魏文帝吴妃,乃始裁缝为之,即今样也,以绫为之。’”可知原始的袜做得笨拙,要分前、后两半截,中间用袜带连结。唐宋《白孔六帖》卷12说:“袜有带,尚矣!今独亡。”后世袜的制作渐趋精良,大致自三国始,就不用袜带,形成一只整袜。今人称穿袜和脱袜,而在三国之前,由于使用袜带,故称结袜和解袜。

尽管发明了袜,但古人还是经常跣足,即使是统治阶级也不例外。古人到屋里上席不仅要脱鞋,似也经常脱袜。《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嗀之,是以不敢。’” 《春秋经传集解》说:“古者见君解袜。”褚师声子不光脚上席,而是穿袜上席,虽然强调自己有脚病,会使君主闻到异味而呕吐,仍被视为不敬。《汉书》卷11《哀帝纪》说汉成帝的儿子中山孝王刘兴,“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韈系解”颜师古注说:“食而独在后饱,及起,又韈系解也。”汉成帝因此不喜欢刘兴。

《史记》卷96《申屠嘉传》载,汉文帝命宠臣邓通“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可知“免冠徒跣”,是汉时一种谢罪的方式。同书卷106《吳王濞传》说,吴王造反兵败,“胶西王乃袒跣,席槀,饮水,谢太后”。《漢書》卷54《李广传》引汉武帝给李广书说:“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也是同样意思。

即使在平时,跣足仍是习俗。《后汉书》卷10《伏皇后纪》载,曹操派人逮捕伏后,“后闭户藏壁中”,仍被搜出,“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可知她在宫中并不穿袜。《三国志》卷1注引《曹瞞傳》说:“公聞(许)攸來,跣出迎之。”说明以曹操之尊,平时也不穿袜。《世说新语》卷下《尤悔》记载曹彰被其兄魏文帝曹丕所毒,卞“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当时的井都用瓦罐汲水。卞太后在屋里显然光脚,为了救儿子,就“徒跣趋井”。《陈书》卷35《周迪传》说他“居常徒跣”。

做袜的原料,除了皮革之外,有所谓“布袜”。自宋之前,布一般专指麻布。《说文解字》:“褐:编枲袜。”清人段玉裁作注说:“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褐在古时或作为粗麻布袜。《太平御览》卷697载:“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细布袜二量。’” 《史通通释》卷8《人物》说:“观东汉一代贤明妇人,如秦嘉妻徐氏,动合礼仪。言成规矩。”可知此信当在东汉。《魏书》卷109《乐志》记载,据三国时“魏景初三年(公元239)以来衣服制”,“武舞”者的穿着中有“白布袜”。《白孔六帖》卷12就专录“青鞋布袜”一词,在古诗词中,此词使用较多。《旧五代史》卷144《乐志》中,“舞人”也著“白布袜”。陆游《渭南文集》卷27《跋李庄简公家书》记载,南宋初参知政事李光自称不怕秦桧迫害:“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麻布袜在古代应是最普通的。

明代的棉织品已相当普通。《东林列传》卷22《叶茂才传》说,他“所居老屋数椽,薄田两顷,不殊寒畯。仰承父志,去官而家,去城而乡,青鞋布袜,以奉杖履”。此处虽然同样称“布袜”,其实应是棉布袜。明朝周顺昌《忠介烬馀集》巻2《与文湛持孝廉书一》提到“纱韈八双”,此处的纱应是棉纱,而不是古代的丝纱。

此外,如山西《嘉靖荣河县志》卷1介绍当地的物产,有“毡袜”,这当然是用羊毛做成,而保暖性能很好者。

在冬季保暖方面,古代还有连裤袜。据《宋会要》刑法7之9—10记载,宋代军队的冬服中就有“白绢绵袜头袴”,这是用丝絮作为衬里的连裤袜。

与布袜相比,高级的丝织品袜自然是绫袜、绢袜、罗袜之类。前面已提到魏文帝吴妃所制乃是绫袜。《全唐诗》卷894薛昭蕴《醉公子》:“慢綰青絲髪,光砑吳綾袜。”《宋史》卷152《舆服志》,《金史》卷43《舆服志》载“朝服”中有“白绫袜”。北宋《政和五礼新仪》卷21,卷182,《大金集礼》卷30也载有“白绫袜”。《元史》卷71《礼乐志》载有“白绢袜”。但绫袜、绢袜之类的出现应是很早的事,更高级的则是罗袜。《昭明文选》卷4东汉张衡《南都赋》形容女子在席上舞蹈,“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同书卷19曹植《洛神赋》也有“陵波微歩,罗袜生尘”之句。罗袜当然比绫袜、绢袜之类更容易穿破,大约只供统治阶级女子享用,古诗中使用“罗袜”一词颇多。

至于近代的机器针织袜,其工艺自然胜于古代的手工缝制袜,在此就不必赘述了。

同类推荐
  •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1840年前那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以战争为切入点,以以弱胜强为主线,展现了自西周至清代数千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 宋未蚁贼

    宋未蚁贼

    穿入宋未,面对蒙元的血淋淋屠刀怎么办?是屈下膝盖当奴隶,还是拿起刀来拼命?陈远本想找出第三条路出来,却无奈发现无路可走。好不客易重活一世,当汉奸也太可耻了!种田吧,种田才是王道!
  • 征唐攻略

    征唐攻略

    当铁骑踏越山川原野,当刀锋临至头颅之上,盛唐不再,只剩一个外强中干的乱唐,胡人犯边,藩镇作乱,宫闱祸乱,阉竖掌权。有一人举于流民之间,一念扶唐,一念逆唐。李隆基,勿逼我反!他是一代诗仙李白之子,从一开始就只想守卫这片汉土,却在一夕之间,将那唐旗插在了九州之外的土地上。殿上之君,殿下之臣,吾该何去何从?
  • 我的岳父叫董卓

    我的岳父叫董卓

    带着一个“三国大数据”系统穿越到了汉末,成了董卓的女婿牛辅!穿越者的心中不禁有些小慌。“不过还好,老丈人还没入京,自己还有时间做准备。想好了,为了保命,还是先弄死袁绍再说吧。”心中暗下了决心,随即,原本家喻户晓的汉末历史,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 梦回大宋之精忠传奇

    梦回大宋之精忠传奇

    何良煜本是一个在公司默默无闻的小职工,老板看不起他,同事们欺负他,连女朋友小艾最后的选择也是分手,一场车祸使何良煜穿越到了千年之前的北宋,成为了靖康之变中北宋的亡国之君,宋钦宗赵桓。当上皇帝的他倍受后宫嫔妃们的“关爱”,林尚书的女儿,林浅雪,林贵妃更是举动疯狂,要得到皇帝的宠爱。呆头呆脑的何良煜却为了对前女友的承诺,在大宋守身如玉。为了能够早点回到现代,见到小艾,何良煜利用职务之便,四处寻找世外高人,而林贵妃与朱皇后,这两个势不两立的情敌更是勾心斗角,誓不罢休,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眼看金人就要步步逼近了,何良煜能够带领北宋抗击金国,拯救北宋,并且如愿以偿的回到现代社会吗?这个故事很荒唐,但在荒诞的背后藏着碧血丹心,精忠为国的风骨与傲气!潇潇雨未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忠骨永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剑管家

    魔剑管家

    天才!命运坎坷遭天妒命运!不为成神为红艳逆天!笑看天下谁人敢修命!孤傲天下第一人!一个小管家为了守护家族,守护爱人不断变强,最后逆天的故事。
  • 爱上了初恋

    爱上了初恋

    本以为不会再遇见,没想到他是她的顶尖上司。他偷偷给她升职涨工资,为的就是她回头再看他一眼。
  • 陪你一起看花开花落

    陪你一起看花开花落

    她,一个学生而已,却被家里视为联姻工具来赚钱?救世主终于来临!却不料,算计、阴谋,一件件把她卷入漩涡之中。是谁要让她和他陷入痛苦?一次次复仇般的计划,又是谁在幕后主宰一切?一个女孩,总有一天会被爱,同样,也总有一天会长大,会坚强,会背负起责任,会保护想要保护的人。希望我们能和她一样,终有一天,面对困难敌人不再轻易掉眼泪;也希望有一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会找到爱自己的那个人。
  • 冰火九天诀

    冰火九天诀

    一部奇特的功法,一种超脱了限制的霸道功法,让冰与火两种相冲的力量共存于一体,这究竟是何人所创无人知晓,只知道这功法来源于神路。神,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究竟是否有神?这功法就是否真是神所创......
  • 当我们的青春失校园

    当我们的青春失校园

    那年倾心青春派,宫小凡的校园生活,七大班花,奇怪老师。青春的我们,是否看到自己的影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渊旧事

    梦渊旧事

    梦渊来自地狱,它是一片未知的领域,看不见的危险随处蔓延,人类渺小的不可形容,却还自以为是这片领域的主人。活下去还是放弃?“梦歆,待在我身后!”“抱歉,我造的孽,我自己解决。”
  • 恰似逾我心

    恰似逾我心

    小巷里一群人嚷嚷着“今天是知音生日诶”“去她家看看吧顺便给她个surprise”到了她家给他们开门的竟是陈孑一群人在门口愣住他们怎么在一起????还没反应过来林知音又迷迷糊糊的穿着件松松垮垮的衬衣走了出来这下陷入了寂静:???什么情况?求瓜啊
  • 我的系统卡住了

    我的系统卡住了

    获得进入别人的梦境的能力。探索无边无际的交错时空,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顺带帮助被邪恶系统控制的人们。